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独身主义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综述

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综述

作者: 崔英杰 郭鑫 赵金元
作者机构: 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119-12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7期
主题词: 五四运动 研究综述 五四精神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场具有指导意义的革命运动,它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对我国近现代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了对五四运动的研究,本文对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五四精神、历史地位及意义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

五四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五四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五四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一、本文概述《五四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涵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更孕育了独特的五四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五四精神的核心要素出发,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继承和发展,进而揭示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

文章将概述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环境以及青年学生的觉醒等因素,为理解五四精神的形成提供历史依据。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详细阐述五四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主义、民主科学、思想解放、勇于探索等方面,揭示五四精神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文章将分析五四精神在当代社会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五四精神在当代如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如何在青年一代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同时,文章还将关注五四精神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弘扬五四精神。

文章将总结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

通过对比分析五四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揭示五四精神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提升民族自信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文章还将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发挥其时代价值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深化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为当代青年提供精神指引和动力支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二、五四精神的内涵解读五四精神,源于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这一历史性的学生运动不仅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更在精神层面上催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觉醒。

五四精神,作为这场运动的灵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它包括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核心价值观念。

爱国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学生们,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权益,不惜以身犯险,他们的爱国行动,激发了整个民族的觉醒和抗争。

这种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想与女性解放

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想与女性解放

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想与女性解放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

在这股思潮中,个人主义思想和女性解放成为了两个重要的关键词。

个人主义思想是五四运动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长期被灌输“以家庭为单位,个体服从集体”的观念。

而五四运动中的年轻人却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的理念,寄托着他们对于自由、平等、人权的渴望。

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也为女性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女性受到极其严格的管束和限制,几乎没有任何自由。

妇女教育和妇女解放被视为不适当甚至危险的事情。

但是,在五四运动中,女性解放成为了许多女性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的一种追求。

她们意识到自己的贡献价值,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不断推动这股思想的发展。

其中,著名的女性运动家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就是一个代表。

许广平是一位独立自主、爱国热情的女性,曾经坚持自己的志向,投身于革命事业,并且积极宣传妇女解放。

在《五四新妇女的发展》一文中,她写道:“你怎样看待和对待妇女,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和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

在五四运动之后,女性解放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

为推动女性解放,许多女性走上了政治舞台,投身到了社会改革中。

例如鲁迅的另一位朋友梁漱溟发起的“新妇女联合会”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

该组织致力于推动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地位,为女性解放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想和女性解放,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标志。

通过这股思潮的推动,中国社会逐渐实现了对人权基本自由的认识,女性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虽然在实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这股思想的影响和推动,已经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运动研究现状

五四运动研究现状

五四运动研究现状一、五十年研究概况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是五四运动史研究开发和初步发展阶段。

1950年胡华修订出版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是解放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历史的著作。

此书和其后相继出版的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教课书和简明读本等都把论述五四运动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1962年出版的由李新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初稿)第一卷中,对五四运动史有较详尽的叙述,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研究水平。

以黎澍于1954年《历史研究》第三期发表的《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文为起点,五四运动史的专题研究正式展开。

具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文章有李龙牧的《李大钊同志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关于五四运动的几个问题》、彭明的《论五四时期的李大钊与陈独秀》、孙思白的《研究五四运动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对“五四”时期范围的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等。

其中,李龙牧的前一篇文章在客观分析李大钊思想转变的同时,阐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复杂环境、革命转变的复杂条件及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复杂过程。

这一阶段,有关五四运动的专著,有华岗的《五四运动史》、李何林的《五四运动》、贾逸君的《五四运动简史》、黎澍的《从辛亥革命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丁守和与殷叙彝的《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洪焕春的《五四时期的中国革命运动》、王可枫的《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

其中华岗、黎澍、丁守和等人的著作影响较大。

这一阶段还搜集并整理出版了不少重要史料,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即近代史所)南京史料整理处编的《五四运动史料汇编》、近代史所的《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室编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以及《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五四运动话天津》等十数种。

1966年后的十余年间,由于学术界受到“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严重干扰,五四运动史的研究无法正常进行。

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想与女性解放

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想与女性解放

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想与女性解放作者:刘春秀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1期摘要:五四以来,民主、科学等思想的涌入激起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个人主义思想在知识界兴起。

深受封建压迫的中国女性成为知识分子眼中亟待营救的对象。

他们大肆宣扬“自我实现”与“自我价值”,将女性解放与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并将女性解放置于“个人—社会”、“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女性解放的发展。

但也因此忽视了女性意志及两性权力等级的差距,使“女性解放”大打折扣。

关键词:五四时期;个人主义;女性解放五四时期,西方先进思想的涌入使“解放自我,追求自由”成为知识分子最迫切的追求。

受封建压迫最深的中国女性成为知识分子眼中急需解救的对象。

此时开展的大学男女同校、传统贞操观批判以及对恋爱、离婚自由的讨论等都将晚清以来的男女平权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这时的性别斗争、女性解放不仅为解放女性,更是民族解放、思想开化、文明進步的标志。

这种趋势下女性解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加速了妇女解放高潮的到来。

也正因将女性解放提高到民族解放的位置上,导致人们对女性本身意志的忽视。

而新文化时期二元对立的历史视角又使人们在推动女性解放的过程中,将斗争重点放在对传统的批判上,忽视了男女之间的性别等级差异,女性解放的成绩大打折扣。

一、个人主义思想下的“出走”胡适作为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受易卜生影响,其个人主义融入易卜生主义的特点,发展为健全的个人主义。

1918年6月,他发表《易卜生主义》一文,大力宣传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

易卜生认为,“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对于个性解放他说,“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

”[1](P614)胡适受其影响,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直言“社会最爱专制,往往用强力摧折人的个性,压制个人自由独立的精神”[2](P607)并认为这会使社会失去活力。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探究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探究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探究五四运动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五四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
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五四运动进行探究,以帮
助读者对该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失败,引起了学生和知识分子的不满情绪而爆发。

这场运动起初是一场反
对帝国主义和统治者不公的抗议,但很快转变为一场要求彻底改革
的运动。

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是民主与科学,追求民主政治和科学知识
的发展。

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废除儒家思想的束缚,提倡新思想,包括民主、人权、平等和科学。

这些理念对中国整个社会产生
了深刻的冲击,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

五四运动还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运动期间,中国的成
立为中国政治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中国始终与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并且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此外,五四运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运动的重要标志。


动后,中国文学开始追求新的形式和内容,注重表达个体内心世界
和现实社会的困境。

许多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为中国文化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促进了中国
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转型。


也引发了对民主、科学和人权的讨论,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
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并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背景研究报告范文

五四运动背景研究报告范文

五四运动背景研究报告范文【五四运动背景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和社会革命运动。

它爆发于1919年5月4日,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目标,提出民主、科学、国族独立等口号,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学生运动和爱国运动的集中表现。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

二、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五四运动背景的研究,揭示其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进一步了解这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资料来源本报告主要基于以下资料来源:1. 历史文献:《中国近现代史资料选编》、《中国古代史资料全书》等。

2. 学术研究成果:相关学者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论文、专著等。

四、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资料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研究对象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成果,比较五四运动前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五、研究内容1. 社会背景:五四运动爆发前,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况下,帝国主义侵略、封建思想束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政治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北洋政府任期内,政府腐败、法西斯独裁等问题严重,国内外压力不断增加。

3. 思想文化背景:五四运动前,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体系在崩溃,新思潮涌动,启蒙思想家如胡适、陈独秀等提出了新文化主张。

4. 其他因素:五四运动前,新知识分子大量涌现,学生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开展,这些因素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组织动力。

六、研究结论通过研究五四运动的背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五四运动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的紧张。

2.五四运动的背景为中国社会的后续变革提供了条件和动力,标志着中国旧民主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结合。

3.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的推动、对旧儒学的否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影响。

近代史五四运动论文

近代史五四运动论文

近代史五四运动论文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_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五四运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五四运动论文篇一《论五四运动》摘要:1919年5月4号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五四运动、历史条件、历史特点、历史意义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条件1.五四运动的爆发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五四运动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政府在华势力范围、撤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在五四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独身主义研究综述摘要:五四时期,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在怀疑、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学、文字、艺术、思想、伦理、国民性格、社会习俗这样一种文化气氛中,婚姻问题也作为关系着个人生活幸福与自由的大事,又一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五四时期女性的独身主义是康有为的《大同书》以及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废婚毁家”主张的延续,并受到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是在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氛围中形成的对当时知识女性产生极大影响的一股思潮。

学界关于五四时期婚姻家庭史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但对于五四时期的独身主义(尤指女性)研究不多,对于独身主义作系统研究的甚少,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作一系统综述。

关键词:五四时期;独身主义;妇女解放;一、独身主义类型的研究五四时期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独身论类型的探讨。

(1)张若名将独身主义者归纳为八种类型:认为人生的至情应该施于众生;持独身以救世;认为世界上难以找到知情意三者都契合的婚姻,宁愿“独身以终”;眼界太高,难觅佳偶;因孤独而有独身癖;为逃避家庭琐事和生育痛苦而入独身一途;个人遇到伤心境遇,“迫而出于此道”;认为家庭阻止了个人发展,为事业而过独身的生活。

(2)瑟庐从主客观两方面原因总结了五种类型的独身论:受禁欲主义影响,以两性关系为不洁和有罪;生活程度提高,可以独立生活;文明程度提高,精神生活丰富;性道德的颓废,不愿结婚;男女人数的不平衡,难寻配偶。

(3)陈既明在1929年所作的《妇女问题》也总结了几种独身类型:找不到理想的配偶;有鉴于社会上不幸的婚姻恐重蹈覆辙;担心结婚后家庭负担过重;以独身为高洁;避妊孕之苦;为发展个人事业及能力;因容貌丑陋恐无人爱。

学者刘晓林在她的著作《近代中国文化的嬗变》中以及学者梁景和在他的著作《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中对“独身主义”者作了三种类型概括:其一,消极被动者。

是为逃避不如意的现实婚姻,又没有理想的婚配伴侣无奈而去独身的。

对他们来说,独身是一种“必不得已的事。

”“与其不能使自己得到什么好的机遇,倒不如终生从事职业,反可在经济上行动上得着自由了。

”其实此类人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独身主义”者,如遇有称心的伴侣,仍要结婚的。

他们是为了苦苦追求理想婚姻而独身,对他们应抱以同情而不能任意去非难斥责、讥笑、挖苦。

其二,成就事业者。

他们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不愿为家庭所累,“过个人的生涯,专力在学问上研究,和服务社会,发挥固有的志向。

”[1[如天津“觉悟社”成员张若名就主张说:“要是真正打算提倡‘女子解放’,必定要有一部分人拿这种事做成终身事业,一心一意地去为大多数女子求解放。

……按现在的中国情形说,要打算做‘女子解放’急先锋的人,最合适的还是抱独身主义的。

”[2]这类人是抱“与其留下肉体的子女,无宁留下事业的功绩”[3]的人生态度的,他们是那些有知识、有职业、经济上可以自立、精神上有所寄托、事业上有所追求的人。

这些极为个别者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作出自己特殊的人生选择似乎是无可厚非的。

其三,走极端者。

这类人的主张带有一种情绪化色彩,认定抱独身主义是最符合人伦道德的。

他们认为人本身的性欲、性交、结婚都是不道德的,是极肮脏污秽的,是令人厌恶的。

由于这种偏激的态度便使他们作出极端的选择,即全然排斥人的自然本能,其最佳方式便是独身了。

二、独身主义的批判性观点很多人认为独身主义此种主张极端错误,绝难令人接受,故当时便遭到了批判。

学者梁景和在他的著作《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中针对前人的观点作了更加详细的形象的批‘判性的解释,该书写到“有人甚至直接斥责‘独身’罪等于‘卖淫’,认为‘独身和卖淫’,一样是糟蹋性欲的东西,谁独身或则要奉独身主义,无异是谁卖淫,或则要奉卖淫为主义一样。

”[4]就如“吃饭‘强迫吃到饱之又饱’是不应该的,难道‘强迫一点也不许吃’便应该了吗?”[5]故“独身”即“卖淫”。

鲁迅曾对“独身主义”作过辛辣的讽刺,他说过独身生活者“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

”独身者“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看见有些天真欢乐的人,便生恨恶。

尤其是因为压抑性欲之故,所以于别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羡,因而妒嫉。

其实这也是势所必至的事:为社会所逼迫,表面上固不能不装作纯洁,但内心却终于逃不掉本能之力的牵掣,不自主地蠢动着缺憾之感的。

”[6]我们当理解这种批判的深意:持“独身主义”是从一种极端的偏激情绪发展成为一种心理病态,它是在张扬一种罪恶的社会病,它当属最常态、最背人伦道德的,故应唾而弃之。

学者李绳若更是觉得独身主义者作了讽刺性地批判,在他的《独身主义之研究》一文中写到“至于消极者,大率好安畏烦,事不负责,``````甚且将来大有独身之慨,······父母忽提婚事,······故不得已由独身主义话头以相抗,实非素愿者······基上数端,或出于临时,或迫于无法,其为时也赞,实因一时冲动有以致之也。

”[7]李绳若先生对部分独身主义者作了分析,他认为一大部分都是由于被迫或者一时冲动,并非真正打算独身的,接着,他又说了广东女子有很多自梳发髻的,才是真正实行独身主义的人。

说道独身主义的危害,青年时期并无大碍,但到了晚年,孤苦无依,“父母叔伯兄弟老矣,友不存矣,······始悔独身之差,人怕老来孤独”,[8]告诫那些那独身主义的人,未实行之前,要详加考虑,以免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的惨境。

三、独身主义的影响1、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婚姻的自助自由始终是女子解放的一项重要内容。

独身主义是体现着独立和自由精神的一种手段,它所追求的并非是使世间遍布孤男寡女。

赞同独身者指出,将来的女子必然参加到政治活动和教育等工作中去,这并不妨碍她们为爱情而结婚,或是在高度社会化的家庭中担当职务,也不会因为她们不结婚就成了丧失自我意识的女子。

不论独身主义的提倡者持怎样的社会主张,其目的总是以独身换取独立之身,争取继续奋斗的条件。

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一开始就将妇女解放的内容集中于婚恋家庭,在她们看来,爱往往是对男性的依附,女性情感盲目和爱情至上可能会使她们成为男性的附庸,女性只有肯定自己的价值和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才能得到解放,而女性在寻求出路时不能不以男性为参照,寻求事业上的支撑。

五四时期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被译介过来,在思想界和青年学生群体中产生极大轰动和震撼,广大知识女性提出女性“不能成为男性玩物”,“承认人格”,“要求自由”等要求和主张。

[9]当时关于“娜拉出走”之后的讨论,普遍集中到生计的问题。

女性的自立与谋生似乎走单身路线更易成功。

这个时代,提倡女子解放,与社会风俗相违背,一定要牺牲若干脑力同精神,这种事是不言而喻了,就是名誉牺牲也是免不了的,因为提倡女子解放,第一步要打破男女界限,就与社会情形相龃龉,一定要惹出甚么,"不是人类"伤风败俗""不守古训的批评来;甚者大家不拿“人”看待他。

像这样讥剌辱骂,没有牺牲精神的人万受不了:或者作了一日半天,就灰心了。

[10] 讲究“女子解放”的人,要是真正打算提倡“女子解放”,必定要有一部分人拿这种事做成终身事业,一心一意的去为大多数女子求解放。

有了这种志愿,女子解放的前途,才有光明的道路可期;具这种志愿,不是人人可能的,并且本身方面,要没有一点特殊的精神,终身事业也万万不容易做成。

按现在的中国情形说,要打算做女子解放急先锋的人,最合适的还是抱独身主义的。

[11]因此说来,那些在妇女解放运动中为争取女子的自由权利而终身奉献自己即选择独身的,便是这运动的急先锋。

2、对五四时期婚姻家庭观的影响独身主义,虽然带有极端的人文主义倾向,但是它是五四时期婚姻变革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它是对中国传统婚姻陋俗的直接批判,一些青年男女不满封建包办婚姻及其陋俗形式,一改以往逆来顺受的态度而主动自觉地度“抗婚、逃婚或者独身”的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妇女的婚姻自由。

同时,独身主义更多的是以独身换独立之身,也就是追求个性自由,包括婚姻自由、人身自由、参政自由、职业自由等诸多权利自由。

3、对女性观的影响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外来的思想纷纷进入,独身主义也传入中国,尤其盛行于受过教育的智识阶层,其中尤以女性居多。

对于独身的界定,一种独身是因为出于对宗教的信仰所采取的禁欲主义;另一种就是普遍意义上的不婚,不娶不嫁没有法律上婚姻的束缚。

这里说的就是后一种情况,并且关注于女子的独身问题。

五四时期,在女子学校中更是作为一件摩登事而流行,在玲珑杂志中,一个济南的读者青冷来信道,“我今年十七岁,现在尚在一女师肆业。

我们校里有一种风气,同学们大都抱着独身主义,对于自愿婚嫁的同学,攻击不遗余力”。

[13]知识女性以独身为时尚,独身主义似乎成了五四新女性的标志符号,许多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都走过拒绝包办婚姻、求学、标榜独身的路线。

参考文献:[1]张松云:《婚姻与独身》,《觉悟》1922年11月5日。

[2]张若名:《“急先锋”的女子》,《觉悟》第1期,1920年1月20日。

[3]冰村:《两个女子的婚姻问题》,《共进》第23期。

[4]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1月初版,第404页。

[5]君静:《独身——卖淫》,《妇女周报》第43期,1994年6月18日。

[6]鲁迅:《寡妇主义》,《鲁迅全集》第1卷第264~265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l版。

[7]李绳若:《独身问题之研究》,民国丛书第l编第18册,《中国妇女问题讨沦集》第5册第69页。

[8]李绳若:《独身问题之研究》,民国丛书第l编第18册,《中国妇女问题讨沦集》第5册第69页。

[9]黄嫣梨编著.张若名研究及资料辑集[女爱会]、[觉悟社]与[共青团]的妇女先锋.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7年05月第1版[10]韩贺南著.平等与差异的双重建构: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11]柯南:《民国<玲珑>杂志中的女性独身主义》[12]《我愿抱独身主义》,《玲珑》,1936年第6卷第44期。

[13]张国义:《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独身论试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14]陈文联著:《冲决男权传统的罗网: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15]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16]刘小林著.近代中国文化的嬗变.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