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名词解释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经济环境中愿意就业者占适龄人口的比率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和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

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税收收入政策即政府税收作为处罚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如果工资增长率保持在国家规定的界限以下,则以减少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作为奖励;反之,则增加公司所得税作为惩罚。

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的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能够为劳动者带来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劳动力边际产量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或者资本投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一般把劳动力的边际产量定义为在资本投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变化所导致的实际产出的变化。

统计性歧视是指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视为群体中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特征。

简答题

影响自然失业率因素:

自然失业率又叫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供求相等时的失业率。

●人口构成因素;

●最低工资因素;

●经济结构调整因素;

●失业保险因素;

●工会力量因素;

●劳动工资税因素;

●失业回滞因素。

→影响二战以来自然失业率上升现象的因素: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工资刚性程度增强。

●失业保险的影响。

●结构性失业增加。

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

●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

●跨地区或者跨国的资本流动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措施

●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实行税收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

●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和减免税收政策

●通过再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对象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国民经济总量来拉动就业需求。

●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和就业规模的扩张。

●建立适合国情的培训就业制度。

●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这不但有利于缓解结构性失

业问题,也会部分发挥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证。

42

●加快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

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该定理认为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则劳动需求工资弹性越高;

●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则用来生产这

种产品的劳动需求弹性越大;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则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大;

●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则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大。

劳动力市场歧视和分割的原因

分割:首先是产品市场的影响;其次是歧视。

歧视:种族、性别、民族、宗教、国籍、地域等

→歧视的类型

●工资收入歧视

●就业歧视

●职业歧视或工作技能

●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和分割的原因

●雇主的偏见和统计性歧视

●传统观念的影响

●户籍制度与城乡就业壁垒

职业工资差别理论

造成不同职业和雇员之间工资差别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性质和工资政策

职业性质对工资差别的影响有五个途径:

●使劳动者的心理感受不同:有的职业让人愉快,有的职业让人厌烦

●掌握职业要求的难易程度不同

●职业的安全程度不同:有的职业风险大安全系数低,有的职业十分安全;

●承担的责任不同

●成功的可能性不同

那些使劳动者不愉快、学习成本高、不安全、责任重大、失败率高的职业,要付给高工资;反之,则付给低工资,由此造成了不同职业之间的工资差别。

常用失业率的统计方法

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常用统计方法

●劳动力抽样调差

●就业机构统计资料

●社会保险统计资料

●官方估计数

●专家估计数

人力资本特点

●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是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的所用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

●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

●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

●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力

●人力资本具有收益的迟效性、递增性、长期性和多方面的特征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其生产率显著高于物

资本

●两种资本的累积方式明显不同

●两种资本的折旧不同

●人力资本难以确定回收期

●物质资本的所有权可以被继承,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可以被继承

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对人的投资,增强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

●投资形式

●各级正规教育;

●职业技术培训;

●健康保健;

●劳动力流动

●对孩子的培养

●寻找工作的活动

●投资特点

●投资收益的广泛性;

●收益取得的迟效性和长期性;

●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一般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

1,所谓一般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

以外的组织同样具有适用性。

2,企业在通常情况下,不愿意单纯地为本企业员工提供适用性极强的一般训练。通常由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学校来承担这项任务。

3,如果企业为员工提供一般培训,则,合理的情况应该是员工自己负担接受一般培训的成本并享受其收益,

4,在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内,只有当其接受培训的净现值大于零时,他才会接受培训。

特殊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所谓特殊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的更多。

1,员工一般不会为这种培训支付所有的费用。

2,现在企业在处理特殊培训的成本收益关系时,通常:

(1)劳动双方达成默契,或订立长期劳动合同。

(2)调整特殊培训的成本—收益结构。

3,通常,与受过一般培训的员工相比,受过特殊培训的员工的辞职率要低一些。4,企业不愿意解雇受过特殊培训的员工,因为他们的离去会影响企业正常的工作次序。特殊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论中国教育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4)地区教育投资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

(5)教育体制僵化导致劳动力供求脱节;

(6)结合实际提出一系列言之成理的相应对策

收入效应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必定提高。这种变化叫做纯收入效应。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对劳动力供给有着重要影响。纯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收入效应对劳动力供给具有负向影响。

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其他条件都不变,只有工资率的变化对个人时间分配结构调整的影响。在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时间必定增加。同时,工资率提高了,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了,消费闲暇的代价变得更加昂贵。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相对价

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物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劳动力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η)是指某种劳动力的工资率(W)变化1%所引起的

此种劳动力的需求量(L)发生变化的百分比。公式为:

η=劳动力需求变动%/工资率变动%=(△L/L)/(△W/W)

η的值为负数,但经济学通常重视的是弹性的绝对值。

|η|>1时,富有弹性。

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工资率上升时,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速度会超过工资率上升的速度,工资总量就会下降。反之,工资率下降,工资总量将上升。

2.|η|<1时,缺乏弹性。

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缺乏弹性,那么当工资率上升时,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速度会慢于工资率上升的速度,工资总量就会上升,反之,工资率下降,工资总量将下降。

3.|η|=1时,单位弹性。

无论工资率上升还是下降,劳动力需求量在相反方向变动的速度都会与工资率的变动速度相同,因而最终该类劳动力的工资总量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例题】(某沿海省份对制鞋工人的劳动力需求是单位弹性的,该省企

业目前雇用的制鞋工人总人数为20 000人,工人的市场工资率是20

元/小时,如果工资率上升为25元/小时,则该省企业愿意雇用的制鞋

工人总人数将变成( )人。

A.30 000

B.25 000

C.20 000

D.15 000

[答案]D

[解析]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工资率变动%=(△L/L)÷(△W/W)=(△L/20000)÷[(25-20)/20]=1,则△L=5000人。因

此总人数变为20000-5000=15000人。

【例题】(2007年)如果某地男性生产工人的工资率上涨10%会导致该地区女性生产工人的就业人数增加5%,则该地区男性生产工人和女性生产工人之间存在一种( )关系。

A.互补

B.总互补

C.替代

D.总替代

[答案]D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1)工资率;

(2)企业商品的市场价格;

(3)企业商品的市场需求;

(4)企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成本;

(5)技术进步;

(6)宏观经济环境。

影响劳动力供给量的因素

(1)人口因素: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2)劳动力参与率: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3)宏观经济状况。

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及其与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定理之中。派生需求概念最早由马歇尔创立,后来,希克斯又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人们又称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1)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2)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种劳动的难易程度;(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价格)弹性;(4)总成本中,劳动成本所占的比重。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6、社会保障制度;

w7、宏观经济状况; 8、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 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即经济活动人口】 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 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4经济活动人口:

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 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 +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 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 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 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为:VMP=MP.P VMP=W 又MP.P=W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导论 概念 1.劳动 本书所涉及的劳动是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支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人力资源 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总和。具有生产和消费两重性、时限性、能动性、再生性、智力性、核心性等物征。 3.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学科。 劳动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劳动是人的本质? 答:1)、劳动创造了人; 2)、劳动是人的专属特征,具有主动性、自觉的目的性、创造性、多层次性、相依性; 3)、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 4.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答:人力资源的稀缺性表现为总量稀缺、质量稀缺、结构性稀缺、显性稀缺和隐性稀缺、静态稀缺与动态稀缺等方面。 5.简述国外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答: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形成不同阶段的劳动经济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孕育阶段、形成阶段、独立发展阶段和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 6.劳动科学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劳动经济学科、劳动管理学科、劳动社会学科、劳动法学科四大体系。 7.理论界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答:(1)研究最重要生产要素—人力的需求与供给。 (2)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 (3)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4)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5)研究劳动关系。 (6)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 8.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1)基本假设2)基本概念3)现象范围4)特定理论5)问题6)检验方法和价值观念。9.简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 答:1、两者的区别:有无价值判断;解决的问题不同;内容是具有客观性。 2、互补性: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实证分析以规范分析为指导。 选择题: 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劳动推动了社会发展。劳动是人类解疑不尽的重大课题。 人力资源的特性:两重性。时限性。能动性。再生性。智力性。核心性。 劳动经济学一词1925年美国学者所罗门?布拉姆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边际革命。 劳动者职业的分类:士、农、工、商强调“四民分居”。 劳动创造财富《管子》。费孝通《江村经济》1939年 1、劳动基本理论 2、劳动力理论 3、就业理论 4、工资理论 微观经济学中的劳动理论:劳动理论、工资理论、福利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基本假设: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经济人、人力资源稀缺、当代市场经济制度。 实证分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第一章 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 长期: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1-1) 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π=R-C=QP-(L w+K r) 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都先增后减/AP与MP的交点是AP的最大值/MP=0,总产量最大)

8、假设企业的产量X增加,价格P不变(完全竞争),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 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 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1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 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L*W=L1W1+L2W2+…。 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 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 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 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 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 意愿和就业资格 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 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 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 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 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 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 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宏观经济状况 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 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 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 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第三章 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 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 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 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 答: 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企业利润量 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 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 国家的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状况 科学技术进步 第四章 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 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

劳动经济学重点

1.名词解释25’5个 2.简答30’3个 3.论述45’3*15’ 名词解释 1.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2.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比值。 ES=(△S/S)/(△W/W) 3.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指所有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

所谓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也就是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用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5.劳动力市场歧视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一般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力仅仅由于其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或者说,“当雇主为既定生产率特征支付的价格根据人口群体的不同而表现出系统性差别的时候,就可以认为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歧视。” 6.劳动关系 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 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7.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简答+论述: 第二章 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p26 主体要素 价格要素 基础要素 保障要素 调控要素 2.简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p28 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 工资机制 3.劳动力市场有哪些功能p32 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经济促进 激励鞭策 信息传递 窗口导向 4.调控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36(1)、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经济学:是系统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存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运行变化规律的科学。 3.实证研究方法:是解决“是什么”的方法。即科学的描述事务本来的面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4.规范研究方法: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方法。即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经济现象和人们行为的对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5.横向比较法:是从空间的角度,对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劳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6.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7.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的人口中的比率。 8.收入效应:指收入增加后,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增加休息,减少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9.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后,劳动者感到闲暇消费更加昂贵,增加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10.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12.等产量线:是指用于生产同一产出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组合点连线。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某一产量水平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13.等成本线:是在总支出和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合。 1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来说,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6.劳动力:也称劳动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7.劳动力资源:也称劳动资源或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可能或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那一部分人口的总和。 18.劳动力市场:广义上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经济关系的体系,其内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等;狭义上,劳动力市场既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又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19.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即在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工资竞争等经济要素互为因果、互为制约的联系和作用过程,它具体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工资)机制所组成。20.劳动法:狭义地讲,劳动法就是以劳动法直接命名的劳动基本法律,在我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的劳动法是指国家从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出发而指定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法律规范的总和。 21.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总和。

最新劳动经济学重点

001 (一)劳动力的概念:“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002 二、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003 三、劳动力需求的分类 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004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 005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006 三、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一)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二)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三)工资水平 (四)个人非劳动收入 (五)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六)社会保障制度 (七)宏观经济状况 (八)其他因素 007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008 一、劳动力供给弹性 从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的关系中可以看到,当工资率变化时,劳动力供给相应地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009 一、效用理论 (一)效用. 所谓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效用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 010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和人的经济行为要完整涉猎的三大市场领域。P3 2、另一种分类,就是将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这种意思的产生与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和学说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只要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由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这种理论是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造的基础。P6 3、按照雷恩的说法,经济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政治是关于人与国家的关系。P7 4、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的环境。 5、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它涉及影响劳动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佣、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 6、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简单来说,劳动经济学也可表述为是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没有市场,或者脱离了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经济学就不复存在。 7、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上:一是稀缺性(这种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出来);二是人是有理性的。 8、人是有理性的:用经济学的专业术语表达,个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它是以员工收入的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没有老板的体制,显然是职工收入的最大化,这恰恰也是这种体制下的企业理性行为(理性行为不等于正确行为)的表现。 9、劳动经济学在实证研究的成果数量及质量方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分享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二是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我国劳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水平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10、规范经济学严格地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应该是什么”的理论。实证经济学会告诉我们两个或者多个变量实际的状况,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实际是什么”,但它并未告诉我们这究竟是“对”还是“错”,或者说,对实际所发生的东西的价值判断,依赖于通常我们所说的规范的价值判断分析。 11、关于互惠原则的理解说起来有三点:一是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二是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 12、我们看到,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高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它将生产者的满足与消费者的满足作为同一个重要问题来看待。 13、劳动经济学的第二个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 14、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两者的关系往往容易引起误解。(了解P19) 15、劳动经济学目前主要向经济分析的市场,研究企业和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反应,因此,当前和今后,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 16、劳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关系。这很显然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现代的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一般机理和市场上供求的变动行为的科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上,劳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第2章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参与率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总劳动年龄人口*100%,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经济活动人口/该年龄(性别)人口*100%。影响因素: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的比例、居民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率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教育制度及水平、国家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2.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价格: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劳动力供给函数:S=f(W)(画图时坐标轴是反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s= ,=0,无弹性,>1,富有弹性(Es大于1实际上就是在图形中斜率小于1)。 3.劳动力供给量(1)变动:其他条件不变,仅有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为同一条曲线上的移动。劳动力供给(2)的变动,工资率不变,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是曲线的整体移动。 4.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越是相对稀缺的物品,替代能力越强。特征: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水平相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如果相交,那么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表示相同的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斜率为负,表明主体为了保持或得到相同的效用,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两种物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凸向原点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预算约束线: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斜率:个人放弃闲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 5.主体均衡(3):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用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为=W=MRS= 。 6.纯收入效应(4)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存在非劳动收入的工作决策(5),相切:内解,相交,角解。条件工资:工作时间为0时的无差异曲线斜率,是为诱使人们从事工作的最低工资水平。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原因:预算约束线斜率(代表工资率:放弃单位闲暇所能换取的货币收入)小于无差异曲线斜率(诱使人们放弃单位闲暇转而工作所必须给付的货币收入的增量),即放弃单位闲暇的效用损失大于从事工作获取货币收入的效用所得。促使人们工作的前提:市场工资水平高于条件工资水平。 7.替代效应(6):工资率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闲暇减少。 8.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7):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提高工资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劳动力供给提高。工资率较高且收入较高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早晨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下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所以个人~曲线形状“向后弯曲”!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由众多的个人~叠加而成,所以是“向右上方倾斜”。 9.家庭劳动力供给(7):家庭成员处于就业-非就业的无差异境界时的工资率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市场工资率大于最大劳动供给价格时,选择就业;反之,不就业。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实质上是在某种工资率和制度劳动时间给定的条件下,劳动收入的增加能否补偿闲暇减少带来的效用损失,即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相互替代关系。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密度分布(11)横轴为工资率W,纵轴为以最低劳动供给价格为标识的家庭户的密度分布Q。在工资率较低时,密度分布较低。工资率较高时密度分布也较低,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斜线所示的部分与正态分布曲线和横轴围成的总的面积之比,就是当工资率为w0时家庭群中非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劳动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劳动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重点总结劳动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劳动力市场 1.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 和过程。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工单位支付工资并雇佣劳动者。 2. 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劳动者是指提供劳 动力的个体或群体,用工单位是指雇佣劳动者的企业、机构等。 3. 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劳动力市场具有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特点。供给方面,劳动者的 供给受到人口规模、劳动者教育水平、劳动力参与率等因素的影响;需求方面,用工单位 的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4.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包括就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就业结构 是指不同产业和部门的用工比例;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的用工比例;地域结构是指不同 地区的就业状况。 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影响劳动力供给的 因素包括人口规模、劳动力参与率、劳动者教育水平等。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影响劳动力需求的 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 3.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力供求量相等的状态。劳动力市场的均 衡受到供给和需求双方作用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劳动力市场制度、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三、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 1. 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一个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应该等于他的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是指一个劳动者增加到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产出。 2. 市场竞争力量的作用:在竞争市场中,用工单位之间的竞争会影响工资的水平。如果劳 动力供给充足而需求不足,工资水平会下降;如果劳动力供给不足而需求充足,工资水平 会上升。 3.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力流动成本高等因素,导 致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会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或下跌。 四、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与公平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劳动行为和劳动市场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它主要关注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并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下面是关于劳动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点。 一、劳动供给和需求 1.劳动力市场:包括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基本要素,劳动力供给来自于劳动者,劳动力需求来自于用人单位。 2.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劳动人口规模、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 3.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技术变革、劳动生产性、资本密集度等。 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达到供求均衡时,实现充分就业和有效劳动力配置。 二、劳动力市场的不对称信息问题 1.失业:指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寻找合适的工作。 2.隐藏性失业:指一些劳动者表面上没有失业,但实际上存在结构性失业或失业潜力。 3.劳动市场歧视: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因种族、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等因素遭受不公平对待。

4.劳动力市场的契约问题:指雇佣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合同约束的难以实施。 三、劳动力市场的弹性 1.工资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反应。 2.劳动力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对工资变动的弹性反应。 四、技能与教育 1.人力资本理论:指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2.教育与收入分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教育对于降低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五、劳动力市场的福利问题 1.最低工资政策:国家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和劳动权益。 2.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以减轻个体或家庭因意外和疾病等不可预测风险带来的经济压力。 3.劳动力市场的贫困问题:指一部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适当的就业机会,导致在经济上处于贫困状态。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力价值和工资决定等问题的一门学科。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点,下面将逐一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创造的经济价值与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之比。生产率的提高通常会使工资水平更高,并有助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技术水平、教育程度、劳动者的经验等。 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受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提高其生产力和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带来长期收益,从而提高整体劳动力水平和劳动者的收入。 三、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参与劳动力市场并提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就业机会等等。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产生影响。 四、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质量。劳动力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企业

通过雇佣劳动力来完成生产和服务,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 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情况。 五、工资决定 工资是劳动者出售劳动力获得的报酬,工资的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一般来说,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当劳动力 需求多于供给时,工资水平会上涨;当供给多于需求时,工资水平会 下降。此外,工资还受到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和法律法规等因素的 影响。 六、劳动市场失灵 劳动市场失灵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劳动力的供求 不能有效匹配。常见的劳动市场失灵情况包括:结构性失业(由于产 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行业就业机会减少)、信息不对称(劳动者和雇 主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雇佣不公平)、薪酬刚性等。劳动市场失灵的 问题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干预来解决,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作。 通过以上几个知识点的介绍,我们对劳动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涉及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 管理者来说,了解和应用劳动经济学的知识点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劳 动力市场的挑战,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劳动者的福祉。

2023年劳动经济学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

2023年劳动经济学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职业选择、薪酬、劳动力生产力以及劳动市场政策等问题的一门经济学科。劳动经济学专业所涉及的领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该专业在考研方向中备受青睐。下面将介绍一些劳动经济学专业的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 一、考研方向 1.劳动力市场研究方向: 研究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的流动、升降级等问题,以及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劳动力市场调查能力和政策指导能力的专业人才。 2.薪酬研究方向: 研究企业薪酬制度、薪酬分配中的公平、效率、激励等问题,以及政策对企业薪酬制度的影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薪酬制度设计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3.教育经济学研究方向: 研究教育市场、教师招聘、薪酬制度、教育质量等问题,以及政策对教育经济的影响。培养具有教育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能力的专业人才。 4.退休保障研究方向: 研究退休保障中的政策、公平、效率等问题,以及政策对退休保障的影响。培养具有退休保障政策设计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院校排名

1.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经济学研究的先锋,其劳动经济学研究重点突出,成果丰硕。学院有四个系别:应用经济系、产业经济系、经济历史系、数量经济系。它们都都将劳动经济学作为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2.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也非常高。学院有五个系别,在政策制定、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金融、计量经济等方向领域影响深远。 3.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重点高校之一。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面也有很高的水平。学院有劳动经济系和人口学系两个系别,现有在校研究生100余名。 4.人民大学: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有劳动经济系,该系的教师有世界知名的劳动经济学专家。学院还设有产业经济、经济计量等研究方向,培养学生成为熟练掌握经济学理论和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 5.复旦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 复旦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的实力很强,其劳动经济学研究项目就非常多。该学院的教师团队在社会与劳动经济学、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产业与行业经济学、国际贸易与金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受广大高校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劳动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 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D、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 3.劳动力资源:指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4.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国劳动力资源量的大小,不应只考虑它的数量,还应考虑劳 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劳动力资源还可有潜在和现实之分; 5.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力资源较 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6.劳动力需求:指一个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7.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8.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而需求是 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1.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 A、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B、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C、工资水平; D、个人非劳动收入; 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F、社会保障制度; G、宏观经济状况; H、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2000年在世界各国中,如果从高至低排列,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排第9位。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4.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内容是什么? A、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构成,其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性。 B、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C、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二级劳动力对寻找工作持悲观态度,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D、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疚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1.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 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P110 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B、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C、充分就业。 3.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场?P116 A、工资率人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B、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C、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务总量和社会心

劳动经济学重点知识

劳动力市场歧视: 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信仰、区域、年龄等方面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 工资歧视: 工资歧视是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工资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最明显的工资歧视就是男女同工不同酬,还有工资支付中的种族歧视现象。 库兹涅茨倒U关系: 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决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起初上升,继而下降。 如何理解中国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距扩大的现象? 1.行业不同是造成男女薪酬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目前,医疗、专业检测、互联网、工程施工、采矿冶炼等,是薪酬相对较高的行业,但在这些行业中,女性从业者要么比例偏少,要么拥有高薪技术岗位不多,从而拉低了平均性别工 资。 2.传统观念影响女性对事业的追求和薪金的增长。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很多女性选择了后者,选择了时间灵活但工资较低的工作。眼下,女性高管、高收入者数量偏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3.女性心理属性也不利于其成为高收入者。在研究中,国外学者做过很多实验,女性在工资谈判能力、竞争意识、风险态度等方面明显弱于男性,从而影响自身的工资水平 雇主歧视,雇员歧视和顾客歧视的经济含义? 雇主歧视: a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见,所采取的形式可能是雇主不愿与某类雇员成员发生联系,表现为雇主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更愿雇佣一些人而不愿雇佣另一些人,也可能表现为职业隔离。 b.在此种模型下,即便所有人的实际生产率是相同的,雇主仍然假定他们所偏好的一类雇员有更高的生产率,而其他人的生产率在雇主那里的贬值完全是出于一种主观上的印象,雇主的偏见越深,实际生产率被打折扣的幅度越大。 c.非歧视性雇主在雇用劳动力成员时,会将雇用水平一直扩大到使得他们的边际产品等于他们的工资的那一点上,而歧视性雇主则在到达那一点之前就停止了。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并分析。 3. 完全竞争市场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4.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总的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倾向。 6. 长期生产下,最优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条件

7.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原则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等价于企业生产的均衡条件: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 8.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工资的变化:上升、下降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

9. 需求工资弹性、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计算题)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 3. 男女的劳动参与率 4.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简答) ▪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工资水平 ▪个人非劳动收入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 ▪宏观经济状况 ▪其它因素 5. 效用的概念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6. 收入约束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