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的组培快繁(简报)
白芨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v页
(2)seed bourgeoning: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bryo age and the germination germination
rate rate
of the Bletilla striata was direct ratio。The
花卉,本属植物仅一个种。白芨为地生兰的一种,其株丛优美,花色素雅,花 形奇特。紫红色的花朵井然有序,在苍翠叶片的衬托下,端庄而优雅,清雅别 致。花有白、蓝、黄和粉等色,可布置花坛,宜在花径、山石旁丛植或稀疏林 下的地被植物,也可盆栽室内观赏,国外已引种在半阴的岩石园中。 中药白芨为用其干燥块茎,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列为下品。其性微寒,味苦、 甘,具收敛、化瘀止血、补肺生肌、消肿,外敷治疗创伤出血、痛肿、烫伤和
precious flower.So,it already has been
a
a
high
valuable
had
bright
foreground ways,which
on
flower.Offshoot inbenefical
to
reproducing
conventional
breeding
are
commercialized breeding because of the low propagation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口,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回,使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浅议药用植物白及种苗繁育技术

2020.05种植技术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ex A. Murray) Rchb. f.],也称白芨,“及”与“芨”通用,为兰科白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及喜温暖湿润的阴凉气候环境,在我国的多个省份均有自然分布。
目前在我国的西南、华中、长江流域等地区均有企业或个人进行规模化种植[1]。
白及对土壤的透气性要求较高,主要生长在浅土层中,汲取养料的能力较弱。
块茎前期生长缓慢,7~9月进入生长高峰期,新生块茎生长位置具有逐年上移的生长特点。
地上茎叶在刚出土时因组织幼嫩,在强光照下易被灼伤,展叶后随着生长速度的加快,对光照的要求也逐渐增加,一定程度上可忍受较强光照。
白及干燥块茎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外治创伤出血、烫伤和疗疮,内治吐血、肺病、咳血、慢性胃溃疡以及肿瘤等。
现代医学证明,白及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可用于保健、护肤及美容养颜。
此外,白芨叶态优美、花型独特、花大色艳,姿态秀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可作林下地被植物,也可用来布置花坛和作为室内观赏花卉等美化环境。
白及还可作糊料,制作高级香烟的烟蒂,以及工业上用于浆丝绸、浆纱或作涂料等原料等。
由于白及的应用价值高,加之种子无胚乳,自然条件下很难萌发,因此开展白及的繁殖研究就具有较高的意义。
目前在白及繁殖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大量报道,其主要的繁殖方式有分株繁殖、组培繁殖、种子直播育苗、人工种子等。
1 块茎分株繁殖分株繁殖是白及传统繁殖中最主要的方法,即将白及假鳞茎分割成小块进行种植。
分株繁殖方法周期长,一般需要3~5年才能采收,而白及种茎的质量是保证白及产量的基础,其假鳞茎的越冬贮藏保鲜是保种、繁种、商品生产的重要环节。
白及假鳞茎采收后,无需清洗,可将带泥假鳞茎晒干后,转入贮藏基质中,于6~8℃冰柜或冷库中即可安全越冬。
此外,在白及种植过程中,为了解决白及块茎出苗率低,土壤中易腐烂的问题。
可将白及块茎按每袋2kg左右的规格,装入白色塑料袋中,放入阴凉处催芽,出芽后即可根据萌发情况进行移栽。
白芨组培技术实验设计方案

(mg/l)
KT
(mg/l)
IBA
(mg/l)
活性碳
(g/l)
土豆
(g/l)
蔗糖
(g/l)
1
MS
1.0
0.1
30
2
MS
1.00.5Βιβλιοθήκη 303MS
1.0
0.5
1.0
30
4
MS
1.0
0.5
0.5
30
5
1/2MS
1.0
0.1
30
6
1/2MS
0.5
1.0
30
7
1/2MS
1.0
0.5
1.0
30
8
1/2MS
9
1/2MS
0.5
0.3
40
10
1/2MS
0.1
1.0
0.5
2.0
30
11
1/2MS
1.0
1.0
1.0
30
12
1/2MS
1.0
0.5
0.5
0.5
2.0
30
13
1/2MS
0.1
1.0
0.5
0.5
2.0
30
14
1/2MS
0.1
1.0
1.0
0.5
0.5
30
15
1/2MS
0.1
1.0
0.5
75
30
16
1/2MS
30
7
1/2MS
0.5
0.1
30
8
1/2MS
0.5
0.5
30
野生黄花白芨的组织快繁及分子鉴定

4 G i o cdmyo giS iG iag5 0 0 , hn ) . u h uA a e f r c , uyn 50 6 C i z A . a
Ab t a t W e su id o h is e c lu e a a i r p g t n o eil c r c a i h l rmai l s r c : t d e n t e t u u t r nd r p d p o a a i fBltla o h a e n t e wid p i re y, s o a u c e e n o ti i g t e h a ty tsue c lu e s e i g . e as u l up t e p yo e ei r e o i nd s c e d d i b an n e lh s u t r e d n s W lo b it h h l g n t te ft s h i 08
种
子
( ed Se )
V 12 N . A g 2 0 o.7 o8 u . 0 8
野 生黄 花 白芨 的组 织 快 繁 及 分 子鉴 定
陶 刚 , 朱 英 , 刘 作 易 , 毛 堂芬 。 。
s it) 华 北 白 芨 ( .ies ) 小 白 芨 ( taa 、 r B s ni 、 n s . fr sn )和黄 花 白芨 ( .crca … 。 omoa a B ohae ) 在我 国 , 该属 植物 主要 分布 于 冀 、 、 、 、 、 、 、 、 、 、 京 陕 甘 滇 苏 皖 浙 赣 闽 鄂 、 、 和黔 等 省 L 。 湘 川 2 贵州 境 内 白芨 种 类 主要 有 3种 J 即 白芨 ( .taa 、 花 白芨 ( .crca B s it)黄 r B ohae)和小 白芨 ( .omoa a 。 Bfr sn ) 白芨属 的几个 种 均 可 作 为 中药 材 , 以 干燥 块茎 药用 , 具有 收敛 止 血 、 热 利 湿 、 肿 生 肌 之 清 消
白芨种苗离体繁育的液体培养基应用

白芨种苗离体繁育的液体培养基应用白芨(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著名的中草药材之一,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传统的繁殖方式是通过分株或嫁接,但这些方法存在繁殖效率低、耗时长、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离体繁育技术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白芨种苗繁育方法。
离体繁育是指将植物组织或细胞取出后,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使其生长发育并繁殖成为新的植株。
针对白芨种苗的离体繁育,液体培养基应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液体培养基相较于固体培养基,具有更大的培养量、易于操作、更好的氧气供应等优势。
首先,液体培养基可以提供更大的培养量。
离体繁育液体培养基通过在培养瓶中定量配制,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
这样一来,可以减少繁殖期间培养基的频繁更换,节约了时间和劳动成本。
此外,液体培养基对大量组织或细胞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可以大幅度提高繁殖的效率。
其次,液体培养基易于操作。
相对于固体培养基来说,液体培养基不需要琼脂的固化过程,只需将所需的培养基溶液移入培养瓶中即可。
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操作步骤和麻烦。
同时,液体培养基的组织或细胞培养也更易观察,可以更方便地进行观察和记录。
此外,液体培养基能够提供更好的氧气供应。
固体培养基在进行培养时,由于培养基经过固化,导致氧气的供应受限。
而液体培养基则没有这个问题,能够提供充分的氧气供应。
因此,液体培养基能够更好地满足植物细胞或组织的呼吸需求,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然而,在应用液体培养基进行白芨种苗离体繁育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克服。
首先,液体培养基的无法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导致组织或细胞的分散或聚集,影响繁殖效果。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可以采用撒网等方式使组织或细胞保持均匀分布。
其次,在液体培养基中,还需要对培养瓶内的光照条件进行恰当的调节。
过高或过低的光照会对白芨种苗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以确保最佳的繁殖效果。
白芨组培技术实验设计方案

白芨组培技术实验设计方案白芨(Bletilla striata)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药理作用。
然而,野生的白芨种群逐渐减少,且只在东亚特定地区分布,因此研究白芨的组培技术以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建立高效的白芨组培技术,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一:不同白芨幼苗处理的影响1.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处理对白芨幼苗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白芨种子、MS培养基、激素溶液(IAA、BA)。
-方法:-步骤1:将白芨种子进行表面消毒,接种于含有IAA和BA的MS培养基上。
-步骤2:设置不同处理组:A组为不加激素,B组为加入适量IAA,C 组为加入适量BA,D组为既加入IAA又加入BA。
-步骤3:观察每组幼苗的生长状况、增殖情况和根系形态。
实验二:不同营养盐浓度对白芨幼苗生长的影响1.实验目的:研究不同营养盐浓度对白芨幼苗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白芨幼苗、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
-方法:-步骤1:将白芨幼苗移栽至含有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中,分别设置低浓度组、中等浓度组和高浓度组。
-步骤2:观察不同浓度组幼苗的生长状况、根系形态和叶片数目,测定幼苗的鲜重和干重。
实验三:不同光照条件对白芨幼苗生长的影响1.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白芨幼苗生长和形态发育的影响。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白芨幼苗、灯光设备。
-方法:-步骤1:将白芨幼苗置于光照条件下,分别设置不同光照组:全光照、半阴影和全阴影。
-步骤2: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根系形态和叶片数目,测定幼苗的鲜重和干重。
同时测定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实验四:不同激素处理对白芨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1.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激素处理对白芨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白芨愈伤组织,不同激素溶液。
-方法:-步骤1:将白芨愈伤组织置于不同激素溶液中,分别设置IAA处理组、BA处理组和未处理对照组。
中药材白芨种植管理技术

一、选地整地1. 选地:白芨适宜在温暖、稍阴湿的环境下生长,不耐寒。
选择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
要求土壤为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
2. 整地:将土地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每亩施农家肥1000千克。
若没有农家肥,可撒施三元复合肥50公斤或有机肥100公斤。
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
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二、繁殖方法1. 块茎繁殖: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
开沟沟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保持土壤湿润。
2. 组培苗繁殖:大面积发展时可选用组培苗繁殖。
三、田间管理1. 中耕除草:白芨在田间管理中,除草要求严格。
种植好喷洒乙草胺封闭,白芨苗出齐后,5-6月份进行除草。
除草时结合搂松畦面,浅锄,以免伤根。
2. 追肥:白芨喜肥,每月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或稀薄的人畜粪尿。
7-8月停止生长进入休眠,但仍需防止杂草丛生。
3. 灌溉和排水:白芨喜阴,保持土壤湿润。
干旱时浇水,7-9月份早晚各浇一次水。
白芨怕涝,注意排水。
4. 防病虫害:定期检查白芨植株,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
四、收获与加工1. 收获:白芨一般在种植后3-4年收获。
选择晴天,挖出块茎,去除杂质,洗净。
2. 加工:将白芨块茎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
总之,中药材白芨种植管理技术要求严格,从选地、整地、繁殖到田间管理、收获与加工,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
只有掌握好这些技术,才能保证白芨的品质和产量。
希望以上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白芨组织苗快速繁育技术

白芨组织苗快速繁育技术唐春勇;曹建华;邓伍省;石丽姝【摘要】对白芨组培苗直播驯化育苗研究的探索,缩短白芨组培育苗时间,降低白芨组培育苗成本.可提高白芨种子的萌发率及育苗驯化的成活率,增加单位面积成苗数量.【期刊名称】《农技服务》【年(卷),期】2017(034)013【总页数】1页(P26)【关键词】白芨种子;组织培养;原球茎【作者】唐春勇;曹建华;邓伍省;石丽姝【作者单位】铜仁科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贵州沿河乌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沿河 565300;铜仁科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铜仁科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正文语种】中文白芨属多年生地生兰科类植物,地下块茎入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现代研究证明,白芨的鳞茎中含有丰富的粘液质(白芨胶)、淀粉、挥发油、葡萄糖等成分。
白芨用途广,需求量极大,长期掠夺式采挖导致其野生资源濒临枯竭。
鉴于白芨新用途的不断发掘,综合利用率和产业价值日益凸显,由于白芨的种子极其微小且无胚乳,因此在自然状况下很难生长成苗,实生苗的栽培成为瓶颈,传统栽培主要靠地下块茎繁殖,不仅繁殖系数低,耗种量大,且生产成本高,很难满足大面积生产的需要,因此探索白芨苗人工繁殖培养,通过组织培养加快白芨种苗繁育,是解决白芨种苗缺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因此,笔者以贵州沿河开展白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探索,建立了从白芨“种子→原球茎分化→分化培养→生产苗”和“假鳞茎切割→分化培养→生产苗”完整人工快繁体系,配制和筛选出适宜白及快繁的最佳培养基配方(WX),掌握好适宜的培养条件和炼苗方法,种子的萌发率和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分别达到96%和95%以上。
为实施白芨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大面积栽培利用奠定了基础。
白芨蒴果采集于贵州沿河乌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白芨示范基地1)大量元素:硝酸钾、硫酸铵、硫酸二氢钾、硫酸镁;2)微量元素:硫酸锰、硫酸锌、硼酸、碘化钾、钼酸钠、硫酸铜、氯化钴;3)铁盐:硫酸亚铁、EDTA4)有机物:肌醇、硫酸硫胺素、硫酸吡哆醇、烟酸、甘氨酸、DMPT、C、5-硝基愈创木酚纳、对硝基苯、酚纳、邻硝基苯酚纳5)添加物;硝酸银、柠檬酸、蔗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芨是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不仅具有很多医药用途,同时也具极高的观赏价值,近年在国内外花卉市场上十分走俏。目前白芨的栽培主要采用 分株繁殖,繁殖系数低,生长周期较长,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随着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白芨的试管繁殖已成为可能。本实验选用白芨种子 进行无菌播种,进行了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壮苗培养、生根培养、移栽培养。此外,还进行了白芨共生菌的分离、初步鉴定和拌菌生长研究,从有利 于工厂化育苗的目的出发,为建立完善的白芨快繁体系奠定技术基础。
10.期刊论文 喻苏琴.罗文秀.张寿文 不同培养条件对白芨种子萌发效应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
[目的]探索白芨种子萌发的适宜培养条件.[方法]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考察灭菌剂浓度、基本培养基种类、光照周期、蔗糖浓度、活性炭浓度对 白芨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白芨种子萌发的适宜培养条件为:采用1%的次氯酸钠灭菌,1/2MS培养基,2%蔗糖,0.1%活性炭,光周期10~12 h/d,在该培养条 件下7 d后白芨种子萌发率可达80%以上.[结论] 为白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和繁殖白芨,不仅简单 易行而且在短期内繁殖速度快、成活率较高,为挽救 珍稀濒危的保护植物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扬春澍.药用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26
—327.
[23王敬驹,颜昌敬.农作物组织培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1.495.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田英翠.袁雄强 白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2006,""(4)
在白芨组织培养快繁过程中,细胞分裂素BA对原球茎诱导有极显著影响,KT和ZT的作用不明显;BA和生长素NAA均对原球茎的诱导和增强起明显的促进 作用,且BA对白芨幼苗的增殖效果更为显著;GA和番茄汁的合理组配是白芨生根壮苗的关键.
8.期刊论文 赵仁全.罗光琼.张秀月.万大群.蔡春容.冯其金.ZHAO Renquan.LUO Guangqiong.ZHANG Xiuyue.WAN
Daqun.CAI Chunrong.FENG Qijin 贮藏温度对白芨种子寿命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4)
白芨(Bletilla Striata Reichb.f.)又称白及、紫兰、凉姜、白根、地螺丝、白鸡娃等,既有药用价值又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属多年生兰科 (Orchidceae)草本植物,地下块茎肥厚肉质,数个相连接.白芨能止血润肺,消肿生肌,在临床上,与三七粉共服可治肺胃出血,配上甘草、乌贼骨等可治消化 性溃疡,白芨还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白芨种子内含物很少,自然繁殖困难,野生资源较少,已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 (CITES)植物保护种类.白芨常规繁殖以分株为主,繁殖系数较低,杨俊慧等研究了利用组织培养繁殖白芨[1],曾宋君等研究了白芨的无菌播种和组织培养
第23卷第5期 2004年10月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hinese Wild Pl口,“Re¥ource¥
V01.23 No.5 0et.2004
白芨的组培快繁(简报)
彭丽丽,刘祥东,刘 华,刘贤旺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6)
摘 要 本文扼要地阐述了以白芨种子为培养材料,经筛选的培养基诱导、分化、生长,最终可获得苗质好、性状均 一的白芨;为进一步研究快速繁殖白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种子
收稿日期:2003—10—04
光强约为1 500~2 000 lx。
3分化与生长
(1)丛生芽的诱导:将经消毒处理后的蒴果置于 培养皿中,用手术刀将果实切开,将粉末状的细微种 子均匀地撒于(1)号培养基上,两周后,种子吸水膨 胀。培养基上开始出现绿色的小芽点,继而成小球 体状(即原球茎)。40 d后有约有80%的原球茎顶 部出现幼叶。
3.期刊论文 袁宁.何俊蓉.何锐.李萍.叶兰香.王海娥.卓碧萍.YUAN Ning.HE Jun-rong.HE Rui.LI Ping.YE Lan-
xiang.WANG Hai-e.ZHUO Bi-ping 白芨组培快繁育苗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2009,22(3)
用白芨种子无菌播种,实生苗进行增殖、生根研究,结果表明:种子成熟度对种子的萌发影响较大,促进种子萌发的培养基为1/2MS+6-BA 1 mg/L;丛芽 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5 mg/L,丛芽增殖系数可达2.88,生根培养基为1/2 MS+ NAA 0.5 mg/L+香蕉泥75 g/L.
good quality and same character seedlings.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rapid propagation of BletiUa striata
Reichb.f.
Key words Bletilla striata(Thunb.)Reiehb.f.;Tissue culture;Rapid propagation;Seeds
2.期刊论文 石云平.李锋.凌征柱.SHI Yun-ping.LI Feng.LING Zheng-zhu 白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广
西农业科学2009,40(11)
以白芨侧芽和块茎为外植体,采用不同灭菌时间进行灭菌,筛选适宜的外植体和灭菌时间;以MS或1/2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或NAA进行丛 生芽诱导、增殖以及生根培养.结果表明,以白芨侧芽为外植体并采用0.2%升汞消毒灭菌8min的效果较好;侧芽的丛生芽诱导以培养基MS+1.5mg/L 6BA+0.1mg/L NAA的效果较好;继代增殖以培养基MS+2.0mg/L 6-BA+0.2mg/L NAA较适合,30d为一个周期,增殖系数为5.0;生根培养基以 1/2MS+1.0mg/LNAA+0.1md/L 6-BA为好,生根率为83.3%.
人工栽培的白芨经人工授粉取得种子,用于无 菌苗培育和组织培养试材。
消毒首先用流水冲洗其长卵圆形的蒴果约30 min,再用洗衣粉溶液漂洗约20 min并用小毛刷轻轻 刷洗其果皮表面,用蒸馏水洗净。在超净工作台内 先用70%乙醇浸泡约3—4 min,再在0.15%氯化汞 溶液中浸泡约10—13 min,无菌水冲洗2~3遍,用 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待用。
一65—
万方数据
白芨的组培快繁(简报)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彭丽丽, 刘祥东, 刘华, 刘贤旺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6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2004,23(5) 9次
参考文献(2条) 1.扬春澍 药用植物学 1998 2.王敬驹.颜昌敬 农作物组织培养 1991
5.期刊论文 陶刚.朱英.刘作易.毛堂芬.TAO Gang.ZHU Ying.LIU Zuo-yi.MAO Tang-fen 野生黄花白芨的组织快繁
及分子鉴定 -种子2008,27(8)
对野生黄花白芨的种子进行组织快繁,获得了苗质健康的组培苗;同时从遗传本质上分析验证了它的分类地位和种类鉴定.
6.期刊论文 余朝秀.李枝林.王玉英.YU Chao-xiu.LI Zhi-lin.WANG Yu-ying 野生白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西南农
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5)
对云南野生白芨(Bletilla striata)进行组培快繁研究,结果表明:Ms+6-BA 1.0~3.0 mg/L+NAA 0.2 mg/L可诱导茎尖及侧芽萌生增殖芽;Ms+KT 4.0 mg/L+NAA 0.2 mg/L诱导增殖的效果最好,培养40d后增殖率可达450%;1/2 Ms+NAA0.5 mg/L有利于生根,且植株长势健壮.炼苗基质以60%腐叶土+30%珍珠岩 +10%素红土为佳;炼苗温度23~27℃,空气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提高炼苗成活率.
7.期刊论文 杨俊慧.孟庆军.李建东.吴洪涛 利用组织培养法繁殖白芨 -山东科学2002,15(1)
本文建立了组织培养法繁殖白芨的技术,其流程为:切取0.5cm长的茎尖,诱导丛生芽,丛生芽生根培养为成株.主要培养条件为:激素 BA1.0mg/L,IBA0.05mg/L.与常规的利用假鳞茎切块繁殖方法相比,增殖数量多,小苗生长发育整齐,移栽小苗未发现病毒病症状.
(2)丛生芽的增殖:将分化出的小芽接入(2)号 培养基中使其增殖,28 d左右可获得大量的丛生芽, 且有部分形成了健壮的小苗。此后,用此培养基进 行继代培养,增殖倍数约2~3倍。
(3)生根培养:将无根幼苗转接到(3)号培养基 中,35 d后即可长出3~6根幼根,生根率在90%以 上。在生根的同时,幼苗会不断的发育增高,叶片会 增多且绿色会加深。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Blefilla stria钯(Thunb.)Reichb.f.
Peng Lili,Liu Xiangdong,Liu Hua,Liu Xianwang
(Jiangxi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6)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concisely the technology of inducement different and growth of Bletilla striata Reichb.f by using its seeds as the culture material in different culture media.This technology can acqui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