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复习资料全

实验诊断复习资料全
实验诊断复习资料全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有两类:(1)相对性增多,是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 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特别是格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时白细胞亦可减少。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贫血以及骨髓转移癌等。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临床意义。

答: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损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周围血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出血时,白细胞可高达20×10/L。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汞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蛇毒。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而恶性肿瘤。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 6 某些传染病7嗜碱性粒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

答: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皮肤病:如湿疹中度增高。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6 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

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其他:风湿性疾病、过敏性间质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些情况?

答:异型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可见到,但不超过2%。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1感染性疾病。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病毒性疾病均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可高达10%以上。基本恢复后异型淋巴细胞仍可在外周血汇中持续数周、数月才逐渐消失。也可见于某些细菌性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或原虫感染(如疟疾)等疾病。○2药物过敏。○3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与细胞肥大病毒又称涎腺病毒感染有关。○4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等也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分型及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根据细胞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三型:(1)Ⅰ型(泡沫型):胞体较淋巴细胞稍大,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为不规则形。核偏位,呈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质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无核仁。胞质丰富,呈深蓝色,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使胞质呈泡沫状,无颗粒或有少数颗粒。通常以此型为最多见。(2)Ⅱ型(不规则形):胞体较Ⅰ型较大,细胞外形常不规则,似单核细胞,故也称为单核细胞型。胞质丰富,呈淡蓝色或淡蓝灰色,可由少量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核型与Ⅰ型相似,但核染质较Ⅰ型细致,亦呈网状,核仁不明显。(3)Ⅲ型(幼稚型):胞体大,直径15~18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量多,蓝色或深蓝色,一般无颗粒,有时有少许小空泡。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质呈纤细网状,可见1~2个核仁。除上述3型外,有时也可见到少数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哪些情况?

答:婴幼儿及儿童单核细胞可增多,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1)如感染性心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单核细胞明显增多。(2)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

简述类白细胞病反应的分类。

答:按周围血白细胞总数的多少可分为:白细胞增多性和白细胞不增多性两型,以前者为多见;按增多的细胞类型则可分为:○1中性粒细胞型○2嗜酸性粒细胞型○3淋巴细胞型○4单核细胞型。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病理性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1.各种炎症性疾病: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3.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性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

简述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答:答:骨髓中血细胞发育规律为: 1)细胞体积:随着血细胞发育成熟,胞体由大变小; 2)细胞质:①量:由少量逐渐增多;②颜色:由深蓝变浅染;③颗粒:从无颗粒到有颗粒,颗粒从非特异性到特异性。 3)细胞核:①大小:由大变小,由规则变为不规则;②染色质:

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③核仁:由有到无;④核膜:由不明显变为明显。4)细胞核/细胞质比值:由大变小。

病理情况下尿中常见的管型及其临床意义?

答:(1)红细胞管型,尿中见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单位有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血红蛋白管型也可见于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后应时及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术后产生排异反应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它胶析性能疾病、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时红细胞管型也可能是唯一的表现。(2)白细胞管型管型含有白细胞,由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聚集而成,可单独存在,或与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并存。此种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可结合临床患者有无感染症状给予诊断,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有红斑狼疮肾炎患者亦可见到。

病理性尿液颜色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血尿,红色,因尿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②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红色或暗红色,离心沉淀后镜检时不见红细胞,但隐血试验阳性。③胆红素尿,深黄或褐色尿,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抹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④脓尿和菌尿:黄白色或云雾状,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或膀胱炎等。⑤乳糜尿和脂肪尿:乳白色,由于寄生虫或结核、肿瘤、创伤、手术等原因引起淋巴回流受阻,而脂肪尿可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什么是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产生的机制?

答:尿蛋白定性实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mg/24h尿时,称蛋白尿。1. 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 2.原尿中的蛋白主要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当肾小管功能受损时,近端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障碍而出现蛋白尿。 3.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异常增多.经过肾小球虑过,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出现在尿中。 4.肾髓袢升支及远曲肾小管起始部分分泌的T-H 糖蛋白增加。

尿液有形成分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1.红细胞 :典型形状为浅黄色双凹盘状。2.白细胞:外形完整,无明显的退行性改变,浆颗粒清晰可见,胞核清楚。3.上皮细胞尿液中的上皮细胞来自肾至尿道的整个泌尿系统。4.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状蛋白聚体。5.结晶: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应怀疑患有肾结石的可能。

尿糖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答:1.血糖升高性糖尿:血糖超过肾糖阈为主要原因.2.血糖正常性糖尿3.暂时性糖尿4.假性糖尿

简述尿管型形成的条件?

答: 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使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生成管型。当该肾单位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肾管型随尿排出。

简述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答: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诊断价值:(1)阳性反应,可见于: ①消化道溃疡,阳性率40-70%,呈间歇阳性十;②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阳性,因此粪便隐血试验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筛选指标;③其他,如急性胃黏膜病变、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粪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2)假阳性反应,进食动物血、肉类及进食大量蔬菜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病理情况下粪便颜色与性状有哪些改变?(举四例)

答:鲜血便、柏油样便、白陶土样便、脓性及脓血便、米泔样便、粘液便、稀糊状或水样便、细条样便、乳凝块。

梗阻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患者的粪便有何变化。

答: 梗阻性黄疸:粪便为白陶土色,粪胆原定性试验阴性;溶血性黄疸:粪便深黄色,粪胆原定性试验阳性。

常见脑、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答:

蛋白质细胞计数

压力外观定性定量葡萄糖氯化物及分类细胞

正常人 0.69~透明(-) 0.2~0.4g/L 2.5~4.5mmol/L 120~130mmol/L (0~8)无

1.76 多为淋巴细胞

化脓性显著混浊,+++显著增加明显减少稍低显著增加,数千,可发现脑膜炎增高可有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致病菌凝块

结核性增高微混,呈+~+++增加减少明显减少增加,数十或数百,抗酸染色脑膜炎毛玻璃样,已淋巴细胞为主可找到抗静止后有酸杆菌

薄膜形成

病毒性稍增高清晰或+~++轻度增加正常或稍高正常增加,数十或数百,无脑膜炎微浊以淋巴细胞为主

流行性乙稍增高多清晰或+增加正常或稍高正常增加,数十或数百,无型脑炎微混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其后则以淋巴细胞为主

脑肿瘤增高无色或黄色+~++轻度增加正常正常正常或稍增加,以淋巴无

细胞为主

脑室及蛛网稍增高血性+~++轻度增加多增高正常增加,以红细胞为主无膜下腔出血

试述血尿素氮升高的临床意义。

答: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 2.肾前性少尿 3.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 .4血BUN作为肾衰竭透析充分性指标.

常见的远端肾功能试验有哪些?

答:1.昼夜尿比密试验 2.3h尿比密试验 3.尿渗量测定

测定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试验有哪些?

答:(1)菊粉(一种植物糖)。能完全通过肾小球,可用于肾小球的滤过率的测定,但需静脉输入,应用较少。(2)肌酐清除率(ccr)。可用以估计肾小球的滤过率,其数值和血浆肌酐呈反比关系,肌酐清除率参考值:男 90~150毫升/分;女70~120毫升/分。由于

尿中肌酐有10%来自肾小管排泄,上述计算可能高估肾小球的滤过率,高估的程度随肾功恶化的程度而增加。(3)尿素(Urea)(或尿素氮)。氨基酸经脱氨作用生成氨,氨对人体有毒性,肝细胞具有使氨生成尿素的作用;尿素的生成是肝脏的解毒功能之一,尿素是体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尿素随血液从肾小球滤过由尿液排出体外。血液尿素含量的测定常做为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筛选试验,但敏感性低,当滤过功能低于40%时才升高。(4)肌酐(CR)。肌酐是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在体是一种废物,经肾小球滤过由肾脏排出,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是评价肾小球滤过率的良好指标,和滤过率成反比;但不敏感,当其滤过功能损伤约50%时才明显升高。(5)尿蛋白的测定。尿蛋白的漏出是肾小球损伤的首发症状,早于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数日到数年。正常尿液总蛋白不超过150毫克/24小时,白蛋白不超过40毫克/24小时。

根据生肌酐清除率将肾功能损害程度分为几期。

答:分为四期:第一期,肾衰竭代偿期,Ccr51-80ml/min;第二期,肾衰竭失代偿期,Ccr50-20ml/min;第三期,肾衰竭期,Ccr19-10ml/min;第四期,尿毒期和终末期肾衰竭Ccr<10ml/min。

根据血肌酐将慢性肾衰竭分为几期。

答:第一期,肾衰竭代偿期,Ccr<178ml/min;第二期,肾衰竭失代偿期Ccr>178ml/min;第三期,肾衰竭期Ccr明显升高,Ccr>445ml/min。

根据血尿素氮将慢性肾衰竭分为几期。

答:第一期,肾衰竭代偿期,GFR下降至50ml/min,血BUN<9mmol/L;第二期,肾衰竭失代偿期血血BUN>9mmol/L;第三期,肾衰竭期血BUN>20mmol/L。

简述急性慢性肝炎是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变化特征。

答:急性肝炎时,转氨酶显著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总蛋白没有明显的变化;慢性肝炎时,转氨酶轻度升高,大多数慢性肝炎的AST升高大于ALT的升高,血清胆红素代谢基本正常,血清总蛋白显著升高。

怎样合理选择肝功能实验指标。

答:1健康体格检查时,可选择ALT、AST、γ-GT、A/G比值及肝炎病毒标志物。必要时可增加ALP、SYP、及血清蛋白电泳。2怀疑为无黄疸性肝炎时,对急性患者可查 ALT、胆汁酸、尿尿胆原及肝炎病毒标志物,对慢性患者家加查AST、ALP、血清蛋白总量、 A/G比值及血清蛋白电泳。3对黄疸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应查STB、CB、尿尿胆原及胆红素、ALP、胆汁酸。4怀疑为原发性肝癌时,除一般的肝功能(ALT,AST,STB,CB)外,应加查AFP、γ-GT及其同工酶、ALP及其同工酶。 5怀疑为肝脏纤维化或肝硬化时,ALT、AST、STB、 A/G、蛋白电泳、ICGR为筛检检察,此外应查MAO、PH、及PIHP等。6疗效判断及病情随访,急性肝炎可查ALT、 AST、STB、CB、尿尿胆原及胆红素。慢性肝病可观察ALT、AST、STB、CB、PT、A/G比值、血清总蛋白、蛋白电泳等,必要时查MAO、PH、PHIP。原发性肝癌应随访AFP、CGT、ALP及其同工酶等。

三种黄疸的鉴别:

答:1.无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或FBG异常,以及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者.2.无糖尿病症状,但有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3.有糖尿病症状,但FBG未达到诊断标准者.4.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脏疾病时出现糖尿病 5.分娩巨大胎儿,或有巨大胎儿史的妇女.6.原因不明的肾脏疾病或视网膜病变.

简述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1.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GHb增高提示近2`3个月的糖尿病控制不良.2.筛检糖尿病 3.预测血管并发症.4.鉴别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的GHb的水平增高,而应激性高血糖的GHb则正常.

简述cTnT的临床意义。

答:1.诊断AMI:是诊断AMI的确定性标志物.2.判断微小心肌损伤3.预测血液透析病人心血管事件4.其他.也可作为判断AMI后溶栓治疗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再灌注,以及评价心肌受损程度的较好指标

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理想化生物化学指标应具备哪些特点。

答: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理想化生物化学指标应具备以下特点:A具有高度心脏特异性b心肌损伤能迅速增高、并持续时间长c检测方法简便快捷d其应用价值已有临床证实。OGTT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什么?

答:DM (mmol/l) 空腹静脉血浆≥7.0 静脉全血≥6.1 毛细血管全血≥ 6.1 服糖2h 静脉血浆≥11.1 静脉全血≥10.0 毛细血管全血≥11.1 简述血糖代谢物检测,血脂检测的临床意义和应用。

答:血糖代谢物检测的临床意义:血糖检测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的主要指标。1、FBG(空腹血糖)增高:FBG增高而又未达到斩断糖尿病标准时,称为空腹血糖过高;FBG增高超过7.0mmol/L时称为高血糖症。①生理性增高②病理性增高:各型糖尿病;分泌疾病;应激性因素;药物影响;肝脏与胰腺疾病。2、FBG减低:当FBG 低于2.8mmol/L时称为低血糖症。①生理性减低:饥饿。②病理性减低:①胰岛素过多;②对抗胰岛素分泌不足;③肝糖原储存缺乏;④急性乙醇中毒;⑤非降糖药影响。血脂检测的意义:血清脂质检测除了可作为脂质代谢紊乱及有关疾病的诊断指标外,还可协助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肾病综合症、肝硬化及吸收不良综合症等。

简述血清电解质检测主要项目的参考值。

答:血清阳离子检测:血钾:3.5~5.5mmol/L 血钠:135~145mmol/L血钙:总钙2.25~2.58mmol/L 离子钙:1.10~1.34mmol/L;血清阴离子检测:血氯:95~105mmol/L 血磷0.97~1.61mmol/L。

临床常用的心肌酶有哪些?心肌蛋白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答:常用的心肌酶有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异型、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常用心肌蛋白有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有那些?

答: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2.脂类代谢功能检测3.胆红素代谢检测4.胆汁酸代谢检测5.摄取和排泄功能检测6.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测

简述肝脏疾病常用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

答:答: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2.脂类代谢功能检测3.胆红素代谢检测4.胆汁酸代谢检测5.摄取和排泄功能检测6.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测7.其他检测: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测定、Ⅳ型胶原及其分解片段(7S片段和NC1片段)、血清铜测得。

简述总补体溶血活性检测(CH50实验)的基本原理及临床意义。

答: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1.CH50升高常见于各种急性期反应,如急性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特别是肝癌等可较正常高2~3倍。 2.CH50降低补体消耗增加见于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移植排斥反应等;补体大量丧失见于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外伤、手术和失血过多;补体合成不足见于肝硬化、慢活肝、急性肝炎重症患者等。 3.判断补体检测结果时应注意动态观察,最好数种补体成分同时检测,以便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简述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1.CD3+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2.CD3+/CD4+降低:见于恶性肿瘤3.CD3+/CD8+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4.CD4+/CD8+比值增高: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CD4+/CD8+比值降低:见于艾滋病,恶性肿瘤进行期和复发时.5.检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CD4+/CD8+比值增高于是可能发生排斥反应.

简述TORCH试验包括的项目和临床意义。

答: 临床意义:本检查常作为妇女怀孕期生殖道感染的常规检查项目。1.弓形虫感染弓形虫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猫与其他动物是传染源。后天感染轻型者常无症状,但血清中可查到抗体;重型者可引起各种症状,如高热、肌肉或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通过胎盘宫感染者可引起死胎、早产,出生后可表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眼、脏的先天损害。2.风疹病毒孕妇感染风疹多在怀孕l~6周时,除可致流产、死亡外,所生婴儿还可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lgM抗体阳性提示有近期感染,必要时应终止妊娠。3.巨细胞病毒lgM 抗体阳性提示病人近期有巨细胞病毒感染,但应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4.单纯疱疹病毒主要引起疱疹性口腔炎、湿疹性疱疹、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新生儿疱疹、疱疹性外阴阴道炎等。生殖器官以外的感染多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引起,而生殖器官的感染多由单纯疤疹病毒-Ⅱ型引起。本试验不能区分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或单纯疱疹病毒-Ⅱ型。l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请简述病菌感染型疾病主要的检查手段及哪个为最重要的手段。

答:病菌感染型疾病的检查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1.检测细菌或其抗原―主要包括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查、培养、抗原检测与分析。2.检测抗体。3.检测细菌遗传物质―主要包括基因探针技术和PCR技术。上述多种检查手段中,细菌培养是最重要的确诊方法。根据细菌形态、菌落特点、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动物接种等可综合鉴定病原菌。目前,一些微量鉴定系统及自动化细菌噢诶与鉴定系统已经应用于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大大提高了检查报告的速度与准确性。

请简述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及感染途径。

答:感染类型1.下呼吸道感染2.尿路感染3.手术切除感染4.胃肠道感染5.血液感染6.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感染途径;1.外源性感染2.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查标本采集和送检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①发现医院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正常菌群和其他杂菌污染。③立即送检,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④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⑤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肛拭或伤口拭,应立即送检。⑥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⑦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正确选择培养基和环境,必要时应注明选用何种抗菌药○8对污染标本作定量培养,以判别是感染菌或定植菌。○9分离所得病原菌应作药敏试验,提倡“分级报告”和“限时报告”。

简述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原菌耐药基因的临床意义。

答:1.可比培养法更早检测出病原菌的耐药性,尤其适用于检测生长缓慢病原菌(如结核分枝杆菌),有利于临床早期合理选药治疗。2.耐药基因的检出对病原菌的耐药性具有确诊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