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放射学介绍
中国介入放射学介绍

目录
介入放射学概述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现状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未来展望 典型案例分享
01
CHAPTER
介入放射学概述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通过影像设备引导,使用导管、穿刺针等器械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学科。
微创、精确、安全、高效,对患者的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
总结词
肝癌介入治疗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利用栓塞技术阻断肌瘤供血,使肌瘤萎缩坏死的方法。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导管插入肌瘤供血动脉,注入栓塞剂,阻断肌瘤的血液供应,使肌瘤逐渐萎缩坏死。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症状较轻、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留子宫等优点。
定义与特点
特点
定义
介入放射学的重要性
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通过影像设备的引导,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精确的诊断,减少误诊和漏诊。
优化治疗方案
介入放射学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由于介入放射学的微创特点,患者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
总结词
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是一种利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技术,恢复血管通畅的方法。
详细描述
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导管插入病变血管,利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技术,恢复血管通畅。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冠状动脉、颈动脉等血管狭窄的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等优点。
创新技术研发
加强介入放射学相关技术的研发,如新型影像设备、诊疗器械、药物等,提高诊疗水平和安全性。
学科交叉融合
促进介入放射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医学影像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生物学等,推动介入放射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科普知识 介入放射学(Baidu)

介入放射学1介入放射学概述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是由现代医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它是以影像诊断技术为基础,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导管等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采集组织或其他标本进行医学诊断的科学。
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诊断学、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刺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包括两个基本内容:①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利用导管等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②在影像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刺、导管等技术,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介入放射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传人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随着电子、生物医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等众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新介入器械不断地研发、生产,使介入器材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经血管介入放射学更进一步发展。
同时,非血管介入放射学也逐步完善起来,再度扩大了介入放射学的范围,并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
1996年11月,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三大部委联合召开“中国介入医学战略问题研讨会”正式将介入治疗列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与普及,使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复机会,日益成为人们选择性治疗的重要方法,备受患者关注和欢迎。
2 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介人放射学按目的可分为介入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按技术可分为血管性介人放射学和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按临床应用范围可分为肿瘤介入放射学、非肿瘤介人放射学、神经介入放射学等。
虽然CT、MRI、B超对某些血管病已具有诊断价值,但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尤其辨别出血动脉、细小血管病变和血流的动态观察等仍然不可被替代。
在某些血管病、肿瘤的治疗上介入治疗已成为首选。
3 血管介入放射学血管介入是指在诊断性血管造影的同时,自导管向血管腔内注射药物或某些物质,达到治疗的目的。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概述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简称IR)是一种医疗技术,通过利用放射线技术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放射学无需开刀,可以通过小切口或者皮肤穿刺来进行操作,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和恢复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介入放射学的原理、应用领域和潜在风险。
原理介入放射学主要依靠X射线、CT、MRI等医学影像学的技术,结合导管、导丝和特殊的介入器械来执行诊断和治疗操作。
放射学家通过实时的影像引导,可以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并将介入器械送入体内进行操作。
这些器械可以用于取材、打针、塞栓、放疗等治疗操作,同时还可以进行造影、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诊断和治疗手段。
应用领域介入放射学广泛应用于多个医学领域,包括血管介入、肿瘤治疗、病理学和神经介入等方面。
血管介入血管介入是介入放射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主要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通过血管造影可以清晰地观察血管的情况,发现狭窄、栓塞等异常情况。
在治疗方面,血管介入可以通过放置支架来扩张血管,或者通过栓塞术阻塞肿瘤的供血,达到治疗的效果。
肿瘤治疗介入放射学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穿刺和针刺等操作,可以将化疗药物直接送入肿瘤部位,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介入放射学还可以通过高能射线放射治疗来杀死肿瘤细胞,达到肿瘤的控制和消灭。
病理学介入放射学在病理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可以获取肿瘤或组织的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无需开刀,切口小,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神经介入神经介入是介入放射学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例如,在脑血管病中,通过介入放射学可以准确地定位血管畸形,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此外,在脊柱病变治疗中,通过神经介入可以缓解疾病的症状和恢复患者的功能。
潜在风险虽然介入放射学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

疼痛介入治疗
神经阻滞
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
通过注射药物或物理方法,阻断神经传导 ,缓解疼痛。
通过消融或减压等技术,消除突出物对神 经根的压迫,缓解腰腿痛。
肿瘤疼痛的介入治疗
术后疼痛的介入治疗
通过神经毁损或药物注射等技术,减轻肿 瘤患者的疼痛。
通过神经阻滞或镇痛泵等技术,缓解手术 后的疼痛。
04
介入放射学的优势与挑战
介入放射学
• 介入放射学简介 • 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 •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 • 介入放射学的优势与挑战 • 介入放射学的安全与防护
01
介入放射学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通过影像引导 ,使用导管、针等器械进行诊断 或治疗的医学专业。
历史
介入放射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逐 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03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
肿瘤介入治疗
肿瘤栓塞
通过栓塞肿瘤血管,阻 断肿瘤血供,使肿瘤缺
血坏死。
肿瘤消融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破 坏肿瘤组织,如射频消 融、微波消融和化学消
融等。
肿瘤内药物灌注
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 瘤组织,提高药物浓度,
增强抗肿瘤效果。
放射性粒子植入
将放射性粒梗阻的介入治疗
通过放置支架或引流管,解除胆道梗 阻,缓解黄疸。
消化道狭窄扩张
利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技术,解 除消化道狭窄,改善进食。
泌尿系统结石的介入治疗
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镜取石 等技术,清除结石,缓解疼痛和梗阻。
呼吸道狭窄扩张
利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技术,解 除呼吸道狭窄,改善呼吸功能。
设备依赖
介入放射学

目录•介入放射学概述•介入放射学基本技术•介入放射学临床应用•介入放射学的优势与局限•介入放射学与其他医学技术的结合•介入放射学病例分析介入放射学概述特点介入放射学具有微创、定位准确、效果显著等优点,是现代医学诊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定义介入放射学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导管或其他介入器械到达体内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或治疗的一门学科。
定义与特点01起源介入放射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
02发展介入放射学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广泛应用,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涉及的疾病类型也逐渐增多。
03现状介入放射学已经成为医学诊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肿瘤、神经系统等领域。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肿瘤疾病如肝癌、肺癌、胃癌等。
其他疾病如脾功能亢进、子宫肌瘤、肝血管瘤等。
介入放射学基本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01通过计算机处理,去除背景影像,仅保留血管影像,提高图像清晰度。
02透视下血管造影技术利用X线透视和摄像技术,实时观察血管显影过程。
03超声血管造影技术利用超声探头在体表对血管进行扫描,生成血管影像。
血管造影技术血栓清除术利用导管或球囊清除血管内的血栓。
血管扩张术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方法,扩张狭窄的血管。
血管内药物灌注将药物直接注入病变血管,局部提高药物浓度,达到治疗目的。
血管内治疗技术通过穿刺病变组织,获取病理诊断。
经皮穿刺活检术通过穿刺将积液或脓液引流出体外。
经皮穿刺引流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病变组织消除,如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
消融治疗非血管内治疗技术了解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确定适应症和手术方案。
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理进行局部麻醉、穿刺、插管、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局部加压包扎、抗凝治疗等。
030201介入放射学的操作流程介入放射学临床应用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放射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或球囊扩张,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问题

同构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专业
当前,介入放射学几乎涉及人体各系统/ 众多疾病和病变,诊疗效果不断提高
-但发展不平衡 , 学术建设相对滞后 , 技术
不规范,甚至滥用现象,以及射线问题, 对比剂肾病等,均应引起重视
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 疾病谱转
变,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疾病(心、脑、 下肢等)、肿瘤、糖尿病-威协人类健 康的主要问题,新、旧传染病/相关疾病 的发生、复燃-介入治疗面临新的挑战 和机遇
有区别,两者结合共同构建诊治兼
备的现代放射-影像学科,优于建 立单独的介入放射学科Fra bibliotek 发展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细胞病理学( Virchow ) 为基础的医学模式,向分子-基因医学 (如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学、分子药理
学、基因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转变,
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主要方向
- 临床医疗,以循证医学为主与经验医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问题
发展历程
介入放射学( IVR ) , 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1964,Dotter 首例下 肢动脉扩张术 ),70年代中期正式
命名(1976, Wallace)
-我国始于 80 年代初, 1986 年首届介入放射
学会(山东潍坊);1990年“中放”学会成 立“介入放射学组”;同年卫生部“医政司” 批文,将开展 /具备介入放射学的放射科改 为临床科室;介入诊疗及相关器械、器具研 究列入“九五”攻关课题(1997-2001)
面对新发展形势,致力于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新
方法、新器材的开发/应用研究,主要介入技术 规范化程序和指南的制定等
-努力开展/提高介入放射学的基础/实验研究
-加强介入放射学专业人材建设,建立/健全介入 医师培训及资格认证制度
【医学课件】介入放射学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介入放射学概述 • 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 • 介入放射学临床应用 • 介入放射学的并发症及处理 • 介入放射学的研究进展
01
介入放射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导管或其他介入 器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特点
微创性、精确性、高效性、可重复性强、并发症少、恢复时 间快。
3
21世纪初
介入放射学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涉及领域越 来越广,技术越来越成熟。
介入放射学的分类
血管介入
通过导管等介入器械对血管进行诊断和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 等。
非血管介入
通过其他介入器械对非血管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消融 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等。
02
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
其他介入放射学临床应用
总结词:广泛应用
详细描述: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应用广泛,包括良恶性肿瘤的栓塞治疗、血管成形 术、椎间盘突出介入治疗等,为患者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04
介入放射学的并发症及处理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穿刺部位出血
01
在介入手术过程中,穿刺部位可能会出血,需要用纱布或止血
钳止血。
血管损伤
血管成形术主要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下肢动脉等血管的狭窄 病变。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定义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是一种通过穿刺血管,使用球囊、支架等器械扩张血管 ,改善血流状况的技术。
应用范围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主要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肺动脉狭窄等血管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是一种通过穿刺桡动脉或股动脉,将球囊或支架植入冠状动 脉,扩张狭窄病变,改善心肌供血的技术。
介入放射学

3、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腔内血管成形术( )
中等血管的局限、 适 应 症:大、中等血管的局限、孤立性短段 狭窄多发、 狭窄多发、分散的短段狭窄和闭塞 扩张机理:充胀的球囊压力使狭窄区血管壁内、 扩张机理:充胀的球囊压力使狭窄区血管壁内、 中膜局限性撕裂, 中膜局限性撕裂,中膜过度伸展 , 动脉粥样斑块短裂, 动脉粥样斑块短裂,导致管壁张 力减 退腔径扩大
恶性) 治疗肿瘤 (恶性)图 四肢) 溶解血栓 (心、脑、四肢)图 外伤、畸形、肿瘤等) 控制出血 (外伤、畸形、肿瘤等)图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血管痉挛) 改善缺血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血管痉挛)图
2、栓塞术: 、栓塞术:
常用栓塞剂: 常用栓塞剂: 可吸收栓塞剂 自体血凝块及组织 明胶海绵(粉、片、条) 不吸收栓塞剂 聚乙烯醇、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碘油、微球、 二氰基丙烯酸 异丁脂(IBCA)、可脱球囊、 含钡聚乙烯(PVA)、弹簧圈、白芨粉、 鸦胆子油等。
4、内支架置入术 、
医用不锈钢、镍钛记忆合金、 材 料 — 医用不锈钢、镍钛记忆合金、钽 Z形 stent)、编织(Wallstent、 )、编织 结 构 — Z形 (Z stent)、编织(Wallstent、 Streckerstent)管状(Palmazstent) )管状( ) 支撑力—自扩 自展式 球囊扩张式、 支撑力 自扩/自展式、球囊扩张式、热形 自扩 自展式、 状记忆式
适应症: 适应症:
肝癌、肺癌、肾癌、 肿 瘤: 肝癌、肺癌、肾癌、子宫肌瘤 (图) 大出血:鼻衄、外伤、血管畸形、动脉瘤、 大出血:鼻衄、外伤、血管畸形、动脉瘤、 肿瘤、手术后( 肿瘤、手术后(图) 异常分流: 静脉瘘 静脉瘘、 异常分流:动-静脉瘘、动脉导管未闭图 脾功亢进:( :(图 脾功亢进:(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介入放射学界2大标志性开创人物是贵阳医学院的 刘江教授和上海中山医院的林贵教授。从20世纪80年 代早期起,刘子江教授在国内连续举办多届介入放射学 学习班,并招收了国内最早一批的介入放射学研究生。 培养和训练了早期的介入放射医生,这批人员现在已成 为全国各大医院最早一批开展介入工作的骨干。早期介 入放射学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与内科、外科联合 治疗患者,有的建立了介入病房。虽然工作环境简陋, 但丝毫没有改变先行者们开展介入工作的决心,我国的 介入放射学是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从萌芽状态开始成长。 老一辈介入放射学家在机器设备和介入放射学器材落后 的条件下,为了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解除患者的病痛, 牺牲自己的健康,为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刘子江教授
刘子江教授,男,1925年10月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3年浙江大学医学院(6年制)毕业,1952年-1953年由卫生部派往岭 南大学医学院,师从谢志光教授学习放射学1年。毕业后分配到贵阳医学 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历任放射科医师、助教、讲师、副教授、 放射科主任。1985年起调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工作,任放射科主任、教授、 主任医师。曾担任贵州省、浙江省医学会理事,两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副组长、组长、顾问,中华 医学会放射学分会(2-6届)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浙江医学杂志等7家杂志编委,副主编。1987年荣获卫 生部全国文明卫生建设先进工作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5年荣获浙江省劳动模范,多次荣获贵州省、浙江省先进工作者、浙 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作为中国医药的特色,近年来, 中医中药 已被引入很多疾病尤其是肿瘤的介入治疗 中, 中医中药作为介入治疗的辅助手段或 直接选用中药进行灌注栓塞,在提高疗效、 控制并发症等方面都引起了较高的重视。
我国的介入放射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1、学科定位和管理相对散乱,这包括介入科可 能归属于不同的上级科室以及介入治疗由许多不 同的科室来承担,缺乏规范和统一; 2、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较少,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介人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3、多数疾病的介入治疗缺乏规范和统一的技术 标准和治疗方案; 4、目前的医学教育体制较难保证培养出既有很 强的临床知识技能,又有很好的影像专业知识, 从而能适应未来挑战的介入放射专业人才。
1990年卫生部文件决定将开展了介人放射学的 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从而根本地改变了放射科 在医院和医学界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三级医院评审,将介入放射学的开展与否作为三 级甲等医院的评审要求,也对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97年国家科委、卫 生部联合将介入放射学项目列为“九五”攻关课 题,再一次从国家角度对介入放射学进行了肯定, 为21世纪介入放射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中国介入放射学介绍
李鹤平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也是世界介入放射学发展 的一部分。 我国的介入放射学事业的早期工作,大都从引入 肿瘤化疗栓塞术,以及经皮穿刺技术开始的,部 分医院还开展了管腔成形术,如食管球囊导管成 形术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肾动脉球囊导 管扩张治疗肾性高血压等。随着对介入放射学认 识的加深,我国学者开始涉足于介入放射学各个 领域。
刘子江教授
1978年开始,刘子江教授将工作重点转向介入放射学,1982年受卫生部 委托,在全国首先举办介入放射学习班,并每年一直坚持,为国内培养了 一大批介入放射学人才,学员遍及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各省市,还亲自 培养10名介入放射学硕士研究生,许多学员、学生已成为国内介入放射学 专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1986年刘子江教授首先在全 国开设了放射科自己管理的介入病房,促进了介入放射学更加迅速健康的 发展,为卫生部1990年发布“关于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 的通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放射科成为与外科、内科并驾齐驱的又一 临床学科。刘子江教授曾多次赴瑞典、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 学习、交流、讲学。从医50年来,发表专业论文93篇,主编和参与编写医 学专著9部,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6项。 2003年5月8日,刘子江教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终年78 岁。
随着一批留学海外的介入放射学学者学成 归国;中华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组以及各 省、市、自治区放射学分会介入放射学组 的成立;各种形式的介入放射学习班、研 讨会的举办;以及越来越多介入放射学专 业著作的出版;多个介入放射学专业杂志 的创刊;都使我国的介入放射学事业逐步 走向相对规范和成熟。
1986年中华放射学会在山东省潍坊市召开 首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会议对介 入放射学在我国的蓬勃兴起起到了里程碑 的作用。以后,在广东省广州市,浙江省 杭州市,陕西省西安市等地又相继召开二 至七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直到今年 (2008年)北京市召开的已经是第八届全 国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