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恢复途径的探讨
阔叶红松林树种间竞争关系及其营林意义

阔叶红松林树种间竞争关系及其营林意义阔叶红松林是在温带、北纬20度至50度的环境中生长的一种森林类型。
其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北美洲东部和欧洲北部。
阔叶红松林的树种组成复杂,其中包括了许多落叶乔木、常绿针叶树和阔叶乔木。
这些树种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森林的生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阔叶红松林中,树种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竞争、水分、养分和空间的竞争。
其中PAR的竞争是决定森林生长和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阔叶红松林中树种的叶层结构和叶片形态的不同,不同树种在光合作用速率上存在差异,因此会出现PAR的竞争。
PAR的分配不均会导致一些树种在生长时缺乏养分和水分,从而影响树木的生长和结构。
阔叶红松林中,水分和养分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由于树种的根系结构和土壤含水率的不同,导致树种之间的水分和养分的分配不均。
竞争激烈的区域,一些树种会通过增加根系深度和面积,以获取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因此,当某些树种受到其他树种的竞争压力时,它们可能会减缓生长速度或发展成瘦小的树木。
空间竞争是指树种之间争夺光、水和养分的竞争。
由于阔叶红松林中树种的种植密度和空间占用不同,因此会出现空间竞争。
竞争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树种之间也可能存在不同,例如,开始生长时,由于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一些小树苗将获得更多的空间和养分,这使得它们的生长速率更快;而随着生长的继续,大树占据的空间和养分会增加,小树苗将不得不与大树争夺资源。
阔叶红松林中不同树种之间的竞争对森林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营林中,应根据不同树种的生态习性和生长特点,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和结构,以优化森林生长和结构。
此外,也可以通过适当的伐木和林下植被清理等方式,减轻激烈的竞争,促进森林生长和发展。
保护阔叶红松林的生态系统,促进不同树种之间的生态平衡,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贡献。
人工红松林镶嵌自然带天然更新阔叶树营造技术

第5 期
林
业 科
技
Vo . 6 No 1 3 .5 S D. e 20 1】
2 0 l 年 9 月 1
Fo RESTRY SCI ENCE & TECH No Lo GY
文 章 编 号 :10 — 49 (0 t 5— 0 6— 3 0 1 9 9 2 1 )0 02 0
2 造 林设 计
2 1 人工植 苗 .
黑龙 江省 国有 林 区更 新 造林 技 术 规 程 ,如 果 天 然
更新的乔木幼苗 、幼树达 150彬 h 以上 ,再 0 m
人工 栽 植 红 松 、云 杉 等 幼 苗 5 0~2 0 0株 ,或 0 0
5 0— 0 0 8 0丛植生 组 ,即达 到 人 工 天 然 混合 更 新 标
树 种 :红松 ( 、红皮 云杉 ( ; S 一) S 一)
中央 财 政林 业 科 技 推 广示 范资 金 跨 区 域 重 点 推 广 示 范 项 目
第 5期
倪柏春 等 :人 工红松 林镶嵌 自然带天然更新阔叶树营造技 术
Hale Waihona Puke 2 7准 。本项 目的设 计 密 度 为 :用林 地 的 23面 积 , / 即 660 h 0 m / m ,人 工植 苗 250~ 0 0 300株 ,其 中 红 松130—150株 、红 皮 云杉 120—150株 , 0 0 0 0
1 技 术 指 导原 则
第 一 ,充分 利 用 现 有 的科 学 技 术 成 果 ,开 发 阔叶红松林 区 的 自然 潜 力 ,培 育 高 质 量 的 针 阔 叶 红 松林 ,提 高 生 态 效益 和林 地 生 产 力 。第 二 ,利
初期 生 长快 ,成林 易 ,是 迹 地 森 林 更 新 的 先锋 树
浅谈发展红松母树林的必要性

浅谈发展红松母树林的必要性摘要:红松是著名的珍贵树木,是欧亚大陆北温带最古老、最丰富、最多样的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界“活化石”。
文章通过介绍红松的价值,红松的稀缺性,阐述了发展红松母树林的必要性。
关键词:红松母树林;发展;必要性红松母树林指优良的红松天然林或种源清楚的红松人工林,通过留优去劣疏伐,或用优良种苗以造林方法营建的,用以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红松种子的林分。
其特点:一是专门生产种子;二是遗传品质较高;三既可以是用现有的天然林或人工林经过一定程度改造以后建立的,也可以是新建人工林。
红松是著名的珍贵树木,是欧亚大陆北温带最古老、最丰富、最多样的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界“活化石”。
一、红松全身都是宝,无论是其种子、还是树干、枝丫、树根、树皮、松针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1、红松子的营养价值红松种子在宋代被称为“长生果”。
其种子含油率为25%,种仁含油率达70%,油的品质不亚于橄榄油,超过亚麻油、大麻油和向日葵油。
红松每百克种仁含蛋白质13.15g,脂肪69.30g,碳水化合物8.17g,粗纤维9.02g,维生素C188mg,维生素B0.4mg。
种仁内还含有人体必须的18种不饱和氨基酸,其中精氨酸、天门冬酸、谷氨酸、亮氨酸就占13.8%-16.9%。
红松种仁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目前经过深加工,已制成松仁饮料,松子酒,松子糕点,松子菜肴等产品。
2、红松子的药用价值明朝李时珍对松子的药用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海松子,释名新罗松子,气味甘小无毒;主治骨节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五脏、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肥五脏,散诸风,润肺止咳,滑肠通便,久服身轻,延年不老。
”松子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常食松子,可以强身健体,特别对年老体弱、腰痛、便秘、燥咳、吐血、眩晕、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均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滋补强身的作用。
红松子所含的皮诺林酸又称洗血因子,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调节水盐代谢,促进脂肪降解,减少血小板的凝集,具有极好的降血脂作用。
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及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摘要】对森林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提出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经营和管护,并具体指出在伐区、一般公益林区和商品林区应采取的不同策略。
【关键词】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1.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国以来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木材。
但是由于短时期内集中过量采伐,导致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主要表现在:1.1森林资源数量急剧减少,质量明显下降经过大面积低强度的择伐,林相已不整齐,郁闭度多在0.5左右,森林的整体功能明显下降。
剩下人工更新造林保存下来人工林(包括一部分林冠下造林和未成林造林地),主要是针叶纯林(大部分为落叶松,红松和红皮云彩),阔叶树造林的比例小于10%。
大面积的针叶纯林由于树种单一、年龄相同、林分结构简单,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少、食物链短、生物循环滞缓、养分归还少、稳定性差、林地土壤结构结构遭到在破坏、趋于贫瘠化。
1.2现有林的潜在生产力没有发挥出来现有林的大部分中幼龄林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但其生产力还很低,平均年蓄积生长量下降,按照水、热、土壤条件修正的光合潜力公式计算,森林生产力与建国初期相比明显下降。
1.3林业企业经济危困由于林区单一的消耗木材经济结构,可采资源的枯竭和国有限量采伐,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导致企业经济危困。
这些问题使得林区经济发展呈现不可持续的状态。
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恢复关键在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实现主要在于如何对现有林进行科学合理地经营和管护。
2.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是调减木材产量,转产分流人员,保护天然林,恢复森林资源。
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必将大大缓解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和过大的压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对天然林保护,森林资源的恢复采取的主要措施应是实行森林的分类经营,这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对木材和林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和人类对森林生态效益日益增长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重点是全面提高林分的质量。
中国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技术

中国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技术刘世荣;马姜明;缪宁【摘要】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天然林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高度凝练出了天然林动态干扰与保育技术、典型退化天然林的生态恢复技术和天然林景观恢复与空间经营技术等三方面的创新成果,形成了天然林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技术创新体系,对今后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与可持续经营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5)001【总页数】7页(P212-218)【关键词】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展望【作者】刘世荣;马姜明;缪宁【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桂林541004;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木质林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并具有历史、文化、美学、休闲等方面的价值,在保障农牧业生产条件、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减缓自然灾害、调节全球碳平衡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3]。
天然林是指起源于天然状态而不是起源于人工栽培,未经干扰、干扰程度较轻仍然保持有较好自然性的或者干扰后自然恢复的森林,包括原天然林区的残留原始林或过伐林、天然次生林及不同程度的退化森林、疏林地。
天然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木材和非木质林产品的重要来源。
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较复杂的群落结构、较丰富的生境特征和较高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1998年之前,由于对我国天然林长期过度的采伐和不合理经营,导致天然林资源锐减、生态功能退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经济后果,亟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退化天然林生态恢复的速度和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史1.国外的发展历史国外最早开展恢复生态学实验的是Leopold 等于1935 年恢复了一片草场。
20 世纪50~60 年代,欧洲、北美等开展了一些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矿山、水体和水土流失等环境恢复和治理工程。
从70 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从事水体恢复研究。
1975 年在美国召开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研讨会,强调开展生态恢复技术措施研究。
然而恢复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则始于20 世纪80 年代。
1980 年Cairns 主编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一书,阐述受损生态恢复过程中主要生态学理论和应用问题。
1983 年在美国召开了“干扰与生态系统”国际研讨会,探讨了干扰对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影响。
1985 年Aber 和Jorban 两位英国学者提出了恢复生态学的术语,并出版了有关恢复生态学研究的论文集,同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的形成。
1989 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5 次欧洲生态学研讨会上把生态系统恢复作为该次会议讨论的主题之一。
1991 年在澳大利亚召开了“热带退化林地的恢复国际研讨会”。
1993 年《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 》杂志创刊。
1994 年在英国举行“第六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上将生态恢复作为15 个现代生态议题之一。
1996 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强调恢复生态学在生态学中的地位,恢复技术与生态学的联系。
1997 年著名刊物Science 连续刊载了7 篇关于生态恢复的论文。
1998 年美国生态学会年会的主题涉及恢复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000 年在英国召开恢复生态学会国际大会,其主题是以创新理论深入推进恢复生态学的自然与社会实践;2001 年召开的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其主题是“跨越边界的生态恢复”。
近20 年来,世界各国均有大量有关恢复生态学论文报道,并有多种恢复生态学期刊、文摘、网站,极大促进了恢复生态学的交流与发展。
红松

红松基本信息名称: 红松红松类别: 乔木别名: 果松科名:松科拉丁名: 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产地分布红松是名贵而又稀有的树种,在我国只分布在东北的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
国外也只分布在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的部分区域。
小兴安岭的红松闻名世界,黑龙江省伊春市素有“红松故乡”之称,丰林自然保护区可谓红松之花的“花蕊”。
红松生态习性弱阳性,喜冷凉湿润气候及酸性土形态特征红松松科,松属。
常绿针叶乔木。
幼树树皮灰红褐色,皮沟不深,近平滑,鳞状开裂,内皮浅驼色,裂缝呈红褐色,大树树干上部常分杈。
心边材区分明显。
边材浅驼色带黄白,常见青皮;心材黄褐色微带肉红,故有红松之称。
枝近平展,树冠圆锥形,冬芽淡红褐色,圆柱状卵形。
针叶5针一束,长6-12cm,粗硬,树脂道3个,叶鞘早落,球果圆锥状卵形,长9-14cm,径6-8cm,种子大,倒卵状三角形:花期6月,球果翌年9-10月成熟。
该树种喜光性强,随树龄增长需光量逐渐增大。
要求温和凉爽的气候,在土壤PH值5.5-6.5,山坡地带生长好。
繁殖培育一般采用四年生红松苗(2-2红松苗),上山造林栽植前实行穴状或台田整地,按1.5×1.5m 或1.5×2.0m株行距栽植,初植密度宜大,可采用林冠下混交造林,待红松长到1.0至1.5m高时,逐步去掉影响红松生长的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栽植三年内进行抚育,割除影响红松生长的杂草,灌木,防治松毛虫危害,主要采取绑扎毒条的方法进行防治。
用种子繁殖,对其种子要在播种前进行催芽处理后育苗。
造林时应采用4年生苗木,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山坡中下腹为宜。
工业用途红松红松是著名的珍贵经济树木,树干粗壮,大的两个人手拉手都抱不过来。
树高入云,挺拔顺直,是天然的栋梁之材。
红松材质轻软,结构细腻,纹理密直通达,形色美观又不容易变形,并且耐腐朽力强,所以是建筑、桥梁、枕木、家具制作的上等木料。
阔叶红松林树种间竞争关系及其营林意义

L i n y e y u a n y i一、红松种内及其伴生树种之间的竞争强度从实践和相关检验中能够充分看出,红松种内的竞争强度随着径级的进一步壮大,林木会因为自然的吸收过程而使得林木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光温度,水分等生态条件和资源的竞争强度就会变得越低。
此时,群落结构也慢慢的趋向于稳定的状态,生产力达到了高峰。
林木物种之间的竞争能力决定于该物种的生态习性,生态幅度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
通常情况下,生长习性比较接近的物种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一些,当一些小物种在最适宜生态位的时候,它在生态系统中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有着最强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还和群落之间的动态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通常情况下,先锋树种在群落初期竞争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大,随着群落的进展演替,先锋树种接连退出,在这样的情况下,竞争能力也会随之变小。
从实践中来看,红松林是在阔叶树种下逐渐发育而来的,随着幼树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当红松的径级达到了20厘米以上的时候,就表现出特别强的竞争能力,树种之间的竞争式群落或者生态系统渐渐趋向于稳定的状态。
所以,针对天然红松林的保护方针而言,就是要贯彻落实“裁针保阔”的基本方针,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恢复天然阔叶红松林的植被。
二、竞争强度与对象木个体大小的关系林木之间的竞争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植株的个体大小所处的发育阶段,个体生活能力的高低,周围植株个体等相关因素都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其中个体胸径的大小对于竞争能力有着比较大的影响,通过相对应的数字模型模拟,能够充分看出,红松个体竞争强度和对象木胸径严格的遵循相对应的函数关系,具体体现为:CI=ADB,其中在这个公式中,CI主要指的是竞争指数,D为对象木的胸径,A.B为模型参数。
通过这样的公式能够充分看出,所有模型均达到显著水平以上,说明阔叶红松林内部的红松竞争关系与对象木胸高直径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进行模拟和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东北地 区阔叶红松林 已严 重退化 , 恢复阔叶红松 林是现有林经 营所面临 的长期重任 , 需要探 索 阔叶红
松林恢复的多种途径。对次生林途径 、 红 松 人 工林 途 径 、 落叶 松 人 工 林 途 径 和 过 伐 林 途 径 的 理 论 基 础 、 方 法 措 施 等
进行探讨 , 为 阔叶 红 松 林 恢 复提 供 依 据 。 关键词 : 阔 叶 红松 林 ; 恢复途径 ; 次生林 ; 人 工林 ; 过 伐 林
Ma v 2 01 3
第2 6卷 第 3期
Vo 1 叶 红 松 林 生 态 系统 恢 复 途 径 的 探 讨
孟 庆 彬 王 清 君 张 忠林 屈红 军
( 1 . 黑龙江省伊春林业科学皖, 黑龙江伊春 1 5 3 0 0 0 ; 2 .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 滨1 5 0 0 4 0 )
为了加速 阔叶红松 林 的恢 复 , 根据 自然 演变 规律 , 立 足于充 分发挥天然生 产潜力并加 以适 当的人为措施 , 重组其合 理结
构 的 一套 经 营体 系 。2 0世 纪 6 0年 代初 , 陈大珂 、 周 晓 峰 教 授
抚 育强 度控制试验 , 研究透光抚育对群落树种 组成 、 结构 、 红
中图 分 类 号 : ¥ 7 1 8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6 3 4 1 ( 2 0 1 3 ) 0 3— 0 0 1 6— 0 2
阔叶红松( P i n u s k o r a i e n s i s ) 林 是 我 国 东 北 东 部 山 区 地 带
下 阔 叶树 种 的保 留技 术 。栽 针 保 阔 中 期 , 通 过 不 同 上 层 透 光
索 阔叶红松林的恢 复途径 , 有利 于解 决阔叶红 松林 的恢复 与 重建 问题 。
1 次生林 ( 栽针保阔 ) 途 径 栽 针 保 阔 的含 义 是 : 人工 栽植针 叶树 ( 红松 ) , 保 留天 然 更新 的多 种 阔 叶树 , 形 成 红 松针 阔 混 交 林 。 栽 针 保 阔理 论 是
下较快生长 , 因此 , 需 要 重 新 审 视 红 松 耐 荫 性 与 需 光 性 的 关 系 。栽 针 保 阔作 为 天 然 次 生 林 实 行 全 面 综 合 经 营 的 总途 径
还有 1 9 0万 i n 的天然 红松林 木散 生于 其他林 分 中 , 其余 大 部分退化 为天 然次生林 、 过伐 林和人 工林 。几 十年来 , 专 家
护 区 和母 树 林 形 式 保 护 下 来 的 比较 完 整 的 阔 叶 红 松 林 仅 5 . 5 万h m , 蓄积 约 7 5 0万 m , 是建 国 初 期 的6 . 9 % 和5 . 8 %; 另 外
松林的恢复和发展带 来 一定 困难。红松具 有幼 年耐荫 的特 性, 但 这不 能说 明其幼年 不需要 良好 的光照条件 。耐荫 的特 性能够保证红松幼苗在林下长期存活 , 但并不能保证 其在 林
补偿点低 , 但 随着年 龄增 长 , 其生长量 与光照成正 比, 这种 长 期能够忍耐庇荫的特点对其更新是有 利的 , 而且更新 过程 和
阔 叶树 天然 更 新 密 切 相 关 , 这 些 阔 叶 树 给 幼 年 红 松 庇 荫 的 环 境, 并有效地 抑制灌 木 杂草 滋 生 , 有利 于红 松 的生长 发育 。 但 由于 栽 针保 阔 理 论 提 出 的 时 间 与 红 松 的 生 活 史相 比还 较
性顶极森林 , 天然红松 是像化 石一 样珍 贵 的古老树 种 , 是全 球生态系统数十亿年进 化 史的一部 分 , 是我 国极 为重要 、 极 为珍贵的森林 资源 。由于建 国前 日俄在 东北林 区大肆 掠夺 和开发 , 以及建 国后 为满 足经济 建设需 求 , 对 东北林 区进行
了大 规 模 开 发 利 用 , 使得 天然 阔叶 红松林 资源逐 年锐减 , 处 于濒 危 境 地 。 以伊 春 林 区 为 例 , 建 国初期 , 天 然阔 叶红松林
短, 该理论还有不完 善之 处 , 具 体 的实施原 则和方法 还需要 经过深入的实践来进一步验证 。例如林下栽植 的红松 , 幼树
生长缓慢 , 林 分 郁 闭 度越 大 , 红松生长状况越 差 , 这 给 阔 叶 红
面积约 8 O万 h m , 蓄积在1 . 3 亿m 左右 。而现在 , 以 自然保
学 者 不 断探 索 阔 叶红 松 林 的恢 复 , 并 提 出 了 次 生 林 的 栽 针 保
阔途径。 目前 , 天保 工程二 期 已经实施 , 这 为进一 步采 取经
营措施 , 实施 森 林 保 育 赢 得 了 又 一 历 史 机 遇 , 从 而 进 一 步 探
是科学 的、 正确的 , 但在具体技术措 施上还要广泛 实践 , 不断 探索 , 方能 加快 阔 叶红 松林 的恢 复进 程 。如 在栽 针保 阔初 期, 通过研究林 隙微 环境 与红松 幼苗 存活及 生长关 系 , 建立 冠下红松栽植技术 ; 研究林 内红松 幼树 与伴生 阔叶树种 及灌 木种之 间的种间关 系 , 建 立冠 下红 松抚育技 术 ; 研究林 内阔 叶树种天然更新 的起源 、 数量 、 生长状况 及分布格局 , 建 立冠
2 0 1 3年 5月
黑 龙 江 生 态 工 程 职业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g i n e e i r 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