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网络安全基本理论

网络安全技术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习题及答案

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 练习题 1.选择题 (1)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 )。 A.机密性B.完整性 C.可用性D.可控性 (2)Alice向Bob发送数字签名的消息M,则不正确的说法是( A ) 。 A.Alice可以保证Bob收到消息M B.Alice不能否认发送消息M C.Bob不能编造或改变消息M D.Bob可以验证消息M确实来源于Alice (3)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对( D )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 A.交换机B.路由器C.服务器D.防火墙(4)根据统计显示,80%的网络攻击源于内部网络,因此,必须加强对内部网络的安全控制和防范。下面的措施中,无助于提高局域网内安全性的措施是( D )。 A.使用防病毒软件B.使用日志审计系统 C.使用入侵检测系统D.使用防火墙防止内部攻击 2. 填空题 (1)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不可抵赖性。 (2)网络安全是指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中,对信息载体(处理载体、存储载体、传输载体)和信息的处理、传输、存储、访问提供安全保护,以防止数据、信息内容遭到破坏、更改、泄露,或网络服务中断或拒绝服务或被非授权使用和篡改。 (3)网络钓鱼是近年来兴起的另一种新型网络攻击手段,黑客建立一个网站,通过模仿银行、购物网站、炒股网站、彩票网站等,诱骗用户访问。 (4)防火墙是网络的第一道防线,它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以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潜在破坏性的入侵, (5)入侵检测是网络的第二道防线,入侵检测是指通过对行为、安全日志或审计数据或其他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进行操作,检测到对系统的闯入或闯入的企图。

网络安全理论知识复习资料

1在网络安全领域,in ternet可分为国际化、社会化、开放化、个人化四个特点。 2信息安全范畴内对电脑非法入侵者称之为黑客或骇客。 3计算机犯罪可以归纳为:破坏计算机、擅用信息系统、滥用信息系统、破坏安全系统四种。 4计算机犯罪集中在机密信息系统和金融系统两方面。 5计算机犯罪与传统的犯罪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危害性、知识性、隐蔽性、广域性。 6信息安全领域存在硬件的安全隐患:操作系统安全隐患、网络协议的安全隐患、数据库系统安全隐患、计算机病毒、管理疏漏,内部作案等安全隐患。 7我国信息安全现状: (1)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 (2)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缺乏保护信息安全所必不可少的有效管理和技术改造。 (3)基础信息产业薄弱,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 (4)信息安全管理机构缺乏权威。 (5)信息犯罪在我国有快速发展之趋势。 (6)信息安全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有待提高。 8计算机系统安全是一个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边缘性综合学 科。 9信息系统的构成: a)信道b)网络c)传输协议d)主机系统e)数据库系

统f)应用系统 10网络安全实施过程,即边界防卫、入侵检测、安全反应和破坏恢 复 11网络安全内涵包括:机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可控性与可审查性。 12 一般信息系统会提供认证、访问控制、抵抗赖全服务。 13计算机系统安全包括物理安全、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14计算机系统安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物理安全: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 运行安全:风险分析,审计跟踪,备份与恢复,应急。 信息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病毒防护,访问 控制,加密与鉴别七个方面。 15风险分析:了解影响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因素和存在的风险,找出克服这些风险的方法。 16信息安全领域的安全威胁主要指的是:泄露信息、破坏信息、拒 绝服务。 17从信息安全威胁的来源上可分为内部威胁和外部威胁。 18从信息安全威胁的动机上可分为偶发性和故意性。 19从信息安全威胁的结果上可分成主动威胁和被动威胁。 20目前我国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有:不良信息的入侵和污染,黑客和计算机犯罪;信息间谍的潜入;信息战,网络病毒,机要信息的扩散,信息网络的脆弱性,信息系统装备过分依赖国外产品。 21什么是威胁评估

§1 网络安全概述

1.网络安全概述 1. 1. 网络安全的内涵 1. 1.1.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防止对知识、事实、数据或能力非授权使用、误用、篡改或拒绝使用所采取的措施(量度)。 e .w e e k @ 16 3. c o m 张 定 祥

1. 1. 2.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地理上分散的多台自主计算机互联的集合,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及在线处理等功能。 1. 1.3.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概念 网络安全——是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中,对信息载体(处理载体、存储载体、传输载体)和信息的处理、存储、传输、访问提供安全保护,以防止数据、信息内容或能力被非授权使用、篡改或拒绝服务。 从本质上来讲,网络安全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 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 中断。网络安全涉及的内容既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问 题,两方面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网络安全的三个方面 ①自主计算机的安全; ②互联安全,即用以实现互联的通信设备、通信链路、网络软件、网络协议的安全; ③各种网络应用和服务的安全。 e .w e e k @ 16 3. c o m 张 定 祥

1. 1.4. 网络安全的基本属性 ①机密性 也称为保密性:信息不泄露、不被非授权者获取与使用。占有性 ②完整性 信息不被删除、添加、篡改、伪造。信息的真实性。 ③可用性 不宕机、不阻塞、能正常运行 1. 1.5. 网络信息安全性服务 ①机密性服务 机密性(confidentiality ): ? 保证信息与信息系统不被非授权者获取与使用 ? 保证系统不以电磁方式向外泄露信息 e .w e e k @ 16 3. c o m 张 定 祥

网络安全课程设计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指导教师(签名):舒明磊教研室主任(签名):荣祺2014年7 月1 日2014年7 月1 日

1. 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1.1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之一,是在学生学习完《密码学与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和攻防方法,培养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的高级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网络管理维护和信息安全管理方向的职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提高设计文档的撰写能力。 1.2要求 (1) 分析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 (2) 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完成清晰的功能设计; (3) 要求系统架构合理,模块划分清晰; (4) 对于程序设计课题,应编写程序代码,调试程序使其能正确运行;对于操作应用课 题,应有清楚明确的执行步骤和过程; (5) 设计完成后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按学校要求装订)、报告的电子文档和程序源代码 文件。 2、课程设计任务内容 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1)根据任务要求,选择了T1、T2、T3、T4、T5和T6题目。其中T1要求完成敏感信 息搜集;T2要求完成加解密编程;T3要求完成SQL Server安全设置;T4要求完成 FTP密码与OE账户嗅探;T5要求完成批处理脚本编写与验证蠕虫病毒;T6要求 完成FAT32文件恢复。 (2)最终提供的主操作界面应该为便于操作和使用,文档结构清晰简洁,内容完整准确。 (3)最后提交的课程设计成果包括: a)课程设计报告打印稿; b)课程设计报告电子稿; c)源程序文件; d)可执行文件。 3、详细设计 3.1敏感信息搜集 3.2加解密编程 3.2.1、利用Bouncy Castle API对数据进行Encoding and Decoding 1.首先编写DESEncrypto.java文件 在D盘根目录下建立一个DESEncrypto.txt文本文件,接下来把后缀名改成DESEncrypto.java 如下图所示:

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

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 作者:Christopher Leidigh 第 101号白皮书

摘要 安全事故的数量每一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安全威胁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采取安全措施来保护网络。如今,为了安全地部署和管理网络,数据中心工作人员、网络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数据中心专家都需要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本白皮书阐述了网络系统的基本安全知识,包括防火墙、网络拓扑和安全协议等。此外,还给出了最佳方案,向读者介绍了在保护网络安全中某些比较关键的方面。

简介 要保护现代商业网络和 IT 基础设施的安全,不仅需要端对端的方法,还必须充分了解网络中所存在的弱点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虽然这些知识并不足以阻挡住所有网络入侵或系统攻击企图,但可以使网络工程师排除某些常见问题,大量减少潜在的危害并迅速检测出安全性漏洞。随着攻击数量的日益增加以及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步骤来确保安全性。图 1 显示了历年来安全事故次数的显著上升趋势,数据取自 CERT? Coordination Center (一家互联网安全专业技术中心)。 图 1 – 历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次数 – https://www.360docs.net/doc/d59044410.html, 本白皮书除介绍安全基础知识之外,还提供了一些有关网络、计算机主机和网络基础设施元素的最佳方案。由于不存在“确保安全的唯一方法”,因此,哪些措施最为合适要由读者/工程人员自己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 1998-2003 by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年份 报告的安全事故次数 82,094 55,100 21,756 9,859 3,734 2,134 2,573 2,412 2,340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90,00085,00080,000 75,000 70,00065,00055,000 50,000 60,00045,00040,00030,000 25,000 35,00020,00015,0005,000 10,000100,000 95,000

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 第1题简述网络安全所面临的威胁?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威胁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网络中的信息的威胁;二是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如系统存在的漏洞、系统安全体系的缺陷、使用人员薄弱的安全意识及管理制度等,诸多的原因使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日益严重。主要来自下面几方面: 1.窃听 2.非法访问 3.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4.破坏系统的可用性 5.来自内部的威胁 6.重演 7.行为否认 8.拒绝服务攻击 9.病毒传播 10.其他威胁 第2题在设计网络系统的安全时,应努力达到哪些要求? 1.保密性 2.完整性 3.可靠性 4.可用性 5.不可抵赖性 6.可控性 第3题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包含哪些方面? 物理安全 网络安全 信息安全 第4题网络安全体系结构中信息安全包含哪些方面? 主要涉及到鉴别、信息传输的安全、信息存储的安全以及对网络传输信息内容的审计等方面。 第5题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用户可依据标准,选用符合自己应用安全级别的、评定了安全等级的计算机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安全措施。 (2)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建立在相应的操作系统之上的,离开操作系统的安全,也就无法保证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所以,软件生产厂商应该满足用户需求,提供各种安全等级的操作系统。 (3)建立系统中其他部件(如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等)的安全标准,可以使它们配合并适应相应的操作系统,以实现更完善的安全性能。 第6题各种计算机安全标准的覆盖范围有哪些? (1)加密标准:定义了加密的算法,加密的步骤和基本数学要求。目标是将公开数据转换为保密数据,在存储载体和公用网或专用网上使用,实现数据的隐私性和已授权人员的

5.1 网络安全概述

5.1 网络安全概述 1、网络安全的含义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主要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即要保障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真实性。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主要包括网络服务的可用性(Availability)、网络信息的保密性(Confidentiaity)和网络信息的完整性(Integrity)。随着网络应用的深入,网上各种数据会急剧增加,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开始困扰网络管理人员。数据安全和设备安全是网络安全保护两个重要内容。 通常,对数据和设备构成安全威胁的因素很多,有的来自企业外部,有的来自企业内部;有的是人为的,有的是自然造成的;有的是恶意的,有的是无意的。其中来自外部和内部人员的恶意攻击和入侵是企业网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企业网安全策略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网络安全的层次划分 什么样的网络才是一个安全的网络?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简单阐述, 2.1 网络的安全性 网络的安全性问题核心在于网络是否得到控制,即是不是任何一个IP地址来源的用户都能够进入网络?如果将整个网络比作一栋办公大楼的话,对于网络层的安全考虑就如同大楼设置守门人一样。守门人会仔细察看每一位来访者,一旦发现危险的来访者,便会将其拒之门外。 通过网络通道对网络系统进行访问的时候,每一个用户都会拥有一个独立的IP地址,这一IP地址能够大致表明用户的来源所在地和来源系统。目标网站通过对来源IP进行分析,便能够初步判断这一IP的数据是否安全,是否会对本网络系统造成危害,以及来自这一IP 的用户是否有权使用本网络的数据。一旦发现某些数据来自于不可信任的IP地址,系统便会自动将这些数据挡在系统之外。并且大多数系统能够自动记录曾经危害过的IP地址,使得它们的数据将无法第二次造成伤害。 用于解决网络层安全性问题的产品主要有防火墙产品和VPN(虚拟专用网)。防火墙的主要目的在于判断来源IP,将危险或者未经授权的IP数据拒之系统之外,而只让安全的IP 通过。一般来说,公司的内部网络主要雨Internet相连,则应该再二者之间的配置防火墙产品,以防止公司内部数据的外泄。VPN主要解决的是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如果公司各部在地域上跨度较大,使用专网,专线过于昂贵,则可以考虑使用VPN。其目的在于保证公司内部的敏感关键数据能够安全的借助公共网络进行频繁的交换。 2.2 系统的安全性 在系统安全性问题中,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病毒对于网络的威胁,二是黑客对于网络的破坏和侵入。

网络安全及网络安全评估的脆弱性分析

网络安全及网络安全评估的脆弱性分析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共享网络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存在着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网络技术研究的重点。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能够检测网络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和脆弱性,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状况,是实现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脆弱性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 (2008) 0110018-0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网络在政治、经济、军事、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而使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大大加强。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在建立之初大都忽视安全问题,而且多数都采用TCP/IP协议,TCP/IP协议在设计上具有缺陷,因为TCP/IP协议在设计上力求运行效率,其本身就是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连接形式多样性、开放性、互联性等特点,使网络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所以当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一、网络安全 (一)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数据、程序等不会因为无意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篡改、泄露,防止非授权的使用或访问,系统能够保持服务的连续性,以及能够可靠的运行。网络安全的具体概念会随着感兴趣角度的不同而不同。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自己的一些绝密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防止一些非法个人通过窃听、篡改、冒充等手段对用户的绝密信息进行破坏。 从网络安全管理员来说,他们希望本地网络信息的访问、读写等操作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控制,避免出现拒绝服务、资源非法占用、非法控制等威胁,能够有效地防御黑客的攻击。对于国家的一些机密部门,他们希望能够过滤一些非法、有害的信息,同时防止机密信息外泄,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对社会和国家的危害。网络安全既涉及技术,又涉及管理方面。技术方面主要针对外部非法入侵者的攻击,而管理方面主要针对内部人员的管理,这两方面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二)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 1.机密性(Confidentiality)它是指网络中的数据、程序等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或实体。即信息只能够被授权的用户所使用,它是保护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完整性(Integrity)它是指网络中的数据、程序等信息未经授权保持不变的特性。即当网络中的数据、程序等信息在传输过程不会被篡改、删除、伪造、重放等破坏。可用性(Availability)它是指当网络中的信息可以被授权用户或实体访问,并且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的特性。即网络信息服务在需要时,准许授权用户或实体使用,或者当网络部分受到破坏需要降级使用时,仍可以为授权用户或实体提供有效的服务。可靠性(Reliablity)它是指网络系统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条件下完成特定功能的特性。可靠性是网络系统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可控性(Controllablity)它是指对网络信息的传播和内容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它可以保证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监控。 6.不可抵赖性(Non-Repudiation)它是指在网络系统的信息交互过程中,确认参与者身份的真实性。它可以保证发送方无法对他发送的信息进行否认,并且可以通过数字取证、证据保全,使公证方可以方便地介入,通过法律来管理网络。 二、网络安全评估中的脆弱性研究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案)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案) (1 课时) 一、课程设计理念和思想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会上网,但是网络中的病毒和垃圾一直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如何看待信息安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学会病毒防犯和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规范个人网络行为,做一个维护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空间的道德公民。 二、教学对象分析 职业学校的高一学生具备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表达能力,对上网有浓厚的兴趣。但在上网过程中,他们好奇心重,对网络安全没有足够的认识,在面对网络的诱惑中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能力,使他们能遵守规范,自尊自爱,文明上网,争做遵守网络道德的模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性及有关知识。 2、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 3、了解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知道保护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 能力目标:1、学会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防护。 2、提高发现计算机安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道德水平,教育学生文明上网, 遵守相关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及防范策略; 难点:信息安全防护办法。 五、教学方法: 实例演示法、自主探究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两个常见计算机病毒演示程序:QQ木马病毒、“落雪”病毒; 2、收集教材案例; 3、制作《计算机安全知识调查表》(见附件),课后将其发放给学生,回收后统计结果。 七、教学过程:

信息安全相关理论技术

信息安全架构 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法则 安全组织框架

如何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架构 (1) 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综合起来说,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保密性就是对抗对手的被动攻击,保证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完整性就是对抗对手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可用性就是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为授权使用者所用。 作为一个企业我们通常通过这样的标准来划分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可用性---------------主要通过信息的使用率来划分: 1 非常低合法使用者对信息系统及资源的存取可用度在正常上班时达到25% 2 低合法使用者对信息资源的存取可用度在正常上班时达到50% 3 中等合法使用者对信息系统及资源的存取可用度在正常上班时达到100% 4 高合法使用者对信息系统及资源的存取可用度达到每天95%以上。 5 非常高合法使用者对信息系统及资源的存取可用度达到每天99.9%以上。 完整性----------------通过信息应为修改对公司造成的损失的严重性来划分: 1 非常低未经授权的破坏和修改不会对信息系统造成重大影响或对业务冲击可忽略 2 低未经授权的破坏和修改不会对信息系统造成重大影响或对业务冲击可轻微 3 中等未经授权的破坏和修改已对信息系统造成影响或对业务有明显冲击 4 高未经授权的破坏和修改对信息系统造成重大影响或对业务冲击严重 5 非常高未经授权的破坏和修改对信息系统造成重大影响且导致严重的业务中断 机密性---------------通过信息使用的权限来划分: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课程设计指导

潍坊科技学院 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 2018年10月9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实践环节是网络安全类专业重要的必修实践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的原理和技术以及在网络安全实践中的应用。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如下。 1)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获取网络安全相关知识和网络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动手编写安全程序,通过系统和网络的安全性设计,加密算法、计算机病毒、恶意 代码的分析与设计等实践锻炼,解决一些实际网络安全应用问题,同时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使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网络安全相关实验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程序设计能力,具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进行安全设计、分析、配置和管理 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题目 (一)定题部分 任选下列一个项目进行,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的系统,要求完成系统需求规约文档、系统分析模型文档、系统设计模型文档、系统测试设计文档、系统编码和测试报告。 以下题目任选,但是要达到工作量和代码量的要求,如果不能达到,可以融合几部分的内容。一些功能如果有其他的方法实现,也可以不按照指导书的要求。此外,还可以对常用的安全软件的功能延伸和改进。自由选题不能设计一些不良程序,比如游戏类,不过可以设计监控,限制玩游戏的程序。 1、局域网网络侦听和数据包截取工具 文档要求 系统分析,包括问题的描述、需求确定、系统要完成的主要功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等 系统设计,包括系统的逻辑模型、模块划分、处理过程等 系统实现,按照系统设计的结构分模块实现,要求给出程序的功能说明 程序实现要求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安全》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为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方向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属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范畴,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安全基本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的一门必修课,是在学习其它计算机类课程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重要作用,对网络方向的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都起到关键作用的课程。 (二)课程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安全攻防的能力,为培养网络安全管理员奠定理论基础和培养应用技能。 (三)教学内容 1.掌握网络安全的研究体系、了解实验环境的配置 2.熟练掌握网络安全协议基础知识; 3.掌握网络安全编程基础; 4.熟练掌握网络扫描与网络监听原理和操作方法; 5.熟练掌握网络入侵原理和操作方法; 6.熟练掌握网络后门与网络隐身原理和操作方法; 7.掌握操作系统安全配置方案基本知识; (四)教学时数 60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20学时) (五)教学方式 “理论联系实际,并有所发展”是本课程的指导方针: (1)“理论”即计算机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理论。 (2)“实际”即众多的网络安全攻防工具。

(3)“发展”即利用编程技术编写一些网络安全工具。 本课程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广泛、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重视上机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课时比例应保持在2: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模拟实验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和大屏幕投影进行教学。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二、本文 理论部分 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述与环境配置 教学要点: 1.了解研究网络安全的必要性; 2.掌握网络安全研究的体系; 3.理解应用软件的安全等级; 4.了解研究网络安全社会意义; 5.了解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法规; 6.具备实验环境的配置能力; 7.能够进行简单的抓取网络数据包实验。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网络安全研究的体系学时) 网络安全攻防体系,攻击技术,防御技术,网络的层次体系:物理安全、逻辑安全、操作系统安全、联网安全等。 1.2研究网络安全的必要性学时) 物理威胁,系统漏洞造成的威胁,身份鉴别威胁,线缆连接威胁,有害程序

[信息网络安全资料]

[信息网络安全资料] 信息网络安全主要内容 u 基础概述 u 风险威胁 u 建设应用 u 安全管理第一部分信息网络基础概述虚拟世界虚拟世界:高科技的网络信息时代,把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 虚拟世界:数字空间、网络空间、信息空间。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不同: 交往方式不同,(面对面,视距; 点对点,非视距)生存基础不同(自然,科技)实体形态不同(原子,比特)自由空间不同(心灵空间,网络空间)科技是第七种生命形态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 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信息的及时传输和处理技术变成当代社会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发展成功的关键。 一、基本概念信息定义1: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定义2: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消息。

信息构成是由: (1)信息源(2)内容(3)载体(4)传输(5)接受者信息一般有4种形态:①数据②文本③声音④图像人类信息活动经历: 1、语言的获得 2、文字的创造人类四大古文字体系: ①古埃及圣书文字②苏美尔楔形文字(伊拉克东南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③印地安人玛雅文字④中国甲古文 3、印刷术的发明唐朝有印刷; 宋代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 元代王祯创造木活字,又发明转轮排字盘; 明代铜活字出现; 再到油印,发展到现在利用磁的性质来复印。 4、摩尔斯电报技术的应用 5、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网络一、概念定义1:由具有无结构性质的节点与相互作用关系构成的体系。 定义2:在物理上或/和逻辑上,按一定拓扑结构连接在一起的多个节点和链路的集合。 ★计算机信息系统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94年国务院147号令)信息网络是一个人机系统。 基本组成:网络实体、信息和人。 ★信息网络安全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免遭拒绝服务,未授权(意外或有意)泄露、修改和数据破坏的措施和控制。

网络安全课程设计报告

中原工学院计算机学院《网络安全程序》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des加密的聊天程序 班级:网络124班

目录 第1章绪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1 des加密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2 聊天程序设计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章加密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1 des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2 des加密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3 des加密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3章聊天程序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3.1 TCP/IP协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3.2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3.3 Socke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4章系统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4.1 开发语言及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4.2 需求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4.2.1 功能需求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4.2.2 数据需求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4.2.3 性能需求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4.2.4 运行需求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4.3 程序流程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4.4 模块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4.4.1 服务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4.4.2 客户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第5章程序测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5.1 运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6章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参考文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网络信息安全(毕业论文).doc

网络信息安全(毕业论文) 目录 前言 摘要 第1章计算机网络的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定义,功能,组成与主要用途 第2章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2.1 网络信息安全的定义 2.2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产生与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 第3章实例 3.1 网络信息应用中字符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 参考 结束语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人们称它为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产物,是应社会对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要求发展起来的,各国都在建设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我国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速度也很快,在国防、电信、银行、广播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我相信在不长的时间里,计算机网络一定会得到极大的发展,那时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 正因为网络应用的如此广泛,又在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其安全性是不容忽视的,它是网络能否经历考验的关键,如果安全性不好会给人们带来很多麻烦。网络信息交流现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信息安全却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本文就网络信息的发展,组成,与安全问题的危害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摘要

本文就网络信息安全这个课题进行展开说明,特别针对字符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第1章计算机网络的概述简要说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功能,网络的定义,网络系统的组成以及网络的主要用途。第2章对网络安全做一个概述。第3章简单探讨一下字符过滤不严而引发的网络信息威胁 第1章 1.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定义,功能,组成与主要用途 计算机网络源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其发展历史按年代划分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50-60年代,出现了以批处理为运行特征的主机系统和远程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 60-7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主机运行分时操作系统,主机和主机之间、主机和远程终端之间通过前置机通信。美国国防高级计划局开发的ARPA网投入使用,计算机网处于兴起时期。 70-80年代是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的阶段,网络开始商品化和实用化,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互相促进,结合更加紧密。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局域网的发展和应用十分广泛。 进入90年代后,局域网成为计算机网络结构的基本单元。网络间互连的要求越来越强,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的目标。 迅速崛起的Internet是人们向往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一个雏形,从它目前发展的广度和应用的深度来看,其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随着21世纪的到来,Internet必将在人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多机,从终端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发展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通信的演变过程。其发展经历了具有通信功能的批处理系统、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三个阶段。 1.具有通信功能的批处理系统 在具有通信功能的批处理系统中,计算机既要进行数据处理,又要承担终端间的通信,主机负荷加重,实际工作效率下降;分散的终端单独占用一条通信线路,通信线路利用率低,费用高。 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

网络安全技术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习题及答案

网络安全技术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习题及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 练习题 1.选择题 (1)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 )。 A.机密性B.完整性 C.可用性D.可控性 (2)Alice向Bob发送数字签名的消息M,则不正确的说法是( A ) 。 A.Alice可以保证Bob收到消息M B.Alice不能否认发送消息M C.Bob不能编造或改变消息M D.Bob可以验证消息M确实来源于Alice (3)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对( D )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 A.交换机B.路由器C.服务器D.防火墙(4)根据统计显示,80%的网络攻击源于内部网络,因此,必须加强对内部网络的安全控制和防范。下面的措施中,无助于提高局域网内安全性的措施是( D )。 A.使用防病毒软件B.使用日志审计系统 C.使用入侵检测系统D.使用防火墙防止内部攻击 2. 填空题 (1)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不可抵赖性。 (2)网络安全是指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中,对信息载体(处理载体、存储载体、传输载体)和信息的处理、传输、存储、访问提供安全保护,以防止数据、信息内容遭到破坏、更改、泄露,或网络服务中断或拒绝服务或被非授权使用和篡改。 (3)网络钓鱼是近年来兴起的另一种新型网络攻击手段,黑客建立一个网站,通过模仿银行、购物网站、炒股网站、彩票网站等,诱骗用户访问。

网络安全编程——编程题、简答题

Tcp server:#include #include #include #pragma comment( lib, "ws2_32.lib" ) void main() { //参数声明 WSADATA wsaData; SOCKET ServerSocket; SOCKET NewSocket; SOCKADDR_IN ServerAddr; SOCKADDR_IN ClientAddr; intClientAddrLen;intServerPort = 4000; wsastarup(makeword(1,0),&wsadata)//初始化windows socket //创建socket ServerSocket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Serv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Addr.sin_port = htons(ServerPort); ServerAd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bind(ServerSocket, (SOCKADDR*) &ServerAddr, sizeof(ServerAddr)); //绑定 listen(ServerSocket, 5);//监听 do{NewSocket=accept(ServerSocket,(SOCKADDR*)&ClientAddr,&ClientAddrLen);CreateThread(NULL, 0, DealHandler, (void*)NewSocket, 0, NULL);//线程回调 }while (1); recv(newsocket,receivebuffer,sizeof(receivebuffer)-1,0)//接收 send(newsocket, receive buffer,strlen(receivebuffer),0)//发送 closesocket (newsocket); closesocket (serversocket);//关闭 wsacleanup()//释放 } DWORD WINAPI DealHandler(void* sd_) {intnRetval;SOCKET sd = (SOCKET)sd_;nRetval=DealReq(sd); returnnRetval;} 连接请求: connect(clientsocket,(socketaddr*)&serveraddr,sizef(serveraddr); 抓包 #include "stdio.h"#include "Winsock2.h"#include "time.h"#pragma comment(lib,"WS2_32.lib") #define SIO_RCVALL _WSAIOW(IOC_VENDOR,1) int main(intargc, char **argv) {//定义参数 SOCKET SnifferSocket;intResult;char Packet[6000];WSADATA wsaData; Result = WSAStartup(MAKEWORD(2, 2), &wsaData); //初始化 SnifferSocket = socket(AF_INET, SOCK_RAW, IPPROTO_IP);//创建原始socket structsockaddr_in sock={0};structhostent *pHostent;char Name[255]; sock.sin_family = AF_INET;Result = gethostname(Name, sizeof(Name)); //获取主机名 pHostent = gethostbyname(Name); //用主机名获取IP memcpy(&sock.sin_addr, pHostent->h_addr_list[0], pHostent->h_length); Result = bind(SnifferSocket, (PSOCKADDR) &sock, sizeof(sock));//绑定 Result =ioctlsocket(SnifferSocket, SIO_RCVALL, &dwBufferInLen);//设置混杂模式 intpacketcount = 0;structsockaddr_in from;//rendbintfromlen ;time_t temp; while (true) {fromlen=sizeof(from);

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练习题二

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练习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 网络安全是分布网络环境中对( )提供安全保护。 A.信息载体 B.信息的处理、传输 C.信息的存储、访问 D.上述3项皆是 2. 完整性服务提供信息的正确性。该服务必须和( )服务配合工作,才能 对抗篡改攻击。 A.机密性 B.可用性 C.可审性 D.以上3项都是 3. 基于通信双方共同拥有的但是不为别人知道的秘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 算能力,以该秘密作为加密和解密的密钥的认证是()。 A.公钥认证 B.零知识认证 C.共享密钥认证 D.口令认证 4. 为了简化管理,通常对访问者( ),避免访问控制表过于庞大。 A.分类组织成组 B.严格限制数量 C.按访问时间排序,并删除一些长期没有访问的用户 D.不作任何限制AS 5.ISO7498-2从体系结构的观点描述了5种普通性的安全机制,这5种安全 机制下不包括( ) A.可信功能 B.安全标号 C.事件检测 D.数据完整性机制 6. CA属于ISO安全体系结构中定义的( )。 A.认证交换机制 B.通信业务填充机制 C.路由控制机制 D.公证机制 7. IPSec协议中负责对IP数据报加密的部分是( )。 A.封装安全负载(ESP) B.鉴别包头(AH) C.Internet密钥交换(IKE) D.安全套接层协议(SSL) 8. SSL产生会话密钥的方式是( )。 A.从密钥管理数据库中请求获得 B.每一台客户机分配一个密钥的方式 C.随机由客户机产生并加密后通知服务器 D.由服务器产生并分配给客户机 9. GRE协议( )。 A.既封装,又加密 B.只封装,不加密 C.不封装,只加密 D.不封装,不加密 10. IKE协商的第一阶段可以采用( )。 A.主模式、快速模式 B.新组快速模式、积极模式 C.主模式、积极模式 D.新组模式 试题第 1 页共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