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染艺术
一、蜡染和蜡染艺术: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流行很广,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

。这里的少数民族以蜡染作主要装饰的有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它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蜡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蜡染图案有的还沿用古代铜鼓的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题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而布依族则喜用几何图案。各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

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二、蜡染的种类:
目前的蜡染,大体可以分三大类:—类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
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品。另—类是工厂、作坊面
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品。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大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少见的。

三、蜡染的制作过程:
古老的蜡染工艺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被保存下来,一直流传到现在,而且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蜡染图案。在贵州省的黄平、丹寨、镇宁及其它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兄弟民族妇女都是点制蜡花的能手。蜡花是她们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先谈谈贵州蜡染的材料:绘制蜡染的织品一般都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机织白布、绵绸、府绸的。防染剂主要是黄蜡(即蜂蜡),有时也掺

和白蜡使用。

蜂蜡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就是利用它的这一特点作为蜡染的防腐剂。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生产的蓝靛。贵州盛产蓝草,这是一种蓼科植物,茎高约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贵州乡村市集上都有以蓝靛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蓝靛买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
蜡染布是在布匹上涂蜡、绘图、染色、脱蜡、漂洗而成。因为在染制的过程中,蜡白布的表面会产生自然龟裂,从而往白色坯布渗入染料而着色,出现许多或粗或细无规则的色纹也叫龟纹,这些龟纹就是区别真、仿蜡染布的标准,因为任何仿蜡染布设计进去的“龟纹”都是有规律可寻的,而真正的蜡染布往往难以寻找,也找不出完全相同的龟纹来。

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这种钢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根据绘画各种线条的需要,有不同规格的铜刀,一般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

蜡染的制作方法和工艺过程: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点蜡花。点蜡的方法,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

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另外一些地区则不用花样,只用指甲在白布上勾画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

。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贵州蜡染一般都是蓝白两色。制作彩色蜡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在白布上画出彩色图案,然后把它“蜡封”起来,浸染后便现出彩色图案;另一种方法是按一般蜡染的方法漂净晾干以后,再在白色的地方填上色彩。民间蜡染所用的彩色染料,是用杨梅汁染红色,黄栀子染黄色。

还应提到

一种叫做“蜡片”的工艺品。在一些民族地区,把未经浸染的蜡花当作装饰品。她们把这种“蜡片”装饰在头上或服装上。这种工艺品是白色和黄褐色花纹,色彩谐调,别具一格。“蜡片”的缺点是蜡花容易脱落,所以在服装上只能局部采用。

蜡染生产绝大多数工序是手工操作,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用机械化,自动化来代替。事实表明,用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发展蜡染艺术是行不通的。蜡染工厂在生产大批量的蜡染花布上,具优势。而作为民间工艺品和艺术品的蜡染,往往一张画稿只制作几张壁挂,甚至于只做一张壁挂。在世界范围内,“蜡染艺术热”正在兴起,国内国际艺术市场的需求量都很大

 
re:湘绣艺术 湘绣起源于湖南民间...
湘绣艺术
湘绣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一九五八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随着湘绣商品生产的发展,经过广大刺绣艺人的辛勤创造和一些优秀画家参与湘绣技艺的改革提高,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移植到绣品上,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七十多种针法和一百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划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具有构图章法严谨,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生机勃勃,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湘绣这种独特的民族风格使它很早就驰名中外。
湘绣是以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绣品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种有条屏、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及各种绣衣等。

re: 琉璃艺术 琉璃是用人造...

琉璃艺术
琉璃是用人造水晶为原料,以脱蜡精铸法制造的艺术品。这个过程需经过数十道手工精心操作方能完成,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失败或瑕疵。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

琉璃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哲学和宗教。在中国佛教中,琉璃的地位非常特殊。《光本愿经》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琉璃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象征。


re:烙画艺术 烙画这门独特的艺术形...
烙画艺术
烙画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别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和凹凸有致的机理效果,使之更成为艺术界一朵璀璨的奇葩。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具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才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地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

现代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

re:盆景艺术 盆景起源于中国,这...
盆景艺术
盆景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至于起源于何时,盆景界的看法尚不统一。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盆景是由栽培观赏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型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距今7000余年)遗址中发现绘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证据。在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距今1700余年)有盆栽花卉的画面,画面是一个圆盆,盆中栽着6支红花,盆下配有方报几架,形成植物盆钵几架三位一体的艺术造型,与现代的盆景极为相似,有人认为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于盆景起源的确切时间,有待今后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证实。

对盆景形成的朝代,一致认为形成在唐代初期。其证据就是在陕西省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武则天之子)墓的甬道东壁上,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所绘这一盆景和现代盆景非常近似。

盆景是文化艺术,其发展的快慢与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密切相关。当人们处于兵荒马乱、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时候,哪有心思欣赏盆景呢?盆景在封建经济发达的唐代,以及宋代、明代及清代前中期发展比较快。在唐代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经济衰退,盆景艺术当然就很难发展了。元代统治阶级崇尚武力,不重视文化艺术;清代后期统治者更加腐败,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国

力衰退,民不聊生,盆景艺术的发展相当缓慢,甚至还遭到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古老的盆景艺术又焕发了青春,进入兴旺发达的高速发展时期。


re:内画艺术 中国内画的产生源于内...
内画艺术
中国内画的产生源于内画鼻烟壶,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四百年前鼻烟传入中国后,鼻烟壶已经令人如痴如醉,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创制了内画壶这一新的更令人喜爱的工艺品种。发展至今不断发扬光大,使这一传统内画艺术品品种已有内画鼻烟壶、内画摆件、内画佛珠、内画酒具、肖像内画壶、内画打火机、内画香水瓶、摆件等。
中国内画鼻烟壶的有以下三个主要流派:
1)京派内画鼻烟壶
京派画大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内画作品具有很强的“文人味“,内涵深远,意境无穷,笔力严谨,画风苍劲有力。
2)鲁派内画鼻烟壶
鲁派画常选用的题材有水浒一百零八将、百骏、百兽等,其作品粗犷豪迈,风格泼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冀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色
冀派内画的选题以人物肖像见长,特别是婴戏图和百子图最能反映出冀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点。另外.在临摹中国古代名画也颇见功底。冀派内画的主要特点是立意深远,气韵生动,布局巧妙,线描设色浑雅丰富。 
在京、鲁、冀三个流派中,各有其风格特点,对内画鼻烟壶创作影响最大的,是冀派内画鼻烟壶。


re:发绣艺术 彩色发绣是相对于单色...
发绣艺术
彩色发绣是相对于单色发绣而言,它是指以不同人种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遵循色彩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塑造形象的艺术。作品的质感效果特别好,
画面有微妙的色彩变化,层次较单色发绣丰富,技巧灵活多变,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材料的特质属性赋予发绣艺术独特的魅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如用自己的头发绣一幅写真“二我”,具有生命的直接纪念意义。作品集绘画与刺绣为一体,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又能经久保存,千年不变,可谓收藏极品。彩色发绣是孟永国10年来艰苦探索、潜心研究的成果。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爱因斯坦》、《收获》等,艺术表现力强,题材广泛,是发绣艺术的另一品类,工艺美术中的新品种,被誉为“天下一绝

”。

re:玉雕艺术 1、寒江独钓 ...
玉雕艺术
1、寒江独钓
寒江独钓壶17×6.5×10CM,是著名工艺师林文霖先生的作品,石壶作品取材于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的《江雪》一诗,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寂静、凄寒的渔翁独钓图:空中雪花纷飞,山中无鸟兽
,路上无人迹。然而就在这幽僻清冷的世界里,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竟独自坐在一只孤零零的船上垂钓寒江!柳宗元是借描
写山水景物,歌咏隐居的渔翁,来巧妙地表达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内心世界。林文光在制作中巧妙地采用巧色处理画面,技法的
多变,使作品更充满其意境,是一款可遇不可求的精品。

2、花开富贵
翡翠《花开富贵》30×40CM。该作品以镂雕技法把百花齐放、喜气百鸟刻画得生动、活泼。作品中以民间喜闻乐见的牡丹、佛手、寿桃、石榴等图案表现,寓意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富有和长寿的追求。作品展现出"双喜临门"、"喜报春先"“花开富贵”的热烈喜庆画面,更是一件翡翠工艺精品。

 
3 、观音
该尊《观音》22×28CM,以整块黄水晶雕刻创作,黄水晶是一种
颇为罕有,产量较少的水晶。作品中水晶透彻质感把观音慈仁的神态表
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手执莲花姿态高雅、自然。雅服饰的皱褶刻画得犹如飘动的感觉,表现极具细腻完美,再现了高超的工艺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作品采用立雕形式构思设计表现,技法则运用了镂雕、圆雕等多种刀法。作品造型独特,含蓄,展现出了极富浓郁的东方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宗教文化。



4、翡翠吉羊
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崇敬。古代中国甲骨文中"美"字,即呈“羊”“大”之美。
《说文》云"美与善同意",“羊者祥也”足见其时羊已成美、善象征.中国先民深信羊可为人带来上苍关怀、恩赐,是故以羊为吉祥如意神兽,并传梦中见羊乃王者之兆。中国古代"吉祥"多被写作"吉羊",阳与羊同音。该作品就是以羊为美之写照。该作品16×14CM,以整件翡翠以镂雕、透雕等技法创作





re:中国扇子艺术[img]images/...
中国扇子艺术


re:铜雕艺术[img]images/fi...
铜雕艺术





工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白银第一坊——银都坊”是湖南省鑫达银业有限公司工业旅游项目,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景区按文化体验区、冶炼观光区、形象展示区、旅游购物区四区部局。
主要旅游景点有:银文化博物馆——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白银冶炼史,银器古董,冶炼文化于一馆,向世人展示“千秋典藏,百年传奇”的历史长卷。
原始白银冶炼作坊:展示勤劳、智慧的先辈们使用过的原始冶炼工具及工艺。让游客领略古代银的冶炼过程。
祖师殿:供奉火神——祝融的地方,让游客祈求事业、家庭红红火火。
信义堂:供奉情深义重的关公元帅,提醒世人“想要成事业,信义记心间”。
银楼:用银打造的楼阁,墙上是银,摆件是银,让人置身于银的世界,展示银都的实力和风采。
银制品体验坊:游客与工匠互动的作坊,让游客在参与中获得知识与快乐。
草堂寒竹:游客休憩地。


在美丽的郴州大地,有一座神奇的仙山叫苏仙岭。苏仙岭原名牛脾山,苏仙岭的白鹿洞原来叫桃花洞,苏仙岭山顶寺庙叫苏仙观,山脚原来有座寺庙叫乳仙宫,山上有一种石头叫桃石......苏仙岭这些地名、建筑、物产的来由,都有一段历史典故和传说。

地志、诗歌、史志及传说都说道,西汉汉文帝年间,郴州出了一位神奇少年苏耽。

《水经注》、《列仙传》、《徐霞客游记》都记载了苏仙的故事,《聊斋》更以苏仙为题材创作神仙小说。阮阅《马岭》诗:"牛山日日夕阳红,鹿洞年年草色浓;更有当年马行处,郴人犹指旧骡踪。"、柳宗元《和杨尚书(于陵)郴州追和故李中书(吉甫)登北楼》云:"……游鳞虫陷浦,唳鹤绕仙岭……"、汤显祖《答李郴州乞雨苏仙有应因忆与高太仆谢友可吴拾之夜游,时谪徐闻,不得过郴为恨耳》道:"……似有青牛随李叟,久无白鹤到苏耽……"等概述了苏仙的故事。

少年苏耽是如此神奇,以至于身世都不同凡响。传说苏耽的母亲潘氏在郴江河边洗衣,手指绕上五彩彩带。五彩彩带竟神奇地钻入潘氏肚里,于是潘氏未婚有孕。为避人口舌,潘氏躲入牛脾山脚的山洞里生下了苏耽,然后匆匆离去。几天后,潘氏思子心切,跑回山洞,看到白鹿正在给新生儿喂乳,白鹤正伸展翅膀给新生儿御寒。潘氏亲子难舍,决定独自携子生活。

小孩长大后,潘氏送小孩念私塾。小孩无名,潘氏恳请先生给小孩取一个名字。先生看到窗外大树下一个人正枕着树根睡觉,树枝上用草绳穿着一条鱼挂着,沉吟一番后说:禾

草穿鱼为苏,单人枕树而眠为耽,小孩就叫苏耽吧。苏耽因此得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苏耽从小就明事理,孝顺母亲。一次,潘氏生病想吃臭豆腐,而郴州城没有。苏耽几个时辰后竟想办法弄来了热腾腾香喷喷的臭豆腐。一个月后,苏耽的舅舅从湘潭过来,和潘氏聊天时谈到,一个月前曾在湘潭碰到苏耽。推算时间,正好是潘氏生病那一天。一问才知苏耽是从白鹿洞里走近路到湘潭。几个时辰就走了一个来回。当然,凡人是走不通的。还有一次,潘氏生病想吃桃子,苏耽就到苏仙岭山顶摘了满满一筐桃子回来。下山时,因为想让母亲早一点吃到桃子而心急,在半山腰搂到石头,摔了一交,结果满筐桃子摔得满山都是。苏耽顾不得许多,就近捡了几个桃子就急急赶回家了。后来,散落未捡的桃子化作了石头。现在,幸运的话还可以在中庵附近捡到状如桃子的石头,人们管他叫桃石。据说,小儿腹疼,抹上用桃石磨成的粉调制的药剂就可制疼,效果很灵验。苏耽自小聪颖,传说苏耽到苏仙岭山上放牛,在山脚小桥碰到一个仙翁,给了他一本医书。从此,苏耽放牛时就认真看医书。说也奇怪,别的小孩的牛总是乱跑,而苏耽的牛不用管,自己吃饱自己回来。这也让苏耽更安心地看书。于是,苏耽无师自通掌握了医术,时常为乡亲采药治病,药到病除,无不灵验。后来人们将苏耽遇仙这座小桥叫做遇仙桥。

由于苏耽济世救人、孝母爱人,德行昭著,上天感动,召其上天,位列仙班。蒙召升天那天,苏耽正和王仙为比长(zhang)山法术在山顶划石下棋赌赛,黑白对垒,厮杀激烈。王仙悔棋在棋盘上戳了一个眼,苏仙气急挥起牛鞭将王仙岭山顶削平。从此,王仙岭山比苏仙岭高却少了顶,山顶平崭崭。正在不可开交的时候,仙乐大奏,白鹤飞迎,天使驾临颁诏。由于走得匆忙,苏耽跨鹤那一刻不小心从鹤背滑下,在石上踩出了半个脚印。以后,人们把苏耽跨鹤升天的那块石头叫作升仙石,也叫跨鹤台。升仙石上至今还留有苏耽的半个脚印。升仙石旁,苏仙王仙斗法的石头,人们叫他棋盘石。棋盘石石上至今还留有围棋棋盘,棋盘上赫然还有一个小洞,当然,这是王仙的杰作。

苏耽成仙后,毕竟年少思母,常常偷偷下凡到苏仙岭山顶眺望祖屋。思母之致,常常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苏仙岭上的青松也被感动,松枝竟也一齐伸向潘氏住家张望。所以,苏仙岭的青松树枝现在也是直指西南城区。由于姿态怡人,人们称之为苏岭云松也叫望母松。历代郴州志都把苏岭云松列为郴阳八景之首。

《古诗源》一书载:苏耽成仙三百年后,思母心

切,化鹤归来,停在郡东城楼,小孩用弓弹打,鹤以爪书《苏耽歌》后离去。诗云:"乡原一别,重来事非。甲子不记,陵谷迁移。白骨蔽野,青山旧时。翘足高屋 ,下见群儿。我是苏耽,弹我何为?翻身云外,却返旧居。"

苏耽成仙前,曾对母亲说,郴州不久将发生一场瘟疫,只要用屋前井旁橘树树叶合井水一起熬汤药,就可治病。苏耽升天后不久,果然郴州发生瘟疫。苏母潘氏用橘叶熬井水,平息了瘟疫。事后,便有了"橘井泉香"这个典故。这一典故在东南亚一带流传很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苏耽,将牛脾山改名为苏仙岭,并在山顶修了寺庙,叫苏仙观;在山脚白鹿洞旁建了庵子叫苏母庙。

苏仙观座北面南,占地南北82.2米,东西宽41.5米,总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原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砖木结构、楼阁式三进庑殿道观建筑。后屡有毁建,历代修葺,均保持正殿高于厢房,两厢为二层楼房。正殿为大屋顶、四角飞檐、犀头粉墙、小青瓦、回纹窗的建筑风格。门额有汉白玉石盘龙御碑,是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 宋理宗皇帝所赐,上御书:"敕封苏仙昭德真君", 长100厘米,宽50厘米,字径5×6厘米,直书,楷书阴刻。

1978年,郴州市人民政府对苏仙观进行了重修:不更动原主体建筑基础,改土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修复面积050平方米。增加83平方米的观景台,形成"雄州新貌争供眼,南岭风光尽入堂"的仿古建筑风格。山门改为西向宋式牌坊建筑,门额上横书"天下第十八福地",两旁书"云雾岩 chan下,乾坤指点间"门联。在升仙石盘建有飞升亭。亭内有跨鹤图浮雕,讲述的就是苏仙跨鹤飞升的故事。由郴籍上海香祖书画社创办人、画家王兰在1934年(民国23年)请国画名家王震作白描《苏仙跨鹤图》,刻于青石碑上,碑高167厘米、宽78厘米,厚12.5厘米。 旁刻有七绝:"流芳桔井咏苏仙,未肯飘然绝俗缘。闻说当年应召去,一天白鹤舞翩翩。"

在苏仙岭,还有许多摩崖石刻。最有名的就算升仙石周围石刻。以升仙石为中心,是苏仙岭主要摩崖石刻汇聚地。升仙石上有唐朝石刻"跨鹤台"三个大字,横列阴刻,遒劲有力,字径30×30厘米,未著姓名年月。下为元刻"升仙石",旁注"泰定三年(1326)完者秃",石刻横列正楷,字径25 ×25厘米。

由于关于苏耽的传说中 ,苏耽与白鹤结下了不解之缘:苏耽出生时有白鹤御寒,苏耽成仙时跨鹤飞升,苏耽回乡时跨鹤省亲、化鹤留诗……以至于大量的诗词歌赋咏颂苏耽与白鹤,更有好事者摩崖刻石以志留念,再加白鹤一直是中国人信奉的吉祥物,所以,提及苏耽,就会与白鹤牵扯在一起。苏耽跨

鹤成为苏仙传说的直观象征。

也就是从苏仙开始,苏仙岭就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被誉为道教洞天福地神仙居所的天下第十八福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