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烃的衍生物的备课资料 精品

最新-烃的衍生物的备课资料 精品
最新-烃的衍生物的备课资料 精品

第六章 烃的衍生物的备课资料

一、本章教材的特点

一条主线 二大作用 三个到位

一条主线:官能团的性质及相互间的转化

本章在引言中就介绍了官能团的概念,并且强调了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后面各节中介绍各衍生物性质时,又结合具体实例,通过对物质结构的分析、实验和事实验证等对这种关系进行反复论证。这样,前后呼应,使官能团的作用体现于这一章的始终。具体地可这样理解:

(I )

(II )

二大作用:

1.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起桥梁作用。

2.中学有机化学知识中对烃与糖、蛋白质和高分子化合物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个到位:

1.主动建构 2.训练思维 3.培养探究

本章教材在编写中注意运用启发和探索式,教材中安排一定量的设问或讨论,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乙醇分子结构的确定等,以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与探究;同时本章在介绍各类烃的衍生物时,都采取了以个别带一般的方式,重点介绍一种代表物的性质和用途,进而概括这一类衍生物的性质。这样由简到繁,从个别到一般。在本章教学中可通过一、两类衍生物的教学,放手让学生在模仿,去探究,使学生在掌握各具体衍生物性质的基础上,形成各类衍生物的概念,同时逐步建立各类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真正达到主动建构、训练思维,培养探究之目的。

氧化 氧化 水解

还原 水解 水解

二、新旧教材的比较

三、本章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2.教学重点:各类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及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教学难点:(1)羟基的化学性质(2)有机物结构式的确定 四、教学建议

(一)探究反应实质,打破有机无机界限

烃的衍生物一章学习的难点就是各类反应多,许多同学在学习中容易把无机知识与有机知识隔离开来,从而感觉到学习有机知识的生疏,同时淡忘了无机知识。因此,在本章教授中应主动开展无机反应与有机反应的综合讨论,使学生能将有机和无机反应融为一体,即将有机化学的四大类反应(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和无机化学的四大类反应(复分解、化合、发解、氧化还原)从实质上等同起来。

1.用酸碱概念理解取代反应,并与复分解反应比较 复分解:AgNO 3+NaCl →AgCl ↓+NaNO 3 取代:CH 3Cl+NaOH →CH 3OH+NaCl

A 1

B 1 A 2B 2 A 1B 2 A 2B 1

(1)卤代烃(脂肪族)RCl —— NaOH ——→ROH+NaCl

H 2O ——→ROH+HCl NaCN ——→ Na 2S ——→ HNH 2——→ NaC ≡CH ——→ NaOCOCH 3——→ A ——B ——→R —B+ACl

——→RCl+HOH

H 2O

NaOH 催化剂

(2)醇ROH ——

HNH 2——→RNH 2+HOH (3)酯的生成:

RCOOH+HOC 2H 5 R —OC —OC 2H 5 RCOOH+ClC 2H 5 RCOONa+ClC 2H 5 RCOOR ’+HOC 2H 5 (RCO)2O+HOC 2H 5 理解取代反应的本质: CH 3—COONa+NaOH → 2.消去反应

了解试剂与被消除分子间的关系 (1)碱脱酸

(2)脱水剂脱水

(3)金属脱非金属

(4)加热脱小分子

在无机化学中,消去反应是常见的,只不过称为分解反应而已。例如:

3.氧化还原反应是加成、消去、取代的混合过程,但最终是得氧脱氢(氧化)或脱氧得氢(还原)。 例: CH 3CH —CHCH 3———→CH 3CH=CHCH 3浓NaOH

ROH

2O

CH 3CH —CHCH 3————→CH 3CH=CHCH 3+H 2O 浓H 2SO 4,△

H OH CH 3CH —CH —CH 3———→CH 3CH=CHCH 3+ZnCl 2

Cl Cl Zn 加热 PhCH-CHCH 3————→PhCH=CHCH 3+CH 3COOH

400—6000C H 3

Ca —O | |

O —C = O

Ca=O+CO 2↑

加热

OH

-H 2O

O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冬日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文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有序。先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在景物描绘中,不但运用了大量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句,更在词语选用方面十分讲究,把自然景物描摹得极富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学中,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着重通过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而感悟文中描绘冬景的精妙,感悟用语的精当,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欣赏景物描写方法。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当然,在开课之前,不忘告知学生,一切的答案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自信。这样,他们已不仅仅在感悟自然之美、文字之美了。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们敢于积极主动,敢于去自由发挥想像的翅膀,展开合作探究课文,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欣赏文章的能力。

基因的本质教学设计

基因的本质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the essence of gene

基因的本质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1.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 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 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 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 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 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4.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5.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美国教育学家克莱恩曾经说过:“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 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本节内容以dna模型为依托,让 学生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动手构建物理模型,最后通过小组 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探究 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 6.教学过程

《济南的冬天》备课教学资料汇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济南的冬天》备课教学资料汇编 一、描写冬天的诗篇 1、《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6、《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冬至夜怀湘灵》唐·白居易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8、《子夜冬歌》唐·崔国辅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 9、《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0、《冬夕》唐·岑参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11、《初冬夜饮》唐·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12、《冬夜送人》唐·贾岛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13、《穷冬曲江闲步》唐·裴夷直雪尽南坡雁北飞,草根春意胜春晖。曲江永日无人到,独绕寒池又独归。 14、《冬郊行望》唐·王勃桂密岩花白,梨疏树叶红。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15、《初冬偶作》唐·皮日休豹皮茵下百余钱,刘堕闲沽尽醉眠。酒病校来无一事,鹤亡松老似经年。 16、《冬柳》唐·陆龟蒙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17、《初秋到慈州冬首换绛牧》唐·唐彦谦秋杪方攀玉树枝,隔年无计待春晖。 自嫌暂作仙城守,不逐莺来共燕飞。 18、《冬夜即事》唐·吕温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19、《冬日观早朝》唐·施肩吾紫烟捧日炉香动,万马千车踏新冻。绣衣年少朝欲归,美人犹在青楼梦。 20、《初冬旅游》唐·王建远投人宿趁房迟,僮仆伤寒马亦饥。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三、描写冬天的散文 冬天之美 叶落秋尽,缓缓流淌的时光似乎凝固了。进入冬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真实的凸现出来,如落尽叶子的树,纹理清晰、筋骨虬劲。风低低吹着,空旷的田野、干涸的泥土喑哑无声。小小的雀儿在枝头跳跃,翅羽间轻轻流淌着温和的阳光。越冬的麦子,用残留的几缕碧绿静静的和风说着什么。冬日的田野,麦子是一株唯一越冬的花,它用朴素的绿色给沉睡的村庄送去冬的问候。阳光如泥土清新,滴滴飘落小村的梦境里。一切都是那么沉寂,沉寂中一缕芳香的生机在千草万卉间储积,等待春日一场风雨来临,漫山遍野又流淌着喜人的朝气。 乡村的冬天之美,在万籁俱寂的夜。 一盏低低的灯火,几缕飘飘而逝的炊烟,热气缭绕中飘着农家饭菜的香甜。饭是粗粝的,但营养丰富;菜有些单一,但鲜绿可口。一个简陋的小桌,一室质朴的温馨。一家人围坐在饭菜周围,恬静的微笑里一缕知足常乐的闲适、幸福。土炕热热的,似一首乡村赞美诗,写满秋去冬来的静谧与祥和。夜半晕黄的灯光里传来母女低低细语,如梦呓,远远近近濡湿窗外月色和月色里乖巧的女儿慢慢长大的岁月。多美的乡村冬夜啊!每每想到它,我都会如雪夜归人欣喜的推开落雪的夜色,手捧“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诗句融入到温暖宁静的乡村冬夜,静静的呼吸,静静的体味家带给我的如阳光般灿烂的暖意。 我喜欢在冬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漫步空旷的田野。衰草低伏,鸟雀在干枯的草影里跳跃觅食。远远的树如远古的哲人静静的思考着,又如顿悟的僧人微微的笑着。我喜欢冬日原野的空旷、辽远,喜欢暖暖湿润的泥土里储存的绿色与即将萌生生机的种子,喜欢在温暖的阳光里和冬席地而坐、促膝交谈,谈昨夜我梦到的雪,梦到的憨厚、可爱的胖雪人,梦到一只灵秀的白兔——从月宫的桂树影里走出——来到我的身边,伸出稚嫩的小手向我讨要糖果。

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这一认识本可以使人们意识到DNA的重要性,但是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实验 原理:S型细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实验过程及现象P43图3-2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文字表述如下: (2)艾弗里实验(体外转化实验)P44图3-3 实验过程及结果

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实验方法:减法原理:在对照实验中,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 旧教材实验过程如下: 结论: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即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材料:T2噬菌体

实验者: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和蔡斯 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噬菌体:(先标记大肠杆菌):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获得分别含35S 和32P的大肠杆菌。(再标记T2噬菌体):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朗读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朗读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朗读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流畅、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形象化语言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初步疏通字词,较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网络和一切资料,了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况、了解济南的基本情况。 3、准备朗读录音磁带和幻灯。 第一课时 导入 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总而言之,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

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朗读感知 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 1)听准字音 2)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 2、指定一小组朗读课文 其余小组学生冥想(尽可能多的根据朗读再现画面)。 3、讨论,感知全文 1)济南为何真是算个宝地?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3)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理由。 4)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幺感情? 探究后参考: 1)济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澈的。 2)阳光朗照温静 冬天的山薄雪覆盖秀气 城外远山淡雅

济南的冬天备课资料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创作。l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并从事创作。1936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作出积极贡献。l946年赴美讲学并进行创作。建国后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为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著作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创作了《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23个剧本,小说《无名高地》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歌颂新社会,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有《老舍文集》行世。 2.关于本文的来历和写作时间 关于本文的写作年代,以前的统编教材注为“这篇作品约写在1934年前”,此说不确。1930年春天,赴英讲学达五六年之久的老舍,终于途经新加坡回到了祖国。他先在上海郑振铎处小住约半个月左右,完成了长篇小说的最后两万字,不久即回到北京。这时老舍一心想做职业作家,并不想到大学去任教。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固定的收入,经“好友们的谆谆

劝告”,他答应了齐鲁大学的邀请,于这年夏天暑假开学前来到济南,担任齐鲁大学文学院新文学教授。不久即开始参加筹备和编辑出版该校的《齐大月刊》。《齐大月刊》是当时济南齐鲁大学文、理、医三院合办的一个综合性刊物。以刊登学术文章为主,也刊登一些新文学创作、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的翻译介绍以及校内动态、校际往来、校舍风景等。《齐大月刊》共出两卷,每卷八期。后改为季刊。老舍在编辑《齐大月刊》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曾先后在该刊上发表20多篇创作、论文和译著。老舍来济南后即开始写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就是首先在《齐大月刊》上发表的。《一些印象》是老舍一系列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散文作品中最早的一篇,也是他回国后最早创作和发表的作品之一。从1930年夏秋至l931年春夏,随写随发表,全文共一万字左右,分七节连载,每节没有标题。现将每节的内容、出版日期分叙如下: ①写济南的马车。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30年10月10日出版) ②写济南的洋车。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二期(1930年11月10日出版) ③写济南的大葱。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1年2月10日出版) ④写济南的秋天。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931年3月10日出版) ⑤写济南的冬天。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1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复习教案

教材解读 第3章《基因的本质》是在前两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基因的本质。第3章教材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通过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以及基因的基本概念等内容,使学生对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遗传上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其教学内容的结构 单元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4.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三、能力方面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学法导航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本节的“问题探讨”,首先呈现了一个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时间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直接回答(因为节标题已经说明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 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前,本文首先讲述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与原教材比较,本段没有从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出发,而是以简洁的语言,指出20世纪中叶,为什么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这样讲述可以简洁明确地引入对本节主题的讨论,避免了与前面所讲内容的重复。 在讲述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的基础上,本节又讲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实验,是因为这两个实验是20世纪中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具影响力,也是最经典的实验。通过两个实验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实验虽然实验对象不同,方法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都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从而认同科学结论的获得,最基本的方法是实证的方法。并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如在艾弗里实验的8年后,赫尔希和蔡斯才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最终使人们确信DNA 是遗传物质。 在讲述这两个实验时,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不仅按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还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两个实验的具体方法。虽然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是实验的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通过对两个实验方法的讲述,使学生理解科学家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分别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通过阅读这则故事,学生不仅能自然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还能得到多方面的启示:在众多有造诣的科学家中,两个年轻学者之所以脱颖而出并非偶然,对问题的兴趣是科学探索

济南的冬天(集体备课)

语文组集体备课 地点:会议室北排 参加人员:钟永战耿青素黄群王玲张莉种文华王春芳 主持:钟永战 主备人: 活动过程: 主备人展示初稿 济南的冬天(初稿)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1、欣赏狗尾巴草的图片,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 B、展开联想 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济南的冬天》教案(详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旷晓莉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温晴”、“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6.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描绘的美妙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时序已经进入冬天。说到冬天,我们往往想到寒风呼啸,草木凋零,白雪皑皑,给人一派萧瑟,似乎没有什么美景可言。可是,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这就是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并投影出示济南冬天全景图)

老舍 二、初读课文 (一)简介作者(投影显示) (二)听读课文,并正音正字,自行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谈谈在听读课文中,对哪一点印象最深。 (三)重点检查部分字的读音及部分词语的意思(具体见投影展示) 三、检查预习 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已经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作者老舍先生在课文第一部分说,在北中国的冬天,济南真得算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济南是块宝地),济南的冬天天气特点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温晴)。在这一部分,作者还提到了两个地方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作了对比——北平和伦敦,北平的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伦敦的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而济南的冬天,没风,有阳光,所以作者觉得舒适、温暖。(课件出示体现济南冬天总体印象的两幅图。) 济南是块宝地温暖 舒适 附:本节完整的板书: 第一部分(1)济南是块宝地 温 晴(对比)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参考教案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⑵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⑴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能力方面: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1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 动 教学意 图 章引言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P41章引言阅读思 考引入新课 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完成“问题探讨”并提示。 〖提示〗1.(1)具有贮存大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 力; (2)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 性状和新陈代谢的过程; (3)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 复制自己,使得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阅读思 考回答 以已知 推特点, 自然引 入新课。

六、板书设计: 第1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断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 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 ① 活R ,无毒 活小鼠 ② 活S ,有毒 小鼠 死小鼠 ③ △杀死的S ,无毒 活小鼠

④ 活R + △杀死的S ,无毒 死小鼠 转化因子是什么? (②④分离出活S ) (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 艾弗里 多糖或蛋白质 R 型 活S DNA + R 型 培养基 R 型 + S 型 DNA +DNA 酶 R 型 转化因子是DNA 。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①吸附→②注入(DNA )→③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 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④组装子代噬菌体→⑤释放。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3、结论:遗传物质是DNA 。 归纳总结: (1)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有DNA 和RNA 两种核酸,但DNA 是遗传物质; (2)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只有一种核酸,只有一种遗传物质,即DNA 或RNA ; (3)只有少数几种病毒以RNA 作为遗传物质,因此,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染色体是DNA 的主要载体: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并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5)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由蛋白质表达遗传信息。

卓顶精文2019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是老舍先生1931年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三个生字,掌握五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响晴、温晴、安适、贮蓄、澄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3.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品味语言的优美;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境交融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平凡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提到冬天,你脑中会浮现出哪些词句呢? (白雪皑皑、冰天雪地、大雪纷飞……) 冬天,除了美丽的雪景也伴随着刺骨的寒冷。但是,有个城市却是个例外。它的冬天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走进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老舍先生在1924年赴英国讲学,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就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四年,其间他“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因而济南成了老舍的“第二故乡”。他对济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许多美丽的文字留个了济南。 三、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出示读文要求: 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读文后结合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 ③自学生字,要理解字义。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及基因的本质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及基因的本质 知识点1:DNA分子的化学组成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4种) 基本组成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A、G、 C、T四种)(许多个脱氧核苷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一条长的脱氧核苷酸链) 知识点2:DNA分子的结构 1、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D NA双螺旋结构的三个主要特点 (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方式A-T(两个氢键),C-G(三个氢键)。思考:(1)每个DNA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有2个。 (2)○之间的数量关系1:1:1。 (3)○和之间的化学键为磷酸二酯键,用相关酶处理可切断,用相关酶处理可连接。 (4)碱基对之间的化学键为氢键,可用解旋酶断裂,也可加热断裂。 (5)若碱基对为n,则氢键数为2n-3n之间,若已知A有m个,则氢键数为3n-m。 (6)初步水解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7)单链中,相连2个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知识点3:DNA分子的特性 1、稳定性: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 2、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3、特异性:每种DNA分子都有区别于其他DNA的特定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了特定的遗传信息。 练习1.如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的描述是(双选) A.②和①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DNA聚合酶用于⑨的形成 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练习2. 20世纪50年代初,有人对多种生物DNA做了碱基定量分 析,发现(A+T)/(C+G)的比 DNA来源大肠杆菌小麦鼠猪肝猪胸腺猪脾(A+T)/ (C+G) 1.01 1.21 1.21 1.43 1.43 1.43 B.小麦和鼠的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 C.小麦DNA中(A+T)的数量是鼠DNA中(C+G)数量的1.21倍 D.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练习3.在一个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a,A碱基数为b,则下列有关数目正确的是 ①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磷酸数=碱基数=a ②A=T=b

(完整版)《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第12课《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认识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当地自己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寒风、冰雪覆盖且又很快融化、寒冷、萧杀、雪树、雪人、雪仗…… 2、导入: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过过冬,感受一下这座名城冬天的气息。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济南(Jǐ)着落(zhuó)宽敞(chǎng)贮蓄(zhù) 澄清(chéng)暖和(huó)髻(jì)水藻(zǎo)镶(xiāng ) 看护(kān) 薄雪(báo) (多音字济、着、澄、看、薄)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设若:假若。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2、作家作品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著名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龙须沟》《茶馆》等。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来写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基因的奥秘教案

第十三章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生物的遗传物质 ——基因的奥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第十三章第二节《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第一部分——基因的奥秘。学生在对于生物性状的遗传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一定想进一步究竟是什么控制着这样神奇的遗传过程。因此顺水推舟地向学生介绍基因的奥秘,解释遗传物质的存在。 二、设计思想: 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但对于初二的学生,在没有物理、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这部分内容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基因的发现历史为线索,向学生讲授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知道科学家研究基因的大体历程 (2)列举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资料 (3)表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从基因的遗传功能角度 (4)简述基因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大体过程。 2.能力目标: (1) 学生通过解读科学家研究基因的史料和形成基因概念的学 习活动,培养信息的处理能力。 2)结合对有关基因功能信息的整理和归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解读科学叫研究基因的史料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治学精神。 (2)认识基因的本质、作用和变化,使学生增强唯物和辩证的科学自然观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基因存在的位置;染色体与基因、DNA之间的关系 解决方法: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以基因的发现历史为线索,讲授 知识 五、教学媒体: 1.多媒体课件; 2.DNA双螺旋模型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基因的奥秘 1、基因存在的场所:细胞内—细胞核内一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2、染色体的结构特点: 1)成对出现说 明:①一对染色体包含:2条染色体、 2)一条染色体由一个DNA 分子和蛋白质折叠而成2个DNA分子、数万个基囚

《济南的冬天》朗读课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朗读课教学设计 1、流畅、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形象化语言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初步疏通字词,较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网络和一切资料,了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况、了解济南的基本情况。 3、准备朗读录音磁带和幻灯。 第一课时 导入 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总而言之,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朗读感知 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 1)听准字音 2)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 2、指定一小组朗读课文 其余小组学生冥想(尽可能多的根据朗读再现画面)。 3、讨论,感知全文 1)济南为何“真是算个宝地”?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3)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理由。 4)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幺感情? 探究后参考: 1)济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感受是:

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澈的。2)阳光朗照温静 冬天的山薄雪覆盖秀气 城外远山淡雅 冬天的水水藻的绿清澄 3)暖和安适 a.济南三面环山, b.“放在小摇篮里” c.山是阳光朗照,薄雪覆盖 d.水是不结冰的,清澈透明 e.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及心情说明济南的“温晴” 4)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绘山景、描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浸透着老舍的喜爱、赞美之情。 4 、自由朗读课文(或课文部分章节)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老舍先生为了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精心设计了景物构图,通过形象的语言,层层展现了景物形象。 1、指名朗读课文第3节——5节 思考:这3小节中的景物各按什幺顺序布局构图的? 2、朗读下面的语句并比较它们有何不同? A.甲: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乙:山坡上,小雪覆盖不匀,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B.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粉色。 C.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济南的冬天》优质课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句子,分析它们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句子,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朗诵:"那是五月的天气,小太阳撅着血盆似的小嘴,忙着和那东来西去的白云亲嘴。有的唇儿一挨慌忙的飞去;有的任着意偎着小太阳的红脸蛋;有的化着恶龙,张着嘴想把她一口吞了;有的变成小绵羊跑着求她的青眼。这样艳美的景色,可惜人们却不曾注意,那倒不是人们的错处,只是小太阳太娇羞了,太泼辣了,把要看的人们晒的满脸流油,于是富人们支起凉棚索性不看,穷人们倒在柳荫下作他们的好梦,谁来惹这个闲气。" 师:我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读一下 读得不错。这段文字写的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文字中有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师:这么多文字主要写了什么?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五月的天气炎热炽热毒辣等学生任意说 师:本段文字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五月的天气"的炎热、日光的毒辣,在他的笔下被描写的淋漓尽致。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一下老舍笔下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十六、《济南的冬天》 二、简介作者(投影) 师:请哪位同学将你收集到的有关老舍的资料读一下。 请学生起来读 师:说的还可以,老师补充一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关老舍的相关资料。 老舍(1899-199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他的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 等23个剧本,小说《无名高地》和其它形式的文艺作品,歌颂新社会,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有《老舍文集》行世。 师: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读的不错。当然老师收集的还不全面,课后大家再去收集。 三、整体感悟 1、生快速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词。(5`) 师出示投影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的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济南一髻儿镶薄雪 B 觉得真得看护看吧 C 着落着急伦敦澄清 D 狭窄宽敞贮蓄水藻 (2)、选出正确的解释。 响亮的天气(A、十分明亮; B、声音宏大) 慈善的冬天(A、对人关心,富有同情心;B、温暖舒适) 那些小山太秀气(A、清秀;B、玲珑秀美) 2、师朗诵课文,分析课文 (1)、师朗读课文,配音乐。 师:刚才老师已经将课文读完了,下面老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一个题目,大家讨论解决,然后请每组派个成员汇报。 第一小组:第一段。 问题: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三章基因嘚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嘚遗传物质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教材主要讲述DNA是遗传物质嘚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嘚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嘚实验”。本小节嘚引言部分,首先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指出DNA 和蛋白质都是染色体嘚重要组成成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时间嘚问题:“DNA与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这样既点出了本小节要研究嘚主题,又可以引起学生探究这一问题嘚兴趣。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嘚实验证据时,为了加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嘚培养,教材采用了先交代科学家对实验嘚设计思想,即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嘚作用;然后再讲述实验过程嘚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DNA是真正嘚遗传物质这一结论。与原教材相比,本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在讲述噬菌体侵染细菌嘚实验时,也改变了旧教材中直接说明“噬菌体将DNA注入细菌”嘚叙述方法,而是用研究时采用嘚“同位素标记法”来说明。这样讲述符合科学研究嘚过程,可以很自然地导出DNA 是遗传物质嘚结论,使学生容易接受,并且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教育。 2.本小节教材嘚最后安排了“DNA嘚粗提取与鉴定”实验。通过这一实验,不仅要使学生学会DNA粗提取和鉴定嘚方法,更重要嘚是培养学生嘚动手能力和学会进行科学实验嘚一些基本技能。 3.本小节内容与其他章节嘚联系: ①染色体和DNA嘚关系,与第一章《组成生物体嘚化合物》中核酸知识有关; ②DNA是遗传物质还与《细胞增殖》有关; ③DNA是遗传物质与《生物嘚生殖和发育》紧密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DNA是主要嘚遗传物质(C:理解) 2.能力目标 (1)从生殖过程、染色体化学组成以及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来分析染色体是遗传 物质嘚主要载体,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嘚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嘚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嘚归纳 思维嘚能力。 四、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重点(1)肺炎双球菌嘚转化实验嘚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嘚原理和过程。 2.难点肺炎双球菌嘚转化实验嘚原理和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