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和间脑概述
08小脑间脑

Cerebellum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陈早根
二、小脑的外形和内构
■ 小脑的位置
颅后窝内,端脑枕叶下面 脑干背面; 借三对小脑脚 与脑干相连
上脚:小脑
中脑
中脚:脑桥
小脑
下脚:脊髓、下橄榄核
小脑
(一)小脑外形
1、小脑蚓 2、小脑半球
?原裂 ?小脑扁桃体
(二)小脑分叶: 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 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 绒球小结叶
(4)橄榄小脑纤维, 主要构成小脑下脚, 终于新旧小脑皮质。
(四)小脑的功能
小脑是一个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古小脑 通过与前庭核的联系,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旧小脑 主要与调节肌张力有关。旧小脑的病变主要
表现肌张力降低。 新小脑 主要协调骨骼肌的运动。新小脑的病变主要表
现为小脑共济失调,
三、间脑
位置: 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 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球 所掩盖 腹侧的视交叉、视束、 灰结节、漏斗、垂体和 乳头体外露于颅底。 分部: 背侧丘脑,上丘脑、 下 丘 脑、后丘脑、 底丘脑。
六、第三脑室
为间脑的内腔,呈矢状位, 向后借中脑水管通向第四脑室。 顶: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侧壁:背侧丘脑、下丘脑 前界:终板
脉络组织
背侧丘脑
背 侧
终 板
丘
脑
上 丘
视
上丘脑
脑
交 叉
乳头体
中脑水管
后丘脑 第三脑室 脉络组织
漏斗 灰结节 底丘脑
终板
下丘脑包括下列结构:
视交叉
视交叉
垂体
灰结节 漏斗 垂体
乳头体
下丘脑沟
漏斗
乳头体
小脑间脑端脑

间
脑
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 分部:
背侧丘脑(丘脑) 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下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丘 脑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后丘脑
下 丘 脑
组成: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主要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视 上 核 室 旁 核 漏 斗 核
端
脑
telencephalon
端脑(telencephalon)
主要包括
左、右大脑半球
皮质 髓质 侧脑室 基底核
大脑裂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胼胝体 终板 前连合 透明隔
端脑的外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端脑的外形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 沟、 额下沟 中央前回 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上外侧面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角回
脑 水 平 切 面
脑冠状切面
锥 体 束
视束和视辐射
大脑皮质
古皮质:海马和齿状回 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端脑皮质其余部分
• 在哺乳动物中,进化等级越高者,新皮质愈发达
• 古、旧皮质的细胞和纤维排列是3层结构 • 新皮质基本可分6层
• 人类的新皮质高度发达,约占全部皮质的96%
细 胞 构 筑 分 区
端脑(Telencephalon)
• 端脑telencephalon主要包括左、右大脑 半球。每个半球表层的灰质,为大脑皮 质cerebral cortex 。皮质深面为白质,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 basal nuclei。大脑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
大脑半球外形和分叶
小脑间脑

位置
1
外形
小脑蚓 小脑半球 小脑脚 上、中、下3 对
小脑蚓
原裂
上 面
小 小脑中脚 球
小脑蚓
小脑上脚 球脚
外
小脑
裂
下
2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3
内部结构
小脑皮质+ 髓体+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小脑皮质+ 髓体+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小脑皮质
齿状核
髓体(白质) 髓体(白质)
间脑之间为第三脑室 间脑之间为第三脑室
脉络组织 背侧丘脑
背 侧 丘 脑 上
板 终
下丘脑 视 交 叉 上丘脑 脑 底丘脑
丘 脑 后丘脑 第三脑室
8
形态: 1. 形态: 卵原形的灰质团块 卵原形的灰质团块 两侧之间有丘脑间粘合 前方突出为丘脑前结节 前方突出为丘脑前结节 后端膨大为丘脑枕 后端膨大为丘脑枕
下丘脑沟
终板 视 交 叉
垂体
中脑被盖
漏斗
灰结节
乳头体
12
视交叉
乳头体
灰结节
13
2.内部结构 2.内部结构
内 内
——
3.
室 旁 核 视 上 核
14
上丘脑: 上丘脑:
内分泌腺 松果体 缰三角 与边缘系统 丘脑髓纹 的活动有关
丘脑 髓纹 缰三角
15
松果体
后丘脑: 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4
功能
1、维持平衡。 维持平衡。 2、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参与调节肌张力, 3、参与协调、配合随意运动 、参与协调、 力量、方向、范围等) (力量、方向、范围等)
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大脑各部分的功能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负责人体的所有思维、感知、运动和调节等功能。
大脑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在执行特定的功能时紧密合作。
以下是大脑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的简要概述。
1. 脑干:脑干位于大脑的底部,控制着许多基本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心率和消化。
它还通过连接脑干和脊髓控制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2. 小脑:小脑位于大脑的后部,主要负责协调和平衡身体的运动。
它对控制平衡、姿势和协调细节运动特别重要,如用手写字或走路时的动作。
3.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包括边缘回、杏仁核等部分,主要参与情绪和压力的调节。
它对于记忆、情感处理和决策制定非常关键。
4. 间脑:间脑是连接大脑和脑干的桥梁,负责调节许多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如体温、饥饿感、性欲等。
间脑还参与了睡眠和觉醒的调节。
5.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大脑最外层的区域,也是大脑功能最复杂的区域。
它主要负责高级的认知功能,如思维、学习、记忆、判断、决策和语言。
大脑皮层被分为不同的叶,每个叶都有特定的功能,如视觉感知、听觉感知、空间认知、语言理解和运动控制等。
6. 大脑半球:大脑半球分为左右两侧,控制着人体的不同功能。
左半球主要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负责语言、逻辑思维、数学计算等能力;右半球主要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负责空间感知、艺术创造、直觉思维等能力。
两个半球紧密合作,以实现人的各项功能。
尽管大脑的各个部分在执行不同的功能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它们之间的交流和协调至关重要。
大脑内部存在大量的神经元和突触,它们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大脑的功能与激活特定区域的神经元网络密切相关。
当一个区域受到刺激或需要执行某项功能时,相关的神经元网络会被激活并进行信息处理。
总体而言,大脑的各个部分共同协作,实现人体的复杂功能。
不同的大脑部分负责不同的功能,如基本生理功能、运动协调、情绪调节、认知能力和决策制定等。
通过对大脑功能的深入了解,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维过程,并为治疗大脑疾病、改善认知能力等提供指导。
小脑、间脑

顶 核(属古小脑):位于第四脑室顶上方,接受古小脑皮质的纤维。 栓状核(属旧小脑) 球状核(属旧小脑):主要接受旧小脑皮质的纤维,传出纤维出小脑上脚。 齿状核(属新小脑):最大,接受新小脑皮质纤维,传出纤维出小脑上脚。
3、小脑髓质
(由3类纤维构成)
(1)小脑皮质梨状细胞发出的轴突终止于小脑中央核→大脑皮质。 (2)相邻小脑叶片或小脑各叶之间的联络纤维。 (3)联系小脑和小脑以外其他脑区的传入、传出纤维。 组成3对小脑脚 1)小脑下脚(绳状休):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 传入纤维: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 脊髓小脑后束、楔小脑束。 传出纤维:古小脑→前庭神经核、顶核前纤维、顶核网状纤维。 2)小脑中脚(脑桥臂):对侧脑桥核→小脑皮质(脑桥小脑F)。 3)小脑上脚(结合臂):连于中脑、间脑之间。 传入纤维:脊髓小脑前束、顶盖小脑束、红核小脑束; 传出纤维:小脑核→红核、背侧丘脑。
底丘脑核
(一)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
又称丘脑,呈卵圆形灰质团
外侧面:邻内囊;
内侧面:参与组成
第三脑室的侧壁后上部;
中间:借丘脑间粘合相连;
背外侧缘:借终纹与
端脑尾状核相邻;
内侧面前下方:借下丘
脑沟与下丘脑分界。
背侧丘脑的核群
前端突起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内部 核团借“Y”内髓板 (内有板内核和中央中核)分成三大核群(见后) 及内侧面的中线核群;外侧面的外髓板和丘脑网状 核构成。
丘脑 核群
前核群:为边缘系统的重要中继核,功能与内脏活动有 内侧核群(背内侧核):为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 背侧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和枕) 外侧核群: 腹前核 腹侧核 腹中间核(腹外侧核)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接受三叉丘系纤维 腹后外侧核 接受 内侧丘系的纤维 脊髓丘系的纤维
系解课件--小脑 间脑 端脑

E.后丘脑
练习
4.关于外侧膝状体,正确的是() A. 属于背侧丘脑的一部分 B. 接受来自下丘臂的纤维 C. 属于中脑结构
D. 发出纤维至视觉中枢 √
E. 损伤后可致对侧听觉障碍
端脑
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中枢
四、端脑(大脑) 脑的最高级部位,由胚胎时的前脑泡演 化而来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包括:皮质、小脑核、髓质
1、小脑皮质
位于小脑表面,并向内部深陷形成沟,将小脑表面分成许多大致平行的小脑叶片
即:灰质,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细胞结构由深至浅: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内。
即:小脑皮质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形成的团块。
乳头体区包括乳头体及其背侧灰 质,核团有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 核。
乳头体核
下丘脑的主要核团
(1)视上核:视上区,
分泌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 →垂体后叶。
(2)室旁核:视上区,
分泌催产素→垂体后叶。
(3)漏斗核(弓状核):结节
区。包含许多重要神经元群,
如:神经内分泌细胞、
(4)乳头体核:乳头体区
漏斗
1.左侧小脑半球大范围损伤将导致() A. 身体左侧半反射亢进 B. 身体左侧半意识性本体感觉丧失
C. 左侧肢体共济失调 √
D. 左侧肢体偏瘫 E. 右侧肢体偏瘫
练习
2.属于旧小脑的结构是() A.绒球 B.小结 C.小脑扁桃体 D.绒球脚
E.蚓锥体 √
练习
3.不属于间脑的结构是() A.上丘脑 B.下丘脑 C.底丘脑
下面(凹凸不平):
与小脑半球对应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称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的前方有一对绒球。 与小脑蚓对应的下方(前→后):
小脑和间脑

球状核 栓状核 中间核
齿状核
小脑髓质
1.小脑皮质
中央核
2.小脑各叶之间
3.小脑与小脑以外 三对小脑脚
三对小脑脚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下脚 — 连脊髓、延髓
传入纤维:前庭神经及核、下橄榄核 脊髓小脑后束
传出纤维:小脑前庭纤维、顶核延髓束
小脑中脚 — 连脑桥
传入纤维:脑桥小脑束 传出纤维:少、小脑脑桥纤维
下面膨隆,小脑扁桃体 (Tonsil of cerebellum)
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 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半球外形--裂
原裂 primary fissure 后外侧裂 posterolateral fissure 水平裂 horizontal fissure
绒球小结叶 flocculonodular lobe
意向性或运动性震颤
间脑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李文生 2014-12-26
间脑Diencephalon
一、位置、外形、分部
位置:端脑和脑干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被两侧
大脑半球所掩盖 背侧丘脑 后丘脑
分部 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二、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位置:为两个卵圆形的灰质块,中间夹有第三脑室,外邻内囊
小脑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李文生 2014-12-26
神经系统组成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端脑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脑 Brain encephalon
脊髓 spinal cord
间脑 (diencephalon)
midbrain 中脑 mesencephalon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端脑

小脑扁桃体
分叶:
1.前叶 2.后叶 3.绒球小结叶
后叶
前叶
原裂
绒球小结叶
后外侧裂
小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 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髓质: 由神经纤维组成 小脑核: 位于髓质内的神经核团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脚
功能分区: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蚓部+半球中间部:旧小脑/脊髓小脑 半球外侧部:新小脑/大脑小脑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中 额中回 央
前 回
额下回
外侧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顶枕沟
枕前切迹
32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 角回
半球上外侧面
中央沟 中央后沟
中
顶上小叶 顶内沟
央
后 缘上回
回
角回
顶枕沟
外侧沟
枕前切迹
33
颞叶: 颞上沟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沟 大脑回 每个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半球内有三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 和顶枕沟
中央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顶枕沟
外侧沟
每侧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 、枕叶、颞叶 和岛叶 5叶
中央沟
额叶
顶叶
顶枕沟
外侧沟
颞叶
枕叶 枕前切迹
额叶
顶叶
岛叶 颞叶
枕叶
半球上外侧面
额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躯体感觉中枢
位置: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接受丘脑腹后核传来 的对侧半身的痛、温、触、 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漏斗 室旁垂体束 垂体前叶
乳头体核
2.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①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②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③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④与垂体的联系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结节垂体束
乳 头 丘 脑 束
36
垂体
(1)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参与对情绪行为的调节
穹窿 终纹
前脑内侧束
37
(2)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可见钟摆样膝反射; 共济失调 意向n
基本要求
掌握间脑的位置与分部;背侧丘脑的形态,腹后核 的区分、功能及纤维联系;下丘脑的位置,组成及功能。
熟悉第三脑室的位置与交通;后丘脑、底丘脑的位 置,组成及功能。
23
三、间脑 diencephalon
二腹小叶 小脑扁桃体 小结 绒球
9
2.前叶: 山坡 旧小脑 水平裂 (脊髓小脑) 蚓结节
蚓锥体 蚓垂
3.后叶: 新小脑 (大脑小脑)
次裂 后外侧裂
(二)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小脑表层的灰质(3层)
分子层含有星形细胞、蓝状细胞和Purkinje细胞树突、颗粒细胞轴突 的平行纤维和攀缘纤维(来自下橄榄核)组成。 高尔基细胞
41
复习思考题
1.小脑的形态分叶、机能分区与种系发生的关系如何? 2.间脑的分部及背侧丘脑和后丘脑有哪些特异性中继核 团,他们的纤维联系如何? 3.下丘脑外形怎样?内部主要核团有哪些?功能如何?
42
内髓板: 板内核 前核 内侧核 背侧部 外侧核 腹侧部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联络性核团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核 内髓板 腹后内侧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后外侧核 丘脑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后外侧核
内侧核
板内核
丘脑枕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27
28
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视交叉
终板
中脑被盖 下丘脑沟 垂体 漏斗 灰结节 乳头体
前界为终板、视交叉
向后至中脑被盖
下丘脑的结构
34
2. 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
视前区:视前核 视上区:视上核 室旁核 下丘脑前核 结节区: 漏斗核 腹内侧核 背内侧核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核
乳头丘脑束
前连合 室旁核
前核
视上核 漏斗核
神经系统
小脑和间脑概述
1
二 小脑
Cerebellum
基本要求
掌握小脑的形态、分叶。小脑核的概念与组成; 小脑的功能。
熟悉小脑体的分部;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2
二 小脑
Cerebellum
丘脑间黏合 穹隆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第四脑室 漏斗 垂体 下髓帆
(一)小脑的位置
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小 脑幕下方,借3对小脑脚连于 脑干的背面。
19
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大脑皮质运动区
脑桥核
小脑半球外侧部皮质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红核
齿状核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协调和控制上、下肢精确的随意运动
20
(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顶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18
中间核
小脑半球皮质
对侧红核
大脑皮质运动区
•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3、新小脑(大脑小脑)
接受对侧脑桥核的纤维,经小 脑中脚进入 发出纤维经齿状核由小脑上脚传 出,到对侧红核和丘脑腹外侧核, 再到大脑皮质运动区 协调和控制上、下肢精确的随意运动 损伤:共济运动失调和意向性震颤
激,参与运动调节和初步感知痛觉,进化较新。(旧丘脑) 联络性核团: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的背侧组,与大 脑皮质有往返联系,进化最新,参与高级精神活动。(新丘 脑)
3、功能
①感觉传导路的最后中继站,感知粗略痛觉 ②构成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维持清醒状态 ③参与调节躯体运动 ④参与高级精神活动
30
(二)后丘脑
碍出现在同侧
(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共济失调:在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
21
(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2.原小脑综合征 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征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 脑、底丘脑、后丘脑5部,其内腔为第三脑室。
后面观
24
间脑位置
侧面观
底面观
25
(一)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1、位置和外形
两侧之间有丘脑间粘合前方突 出为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为丘 脑枕
背侧丘脑
内囊
丘脑枕
中间块
丘脑前结节
下丘脑沟
26
2、内部结构
脑桥 延髓
3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of the cerebellum ,Sagittal slice.
4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中脚
5
(二)小脑外形与分叶 1.分部
小脑中部狭窄称为小脑蚓 : 小结、蚓垂、蚓锥体; 膨大部分为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绳状体)
前庭小脑纤维,橄榄小脑 纤维、脊髓小脑后束、楔 小脑束组成
小脑中脚
小脑中脚(脑桥臂)
脑桥小脑纤维组成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结合臂)
脊髓小脑前束等传入纤维 小脑中央核到对侧红核和 背侧丘脑的传出纤维组成
小脑下脚
小脑中脚
14
(三)小脑纤维联系及功能
小脑的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群的 随意运动三方面。
参与对内脏活动的调 节,影响脑干和脊髓对 体温、循环、呼吸、摄 食、生殖、水盐平衡的 调节
前脑内侧束
背侧纵束 乳头被盖束
38
(3) 与背侧丘脑的双向联系
参与和影响情感行为
39
(4)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核 — 视上垂体束—垂体 后叶(神经垂体) 分泌抗利尿激素 (ADH ,加 压素) 室旁核 — 室旁垂体束 — 垂体 后叶(神经垂体) 分泌催产素 漏斗核 — 结节垂体束 — 正中 隆起的毛细血管 将神经内分泌物质(促激 素或抑制激素)送至垂体前 叶(腺垂体)。
腹前核、腹外侧核 (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 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29
按核团性质分为3类
非特异性核团:板内核、中线核团和网状核,与网状结构联 系,构成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属古老的核团。(古丘脑)
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接受特异性刺
16
2、旧小脑(脊髓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经 小脑上、下脚进入小脑 ①发出纤维经顶核中继后, 到前庭神经核、红核、网 状结构
②发出纤维经中间核,经小 脑上脚至对侧红核和丘脑腹 外侧核再到对侧大脑皮质运 动区
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损伤:肌张力低下
17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前后束
普氏细胞
蓝状细胞
平行纤维
颗粒细胞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星形细胞 苔藓纤维 普氏细胞轴突 攀缘纤维
11
白质
小脑皮质结构模式图
(三)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小脑表层的灰质(3层)
颗粒层 含有颗粒细胞,Golgi细胞和小脑小球(由玫瑰结、颗粒细胞 树突和Golgi细胞轴突) 高尔基细胞
普氏细胞
蓝状细胞
平行纤维
1、原小脑(前庭小脑)
接受前庭神经节和前庭 神经核的纤维 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发出纤维至前庭神经核 维持体态姿势、保持身体平 衡、协调眼球运动。 损伤:平衡失调,眼球震颤
15
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下脚
前庭神经核
绒球小结叶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躯干肌运动神经元
•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位置:位于背侧 丘脑后端 的下方 组成:内侧膝状体和外侧 膝状体 分别接受下丘的听觉纤维和 视束的传入,发出纤维至颞 叶听觉中枢和枕叶视觉中枢 功能:内侧膝状体是听觉传导 路的中继核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传导 路的中继核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31
(三)上丘脑
松果体 内分泌腺,有抑制生殖 腺和调节生物钟等作用。 缰三角 丘脑髓纹 与边缘系统活 缰连合 动有关 后连合
颗粒细胞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星形细胞 苔藓纤维 普氏细胞轴突 攀缘纤维
12
白质
小脑皮质结构模式图
(二)内部结构
2、小脑核(中央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顶核 球状核
中间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髓体 (白质) 小脑皮质
13
(二)内部结构 3、小脑髓质
①小脑皮质与小脑核之间的往返联系 ②小脑叶片间与小脑叶之间的联络纤维 ③小脑的传入和传出纤维,组成3对小脑脚
有3条裂:原裂、水平裂、后外侧裂
后外侧裂 小脑扁桃体
原裂
水平裂
6
小脑扁桃体
7
(一)小脑外形与分叶 2.分叶
前叶、后叶、绒球小结叶
旧小脑 原小脑
绒球脚 前叶 蚓垂、蚓锥体 小结 绒球
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