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压力研究_国内二十年的回顾与评析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调研报告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逐渐成为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职业倦怠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关系,本文进行了一项针对工作人群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目的与方法(略)三、调研结果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密切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而与此同时,超过70%的受访者也表示他们曾经或正在经历职业倦怠。
2. 压力来源多种多样:在对压力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工作量过大、工作时间不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过于单一以及来自领导和同事的压力等都是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
3. 职业倦怠对员工与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调研数据表明,职业倦怠对员工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其不仅影响到了身体健康状况,还会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创新能力减弱以及人际关系恶化。
此外,职业倦怠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损失,包括员工减少、流失率上升和生产力下降等。
四、应对策略1. 建立健康的工作环境:企业应该创建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包括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必要的休息和休假机会,减少过度的工作量,并鼓励员工进行正面的情感交流。
2.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以提升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和满足感,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3. 加强沟通与支持:领导者应该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4.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员工应该意识到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他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良好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来减轻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五、结论本报告通过对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进行调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并且对员工和企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问题,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为员工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培训机会。
论文开题报告:对工作压力的研究

论文开题报告:对工作压力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对工作压力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对工作压力的研究:2013-5-16 16:14:54论文开题报告:对工作压力的研究1、导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3研究方法及步骤1.4本文结构及主要内容1.1论文选题的意义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体制的迅速变革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工作节奏的加快,在职场中生存的员工普遍感受到了来自工作的压力,而所有企业外部的风险会逐步转化为内部的压力,在所有压力中,工作压力是对现代人生活影响最大的压力。
工作压力过大早己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过大的压力会对工作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损害,对组织也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影响到组织现实的发展。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份调查显示,由于工作压力造成的心理压抑已经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时代,随着市场竞争意识普遍深入人心,我国企业的员工也越来越多地感析销售类新员工面临的工作压力,深入探讨销售类新员工工作压力引导的有效策略。
期望为组织员工压力管理提供好的建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国外的研究结果看,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己经进行了几十年,压力的研究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迅速扩展到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几乎所有学科研究领域,引起国外无数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压力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且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国外现有的压力定义可概括为三大类:压力反应理论—Hans selye,1956;压力刺激理论—Homles&Rahe,1967;以及认知交互作用理论—Lazarus&Folkrnan,1976。
与压力相对应,工作压力定义基本上也分为三类:一类是基于反应的一类是基于刺激的,还有一类是两者的交互作用的过程。
在压力来源研究方面,亨迪克(Hendris,1995)等人将引起压力的因素分为三类:组织内部的因素、组织外部的因素和个人特征;罗宾斯(Robbins,1996)也将压力源分为环境、组织和个人三个因素。
工作压力理论模型述评

■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11期工作压力的概念是从压力的概念衍生而来的。
最早提出压力这一概念的Selye(1936)认为压力是破坏生物有机体内部平衡的因素。
之后,McGrath(1970)、Quick(1984)、Edwards(1996)、Robbins(1997)以及我国学者徐长江(1999)和马可一(2000)在国外压力研究的基础上,均提出了工作压力的独到见解。
综合以往关于压力和工作压力的研究,笔者认为:其一,尽管压力这一概念,研究者们所作解释莫衷一是,但其总体方向是一致的,即:关注生理反应→关注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综合考虑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
这就为以后研究压力的概念明确了方向。
其二,在工作压力这一复杂的系统中,包含广义上的工作压力,即个体在工作情景中体验到的压力和来自工作情景外的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压力和狭义的工作压力,即仅为工作情景中的压力。
偏重工作压力的狭义概念将不利于问题的分析,因为就企业而言,那些来自工作情景外的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压力显然不容忽视,同样也需要对这些压力进行管理。
一、关于工作压力理论模型的论述1.早期压力理论模型———GAS三阶段模型。
Selye(1936)提出的GAS三阶段模型是关于压力研究的早期模型,该模型把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压力反应模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警觉反应阶段(Alarmreaction)、阻抗阶段(Stageofresistance)和枯竭阶段(Stageofexhaustion)。
警觉反应阶段又细分为振动阶段和逆向振动阶段。
其中,警觉反应阶段是大脑控制使身体做出应付压力的准备阶段,它由各种生理变化所组成,这些生理变化使受到威胁的有机体能迅速地恢复正常的功能。
首先引起压力的外界刺激因素使人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化学反应,这称为“振动阶段”;然后,身体开始动员精力去应付外来的压力,这称为“逆向振动阶段”。
如果个体继续置身于这个压力的情境中,便会出现阻抗阶段,即个体对压力来源进行阻抗。
工作压力评估报告

工作压力评估报告背景介绍:本次工作压力评估是基于对公司员工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评估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否对其造成了过大的工作压力,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1、员工情况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本次评估的员工中,男性占46%,女性占54%;年龄在20-30岁的员工占比最大,为61%,其次是31-40岁,占比为26%。
2、工作压力源调查发现,导致员工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量过大,占比为55%;其次是工作时间长,占比为26%;再者是人际关系难以处理(10%),以及其它原因(9%)。
3、压力程度在员工所感受到的压力程度方面,20%的员工认为自己压力较小,60%的员工认为自己压力一般,而20%的员工则认为自己压力很大。
二、压力因素分析1、工作量过大工作量过大可能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55%的员工认为工作量过大是导致其工作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
因此,公司需要考虑优化员工的工作流程,并适当增加员工数量。
2、工作时间长长时间的工作可能会对员工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由调查结果可知,约26%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是因为工作时间长。
因此,公司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平衡员工的工作和休息时间。
3、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状态。
调查发现,约10%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压力主要来自人际关系的难以处理。
公司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减少员工之间的不和谐,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三、解决方案基于调查结果分析,我公司需要在以下方面着手解决员工工作压力过大的问题:1、优化工作环境针对员工所反映的问题,我们需要优化员工的工作流程,并考虑适当增加员工数量。
建议采取科技手段自动化处理一些繁琐,重复性或危险的工作任务。
2、平衡工作和休息时间公司需要出台明确的工作制度和规范流程,向员工宣传并实施。
同时,需要适当的调整工作时间安排,确保员工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放松和休息,以更好的面对工作。
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研究

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研究引言: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已经成为许多人面临的一种普遍现象。
而与此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探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以及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1 压力源和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往往来自各种不同的源头,如高强度的工作任务、缺乏支持性领导、时间管理困难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个体在工作中承受更大的压力,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1.2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承受过大的工作压力可能会使个体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个体自身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二、研究结果和证据2.1 工作压力与焦虑的关系许多研究发现,工作压力与焦虑密切相关。
工作环境中的紧张和竞争往往会使人产生持续不断的担忧和不安感,导致焦虑情绪的加重。
2.2 工作压力与抑郁的关系过大的工作压力还与抑郁有着显著联系。
长期承受过度压力的个体容易出现自我认同感降低、自尊心下降等情况,进而引发抑郁。
2.3 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研究还表明,工作满意度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较高的人来说,他们在面对工作压力时更容易保持积极乐观、应对良好。
三、缓解工作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建议3.1 调整工作态度具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是缓解工作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接受挑战、培养积极心态,以及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平衡等都有助于减轻压力。
3.2 增加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缓解工作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面对挑战时,与家人、朋友、同事进行交流和分享可以有效地减轻心理负担。
3.3 积极应对压力个体应该学会合理应对工作压力,如通过锻炼、休息调整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帮助。
结论: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
长期承受过大的工作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科研人员工作压力管理研究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科研人员工作压力管理研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研工作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知识的拓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作为我国科研领域的重要力量,其科研人员面临着诸多工作压力。
对这些压力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关系到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关乎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和长远发展。
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科研人员工作压力的来源1、高强度的科研任务科研工作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往往承担着国家级或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2、激烈的竞争环境在科研领域,资源和荣誉的竞争十分激烈。
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地争取项目资金、发表高质量的论文、获得科研成果的认可。
这种竞争压力不仅来自内部同行,还来自国内外其他科研机构。
3、高要求的成果期望社会对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寄予厚望,期望能够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种高期望转化为巨大的压力,要求科研人员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不能有丝毫懈怠。
4、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保持在科研前沿的竞争力。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自我提升。
二、工作压力对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科研人员的影响1、身心健康问题长期的高压力工作容易导致科研人员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以及睡眠障碍、免疫力下降等生理问题。
这些身心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还可能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工作满意度下降过大的工作压力会使科研人员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工作满意度。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科研创新能力受阻压力过大时,科研人员的思维可能会变得僵化,创新能力受到抑制。
他们可能会过于注重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对新思路、新方法的探索。
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科研人员工作压力管理的现状1、研究院层面的支持措施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如完善的科研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等。
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研究综述

识其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另一方面有利 于我们在工作 中及时发现潜在 的工作压力 , 进行有效地预防,化解和管理 。 即使有研究 表明 , 存 在工作压力并不一定是坏事 ,一定程度 的压 力是动力 的源泉 ,适 当的压力无论对个人和组 织都是有好处 的。但 目 前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压力早 已 偏离 了适当的轨道 ,且越滑越远。
加拿大远景艺术公司总裁弗 朗西斯 ・ 赫瑞比指 出:“ 知识型员工是 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 。他们通过 自己的创意 、分析 、 判断 、综合 、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 如管理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 和销售人员等”。而国际著名企业安盛咨询公司指出: “ 知识型工作要 求员工具备智力输入 、创造力和权威来 完成工作 , 而知识型员工主要 包括 以下人员: 专业人士 、具有深度专业技 能的辅导型专业人员 、中高
自己当前所受的压力较大甚至极大 。 除此之外 ,还有学 者对不 同行业进行 了实证研究 ,发现 了不 同行 业 知识 型员工都存在着较大 的工作压力 。梁镇等 ( 2 0 0 7 ) 对我 国Ⅱ 行 业知识 型员工 的工作 压力状况 进行评估 ,做 了一次 有针对性 的 问卷 调查。结 果显示 , 5 2 . 7 % 的被访者感到现时的工作 “ 压力 大”。刘 蓬 蓬 ,白玉苓 ( 2 0 1 0 ) 对包括北京顺美服装股份有限公司 、李宁体育用 品有限公 司、黛安芬( 德 国) 内衣有 限公司 、浙江温卅 l 报喜鸟集 团等2 0 家 服装企业进行了抽样 调查 , 结果显示 ,服装行业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压 力程度处 于中等偏上 的水平且 以来 自工作本身因素的压力感受最大。
1知识墨 曼工及工作压 力的内涵
1 . 1 知 识 型员 工等的工作压力概念反应出我国学者对 工作压力 的认识 已经 较为深入 ,将工作压力看作是一个系统过程的产物 ,在这一 过程中个 体个性及应对已成为重要 的中介变量 ,同时认为压力不一定具有破坏 性 ,要正确管理与应对 , 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 2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的现状 对知识 型员工工作压力 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认
中国职场人士对工作压力的体验调查

中国职场人士对工作压力的体验调查在中国职场,工作压力一直是职场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了解中国职场人士对工作压力的体验,本文通过对职场人士进行调查,整理出相关数据,并分析造成工作压力的原因和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中国职场人士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
其中,有60%的受访者表示每天工作都感到紧张和压抑。
另外,15%的受访者表示每周有超过40小时的加班时间,而14%的受访者感到工作繁忙无法适应,甚至导致身体不适。
造成工作压力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竞争环境日益激烈,职场人士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保持竞争力。
其次,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
此外,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问题也是导致工作压力的因素之一。
不少职场人士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要照顾家庭和个人生活,分配时间和精力成为一项巨大挑战。
面对压力,中国职场人士采取了一些应对策略。
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选择通过锻炼身体来缓解工作压力,如跑步、瑜伽等。
此外,43%的受访者表示了解并使用一些压力管理技巧,如时间管理、情绪调节等。
还有一些人选择通过与同事或家人朋友交流来减轻内心的压力。
为了改善工作压力问题,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企业应该加强员工的心理健康培训,提高员工对于压力管理的意识和技能。
其次,企业应该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环境,减少非必要的加班和过度的工作量。
此外,员工应该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工作压力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应对和改善来减少其负面影响。
通过对中国职场人士的调查,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工作压力的存在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工作压力的建议。
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职场人士的工作压力将逐步得到缓解,为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铺平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压力研究:国内二十年的回顾与评析*舒晓兵1 孙健敏1 史茜2(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 100872 2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武汉 430079)摘要:工作压力的研究在西方已经进行一百多年了,特别是从20世纪初开始工作压力研究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作为一个后发型的工业化国家,我国开展对工作压力的研究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通过对国内近20年来有关工作压力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将不同学科的研究归纳为测量工具的编制和开发、不同的职业群体的工作压力状况和特征、工作压力源及工作压力管理等四个研究主题,对每一主题的研究进行回顾和评析。
澄清工作压力概念、建立理论和构造模型以及完善中国背景下的测量工具是国内未来工作压力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关键词:中国工作压力压力源压力管理Work Stress Research :A Review of 20 Yearsof Research in ChinaShu Xiaobin1 Sun Jianmin1 Shi qian2(1School of Labor Relations and Human Resourc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2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Abstract:The research on work stress as carried out over a century ago in Western world, andhas entered into a period of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since early 20th century. As a newer entrant into industrialization, China has studied this subject for merely 20 years. This paper designs to analysis the study results of work stress in China and comment on the content and scope of each of the fourresearch subjects it summarizes, which are describ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measurement, the work strain and characters of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occupations, the research of work stressors, the work stress management. At the mean time, it also designs to point out the major attention leading current research to clarify the conception of work stress, theorize and construct models, develop the measurement under Chinese background, as well as bring forward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Keywords:China Work stress Stressor Stress management*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BJY008)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编号:2009004500488)的资助1.引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急剧加速,世界范围的工作压力研究从20世纪初至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已有文献研究表明,西方国家对工作压力的研究在近20 年中增加了50倍,特别是20 世纪90年代初的三年里,仅仅在心理学学科方面关于工作压力研究的文章是整个1970 年代的8倍之多。
中国是一个后发型的工业化国家,正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深刻转型,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题,而由工作压力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这一现象的产生引起和促进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对工作压力的关注和探讨,形成了既关系到广大雇员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关系到组织的工作绩效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系统回顾了国内近二十年来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对国内工作压力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评述,藉以为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2.二十年来国内工作压力研究概况根据对中国知网《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的重要期刊进行统计,自1988年到2008年7月间,国内学术期刊上关于工作压力研究的论文共229篇。
下面是对历年发表的研究论文的统计结果:表1工作压力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学科篇数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管理学57 24.8 24.8心理学53 23.1 47.9教育学56 24.4 72.3医学39 17.0 89.3经济学12 5.2 94.5其它12 5.2 100合计229 100 100从学科分布上看,管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三大学科对工作压力的研究成果最多,全部论文中的2/3都来源于这三个学科的研究。
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问题本身就是管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范畴,而且这几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实际的工作有比较大的指导价值。
表2不同年份发表的工作压力论文数年份 篇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年份 篇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1988 1 0.4 0.4 1999 3 1.3 17.8 1989 2 0.8 1.2 2000 3 1.3 19.1 1990 1 0.4 1.6 2001 9 3.9 23.0 1991 2 0.8 2.4 2002 9 3.9 26.9 1992 1 0.4 2.8 2003 16 6.9 33.8 1993 3 1.3 4.1 2004 18 7.8 41.6 1994 3 1.3 5.4 2005 35 15.2 56.8 1995 5 2.1 7.5 2006 36 15.7 72.5 1996 6 2.6 10.1 2007 45 19.6 92.1 1997 7 3.0 13.1 2008 16 6.9 100 1998 8 3.4 16.5 合计 229 1005101520253035404550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图1 不同年代发表的工作压力论文数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在数量上,国内二十年来对工作压力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1988年至2000年为研究的起步时期。
这个时期历时十二年,所发表的论文数只占全部论文的19.1%,平均每年发表的论文仅为3.7篇。
第二,2001年至2004年为研究的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跨度为四年,所发表的论文占全部论文数的22.7%,平均每年发表论文13篇,比起步时期增加了3倍多,是一个大幅度增涨的时期。
第三,2005年到2008年为超常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所发表的论文数占全部论文的57.6%,平均每年发表的论文33篇,是起步时期所发表论文数的9倍多,是国内工作压力研究成果急剧增涨的时期,这一现象说明工作压力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要探讨的问题。
表3 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布测量工具的职业群体工作压力状况工作压力源研究工作压力管理研究其它编制和开发及对变量的影响篇数15 90 22 52 50百分比(%) 6.5 39.3 9.5 22.7 21.8从表3 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工作压力研究主要涉及五大主题。
从时间上来看,2000年以前,主要是介绍国外关于工作压力研究的成果,并对工作压力概念进行甄别,同时对如何进行工作压力研究的框架进行了探讨。
2000年至今,研究更多地是借鉴国外的分析工具,研究中国背景下不同职业群体的工作压力状况和特征、工作压力源、工作压力管理、以及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离职意愿、工作绩效等结果变量的影响等问题。
全文以33篇有代表性的文献作为综述,近五年来的文献共22篇,占全部文献的66%。
3.研究的主题和主要结论3.1.测量工具的编制和开发对于工作压力源的测量和评估则是工作压力研究中重点关注的方面,国外对于工作压力源的测量评估常用的工具包括:Mclean等的工作压力问卷(Mclean’s Work Stress Questionnaire, MWSQ)、Karasek的工作特质量表(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 JCQ)、Siegrist的ERI量表等。
国内对于工作压力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从对国外工作压力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进行应用和修订,也开始开发和设计适合中国环境的测量工具。
周跃萍和周莲英(2004)在宁波地区进行了不同职业人员工作压力源及压力反应的比较研究,自编了《工作生活压力源量表》,共37个项目,包括经济收支、工作压力、人身安全、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时间、生活环境、子女学习及知识技能更新等,其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达到了0.92。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职业人员主要的工作生活压力源因素是工作压力及经济收支,而且不同职业群体在这个因素上差异极显著。
封丹珺和石林(2005)编制了《公务员工作压力源问卷》,在访谈的基础上,初步编制了73个压力源项目,采用Likert四点计分。
对432名公务员进行了问卷试测,并根据试测结果进行了项目筛选,最后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7个维度累积解释总方差的52.4%,分半信度α为0.78。
量表最后确定了公务员工作压力源的7因素结构,即上级领导、工作责任、人际关系、工作任务、工作性质、完美倾向和职业前景。
孟晓斌和许小东(2008)编制了《管理者工作压力量表》,量表由六个压力维度构成,分别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压力、工作特征压力、人际关系与团队氛围压力、期望压力、组织支持压力、自身因素压力,共31个项目,采用Likert五点计分。
对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发现,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大于0.77。
用因素分析法检验问卷的构思效度,KMO测度值在0.70以上。
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管理者内源、外源压力分别呈现良、劣压力属性。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于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开发表现出的主要特点:(1)在开发量表的时候,主观性较强,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