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进展(一)

合集下载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线粒体是细胞的一种重要器官,其存在和功能对细胞的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和解决一些疾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一、线粒体的结构线粒体是一种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外壁之间的空间称为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含有自主复制的DNA,通过基因表达而合成内膜和外膜之间的线粒体DNA蛋白质,是细胞中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

线粒体的内膜分为棘突和凸起,内膜之间的空间称为内质腔。

线粒体的外膜上有许多孔道,这些孔道被称为线粒体外膜孔。

孔道的形成可能是通过regulated intramembrane proteolysis (RIP)过程来完成的,RIP遍及内、外膜之间的基质空间和内外膜之间。

二、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产生和代谢中心。

线粒体内的三羧酸循环、维生素代谢、脂肪酸代谢、氧化磷酸化等代谢途径可以产生三磷酸腺苷(ATP),这是细胞内外中传递和利用能量的分子。

除此之外,线粒体还在细胞凋亡、制造铁硫簇和合成胆固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线粒体的功能障碍会导致能量不足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三、线粒体与疾病的关系线粒体在维持细胞生存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线粒体功能异常会导致能量不足、氧化应激和凋亡等多种病理机制的发生和发展,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比如,糖尿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均与线粒体功能异常有关。

近年来,对线粒体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对于解决这些疾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四、线粒体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因和环境的因素。

近年来,线粒体膜通道、能量转化和凝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此外,引起细胞死亡的线粒体漏出现象和自噬过程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类研究对于探索线粒体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涉及多种科学领域,如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

神经综述:线粒体脑肌病癫痫的药物治疗进展

神经综述:线粒体脑肌病癫痫的药物治疗进展

神经综述:线粒体脑肌病癫痫的药物治疗进展线粒体脑肌病是指因线粒体DNA或核DNA缺陷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一组多系统疾病。

病变以侵犯骨骼肌为主者,称为线粒体肌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称线粒体脑肌病。

本病为一组临床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可以导致癫痫发作。

肌阵挛性癫痫与线粒体tRNA Lys 和tRNA Ser基因突变有关,其突变类型均可出现全面性癫痫发作。

部分性癫痫发作常出现在线粒体脑病中,这一类疾病与线粒体tRNA Leu基因突变有关。

鉴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癫痫发作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报道的应用某些抗癫痫药物还可加重该类患者癫痫发作的局限性,有必要对线粒体脑肌病癫痫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等进行总结,以指导该类患者的抗癫痫药物选择。

一、常见的合并癫痫发作的线粒体脑肌病类型1.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线粒体脑肌病类型,以癫痫发作、呕吐、偏头痛样发作和卒中样表现(如轻偏瘫、偏盲或皮质盲等)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身材矮小、智力衰退、运动不耐受、耳聋、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糖尿病、扩张性心肌病或肾小管酸中毒等症状常常提示MELAS的诊断。

MELAS大部分是由线粒体DNA A3243G的点突变引起的。

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组多系统异常,临床以大范围的生化和遗传功能障碍以及多种形式的遗传为特点。

在所有这些异常中,MELAS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母系遗传性线粒体异常。

卒中样发作是MELAS最典型的症状,并且通常在15岁之前发生。

该病的临床进程呈高度多样性,包括从早期的无症状到进行性肌肉衰弱、乳酸中毒、认知障碍、肌阵挛性发作、卒中样发作、脑病和过早死亡等。

该综合征与大量线粒体DNA点突变有关,80%以上的突变发生在线粒体tRNA二氢尿嘧啶环RNA(Leu^UUR)。

其病理生理学特点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几种可能的机制,包括线粒体tRNA氨酰化减少导致了线粒体蛋白质合成减少、钙平衡的改变和一氧化氮代谢改变等。

线粒体及其相关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线粒体及其相关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线粒体及其相关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齐科研相蕾陈静宋玉国霍正浩杨泽【关键词】线粒体DNA 基因突变疾病线粒体广泛分布于各种真核细胞中,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呼吸链(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系统)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一些重要的代谢通路,维持细胞的钙、铁离子平衡,以及参与其他生命活动的信号传导。

此外,线粒体还与活性氧(reactive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及细胞凋亡有关[1-3]。

组成线粒体的蛋白质有1000多种,除呼吸链复合体蛋白受mtDNA与核基因双重编码,其他蛋白均由核基因编码。

mtDNA突变或核基因突变都能引起线粒体功能紊乱[1,4]。

早在1963年,Nass等人就发现有遗传物质DNA的存在。

1981年,Anderson等发表了人类mtDNA全序列。

1988年,Holt和Wallace分别在线粒体脑病和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患者的细胞中发现了mtDNA突变,从此开辟了研究mtDNA突变与人类疾病的新领域。

随着对mtDNA研究的深入,人们对mtDNA的突变和人类疾病的相关性日益重视。

芬兰的数据显示人群单个点突变(3243A>G)的比率为1∶6000,然而,英国资料表明mtDNA疾病的患病率或易患比率为1∶3500[5]。

动物模型和人类研究证据均证明,mtDNA突变是引起人类多因素疾病,部分遗传性疾病以及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mtDNA突变和相关疾病进行阐述。

1 线粒体DNA的遗传学特征线粒体DNA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而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的较小基因组。

与核基因相比,线粒体DNA具有一些显著特征。

1.1 母系遗传Giles等[6]通过对几个欧洲家系线粒体DNA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时,发现mtDNA 分子严格按照母系遗传方式进行传递。

母系遗传是指只由母亲将其mtDNA分子传递给下一代,然后再通过女儿传给后代。

线粒体肌病及脑肌病 1

线粒体肌病及脑肌病 1

・述 评・线粒体肌病及脑肌病李大年自L uft 等于1962年首次采用改良Gom o ri T rich rom e 染色(M GT )发现肌纤维中有不整红边纤维(RR F )并诊断首例线粒体肌病以来,继而发现此类线粒体疾病也可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多种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综合征[1,2],近年来随着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外的研究,已不仅是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或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进行结构观察,而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探索,并在本病的发病机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如发现Kearn s 2Sayre 综合征(KSS )是由于线粒体DNA (m tDNA )缺失(deleti on ),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和中风样发作(M ELA S )患者是由于线粒体DNA (m tDNA )中tRNA 亮氨酸基因的核苷酸3243位点发生A →G 碱基置换突变等[3]。

国内林世和等[4]于1987年报道1例线粒体性脑肌病,陈清棠等[5]于1988年报道一组国人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并于1994年再次对所收集的53例作了研究[6]。

迄今国内对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的报道陆续增多[7~14],其诊断主要靠肌肉活检组织化学M GT 染色发现不整红边纤维(RR F )及电镜观察。

其中较深入的研究有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技术发现m tDNA 部分缺失,缺失范围在310~717Kb [13],线粒体最大呼吸速度及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降低[14]等。

陈清棠等采用Sou thern 杂交技术及PCR 对2例慢性进行性外眼肌麻痹(CPEO )加以研究,证实1例m tD 2NA 有杂合缺失,另1例经DNA 测序证实m tDNA 10909位点产生一个新的Pvu 酶切位点,且由单个碱基置换,认为是一新的点突变。

宋东林等采用蛋白A 胶体金法(PGA )标记及免疫电镜观察,发现肌肉组织中与线粒体酶复合体 、 、 及 结合的金粒子,其程度减少,提示线粒体内呼吸链中的酶复合体活性降低,这些研究不论从方法学或所获结果均取得进展。

线粒体功能与疾病

线粒体功能与疾病

线粒体功能与疾病线粒体是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细胞器,它在人体内起着关键的能量代谢和调节作用。

线粒体内的功能障碍或突变,在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线粒体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一、线粒体功能的重要性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中心”,主要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合成三磷酸腺苷(ATP),这是细胞内能量的储存和释放单位。

线粒体还参与细胞信号转导、钙离子平衡、细胞凋亡等多个生物学过程。

因此,线粒体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二、线粒体疾病的分类线粒体疾病是由于线粒体内部的突变、缺陷或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和遗传方式的不同,线粒体疾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线粒体DNA突变引起的疾病:线粒体DNA突变可遗传自母系,主要影响线粒体细胞的能量代谢功能,导致机体在能量供应和细胞代谢方面出现问题。

其中,常见的疾病包括线粒体脑肌病(MELAS)、线粒体脱氢酶复合体Ⅱ/Ⅲ缺乏症等。

2. 核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核基因突变影响线粒体的合成、运输和功能,会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这类疾病中最常见的是线粒体酶复合体Ⅰ缺乏症、线粒体酶复合物Ⅳ缺乏症等。

3. 线粒体融合和分裂异常引起的疾病:正常的线粒体需要不断发生融合和分裂过程来维持其数量和功能。

而当融合和分裂过程异常时,会导致线粒体形态异常和功能受损,例如Charcot-Marie-Tooth病。

4. 环境因素引起的线粒体疾病:一些外界因素,如辐射、药物、化学物质等,也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引发线粒体疾病。

例如,长期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导致线粒体损害。

三、线粒体疾病的症状和诊断线粒体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症状涉及多个系统,如神经系统、肌肉、心脏、肝脏等。

常见的症状包括肌肉无力、神经系统症状(智力发育迟缓、运动协调障碍等)、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肝功能异常等)等。

诊断线粒体疾病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遗传学检测。

例如,通过线粒体DNA测序可检测到线粒体DNA的突变,帮助确定诊断。

线粒体调控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调控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结论
总的来说,线粒体与细胞凋亡调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领域。研 究表明,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 究和探讨。随着对线粒体与细胞凋亡调控关系的深入了解,我们有望发现新的治 疗策略和方法,以应对某些因细胞凋亡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感谢观看
总结来说,线粒体是调控细胞凋亡的关键器官之一。对于它的深入研究和理 解将有助于我们在未来更好地控制和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 以及许多其他涉及细胞凋亡的疾病。
参考内容
引言
线粒体和细胞凋亡是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工厂, 负责合成和供应ATP,而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在 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表明线粒体与细胞凋亡之间存在密切的调控关系。本次演 示将探讨线粒体与细胞凋亡调控之间的,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四、未来展望
尽管我们对线粒体调控细胞凋亡有了深入的理解,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 步研究。例如,我们对于许多Bcl-2蛋白家族成员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仍不清 楚。此外,尽管我们已经知道MPT在细胞凋亡中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调节MPT以 及它与其他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的相互作用仍需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线粒体在细胞生物学中的作用,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 线索。
二、线粒体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
线粒体调控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包括Bcl-2蛋白家族的调控和线粒体通透性 转换(MPT)。Bcl-2蛋白家族是一组在线粒体外膜上表达的蛋白质,它们通过调 节膜通透性来控制细胞凋亡。其中,Bcl-2可以抑制细胞凋亡,而Bax、Bak和Bid 等促凋亡蛋白则可以促进细胞凋亡。当这些促凋亡蛋白被激活时,线粒体的膜通 透性会发生变化,导致Cytochrome c等凋亡相关分子释放到细胞质中。

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其对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其对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其对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李琪;陈斌(综述);秦泽莲(审校)【摘要】线粒体是机体能量产生的主要细胞器,在有氧呼吸、物质代谢、氧化应激、凋亡、Ca2+稳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功能。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肿瘤密切相关,线粒体代谢异常、活性氧增多、线粒体基因突变、Ca2+超载、凋亡异常影响多种肿瘤发生、生长、侵袭、转移。

本文就线粒体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及其与肿瘤的关系进行文献总结。

%As a main cellular organelle for bioenergy production , the mitochondr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aerobic respiration , substance metabolism , oxidative stress , apoptosis and calcium homeostasis .Increasingly studies have shown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cancer .Mitochondrial metabolic disturbance ,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 ROS ) increase, mitochondrial gene mutation , calcium overload and abnormal apoptosis can influence tumorigenesis , growth, invasiveness and metastasis of multipletumors .We aimed to summarize the mechanisms and influences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on cancer .【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16)012【总页数】5页(P1150-1154)【关键词】线粒体;基因;功能障碍;肿瘤【作者】李琪;陈斌(综述);秦泽莲(审校)【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北京 10008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北京 10008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和电子传递,将糖和脂肪酸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

什么是线粒体糖尿病(一)2024

什么是线粒体糖尿病(一)2024

什么是线粒体糖尿病(一)引言概述线粒体糖尿病(MID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由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糖尿病。

虽然线粒体糖尿病相对较少见,但了解其特点和病理机制对于病患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线粒体糖尿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正文:什么是线粒体糖尿病(一)一、线粒体糖尿病的定义1. 线粒体功能异常与糖尿病的关系2. MIDD与其他类型的糖尿病的区别3. 线粒体疾病与糖尿病的遗传背景二、线粒体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 线粒体DNA(mtDNA)缺陷对能量代谢的影响2. 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的相互关系3. 线粒体产生的ATP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联系三、线粒体糖尿病的临床特点1. 糖尿病早期出现的非特异性症状2. 线粒体病变导致其他器官的异常表现3. MIDD与全身代谢紊乱的关联四、线粒体糖尿病的诊断方法1. 线粒体功能检测与糖尿病的诊断2. 临床症状与糖尿病类型的鉴别诊断3. 分子遗传学诊断在MIDD中的应用五、线粒体糖尿病的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对线粒体功能的干预2. 营养疗法和锻炼对MIDD的影响3. 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的前景总结:线粒体糖尿病是由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糖尿病,其特点是早发性糖尿病、家族聚集性和多系统受累。

线粒体功能异常通过影响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胰岛素分泌等机制参与糖尿病的发病。

诊断MIDD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线粒体功能检测和分子遗传学诊断等方法。

目前,针对线粒体糖尿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营养疗法和基因治疗等。

然而,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仍面临挑战,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疗效和预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进展(一)
【摘要】线粒体在能量代谢、自由基产生、衰老、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的基因突
变,呼吸链缺陷,线粒体膜的改变等因素均会影响整个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病变。许
多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异常与帕金森氏症,阿尔兹海默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既是疾病病因之一,亦是疾病发病的早期征兆。本文就有关线粒体功能
异常所引起的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线粒体;功能异常;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线粒体糖尿病;肿瘤
Abstract:Mitochondriaplayanimportantroleinenergymetabolism,freeradicalproduction,
agingandcellapoptosis.Mitochondrialmutations,
respiratorychaindefectandthemitochondrialmembranechangesmayaffectthenormalfunctionsofth
ewholecell,leadingtodiseases.Manystudiesindicatethat,
mitochondrialdysfunctioniscloselyrelatedtothecauseanddevelopmentprocessofdiseases,
suchasParkinsonk’sdisease,Alzheimer’sdisease,maternallyinheriteddiabetesandcancer,
anditisalsotheearlysignsofthediseases.Thisstudyoverviewstheresearchesaboutthediseasescaused
bythemitochondrialdysfunction.
Keywords:
mitochondria;dysfunction;Parkinson’sdisease;Alzheimer’sdisease;maternallyinheriteddiabetes;ca
ncer
引言
1.1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是糖类、
脂肪和氨基酸等物质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糖类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在细胞质中经过降解作用
产生丙酮酸和脂肪酸,这些物质进入线粒体基质中,再经过一系列分解代谢形成乙酰辅酶A,
即可进一步参加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中脱下的氢,经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呼吸
链),最终传递给氧,生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通过ADP的磷酸化,生成高能化合
物ATP,供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此外,线粒体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也起着枢纽作用。主要途径是通过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
导致细胞色素C、调亡诱导因子(AIF)、多种降解酶前体的释放和膜电位下降、活性氧产生及
线粒体基质肿胀,最终导致细胞裂解。线粒体跨膜电位DYmt的下降,被认为是细胞凋亡级
联反应过程中最早发生的事件。
1.2线粒体功能异常
线粒体功能异常多指由于线粒体膜受到破坏、呼吸链受到抑制、酶活性降低、线粒体
DNA(mtDNA)的损伤等引起的能量代谢障碍,进而导致一系列相互作用的损伤过程。
2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进展
线粒体与人的疾病、衰老和细胞凋亡有关。线粒体异常会影响整个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
致病变。许多研究表明,帕金森氏症,阿尔兹海默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均
与线粒体功能的异常有关。
2.1线粒体与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disease,PD)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由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选择性变性死
亡、纹状体多巴胺减少所致,其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很清楚。在提出的各种假说中,人们越来
越重视线粒体功能异常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2,3]。
线粒体呼吸链是体内氧自由基产生的主要部位,呼吸链中任何部位受到抑制都会使自由基产
生增多。PD患者黑质中线粒体酶复合体Ⅰ缺陷会导致自由基产生增多,ATP合成减少。能
量的减少会造成细胞内外离子失衡,膜电位下降,导致一些电压依赖的Ca2+通道的持续开
放,造成Ca2+急剧内流,细胞内Ca2+增多,耗竭细胞内ATP,同时通过活化蛋白酶、脂肪
酶、核酸内切酶,介导了兴奋毒性的细胞损伤,造成神经元死亡。
近年来还发现,线粒体控制核的程序化死亡(apoptosis),体外试验表明低浓度的MPP+对酶
复合体Ⅰ的抑制可以造成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程序化死亡,而高浓度主要引起细胞的坏
死。Mochizuki等发现PD患者黑质致密带多巴胺能神经元呈现程序化死亡,这些结果提示,
在PD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早期,可能存在由酶复合体Ⅰ抑制引起的程序化死亡,以后随
着生化缺陷的加剧,而出现由程序化死亡向坏死的转变。表明在PD早期如能改善线粒体功
能,阻止程序化死亡加剧,将有助于保护残存的神经元,阻止疾病进程。
2.2线粒体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老年性痴呆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渐进性退行性疾
病。目前,AD的病因研究较多,其中线粒体因在能量代谢、自由基产生、衰老和神经退行
性变等方面的特殊作用而倍受关注。
线粒体功能异常可导致一系列相互作用的损伤过程:能量代谢障碍以及基于钙稳态破坏和活
性氧产生为基础的神经元兴奋性毒性。许多证据表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在AD的发生中
占有重要地位。正电子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检查显示AD患者脑组织
氧化,并且能量代谢受损,表现为脑部葡萄糖利用减少,脑脊液中乳酸含量增高,而琥珀酸、
延胡索酸、谷氨酰胺含量降低,这些表明AD患者脑线粒体氧化代谢过程受损。神经元能量
代谢障碍和兴奋性毒性作用可升高细胞内Ca2+水平,导致活性氧等自由基的产生。由于AD
患者脑部神经元中线粒体DNA氧化程度为正常水平的3倍,说明引起氧化损伤的自由基可
能主要来源于线粒体。
线粒体损伤及功能改变在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呼吸功能的降低、氧化磷酸化-
电子传递偶联受损、膜电位降低等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其变化早于核固缩和细胞膜完整性的
破坏),最终导致AD患者的神经细胞凋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