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合集下载

《英汉对比研究》第6章 被动与主动

《英汉对比研究》第6章 被动与主动

第六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passive habit)。

S.Baker在“The Practical Stylist”一书中指出:“Our massed,scientific,and bureaucratic society is so addicted to the passive voice that you must constantly alert yourself against its drowsy, impersonal pomp.’’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施事的原因。

人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用主动句。

但当主动句的施事(agent)由于以下的原因而不需要或不可能指明时,英语往往采用被动句:1.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如:The murderer was caught yesterday,and it is said that he will be hanged.凶手已于昨天被捕,据说他将会被绞死。

2.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自明,如:She told me that her master had dismissed her.No reason had been assigned; no objection had been made to her conduct. She had been forbidden to appeal to her mistress.她告诉我,她的男主人已解雇了她。

男主人没有讲明任何理由,对她的行为没有任何异议,也不许她向女主人申诉。

3.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如:Her only son was run over by a car.她的独子被汽车轧了。

有时为了隐去含糊的人称主语(vague pronoun subject),也用被动句:At the tea party they served only tea and cake.At the tea party only tea and cake were served.茶会上只供应茶和饼。

英语被动句的认知图式及其翻译

英语被动句的认知图式及其翻译

英语被动句的认知图式及其翻译【摘要】被动语态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语法范畴。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英语被动句大都是呈显性的,汉语被动句大都是呈隐性的,其表现形式大相径庭。

文章试图从分析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图式入手,探讨英语被动句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被动句;认知图式;翻译一、引言语法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民族文化特征。

汉语语法是呈隐性的( covert),而英语语法是呈显性的(overt),这就决定了英汉语言被动语态在结构上有较大差异。

尽管英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be+p.p.(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很多学者都认为,并非所有的be+p.p.结构都是被动语态句。

笔者认为,被动句不仅可以表示动作与活动,而且可以表示状态和静态,即当过去分词不能被very来修饰时,表状态和静态的be+p.p,结构也就是被动结构。

另一方面,如果仅仅以“被、受”等词语为汉语被动句的形式标志,则汉语被动句的使用远不如英语被动句用得频繁,在科技语篇中尤为如此。

然而,汉语中存在着大量无形式标志的隐性被动句。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句的表达方式大都迥然不同,因而在英语被动句汉译的过程中,往往很难找到一种简单的、固定的对等模式。

关于被动句的翻译,国内有许多学者都曾有过不少的论述和研究,然而他们的研究都是停留在翻译技巧的层面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笔者试图从分析被动句认知图式的角度探讨英语被动句的翻译策略。

二、英语被动句的认知图式(一)英语被动句的原型认知图式和特殊形式认知图式Langacker区分了原型和图式,他认为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事例,而图式是一种抽象的特征,图式表征能起到原型的作用。

Lakoff于1982年和1987年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

所谓ICM,就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型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英汉句式翻译是将英语句子翻译成汉语句子的过程。

从主动和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
翻译存在一些差异。

从主动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翻译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动词的表达上。

在英语中,主动语
态是句子的主要形式,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更常用。

在将英语的主动句式翻译成汉语时,需要将动词转换为被动形式。

将英语句子“The boy kicked the ball.”翻译成汉语时,
需将动词“kicked”改为被动形式“被踢”,即“这个男孩被球踢了。

”在汉语中,倾向
于用“被”字结构来表示被动,而在英语中,则是通过使用be动词加上过去分词来表示被动。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英语中,被动语态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在汉语中,则更
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在进行英汉句式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句子的重点,
以确保翻译准确。

论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的翻译

论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的翻译

论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的翻译摘要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的翻译是学术界整个翻译研究工作的一部分,为了达到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深入研究被动句的翻译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方面对汉语被动句和英语被动句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探讨了奈达、劳伦斯•韦努蒂和皮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对被动句翻译的启示,重点阐述了异化,归化,直译,意译和文化对等翻译方法在被动句翻译中的使用。

本文旨在为被动句的翻译提供一些指导,以便人们更准确地实现英汉两种语言间被动句的转换。

30354毕业论文关键字: 被动句的翻译;英汉互译;差异;方法与技巧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between the inter-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s a part of the whole study of translation in academic fiel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ccess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deep research of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he paper pays stress on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terms of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revelation from Nida and Lawrence Venuti’s theor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It emphatically elaborates the usag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in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such as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 free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reappearance.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and to accurately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ssive voi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Key words: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inter-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源自Contents摘要 iAbstract iiI. Introduction 1II. The Comparison of Passive Voi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22.1 Passive Voice 32.1.1 The Definition of Passive Voice 32.1.2 The Presentation of Passive Voice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32.2 Comparison 42.2.1 Similarity 42.2.2 Differences 42.3 Analysis on Causes of Differences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52.3.1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52.3.2 The Influence 6III. Relevant Translation Theor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73.1 Language Universality 73.2 Theory of Lawrence Venuti 83.3 Theory of Newmark 8IV.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94.1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04.2 Free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124.3 Cultural Equivalence 14V. Conclusion 16Bibliography 18Acknowledgements 19On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Between the Inter-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I. IntroductionPassive voice is an indispensable voice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learning, in the use of our language and in our daily communication. As a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sentence, passive voice has been paid high attention to by a great number of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ors in China. The study of the inter-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parts in language study. Not only can it deepen the cogni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the employment of passive voice in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cause, but also strengthen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hinking modes of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any obstacles have been encountered in the inter-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various forms of passive voice, distinctive cultures and lack of guiding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Even though thereare a few specific studies on the differences of passive voi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so many years, they are still comparatively narrow. : In the early 1920s, some scholars at home began to study passive voice, which gradually become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language study. Internationally, the study is carried on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hetorical function, the grammar,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 cultural distinctions, etc. R.Quirk talks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in his book A Grammar Con-temporary English when he refers to the complex grammar structure in technical English. In Syntactic Structure, Chomsky analyzes that active voice and passive voice are two different superficial structures, with the same meaning. In 1981, Newmark explored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techniques that can be used to translate passive voic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XX) draws quintessence from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and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 in which Eugene A, Nida analyzes close connection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from different flanks, expounds how to deal with various relations and problems from the angel of language context as well as elaborates his own opinion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s. Currently, scholars at home have began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through the framing theory, equivalence theory and schema theory at the aim of finding out better methods of translation. Comparatively, the concrete and detailed research of passive voice turns out to be more helpful.Given this intention, the paper is written to study more concrete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And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of passive voice,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 possible problems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ranslation techniques. The research gives a top priority to the analysis on the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and cultural reappearance, free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Only in this waycan we grasp the authentic translation essentials of the inter-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II. The Comparison of Passive Voi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The study of passive voice ha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linguistic circle for several decades. In academic circle, one who firstly referred to Chinese passive voice is Li Jinxi(1924).In 1950s,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began to discuss “what is the problem of passive voice?”.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passive voice exists in the ancient times, but the concept of passive voice is borrowed from abroad. Now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there is passive voice in Chinese grammar. In 1972, English linguist Randolph Quirk published a book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The book discussed whether a passive sentence has a doer of the 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 linguist Jespersen once gave a deep study of the active sentence and the passive sentence, and proposed his own opinions on the use of passive sentence.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it should use the two voices alternat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demand.。

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

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

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英语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十分广泛,就类型来讲,可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

结构被动句又包括显性被动和半显性被动,比如说“The flower vase was broke by me yesterday.”这就是一个显性被动的句子。

而“The stain of history must be cleared.”则是半显性的被动;意义被动式用主动意义来表达被动意义,它是用来描述事物具有的性质或目前处于的状态,动作意义相对弱一些,比如说“The icecream tastes very go od”、“The building is near completion.”都是主动表被动的句子。

然而,汉语中大多数被动意义不用结构被动句来表示,因此,与英语相比,汉语主动句使用较多,被动句使用较少,并且在汉语的被动句中,意义被动式使用较多,结构被动句使用较少。

汉语中被动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标志词有“被”、“给”、“让”、“叫”、“由”。

例如:他被刀割伤了(He was hurt by a knife.)。

这场大火是由吸烟引起的(The big fire was caused by smoking.)。

2.使用一些词汇手段来表示被动句,如“受到”“遭到”“挨”“得到”“给予”。

例如:他们在工厂受到欢迎(They are welcomed in the factory)3.意义被动句,例如:这种菜闻起来很香(The dish smells wonderful)英汉被动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被动结构。

英语的被动句有非常严格的形式标志,即“be+V-ed”形式,如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respect the old.而汉语则借助一些词来体现,如“被”、“给”、“让”、“叫”等,如孩子应该被教育尊重老人。

英语句子主要是在说不出、不愿说或不必说出施动者时使用被动句,因此,英语被动句中经常都不出现施动者,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我国的语言学家王力在总结“被”字句的使用时说:“现代汉语的被动式绝大多数是带关系语的”。

英汉被动句翻译教学研究

英汉被动句翻译教学研究

英汉被动句翻译教学研究一、被动句翻译教学难点许多翻译教程都专门为被动句或被动语态的翻译开辟一个章节。

被动句的翻译正是翻译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

英语中有被动语态,通过be V-en 的形式来表达被动。

被动语态是动词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示句子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也就是动作的对象。

(薄冰、赵德鑫:1978 :148)汉语没有被动态,只有被动表达,通过“被”等句式来表达被动的意思。

典型的被动句源于从受影响者角度来描述致使性事件这一事实,它表示的是受事受到外力影响而形成一种结果性状态的过程。

(熊学亮、王志军,2003:327)英汉被动句使用存在一些差异。

英语语法偏向外显性,被动态通过词语形态变化表达。

被动语态是英语中一个使用比较频繁的语法现象。

被动句主语一般为受动者,谓语部分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反映。

典型的被动句可分为无施事出现的被动句和有施事出现的被动句。

(熊学亮、王志军,2003:329)英语中一般施事者不明的动作,可用被动语态表达,女口:The window was broken. 英语中强调施事者的句子,一般也用被动语态表示,如: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om. 汉语语法偏隐含,汉语语法上没有被动语态。

汉语中,直接用“被”字来表达被动的句子使用也不十分频繁,一般多用于负面事件,如:“他被打了。

”“车被撞了。

”“我被领导批评了。

”“宝贵的资源被浪费了。

”“群众被欺骗了。

”等等。

此外,汉语还存在一种“宏观被动句”,如“他被人偷了皮包”,(熊学亮、王志军,2003:327)这类句子无法像英语被动句那样,“逆生成”变成相应的主动表达。

由于英汉在被动语态的使用上存在着上述种种差异,被动句的翻译是英汉互译的一个难点,尤其在英译汉翻译中。

很多情况下,英文的被动结构反倒应该译成主动结构,或没有明确形式标记的被动句。

(叶子南,2001:93)张培基等在《英汉翻译教程》中,针对英语被动语态汉译给出下列几种方法:第一,译成汉语主动句,可将原文主语作为译文宾语,可译成带表语的主动句,或可译成其他汉语句型;第二,直接译成汉语被动句,利用一些汉语被动句型,如“被……”、“给……”、“遭受……”、“为……所”;第三,译成汉语“把”“使”“由”等特殊句型。

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对比及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对比及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对比及翻译策略分析作者:朱旭双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20期摘要:隶属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有诸多差别,两种语言的被动语态的使用更是不同。

相对汉语而言,英语的被动语态使用更为普遍,所以无论是中西文化交流还是翻译实践都常常涉及到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语翻译问题。

那么,如何在尊重英汉语差异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翻译英语被动语态句呢?本文拟在英汉对比的范畴内,探讨英汉被动语态的各自特点和英语被动语态翻译策略。

关键词:被动语态;英汉对比;翻译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15-02一、前言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能从不同角度用语言加以描述,其中主动和被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角度。

而从语言学意义上讲,主动和被动是一对语法范畴,即“语态”。

语态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而保持其意义或事实不变。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曾在《功能语法导论》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情况:例1.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例2.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例1讲述了人们如何作用于客观世界,是一个动作过程;例2则体现了客观世界对人类的反应,是一个心理过程。

例3.警察已经逮捕了那个杀人犯。

例4.那个杀人犯已经被警察逮捕了。

例5.杀人犯警察已经逮捕了。

例6.杀人犯已经逮捕了。

例3和例4是主体对客体实施动作(逮捕)的过程;例5和例6形式上是主动句,却具有被动意义。

但是正如Jespersen(1922)所说,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所表达的意义,“虽然从本质上说是相同的,但并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同等”。

汉语作为一种不拘泥于表现形式的语言,除了常见的主动句外,各种形式的无主句、形式被动句以及意义被动句使用频率也相当高。

在汉英翻译时,考虑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时英语被动句的结构和意义可以在汉语译文中再现,但更多的时候无法实现原文的语态和语义的双重保留。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英汉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

从主动和被动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的翻译
对比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句的翻译对比差异
1. 动词位置:英语的动词一般位于句子的中间位置,而汉语的动词位置一般位于句
子的末尾。

在翻译主动句时,需要调整动词的位置。

英语句子"The boy is eating an apple."翻译成汉语时,需要调整动词的位置,变为"这个男孩正在吃一个苹果。

"
2. 被动结构:英语中可使用被动语态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汉语则没有被动语态。

在翻译主动句时,需要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英语句子"The book was written by John."翻译成汉语时,可使用主动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如"这本书是约翰写的。

"
3. 语序调整:英语中的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而汉语的语序一
般为主语+宾语+谓语。

在翻译主动句时,需要调整语序。

2. 主语处理:英语中的被动句的主语一般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汉语中的被动句的主
语一般是动作的施动者。

在翻译被动句时,需要处理主语的变化。

从主动和被动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的翻译对比差异主要体现在动词位置、被动结构、
语序调整和主语处理等方面。

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的规则和表达方式,准确传达原句
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 丰
( 阴师 范学 院,江 苏 淮安 淮 2 30 ) 2 0 1
[ 内容提要]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 的理论角度 ,对英汉 两种语 中典型和特殊 的被动句式进行 了对比分析 。文 章 认为,射体和界标的理论也可用于分析英语被动句式 。最后讨论了英语被动旬式的认知翻译观等 问题 。 [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 ;被动旬;典型 :特殊;认知翻译观 [ 中图分类号] H 4 0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 (0 1 00 0 .2 0 87 2 2 1 )1-160


引 言
在英汉 两种语言的教学与研 究中, 人们往往会产生汉语 动 词 无 形态 变 化 故 无 语 态概 念 的错 觉 。 实 , 态 概 念表 示 其 语 的 是主 谓关 系 ,属 句法 范畴 ,而 不 单 纯 是动 词 形 态 问题 ,动 词形态仅从属于主谓关系。因此 ,汉英两种语言在主被动语 态上的概念 ,理论上应该是基本 一致 的【。英汉被动句的表 l 】 现 形式迥异 , 两者 的系统比较难度较大 。 本文采纳不受具体 语 言形式束缚的 、 以人类经验 为基础 的认知语义分析方法对 两者进行 比较 。根据 Cot rf的研究,被动旬原型产生于事件 的状 态 观 ,表 达 的 是一 个 自足 的 ( 即没 有 外 因 出现 的 ) 想 理 化状态性事件,否则便属于特殊形式范 。下面我们先观 察英汉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 , 然后用事件的理想化认知 模 式 (d azdC giv dl f vns 以下 简 称 为 I M ) Iel e o nt e i i Mo e E e t, o C 来概括解释 。 二 、英汉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 比较 1 .英语被动句 的原型和特殊形式根据 “ 动句原型表 被 达 的应是 自足的状态性事件 ” 这一 E C 观点,下列句型应 IM 是英语被动句的原型 ( 型 ) A : A .主 语 ( 事 )+B 受 E+V E 分 词 -N OT et mwa d fa d h e a s eet . e 相 比之下, 偏离事件状态观 的被动旬是通过 以下方式来 实现的 : 一是引入施事者 , 二是把动词所表 达的事件重新及 物化,三是加入 “ 情态 ”( ma ) 主动性 ”( gt 如 y 、“ 如 e)等 因素。据此,我们可以把下列英语 中的被动 句型 归入被动句 的 特 殊 形 式状 态 性 ( B型 ) 。 B .主语+ E E 分词+ 1 B +. N 介词+ 名词短语 ( 施事者 ) ② paoW g d b myfte. in a mae y a r h ③I g btupi da hr od . Wa a isrr e e w rs s t B .主语+ 2 情态动 词+ E .E 分词+ B+ N 介词+ 名词短语
( 事者 ) 施
C . ( 生 命 )受 事+ 3N 有 V ( )鸡 杀 了。 3 c . 受 事+ + 4N 被 v ( )她被碰 伤了。 4 可不用 “ ”字而使用 “ 被 被”字,是汉语被动句 的特殊 形式 ( 型) D DIN 受 事+ V . 被+ ( )棉袄被脱 了。 5 D. 2 N受事+{ }N施事+ 被 + v ( )栗子{ } 6 被 哥哥吃了。 D. 3 N受事 2 { )N施事+ N 受事 1 +被 + v+ ( )树{ 我浇 了水了。 7 被l D . 受 事+ 被 }N 施 事+ V2 4N { + V1 ;N 受 事 + 被 }V1 2 { + V ( )菜 { 吃完 了。 8 被} D. 5 N受事+ 被 }N施事+ + V2 { + v1 得+ ( )姐 姐 被 他 逼 得 无 路 可 走 。 9 D6 N 受 事+ 态 动 词 + . 情 V (0 1 )那 支 笔 一 定要 买 。 D7 N 受 事+ 进 行 的时 间 副 词+ . 表 V (1 1 )大 厦 正 在 建 设 之 中 。 3 .英汉被动旬 的比较分析 31 英汉被动句原型的异同 . 从上面 的分析可 以看 出, 英汉被动句 的认知语义结构是 ・
第3卷 第l 1 O期 21年 l 01 0月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掌 报
J ur lo Be o na fHu iTV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ie st v ri y
Vo . , o.0 131 N 1 Oc o e . t b r 201 .1 1 O6~ 1 7 0
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 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T ee e h n my—Wa d f ae . g ee t d
这个 问题一 讨论过 。
h a T ec p—Wa b o wa . g l wn a y
主语+ E b ig E B + e +. N分词+ n 介词+ 名词短语 ( 施事者 ) ④H s e gso e . eibi f d n c B . 语 ( 事 )+ 他 系 动 词+一 N 分 词+ 词+ 3主 受 其 E 介 名词 短语 ( 事 者 ) 施  ̄ T e r g eig e u t )h i e s tn b i. b d ig t r l 2 .汉 语 被 动 句 的原 型 及 特 殊 形 式 由于 汉 语 的 语 态无 动 词 形 式 变 化 , 因此 我 们 采 取 与 英语 表 述 形 式 不 同 的 方 式来 表 述 汉 语 被 动 句 的 原 型 ( 型 ) C 。 C1N ( 生 命 )受 事 + . 无 V ( )你 要 的那 支 笔 买 了 。 1 C . 受事+ 2 2N vl V

致的,即英汉被动旬的原型都产 生于表状态的 EC I M,表
达 的是 一个 自足 的 、没 有 外 因 出现 的状 态 性 事 件 。从 句 型 3 来 讲 ,两 者 都 可 以划 分 为 两 部 分 , 即受 事 + 态 , 其 中 后 一 状 部 分 是对 前 一 部 分 的 说 明 。例 如 : 你 要 的那 本 书 一 了 。 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