新闻学概论

由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是美国。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指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

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主要内涵是探讨新

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基本原则:⑴报刊独立自由,不受政府干涉。⑵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⑶“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⑷对事实的信念。

2新闻活动的渠道:A亲身传播:言语传播、文字传播、体态语言传播、

信号传播B大众传播: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C群体传播:

例如新闻发布会、座谈会

两种新闻的定义: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

的信息

共同特点:他们都概括或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他

们的区别在于,去掉中间的限制性定语,变成了新闻是(一种)报道

(定义1);新闻是(一种)信息(定义2 )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3新闻与信息:

A信息特点:基本特点:(消除随机不确定的东西)新的情况、知识和内容

B新闻与信息共同特点:①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②扩缩性③组合性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⑤相对性

4新闻与宣传: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它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

所需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

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

观念(理念、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A宣传定义:为影响人的思想或行为而进行的传播活动。

B1新闻与宣传的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的基

本区别。由此引起其他一系列的区别:⑴出发点不同。宣传活动是宣

传者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去追逐受众;新闻活动却是受众自身

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追逐信息。⑵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

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新闻本身无主观意

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Eg美国之音)⑶

传播的方式不同。信息的传播只是一次性的(要求新的情况、内容和知

识)而宣传可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的宣传一种观念⑷传播

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及时、准确。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Ⅱ新闻与宣传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出现一定的复合现象。即媒介的所有者(包括私人、集团、阶级、政党)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出于某种目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

5新闻与舆论:

A舆论定义: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B舆论特点:①公开性。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成为群体性的公共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作为民意的显示,实现舆论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干预。②公共性。舆论始终在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

用,所以舆论具有公共性。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④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⑤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和建议,它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C舆论的社会功能

1积极方面: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物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施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

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舆论的这种

控制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⑴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这种控制力又体现在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对决策执行过

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⑵对公众行

为的鼓舞或约束。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

公德的行为发生;鼓舞公共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

员违背职业道德行为。⑶此外,舆论还常常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

启蒙思想、争取群众的先导作用,这时,它又成为先行者和启蒙者。

2消极方面: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Eg二战德国。

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公众舆论中发现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黑格尔),大多时候它是促进历史进步的催化剂,但有时它也

扮演过不光彩的绊脚石的角色。衡量舆论质量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

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等。

D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①反映并代表舆论②引发舆论③引导舆论6互联网与新媒体:

A新媒体: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

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B互联网与新媒体造就传媒新业态:⑴传播结构上的变化:实体上:新型的传播—接收终端,无需报纸等传统媒介,在电脑和手机上就可看

报、听广播、看视频;内容上,互联网和哥新旧媒体既有其独特的传播内容,但也并非完全独立。⑵传播理念上的转变:在这样一个新型的传播格局中,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来保住原有的“传播高地”的同时扩展自身的业务①报业:回归精英。②电视:主导娱乐。eg湖南卫视③广

播:受众细分。⑶业务操作上的调整。一是对所有传统媒介产品进

行“数字化”eg报纸推出网络版、手机报;二是对于不同媒介产品进行融合。⑷媒介产值链的重组。在“三网融合”的时代,构成了一条严密的纵向价值链,与以往的价值链相比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内容生产更加专业性和独创性。

7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A新闻媒介的共性:指包括各个时代、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所

有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

1、 新闻媒介是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 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新闻媒介和其他传播意识

形态的机构区别:⑴反映的现实是变动的,⑵用真实的事反映

现实变动,⑶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变动⑷面向大众传播, 所以

说新闻媒介的共性是:真实地、及时地反应世界新近变动的大

众传播工具。

B新闻媒介的特性:分为不同的层次展现

1、所有制方面:私营、公营、国营;

2、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

独立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3、阶级性方面: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

级新闻媒介4、办报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

报纸5媒介内容方面:严肃的高级报纸、大众化的通俗报纸

C新闻媒介的个性:指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内容上的与众不同。

1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2以正式、客观、公正取胜3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4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5以社区新闻、国际新闻、煽情新闻来显示个性eg美国三大广播电视公司

8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指的是报纸、广播、电视在反应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他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10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是为获得有用的信息,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我国,新闻媒介可以发挥、承担的宣传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且可以对现代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3实施舆论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利必然是腐败的权力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11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A信息+宣传+赢利型的新闻媒介B信息+赢利型的新闻媒介:1提供各种各样全面的信息2以提供某一类或几类信息为主C消闲+服务+赢利型的新闻媒介D知识+赢利型的新闻媒介E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

12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西方学者对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三个时期A第一阶段,早期的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效果研究中,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迫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魔弹论、靶子论)B 第二阶段,中时期的弱效果论(40-60年代)。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对个人差异和社会类型的关注对新闻媒介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魔弹论被抛弃,40年代产生的有限效果论取而代之。这一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C第三阶段,适度效果论(从70年代开始)。探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关系,着重研究媒介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地以及对集体产生的而非个体产生的影响。

目前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效果的研究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三个角度。

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1、魔弹论2、选择性理论:观点: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3、使用与满足模

式: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解闷消愁、

人际关系、确认自我、监视环境)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的效果的理论。

从社会学角度:1二级传播理论:关键是舆论领袖(接触传播媒介较

多、热衷选举、关心政治问题)。他们上通媒体,下连下连公众,其传

播更具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2、含义论:把行为当做内

心理解的产物。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媒介通过连续不断的报

道而呈现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3、模式示范论:大

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1、议题设置理论: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到某

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2、创新扩散理论:

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

13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1、塑造国家形象2、影响对外政策3、影响吸

引外资4、影响对外贸易

14新闻自由的含义:不受批准自由出版报刊,即不必向政府申请营业执

照或交付保证金,在政治上、经纪商不受限制,人人都拥有出版权;不

受任何形式的事先审查,可以发布任何新闻和发表任何意见(不容许报

刊自由地损害国家、社会、个人);不受限制地自由接近新闻源。简单

地说,新闻自由就是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15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普遍服务原则;编营分离原则;受众服务原则

16传媒业经营的基本目标:打造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媒体的公信力17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

⑴集约化: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合理化整合内部人、才、财和产、供、销

的资源,不断开拓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生产率⑵专业化:主要指广播

电视针对特定受众设置特定的频道、频率⑶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

营。跨媒体即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不同媒体组建成一个集

团公司;跨区域即跨越国界、跨越同一个国家不同行政区划,在异地开

展经营;跨行业即传媒业外的资金、人才大批进入传媒业,尤其是电

讯、金融业。

18受众是谁:1受众是学生:媒介和受众最终定位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

关系;新闻媒介具备教育指导功能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3受众是

消费者:商业性媒介4受众是公民。国有或私营媒介的受众观

19受众的特点:1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2混杂

性:广泛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相应造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3隐蔽性:分散的受众成员,有时采用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参与与新闻媒体工作

20受众的细分: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可简单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三者可能彼此交叉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3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频率可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4按照受众不同信息需求可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21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1受众区域定位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3受众的年龄定位4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22受众的权利:1、知情权. 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没有知情权,其他一切权利都是空话。2、表达权。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受众借助媒介形式的舆论监督权;受众针对新闻媒介活动所实行的权力。

另外,受众还有选择权、传播服务保障权等。但以上三种权力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受众权力的核心

23新闻真实性:1定义: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5W1H经得起核对

2要求:⑴新闻真实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新闻所报道的事实“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二是片段的和随便挑选出来,那么事实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西方学者)。⑵单个事实和整个事实。新闻的真实性不但要求每篇新闻都真实,而且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反映出整个现实的真实。⑶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衡量标准。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是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⑷真实与真相。报道真实的新闻不易,揭示事情的真相更难。“离我们最近的是真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

24新闻事业的战斗性:第一,揭露、打击一切敌对阶级分子妄图制造恐怖,分裂祖国的阴谋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毒害人民等等不法行为。

第二,大胆揭露在党政机关、司法部门、经济部门内极少数人利用职权贪污盗窃、索贿受贿、失职渎职、为非作歹的种种腐败行为以及这些腐败行为给国家、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大胆揭露社会上少数不法之徒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治安的种种劣迹。

第三,及时地发觉和批评在党政机关,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以及思想理论界的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

第四,鲜明、及时地提出和解决人民内部的各种问题,如社会大众迷惑不解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中如社会大众迷惑不解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干部工作中焦虑不安的问题、社会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从而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引起社会各方重视并着手研究、解决。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新闻媒介的战斗性就是新闻媒介的揭露、批评报道,实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

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第一,新闻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第二,新闻的舆论监督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第三,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联系,密切党群关系,党、政府内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严重败坏了党的信誉,损害党和群众鱼水相依的关系,是经济建设的巨大障碍。这些问题当然不能光靠新闻媒介来解决,但运用新闻媒介公开加以揭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使人民群众看到党对人民的关心,看到党在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看到党和入民是心连心的,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就会大大提高,人民对党更加倍任。

第四,新闻的舆论监督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实践表明,凡是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新闻机构就有战斗力,就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凡是很少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很少开展批评或只是不痛不痒的批评,做做表面文章的,这样的新闻机构总是没有生气,不受群众欢迎。

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特点

1.权威性

2.典型性

3.紧迫性

4.重视社会效果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3.适时、适量、适宜,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彼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5.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四、坚持战斗性,减少杀伤力

1.批评不实引起新闻伤害

2.批评失当引起新闻伤害

3.新闻炒作引起新闻伤害

25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中共党员或在党报工作的人员,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要: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组织上无条件遵守党纲、党章,服从党的决议和纪律。

26新老媒体融合,形成舆论新格局。舆论全新特点:⑴草根性。网民自由的在互联网上自发的真实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舆论真正表达了网民的意愿和情绪⑵突发性。网络事件爆发很突然且很难预测⑶鲜明的指向性。舆论一般指向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⑷声势大、影响大,极具威慑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