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暴力及其治理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随着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网络暴力现象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大学生中。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网络匿名、社交媒体的普及、个体心理原因等等。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造成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网络匿名性。
网络上有许多可以随便取名的社交平台,这些平台上一个人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ID,这就使得网络暴力者可以轻松地隐藏自己的真实面貌。
在匿名的情况下,许多人容易变得无所顾虑,对别人进行攻击性的言语,这就是网络暴力的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社交媒体的普及,即时通讯软件的便捷性。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可以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来进行交流,但同时也会有一些恶性事件。
比如,一些人在社交软件上随意发布他人隐私或者谣言,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除了以上两点,在个体心理因素方面也需要深入分析,比如影响人性格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等等。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首先,要从教育入手。
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让他们知道网络暴力的后果有多严重。
大学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教育至关重要。
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促进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培养,强调网络道德,让他们明白网络暴力是不友好,并会给人们带来很严重的影响。
其次,应该引入社会工作者的投入。
在网上跟人发生过矛盾的大学生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和帮助。
社会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帮助被网络暴力侵害的人。
最后,应该采取更加严厉的法律措施,比如对网络暴力者进行处罚。
许多大学生在自己面前遭受网络暴力而感到无奈,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这时候严厉的法律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通过教育、社会工作者、法律措施等多方面来加以防范,让这种情况在未来能够得到改善。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网络上的舆论环境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便是其中的两个典型问题。
网络舆论压力指的是网络上舆论的聚焦度和力度,也就是人们在网络上面对公共事件时所受到的影响和压力。
网络舆论的力度可能会导致公共事件受到更大的关注度和压力,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也会更为激烈、强势,若某一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讨论和关注,那么所涉及的个人、组织、事件等,其舆论压力也会愈加显著。
这些舆论的压力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例如制约个人行为、改变社会价值观念,再到甚至能够改变国家决策等。
而网络语言暴力则是通过网络上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对特定的群体或个人实施人身攻击、恶意评论、精神虐待等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行为在网络上非常常见,主要表现为人们使用辱骂、恶意揣测、造谣诽谤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辱骂、威胁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受害人的人格权利和尊严,也会对被攻击的人产生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学意义。
一方面,舆论可以代表公众的意见,反映社会舆论氛围,发挥着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而另一方面,在网络上进行的舆论规则和语言交往也受到人们情绪的影响,当负面情绪被放大时,轻则会导致个人利益受损,重则会造成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此外,网络上的舆论规则和常规性交往方式也与现实中的社会秩序密切相关,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也能反映出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教育缺失。
在应对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方面,我们有很多的方法和策略,例如法律手段、舆论引导、网络文明倡导等等。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的保护力度,对侵害他人尊严、人格权利的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打击;我们需要加强对网络上舆论规则和行为准则的保护和引导,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正能量,倡导人们追求理智、公正的表达方式,推动社会进步。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了网络世界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增多。
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网络中以攻击性、侮辱性言辞为主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网络环境中比较普遍,尤其是在大学生中间。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会产生网络语言暴力的现象呢?又该如何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的发生?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 社交压力大学生的社交压力普遍较大,网络成为了他们表达不满情绪的一个渠道。
有时候社交压力会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情绪,而网络上的一些攻击性的言辞可以通过发泄来舒缓这些负面情绪。
2. 匿名环境网络中的匿名环境可以让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网络语言暴力的行为。
因为他们可以使用匿名身份不用承担结果。
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冷酷无情,更加肆无忌惮地发泄情绪。
3. 竞争焦虑大学生在争取自己的利益方面有时会面临竞争压力,以至于产生网络语言暴力的行为。
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使用不正当的方式来打击竞争对手。
那么,对于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要如何减少这种现象呢?以下是一些应对对策:1. 培育正确的心态大学生应培养正面健康的心态。
当他们遇到负面情绪时,应该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将负面情绪通过网络语言暴力的方式发泄出来。
2. 将情绪通过一些正面的渠道来舒缓大学生可以选择通过一些正面的渠道来舒缓情绪。
例如,运动、听音乐、旅游等等。
这些方式可以让他们更加放松身心,缓解负面情绪,降低网上语言攻击的倾向。
3. 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大学生应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正确价值观。
这包括:尊重他人、抵制网络语言暴力、遵守法律等等,确保网络环境更加健康、积极、阳光。
4. 保护网络隐私大学生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网络隐私,避免被别人乱搞。
在网络上分享个人信息、照片等需要谨慎。
总之,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应该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自己的网络素质,遵守相关规定,并且在发言之前三思而后行,以避免对网络环境的”破坏”,更为健康、积极、阳光。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舆论压力是指在网络上,由群体舆论和大众民意对某一事件或某些个人进行讨论、评价、批评、指责和谴责,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网络语言暴力则是指在网络上,一些人利用言语暴力攻击他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甚至引发不良的社会事件。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既有心理因素,也与网络传播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进行浅析。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网络上,人们往往容易受到群体舆论的影响,形成“一言堂”的舆论倾向。
一旦个人或事件受到网络舆论的负面评价和批评,就很容易引发群体的负面情绪,从而形成对该个人或事件的舆论压力。
网络上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也使一些人往往失去了对他人的尊重和责任感,容易借助网络进行攻击、诋毁、造谣等言语暴力行为,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也与网络传播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加快,一些事件和个人的负面消息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并引发舆论压力。
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煽动性言论和偏激观点,催生了网络语言暴力的滋生环境,使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更加容易产生。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对个人和社会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受到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很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或其他极端行为。
对于社会而言,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会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加剧社会矛盾与冲突,甚至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事件。
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缓解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个人应当提高网络素质,理性对待网络舆论,不要盲目跟风,不要随意对他人进行攻击和辱骂,树立起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
社会应当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言论,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的网络环境。
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

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
然而,同时也随之而来的是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现象的不断凸显。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1.网络欺凌网络欺凌是新媒体中最普遍的语言暴力表现形式之一。
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人们容易受到他人的歧视、恶意言论等攻击,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2.人身攻击在互联网上,人们往往以匿名的身份进行人身攻击,诋毁他人的名誉和形象,造成严重的伤害。
这种攻击可能针对个人、团体或社会群体,破坏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
3.恶意言论恶意言论指那些散布谣言、挑拨离间、攻击他人的言论。
在新媒体时代,这些言论很容易迅速传播,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困扰和伤害。
二、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原因1.匿名性在新媒体中,人们可以使用虚假身份或匿名账号进行言论表达,导致许多人敢于发表攻击性言论,而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2.言论自由新媒体时代,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也带来了滥用言论自由的问题。
一些人以言论自由为借口恶意攻击他人,致使网络成为了他们施展恶意的场所。
3.缺乏监管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监管较为不完善。
许多虚假信息和恶意言论往往被快速传播,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相对滞后,导致治理困难。
三、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治理措施1.加强网络教育应该积极开展网络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新媒体的意识形态教育。
提高人们的网络文明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传播观念。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新媒体中的语言暴力问题,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非常必要。
这些法规应明确网络言论的边界,加大对恶意言论和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
3.加强监管措施应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建立健全平台自律机制,规范互联网经营者的行为。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监督,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秩序和稳定。
4.提供多样化的举报渠道为了有效应对新媒体中的语言暴力现象,应建立多样化的举报渠道。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网络语言暴力也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上表达情绪的隐蔽性导致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受到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约束,很难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
而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使用虚拟身份进行交流,与他人隔着屏幕,因此他们往往会更加放肆和冲动地表达情绪,从而产生网络语言暴力。
大学生在网络上受到的虚拟环境影响下,产生了一种“隐身”的错觉。
他们认为网络上的行为和言语不会被他人知晓和追责,从而故意使用攻击性的语言对他人进行伤害。
这种虚拟环境下的行为,往往给予了大学生一种无限制的自由感,让他们忽视了对他人权益的尊重。
大学生在网络上接受到的教育和价值观影响也是网络语言暴力的一个重要成因。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低俗、暴力和攻击性的言论,这些内容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冲击。
他们模仿网络上的言论,觉得这样才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和认同,进而产生网络语言暴力的行为。
第一,加强道德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
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网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掌握正确的网络交流方式。
第二,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语言暴力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惩罚。
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语言暴力的问题。
提倡良好的网络道德。
学校和社会各界要广泛宣传网络道德,倡导大学生在网络上文明交流,尊重他人的权益。
第四,开展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临着许多压力和挑战,通过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避免使用网络语言暴力。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复杂多样,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建立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提倡网络道德以及开展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来解决这一问题。
探究网络语言暴力犯罪的治理途径

探究网络语言暴力犯罪的治理途径【摘要】网络语言暴力犯罪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加强监管和法律制裁是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犯罪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升公众意识和道德修养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网络民风建设也是有效方法。
建立网络举报机制可以有效打击网络语言暴力犯罪分子。
网络语言暴力犯罪的治理具有重要性,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努力。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有效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犯罪、治理途径、监管、法律制裁、公众意识、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民风建设、举报机制、重要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网络语言暴力犯罪的危害性网络语言暴力犯罪给受害者造成了心理创伤和精神压力。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往往会失去面对面交流时的约束和规范,从而随意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侮辱。
这种攻击和侮辱会直接伤害到受害者的自尊和自信,导致其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卑等心理问题。
网络语言暴力犯罪会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
当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谩骂、辱骂和诽谤言论时,会给整个社会氛围带来负面影响。
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会受到严重冲击,社会风气也会逐渐变得恶劣。
这种不良言论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给社会秩序带来混乱。
网络语言暴力犯罪还会影响到个人的社交关系和生活质量。
受害者在遭受网络暴力后,可能会避开社交场合,与他人保持距离,甚至产生对人际关系的恐惧和不信任。
这种影响不仅会损害受害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其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1.2 网络语言暴力犯罪的普遍性网络语言暴力犯罪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语言暴力犯罪的案例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意发表言论,而有些人在匿名的情况下更容易表达出攻击性和暴力倾向的言论。
网络语言暴力犯罪不仅仅局限于特定地区或特定群体,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与治理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与治理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谩骂、造谣、侮辱等行为。
虽然网络给予人们更大的言论自由,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其中网络语言暴力就是其中之一。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会引发个人之间的矛盾与伤害,甚至会造成社会恶劣风气和道德沦丧。
那么,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是什么?又应该如何进行治理呢?首先,网络匿名性是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互联网上,很多人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随意发布攻击性言论而不用承担实际责任。
这种匿名性让一些人产生了一种“无所顾忌”的心态,放纵自己的恶意言论,加剧了网络语言暴力的程度。
其次,社交平台的监管不力也是网络语言暴力蔓延的诱因。
很多社交平台对用户发布的内容管理不善,过于宽松的审核标准导致了大量不良言论的传播。
缺乏有效监管使得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对他人进行攻击,造成恶劣社会风气。
要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
社交平台应当加强对用户言论的审核,禁止发布含有攻击性、辱骂性言论的内容,对违规者进行严格处罚,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
同时,也需要提高网络用户的法律意识,让大家意识到在网络空间也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权益。
此外,教育也是防治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手段。
在学校和家庭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远离网络暴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和共同治理,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语言暴力的蔓延,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复杂多样,要想有效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严格监管、加强教育和提升法律意识,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语言暴力,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语言暴力及其治理对策
【摘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
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当今社会,网络语言暴力的频繁发生,给网络用户个人、社
会、乃至国家都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本文拟从
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出发,剖析其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达到
遏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净化网络环境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 成因 危害性 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工作生活、休闲娱
乐的各个方面都变得比以往更加便利,于此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伴随而来,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语言暴力。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到今年马来西亚
籍艺人因“马航事件”招致无辜谩骂,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愈演愈烈,网络语言暴力
的实行者们在对社会事件口诛笔伐的同时,也侵犯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
和谐的网络环境。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
网络语言暴力目前在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戴玉磊将其定义为专指在
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程素
卿则将其定义为:“大量网民对某一具体事件中的具体对象发起的一系列具有侮
辱性、攻击性、煽动性的言论,从而影响此对象及其亲友的正常学习、生活,并
对当事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的事件”。
笔者认为综合网络语言暴力的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应将其定义为大量不负
责任的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对某一社会事件进行的一系列具有侮辱性、攻击性、
煽动性言论,并通过人肉搜索或利用网络舆论干涉司法,将事件蔓延至现实生活
中,造成事件当事人及其亲友造成心理伤害的行为。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
网络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
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文字形式。文字形式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最初形式。主要通过键盘打字的方式,
在论坛、博客、聊天室等网络平台发表评论,或者在网络上散发谣言,通过自己
的文字激起他人愤怒情绪,进而对特定的人进行语言暴力攻击。以2006年的“铜
须门事件”为例,一位男子在网上发表了一封长信,痛斥了一位怀疑与他妻子有
染的学生,随即数百网民就加入了攻击行列,其中更有人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
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在极短的时间内,蔓延至整个网络,这些
陌生人通过网络工具搜索这名学生的身份和地址,把其逼出大学,更令他的家人
不敢出门。这次事件使中国网民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招致国外的强烈关注,中国
网民也被国内外人士被称为“网络暴民”。
视频、音频形式。网络语言暴力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在现实中拍摄或录制包
含暴力语言的视频和音频,通过网络渠道上传到互联网上,或者对已经存在的网
络视频进行更改,加入暴力语言后重新上传到互联网上,利用视频激起网民情绪,
对特定人或事进行语言暴力攻击。以李玫瑾为例,因为其对药家鑫一案的一些不
符合常理的说法,部分网民制作视频对其进行语言暴力,她的名字被修改成各种
版本,且改得甚为龌龊,不堪入目,不仅如此,她的学历还遭受到质疑,还有她
的头衔也沦为一些肮脏的字眼。
滥用“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是指通过搜索引擎和知情人士匿名公开信息,将
当事人及其亲友的信息发布在网络平台的搜索方式。这本来是一种方便网民获取
信息的方式,但这种方式被滥用的危害性却极其巨大。一旦公民因为一些不被普
遍认同的事情被人肉搜索,其隐私权会被侵害,同时也会招致网络语言暴力攻击。
以去年的“到此一游事件”为例,中学生丁锦昊因在埃及旅游时,在卢克索神庙的
浮雕刻上 “丁锦昊到此一游”,事情一经网络曝光,网民们大肆口诛笔伐,丁锦
昊很快就被人肉搜索,不仅自己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影响了其家人的正常
生活。
利用网络舆论干扰司法。利用网络舆论干扰司法,主要是指网络上的部分个
体,在网络上散播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利用网络舆论,对正在审判的案件或者将
要审判的案件进行所谓的网络审判或民意调查,达到干扰司法的行为。以药家鑫
案为例,由于各方都利用网络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法院始终处于网络舆论漩
涡的中心,导致整个案件一波三折,极大地干扰了正常的司法活动。
三、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
网络语言暴力对个人的危害。网络语言暴力虽然不能直接伤害到公民的身
体,但是却是对公民名誉权和隐私权的大肆践踏,对他们精神和心理的伤害是无
法估量的。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不仅只是在网上对当事人造成困扰,这种伤害还
会危及他们的现实生活。
中国古人讲:“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网络语言暴力往往会导致当事人内心
脆弱不堪,自甘灭亡,或者变的暴虐异常,甚至有报复社会的行为。当一个人面
对网络语言暴力时,要么是被血淋淋的唾沫淹死,要么是变的疯狂。而且由于人
肉搜索的不正当使用,这种暴力会扩散到其家庭和社交网络,使当事人的朋友和
家人的生活陷入混乱之中。
网络语言暴力对社会的危害。网络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空间,它是目前传播
速度最快的传媒,这种快速传播信息的形式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但是也方便了
网络语言暴力的快速传播,会使得网络语言暴力由一个简单的个人侵权演变为一
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不文明的言
语方式会在网民的相互模仿中成为习惯,网络社会里的不良生活方式难免会在现
实世界里复制,现实社会因此受到影响。
网络语言暴力的发起者在网上留下的暴力言论很多都会被人复制到其他地
方,新的网民在看到信息的时候往往会不加调查,在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进行再次
传播,误导更多的人运用网络语言暴力的手段对当事人进行评价,这些语言暴力
会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影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体系。中国的网民大部分
是青少年,还没有成熟的价值观,一旦被网络语言暴力影响,会造成很严重的社
会问题。如彭宇案,一起简单的民事纠纷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影响到了现
实生活中的道德滑坡,极大地冲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网络语言暴力对国家的危
害。网络语言暴力对国家的主要危害主要体现在国家安全和司法系统方面。网络
谣言是网络语言暴力的一部分,这种言论一旦被国外敌对势力利用,不可避免的
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另外,由于网络的便利和迅捷,开始有一部分人利用网
络舆论干涉司法,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现在的互联网上,不负责任的捏造的恶炒的低俗的东西有很多,越来越多的
人注重的是吸引眼球而不是文章、帖子内在的精神,而是如何以惊人的言论和图
片、视频吸引民众目光,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在这种思潮下,网络诚信和网
络道德显得微不足道。如今年美国的“杀死中国人”时间,在流传到网络后,引起
了两国网民的激烈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外交关系。
四、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对策
网络语言暴力是由多种原因产生的,因而对其的整治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多
管齐下、综合治理。
其一、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加大以法治网的力度。首先,我国法律对网络语
言暴力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就使得我们很难界定哪些网络语言行为构成侵
权。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地确定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及其法律责任,进而更好的
规范网民的言行。其次,我国法律对于网络语言暴力侵权的规制主要在侵权责任
法以及其他一些法律中,但规定的都比较笼统,在实践中的适用存在很大困难,
因此需要尽快出台配套的司法解释。再次,明确网络服务商义务和责任。作为内
容服务商,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内容,也要承担侵权责任。若其知道违法信息
存在不去删除,亦或是权利人举报侵权信息,要求删除相关内容,网络服务商不
删除就需承担违法责任。
其二、提高公民网络素养,净化网络语言环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
络素养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公民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要通过教育,提高公民文明
上网、文明使用网络以及识别网络信息真伪的鉴别力,以及正确、公正理解网络
报道的事实的能力。只有这样,网络语言环境就能得到极大的净化,网络语言暴
力就能得到极大的遏制。
其三、强化网上舆论引导,控制、减少各种“噪音”。互联网极大的拓展了民
众的言论空间,各种利益诉求得以表达,各种意见可以平等讨论。但是言论自由
和表达权必须要以符合法律法规、不侵犯他人及公众合法权益为前提的。无端侵
犯他人隐私权,公然诽谤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用谣言混淆公众视听,这样的“噪
音”当然必须努力加以控制、清除。
五、结语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
权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言论自由可以滥用,我们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要
考虑到公共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网络语言暴力的发生不仅同公
民的网络道德密切相关,也与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规制网络语
言暴力要采取多种方式,既要注意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采取措施,也要在现实生活
中进行规范。只有在人们心里建立起牢固的门槛,才能将网络语言暴力拒之门外。
参考文献:
[1]戴玉磊.浅析网络语言暴力的心理机制[J].开封大学学报,2009.
[2]程素卿.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透析[J].语文建设,2012.
[3]李宪灵.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
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