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2020年高二上学期政治11月月考试卷B卷

长沙市2020年高二上学期政治11月月考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共25题;共50分)

1. (2分) (2020高二下·成都月考) 阿拉伯人有长衫、印度有纱丽、日本有和服、越南有奥黛。中山装曾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比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精神,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这说明()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③

2. (2分) (2016高二上·临川期中) “一个只能出口机器设备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这一观点启示我们()

①文化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积极地向他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3. (2分)(2016·江苏) 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16年5月12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材料体现了()

A .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 . 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 . 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 . 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4. (2分) 2015年4月12日,北美影片《速度与激情7》在我国内地上映,创下的内地最高票房纪录,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超过20亿的电影。这启示着()

①我国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②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③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正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我们要抵制西方文化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④

5. (2分)巴金说,他在散文创作上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他儿时背诵的《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是他从事散文创作的“真正的启蒙老师”。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6. (2分) (2017高二上·衡阳期中) 大到一座座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广场,小到一个个社区文化中心、书报亭、阅读屏。一座座“文化灯塔”,竖立在城市街头,彰显着城市形象。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②要夯实城市经济基础,凝聚市民情感

③要完善城市文化设施,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④要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向心力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7. (2分) (2017高二上·云南期末) 书信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伟大的作家雨果把创作的小说寄给了出版商,过了一段时间未见回复,就去信询问。他只在信上写了一个问号,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出版商的复信:一个惊叹号。不久,雨果的作品出版了,它就是巨著《悲惨世界》。雨果和出版商间奇妙的书信往来主要体现了()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

②优秀文化可以启迪智慧,丰富精神世界

③作为文化的标点符号也会凝聚成精神力量

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了文化的物质载体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8. (2分) (2017高二下·重庆月考) 儒家强调人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这是中国人信奉的主流人性论。不仅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美国人也仍然信奉仁义礼智信,英国人也绝不能反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主要说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9. (2分) (2017高二上·泉州期中) 习近平主席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万隆精神,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植根于“天下大同”的中华文化传统,着眼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契合、相通,将目光投向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亚非新未来、人类新图景。这说明()

①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文化对政治具有重大影响

③经济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10. (2分) 2017年1月1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开展2017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关于“全民阅读”,李克强曾说:“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材料中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A . 全民阅读将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物质性影响

B .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

C . 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 .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就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 (2分) (2017高二下·莆田期末) 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2017年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强势回归,为新春佳节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圈粉无数”,《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圈粉”无数,是因为()

①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②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载体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古典诗词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基因

④古典诗词寄托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③④

12. (2分) (2017高二上·河北期中)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特征,而且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遗产。这启示我们()

①必须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

②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要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3. (2分) (2020高二下·大庆月考)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嫦娥四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嫦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以“嫦娥”命名登月探测器,引起了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共鸣。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③海外华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④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博大精深的特点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14. (2分) (2017高二下·吉林期中)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记载赵武灵王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故寡人变

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于是颁布胡服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近代史学家梁启超盛赞赵武灵王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弘扬传统文化应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

②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重要基础

④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5. (2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党高度重视教育领域改革是因为()

①教育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发展教育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④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①③

16. (2分)在网上发声,可以影响和引导网民阅读,提升网络文学评论水平。要注重从网络作家和网站编辑

中发现培养网络文学批评家,逐步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熟悉互联网的网络文学批评家队伍。这说明()

①加强网络文学评论有利于提升网络文学的水平

②各民族文化逐步走向趋同,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

③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17. (2分) (2017高二上·湖州期末) 线上直播平台、移动客户端、VR/AR技术……如今,文博单位利用新技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方式共样繁多。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越来越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这意味着()

①科学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批判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③科技使文化传递方式发生根本变革

④文化创新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18. (2分) (2017高二上·普兰店期末) 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唐代,进入历史上的高峰期。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从此角度看,盛

唐诗人的成功在于()

①弘扬先进文化,树立正确历史观和民族观

②发挥个人优势,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③贴近生活实践,形式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④提炼普遍人情,深度探寻人们的精神世界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19. (2分) (2020高二下·徐州月考) 新华网以“我们的来时路”为主题,展示了历时 15 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 5000 年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材料体现()

①考古资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②中华文化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③考古资料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0. (2分) (2017高二上·牡丹江期末) 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归功于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了芝麻、葡萄、黄瓜、菠菜等蔬菜,还传入了一些烹调方法。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④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利于推动文化发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1. (2分) (2017高三上·武汉开学考)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方言迥异、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但借助统一的文字,“语不同音”的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交流。千百年来,“书同文”与“语不同音”一直相安无事地并存。这种现象表明()

①语言文化的内容与新式不是统一的

②中国的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

③区域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共性

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2. (2分) 2013年8月8日,为期四天的首届天津全国民族文化交流与商品博览会举行。博览会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歌舞、食品、服饰、工艺品等。这些文化产品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体现了()

A . 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 .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 .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D . 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23. (2分)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下列对爱国主义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②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爱国与爱国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24. (2分) (2017高二上·普兰店期末) 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开放多元,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差异化,国人的各种区隔对立也在增多。但爱国不分派别,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只要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利,都是爱国者,都是值得团结的力量;而悖逆国家和民族的人,总是要被唾弃和淘汰的。这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一致性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25. (2分) (2019高二上·淮北月考)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A . 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B . 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

C . 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

D . 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共4题;共50分)

26. (6分) (2016高二下·宝应期中)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系列纪录片,通过中国各地的中华美食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中华美食来看社会。《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再度掀起“舌尖”热。对于《舌尖2》的播出,人们褒贬不一。

持赞成的观点有:

●纪录片里的美食和生活,绝大多数来自乡村,不光勾起了人们对美食的向往,更引发了人们的思乡情怀;

●以微距拍摄的方式将中国人在美食上的奇思妙想,智慧火花呈现在观众面前,令人叹为观止;

●将西藏蜂蜜、浙江跳跳鱼、贵州稻花鱼、四川腊肠等各地传统美食交流融合纳入镜头,各具特色,催人垂涎。

……

对《舌尖2》持批评的观点有:

●故事造假,过于煽情、忽略美食,而且传递着不正确的价值观;

●部分情节存在对BBC节目的抄袭和模仿现象,不利于对中国传统美食的传播;

●藉助食物过分渲染民族主义,不利于各国间文化交流。

……

《舌尖2》引领我们再次面向民间,寻找那些消失的和即将消失的美味。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

简述赞成观点所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2)

针对批评观点,从《文化生活》角度阐明你的立场。

(3)

请你为“留住美味,留住记忆”从《文化生活》角度出谋划策。

27. (9分) 2013年4月,一年一度的海湾国家文化艺术盛事杰纳第利亚遗产文化节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如期举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沙特国王阿卜杜拉于1984年创立的杰纳第利亚遗产文化节,每年都吸引沙特以及周边国家几百万人次的参观者,是海湾地区乃至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艺术节之一。为促进文化多样性以及沙特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明对话,文化节自2008年起每年邀请一个国家担任主宾国,在杰纳第利亚村内设主宾国馆,展示该国文化。

材料二2013年,中国应邀成为杰纳第利亚遗产文化节主宾国。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代中国风貌,主办方不断推出新鲜有趣的互动体验活动、文化交流主题日、传统文化小课堂等,希望每个参观者都能够最近距离地接触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精神。

(1)

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回答沙特为什么要推动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明对话?

(2)

结合材料二,分析主办方做法的文化生活依据。

28. (15.0分) (2018高二上·深圳月考) 云南充分发挥地缘、人缘、文缘、商缘优势,扩大与东南亚、南

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同时辐射欧美地区,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精心策划、成功举办“感知中国·美丽云南”日内瓦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感知中国”缅甸行系列活动,与老挝合作举办大型春节联欢晚会,精心打造具有云南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系列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增进了与有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在国外主流媒体打造一系列《美丽云南》新闻专刊,用对象国语言办好泰文《湄公河》、缅文《吉祥》、老挝文《占芭》、柬文《高棉》杂志等系列外宣刊物,推动广播节目和电视频道在周边国家落地,依托节庆活动、报纸和书社等载体开展文化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云南文化“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29. (20分) (2017高二上·清流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仅靠短短的数年时间,中国就迈入了信息化时代,成为了网络大国,但要进一步成为网络强国,就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也离不开全国人民的一道努力。网络强国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打造网络强国,就犹如一条新的长征之路,我们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就应当秉承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

材料二:“四海八荒”、“蓝瘦香菇”、“表酱紫”……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接地气”的用语,正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

(1)结合材料一,请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回答,打造网络强国应如何秉承长征精神?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应对材料二中的现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共25题;共5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25-1、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共4题;共50分)

26-1、

26-2、

26-3、

27-1、

27-2、

28-1、

29-1、

2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