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节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 地震波场的基本知识
地理地震波的概念

地震波是指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
其中,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每秒5.5千米至7千米,最先到达震中,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2千米—4.0千米,第二个到达震中,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
此外,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更慢。
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会受到地球内部介质的影响。
地震科学解密地震波

地震科学解密地震波地震科学解密地震波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地震波,试图从地震波中解密地震所蕴含的信息。
地震波是地震传播的载体,不仅能告诉我们地震的发生地点和发生时间,还能深入研究地壳结构以及地震源的特征。
地震波分为两种类型:体波和面波。
体波是沿着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主要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是一种类似声波的波动,其传播速度比S波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纵波的传播速度为地震波中最快的,可以达到每秒几千米。
S波是一种类似水波的波动,无法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只能在固体内传播。
相比于纵波,S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面波是沿着地表传播的波动,主要有Rayleigh波和Love波。
Rayleigh波是地震波中能量最强的波动,既有纵波的特征,又有横波的特征。
Love波只有横波的特征,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由于面波是在地表传播,所以相比于体波,速度较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会受到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
在地壳中传播时,地震波会受到地壳中各种岩石的不同性质的干扰。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可以推断岩石的组成和地壳的结构。
这对于探索地壳的内部构造以及地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可以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预测地震袭击区域对建筑物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设计。
地震波还能为我们提供关于地震源的信息。
地震源是指地震的发生地点,也称为震中。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震级、震源深度等参数的分析,可以推断地震源的位置。
此外,地震波还可以提供关于地震震级的信息。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通过对地震波的幅度和频谱的观测和分析,可以估计地震的震级。
地震波的研究不仅关乎地震灾害的预测和评估,还与地球科学的其他领域密不可分。
例如,地震波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板块运动和构造运动的机制,从而揭示地球的演化规律。
地震波还可以用于探测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和状态变化,例如地壳和上地幔的熔融状态、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等。
科普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

科普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它的发生主要与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构造应力等有关。
地壳是地球上能活动的固体地幔层,是我们所在的地球的外壳。
地震一般是由地球内部岩石的原地变形,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形成裂缝,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它能够穿透地球内部并传播到地表、空气和水中。
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三种类型。
P波(纵波)是最快的地震波,它具有压缩性,可以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
S波(横波)是第二快的地震波,它具有振动性,只能穿过固体,无法穿过液体和气体。
表面波是地震波中速度最慢的波,它只能沿着地表和地壳表面传播。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通常会导致地震破坏。
当地震波传播到建筑物或其他结构上时,它会导致结构振动,造成房屋倒塌或其他损坏。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结构的抗震性能十分重要。
地震的强度和破坏程度通常通过地震震级来描述。
地震震级通常使用里氏震级、矩震级或地震波幅度(震级)来表示。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波在地震时通过地壳和岩石的传播速度来描述地震能量的大小,它是根据地震波在地壳和岩石中传播时释放的能量来计算的。
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并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方向来估计地震震级和到达时间,从而提供给公众一些准备时间,以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地震预警系统对于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地震是地球地壳内部的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岩石的应力破裂,释放能量形成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会导致地表和建筑物的振动,造成破坏。
因此,了解地震的原理对于我们更好地准备和应对地震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震波的传播及其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地震波的传播及其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地震波是指地震时发生的产生震动的波形,具有很高的能量,可以在地球的内部和表面传播。
地震波是地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预报和防灾减灾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规律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三种类型。
其中,P波是最快传播的波,可以穿透固体、液体和气体,它是一种纵波,具有压缩和折射的特点;S波是次快传播的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它是一种横波,具有扭曲的特点;表面波是传播速度最慢的波,只能沿着表面扩散,它包括瑞利波和洛仑兹波两种类型。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地球内部的材质和结构、地震波源的位置和规模、地表的形态和地下水的分布等多个因素。
因此,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衍射等现象,导致波形发生变形和衰减。
二、地震波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特性,使其具有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地震波在地质灾害中的三个应用案例。
1.地震波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地震波在地震预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快,而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规律也能提供给我们关于地震源的许多信息。
利用地震波的这些特点,可以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主要根据P波和S波的到达时间,预测地震的强度和震中位置。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时间窗口,使得地区内的公众和相关机构在地震发生前,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避难和应急处理。
2.地震波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利用地震波,可以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勘探。
这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地下水勘探和矿产资源勘探中非常重要。
地震勘探使用的地震波通常是由地震仪器产生的低强度震动。
利用测量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振幅的变化,可以描绘地下地质的轮廓,判断不同地质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
这对于勘探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中、确定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留存情况以及判断水土不稳定地带的稳定性等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3.地震波在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地震波在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特性,来研究地下岩层结构和物理性质,提高对于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度和及时性。
一、地震波

9
12 15
P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不连续界面 莫霍面(平均地下33Km) 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 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 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 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岩石 组成
地壳
上 地 幔
岩石圈
软流层
铁镁的 硅酸盐 为 主少量 轻元素 组成
地 核
内 核
一、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 到强烈冲击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类型: 纵波( P ):波速快,可通过固、液、 气体传播 横波( S ):波速慢,只可通过固体传 播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
速度(千米/秒) 深度 (千米)
0 3 6
S
地震波传播特性

地震波传播特性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会引起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扰动,具有特定的传播特性。
本文将对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进行探讨。
一、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为主要波和次要波两大类。
主要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是由地震震源直接产生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次要波包括面波和体波,它们是主要波在地层中传播时产生的。
1. 纵波(P波)纵波是一种具有直接推压和释放作用的波动。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首先以纵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
纵波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约为地震波中最快的速度,以压缩和扩张的方式传播。
P波能够穿过液体、固体和气体等不同介质,传播路径相对较直。
2. 横波(S波)横波是一种具有横向摇摆作用的波动。
它在地震发生后稍迟于纵波出现。
横波的传播速度略低于纵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无法穿透液体和气体。
S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3. 面波面波是纵波和横波在地层界面上的共同表现,包括Rayleigh 波和Love波。
面波是地震波传播距离较长时产生的波动,其振幅较大,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Rayleigh 波具有颤动上下方向的特点,而Love 波则具有颤动垂直于地表方向的特点。
4. 体波体波是P波在地层中传播时所产生的次级波动,包括后续P波(PP 波)、前续P波(PS波)和前续S波(SP波)等。
这些波动在地球内部穿行,到达地表时会受到面波的干扰。
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受到地球内部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地层结构的影响。
1. 传播速度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不同。
纵波传播速度最快,通常为6-8千米/秒;而横波传播速度稍慢,一般为3-5千米/秒;面波的传播速度最慢,大约为2-3千米/秒。
2. 传播路径地震波会根据地层的物理特性和密度变化来改变传播路径。
当地震波传播的介质密度发生变化时,波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它们可能会在地球内部的不同界面上反射、折射、散射或衍射,导致地震波到达地表的路径复杂多样。
地震勘探

• 两者速度的比值为:
设某一时刻波前面的面积为S,总能量为E,单位面积上的能 量为e,则有 能量e与
A
2 成反比
式中,c为与E有关的常数。 当地下介质不均匀时,波前面不是半球面,但随着R的增大, A仍然减小。
(2)地层吸收
• 由于地层并非理想的弹性介质,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质点间 的摩擦力消耗振动能量,使振幅减小--地层吸收。地震波 按负指数规律变化
2、地震波的频谱特征 地震波是人工激发的振动,具有连续的频谱: A( f ) 振幅谱曲线
1
0.707
0
f1
f0
f2
f
f --称为主频,地震波的能量集中在该频率 0
附近。
Δf = f 2 - f1
--频带的宽度。各种不同类型地震波 的能量主要分布频带范围不同。
• 当工作中使用的震源不同,或下伏岩层的深度和 厚度不同时,也会引起地震波频谱的变化,如用 大炸药量激发的地震波比小炸药量的地震波或锤 击等机械震源激发的地震波频段要低;下伏岩层 深度越深,厚度越大,其反射信号的频段也往往 越低。 大量观测分析表明,各种类型的地震波其频带范 围是不同的,如面波的主频较低,反射波的主频 相对较高,工业干扰集中在50HZ附近等。所以, 对震波作频谱分析,可了解各种类型地震波的频 谱特征,为各种类型地震波的识别和数字滤波提 供依据。 频谱分析是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常用的数据处 理方法之一。
第三节 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征
一、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体波:在介质整个体积内传播。 纵波(P波);横波(S波) 面波:沿介质的自由表面或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传播。 瑞利波;勒夫波 1、P波(压缩波):由介质的体积变形引起,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震动方 向一致。当P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形成间隔出现的压缩带和稀疏带-- 压缩波。(弹簧的振动)
防震减灾 小知识

防震减灾小知识一、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成因地震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岩石圈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当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者拉伸时,就会在板块边界及其附近产生应力。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会突然破裂或者错动,从而释放出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面的震动。
除了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发)、塌陷地震(如地下溶洞或矿坑塌陷引起)等,但构造地震是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地震类型。
2.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是一种压缩波,它的传播速度最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纵波使地面上下颠簸,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是一种剪切波,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比纵波慢。
横波使地面水平摇晃,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面波是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它的传播速度最慢,但振幅较大,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最强。
二、地震预警与预报1.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例如,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地震监测仪首先检测到地震波,然后迅速将信息通过电波(如无线电、网络等)传送给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
这些地区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收到预警信息,从而有时间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如紧急制动高速行驶的列车、关闭危险设施等。
2. 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
目前,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活动规律、地质构造、地壳形变等多种因素的研究,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但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准确性还比较低。
三、地震避险与逃生1. 室内避险如果在室内遇到地震,要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 一、地震波动的形成 波动产生:弹性体内相邻质点间的应力变化会产生质点的相对位移,存在应力梯度时。
地震波的形成过程: 物体在受到由小逐渐增大的力作用时,大体经历三种状态: 外力小:在弹性限度以内,物体产生弹性形变; 外力增大:到超过弹性限度,物体产生塑性形变; 外力继续增大:超过了物体的极限强度,物体就会被拉断或压碎。
岩层中炸药爆炸:激发地震波时 炸药包附近:压力>周围岩石弹性极限,岩石破碎形成一个破坏圈; 离开震源一定距离:压力减小,仍超过岩石弹性限度,岩石不发生破碎,但发生塑性形变,形成一系列裂缝的塑性及非线性形变带; 塑性带外:随着距离增加,压力降低到弹性限度内,岩石发生弹性形变。
因此,地震波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二、纵、横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从上讨论知:外力作用下,存在两种扰动 胀缩力 体积应变,引起的波动(纵波,P波); 旋转力 剪切应变,引起的波动(横波,S波)。 统称体波 纵波:间隔形成压缩带(密集带)和膨胀带(稀疏带),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Vp
横波: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Vs
水平面内分量:SH波 垂直面内分量:SV波 从波动方程知:纵、横波传播速度为 (2)1(1)(12)12(1)psEEvvλμσρρσσμρρσ⎫+−==⎪+−⎪⎬⎪==⎪+⎭ (1.15)
则纵、横波速度之比为
10.5psvvσσ−=
−
(1.16)
Vp/Vs值与介质泊松比的关系
σ 0 0.1 0.2 0.25 0.3 0.4 0.5 Vp/Vs 1.41 1.50 1.63 1.73 1.87 2.45 ∞
讨论: ① σ=0.25, 一般岩石, Vp/Vs =3
② σ=0,极坚硬岩石, Vp/Vs =2 ③ σ=0.5,浮土,於泥土, Vp/Vs ∞
④ 横波最小波速=0, 液体和气体中不存在横波。 解决某些特殊问题,如探测充满液体洞穴(如溶洞),Vs=0 三、面波 体波:纵、横波,在整个空间;面波:弹性分界面附近 瑞雷面波:自由界面,地滚波,R波 特点:低频、低速,能量大(强振幅), 旋转(铅垂面,椭圆,逆转) 天然地震中,危害极大。 勒夫面波: 低速带顶底界面,平行界面波动,振动方向垂直传播方向,SH波 特点:对纵波勘探影响不大,对横波勘探严重干扰
第三节 地震波场的基本知识
地震波场的基本理论包括:运动学,动力学。 运动学:研究地震波传播时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时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与空间位置的关系。 一、运动学的基本知识 1.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成一曲面 波后:在同一时刻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接成的曲面 振动带:波前与波后之间的各点均在振动 波前面形状与介质波速有关,介质波速结构的变化,波前面形状也会产生变化。 均匀介质:波前是以震源O为中心的一簇同心球(半球)面,称球面波(当球面波半径很大时,称平面波); 非均匀介质:波前面为曲面。 惠更斯原理:在弹性介质中,t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可以把这些点看作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的点振源,经过tΔ时刻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tt+Δ时刻新的波前面。
① 可从已知波前面的位置求出以后各时刻波前面的位置。 ② 只给出了波传播的空间几何位置,没有描述波到达该位置时的物理状态。 菲涅尔补充:由波前面上各点所产生的子波,在观测点上相互干涉叠加,其叠加结果就是我们在该点观测到的总振动。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波前原理): 既可用于均匀介质,也可用于非均匀介质。 2.费马原理 弹性波传播,可用波前描述,还可用射线描述。 射线:波从空间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 在任一点上,射线总是垂直于波前。 费马原理(射线原理):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和沿其它任何路径传播的时间之比为最小。 即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这一最小路径称作射线。 均匀介质:射线为自震源发出的一簇辐射直线;平面波射线是垂直于波前的平行直线。 非均匀介质:射线为曲线。但射线与波前面总是垂直的。 3.视速度定理 真速度:波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 测真速度v,沿射线方向,实际不能。 视速度:在地面上沿观测方向测得的波的速度值,用av表示。 S1、S2为两检波点,xΔ―道间距 视速度:axvtΔ=Δ 真速度: svtΔ=Δ 由三角关系:sinsxαΔ=Δ⋅ 那么 sinsinasxvvttααΔΔ==⋅=ΔΔ
即: sinavvα= 式中:α为平面波波前与地面夹角(波射线与地面法线夹角)。 讨论: (1) 90α=D,波沿测线方向入射,avv=,波传向与测向一致。 (2) 0α=D,波垂直测线方向,av→∞,波前同时到达地面各点。 (3) α在0~90DD(一般情况),avv>。
地震勘探中: 近炮点:反射波视速度高,相邻记录道间反射波时差小; 远炮点:…………………………低,…………………………………………………大。 二、动力学的基本知识 1、振动图与波剖面 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时,质点振动位移(u)随不同时间(t)和位置(X)是不相同的, u是t和X的二元函数,写为 u=u(x,t) 于是:可以分别从二个坐标系统来观察波动。 (1) 振动图 当X为某一特定值(X=X1)时,u=u(x,t) u=u(t)
振动图:从某一确定距离观察该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是描述地震波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图中: t1―初至,质点刚开始振动 △t―波(质点振动)的延续时间,其大小直接影响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地震勘探:激发 接收(一般不会超过2~3秒),振幅变化。 非周期脉冲振动:延时短,振幅变化的振动。用视振幅、视周期和视频率描述。 视振幅: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如图中的A。 振动能量和振幅的平方成正比。A愈大,表示振动能量愈强。 视周期: 相邻极大(或极小值)间的时间间隔,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时间,Ta表示; 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质点每秒钟内的振动次数,fa表示,即fa=1/Ta。
地震勘探中:在地表某点S1(地震道)接收到的地震波形就是振动图形,多点(多道)接收到的振动图,就是地震波形记录。 (2) 波剖面 当t为一定值时(t=t1),u=u(x,t) u=u(x) 波剖面:某一确定时刻观察质点位移与波传播距离关系的图形 表明了振动与空间的关系。(给池塘水波拍照即波剖面) 波峰:质点振动的最大正位移 波谷:………………………………负……… 视波长:两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表示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λa 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ka。 fa、Ta、λa和Va之间的关系为:
⎪⎪⎭
⎪⎪⎬
⎫
====
aaaa
a
aaaa
Vfk
f
VVT
λλ
1
2.频谱理论 运动学只局限于波动与时间及空间的关系,它仅仅是认识波动的一个方面。 其实,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或随深度的增加),波的频率成分会发生变化,高频成分会被地层吸收。 可从另一个角度—频率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弹性波动的性质。频谱分析是地震勘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频谱理论是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中十分有用的工具。 (1) 时间域和频率城 时间城: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如振动图,地震记录X(t)所表示的时空区域。 频率城: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用X(f)表示。包括:振幅谱和相位谱。 频谱分析就是信号在频率城内表示的一种方式。 信号在频率城或在时间城的表示,二者等价。 富氏正变换:时间域 频率域。如已知信号时间函数,可据正变换求频率函数; 富氏反变换:频率城 时间域,数学表示式为:
⎪⎭⎪⎬⎫==∫∫∞∞−∞∞−=dffXtXdttXfXeeftiftiππ22)()()()( (2) 复杂周期振动的频谱 简谐振动:物体最简单的振动形式(最简单的周期振动) 简谐振动:可用A、f、φ三个参数表示。 自然界中所观察到的是更复杂的周期振动。 振动的合成:由许多(有限数目)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合成的复合振动。 振动的分解:一个复杂的周期振动可用富氏级数展开为许多简谐振动,其数学式为: )cos()2cos()cos()(02021010nntnAtAtAAtXϕωϕωϕω+++++++=" 式中:ω0―基频(ω0=2πf0);nω0―倍频。式中各项为不同A、f、φ的简谐振动。
(a)两个简谐振动合成复杂的振动 (b)许多简谐信号合成一个复杂的脉冲信号
研究表明:合成任意所需要的振动,条件是―简谐分量足够多,参数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