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案1

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案1
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案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

一、课程标准

●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标准解读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2)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3)教学目标

●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能从不同角度的图形中辨别地球自转的方向。

●识记地球自转的周期;比较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

●用示意图说明地球自转速度的纬度差异。

●能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产生;说出太阳日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的意义。

●说出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的规律,列举生活中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的事例。

●说出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会进行地方时和区时的换算。

(4)教学方法

? 演示法、图示分析法、比较法

二、知识结构

中心

概况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日,长小时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所需的时间。

速度角速度为/时。地球表面除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向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导致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偏向力随物体的运

动速度的增加向,随纬度的增高而。

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时,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又称。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经线穿行的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

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

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和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了解了外部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及其地理意义。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概况

[自学思考]请学生自学课本,完成提纲中地球自转的中心、

方向、周期、速度等有关问题。

[提问小结]教师边提问、过讲解小结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P16页和P17页的活动题。

[承转]上面我们讲了地球自转的概况,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提问]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有哪些?

[板书](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是导致昼夜交替

二是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三是产生了时间差异

[讲述]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活动]完成P17页活动题。

[讲述]地球自转的第二个地理意义是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阅读]P18页材料了解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有关知识

[小结]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水平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地球偏向力随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随纬度的升高而加大。

[讲述]地球自转的第三个地理意义是产生了时间差异。

[阅读]课本P18页有关地方时的材料,完成知识提纲中的填空

[教师小结]地方时的概念、差异。

[讲述]因为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各地地方时的差异测定某地的经度。请大家对照课本P18页活动:“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进行实践活动。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各地都使用同一地方时行不行?为什么?

[承转]由于不同经度上地方时不同,地球上有无数个经度,就会有无数个时间,这在交通和通讯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便。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活动]完成课本P19页活动题,掌握时区的划分及如何计算所在地所属的时区。

[讲解]对区时计算公式进行分析说明。

[活动]完成课本P20页活动题,巩固区时计算的有关知识。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同时又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这样的地方改用折线。

[活动]通过活动了解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

[复习巩固]学生自行复习提纲内容,教师进行辅导答疑。

[达标测试]

四、板书提纲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概况

中心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

周期恒星日与太阳日

速度角速度除除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使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偏向规律

产生时间差异地方时的概念与差异规律

时区和区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产生、两侧日期变更及其弯曲

五、教后感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高一地理地球自转练习题附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自转及地理意义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北半球晴朗的夜晚,把照相机固定好,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星空照片,照片中的每一段弧线均为不同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 1 A. 2 A.2 1.B 2.B 1 2 每小时约15°可推知,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约为4小时。 考点:自转的特征。 地球自转即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3.下列地球自转方向标识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4.若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则

A.太阳西升东落B.太阳东升西落 C.地球无昼夜现象D.地球无昼夜交替现象 【答案】 3.D 4.A 【解析】 3 因此 4 °经线 5 A.a C.a 6.a点经度为 A.45°W B.0° C.135°E D.135°W 【答案】 5.B 6.D

【解析】 5.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纬度相同,自转线速度相同;除极点外,各地自转角速度都相等。a、b两点处于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相同。bc位于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6.c点在180°经线上,a点位于c点东侧,a、c两点相距45°,因此a点经度为135°W。 7 A.① 8 A.8 7.B 8.A 7 8°E地方时为8:00,即北京时间为8:00。 考点:时间计算。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9.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小岛最终可能连接的岸堤是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0.甲、乙两处河流剖面(阴影部分为流水堆积物)正确的是 【答案】 9.C 10.B 【解析】 9.图中河段均较为平直,河水水平运动会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 10. 甲地 乙地 丙地 11 A B.乙地区时比甲地区时早1小时 C.甲、乙两地区时均为105°E的地方时 D.甲、乙两地区时均为120°E的地方时 12.甲、乙、丙三地自转线速度 A.甲>乙>丙B.乙>丙>甲

高中地理《拉丁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㈠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 3.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㈡目标叙写 1.明确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区别。 2.记住拉丁美洲的地形,说出主要的地形单元和特点。 3.能够说出拉丁美洲的气候,并能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形成原因, 特别是安第斯山脉南40°以南地区东西侧气候类型的差异以及原因。 4.学会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 5.说出拉丁美洲的主要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的区域特征。 难点:拉丁美洲地形、气候、河流和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法学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前,板图拉丁美洲轮廓图。 (二)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亚马孙河、仙人掌王国、印第安人、玛雅文明、狂欢节、巴西足球。 通过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位置与范围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说出拉丁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 在板图中标出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美大陆、火地岛 的位置。 (四)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学案资料,填写拉丁美洲的地形单元名称。(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脉、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找一名学生代表爬黑板,在板图上标注以上地形单元的位置和名称。 其他同学思考:拉丁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三大地形区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 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探究1】——考点一:板块运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2、气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初一地理练习题 地球的自转

初一地理练习题地球的自转 一、填空题 1.地球绕着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不停地自向自转,出现了的差异。 二、选择题。 1.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 ) A.一年 B.一天 C.12小时 D.一个月 2.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 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轴是倾斜的 D.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3.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国为( )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旋转 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4.地球自转出现了各地时间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赤道附近的时间相同 B. 一天中,伦敦的时间比日本早 C. 一天中,北京比纽约早看到日出 D. 只要纬度相同,各地时间就一样 5.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B.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C.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D.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 6.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四季更替 C.五带 D.极昼极夜 7.我们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如:在以下现象中离不开地球自转的是( ) 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②我们吃早餐时,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要说“晚上好!” ③每天大家都读书看报学习知识 ④北京人到新疆去开始很不适应,原因很多,比如:在北京吃晚餐时,新疆太阳还老高,大家都还要工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谁都没有感觉到地球在转动,这是因为:( ) A.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很大,而人很小 B.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它根本没有运动 C.一年才自转一周,运动太慢,人们无法感觉到 D.天空有云层,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看不见,也就感觉不到 三、综合题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然后分别正对北极、南极和赤道,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不同?并把观察的结果用箭头在下图适当位置画出来。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地轴 2.西东昼夜交替 二、选择题 1.B 2.D 3.C 4.C 5.D 6.A 7.C 8.A 三、综合题

初中、高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学视频专辑

以下为初中、高中地理视频专辑(专辑名称—视频个数) 浏览时请按下CTRL+点鼠标左键就可直接打开 这里只有几万视频中的一部分,更多视频请到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浏览 -------------初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46)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16580287.html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5)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80.html 七八年级初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42)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78.html 广东省新课程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18)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90.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视频(34)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17.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集锦教学视频(35)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1.html 新课程初中地理广东省名师课堂优质课课例(3)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4.html ---------------高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35)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902.html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23)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898.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实录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10687034.html 广东省高中地理名师课堂课例示范(19)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959.html 2010年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8)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857.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特级教师课例示范(7)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773.html 高中地理教学视频(13)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4219915.html,/playlist_show/id_6595332.html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梅州市东山中学王宇红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推荐)

第五章自认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 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 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 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 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1.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 2. 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 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 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境保护 科目:地理课型:复习教学对象:高三、1 班 【课程标准】: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五.环境管理 1.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复习选修六《环境保护》,主要以二轮材料《山东高考》为抓手,以近五年全国Ⅰ卷第44 题“环境保护”为实例,归纳总结环境

保护高考题做题方法、思路,力求总结规律,提高选做题得分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复习环境保护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高考真题,总结做题方法,归纳做题规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高考高频考点。 2.各类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及措施等。 【学情分析】: 环境保护为选修内容,学生对其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并不很扎实,双基仍需夯实。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全册教案

选修2《海洋地理》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熟练掌握主要海峡、运河、海湾、海洋的经纬度位置及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学案(湘教版必修 1)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2.结合实例,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一、地球的自转 1.自转概况 (1)概念和方向:地球围绕地轴自①西向②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③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④顺时针旋转。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由于选取参照物不同自转周期不同,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⑤恒星日,它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⑥360°,所用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⑦太阳日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续相交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360°59′,所用时间为⑧24小时。 (3)速度:自转角速度除⑨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各地○10相等,都为?15°/时;自转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自转的地理意义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产生偏向。该力只作用于 ?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二、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 1.地方时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21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224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划分与区时换算 (1)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3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2415个经度,以该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25区时,又称○26标准时。 (2)区时的换算: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271个小时。在同一日期内,东○28早西○29晚。 3.国际日期变更线 大体沿○30180°经线穿行的折线,也叫○31日界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又为了保持○32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这样的地方改用折线。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的说课稿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球的自转》。我将按说课标、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课标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 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本节是主要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而本节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二、说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 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 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说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心理特征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 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技能基础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

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 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 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 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2.能够判别地球自转方向 3.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 4.能够分析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并应 用计算方法计算出某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2.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 方向、周期。 3.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 能力等。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 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可以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发展观和联系观;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2.学生可以树立起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3.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 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 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 期人口数)。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basic form of earth movement-rotation and revolu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

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

高中地理_必修一_教案__人教版

地理Ⅰ(必修·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 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 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 “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 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 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 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 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 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高一地理地球自转练习题附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自转及地理意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北半球晴朗的夜晚,把照相机固定好,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星空照片,照片中的每一段弧线均为不同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照片中北极星的位置应在 A.左上角附近 B.中心附近 C.右上角附近 D.左下角附近 2.若图中甲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60°,则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约为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答案】 1.B 2.B 【解析】 1.恒星视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相对运动,因为地轴大致指向北极星,因此,北半球看到的星空恒星大致围绕北极星运动,故北极星应位于图中的中心附近。 2.甲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60°,即地球自转了约60°,据自转角速度每小时约15°可推知,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约为4小时。 考点:自转的特征。 地球自转即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3.下列地球自转方向标识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若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则 A.太阳西升东落 B.太阳东升西落 C.地球无昼夜现象 D.地球无昼夜交替现象

【答案】 3.D 4.A 【解析】 3.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据图中标识的极点可知甲图为南极俯视图,自转方向应为顺时针方向,因此A项错误。据图中标识的极点可知乙图为北极俯视图,自转方向应为逆时针方向,因此B项错误。丙、丁两幅图中,西经度应向东度数减小,即顺着自转方向减小,因此丙、丁两幅图自转方向应为顺时针方向,因此D项正确。 4.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太阳相对地球上的观测者而言则是自东向西运动,即东升西落。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则太阳西升东落,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向东或向西自转,均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因此C、D项错误。 考点:自转的方向及地理意义。 下图中,a点位于30°N,b点位于30°S,∠aoc=45°,c点位于180°经线上。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下列关于图中a、b、c三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b两点线速度相等 B.a、b两点地方时相同 C.a、b两点角速度相等 D.b、c两点地方时相同 6.a点经度为 A.45°W B.0° C.135°E D. 135°W 【答案】 5.B 6.D 【解析】 5.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纬度相同,自转线速度相同;除极点外,各地自转角速度都相等。a、b两点处于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相同。bc位于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6.c点在180°经线上,a点位于c点东侧,a、c两点相距45°,因此a点经度为135°W。 考点:自转的速度及经度计算。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