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脂类代谢
生物化学 第08章 脂代谢(共68张PPT)

合成一分子软脂酸的总反应式
4、脂肪酸的延伸反应
NADPH
5、脂肪酸的去饱和反应
4. 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与β-氧化的比较
区别要点
从头合成
β-氧化
细胞内进行部位
胞液
酰基载体
ACP-SH
二碳单位参与或断裂形式 丙二酸单酰ACP
电子供体或受体
NADPH+H+
-羟酰基中间物的立体构型不同
D型
对HCO3-和柠檬酸的需求 所需酶
甘油
R1COOH R2COOH R3COOH
脂肪酸
场所: 细胞质内(主要是脂肪组织) 关键酶:脂肪酶(限速酶) 调控: 激素 功能: 水解产物可进一步氧化分解
二、甘油的氧化分解与转化
CH 2OH ATP ADP CH 2OH NAD + NADH+H +
CHOH
CHOH
甘油激酶
CH 2OH (肝 、 肾 、 肠 ) CH 2O
α–lipoprotein (high density 脂酰-CoA的跨线粒体内膜的转运
第十章
FAD+2ATP+3H20
(2)脂酰CoA转运入线粒体
脂类的脂消类化代、谢吸收、 CH3(CH2)nCOOH
(hormone-sensitive lipase , HSL) 这对于某些生活在干燥缺水环境的生物十分重要,像骆驼已将β-氧化作为获取水的一种特殊手段。
5~10 50~70 10~15 10~15
20~25 10 40~50 5
45~50 20 20~22 30
生理功能
转运外源性 TG
转运内源性 TG 转运 Ch 转运PL、Ch
第二节 第十章
生物化学脂类代谢

VLDL 的代谢过程 HDL
新生 进入血液
VLDL
VLDL
成熟 ApoCⅡ+LPL水解其
VLDL
中的TG
VLDL表面的过量的ApoC、PL及Ch
HDL
FA、
CETP促进HDL的CE到VLDL
Gly
VLDL颗粒逐渐变小,ApoB100、ApoE含量相对增多,密度 逐渐增加
VLDL残粒(IDL)
小部分被肝 细胞上的 LRP摄取
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 Apo至少有20种,分为ApoA(AⅠ、AⅡ)、 (B100、B48)、C(CⅠ、CⅡ、CⅢ )、D、E、F、 J及Apo(a)。
Apo作为脂蛋白的结构成分,具有以下主要 功能:
(1) 结合和转运脂类;双性α-螺旋结构
(2) 调节酶活性;
(3) 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
特殊的脂质转运蛋白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结构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1.电泳法
按其移动的快慢,可将脂蛋白依次分为: α-脂蛋白、 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乳糜微 粒在原点不动
CM β 前β α
+
血浆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
γ-
CM
-
-
CM VLDL
2-
前-
1-
-
A-
LDL HDL
血清蛋白电泳 血浆脂蛋白电泳 超速离心 (琼脂糖凝胶电泳)
4.生理功能: 转运外源性TG。
CM特点: •CM颗粒大能使光散射,密度小。 •空腹血中不含CM! •饭后血清,4℃过夜形成奶油层。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1.合成部位及来源: 主要是肝脏合成,禁食时 小肠粘膜细胞少量 。肝细胞内的 PL、 CE及 ApoB100 、 E 与 新 合 成 的 TG 形 成 新 生 的 VLDL 。
脂类代谢

草酰乙酸
NADH + H+ NAD+ 苹果酸 脱氢酶
苹果酸
ATP CO2
苹果酸
②
丙酮酸
苹果酸酶
NADPH + H+
CO2
① 柠檬酸载体 ② 苹果酸载体 ③
丙酮酸
③ 丙酮酸载体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作用:(1)转运乙酰CoA (2)提供NADPH+H+
NADPH+H+的来源: 主要来自磷酸戊糖途径, 一部分来自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α- 磷酸甘油的合成
1. 来自糖代谢 NADH+H+ 葡萄糖 磷酸二羟丙酮 NAD+ α-磷酸甘油
2. 细胞内甘油再利用 ATP ADP
甘油
甘油磷酸激酶
α-磷酸甘油
脂肪酸的合成
1.合成部位:肝、肺、脑、乳腺及脂肪组织的胞液中
2.合成原料:直接原料为乙酰CoA、NADPH+H +
1)乙酰CoA的来源
但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在体内不能合成,是必 需脂肪酸。
(三)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二、酮体代谢
1. 酮体的概念:指脂肪酸在肝中的不完全氧化生 成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2. 酮体的生成:部位在肝,因肝中有酮体合成 的酶(HMG-CoA合成酶)。 3. 酮体的利用:部位在肝外组织,因肝外组织 存在利用酮体的酶(乙酰乙酸硫激酶or琥珀酰-CoA 转硫酶)。 “肝内生酮肝外用”
4. 酮体生成的意义:酮体是肝脏输出的脂 肪能源。因它分子小,溶于水,便于运输, 能通过血脑屏障和毛细血管壁,成为脑及 肌肉的重要能源。 5. 血酮:正常为0.08~0.49mmol/L。在饥饿 及糖尿病时,酮体生成远大于酮体的利用。
生物化学第八章脂代谢

饱和脂酸
不饱和脂酸的自身合成:
饱和脂肪酸 去饱和酶 单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 去饱和酶 多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酸的命名:
系统命名法: 标示脂酸的碳原子数即碳链长度和双
键的位置 △编码体系
从脂酸的羧基碳起计算碳原子的顺 序
ω或n编码体系
从脂酸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子顺序 亚油酸: 18:2 △9,12 , 18:2 ω6,9
三酰甘油代谢
Metabolism of Triglyceride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一)脂肪的动员
概念:储存于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在3种脂肪酶作用 下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和甘油,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 氧化利用的过程
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HSL):
三酰甘油脂肪酶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其活性受 多种激素调节,故称激素敏感脂肪酶
H3C (CH2)n C O CH O
H2C O C (CH2)k CH3
第一节 脂类的生理功能
一、 储能和氧化供能
脂肪组织储存脂肪,约占体重10~20%
1g脂肪在体内彻底氧化供能约38kJ,而1g糖
彻底氧化仅供能16.7kJ
合理饮食
脂肪氧化供能占20~30%
空腹
脂肪氧化供能占50%以上
禁食1~3天
脂酰CoA进入 线粒体基质
脂酸β-氧化 酶系的催化
脱氢
少2个碳原子 的脂酰CoA
硫解
再脱氢 加水
乙酰CoA
(1) 脱氢
RCH2CH2CH2CO~SCoA 脂酰CoA(18C)
脂酰CoA脱氢酶
FAD
1.5ATP
(2) 加水
H
第八章+脂类代谢(王镜岩考研生物化学)

第八章+脂类代谢(王镜岩考研生物化学)第八章脂类代谢(对应教材第28章,29章)湖大生物学院一、脂质的消化、吸收和传送n1、脂类–什么是脂类生物体内通过弱极性或非极性溶剂抽提得到的不溶于水的有机分子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16人体内最重要的脂肪酸3n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胰脂酶n 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脂肪的吸收和转运–4、人体血浆中脂蛋白(第2章117-119页第29章292-294页)n(1)脂蛋白形式结构–以图中乳糜微粒为例,在脂蛋白中,疏水脂类构成核心,外面围绕着极性脂和载脂蛋白,以增加溶解度。
nn (nn 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n–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二、脂肪酸分解代谢n 1、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受激素的调控(脂肪动员)n (1)甘油三酯脂肪酶分解脂肪–脂肪组织中脂肪颗粒的主要成分是三脂酰甘油–在激素作用下,甘油三酯脂肪酶被激活–脂肪经甘油三酯脂肪酶降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则转运到其他组织甘油绝大部分经糖异生途径转化为葡萄糖;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甘油三酯脂肪酶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甘油三酯n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3)甘油的分解和糖异生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n (1)甘油糖异生经过哪些过程–甘油→3-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6-磷酸果糖→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2)催化的酶是哪些?l 甘油磷酸激酶耗ATPl 3-磷酸甘油脱氢酶磷酸丙糖异构酶l 醛缩酶果糖二磷酸酶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l 葡萄糖-6-磷酸酶2n 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β-氧化即每次从脂肪酸链上降解下来的是2碳单位n (1)脂肪酸的活化n(2)脂酰CoA转运入线粒体基质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②肉碱穿梭系统的成员肉碱脂酰转移酶I 膜间隙肉碱脂酰转移酶II 基质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n n––(3)脂酰辅酶A的β氧化n SCoARCH 烯脂酰CoA 脱氢酶RCH 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nn3、脂肪酸——n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n (––其他产物:16分子CO –软脂酸的标准自由能是解产生自由能是773.8千卡,能量转化率为30%李新梅湖大生物学院4、奇数脂肪酸的氧化n 奇数碳脂肪酸在最后一轮β中生成丙酰CoA–反刍动物中利用奇数脂肪酸提供大多数哺乳动物很罕见奇数脂肪酸–在哺乳动物的肝脏中,丙酰的催化反应转化为琥珀酰?羧化,消旋,变构琥珀酰CoA 转换成草酰乙酸,进入糖异生途径。
脂类代谢

脱氢
FADH2
CHCORCH CHCO-SCoA
OH
加水
H2O
RCH CH2CO-SCoA COO
脱氢
NADH+H+ +
RC CH2CO-SCoA CO-
硫解
乙酰CoA 乙酰CoA
RCORCO-SCoA
脂酰CoA 2C) 脂酰CoA (少2C)
COCH3CO-SCoA
脂肪酰CoA(Cn) ( ) 脂肪酰 (脱氢 脱氢) 脱氢 一 次 氧 化 β(
一、血脂的来源与去路
内源性: 内源性:体内合成或脂肪动员
血 脂
来源
外源性: 外源性:食物消化吸收
去路 在组织细胞氧化供能 构成生物膜 转变成其他物质 进入脂库
二、血浆脂蛋白
为脂类在血浆中的运输形式.各种 为脂类在血浆中的运输形式 各种 脂蛋白中的脂类和蛋白质含量各不相 因而可以进行分类. 同,因而可以进行分类 因而可以进行分类
脂肪酰CoA 脂肪酰 )
HS- CoA β- 脂肪酰 脂肪酰CoA 酶 酰CoA 酰
脂肪酰CoA(Cn-2) ( 脂肪酰 ) β化
脂肪酸氧化的能量生成(16:0) 脂肪酸氧化的能量生成(16:0) 消耗 产生 FA活化 FA活化 7 FADH2 7 NADH+H+ 乙酰CoA 8 乙酰CoA - 2 2 7 = 14 3 7 = 21 12 8 = 96 129
脂肪的中间代谢
食物脂肪(外源性 食物脂肪 外源性) 外源性
合成脂肪(内源性) 合成脂肪(内源性)
小肠 脂肪
CM
肝 脂肪→ 糖→脂肪→VLDL
脂 肪 代 谢 概 况
CM CM FFA 脂肪细胞 合成、储存、 合成、储存、 动员脂肪 动员 FFA VLDL * FFA: 游离脂肪酸 ** CM: 乳糜微粒
第八章 脂代谢

细胞液:第一步 脂肪酸活化 线粒体:第二步 氧化脱氢反应
第三步 水合反应 第四步 氧化脱氢反应
第五步 硫解反应
-2ATP FADH
NADH+H
乙酰辅酶A,脂酰辅酶A(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
2,3,4,5步反应不断重复,直到完全生 成乙酰辅酶A
生成的乙酰辅酶A参加TCA循环
1
5
2、3、4、5步反应不断重 复,直到完全生成乙酰辅
(高度立体异构专一性,只对L型作用)
第五步 硫解反应
OO
O
O
RC2C CH SC+ oHASCoA RCSC+ oCA3H C SC
-酮脂酰辅酶A
脂酰辅酶A 乙酰辅酶A
-酮脂酰辅酶A硫解酶
ATP AM +PPPi O
RC 2C2 H C HO+O HH SCoA
RC 2C2 H C H SC
O
C2HO C R1 CHOCOR2
H2O
C2HOH CHOCOR2 H2O
C C2H HOHOCOR2H2O
C2HOH CHO
C2HO C R3 R1COOCH2HO C R3 R3COOCH2HOH R2COOCH2HOH
O
O
甘油和脂肪酸分别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一、甘油的氧化
甘油激酶
磷酸甘油
二、脂肪酸的氧化作用
脂肪酸是生物体的重要燃料,也是许多结构脂质的基本 构件。
脂肪酸:饱和:C 16:0,C 18:0 不饱和:C 16:1,C 18:1,C 18:2,C 18:3 C 20:4,C 20:5,C 22:6
偶数、奇数碳原子 直链、支链
饱和、偶数碳原子、直链脂肪酸为主
第八章脂类代谢三PPT课件

三、脂类的转运形式—血浆脂蛋白
•脂蛋白:蛋白质与脂类形成的复合物, 是脂类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三脂酰甘油
蛋白质
胆固醇 +
胆固醇酯
磷脂
游离脂肪酸FFA + 清蛋白
.
脂蛋白
脂蛋白
13
三、脂类的转运形式血浆脂蛋白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离方法
电泳法
正极
α
前β β CM
负极
CM
离心法 VLDL (密度分类) LDL
•载脂蛋白种类:APO A、B、C、D、E
•功能:
• 维持脂蛋白结构使脂质溶于水性介质;从 而转运TG和Ch;
• 调节与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 • 识别脂蛋白受体。
三、脂类的转运形式血浆脂蛋白
PO B100
核心:疏水基团 三酯酰甘油、胆固醇酯
表面:亲水基团 (APO、胆固醇、磷脂亲水基团)
血浆脂蛋白的功能
脂蛋白
功能
CM
转运外源性脂肪
VLDL
转运内源性脂肪
LDL HDL
将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运到肝外。
将肝外衰老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运 到肝内降解排出体外。
三、脂类的转运形式血浆脂蛋白
(六)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空腹血浆胆固醇或三脂酰 甘油持续超出正常上限。 ❖标准:成人空腹12~14小时 TG>1.8mmol/L Ch>6.7mmol/L
第四节 胆固醇(Ch)代谢
• 所有固醇均含环戊烷多氢菲的基本结构。 • 胆固醇:
1. 含量:体内最丰富的固醇类化合物,约140g。 2. 分布:全身各组织。肾上腺胆固醇含量可高达
10%。肝、肾、脑组织含量也较高。 3. 作用:细胞生物膜的构成成分;类固醇类激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专业生物化学教案 13-10-12 1Chapter 8 Lipid Metabolism (7h)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脂肪酸的β-氧化及其氧化过程中能量的计算;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熟悉脂肪酸的合成及其与脂肪酸分解的区别;甘油磷脂的降解和合成。了解脂类的分类和生理功能;消化和吸收;胆固醇合成的基本过程及其转化。 【重点难点】 重点:脂肪酸氧化分解的全部过程,酮体的生成及利用,脂酰CoA的跨线粒体膜运输。 难点: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 【教学内容】 Overview: 1.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化合物。 按其化学组成可分为:单纯脂,复合脂和非皂化脂(油脂的碱水解变成甘油和脂肪酸称皂化)。
单纯脂---是脂肪酸和醇类所形成的脂。 它无极性,又称中性脂。 主要包括脂肪和蜡。(蜡是长链脂肪酸和长链一元醇或固醇形成的酯,如蜂蜡、白蜡、羊毛脂等。)
复合脂---由单纯脂和非脂溶性物质所构成的化合物,包括磷脂和糖脂。
2. Biological function of lipids: 1. 生物体的重要能源;9.3kcal/g脂肪 2.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物质,其中磷脂,糖脂及胆固醇是膜脂类的三种重要类型; 3. 某些萜类(多个异戊二烯单位)及类固醇类物质 如VA,D,E,K,及固醇类激素具有营养代谢及调节功能;
4. 促进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及必需脂肪酸的吸收; 5. 作为细胞表面物质,与细胞识别,种特异性及组织免疫等有密切关系。
第一节 脂类的酶促水解(Hydrolyses of lipids) 脂类的消化(主要在十二指肠中) 食物中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 80-90% 还有少量的磷脂 6-10% 胆固醇 2-3% 胃的食物糜(酸性)进入十二指肠,刺激肠促胰液肽的分泌,引起胰脏分泌HCO-3 至
小肠(碱性)。脂肪间接刺激胆汁及胰液的分泌。胆汁酸盐使脂类乳化,分散成小微团,在胰腺分泌的脂类水解酶作用下水解。 胰腺分泌的脂类水解酶: ① 三脂酰甘油脂肪酶(水解三酰甘油的C1、C3酯键,生成2-单酰甘油和两个游离的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专业生物化学教案 13-10-12 2脂肪酸。胰脏分泌的脂肪酶原要在小肠中激活) ②磷脂酶A2(水解磷脂,产生溶血磷酸和脂肪酸) ③胆固醇脂酶(水解胆固醇脂,产生胆固醇和脂肪酸) ④辅脂酶(Colipase)(它和胆汁共同激活胰脏分泌的脂肪酶原)
第二节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Catabolism of Triacylglycerol) 由脂肪酶催化。 脂肪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是限速酶)、甘油二酯脂肪酶、甘油单酯脂肪酶 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都可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浓度升高,促使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活化,后者使无活性的脂肪酶磷酸化,转变成有活性的脂肪酶,加速脂解作用。 胰岛素、前列腺素E1作用相反,可抗脂解。
油料种子萌发早期,脂肪酶活性急剧增高,脂肪迅速水解。
一、甘油的氧化分解(Oxidation of Glycerol) 在脂肪细胞中,没有甘油激酶,无法利用脂解产生的甘油。甘油进入血液,转运至肝脏后才能被甘油激酶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再经磷酸甘油脱氢酶氧化成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酵解途径或糖异生途径。
二、脂肪酸的β氧化(β-Oxidation Pathway) There are several different pathways of fatty acid oxidation in organisms, ainly including:β-oxidation,α-oxidation ,ω-oxidation
(一) β-oxidation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 饱和偶数碳脂肪酸的β氧化 1. β氧化学说 早在1904年,Franz 和Knoop就提出了脂肪酸β氧化学说。 用苯基标记含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饲喂动物,尿中是苯甲酸衍生物马尿酸。 用苯基标记含隅数碳原子的脂肪酸,饲喂动物,尿中是苯乙酸衍生物苯乙尿酸。 结论:脂肪酸的氧化是从羧基端β-碳原子开始,每次分解出一个二碳片断。 产生的终产物苯甲酸、苯乙酸对动物有毒害,在肝脏中分别与Gly反应,生成马尿酸和苯乙尿酸,排出体外。 β-氧化发生在肝及其它细胞的线粒体内。 2. 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 脂肪酸进入细胞后,首先被活化成酯酰CoA,然后再入线粒体内氧化。 (1)脂肪酸的活化(细胞质) RCOO- + ATP + CoA-SH → RCO-S-CoA + AMP + PPi 生成一个高能硫脂键,需消耗两个高能磷酸键,反应平衡常数为1,由于PPi水解,反应不可逆。 细胞中有两种活化脂肪酸的酶: 内质网脂酰CoA合成酶,活化12C以上的长链脂肪酸 线粒体脂酰CoA合成酶,活化4~10C的中、短链脂肪酸 (2)脂肪酸向线粒体的转运 中、短链脂肪酸(4-10C)可直接进入线粒体,并在线粒体内活化生成脂酰CoA。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专业生物化学教案 13-10-12 3长链脂肪酸先在胞质中生成脂酰CoA,经肉碱转运至线粒体内。 肉(毒)碱:L-β羟基-r-三甲基铵基丁酸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后,在基质中进行β氧化作用 (3)β氧化4个循环的步骤。 脂酰CoA脱氢生成β-反式烯脂酰CoA 脂酰CoA脱氢酶 △2反式烯脂酰CoA水化生成L-β-羟脂酰CoA β-烯脂酰CoA水化酶
L-β-羟脂酰CoA脱氢生成β-酮脂酰CoA L-β羟脂酸CoA脱氢酶 β-酮脂酰CoA硫解生成乙酰CoA和(n-2)脂酰CoA 酮脂酰硫解酶
3. 脂肪酸β-氧化作用小结 脂肪酸β-氧化时仅需活化一次,其代价是消耗1个ATP的两个高能键 (1) 长链脂肪酸由线粒体外的脂酰CoA合成酶活化,经肉碱运到线粒体内;中、短链脂肪酸直接进入线粒体,由线粒体内的脂酰CoA合成酶活化。 (2) β-氧化包括脱氢、水化、脱氢、硫解4个重复步骤 (3) β-氧化的产物是乙酰CoA,可以进入TCA
4. 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能量 以硬脂酸为例,18碳饱和脂肪酸 胞质中: ⑴活化:消耗2ATP,生成硬脂酰CoA 线粒体内: ⑵脂酰CoA脱氢:FADH2 ,产生2ATP
⑶β-羟脂酰CoA脱氢:NADH,产生3ATP ⑷β-酮脂酰CoA硫解:乙酰CoA → TCA,12ATP (n-2)脂酰CoA → 第二轮β氧化 活化消耗: -2ATP β氧化产生: 8×(2+3)ATP = 40 9个乙酰CoA: 9×12 ATP = 108 净生成: 146ATP 饱和脂酸完全氧化净生成ATP的数量:(8.5n-7)ATP (n 为偶数) 硬脂酸燃烧热值:–2651 kcal β-氧化释放:146ATP×(-7.3Kcal)=-1065.8Kcal 转换热效率
(二) Oxidation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不饱和脂肪酸的β-氧化)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require some additional processing before they can be degraded complete.
1. 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油酸的β氧化 △3顺—△2反烯脂酰CoA异构酶(改变双键位置和顺反构型)
(146-2)ATP 2. 多不饱和脂酸的氧化——亚油酸的β氧化 △3顺—△2反烯脂酰CoA异构酶(改变双键位置和顺反构型)
β-羟脂酰CoA差向酶(改变β-羟基构型:D→L型) (146—2—2)ATP
%2.4026518.1065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专业生物化学教案 13-10-12 43. 奇数碳脂肪酸的β氧化 奇数碳脂肪酸经反复的β氧化,最后可得到丙酰CoA,丙酰CoA有两条代谢途径: (1)丙酰CoA转化成琥珀酰CoA,进入TCA。 动物体内存在这条途径,因此,在动物肝脏中奇数碳脂肪酸最终能够异生为糖。 反刍动物瘤胃中,糖异生作用十分旺盛,碳水化合物经细菌发酵可产生大量丙酸,进入宿主细胞,在硫激酶作用下产丙酰CoA,转化成琥珀酰CoA,参加糖异生作用。 (2)丙酰CoA转化成乙酰CoA,进入TCA 这条途径在植物、微生物中较普遍。 有些植物、酵母和海洋生物,体内含有奇数碳脂肪酸,经β氧化后,最后产生丙酰CoA。
(三) 脂酸的其它氧化途径 1. α—氧化(不需活化,直接氧化游离脂酸) 植物种子、叶子、动物的脑、肝细胞,每次氧化从脂酸羧基端失去一个C原子。 RCH2COOH→RCOOH+CO2
α—氧化对于降解支链脂肪酸、奇数碳脂肪酸、过分长链脂肪酸(如脑中C22、C24)
有重要作用 2. ω—氧化(ω端的甲基羟基化,氧化成醛,再氧化成酸) 动物体内多数是12C以上的羧酸,它们进行β氧化, ω—氧化涉及末端甲基的羟基化,生成一级醇,并继而氧化成醛,再转化成羧酸。 ω—氧化在脂肪烃的生物降解中有重要作用。泄漏的石油,可被细菌ω氧化,把烃转变成脂肪酸,然后经β氧化降解。
第三节 酮体代谢(Metabolism of Ketone Bodies) 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在肌肉和肝外组织中直接进入TCA,然而在肝、肾脏细胞中还有另外一条去路:生成乙酰乙酸、D-β-羟丁酸、丙酮,这三种物质统称酮体。 酮体在肝中生成后,再运到肝外组织中利用。
一、酮体的生成(Formation of Ketone Bodies) 酮体的合成发生在肝、肾细胞的线粒体内。 形成酮体的目的是将肝中大量的乙酰CoA转移出去,乙酰乙酸占30%,β—羟丁酸70%,少量丙酮。(丙酮主要由肺呼出体外) 肝脏线粒体中的乙酰CoA走哪一条途径,主要取决于草酰乙酸的可利用性。饥饿状态下,草酰乙酸离开TCA,用于异生合成Glc。当草酰乙酸浓度很低时,只有少量乙酰CoA进入TCA,大多数乙酰CoA用于合成酮体。 当乙酰CoA不能再进入TCA时,肝脏合成酮体送至肝外组织利用,肝脏仍可继续氧化脂肪酸。 肝中酮体生成的酶类很活泼,但没有能利用酮体的酶类。因此,肝脏线粒体合成的酮体,迅速透过线粒体并进入血液循环,送至全身。
二、酮体的利用(Oxidation of Ketone Bodies) 肝外许多组织具有活性很强的利用酮体的酶。 乙酰乙酸被琥珀酰CoA转硫酶(β-酮脂酰CoA转移酶)活化成乙酰乙酰CoA 心、肾、脑、骨骼肌等的线粒体中有较高的酶活性,可活化乙酰乙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