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 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标准620102K(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认证标准指标体系

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认证标准指标体系

一、概述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是指致力于培养口腔医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较高的口腔医疗能力和技术水平。

随着人们口腔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口腔医学领域的发展,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的认证标准和指标体系也愈发重要。

本文将就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认证标准的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以期为口腔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明确: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应当明确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口腔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能力。

2. 与行业需求对接: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应当结合口腔医学行业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目标,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1. 课程设置合理: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符合口腔医学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包括口腔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

2. 教学质量保障: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应当得到重视,包括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实验室设施的完善程度、教学手段的更新换代等方面。

四、实习实训与科研能力培养1. 实习实训基地完备: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临床技能。

2. 科研能力培养措施: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1. 专业师资队伍: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应当拥有一支专业化、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包括临床专家、学科带头人、教授等。

2. 师资队伍结构: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应当结构合理,既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资深专家,也有具有前沿科研水平的中青年教师。

六、实践能力考核1. 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职业素养等进行全面评定。

2. 实践能力考核方式: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能力考核应当多元化,包括临床技能考试、临床实习考核、临床操作技能比赛等多种方式。

口腔医学的教学设计

口腔医学的教学设计

教师互评和自评机制建立
01
教师互评
建立教师互评机制,鼓励教师之 间相互观摩、学习和交流,共同 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自评
02
03
评价结果反馈
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明确改进 方向和目标。
将互评和自评结果反馈给教师本 人,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和 建议。
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确定讨论主题
教师提前确定与课程内容相关 的讨论主题,如某种口腔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等。
学生分组准备
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整理思路 ,为讨论做充分准备。
小组讨论与展示
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形成自 己的观点和结论,并选派代表 进行展示和汇报。
教师评价与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和结果 进行评价,给出建设性的反馈 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07
实践教学环节优化
实验课程设置与实验内容更新
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通过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则 着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紧跟口腔医学领域最新进展,定期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前沿的理论知识和 实践技能。
强化实验操作规范
置和功能。
口腔生理学
研究口腔各部位的正常 生理功能,如咀嚼、吞
咽、言语、感觉等。
口腔病理学
探讨口腔疾病的病因、 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
诊断方法。
口腔微生物学
研究口腔中的微生物种 类、数量、分布以及与 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临床实践
01
02
03
04
口腔检查与诊断
学习如何进行口腔全面检查, 识别常见口腔疾病的特征和诊

康复治疗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620501

康复治疗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620501

5
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内容融入 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和有关实践 性教学环节中;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 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二)学时安排和学分
总学时一般为 2800 学时,每 18 学时折算 1 学分,其中,公共基 础课总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 25%。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 总学时的 50%,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一般为 8 个月,可根据实际 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各类选修课程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时的 10%。
6
4.兼职教师 主要从康复医疗机构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 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 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 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 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康复评定概述;人体形态评定;肌力与肌张力评 定;关节活动度评定;感觉功能评定;平衡与协 调功能评定;步态分析;神经反射及发育评定; 心肺功能评定;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认知功能 评定;康复心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生存质量评定 运动治疗概述;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关节松动 技术;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平衡与协调能力 的训练;牵张技术;有氧训练;呼吸训练与排痰 技术;放松训练;转移训练;站立与步行训练; 牵引技术;轮椅训练;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Vojta 技术;强制性运动疗法;运动治疗技术新进展 作业治疗概述;作业活动特征与作业活动分析; 作业治疗操作技术;日常作业能力评估;日常生 活活动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认知功能训练;手 功能训练;辅助性用品用具使用训练;节省体能

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探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相关高职高专院校招生新型专业,旨在培育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该研究结合该校教学模式进行具有高职特色教学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探讨。

标签: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教学模式近30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龋齿增多因龋失牙人群增多;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龄化加剧,口腔慢性病比例增加,失牙患者增多。

多方面的原因使社会对口腔医学技术需求急剧增加,所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肩负培养我国义齿行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重任[1]。

由于该专业是该校近年开设的新专业,在此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 我国口腔高级修复师专业教育现状随着近代口腔修复技术工艺学得到了发展,目前口腔修复技师队伍的操作技能已能基本满足当前技术的需求,而专业理论的深度尚能达到要求[2]。

许多口腔修复技术工艺从业人员无专业教育经历,而依托传统的师徒关系传承技艺[3]。

培养优秀的口腔技术人才已关系到口腔修复工艺未来的发展,在充分的人才调研基础上,该校于2006年开办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

2 该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及实践2.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口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备口腔医学技术基础理论、口腔医学基本理论,掌握口腔医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义齿加工厂和各级医院义齿制作中心,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从事义齿设计、义齿制作与管理、质检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口腔医学技术技能型人才。

2.2学制全日制3年,修业年限3~6年。

2.3课程设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4]。

卫生学校医科大学口腔外科学课程标准

卫生学校医科大学口腔外科学课程标准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口腔外科学》实训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口腔外科学课程类别:职业技能课程开设学时:总计64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实训4学时开设学期:第四学期考试/查:考查适用专业(群):口腔工艺专业承担任务教研室:口腔教研室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口腔外科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口腔修复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功能是在学生认识口腔正常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在具备正确应用口腔材料及正确使用口腔设备的能力的条件下,在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口腔外科疾病的基础知识,获得基础操作的技能,养成认真求实的学习作风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

本课程是学生在口腔行业从业的基本必修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遵循学以致用原则。

参照临床工作中口腔常用操作常用技能的标准,以口腔临床中口腔外科学的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工作任务整合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将本课程设计为任务引领型课程。

本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岗位需求、服务于实践,尽可能贴近实际工作流程,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相关操作,为从事口腔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二、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按照临床工作任务要求基本完成口腔外科学中的局部麻醉,包括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切牙孔注射法、腭大孔注射法。

识别拔牙器械以及在模型上操作。

在完成本课程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中,使学生养成认真求实的学习作风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以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初步学会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注射方法和麻醉效果判断;●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麻醉后胡感觉,学会分析麻醉失败的原因;●说出各种拔牙器械的名称和用途;●描述各种拔牙器械结构特点;●学会各种拔牙器械的握持手法。

三、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四、教学活动的参考设计五、教学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在2001年开办的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手段的改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学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培养体系~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实训设备场所较为完善。

现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双师型教师7人。

绝大多数教师先后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河北省医院进修培训~并聘请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承德市口腔医院和承德市第五医院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定期到学校授课。

现有专业实验室13个~总建筑面积21000m。

实验室设备先进~其中:韩国技工打磨机、德国VITA烤瓷炉、登士柏根管长度测量仪、德国古莎光固化机、德国任福真空搅拌机、激光种钉机、石膏模型修整机~意大利蒸汽清洗机等设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实验设备总值达到170万元。

学院重视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努力拓展教学实习基地。

现有教学、实习单位10所~如珠海维登义齿有限公司、北京市笑傲卓美义齿加工厂、北京天拓义齿加工厂、北京瑞冠义齿加工厂、北京世纪嘉瀛义齿加工厂等单位。

专业毕业生540人~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其中80%以上毕业生在北京、深圳、珠海等大城市就业~年薪达2,3万元。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发展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需要从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技术操作技能~尤其是工艺技术与口腔修复学不可分割。

据有关资料报道:口腔修复医师与口腔技师比例应该达到 1:1.5,2~才能保证修复体制作质量。

目前我国口腔修复医师还暂时处于缺乏状态~对口腔技师的需求更加明显。

随着口腔医学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口腔健康需要的日益扩大~口腔医学临床工作正面临向广大患者提供普通化、专科化及社区保健服务的挑战~口腔专业护理人员、口腔医师助手、口腔技师的需求量在近几年迅速增长。

高等职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2021年版)

高等职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2021年版)

高等职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目 录1适用范围 (1)2实训教学场所基本要求 (1)2.1 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 (1)2.2 采光 (4)2.3 照明 (4)2.4 通风 (5)2.5 防火 (5)2.6 安全与卫生 (5)2.7 网络环境 (5)2.8 实训场所设置 (5)3实训教学设备要求 (5)3.1 实训教学设备总体要求 (5)3.2 人体解剖学实训室设备要求 (6)3.3 数码显微互动实训室设备要求 (23)3.4 病理大体标本陈列室设备要求 (44)3.5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训室设备要求 (49)3.6 机能实训室设备要求 (52)3.7 生物化学实训室设备要求 (55)3.8 诊断学实训室设备要求 (59)3.9 内科学实训室设备要求 (62)3.10 外科学实训室设备要求 (66)3.11 妇产科学实训室设备要求 (70)3.12 儿科学实训室设备要求 (74)3.1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实训室设备要求 (76)3.14 中医基础与适宜技术实训室设备要求 (79)3.15 急诊医学实训室设备要求 (81)3.16 预防医学实训室设备要求 (84)3.17 传染病学实训室设备要求 (86)4实训教学管理与实施 (88)5规范性引用文件 (89)6参考文献 (90)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场所建设及设备配置,是达到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具备的实训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高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及有关培训机构可参照执行。

2 实训教学场所基本要求2.1 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实训教学场所按照实训教学内容来划分。

实训场所面积是为满足 40 人/班同时开展实训教学的要求。

实训教学场所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见表1。

表1实训教学场所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实训教 学类别 实训场所名称功能 实训场所面积/m2主要实训项目 对应的主要课程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形态学实训中心人体解剖学实训室1.躯干骨标本观察;2.颅骨及其连结标本观察;3.上肢骨标本观察;4.下肢骨标本观察;5.关节学标本模型观察;6.全身肌标本模型观察;7.消化系统、腹膜标本模型观察;8.呼吸系统标本模型观察;9.泌尿、生殖系统标本模型观察;10.脉管系统标本模型观察;11.感觉、内分泌器官标本模型观察;12.中枢神经标本模型观察;13.周围神经标本模型观察;14.人体胚胎早期发育标本模型观察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20数码显微互动实训室1.上皮组织镜下观察;2.结缔组织镜下观察;3.肌组织、神经组织镜下观察;4.消化系统组织结构镜下观察;5.呼吸系统组织结构镜下观察;6.泌尿、生殖器官组织切片镜下观察;7.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组织镜下观察;8.内分泌器官组织结构镜下观察;9.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与修复的病理切片观察;10.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切片观察;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2.病理学120续表实训教 学类别 实训场所名称功能 实训场所面积/m2主要实训项目 对应的主要课程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形态学实训中心数码显微互动实训室11.炎症的病理切片观察;12.肿瘤的病理切片观察;13.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切片观察;14.消化系统疾病;15.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切片观察;16.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切片观察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2.病理学120病理标本陈列室1.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与修复的大体标本观察;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大体标本观察;3.炎症的大体标本观察;4.肿瘤的大体标本观察;5.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大体标本观察;6.消化系统疾病的大体标本观察;7.泌尿系统疾病的大体标本观察病理学90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实训室1.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与革兰染色法;2.细菌生长繁殖、分解代谢、人工培养;3.细菌的分布、消毒灭菌;4.药敏试验;5.免疫细胞的吞噬作用;6.抗原抗体反应及常用生物制品观察;7.常见医学蠕虫、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的观察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90机能实训室1.神经干动作电位观察关系;2.ABO血型的鉴定;3.人体心电图、动脉血压的测量;4.呼吸运动的调节;5.反射弧的分析;6.有机磷农药中毒及解救;7.硫酸镁中毒的救治;8.氯丙嗪降温作用的观察;9.链霉素中毒的解救;10.缺氧1.生理学2.病理生理学3.药理学90 生物化学实训室1.蛋白质的变性和呈色反应;2.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3.血浆葡萄糖和胆固醇的测定生物化学90专业核心技能实训(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诊断学实训室1.一般检查;2.头、颈部检查;3.胸部检查;4.腹部检查;5.肛门、直肠、生殖系统检查;6.脊柱和四肢检查;7.神经系统检查;8.血液检查;9.心电图检查;10.问诊;11.病历书写诊断学150续表实训教 学类别 实训场所名称功能 实训场所面积/m2主要实训项目 对应的主要课程专业核心技能实训(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内科学实训室1.胸腔穿刺术;2.腹腔穿刺术;3.骨髓穿刺术;4.腰椎穿刺术;5.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6.吸氧术;7.吸痰术;8.导尿术;9.胃管置入术;10.穿、脱隔离衣内科学90 外科学实训室1.手术刷手法;2.穿、脱手术衣;3.戴无菌手套;4.手术区消毒、铺巾;5.手术基本操作(切开、缝合、结扎、止血);6.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7.脓肿切开术;8.换药与拆线;9.静脉穿刺术10.常用动物外科手术操作外科学150 妇产科学实训室1.产科四步触诊法;2.骨盆测量;3.测宫高、测腹围;4.胎心音听诊;5.正常分娩机制示教;6.接产准备;7.第二产程的处理;8.会阴裂伤缝合术;9.新生儿的处理;10.妇科双合诊检查、三合诊检查;11.阴道窥器的使用;12.阴道分泌物检查;13.诊断性刮宫术;14.宫内节育器放置(取出)术;15.人工流产术;16.清宫术;17.妇科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妇产科学90 儿科学实训室1.儿童体格发育常用指标测量;2.儿童心肺复苏术;3.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复温;4.病理性黄疸患儿光疗;5.新生儿抚触、科学喂养儿科学6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实训室1.个体及群体健康信息收集;2.健康教育专栏制作及健康教育活动开展;3.预防接种;4.上门访视;5.案例分析:慢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肺结核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6.儿童生长发育评估和健康筛查;7.中医药保健指导;8.消毒及标准预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90续表实训教 学类别 实训场所名称功能 实训场所面积/m2主要实训项目 对应的主要课程专业核心技能实训(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中医学基础与适宜技术实训室1.常用中药饮片的观察与辨别;2.中医脉诊的方法和实脉、虚脉、迟脉、数脉、浮脉、沉脉的区别;3.常用的毫针针刺方法与练习:头维穴、中脘穴、肾腧穴、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的针刺方法;4.常用推拿手法练习:一指禅推法、拿法、滚法、按揉法、弹筋拨络法、斜板法;5.常用的刮痧、拔火罐方法与练习;6.八段锦的练习;7.常用的艾灸方法与练习。

健康管理与促进类——医学营养专业教学标准620802

健康管理与促进类——医学营养专业教学标准620802
4. 掌握医学营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5. 掌握临床营养、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食品安全、药膳
与食疗等知识;
6.掌握能量和营养素的计算和食谱பைடு நூலகம்编制、食物互换的基本知
识;
7.了解肠外营养相关知识及营养领域的有关新知识和发展趋势。
(三)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备营养咨询、营养宣教和食谱编制的能力; 4.具备执行相关工作制度、流程、操作规范的能力;具备质量 控制的能力; 5.具备指导人群进行营养餐配制及烹饪的能力; 6.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护能力; 7.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与自我调 适能力;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 教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将党史国史、劳动教育、公共外语、 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化学、美育课程、文献检索与利用等列入必修课 或选修课。 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专业课程
配置的仪器设备及套数应能满足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学生开展 常用医学营养实验实训项目的需要。各实验实训室应建立完善的实验 实训管理制度,能按照职业活动环境的实际要求规范学生行为。3.校 外实训(实习)基地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提供开展从事营养评价、医疗 膳食制备及管理、肠内营养制剂的制备及管理等实训活动,实训设施 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标准(征求意见稿)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口腔医学(620102K)二、入学条件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三、修业年限三年四、职业面向五、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卫生行业的口腔科医师等职业群,能够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修复及预防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六、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1.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2.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3.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精益求精;4.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具有尊重病人、保护隐私、患者利益至上的服务宗旨;5.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6.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7.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知识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2.熟悉与本专业有关法律法规;3.掌握口腔临床工作必须的基础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4.掌握口腔临床工作必须的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5.掌握口腔医学的临床诊疗策略;6.掌握基层医疗机构口腔临床常用药物的药理知识;7.掌握基本口腔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8.掌握口腔医学相关的心理学、伦理学和健康教育知识。

(三)能力1.能够正确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病历书写;2.具有口腔临床工作必须的临床医学基本技能;3.具有口腔临床基本诊疗操作技能;4.能够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修复及预防等工作;5.能够合理使用口腔临床常用药物;6.能够对口腔危、急、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处理和及时转诊;7.能够与患者、家属及同事进行有效沟通,实施人文关怀;8.能够在口腔医疗工作中应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及数字化技术;9.具有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能用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口腔临床问题;10.具有一定的英语读说听写能力;11.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一)课程设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课程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人际沟通、公共外语、创新创业教育、美育、医学心理、医学伦理等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2.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校可自主确定课程名称,但应包括以下主要教学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

一般设置 6~8 门。

包括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临床疾病概要等。

(2)专业核心课程。

一般设置 6~8 门。

包括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预防医学等。

(3)专业拓展课程。

包括口腔材料学、口腔正畸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医学美学、数字化口腔技术等。

3.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4.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训、临床(椅旁)见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等。

实验实训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完成,临床见习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完成,毕业实习在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及毕业实习基地完成。

要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有关要求。

实训实习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学校还应结合实际,开设关于安全教育、社会医学、医德医风、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并将有关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和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二)学时安排和学分总学时一般为 2800 学时,每 18 学时折算 1 学分,公共基础课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 25。

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 50。

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三门主要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三门课程合计学时的50,其校内实训与临床见习的学时各约25;毕业实习累计时间不少于10 个月。

各类选修课程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时的10。

八、教学基本条件(一)师资队伍1.队伍结构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不高于 25: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不低于60,专任教师队伍应形成职称、年龄合理的梯队结构。

2.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口腔医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专业核心课教师每年累计不少于 3 个月的临床工作。

3.专业带头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行业、专业发展动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引领专业教学改革,在本区域或本领域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主要从医院或相关行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口腔医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具有口腔医学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能承担课程和实训教学、指导临床见习等专业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所必需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临床教学基地等。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配备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白板、音响设备,提供互联网接入和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基地基本要求(1)口腔解剖及修复实训室:在校生与工位比不高于 9:1。

主要包括技工桌、石膏牙及蜡牙雕刻器械、可摘及全口义齿实验器械等。

(2)口腔临床模拟实训室:在校生与工位比不高于 9:1。

主要包括口腔临床模拟操作系统、口腔检查器械、充填治疗器械、牙髓病治疗器械、牙龈牙周病治疗器械、修复治疗器械、拔牙器械、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器械等。

(3)口腔临床实训室:在校生与椅位比不高于 18:1。

主要包括牙科诊疗椅及临床治疗必需的基本设备。

3.临床教学基地基本要求有一所以上设有口腔科的综合性附属医院或附属口腔医院,或有经省级主管部门认定的教学医院(包括设有口腔科的综合性医院、口腔医院及设有 10 台以上牙椅的口腔医疗机构),见习生与椅位比不高于6:1。

有专门的临床见习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规章制度健全。

4.毕业实习基地基本要求具有稳定合作关系的设有口腔科的综合性医院或口腔医疗机构,毕业实习学生与椅位比、与实习指导医师比均不高于 1:1,保障实习学生有充分的临床实践机会。

有负责毕业实习的管理人员,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基本要求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的信息化条件。

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使用不合格教材。

学校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组成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配备基本要求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

其中,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口腔医学行业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操作规范以及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手册等;口腔医学著作类图书和案例类图书; 5 种以上口腔专业学术期刊。

3.数字资源配备基本要求应建设和配置与专业相关的一定数量的多媒体素材(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教学课件、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九、质量保障(一)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二)学校、二级院系及专业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三)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四)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