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考试要求

地震勘探考试要求
地震勘探考试要求

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地震勘探原理代码[802]

一、考试要求:

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重要公式;基本掌握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中提高地震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的几种主要方法和实现过程。

二、考试内容:

以《地震勘探原理》作为主要参考书,其它参考书作为辅助资料。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理解地震勘探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时距曲线(面)、时间场、组合、多次覆盖、CDP、CMP、CRP、NMO、DMO、水平叠加、偏移归位、地震分辨率、调谐厚度、Fresnel Zone、S/N、A VO、A V A、A VP、EOR、VSP、地震子波、地震波、反射波、折射波、面波、地滚波、直达波、透射波、绕射波、射线理论、费马原理、惠更斯原理、几何地震学、虚震源原理、临界角、斯奈尔定律、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叠加速度、层速度、采样定理、褶积模型、物理地震学、波动地震学、地震波运动学、地震波动力学和波动方程理论等。

2)掌握地震勘探中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公式。如组合法、各种滤波方法、多次覆盖方法、地震频谱分析、Dix公式、CRP叠加法、Gardner公式、地震速度求取法、基本偏移方法、储层厚度求取法、时间平均方程、基本构造解释方法和岩性解释方法、Zoeppritz方程等。

3)基本掌握几种提高地震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的主要方法和实现过程。

三、试卷结构:

a)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b)题型结构

a: 填空和名词解释(50-60分)

b: 简答题(30-40分)

c: 计算和证明题(20-30分)

d: 论述题(30-40分)

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

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

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

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

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

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

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

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

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

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

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正常时差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

填空:

1.垂直分辨率指沿垂直方向分辨薄层的能力,他的极值为a/4.

2.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为双曲线,极小值点坐标为(-2hsinθ,2hcosθ/v)或(2hsinθ,2hcosθ/v),绕射波极小点坐标(L,根号下(L平方+h平方)+h/v)

3.地震反射界面是一个波阻抗存在差异的界面.

4.折射波形成条件是上覆地层速度小于下覆地层的速度和达到临界角θc,盲区半径是2htanθc.

5.当测线为任意方向时,界面真深与法线深度的关系为Hz=h/cosμ(其中Hz为界面真深度,H为法线深度,μ为真倾角)

6.反射波振幅大小取决于反射界面反射系数的绝对值,到达时间取决于界面的深度与波的速度,极性正负取决于反射系数的正负.

7.地层的吸收作用使地震记录的分辨率降低.

8.组合检波是利用波与干扰波传播方向有差别来压制干扰波的.

简答:

1.简述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根据岩石的弹性差别进行工作的,波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和透射,折射.通过测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性质,可以确定障碍物的距离.地震勘探是人工激发地震波.通过在地面布置测线,接收反射波,然后进行一些处理,从而来反映地下构造情况,为寻找油气和其他勘探目的的服务,生产工作包括三个环节: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数据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高精度的优点,但耗资大.

2.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区别?分别用什么方法压制?

1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传播方向上有可能不同,可以用组合检波来压制.

2有效波与干扰波在频道上有差别,可以采用频率滤波来压制,即带通滤波.

3有效波与干扰波在动校正后在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可以采用多次叠加来压制.

4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他们出现的规律上可能有差别,也可以用组合方法来压制.

3.写出水平叠加剖面的形成过程,并指出有何缺陷?

1地震资料采集2进行室内的解编,即将资料转变为道序形式和处理系统内部格式表示的数据形式3道编辑,删除废炮,废道及类脉冲等非期望波.4观测系统的定义5切除处理6静校正,消除地形等的影响7滤波8振幅校正9反褶积,提高分辨率10速度分析和动校正11水平叠加,这便是水平叠加剖面的形成过程. 其缺点是:当界面倾斜时,我们按共中心点关系进行抽道集,动校正,水平叠加,其实并不是真的共反射点叠加,在剖面上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凹转波没有归位等问题.叠加部总是把界面上反射点的位置显示在地面,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上,水平界面时与实际情况符合,倾斜时与情况不符.

4.影响水平叠加效果的因素有那些?

多次覆盖参数的选择,动校正速度的大小,地层本身的性质.

5.在地震剖面上常见的异常波识别标志有那些?

常见的异常波有三种即岩性突变点,有关的绕射波,断面处出现断面反射波和凹界面产生的回转波.绕射波同相轴经动校正水平叠加后为曲线.而反射波经动校正后为一条直线,断面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断开,数目突增减或消失,同相轴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和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回转波在剖面上主要表现为蝴蝶结状同相轴交逆叉.

6.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是什么?

地震反射界面指波阻抗存在差异的界面,他不能完全反映岩性存在差异的界面,但是能反映一些岩性突变点,如不整合面,断续,以及凹界面等,从而帮助查明地下构造.

7.简述费马原理与惠更斯原理?并用费马原理证明地震波反射定律

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遵循时间最短原理,可用数学上求最小值方法,利用费马原理证明地震波反射定律.

惠更撕原理:波前传播至一位置,可以看作一个新的波源,每个质点都激发球面波向前传播.

8.检波器组合能压制那类干扰波?为什么?

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与有效波方向上有差别的干扰波,首先检波器组合可以使信号增强,但有效波增强幅度大,干扰波相对得到压制,其次,检波器组合可以使通放带变窄,则相应压制带就变宽了,所以说可以压制方向存在差别的干扰波.

9.简述地震记录面貌的形成物理过程,学写出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过程及他的作用.

地震记录面貌形成过程,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指地震子波s(t)和各个地层界面的反射系数随界面双程垂直时间t的变化R(t),来计算反射率地震记录x(t).可以用来辅助确定反射同相轴对应的地质层位,复杂构造解释,小砂体的固定等,另外可以初步估计反射的界面,深度,品质,主要的多次波能量衰减情况等.

10.什么叫观测系统?

地震勘探中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11.为什么要进行偏移处理?偏移处理后的剖面与常见的水平叠加剖面有何不同?

由于水平叠加的剖面存在自身的一些缺点,如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等,并且其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也往往不是地下真实的位置,因此要求进行偏移处理,经过处理后,剖面上绕射波收敛,回转波归位,从而更真实的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

12.什么叫叠加速度谱?什么叫速度扫描?

叠加速度谱指将每个t0时刻上计算出的各个速度值对应的振幅平均绝对值在t0-v平面上以能量团的形式绘制出来.速度扫描指对在速度谱分析的基础上,对叠加效果不好的层段和区段,在速度谱分析的粗略拾值附近,用一系列小间隔的叠加速度表试探值作为一个叠加速度常变量,用他们分别对选定层位区段的数据进行动校正叠加,一叠加效果上判断各层的最加叠加速度值,用他们去修改叠加速度函数,用作最终动校正叠加的速度函数.

13.动校正的用途是什么?

动校正就是从观测旅行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他的作用是将非零炮检距近似转化为零炮检距,从而使叠加后能客观的反映地下形态.

15.影响地震波振幅强弱的因素有那些?振幅信息在地震资料中解释中有那些用途?

震源,激发条件与环境,地层的反射系数的值大小,波速,各种噪声干扰,传播介质对波能的吸收等.有以下用途:1识别有效波,进行波对比.2估算薄层厚度3利用反射波振幅的异常检测油气,油水界面,即亮点技术4可以了解岩性信息5进行岩性解释和油气检测.

16.为什么说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不是地质剖面的简单映象?

一般情况下,在地层倾角小,构造简单的情况下,能较直观反映地下剖面,但是又有较大的差别:1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同相轴在数量上,位置上常常有差别,不一一对应.2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信息和岩性信息,但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界面对应的,与两个层有关,必须经过处理,才能与地质剖面更直接对比3地质剖面反映沿铅重方向上的地质情况,而时间剖面是来自三维空间的信息4实际构造复杂,可使用相轴与地下真实情况有误差,另外还常有异常波干扰等.

17.地震检波器组合有何作用?列举几种组合形式?海上采用什么形式?

组合可以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有线性和不等灵敏度组合,面积型的组合,如星型,三角形,矩形.1野外的检波器组合2野外震源组合3室内的混波.

18.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主要有那些?

1同相轴错断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增减或消失,波阻间隔突然变化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5异常波出现.

3D水平切片的基本特点:

水平切片是利用平行于时间(或深度)基准面的平面切割3D数据体得到的。水平切片上的反射同相轴是上述平面切割各层反射波得到的图像。同相轴的宽度与反射波的频率及界面倾角有关。

频率越小,同相轴越宽;界面倾角越小,同相轴越宽;水平切片上反射同相轴的走向是界面的走向。

19.水平叠加地震时间剖面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进行地震资料室内处理?

1解编2道编辑3观测系统定义4切除处理5静校正6滤波7振幅校正8反褶积9速度分析和动校正10叠加.

因为野外记录的数据一方面存在多种干扰能量,需要通过处理手段予以清除,另一方面其表现形式很不直观,与地下地质构造形态间的关系不明显,不能方便的反映岩层构造形态和特征,更不能反映岩性,储层等方面的变化,因此需要进行是室内处理,消除干扰,方便地质解释,以便指导工作.

20.地震勘探基本上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阶段是野外工作,第二是室内资料处理,第三是地震资料的解释.

21.影响地震记录分辨能力的因素很多,例如影响△t的主要因素有震源特性,大地滤波因子,记录仪器特性的.影响△τ的因素主要是地层的波速v和地层厚度Δh.

22.菲涅尔带可以这样定义:若在界面上o`点两侧的c,c`点产生的绕射子波与o`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到达o点的时差为T/2,则认为c,c`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在o点是加强的.

提高横向分辨能力的办法主要是提高频率和进行偏移归位使绕射波收敛.

小于菲涅尔带的地质体的反射,类似于点绕射振幅也比长于菲涅尔带的反射振幅要小.

23.凸界面的反射波

凸界面反射波同相轴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出现的范围要比实际的背斜构造的范围宽,这就容易造成与两翼较平的反射波发生干涉,相同曲率的凸界面,埋藏越深,凸界面反射波出现的范围越大,并且凸界面对发射波能量有发散作用.是背斜构造的水平叠加剖面,经过偏移处理后的结果.原来在图中发散开的同相轴收敛到正确位置,并且与两翼较平的反射波的交叉干涉现象也消除了,偏移处理是使凸界面反射波恢复正确形态的有效办法.

24.回转波的形成和特点--回转波实质上就是凹截面上的反射波,这是它与正常反射波的共性.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在凹界面上形成的,时距曲线形状可能很复杂,具有交结点和回转点,即界面上的反射点坐标和时距曲线上的点的坐标不是单一对应的关系.

地震剖面解释任务:

1.确定反射层标准层的层位及接触关系,地层空间分布特征厚度横向变化,及目的层的特征。

2.基岩顶面埋深的起伏的变化

3.区域和局部的构造特征,包括构造范围和要素

4.断层特征及发育史

5.各种底辟、礁、火成岩、及古潜山等地质体的识别及解释

4.反射标准层的选择:

1.分布范围广,能在较大范围内连续追踪

2.反射波的特征明显,较稳定

3.所选的标准层能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能反映地下浅中深的地层的起伏情况

层位标定:是确定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层相当的地质层位

地震剖面上波的对比标志(方法)

在地震剖面上辨认和追踪有效波和相关的各种地震波即波的对比

三大对比标志:1.振幅显著增强2.波形相似3.同相轴圆滑且有一定延伸长度

3.对比方法:1.相位对比:强相位对比多相位对比2.波组对比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物性界面而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波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所构成的反射层系3.剖面间的对比

4.运用地质规律对比

5.基干剖面的选择

1.反射标准层特征清楚,能对比追踪转长距离

2.穿过主要的构造部位,构造特征清楚

3.断层少

4.连并剖面一般都应作基干剖面

5.断面波的特点:

1.同相轴很陡与周围正常波穿插交叉

2.波形不稳定,能量不稳定

3.连续性差时断时续,忽隐忽现,断面波是断层的重要标志

6.地震绕射波:在共炮点道集上,在断层、不整合面、地层尖灭点可见到类似双曲线或抛物线状同相轴

地震绕射波

绕射波特点:1.在共炮点记录上绕射波同相轴呈双曲线状,极小点在绕射点正上方2.绕射波在其时间极小点处能量最强,向两边逐渐衰减3.绕射波同相轴在极小点两边相位相反。

7.回转波的特点:

1.只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或共炮点记录上可以看到,偏移叠加剖面上看不到回转波

2.在水平剖面上,回声波同与之相连的正常界面反射波同相轴常呈环圆状或牛角状

3.凹曲界面的曲率越大,深度越大,回转波范围越大

4.回转波的能量分布:在凹曲界面段产生的回转波能量与同深度水平界面正常反射波能量大体相当

地震资料上断层的识别标志:

一、断层地震剖面的识别:

1.反射同相轴突然减少或增多

2.波组波系错断

3.地震剖面上反射层产状发生突变

4.同相轴扭曲现象是小断层的标志

5.地震剖面上出

现波形杂乱带或空白带,对比难以进行6.异常波对比

二、断层水平切片的识别:

1.同相轴的错断

2.同相轴的走向突变

3.同相轴宽度突变

不整和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平行不整合面情况

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为:1.反射波同相一般较强,但强度、波形变化小,不稳定2.经常出现绕射波,有时会出现一连串的绕射波,平行于上下反射层地排列在整休剖面上

角度不整合面情况:时间剖面上的特点为:

1.反射波强度和波形变化大,不稳定

2.不整合面上下反射波逐渐靠拢、不整合面下面的反射波的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上面的反射波相应所代替。

3.在地层尖灭点附近,由于不整合面上下的反射波十分靠近,形成同相轴的分叉合并,同时出现波的干涉。

4.在不整合面上有时也会出现绕射波,但一般不如平行不整合面的绕射波明显

礁在地震剖面上的特点:主要指生物礁是由造架生物遗骸的原地堆积形成的抗浪构造或由生物遗骸碎屑构成的波构造

在地震剖面上外形呈丘状或透镜状出现,2.礁体内部往往反射紊乱,连续性很差,或呈无反射的空白3.礁与相邻的地层间存在速度差异4.礁体上覆地层形成被覆构造5.大多数情况下,礁与周围沉积间有着岩性差异

盐底辟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盐底辟是盆地深处的母岩在差异重力的作用下,向上拱起,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外形呈丘状,筒状或各种不规则形状2.盐丘内波形杂乱,无明显连续同相轴或空白3.翼部反射同相轴明显上翘4.顶部上反射层多呈隆起伏,但有时盐丘的上覆地层下陷形状,5.盐丘常常可见底,底部反射层常上凸6.水平切片上,盐丘常呈圆状,并多为断层

泥底辟在地震剖面上的表现:1.外形呈丘状或柱状等2.内部波形杂乱,无连续好的反射同相轴,或为空白,而两侧反射层连续性正常3.泥核上方地层多呈隆起状,这是泥底辟形成过程上拱形成的4.泥核外侧反射层上翘5.泥底有时可见底在时间剖面上,泥核的底常常明显下凹

火成岩体在地震剖面上的特点:

1.外形多不规则有时呈筒状等

2.火成岩顶为强反射,但连续性一般较差多数情况下呈明显变形

2.有时可见底

3.内部波形杂乱,或无反射

4.沉积岩反射波呈波形稳定,有序而火成岩波形呈揉状或絮状

5.其周围反射层大多没有明显上翘现象

构造图的概念:地震构造图是以等直线(等深度线或等时间线)以及一些符号(断层超覆,尖灭),表示某一地震反射层面在地下的起伏形状,从而就表明了其对应的地质界面的构造形态。

2.什么叫几何地震学?

几何地震学又称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通过引入波前、射线等概念来描述波的传播规律。

3.惠更斯原理、菲涅尔原理、费马原理、叠加原理

惠更斯原理:在弹性介质中,已知T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个点,可以把这些点看做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的点震源,经过任何一个⊿T 时刻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波T+⊿T时刻到达的新的波前面。

菲涅尔原理:从同一波阵面上的各点所发出的子波,经传播而在空间相遇时,可以相互叠加产生干涉现象,因此该点观测的是总扰动。费马原理: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与沿其他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也是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

叠加原理: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可以互相交换,此种情况下,同一波的射线路径保持不变.可用于均匀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介质,也可用于任意形状界面的弹性介质,不均匀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

4.波前、波后、波面

波前上任意一点都向该点波前的方向前进,这种垂直波前的线称为射线

波前:波速分界面上,各点开始震动的点的面

波后:波速分界面上,各点振动刚好停止的点的面

波面:介质同相轴所组成的曲面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一曲面叫波前,也叫波阵面。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一曲面叫波后,也叫波尾。

波面:把某一时刻介质中所有相同状态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做这个时刻的波面,也叫等相面。

波线:在适当的时候,认为波及其能量沿着某一条路线传播,这条路线称为波线,或射线。

振动曲线:某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关系

波形曲线:在某一时刻不同质点的位置关系

振幅:在振动图形上极值的大小称为振幅。

绕射: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点(地层的间断点、地层的尖灭点、不整合接触点、断层的棱角点等)时,如果这些地质体的大小与地震波的波长大致相当,则这种不连续的间断点可以看作是一个新震源。新震源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动校正:各道由于离开激发点距离不同而产生的波到达时差的大小,以便从实际观测到波至时间中减去这部分时差,只保留与界面深度有关的那部分时差,波的实际传播时间减去炮检中点M处的自激自收时间就为动校正量

正常时差:1.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以零炮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浅层时距曲线陡,深层时距曲线缓

2.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差

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当界面是平面,界面可以是水平的或倾斜的

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速度是不相同

连续介质:在界面两侧介质1和介质2的速度是不相同的,有突变,但界面上部的覆盖层的地震波速度不是常数,而是连续变化的,“屏蔽效应”: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

多次波类型(Type):

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度界面发生反射的波经过地面反射后,向下在同一界面上又发生反射,并来回多次。

非全程多次波(层间多次波/部分多次波) :经过地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界面反射的多次波,如声波的回响共鸣。

虚反射:第一次反射发生在地表或低速带底面或潜水面下面的多次反射波。

地震分辨率: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或最窄的地质体的宽度。前者称为地震垂向分辨率,后者称为地震横向分辨率。

2006 年硕士学位考试

一、名词解释

1. CDP ,共深度点(Common Depth Point)

DMO ,倾角时差校正获动校正(Dip MoveOut)

A VO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关系(Amplitude Vary with Offset)

VSP ,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EOR ,提高采收率(Enhance Oil Recovery)

2. 费马原理,

地震波在任意介质中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费马原理规定了波传播的唯一可实现的路径,不论波正向传播还是逆向传播,必沿同一路径,因而借助于费马原理可说明地震波的可逆性原理的正确性。

惠更斯原理:

在弹性介质中,可以把已知t 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看作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点震源,在经过△t 时间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原波前面到t+△t 时刻新的波前。

虚震源原理,

波从O 点射到地层A 点再反射回S 点所走路径,就好像波由O 点的虚点O *直接传到S 点一样

斯奈尔定律,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上下层速度与入射透射角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2121sin sin θθ=V V ,波传播满足这样的一种关系的原理就是费马原理。

采样定理:

当采样频率大于信号中最高频率的2倍时,即:fs.max>=2fmax ,则采样之后的数字信号完整地保留了原始信号中的信息,采样定理又称奈奎斯特定理。

3.Dix 公式,是一种实现了用均方根速度求层速度的公式。

Gardner 公式,是一种实现了利用地层纵横波速度求取平均密度的公式。

Wyllie 方程,给出了岩石中的波速和空隙度以及空隙中流体波速、岩石基质波速之间的关系。 Zoeppritz 方程,用位移振幅表示的反射透射系数方程,称为Zoeppritz 方程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滤波方程,如果输出信号的谱是输入信号的谱与系统的频率特性的乘积,则描述这种关系的方程就是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滤波方程。

二、简答题

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

答: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 传播方向上的不同,使用组合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面波;

(2) 频谱上的差异,使用滤波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3) 剩余时差上的不同,采用多次覆盖和水平叠加技术来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多次波;(4) 遵循的统计规律不同,组合与多次覆盖方法对随机干扰有一定的压制作用。

2、给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的定义及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答:垂直分辨率是指在地震剖面上能区分相邻地层的最小间距;水平分辨率是指在地震剖面上能区分相邻两个地质体的最小间距。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子波的频率成分;子波的带宽或延续时间;子波的相位特征;信噪比;偏移成像的精度;地层的吸收作用;表层影响等。

3、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答: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倾斜界面的同相轴向界面的下倾方向偏移;绕射波没有收敛;回转波没有归位;侧面波无法在二维偏移中准确归位;界面倾斜时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通常采用偏移处理来解决上述

问题。

4、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可得到哪四种记录?分析说明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

答: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可得到共炮点、共中心点、共接收点和共偏移距四种记录。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包括:两者的反射波时距曲线都是双曲线;不同之处:公式中t0的含义不同、反映的界面段长度不同、曲线的极小点位置不同。

三、

1.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和叠加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间关系。

答:平均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用于时深转换;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波速;适用于偏移距不等于0的情况;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替代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的情况;叠加速度-对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使用一系列不同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做动校正后再计算其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其中某个Vi的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最大,即为该同相轴的叠加速度。

几种速度间的关系:(1) 平均速度Vav与均方根速度Vr的关系为:Vav≤Vr;V av适用于x=0的自激自收情形,主要用于时深转换和叠后偏移,而Vr适用于x≠0的情形;从计算公式上看,层间旅行时大的地层中速度对V av影响大,而层速度大的对Vr影响大,Vr还考虑了层状介质的射线偏折效应。(2) 均方根速度Vr与叠加速度Vs的关系为:水平层状介质时,V s=V r;倾斜均匀介质时,V s=Vφ,Vφ为等效速度,V r=V s cosφ。(3) 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Vn的关系为:利用Dix公式由均方根速度换算层速度。

2、

时间-振幅解释量板是在研究调谐厚度时引入的一种图板。

它是利用合成记录作出的视厚度(最大波峰与最大波谷之间的差值)与实际厚度生成的曲线和相对振幅与实际厚度作出的曲线。

相对振幅曲线的特点是:厚度很大时,相对振幅是常数。随着厚度的减小,相对振幅先增加到一个极大值,然后以接近线性的方式减小到零。而极大振幅对应的实际厚度约等于四分之一波长,即调谐厚度。因此这种图板可以用来确定储层厚度。

但是在制作合成记录时我们所用的子波很难选取准确,同时在估计薄层的顶底反射系数时

容易出现不精确,因此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浅谈地震勘探课程本科生教学方法

浅谈地震勘探课程本科生教学方法【摘要】地震勘探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知识交叉、知识块独立的特征,被认为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本文通过分析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地震勘探课程的特征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地震勘探课程的本科生教学方法:不仅重视传统上的直接式教学方法,并融合开发式的教学方法,给出部分例子,从课堂效果的无形调控角度出发,提出了该课程成绩应由出勤、课堂、平时作业、实习四部分组成,并增加平时作业、实习部分的成绩比例。 【关键词】地震勘探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指标 teaching method of 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 for undergraduate zou guan-gui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 〈beijing〉, national key lab of coal resource and safety mining,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e principal of seismic exploration courses is considered a difficult program, as its knowledge covers wide range, shows independently knowledge block featur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course, a new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result is given: the course should not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 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 5.2.1低(降)速带的测定 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 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 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 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 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 5.3.1.1激发条件:

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c)采用可控震源,必须对震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组合形式、驱动电平等参数进行充分试验。扫描频率试验前,应对试验的扫描频率一致性进行检查,扫描频率应大于或等于二个倍频程。 d)采用电火花震源时,应充电到额定电压;并应在有水的浅井或浅坑中激发,以消除声波干扰。 5.3.1.2检波器及检波器组合: a)应在分析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检波器自然频率和检波器类型。同一勘探项目不得使用不同型号和不同参数的检波器。 b)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和干扰波调查资料,在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检波器的组合形式、联接方式、组内距及组合基距。 5.3.1.3观测系统: a)道距确定应符合空间采样定理,防止在频率—波数域处理中出现空间假频。 b)应视多次波发育情况合理地选择最大炮检距,并结合区内的特点保证浅、中、深目的层均能达到应有的叠加次数。 c)覆盖次数的选择,应保证满叠加后的信噪比不小于3。 d)应根据区内的构造特点,尽可能采用目的层下倾方向激发、上倾接收的施工方法。 5.3.2野外施工的技术要求 5.3.2.1仪器站工作: a)按设计和试验结果,正确选择仪器因素。 b)前要录制合格的日检记录,合格日检,不得投入生产。 c)按SEG规定要求监视记录直达波初至下跳,记录磁带(经计算机)显示为一负数。 d)每炮都应回放全波监视记录,若必须滤波回放时,应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且滤波通带应固定。

论地震勘探中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底层构造和岩性。地震勘探在勘探已有的各种物探方法中,是最有效地方法。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震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纵波和横波;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而言,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等。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除了能产生来自地层界面有用的反射波外,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波。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各种波的产生、特点、用途,等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地震勘探中产生的地震波。 正文 一、反射波 (一)反射波的形成 1、几何地震学的观点 当炸药在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时,在雷管引爆几百微妙之内爆炸便完成了,在接近爆炸点的压强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爆炸脉冲向外传播,压强逐渐减少,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继续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的吸收,地震波信号减小。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当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不等时,弹性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波条件),一部分波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波。如图所示 2、物理地震学观点 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就看成有许多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 课程编码:121014(长江大学) 学分: 5 分 总学时:80 学时,理论学时:64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信号分析、弹性力学 执笔人:毛宁波 审定人:陈传仁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地震勘探是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面也最为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在地面或水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或水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地震勘探以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信息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际及我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重视。 《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重点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震勘探三大生产环节、技术发展史 ◆难点 ◆石油地震勘探与天然地震的异同 ◆石油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的异同 第二章地震波的理论14学时 ◆重点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绪论 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 (1)简称“物探”,是通过观察存在地球及其周围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和岩石的各种物理特性来研究地质规律和勘查各种矿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2)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电子学、计算机的数字处理、信息论等科学技术中的新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勘探地下矿产的方法。(3)是借助于各种物探仪器在地面观测地下岩石的各种物理参数,从而解释和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点、岩石性质等,从而到达勘查地下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煤、油气等等)的目的。 2、地球物理勘探的分类,不同勘探方法的优缺点。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 地震勘探的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穿透深度大,能较详细地了解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地质规律。缺点:成本高 3、地震勘探的概念、分类,目前地震勘探以何种方法为主。 概念: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察。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下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达到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的一种物探方法。 分类:地质法(优:在找油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作用,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缺: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法(优点:精度最高,缺点: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物探方法(优点:精度高于地质法,成本低于钻探法;不足:精度低于钻探法,成本高于地质法)。 应用最多的方法:物探方法 4、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 各种介质的概念 重点:①物体是否为弹性、塑性介质与受力大小、时间及温度有关。②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 (1)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能立即完全恢复为原状的介质; (2)粘弹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是立即恢复原状,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原状的介质称为粘弹性介质。 (3)塑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保留了一部分形变的介质称为塑性介质。(4)各向同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5)各向异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6)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不随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是常数。 (7)非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随着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定值。 (8)层状介质:如果非均匀介质的物理性质呈层状分布,则称这种介质为层状介质。层状介质中各层的弹性系数是不变的。层状介质模型已经成为地震勘探中常用的物理 模型。 (9)连续介质:层状介质的层数无限增加,每层的厚度无限减小时,层状介质就可以视

地球物理探测规范

规范: 1、城市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2007 2、地面重力勘探技术规程SY-T5819-2002 3、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 4、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93 5、地面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5771-2011 6、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1993 7、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 8、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DZ/T0081-1993 9、地面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084-1993 10、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DZ/T01086-1997 11、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087-1997 12、大地电磁测深技术规程DZ/T0173-1997 13、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217-2006 14、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5772-2002 15、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规范DZ/T0170-1997 16、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GB12950-1991 17、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NB/T10002-2014 18、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JGJ/T143-2004\J370-2004 19、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JSGC-04 20、地面γ能谱测量技术规程DZ/T0205-1999 21、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

22、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 2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 24、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94 25、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 26、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2004\J340-2004 27、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J341-2004 2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 29、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C22-2009 3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31、物化探测量规范DZ/T0153-1995

工程地震勘探考题(简答题)

1.简述工程地震勘探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从不同的角度)? 2.利用追逐相遇观测系统进行初至折射波法勘探有那些优点? 3.折射波法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接收条件是什么? 4.试述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5.折射波法勘探表层速度怎么求取? 6.简述各种震源的频谱特性? 7.用综合平面图,画出折射波法的追逐相遇观测系统。应用该观测 系统有那些优点? 8.什么是偏移距、道间距、炮检距? 9.为什么信号增强型地震仪能提高信噪比? 10.简述速度型检波器和加速度型检波器的工作原理? 11.简述数字叠加式浅震仪各主要部件的功能? 12.什么是观测系统?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常见的反射波法和折射波 法观测系统有哪些?怎样来表示它们? 13.浅层地震勘探中有几种震源类型?各种震源的特点、作用和应用 条件是什么? 14.何谓检波器的频率特性和方向特性?为什么强调检波器与大地的 耦合?怎样埋置检波器? 15.简述动圈式检波器的机电转换原理? 16.浅层地震勘探对仪器有什么特殊要求? 17.简述数字叠加式浅震仪的工作原理和叠加原理? 18.为什么不能简单地以时间剖面视为地质剖面?有那些影响?

19.进行浅层地震勘探的良好的地质条件是什么? 20.简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21.低速带对地震勘探工作有什么影响?怎样来消除这些影响? 22.何谓组合检波?何谓组合的速度滤波特性和频率特性? 23.什么叫做透射系数?它的大小决定于那些参数? 24.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为什么是条双曲线而折射波却是直线? 25.反射波法现场工作中有那些观测系统?使用条件如何? 26.什么叫最佳窗囗法?如何应用? 27.写出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 28.写出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射线速度的表达式? 29.真倾角、视倾角和测线方位角三者有什么关系? 30.何谓法向深度、视深度、真深度?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若干问题(潘振武2010.4) ●地震勘探工作程序 地震勘探设计—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报告与审批—“售后服务” ●地质报告的作用 ——开采(或灾害防治)设计、可行性研究、规划的地质依据; 地质构造影响矿井采区布置、工作面划分。 由于地质构造不清,未采取防范措施,巷道遇断层揭露瓦斯突出煤层、含水层、采空区带来危险。 构造不清造成掘进巷道增加。百万吨掘进率、百万吨死亡率增加。 煤矿五大灾害(瓦斯、水、火、顶板、粉尘)都与煤矿地质条件有关。查明地质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则为合理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二维地震为找煤、指导下一步勘查或其它专项目的。 ——为本单位科研集累资料,集累经验; ——展示本单位在行业中形象,是客观的广告和宣传。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6-2000:(22~24 页) “编写成果报告时应充分分析有关地质、物探资料、做到报告内容齐全,观点明确,证据充分,重点突出,叙述清楚,文字简练,图表齐全,整洁、美观。”

·其它物探成果资料 ·区域地质资料 ·周边其它煤矿、小窑情况 需要时:煤质、岩石力学性质,水文地质试验、观测成果表。 地球物理测井资料 一般应有: ·视电阻率(电阻率电位) ·自然伽玛 ·伽玛—伽玛(密度测井) ·自然电位 ·孔斜测量成果 ·地温 80年代开始数字测井,增加: ·声波测井---可计算岩层的波速 ·中子测井 ·可直接显示出煤层的碳、灰、水比例 ·可直接显示出岩层的砂、泥、水比例 ·计算岩石孔隙度和其它岩石力学指标 ·可测定或计算地层倾角 矿井资料 ·采掘工程平面图 ·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3 (共四部分)

5组合法的缺陷: 1、进行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但组合本身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 2、在设计组合方案时,只考虑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没有考虑它们在频谱上的差别,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使有效波畸变的不良作用。 我们不希望组合改变波形,只希望提高信噪比。因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3、组合实质上是针对某一频率成分的视速度滤波,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各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比f 频率高的成分,压制不了干扰波中比f 低的频率成分。这是组合法不可避免的缺陷。 6随机干扰的压制: 来源可分三类: 1)地面的微震,如风吹草动,人走车行,这类干扰的特点是在震源激发前就已存在。 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3)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随机干扰的“统计规律”: 对随机干扰也有较好的压制作用,这种压制作用主要是利用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组内检波器的间距大于该地区的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n 个检波器组合后,对垂直入射到地面的有效波振幅增强n 倍;对随机干扰振幅只增强n1/2倍。因此,有效波相对振幅增强n1/2倍 7 信噪比 信噪比是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对比 由此可知,组合后的信噪比为组合前的信噪比的 倍,即采用n 个组合后,有效波对无规则干扰波的信噪比提高了 倍,当n 越大时,信噪比提高的越高。 8 平均效应 组合的平均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表层的平均效应,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 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 2) 深层的平均效应,深层的平均效应为当反射界面起伏不平时,因为组合检波器接收 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的不同点的反射,组合的作用是将这些反射波平均,使反射界面的起伏变小,尤其在多断层的地区,当组合的总长度过大时,组合的平均效应更明显,可以造成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 () ()()()()(ωωωωωωωR S n R n S n R S b Z Z ===

地震勘探爆破

地震勘探爆破 一般术语 01 费马原理Fermat’s principle 地震波在两点间传播的射线路径是其传播时间对其所有邻近路径的一阶变分为零的那条路径。即传播时间是最小时(在某些情况下是稳定值或最大值)的射线路径。 02 费马射线路径Fermat path 见费马原理(Fermat’s principle)。 03 震电效应seismic-electric effect 因地震波从地中两个电极间通过引起的在两电极间产生电压的效应。 04 地震勘探seismic exploration 利用地震技术包括反射法和折射法绘制地下地质构造图和地层特性图,目的是确定油气藏或矿床。 05 地震勘测seismic survey 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研究地层构造和找油、气的方法。 06 地震地质条件seismic geologic condition 影响地震勘探工作的表层和深层的地质条件。表层条件一般是指有无良好的激发和接收条件;深层一般是指介质中能否形成良好的反射或折射界面、界面的连续性及其几何形态。 07 地震脉冲seismic pulse 也称子波。由脉冲地震震源所产生的信号(如炸药、重锤、空气枪、电火花等)。有时包括相关的可控震源信号。 08 地震记录seismic record 由一个炮点放炮记录的若的若干地震道组成的一组记录。 09 地震(记录)仪seismic recording instrument;seismograph 在野外记录检波器接收的地震信号的仪器。

10 地震噪声seismic noise 在地震反射法中,一般认为除一次反射的地震能量外的其它能量都是地震噪声,包括微震、激发引起的干扰、多次波、磁带调制噪声和谐波畸变等。 11 震源source 地震勘探中释放能量激发地震波的材料或装置,如空气枪、炸药等。 12 源致噪声source generated noise 地震勘探中震源产生的噪声,如地滚波、空气波等。 13 震源间距source interval 又称炮点间距,地震勘探中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 14 震源线source line 又称炮点线,在其上布置炮点或震源点的线。震源点或炮点的间隔一般是规则的。 15 震源线间距source line interval,SLI 又称炮点线(间)距,垂直于震源线测量的震源线之间的距离。 16 震源点source point,SP 地震震源所处的位置,也称炮点。 17 地震反射法 reflection survey;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震源产生的地震波(脉冲波)在地层中传播,并冲击具有不同物性的地层,一方面形成反射波传回地面,被地面检测仪器接收,然后根据测到的脉冲强度,旅行时间绘制地下地层的构造,推测是否存在油气资源,这种方法称为地震反射法。 18 地震波的产生creation of seismic waves 地震波的产生,一种是自然地震波,一种是人工地震波,它包括以炸药、机械撞击或连续振动为震源的地震波。 19 人工地震artificial earthquake 人工地震则属人为有意制造的地震,震源分为炸药震源和机械震源。

地质资料工作有关标准、规范目录.doc

地质矿产调查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B/T16819—97 地质矿产勘查测绘术语GB/T17228—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98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DZ/T0082—9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94 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94 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94 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 侵入岩地质数据文件格式DZ/T0146—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4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95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DZ/T0158—95 1∶500000、1∶1000000省(市、区)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9—95 1∶20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万) DZ/T0167—95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97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DZ/T0171—97 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97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97 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80—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97 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DZ/T0185—97 地学数字地理底图数据交换格式DZ/T0188—97 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文件格式DZ/T018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DZ/T0190—97 1∶2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91—97 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97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96.1~9—97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试题库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制:四年本科 学时数:80 石家庄经济学院勘查技术学院 2001年2月 一、判断题(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每题1分) 1.视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3.倾斜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4.倾斜界面情况下,折射波上倾方向接收时的视速度等于下倾方向的视速度。() 5.纵波和横波都是线性极化波。() 6.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大于真倾角。() 7.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正比。() 8.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是波前面的传播速度。() 9.折射波时距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视速度等于界面速度。() 10.法线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11.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激发的短脉冲的频率变低。() 12.瑞雷面波是线性极化波。() 13.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小于真倾角。() 1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 15.沿地层倾向布置地震测线,倾斜反射界面的射线平面与地面垂直。()16.n个检波器组合后,有效波的振幅是未组合前单个检波器输出振幅的n 倍。() 17如果叠加速度大于有效波的真速度,动校正后有效波的同相轴与初至波的同相轴方向一致。() 18.水平叠加法的统计效应优于组合法。() 19.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地下存在波阻抗界面。() 20.对水平多层介质,叠加速度是均方根速度。() 21.对水平叠加法,偏移距增大,分辨率提高。() 22.地震测线任意观测点处的反射界面视深度和法线深度小于或等于真深度。() 23.倾斜反射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极小点位于界面的上倾方向。() 24.从各个方向的测线观测到的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一般可以确定反射界面的大致倾向。() 25.沿走向观测时,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随倾斜界面的倾角加大和埋深加深而偏离爆炸点越远。() 26.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面等时线的地面投影为同心圆系,其圆心位于爆炸点处。()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

Q/JMJT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标准 Q/SXJMJT××××-2015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In-seam Seismic exploration ××××-××-××发布××××-××-××实施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In-seam Seismic exploration Q/SXJMJT××××-2015 主编部门: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部门: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准委员会 实施日期:2016年?月?日

关于发布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的通知 为保证槽波探测施工质量,指导施工,由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编的《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通过公司组织专家会审,现批准为五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编号为Q/SXJMJT××××-2015,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在集团公司槽波探测工程中严格执行。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集团公司2015年科技规划要求,在晋煤集团技术中心的组织下,会同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各矿总工和集团公司相关专家等,共同完成编制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试验,总结了国内多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并通专家多次评审,反复修改后,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由晋煤集团技术中心管理及具体解释。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集团公司,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窦文武、焦阳等 主要审核人:付峻青,刘永胜、卫金善、杨新亮、李应平、牟义

地震勘探教学大纲

《浅层地震勘探》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浅层地震勘探》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野外工作方法。能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野外施工,解决实际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振动与波动理论的基础。 三、课程的特点 1.本课程以弹性波动理论为基础,理论较复杂,公式繁多(尤其是数据处理部分),图件丰富,实用性强。 2.实验课程是重要的学习与实践环节。 四、教学总体要求 1.掌握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 2.掌握地震数据的野外采集技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3.通过实验课,加强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观测系统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上理论课时,对复杂的理论及公式推导应尽量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着重对基本概念及物理意义的讲述;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有的章节最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方法的应用上多讲一些工程实例,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总学时96 其中:理论教学80学时,实验8学时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浅层地震勘探》,熊章强方根显编著,地震出版社,2002 年

教学参考资料:《地震勘探原理》,陆基孟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年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2. 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展望 教学要求: 使学生对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等三种方法有概要了解,掌握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过程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教学建议: 1. 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是本章重点 2. 讲清浅层地震勘探学习的重要性与学习的特点 第一章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1. 弹性理论概述 2.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 3. 地震波的传播 4. 地震波的动力学 5. 地震勘探的分辩率 教学要求: 1. 要求学生掌握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以及各种弹性参数的概念,理解波动方程及初始条件中各物理含义。 2. 了解地震波动的形成,掌握纵、横、面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3. 掌握运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了解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 4. 掌握动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频谱和地震波的衰减。 5. 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建议: 1. 纵、横、面波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是本章重点。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 7 0—1 9 9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 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3总则 3.1应用领域 3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 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 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 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 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 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 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 h)地质填图; 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 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 c)判定砂土液化势; 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 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 3 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 b)铀矿床勘查; c)地热资源勘查; 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 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 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 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 3 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 3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在地质构造复杂、弹性波激发接收条件差、振

《地震勘探》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必修课 总学时:60 学分:3 开课单位:地质矿产勘查系 授课对象: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 前置课程:高等应用数学、普通物理学、线性代数、地质学基础、电子电工技术、构造地质学、地质勘查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是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应用地球物理学科。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工程、水文地质基础知识,测量学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应使学生掌握工程地震勘探的理论知识、基本野外工作技术和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初步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地震勘探的正、反演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要求 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及主要的方法技术。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安排必要的实验课程。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绪论 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应用范围以及方法原理,工程地震勘探的发展简介、现状及前景,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学习要求。 第一章:地震波的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弹性理论,弹性介质的概念,应力和应变,弹性参数,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基本要求:掌握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纵、横波的性质,弹性参数的概念。理解波传播机理。 重点难点:重点讲解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第二章:地震波的传播 教学内容: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地震波的描述,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地震子波的概念及动力学参数,反射波记录道形成的机理。 基本要求:掌握反射波、折射波和透射波形成原理及形成条件。子波的概念,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地震记录的表示方法和形成机理。 重点难点: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 第三章:工程地震勘探地质基础 教学内容: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岩石的一般速度特征及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低速带的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 基本要求:掌握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一些岩石的速度变化范围,介质吸收对地震波能量的影响,低速带特征。理解岩石特征与波速的关系。 重点难点: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折射方法 教学内容:折射波的正演问题,几种简单地质模型上的时距方程和理论时距曲线;隐蔽层问题;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折射波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基本要求:掌握利用射线追踪法推导简单地质模型上的理论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的特点及能够解决的地质问题。折射波资料反演解释的TO法和广义互换时法。理解折射波法方法实质。 重点难点: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折射波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第五章:反射波法 教学内容:反射波的正演问题。水平、倾斜界面,断层附近的反射波时距方程和理论时距曲线,反射波的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水平叠加技术及获得浅层反射波的一些技术方法,反射波资料整理和初步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频谱分析,数字滤波、相关分析和速度分析等基本数字处理技术,速度参数的提取,各种速度的概念,动、静校正和叠加的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