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艺术文化聚落-项目策划书
文化项目策划书范文

<meta charset="utf-8"/><div bdsfid="189" id="ArtContent"><h1 bdsfid="190">文化项目策划书范文</h1><p bdsfid="207"> 项目文化是施工企业为主体和主导,以工程建设项目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延伸点、载体、阵地,而建设、呈现、沉淀的一种文化。
下面是文化项目范文,希望你能喜欢。
</p><h3 bdsfid="209">文化项目策划书范文1</h3><p bdsfid="210"> 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现象。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等一系列战略发展机遇的到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加快扩张、健康发展的大好时机。
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要求,结合建水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建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p><p bdsfid="211"> 一、建水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分析</p><p bdsfid="212"> 建水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其众多的古迹,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彩的民族风情,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在省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随着“鸡石”、“通建”两条高等级公路的即将贯通和建水“文化旅游大县”建设的实施,建水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建水旅游业不断升温,有望成为云南既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等知名旅游热区之后的又一旅游热点。
传统聚落文化的试题探究----以川西林盘为例

传统聚落文化的试题探究 ---- 以川西林盘为例黄婷慧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 832000一、命题意图:试题以四川省成都地区典型的原生态居住模式——川西林盘为背景材料,考察了地质作用、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传统农业文化的衰落与新时代发展等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探究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素养的要求。
试题设问既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注重探究能力考核,较好的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二、原创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试题材料一川西林盘指在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
随田散居是其最适用居住方式,林盘之间以田为界,农业耕作上分散劳作为主,经济有效。
左图为成都平原的地形图,右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图材料二近年来,传统林盘正快速减少,住户也大幅减少,许多传统林盘成为空心林盘。
2018 年起成都市“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至 2022 年将完成1000 个川西林盘的保护修护,致力将林盘打造成四川省又一旅游名片。
下图为成都市林盘和特色镇规划设计方案(图源自红星新闻)1.2.试从地质作用分析成都平原形成的原因?(4 分)1.2.简析成都平原内部形成随田散居方式的原因?(6 分)1.2.试推测传统林盘快速减少的原因?(6 分)1.2.作为新的旅游名片,简析不同林盘可采取的旅游特色功能模式(6 分)三、参考答案:1.2.内力作用使岩块断裂下陷,后经河流冲积形成。
1.2.河流水系发达、水源充足;河网密布、不适合发展大规模团块状聚落;土地湿软不利天健长距离运输生产工具;夏季气候湿热历史上、散居便于通风散热;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3.农村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新修住房破坏林盘结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挤压林盘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口流失严重;生活习俗的改变。
川西林盘园林艺术探析

1 林盘 园林 总体 风貌 1 . 1 古朴悠远的审美意象
莽莽 森 林 曾是 人类 生于 斯 长于 斯 的摇 篮 。虽然 在 文明 的进 程 中 人类 离 开 了原 始 的 栖 息地 , 但 森林 意 趣却 作为 一种象 征积 淀于 人 类的 精神 世界 。中国文 化 中存在 着久 远 的 木 祭 祀和 崇 拜” 。在 以 川西 平原 为 中心 的西 南 地 区 , 曾 出现过 三 千年 前 的三 星堆 文 化铜
树 群 和一 千 七 八百 年 前 的汉 代摇 钱 树群 。这两 个 不 同时 期 但具 有 文化 传 统上 渊 源 关 系 的树 崇拜 都反 映 了古 人 眼中树 的天 地通 道作 用 , 象征 着生 命 的绵 延长 存 , 成 为后 来 道教
所 具有 的复合 功能属 性和生 态文 明特质 为我 国当
23乡慵浓郁的小品景观林盘的营建除了植栽宅院道路和水体之外还离不开一些重要的小品设施既包括功用性的棚架晒架水井凉亭小桥汀步等还包括祭祀眭的文峰塔庙龛碑石和风水树等它们是林盘景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满足农家多方面的生规划
川 西林 盘 园林 艺术 探析
The La nds c a pe Ar t of Li npa n i n We s t e r n Pl a i n of
美景 中享 受 平凡 而有 情趣 的生活 。每 一个 林盘 都是 一 座 民间乡土 园 林 , 充满 乡野 质朴 气 息, 开 创 了西蜀 自然式 山水 园林 的先 河 , 它看 似简 单 , 实 则丰 富 , 颇 具 内涵 , 其 园林艺 术 特色 是于 平淡 中蕴合 深意 , 值 得细加 探究 。
…
l Cn U an 方志戎 F a n g 李先逵 k i Z h i r o n g X i a n k u i
文化艺术策划书模板3篇

文化艺术策划书模板3篇篇一《文化艺术策划书模板》一、活动主题明确本次文化艺术活动的主题,使其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二、活动目的阐述举办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如推广文化、提升艺术氛围、促进交流等。
三、活动主体1. 活动对象:确定活动面向的具体人群。
2. 活动时间:详细规定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3. 活动地点:选择合适的场地,考虑场地容量、设施等因素。
四、活动内容1. 艺术展览:展示各类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摄影等。
2. 表演环节:安排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
3. 讲座或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文化艺术相关的讲座和讨论。
4. 互动体验区:设置观众可以参与体验的区域,如手工制作、艺术创作等。
五、活动宣传1. 制定宣传策略,包括线上和线下宣传渠道。
2. 利用社交媒体、官方网站、海报、传单等进行广泛宣传。
3. 可以考虑与相关媒体合作进行报道。
六、活动预算1. 列出各项费用的明细,如场地租赁、设备租赁、艺术家报酬、宣传费用等。
2. 确保预算合理,并考虑可能的额外费用。
七、工作人员安排1. 明确活动组织人员的职责和分工。
2. 包括活动策划、执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人员。
八、注意事项1. 安全保障:确保活动场地的安全,制定应急预案。
2. 版权问题:处理好展示和表演作品的版权事宜。
3. 现场管理:维持活动现场的秩序和整洁。
篇二《文化艺术策划书模板》一、活动主题[具体主题名称]二、活动目的阐述举办此次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目标,如提升文化氛围、促进艺术交流、丰富群众生活等。
三、活动主体明确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艺术家、观众、相关机构等。
四、活动时间与地点详细说明活动开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五、活动内容1. 艺术展览: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展示。
2. 表演环节:如音乐演奏、舞蹈表演、戏剧演出等。
3. 讲座与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文化艺术相关的讲座和研讨。
4. 互动体验区:设置一些让观众能够亲身参与的艺术体验项目。
六、活动流程1. 开场仪式,介绍活动背景和嘉宾。
浅谈川西林盘改造——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

———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蔡佳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摘要: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独有的自然景观,其有着不可忽略的发展意义。
本文先介绍老林盘改造中常见的问题,再以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为例,对其林盘改造的思路与建筑、景观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川西传统林盘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川西林盘;林盘改造;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5-0121-01作者简介:蔡佳欢(1994-),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方向。
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独有的自然景观,其承载着传统古蜀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老林盘的改造势必进行,成功的改造能有效的提升林盘存在的意义。
但是,部分老林盘在改造中存在多种问题,不但没有提升林盘的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景观元素与本土文化。
1老林盘改造中存在的问题1.1外来元素的入侵从当前林盘改造的设计来看,其景观的构造主要是通过传统川西元素来体现。
在目前的林盘改造中,相关人员对传统川西元素的运用不够重视,反而引入外来元素,导致林盘改造缺少相应的文化景观元素,从而造成林盘改造的不伦不类。
1.2传统元素的忽略就川西林盘而言,其主要是由宅、林、田构成,每个区域都应该有其独有的特色,并且在整个林盘的规划中,每个区域都应该拥有其独有的传统景观元素,比如传统川西建筑元素、大田景观元素、沟渠湿地景观元素,但很多林盘在改造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些景观元素。
比如新建砖混建筑、钢构建筑,与林盘氛围格格不入。
1.3元素色彩设置的不合理在传统川西林盘中,色彩是相当沉静的,深灰色小青瓦搭配白墙或者灰墙,背景掩映川西林盘房前屋后种植的竹林翠色,林、田、宅的色彩各自独立,却又相辅相成,能很好的体现出川西林盘特有的景观特点。
但在部分林盘改造中,色彩的运用与环境格格不入,比如一些耐火钢材料景观小品,其锈红色与周围的颜色形成冲突,不但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破坏林盘景观的和谐性。
川西林盘景观设计在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应用

李鑫桐 1 LI Xintong 周钰宸2 ZHOU Y uchen1.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00(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610000 Chengdu Sichuan)2.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Chengdu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610000 Chengdu Sichuan)33摘要:田园综合体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手,结合田园综合体的景观设计策略与模式,以保护和修复川西林盘为出发点,探究川西林盘景观规划设计新方法。
通过对田园综合体概念的梳理,以及对川西林盘特色进行概括提炼,接着对川西代表性林盘的地形地貌、景观特色以及功能布局等进行勘探研究与分析。
最后提出在保留林盘功能和要素的基础上,重塑和再现林盘生活场景,并融合农业观光体验、文创产业开发等文旅融合的规划设计,为川西林盘景观规划设计添加新的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川西林盘;文旅融合;景观规划设计Abstract: The Rural-Complex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ization. This article will firstly discuss the protection of the Forest Landscape in western Sichuan, which includes the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of the Rural-Complex, in order to explore new approaches to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western Sichuan. Secondly, this report will define and explain the concept of Rural-Complex. It summarizes and extra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Landscape in western Sichuan and then explores the geographic and geomorphic conditions,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typical Forest Landscape in western Sichuan.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o reshape and reproduce the life scene of the forest disk on the basis of retaining the functions and elements of the forest disk, while improving the cultural tourism and agricultural tourism experienc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etc. Hence the scheme aims to provide a new vitality for the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western Sichuan.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complex ;western Sichuan forest landscape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1.04.033收稿日期:2021-07-02作者简介:李鑫桐(1996—),女,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周钰宸(1997—),女,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
艺术馆项目策划书(五篇范例)

艺术馆项目策划书(五篇范例)第一篇:艺术馆项目策划书一、背景介绍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民营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这些词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近些年来,海内外不少国家纷纷成立了众多民营美术、艺术馆。
在国内“美术馆、艺术馆热”也呈现一种高调姿态,本土民营美术、艺术馆犹如雨后春笋般霎间涌现在国内部分城市,呈井喷式发展。
创办“民营美术、艺术馆”已成为一种文化艺术新浪潮,并对现存的固有艺术机制和格局形成了冲击和补充。
现阶段,本土民营艺术馆的发展境况已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公立展馆的补充,作为民间资本注入创建的机构,愈发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特性。
这一民间机构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化建构所引发的作用力,已不再是单一的侧面映现。
民营美术、艺术馆发展至今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构成。
二、项目名称与简介珠海市XX艺术馆艺术俱乐部XX艺术馆成立于2009年2月8日,是珠海首家民营艺术馆。
自开幕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国画大师娄师白师生作品展,当代著名国画家卢沉、周思聪、石虎三人书画展, 当代著名画家钱松喦、刘海粟、朱纪瞻、关良、宋文治、亚明、王明明等作品联展,实力派画家郭建军、陈朝生、张扬、溥石、李溪境、莫各伯、林月光等作品展,著名油画家王秀章等立体油画作品展.珠海情怀—黄剑波油画风景展、著名书法家陈浩等作品展。
以及侯衍涛先生长篇小说《汶河西去》首1发仪式及文学作品研讨会.并且成功举办了纪念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国内书法名家及珠海艺术家挥写《大爱无疆》义卖活动等。
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及办展经验,并已形成艺术品展示与销售的良性市场。
三、目的与宗旨(1)XX艺术馆是珠海首家民营艺术馆。
艺术馆有别于一般美术馆的单一性,集美术、书法、陶艺、高级家居饰品、古旧家具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让观展者有一种立体的艺术视觉体验,也为多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创作提供展示和销售的平台,使艺术家们能从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创作中吸聚原创力,从而扩大视野、刺激感观、完成对自己的挖掘与发现。
川西林盘群保护规划模式浅析——以新津县黄林盘群为例

川西林盘群保护规划模式浅析——以新津县黄林盘群为例文韬;吴柏清;付燚【摘要】林盘是四川当地的一种农村居住生活模式,他的地理地貌形成了一个景观特色.本文通过对新津县黄林盘群现状以及保护措施进行分析总结.【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年(卷),期】2012(032)009【总页数】1页(P119)【关键词】林盘群;保护;规划【作者】文韬;吴柏清;付燚【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11 林盘群概念解析1.1 林盘的定义林盘是蜀地固有的一种农村居住生活模式,同时是人类居住环境演变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它遍布于四川,其中成都平原的聚落最为典型;它是蜀地先民与自然互动的产物,也是承载蜀文化与各地移民的载体;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由无数林盘构成的聚落风格,是川西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1.2 林盘群的概念解析林盘群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星罗棋布的林盘总称;这些林盘地理位置相近,整体风貌相似,文化特色相同,形成“山水田林环其间,星罗棋布各林盘”的空间形态和自然人文景观。
2 林盘群落保护规划背景2.1 林盘作为川西平原独有的农耕方式与生活方式相融合的农村居住形态,其主要展现为集生产、生活、景观环境为一体的地方性农村居住风貌。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及城镇的快速发展,破坏了大量的林盘;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与传统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林盘生活居住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以前土地整理过程中对林盘大量铲除的方式,也破坏了大量的林盘。
传统的林盘生活生产居住模式是维持农村生态平衡的原始生态系统,坚持推进“三个集中”的过程中,积极保护林盘生态环境与景观形态,保护成都特有的川西林盘风貌刻不容缓。
2.2 从2006年开始林盘保护专项规划开始实施,但都以保护单个林盘生态环境及景观形态为主,保护规划实施过后,林盘形态得以保存,通过实践与探索发现,单个林盘保护的这种模式存在许多问题:保护实施过后林盘自身的续存能力较弱,林盘特色不突出,与周边林盘形成同质化竞争;同时各个林盘的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西林盘艺术文化聚落-项目策划书 峨眉山-峨眉河-乐山项目—红色动漫产业基地 - 项目策划书 - 日期:2011年9月 1 前言 在当前经过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大环境之下,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丰富,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文化体制深化改革的文件,号召各地政府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持续广泛的提升文化产业在各地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虽有所发展,但其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潜在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整体实力偏弱,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亦处于劣势,文化贸易逆差严重。这与我国目前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国际地位是非常不相符。 2009年9月份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振兴更是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各地文化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对文化产业的振兴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为促进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和消费,以大项目带动地区经济,提升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振兴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优化西部地区的整体产业结构,我们有针对性的策划了《川西林盘国际艺术文化聚落》项目,其核心宗旨是以“中国农耕习俗文化保护与国际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结合为核心,以此项目为载体,发展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 建设此项目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中国农业民俗文化与区域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交流窗口 川西林盘国际艺术文化聚落致力于保护中国农业民俗文化和推广民俗区域文化,向世界展示民俗区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推动中国当代民俗文化艺术品的商业交流,促进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产品国内外推广,引进国际国内有生命力的各种文化艺术,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促进人类民俗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其成为代表整个地区的形象,与世界进行交流的窗口。 2、艺术文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商业化交易平台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化平台 川西林盘国际艺术文化聚落项目由既深谙艺术又精通商业的专业机构和人士进行运作管理,着力于创建和完善成熟的文化产业链,并打造艺术工作者的创业乐园,一方面开发创业项目,拓展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实现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丰富和充实文化艺术品市场,实 I 现文化与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该项目以艺术文化创作为主,形成复合型的关联业态,互相拉动,催生产业的聚集效应,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3、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水平提高的强力引擎,充分缓解区域就业压力的有力保障 川西林盘艺术文化聚落项目建成后将依靠其艺术景观博物馆、艺术家创作室、创意工作室、个人博物馆、艺术家画廊、艺术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培训中心、商业服务中心、乡村酒店、观光度假旅游、会展服务和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等功能,实现每年创造数亿元的文化服务产业社会效益,以文化观光旅游的形式为园区和周边地区带来极为可观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并长期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地区的生活水平,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形式。 4、区域标志性文化符号,后世子孙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以川西林盘艺术文化聚落为载体,聚集相当数量的国际国内知名艺术家,通过大量青年艺术家在此交流学习和培养,通过一系列商业化的艺术画廊、艺术家个人博物馆的运作,通过一个卓有成效的艺术文化创意交流平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川西林盘项目将很快成为区域标志性文化符号,并将作为永远的文化遗产传承给我们的后世子孙。 5、区域文化走向未来的传承平台 该项目中的通过红色文化博物馆、国际会议交流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培训中心的专业服务,以及与各动漫大专院校的合作,为文化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生生不息的作用,为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储备,支持整个地区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国际动漫产业聚落的核心都市。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也必然要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和高速发展,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也迫切的盼望着能够与高速发展的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同时也期待着与同样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古今中外相互交融的全新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从而让中华民族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巅。 2009年12月25日 II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 ............................................................................................................................. 1 1.1 项目名称............................................................................................................................ 1 1.2 项目位置............................................................................................................................ 1 1.3 项目计划用地情况 ............................................................................................................ 1 1.4 项目用地性质 .................................................................................................................... 1 1.5 项目投资方 ........................................................................................................................ 1 1.6 项目投资............................................................................................................................ 1 1.7 建筑面积............................................................................................................................ 1 1.8 总建筑密度与容积率 ........................................................................................................ 1 1.9 建设周期............................................................................................................................ 2 1.10 建筑形式 .......................................................................................................................... 2 1.11 建设方式 .......................................................................................................................... 2 1.12 经济效益 .......................................................................................................................... 3 1.13 社会效益 .......................................................................................................................... 3 第二章 项目运作思路 ..................................................................................................................... 4 2.1 项目规划发展理念 ............................................................................................................ 4 2.2 项目定位............................................................................................................................ 4 2.3 项目品质与建筑形式 ........................................................................................................ 5 2.4 市场策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