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提升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提升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提升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从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确保党和国家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高度,把抓落实的问题十分严肃地提到全党面前。今年无锡在全市开展“党政组织执行力监督检查年”活动,目的就是通过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增强科学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领导干部在执行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的来说,各级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专心致志履行职责,群策群力谋划发展,彰显了务实、高效、坚决的执行力。但是应当看到,与发展的任务、群众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相比,领导干部在执行力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执行标准不高,有些地方和部门甘于平庸,工作满足于一般化,争先创优意识不强;执行速度不快,工作效率不高,作风疲沓,不推不动,工作主动性差;执行力度不大,对上级决策部署不能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工作走样,甚至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执行办法不多,习惯于“老套路”,习惯于用简单的行政手段解决矛盾,习惯于靠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执行能力不强,缺乏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执行起来力不从心;执行动机不纯,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全局之上,对落实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只取所需,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执行力表现不强虽然只是发生在少数党政机关之中、少数干部身上,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委、政府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持续健康发展,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

执行力是一种工作态度、精神状态,是一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

也是党性修养的具体体现。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对人民、对历史、对党的事业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提升领导干部执行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在新形势下完成新任务的有力保证,是提高机关效能的重要途径,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准确把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实质和要求

领导干部执行力,就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以及上级指示、决定、命令,从而实现预定目标和任务的能力。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具体说就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握规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狠抓落实、坚决完成任务的能力。一句话,也就是“贯彻落实”的能力。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政策领悟力、实践结合力、团队建设力、协调沟通力、过程控制力等。

1、政策领悟力。领导干部对要执行的政策必须正确理解,深刻领会,只有充分理解政策的重大意义,才会自觉地、坚定地、持之以恒地去执行;只有深刻领会政策的精神实质,才能完整准确地去执行,达到预期效果。否则,执行就会发生偏差,就可能南辕北辙。理解得深刻,领悟得透彻,执行起来就能有效地结合实际,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实践结合力。要求领导干部一方面要了解“上情”,也就是充分领悟上级政策或决策的目的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理解“下情”,把握本地区、本部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去“结合”。结合力强不强,结合点找得准不准,直接影响执行力的强弱。政策结合力是执行力的核心,领导干部要提高政策结合力,就是在执行中把政策与实际结合起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拿出具体的可行的有实效的措施,做到普

遍精神具体化、抽象理论实践化、一般贯彻典型化、美好愿景现实化。

3、团队建设力。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一个领导干部的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团队得到弥补,而一个强有力的个人却可能因缺少强有力的团队支持而黯然失色。只有优秀的团队,才有强大的执行力。打造一个执行力强的团队,是政策执行的保证。是否善于与人团结共事和精诚合作,是衡量一个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关键。每一个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强化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加强与同事在思想、认识、信息、感情的沟通交流,做到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补台,形成工作的合力,建设团结和谐的、高素质的执行团队。

4、协调沟通力。执行力是一种服从,但绝不是消极、被动和盲目的服从,而是理性的服从,是建立在主体能动作用基础上的服从。领导干部要善于打造多元的执行沟通平台,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吸纳各方面的真知良言,扩大决策的群众参与面,群众对政策了解得越透彻,执行越容易。要善于疏通执行过程中的梗阻。群众一时不懂的“政策问题”,一时不通的“意气问题”,一时不服的“利益问题”,要耐心细致晓之以理,反复工作,本着求细、求深、求实的原则,把群众说懂、说通、说服,使群众理解、接受、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动配合支持党委、政府的工作。

5、过程控制力。执行力发生在宏观与微观、决策与执行、领导与群众的交叉点上,执行过程的控制非常关键。领导干部在执行中的过程控制力直接关系到政策是否变形、落实是否到位、群众是否认可。过程控制力是一种约束力、监督力和惩治力。领导干部执行过程控制中,必须以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倾注全力为人民群众办事情,把好的方针政策落实下去。领导干部要善于抓住重点性、突出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要请群众广泛参与、监督。要讲成

本、讲质量、讲效益。执行之后要注重绩效考评。

三、全面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实现途径

一要树立正确的执行理念。提高执行力,理念要先行。理念是行动的基础与核心,有好的理念,才会有好的执行力。树立“拒绝借口,无条件执行”的执行理念,培养执著的执行意识。当前特殊而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各项任务目标已经确定、措施已经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执行和落实。树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执行理念,培养创优的执行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执行上比精神、比速度、见高低,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优化发展环境。要树立“迅速反应,立即行动”的执行理念,培养雷厉风行的执行意识。说干就干,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一项一项执行到位,把各个重点项目一项一项推进到位,把各项工作一项一项落实到位,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要提升执行的素质能力。当前,我们面临的执行环境日益复杂、执行任务日益艰巨、执行对象不断变化,过去有效的执行经验今天可能会变得毫无用处。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只有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才有执行的底气和勇气。执行力是多种素质的展现,它体现为一种总揽全局、深谋远虑的洞察力;一种不拘一格的突破性思维方式;一种“设定目标,坚定不移”的态度;一种雷厉风行的管理风格;一种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干部的素质,提升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提升协调各方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提升促进自主创新、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提升坚持公平正义、依法行政办事的能力。

三要改进执行的方法和手段。坚持执行手段的合法性。没有执行就

没有作为,但是执行绝不是乱作为,执行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政策为界限。依法行政是健康发展的轨道,是通向民主、文明、和谐的必由之路。当前,如何坚持依法办事,化解矛盾,应对突发性事件,是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企业改制、城镇拆迁、农村征地及涉法涉诉等敏感问题上,一定要严格按法律按政策办事,决不能因执法不规范、执行政策走样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而引发事端。要改革传统的陈旧的执行方法,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大力削减各类评比达标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执行的效率。

四要完善执行的制度保障。提升执行力,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制度创新,把制度建设作为解决执行不力问题的关键环节,以确保行政机关运转规范高效、各项政策政令贯彻执行到位。要健全工作责任制。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全面健全和强化工作责任制、目标责任制。要健全主体明确、职责清楚、权责对等、量化具体的岗位责任制。要强化目标责任制,倒排目标计划,加强目标考核,把执行力强弱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完善激励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具体量化每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本,坚持业绩导向,严格绩效评价。要改进绩效评估方法,把党委、政府内部考核和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等的评估办法结合起来。要严格行政问责制。建立健全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把问责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对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不力,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的单位和部门,坚决问责,责令整改,严肃查究。

五要破除执行的主要障碍。加强执行力建设,必须大力破除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这个影响执行力的主要障碍。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事业的发展放在首位。要主动增强大局观念。自觉把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放到全市甚至更大的背景下去思考、去谋划。破除部门利益壁垒,理顺部门关系,强化部门职责,减少推诿

扯皮,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机制。要牢固树立纪律观念。把坚决执行作为遵守政治纪律的重要体现,反对自由主义,坚决避免在执行中走样、跑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