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鲁教版上册期末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某同学为研究动物呼吸作用,用下图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左移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右移

C.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右移D.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左移

2.一定条件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

A.木炭B.一氧化碳C.氧化铜D.氧气

3.有18.6g的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N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23:3,把该固体全部加入到盛有100g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里残留物质的质量是114.2g。则原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是()

A.9.2g B.6.9g C.4.6g D.2.3g

4.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达不到实验目的是()

A.

用如图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

B.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

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

D.

在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装置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

5.取2%的NaOH溶液20g和2%的HCl溶液20g,使其充分反应,所得到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

A.红色B.蓝色C.无色D.紫色

6.下列除去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2气体(CO):点燃 B.MnO2固体(KCl):加水过滤

C.Fe粉中含少量铜:加盐酸 D.CO气体(CO2):通入水

7.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除杂目的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实验方案

A氮气(氧气)通过足量灼热铜网

B氧化铜(木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C碳酸钙粉末(氯化钙)加入足量的水,过滤,洗涤,干燥

D硫酸铁溶液(硫酸)加入足量铁粉,过滤

A.A B.B C.C D.D

8.实验室中有一瓶气体,它由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它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对该瓶气体中可能有哪些气体,某同学做了如下判断:a.可能是甲烷b.可能是甲烷和氢气c.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d.可能是氢气和一氧化碳e.可能是甲烷、氢气和一氧化碳,其中判断正确的个数为()

A.1个B.3个C.4个D.5个

9.图中表示一定量的木炭和氧化铜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纵坐标表示()

A.固体的质量 B.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 C.二氧化碳的质量 D.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10.下列一些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事实解释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

A.A B.B C.C D.D

1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定

C.向碳酸钙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12.在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比为

A.2∶1 B.1∶2 C.22∶3 D.22∶7

13.最早使用的充电电池是铅蓄电池。已知电动车铅蓄电池充电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PbSO4+2H2O==Pb+PbO2+2X,则X的化学式为()

A.SO2B.SO3C.H2SO3D.H2SO4

14.W、X、Y、Z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物质W X Y Z

反应前质量g222340

反应后质量g240待测1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生成X的质量为40g B.W在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该反应中Y全部参加反应

15.下列关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铁和刚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含碳量不同

B.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

D.金属钠和铝的性质不同是由于钠和铝的原子结构不同

1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

B.测定空气中O2含量

C.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探究MnO2

能否加快H2O2的分解

17.某可燃物1.6g在O2中充分燃烧后,只生成1.8gH2O和2.2gCO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C、H两种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C、H、O三种元素

C.该物质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无法得出肯定的结论

18.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电解水

B.加热一定质量的KClO3

C.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

D .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19.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物质质量随时间

变化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20.在硫酸亚铁()4FeSO 和硫酸铁()243Fe SO ????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3%,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46%

B .31%

C .66%

D .无法确定

21.我国科学家在水煤气变换中引入了高效催化体系,使该反应可在120℃时进行,反应

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B.反应每消耗28g甲,可生成44g丙

C.该过程体现了催化剂吸附微粒的选择性

D.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

22.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6g,剩余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6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了2.2g CO2B.剩余CaCO3的质量为10.0g

C.生成了10.6g CaO D.原来CaCO3的质量为15.0g

23.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如图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液态)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通入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的气体的体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氢气

B.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氧气

C.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

D.反应前,原有氢气 2mL

24.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其主要原因是

A.隔绝氧气

B.气流带走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25.在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3210

反应后的质量/g0.2x1 4.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等于1.6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c一定是催化剂D.反应过程中a与d的质量比为7:11

26.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功能.纳米二氧化钛参与的光催化反应可使吸附在其表面的甲醛等物质被氧化,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正钛酸在一定条件下

分解失水可制得纳米.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甲醛对人体健康有害

B.纳米添加到墙面涂料中,可消除甲醛

C.纳米与普通的的性质、功能完全相同

D.制备纳米的反应:

CO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的是() 27.如图所示2

A.B.

C.D.

28.浓度相同,质量相等的a、b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在b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的同时,将a溶液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A.B.

C.D.

29.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两、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2*******

反应后质量/g0x y1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4∶1 B.x+y=75

C.y≤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D.x的取值范围:0≤x≤30

30.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氧化性

D.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的一些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都可选用 B 装置的原因是______,装置中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是______。

(3)若要得到干燥的氧气,所选择装置的连接顺序为:B→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4)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连接 B、G、H 装置进行实验。若实验时 G 装置中蜡烛燃烧更剧烈,H 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则 B 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2.如图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 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

(1)上述操作过程示意图中的错误有_____ 处,还缺少一个操作步骤是_____。

(2)B操作中实际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 g.(说明:1g以下用游码)

(3)D操作应选用_____ 的量筒(从10mL、50mL、100mL中选择);量水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跟量筒中水的凹液面的_____处保持水平。

(4)E操作的后果是_____,E操作的目的是_____。

(5)若B的操作是正确的。下列的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的是_____ (填序号)。

①C操作中有固体洒落②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③E操作中有少量溶液溅出④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6)实验结束后,要对玻璃仪器进行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_____。33.(1)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①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

②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可选用装置A和______(选填序号)组合,装入药品前要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选填序号),用符号表示该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用排水法收集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2)已知澄清石灰水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①下述三个反应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多选,填序号)。

A.都是化合反应 B.都是氧化反应 C.生成物都是固体D.都需要点燃 E.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

②在做甲实验时,事先需在集气瓶底部装有少量水,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装置乙改装为如图所示装置,还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经测定,集气瓶的容积为250mL,在此实验中,观察到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为50mL,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如果未冷却到室温便打开弹簧夹观察量筒内减少的水的体积,则实验结果将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反思此实验的探究过程,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

3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示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甲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代号),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______;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后,他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请你帮她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写其中一个即可)

()3乙同学在实验室想制取2

CO气体,她选用B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其中长颈漏斗的作用是______,反应的原理是______(用化学符号表达式表示),可用______(填代号)装置CO。

收集2

()4装置B和装置C都可以用于制取同种气体,装置C的优点是______。

()5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结束后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______,若最后收集的氧气不纯,原因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35.如图所示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1)红磷燃绕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能够进入到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五分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36.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填写基本反应类型),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序号)。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为______(填序号)。若要收集干燥的氧气,实验中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______。

(3)若实验中出现下列问题,你能指出操作中的错误

........吗?

①制取氧气后水槽中的水变紫了__________;②刚开始加热试管便炸裂了__________;

③结束实验时试管炸裂了__________。

(4)用上述方法制取两瓶氧气,分别完成铁丝和硫粉的燃烧实验,两个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实验中集气瓶内都要留少量的水,其中水可以由细砂代替的是

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青蛙进行呼吸作用需要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澄清的石灰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导致试剂瓶内气体压强发生改变,进而可判断红墨水的移动方向。

解:因为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各种气体,而青蛙呼吸时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并且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导致试剂瓶内气体压强减小,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向左移动。故A正确。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正确;

B、一氧化碳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故错误;

C、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铜反应,故错误;

D、氧气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故错误。故选A。

3.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已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8.6g+100g﹣114.2g=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00%)=1.2g,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3:3,则钠元素的质量为:1.2g×=9.2g。故选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4.A

解析:A

【解析】A、用图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不可以,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氯化氢气体都反应,达不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B、热水中的白磷在通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用氧气,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用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图示装置和药品都可以,并且此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在实验室中,用图所示装置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可行,因为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杂

质,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属于物质的分离或净化的探究,也考查了物质的分离、二氧化碳的制法和过滤的原理等,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和除杂质的条件,要认真分析,综合把握,难度不大.5.A

解析:A

【解析】

】取2%的NaOH溶液20克和2%的盐酸溶液20克充分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反应中消耗盐酸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关系如下:

HCl + NaOH═NaCl+H2O

36.5 40

可知每36.5份质量的盐酸与4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2%的NaOH溶液20

克和2%的盐酸溶液20克充分反应,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为呈红色.故选A.

点睛: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取决与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需通过计算判断反应的程度,酸剩余呈酸性,碱剩余呈碱性,刚好完全反应呈中性。

6.B

解析:B

【解析】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A、.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所以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B、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所以加水溶解、过滤,可将二者分开;C盐酸能将主要成分铁反应掉,不符合除杂要求;D、二氧化碳和水能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选B

7.D

解析:D

【解析】

A,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铜,能除掉氧气,不引入杂质;B除氧化铜中的木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碳生成二氧化碳逸出,剩余固体只有氧化铜;C、除碳酸钙粉末的氯化钙,加入足量的水,氯化钙溶解成为溶液,碳酸钙沉淀不溶,过滤,洗涤,干燥得纯净的碳酸钙;D、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的氢气,会在硫酸铁溶液中引入硫酸亚铁杂质;选D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8.D

解析:D

【解析】

根据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无浑浊,证明该气体不是二氧化碳气体;根据气体点燃后得到无色液体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推测该气体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所

以以上五种情况都有可能。故选D。

9.D

解析:D

【解析】根据图象可知,纵坐标表示的物质或元素开始不变,再逐渐增加,反应停止后不变,结合各物质即元素在反应中的变化情况来分析;通过分析C+2CuO2Cu+CO2↑可知,A、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错误;

B、氧化铜的质量逐渐减小到零,错误;

C、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从零开始不断增加,错误;

D、铜元素质量不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所以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故D正确。故选D。

10.B

解析:B

【解析】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正确;

B、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不是水分子体积变大,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正确;

D、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正确。故选B。

点睛: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作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表现在图像上应是一横线,故不符合题意;

B、由于高锰酸钾受热生成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少,锰元素质量分数逐渐变大,反应结束时固体质量恒定,锰元素质量分素也就不变了,图像应该是从大于零的某位置开始逐渐变大,一段时间后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逐渐增多直至反应结束,图像正确,故符合题意;

D、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图像题是考查的难点。图像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溶解度、溶液稀释、溶液导电性、沉淀量、化学反应过程等。图像题的解题技巧有两个:一是以数学与化学知识结合为突破口,二是把握好“三点一线”,即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关注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的变化趋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C

解析:C

试题分析:由于碳元素质量分数已知,且二氧化碳含有碳元素,而氧气不含,所以假设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分别为x,y,依据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列出比例式,进行解答.此时需要求算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进而求算混合物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2/44×100%×X/(X+Y)=24%,则X :Y=22:3.故选C.

考点:元素质量的计算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原子守恒,反应物中有10个氧原子,生成物X应该有4个氧原子;反应物中有4个

氢原子,生成物X中应该有2个氢原子,反应物中有2个硫原子,生成物X中应该有1个硫原子;故选择D项。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生成X的质量为40-22=18g,A选项错误;

W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所以可能为催化剂,B选项正确;

Z物质由0变为16g,证明有新物质生成,为分解反应,C选项正确;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Y剩余0g,所以Y全部参加反应,D选项正确。

故选择A项。

【点睛】

从质量守恒定律出发,判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变化,以及质量不变的部分,从而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做答。

15.C

解析:C

【解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A.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主要区别是碳的含量不同。因此生铁和钢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含碳量不同;B. 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C.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D.

金属钠和铝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的化学性质由构成金属的原子保持,而原子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金属钠和铝的性质不同是由于钠和铝的原子结构不同。选C

16.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分别滴入等量的石灰水,根据是否变浑浊,可以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故不符合题意;

B、红磷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冷却后根据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可以测定空气中O2含量,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不符合题意;

C、图中实验烧杯中试管外的白磷不燃烧,试管中的白磷燃烧,可以验证燃烧需要氧气,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故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溶液相同,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一支试管中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根据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可以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分解,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实质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由于该反应生成物为H2O和CO2,反应物为可燃物和O2,因此,可燃物中一定含有C、H元素,1.6g氧气中氧元素的质

量为1.6g,1.8gH2O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8g×16

18

=1.6g,2.2gCO2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2.2g×32

44

=1.6g,反应后氧元素的质量为:1.6g+1.6g>1.6g,所以,可燃物中也一定含有氧

元素,故B选项符合题意。

1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电解水中,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8,故选项错误;

B、氯酸钾分解还要产生氯化钾固体,二氧化锰充当的是催化剂,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可以知道,在反应前后其质量是不变的,所以最终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故选项正确;

C、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加快了化学反应的速率,但不能增加氧气的产量,故选项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

1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氯酸钾受热分解后有氧气生成,故固体的质量减小,故错误;

B 、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错误;

C 、反应中氯化钾的质量先增加,后不变,故错误;

D 、刚开始加热时,温度不足,没有氧气生成,过一段时间有氧气生成,生成氧气的质量

逐渐增加,完全反应后氧气的质量不变,故正确。故选D 。

2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观察4FeSO 和()243Fe SO 的化学式,发现其中都有硫酸根,4FeSO 和()243Fe SO 不论按

怎样的比例混合,S 与O 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一定是1∶4,质量比一定是1∶2,则混合物

中的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质量分数比.设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x ,则32:16=23%:x ,解得x=46%.所以铁的质量分数为1﹣23%﹣46%=31%。故选

B 。

【点睛】

本题还可运用平均值法求解。因4FeSO 中Fe 与S 元素的质量比为6∶32,()243Fe SO 中

的Fe 与S 元素的质量比为56×2∶32×3=56∶48,故混合物中Fe 与S 元素的质量比介于二

者之间.设混合物中Fe 元素创质量分数为x ,则有56x 56>>3223%48

,解得40.3%>x>26.8%,只有B 选项正确。

2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知,在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 和H 2O 在120℃下发生反

应,反应方程式为: CO+ H 2O 120催化剂℃ CO 2 + H 2;

A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每2个分子变成了2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故正

确;

B 、由方程式可知,甲与丙的质量比是28:44,所以反应每消耗28g 甲,可生成44g 丙,

故正确;

C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过程不能体现了催化剂吸附微粒的选择性,故错误;

D 、由方程式可知,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故正确。

故选:C 。

2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剩余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6g ,所以剩余碳酸钙的质量为:0.6g

=5g

12100%100

?,而生成

物中的固体是氧化钙说明氧化钙的质量=10.6克-5克=5.6克。

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5.6克,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 3

2CaO +CO 100

56x O .6aC g C 5↑高温

列比例式得:100∶x=56∶5.6克 解得x=10g 。

因此原来CaCO 3的质量为=10克+5克=15.0g 。故选D 。

2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反应的方程式为:2H 2+O 2点燃2H 2O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增加1mL 的氧气,氢气则减少

2mL ,当氧气体积小于2mL 时,氢气有剩余;当氧气体积为2mL 时,两者完全反应;氧气

大于2mL 时,氢气被反应有氧气剩余。故实线部分表示有氢气剩余;实线与虚线的交点

(坐标为2,0)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虚线部分表示氧气剩余。由此判断:

A 、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氢气;故A 正确;

B 、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氧气;故B 正确;

C 、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故C 正确;

D 、根据氢气和氧气反应时的体积比2:1,可推知原有氢气为4mL ;故D 错误。

故选:D 。

【点睛】

根据图象所表明的反应物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关系,围绕图象表明变化关系得出结论。

24.B

解析:B

【分析】

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

【详解】

A、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而不是隔绝氧气,错误;

B、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正确;

C、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而不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错误;

D、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错误。

故选B。

【点睛】

灭火的原理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清除可燃物。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2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3+2+1=0.2+x+1+4.4,得x=0.6,故错误;

B、由表可知,ab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d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故是化合反应,故错误;

C、反应前后c的质量没有改变,故c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杂质,故错误;

D、反应过程中a反应的质量为3-0.2=2.8,d生成的量为4.4,故ad的质量比为:

2.8:4.4=7:11,故正确。故选D。

26.C

解析:C

【解析】A.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对人体健康有害;B. 由题中信息可知纳米二氧化钛参与的光催化反应可使吸附在其表面的甲醛等物质被氧化,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所以纳米添加到墙面涂料中,可消除甲醛C. 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功能,纳米与普通的的性质、功能不完全相同;D. 正钛酸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失水可制得纳米。制备纳米的反应方程式为:一定条件下,选C

27.B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