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案沪科版

合集下载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第一节温度和温度计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第一节温度和温度计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课任务分析】1.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使学生认识物态变化。

知识与2.学生认识温度的含义,认识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规定。

技术3.使学生认识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并会使用常有温度计教丈量温度;认识体温计的特色,会使用体温计。

学1.经过学习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规定,掌握物理量的一目过程与种规定方法。

标方法2.经过使用温度计,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着手操作能力。

感情态培育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和互相协作、友善相处的健康心度与价理。

值观重经过实验研究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点难如何规定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

点【教课环节安排】环教学问题设计教课活动设计最正确解决方案节创教师利用课件显现云、雨、设雾、露、霜、雪、雹的图片,仔细观看,从生第1页/共8页情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活走向物理,指引境教师提出问题:它们都是有什学生从无心注意走么物质构成的?教师用手沾水向存心注意。

并板在黑板上写“水”字,并借机书课题。

引出章节课题: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自主学习题(见教案)自主学习题答案:学生利用课前或1、固态液态气态冰、课上 5 分钟左右的霜、雪雾、露水蒸气时间预习本节内自 2、冷热程度摄氏度(℃)容,并达成自主学主3、冰水混淆物开水习题.学4、37 ℃零下 39 摄氏度教师指导学生自习5、液体的热胀冷缩量程学,并投出答案,玻璃泡容器底容器壁学生自我改正。

液柱的液面相平6、细弯管35℃至 42℃0.1℃合知识点一:水的物态变化作问题 1:雨是如何形成的?教师显现雨形成的共小结:雨的形成过程是水不一样图片,并演示“人建状态互相转变的结果。

造雨”实验。

学生问题 2:什么称为物态变化?察看、总结。

小结:物理学中,将物质由一教师提出问题,学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生回答。

教师重申,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水学生勾勒“物态变智的物态变化与温度亲密化”的定义。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与温度计1.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2.了解单凭感觉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准确的,摄氏温度的定义及常见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3.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4.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一、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3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水有三种状态,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2.物理学中,将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小组讨论】如图所示,将冰放入水壶,然后加热,待水沸腾后,拿着长柄勺子靠近壶嘴,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答:壶嘴附近有大量的“白气”产生,勺子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师】1.现实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较常见.其实,除水以外,所有物质均有三态,而且相互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只是不常见而已.2.发生物态变化时通常都伴随着温度的变化.【跟踪训练】下列过程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 B )A.冰棒含在嘴里化了B.酒精与水混合后得到一种液体C.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D.钢变成“钢水”二、温度和温度计【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4、5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水沸腾的温度定为100 ℃,把0 ℃和100 ℃之间划分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摄氏度.2.-4.7 ℃读作零下4.7摄氏度.3.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4.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小组讨论】1.如图所示,3个杯子分别盛有冷水、温水和热水.一只手接触冷水,另一只手接触热水,过一会儿,两只手同时插入温水中,感受一下,两只手的感觉是一样的吗?说明什么问题?答:不一样;说明仅凭感觉器官去判断温度的高低不准确.2.如图所示,取一个带塞玻璃瓶(如注射用青霉素瓶)和一根透明细塑料管(如细饮料吸管),在瓶中装满水(在水中滴两滴红色墨水),将细管插入塞中并使细管中的水略高出瓶口,将玻璃瓶放入热水中,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再将玻璃瓶放入温度更高的热水中,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液面高度的不同,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常用的温度计是依据什么原理制成的?答: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液面会继续上升;说明物体的温度不同;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师】1.在制备简易温度计时,透明塑料管越细越好,能更好地观察到液面的变化;在玻璃瓶的水中加入红墨水,可以方便观察到液面的变化.2.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每一等份都表示着相同的温度,在0 ℃以上每上升一小格即增加1 ℃,0℃以下每往下数一小格即下降1 ℃,为负数.3.常见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工作的,另外也有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工作的.【跟踪训练】1.为了提高液体温度计的灵敏度,下列措施中最好的是 ( D )A.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加一段非常细的管子B.把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做小些C.把温度计玻璃管的内径做粗些D.把温度计玻璃管的内径做细些2.下列温度最接近23 ℃的是( C )A.人体的正常体温B.宜昌冬季的最低气温C.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三、温度计的使用【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6页,完成下列填空:1.使用温度计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是否在量程内.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物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时再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小组讨论】如图所示,观察如下使用温度计的操作,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教师】1.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①“一看一清”: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②“三要”:(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b)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2.若将玻璃泡接触容器的底或壁,温度计将显示的是容器本身的温度;视线若在液柱的上表面以上或以下,读取的数值将比实际值偏大或偏小.【跟踪训练】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分度值.小明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C.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2℃,水的温度是87℃.四、体温计【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7页,完成下列填空:1.体温计的量程是35 ℃~42℃,分度值是0.1 ℃.2.体温计的玻璃泡前面有细弯管,这种结构使体温计可以(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3.每次使用前,体温计需要甩动,使玻璃管中的水银回到玻璃泡内. 【小组讨论】1.取一支体温计,认识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是多少?答:35 ℃~42℃、0.1 ℃.2.将实验室用温度计和体温计同时放入一杯温水中(37 ℃左右),待示数稳定后读数并记录,将它们取出过两分钟后再次读数,比较它们的示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答:体温计示数较高;实验室用温度计拿出后示数下降,而体温计拿出几分钟后示数保持不变,因为体温计有一缩口结构.【教师】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的区别表现在:①量程不同;②分度值不同;③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不同;④结构不同.【跟踪训练】在防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读数时看到的是水银柱的正立、放大的虚像.下图中体温计的示数是36.5℃,请写出一点有关体温计使用的注意事项:使用前先甩一下,使管内的液体回到35 ℃以下.第2节熔化与凝固1.知道物质熔化的规律、图像,了解晶体、非晶体的概念,知道熔化需要吸热.2.知道物质凝固的规律、图像,知道凝固需要放热.一、熔化【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9~12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2.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有确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晶体.3.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非晶体.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小组讨论】请完成下面实验,并回答问题:取适量的碎冰和石蜡放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插入正在加热的热水中,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变化,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如图所示.(1)冰和石蜡在由固态变成液态时温度变化有什么不同?根据这些不同能否将物质进行分类?答: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可以将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2)冰和石蜡在由固态变成液态时需要哪些相同的条件?若冰和石蜡在刚开始熔化后,停止给它们加热,此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由此现象,你能分析出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时遵循怎样的规律呢?答:需要加热;不再熔化;物体在熔化时,要持续加热.(3)在方格纸上画一根横轴表示时间,画一根纵轴表示温度,标出各个时刻所记的物质的温度(坐标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熔化图像.分析冰和石蜡的熔化图像有什么不同?答:冰的熔化图像有一横向平线,石蜡的熔化图像没有.【教师】1.做熔化实验时,将有碎冰或石蜡的试管放到烧杯的水中加热,而不是将试管直接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目的是使受热物体尽可能均匀地缓慢地受热,从而能够得出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结论.这种方法叫做水浴法,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另外,实验时还应注意酒精灯的安全使用.2.晶体熔化需经历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三个状态的过程;物质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3.用图像法描述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情况非常直观,在各门科学中应用非常广泛.【跟踪训练】1.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丙(1)该实验装置应自下而上(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物质受热均匀;(2)图乙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温度不变并且吸收(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说明海波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第10 min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3)图丙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像,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火山爆发是近段时间人们常议论的话题.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降低(填“升高”或“降低”).二、凝固【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3、14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2.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不变.3.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降低.4.晶体在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晶体,其熔点与凝固点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小组讨论】如图所示,北方冬天储存白菜,人们常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的菜被冻坏,请问原理是什么?答:利用水凝固时放热,使得地窖的温度不至于太低.【教师】1.同种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互为逆过程.因此,晶体熔化需要吸热,且温度不变,则晶体凝固需要放热,且温度也不变.2.晶体凝固放热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跟踪训练】豆腐光滑细嫩,经冰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成为美味的“冻豆腐”,冻豆腐中产生许多小孔的原因是( D )A.豆腐冷缩而成的B.豆腐膨胀而成的C.冰箱中的冰霜进入豆腐而形成的D.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成冰,后熔化成水而形成的第3节汽化与液化1.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3.了解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一、沸腾【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6、17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3.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它的温度却保持不变(填“升高”或“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小组讨论】1.取温度计、酒精灯、烧杯、石棉网、铁架台、水,按如图所示组装好实验器材.实验时自水温90 ℃开始每隔一分钟记录温度,并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1)请根据记录的温度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时间图像. 答:图略.(2)水在沸腾时有哪些现象? 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3)若水在沸腾时,撤去酒精灯,烧杯中的水还能保持原来的沸腾现象吗?这说明什么?答:不能;水沸腾时需要继续吸热.(4)你所测到的水沸腾的温度是多少?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这个温度是否变化?答:略;不变.2.请根据下面表格中的“一些物质的沸点”说明为什么测量沸水的温度时,用水银温度计而不是酒精温度计.一些物质的沸点(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液态) 沸点 t/℃ 物质 (液态) 沸点t/℃ 物质(液态) 沸点t/℃ 氦-269 乙酸35萘218氢-253 酒精78 亚麻仁油287氮-196 水100 汞357氧-183 甲苯111 铅1740氨-33 煤油150 铁2750答:水银的沸点是357 ℃,酒精的沸点是78 ℃,沸水的温度是100 ℃,所以应选用水银温度计.3.如图所示,使烧瓶中的水沸腾,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稍降低一些后,将一大注射器接到密闭的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可以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水重新沸腾;水的沸点随大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教师】1.为了缩短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实验中通常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提高水的初温;②减小水量;③加大酒精灯的火焰;④加盖纸盖.2.绝大多数情况下,实验中测得的液体沸点偏离100 ℃,这主要是由于实验时的大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导致的;另外水质不纯对沸点也有影响.【跟踪训练】1.在塑料袋中滴一些酒精,将袋挤瘪后把袋口扎紧,再把它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这主要是因为酒精发生了( C )A.熔化B.凝固C.汽化D.液化2.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地让馒头蒸熟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二、蒸发【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只在液体表面(填“液体内部和表面”或“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填“吸”或“放”)热.3.液体的蒸发随时都在发生,液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就越快,反之,蒸发越慢.【小组讨论】1.如图所示,人们常用酒精擦拭体表为高烧病人降温,说明什么问题?答:说明液体蒸发需要吸热.2.完成下述实验,回答问题:(1)如图甲所示,将等量的酒精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只将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涂抹开,会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涂抹开的酒精先消失,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2)如图乙所示,将等量的酒精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只对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加热,会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被加热的酒精先消失,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3)如图丙所示,将等量的酒精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只对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扇风,会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被扇风的酒精先消失,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教师】1.沸腾和蒸发都属于汽化,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掌握这两种汽化方式(如下表).名称相同点不同点发生的温度发生位置剧烈程度制冷作用蒸发汽化、吸热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表面平和缓慢有沸腾汽化、吸热达到沸点并吸热才能进行表面和内部剧烈无2.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跟踪训练】下列措施中能减慢蒸发的是( D )A.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B.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C.喝热开水时,用嘴向水面吹气D.用保鲜袋装蔬菜并放入冰箱三、液化【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9、20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液化向外放(填“吸”或“放”)热.【小组讨论】将正在加热且水已沸腾的烧瓶引出的水蒸气对准冰冷的玻璃表面和热的玻璃表面,哪块玻璃表面有水珠生成?这说明什么问题?答:冷的玻璃表面;说明液化需要向外放热.【教师】生活中谈及的“白气”为液态,不是气态.因为无色的气体是看不见的.“白气”一般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跟踪训练】100 ℃的水蒸气比等量的100 ℃的沸水对人体造成的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 ( C )A.水蒸气是气体,更容易钻进人的皮肤B.水蒸气的温度比沸水的温度高C.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D.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第4节升华与凝华1.知道升华的概念、常见的升华现象及升华需要吸热.2.知道凝华的概念、常见的凝华现象及凝华需要放热.3.统一认识、比较所学各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一、升华【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2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2.升华需要吸(填“吸”或“放”)热.【小组讨论】1.如图所示,把少量碘放入烧瓶中,瓶口盖上玻璃片,开始加热并观察瓶内有什么变化?答:加热时,会看到有紫色气体生成,没有出现液态的碘.2.舞台上的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等特殊效果得力于干冰升华,使水蒸气遇冷液化(如图所示),请说明原理.答: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快速降低,导致周围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这便是我们看见的淡淡薄雾.【教师】1.要了解常见的升华现象:钨丝升华、萘升华、冰升华、干冰升华、碘升华等.2.发生升华现象时,物质并不是由固态熔化为液态,然后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而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只有一部分物质能发生升华.【跟踪训练】1.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C )①冰袋降温②冰冻的衣服晾干③干冰变小④冰花的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为缓解旱情,某市多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即通过在空中投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投撒干冰的作用是( C )A.使空气液化B.使空气中的小水珠汽化C.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D.“干冰”熔化变为雨水二、凝华【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2.凝华需要向外放(填“吸”或“放”)热.【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实验,并回答问题:1.如图所示,在烧瓶中放入少量碘,加热,至出现紫色气体时,停止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说明什么问题?答:紫色气体渐渐变淡,玻璃片下表面和烧瓶内壁上有固态碘颗粒形成,没有出现液态碘;说明物质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2.继续对烧瓶加热,待瓶内有紫色气体生成时,换一块烤热的玻璃片放置于瓶口,观察玻璃片下表面上是否有固体碘颗粒形成.这说明什么问题?答:没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需要向外放热.【教师】1.要了解常见的凝华现象:钨蒸气凝华、水蒸气凝华、碘蒸气凝华等.2.发生凝华现象时,物质并不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然后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的,而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只有一部分物质能发生凝华.【跟踪训练】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三、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4、25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熔化、汽化、升华这些物态变化过程都是吸热过程.2.凝固、液化、凝华这些物态变化过程都是放热过程.【小组讨论】如图所示,制冷剂在“蒸发器”发生汽化(填物态变化)时吸热(填“吸热”或“放热”),在“冷凝器”发生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时放热(填“吸热”或“放热”).【教师】1.判断物态变化时一般采用三个步骤:①物质的初始状态是属于固态、液态还是气态;②物质经历了物态变化后最终属于什么状态;③由初始状态与终端状态确定物质中间的物态变化.2.对本章的物态变化知识可以总结如下:【跟踪训练】如图所示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同时伴随着吸热;过程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液化,同时伴随着放热.第5节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1.认识水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常见的水污染源及水污染现状.2.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及节水的一些措施.一、全球变暖【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7、2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现代工业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作为能源,排放出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使太阳的热量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使全球变暖.【小组讨论】如图所示,说说全球变暖对动、植物的影响?答: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惨遭厄运或被迫转移.【教师】1.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高温天气将严重困扰人类健康,导致人类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一些热带地区疾病也可能随着气候变暖而向更多的国家传播.2.全球变暖使海面上升,其后果是引起地球南、北极的冰山熔化,这将使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沿海和岛国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二、水资源危机及珍惜每一滴水【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了解世界及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并提出节约用水的措施:随手关水龙头、水的循环使用等.【小组讨论】我们家庭生活中用水淘米、洗菜、洗衣、浇花、冲厕、洗澡……想想在这些用水环节中,可采取哪些节水方法?答: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用淘米的水浇花、关紧水龙头防止水的无谓流失等.【教师】谨记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地球上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跟踪训练】1.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 D )A.汽车排放的尾气B.污水的任意排放C.农药、化肥的任意使用D.植物的光合作用2.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是节约用水.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节约用水意义重大,下面的节水办法中不可行的是( C )A.每日定量、定时供水B.在每天的淘米、洗衣、冲厕的过程中,限量用水C.减少每个人每天的饮用水D.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技术。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共5套)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共5套)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共5套)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使学生认识物态变化。

2.学生认识温度的含义,了解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规定。

3.使学生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并会使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了解体温计的特点,会使用体温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规定,掌握物理量的一种规定方法。

2.通过使用温度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难点如何规定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

【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最佳解决方案创设情境教师利用课件展现云、雨、雾、露、霜、雪、雹的图片,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教师提出问题:它们都是有什么物质组成的?教师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水”字,并借机引出章节课题: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认真观看,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从无意注意走向有意注意。

并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题(见学案)自主学习题答案:1、固态液态气态冰、霜、雪雾、露水蒸气2、冷热程度摄氏度(℃)3、冰水混合物沸水4、37 ℃零下39摄氏度5、液体的热胀冷缩量程玻璃泡容器底容器壁液柱的液面相平6、细弯管 35℃至42℃ 0.1℃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自主学习题.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并投出答案,学生自我更正。

合作共建智能应用知识点一:水的物态变化问题1:雨是如何形成的?小结:雨的形成过程是水不同状态相互转化的结果。

问题2:什么称为物态变化?小结:物理学中,将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水的物态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

知识点二:温度问题1:温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小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问题2: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它的单位叫什么?小结:(1)把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与温度计学案 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与温度计学案 新版沪科版

第1节 温度与温度计一、温度温度:描述物体的 。

二、温度计 1、试一试: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 的。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制定测量工具——温度计的必要性 。

2、想想做做——自制温度计,参考课本47页。

思考:(1)瓶身为什么要较大..? 。

(2)为什么插入的是细.玻璃管? 。

(3)瓶子里为什么加入的是带颜色...的水? 。

观察: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然后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

结果:小瓶放入热水中,细管中水柱的位置 ,小瓶放入冷水中,细管中水柱的位置 (选填“高”或“低”)。

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变化的原因:由于水的热 冷 。

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 。

3、常见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 红外线体温仪 电子温度计三、摄氏温度1、摄氏温度的表示符号: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规定为 ℃,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

在0 ℃和100 ℃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 。

3、读数:例如,人的正常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 ”;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读作“ ”或“ ”。

训练1、图中温度计甲的示数为__________,读做_________,温度计乙的示数为__________,读做__________。

四、温度计的使用阅读课本49页—50页前两段,回答下列问题:1、量程:仪器所能测量的_________。

2、分度值:最小一格代表的值。

3、温度计的构造4、温度计的使用(1观察量程的目的:时测量不出,(2(3)(4刻度线很大的玻璃泡 分度值:( ℃),量程::( ℃— ℃)内径 的的玻璃管单位:( )读作:( 金属盒温度计 光测温度计 体温计1020℃℃3837(a)(b)( )____要与温度计的____相平。

➢会认:量程、分度值、零刻度➢会放: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和壁➢会读:待液面稳定,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体➢会看:视线与液面相平训练1、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分别如图中A、B、C、D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训练2、图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2、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行新课: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

(1)、试验: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生结论〔……〕(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示),可否判断温度高低?学生讨论如何判断?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与温度计教案(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与温度计教案(新版)沪科版

12.1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

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

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二、进入新课[生甲]什么叫温度?[生乙]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

[生甲]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生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

[生丙]应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生丙]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新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

新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

新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

2.知道温度的概念、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阅读—体验—归纳”的教学过程,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温度、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规则。

【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循环、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温度计“错用”造成的后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发烧时,我们去医院检查,医生问诊过后,会让我们测体温。

测量一段时间后,医生拿出体温计读数,然后确定是否发烧。

而在学校实验室,我们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老师总是强调温度计不能从水中拿出来读数。

这两种做法为什么不同呢?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水的三态[阅读课本]P2“从水之旅谈起”。

[小组讨论]雨、云、雪、露、雾、霜是怎样形成的?[分析]太阳照射使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快速上升。

在上升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了云。

当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落下时,雨便产生了。

假如高空的温度较低,水还能以雪或冰雹的形式降到地面。

雨水渗透到地下,汇聚后流回海洋。

陆地或海洋中的水再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再重复原来的变化。

[实验]完成课本P3“迷你实验室”。

[思考]实验过程中水经历了怎样的状态变化?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示](1)水的状态及其变化: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而且水的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物态变化:物理学中,将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温度和温度计教案(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温度和温度计教案(新版)沪科版
教师出示例2,学生分析交流、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答案: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B:使用方法正确;C: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D:读数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取出了被测液体。
借鉴例2学生解决变式练习2.
答案:C
诊断评价
做当堂达标题
教师出示当堂达标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我批改.教师搜集学生做题信息,查漏补缺。
变式练习1:【解析】学生通过测量、体验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才能估测准确。答案为A。
知识点二:温度计及其使用
问题1:常用液体温度计有哪些?还有哪些其他温度计?
小结:三种常用液体温度计分别为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其它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双金属片温度计、彩色温度计等.
问题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结构如何?它们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吗?
小结: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结构有:玻璃管、玻璃泡和测温物质。它们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问题3:使用实验用温度计应注意哪些事项?
小结:(1)被测温度不能超出温度计的量程;
(2)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侧壁;
(3)读数时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视线与液面相平,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
3、冰水混合物沸水
4、37℃零下39摄氏度
5、液体的热胀冷缩量程玻璃泡容器底容器壁液柱的液面相平
6、细弯管35℃至42℃0.1℃
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自主学习题.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并投出答案,学生自我更正。








知识点一:水的物态变化
问题1:雨是如何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

2.知道温度的概念、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阅读—体验—归纳”的教学过程,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温度、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规则。

【教学难点】
水的三态循环、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温度计“错用”造成的后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发烧时,我们去医院检查,医生问诊过后,会让我们测体温。

测量一段时间后,医生拿出体温计读数,然后确定是否发烧。

而在学校实验室,我们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老师总是强调温度计不能从水中拿出来读数。

这两种做法为什么不同呢?
二、教学步骤
探究点1水的三态
[阅读课本]P2“从水之旅谈起”。

[小组讨论]雨、云、雪、露、雾、霜是怎样形成的?
[分析]太阳照射使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快速上升。

在上升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了云。

当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落下时,雨便产生了。

假如高空的温度较低,水还能以雪或冰雹的形式降到地面。

雨水渗透到地下,汇聚后流回海洋。

陆地或海洋中的水再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再重复原来的变化。

[实验]完成课本P3“迷你实验室”。

[思考]实验过程中水经历了怎样的状态变化?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1)水的状态及其变化: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而且水的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物态变化:物理学中,将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探究点2温度
[阅读课本]P4“温度”。

[小组讨论]炼铁锅炉里流淌的钢水是热的,酒精灯的火焰也是热的,它们热的程度相同吗?地球北极的冰是冷的,冰箱里取出的冰也是冷的,它们冷的程度相同吗?
[分析]它们冷热的程度均不相同。

[小组讨论]将左手食指和右手食指分别浸入冷水和热水中,过一会,再将两手指同时放入温水中,此时两手指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两手指对同一杯温水的冷热感觉是不同的,说明人们对冷热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归纳提升](1)准确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温度。

温度用字母t表示,用摄氏度(℃)作为常用的温度单位。

摄氏度的规定: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

把0~100 ℃之间划分为100等份,那么,每一等份就是1 ℃,读作1摄氏度。

例如,某地气温为-3.5 ℃,读作零下3.5摄氏度或负3.5摄氏度。

(2)热力学温度: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的温标是热力学温标,它表示的温度是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②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T=273.15+t。

[思考]温度是否有大小之分?温度是否有有无之说?
[归纳提升]温度只有大小之分,没有有无之说。

例如,0 ℃表示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而不能说物体没有温度。

探究点3温度计及其使用
[阅读课本]P5“温度计及其使用”。

[小组讨论]温度计有什么作用?温度计有哪些类型?
[分析](1)温度计的作用: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

(2)温度计的类型:固体温度计、液体温度计和气体温度计。

[思考]实验室和家庭常用的温度计是什么温度计?它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实验室和家庭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常见的液体温度计有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思考]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提示]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是否在量程内。

(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被包围在被测物体内。

(3)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的底部。

(4)待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归纳提升]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测液体温度时不能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读数。

[实验]教师让一个学生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并让该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体温计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和常用温度计一样吗?
[分析](1)体温计的玻璃泡前面有细弯管,其作用是让玻璃泡内的汞在温度升高时能自
动进入刻度直管内,但在温度降低时却不能自动回到玻璃管的玻璃泡内。

(2)①使用体温计前要手拿体温计上方,用力地“甩动”几下,使管内的液体回到35 ℃
以下再进行测量。

如果不甩的话,体温计原示数若高于人的体温,就会影响测量结果,而常用温度计则不可以甩。

②体温计可以拿出来进行读数,常用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进行读数。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1.从水之旅谈起
(1)水循环及水的三态
(2)物态变化
2.温度(t)
(1)定义
(2)物理意义
(3)摄氏度的规定
3.温度计及其使用
(1)常用温度计作用
原理
使用规则
(2)体温计结构
使用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感知比较物体温度的高低,增强了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握新知识。

通过边阅读边操作的方式,认识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进而实现重点落实、难点突破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