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国内外研究概况读书报告
第二节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
• 春季流行: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气温上升 到2—3℃,旬最高气温上升到2—9℃时,越冬病叶中 的菌丝体开始复苏产孢。此时若遇春雨和结露,越冬 病叶产生的孢子就能侵染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使症状 向上部和周围叶片扩展,引起春季流行。
• 各越冬区因生态条件和菌源不同,条锈病的春季流行 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春季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 湿条件。条件适宜,条锈菌在整个春季流行中,有效 繁殖倍数高达百万倍以上。
• 小麦秆锈病主要分布于北美、澳洲及非洲等地。 我国主要在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和福建、广东、 广西的冬麦区及东北、内蒙古等春麦区发生流 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危害
小麦锈病是局部性病害,但造成的危害则是全株性的, 病菌侵入后,对植株的影响表现在:
• 减少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减弱,夺去寄主营养,降低酶的 活性。
夏孢子单胞,暗黄色,长圆形,21~ 42μm×l3~24μm。中部有4个发芽孔, 表面有细刺。冬孢子有柄,双胞,椭圆形 或长棒形,浓褐色,表面光滑,横隔处稍 缢缩,35~64μm×l3~24μm,顶端壁厚 5~llμm,圆形或略尖,有孢子柄,每个 孢子有发芽孔10个。
小麦秆锈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分化
小麦锈病预测预报包括病情预测生理小种消长和品种抗病性变异预测以及防治效果和产量损失预测等但我国目前尚仅限于病情预测预预测的主要依据是以当地菌源数量大面积品种感病情况以及影响锈菌侵染繁殖和传播的气象因素等的组合状况
第二节 小麦锈病
• 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 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e f.sp.tritici • 秆锈病Pucci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 世界性的病害,也是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年第9期农业技术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杨玉平1,刘祖钊2(1.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山东济南250216;2.济南市章丘区农业农村局,山东济南250200)摘要:小麦是我国一些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着广泛的 种植范围。
但是小麦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病害,其中就包括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又被称为黄疸病,传播速度快、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直接导致叶片早 衰,绿叶面积减少,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植株的发 育,造成质量和产量下降,一般情况下,小麦条锈病会 导致小麦减产20%~30%,严重的话会导致绝收。
主要阐 述了小麦条锈病发生的症状、规律和特点,重点论述了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防治〇引言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流行性疾病,主要威胁小麦的安全生产,在许多重要的小麦产区都有 出现。
研究报道显示,一旦出现小麦条锈病,对小麦将 造成致命性的影响。
该病害的主要特点是气传病害,如 果气温条件适宜的话,很容易大规模爆发。
此外,有些 小麦品种对该病害的抵抗能力比较强,加之部分种植户 不够重视,致病害的传播蔓延。
为此,应该结合病害发 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避免对种植户造成 更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症状与识别小麦条锈病主要威胁小麦的叶片、穗部和茎杆部 位,尤其对叶片威胁最严重,小麦不同的生长阶段,都 可能感染该种疾病,但是不同的生长阶段出现的病症存 在差异性。
如果小麦苗期感染条锈病的话,直接影响幼 苗的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许多孢子堆。
小麦成熟之后感 染条锈病的话。
发病的初期阶段主要影响小麦的叶脉,造成小麦叶片破裂。
如果在小麦快成熟时感染该疾病的 话,在发病的初期阶段主要影响小麦叶鞘,在上面形成 多个孢子堆,之后形成黑色冬孢子堆。
需要注意的是,小麦条锈病严重的话,应该注意将其和小麦叶镑病进行 区分。
小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杆锈病,该病害 的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危害大。
澳大利亚的小麦锈病

澳大利亚的小麦锈病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之一,小麦锈病是这个国家在小麦种植和出口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本论文旨在探讨澳大利亚小麦锈病的现状、原因和管理策略。
一、小麦锈病的现状小麦锈病是由真菌侵入小麦植株并繁殖所引起的病害,分为叶锈病、条锈病和黑麦条锈病三种类型。
在澳大利亚,叶锈病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占据了小麦锈病总病害的80%以上。
另外,由于小麦的生长周期较短且生长条件有限,使小麦更容易受到病害的影响,因此小麦叶锈病在澳大利亚的范围和强度都相对较高。
二、小麦锈病的原因1. 自然环境因素:澳大利亚气候多样,在不同地域和季节中,小麦叶锈病受到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自然环境因素都不同,这也是导致澳大利亚小麦锈病常年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种植环境因素:农民在小麦栽培中,常常会因为不合理的施肥、种植密度过大、收获不当等因素导致小麦的免疫力不足,从而让小麦更容易受到小麦叶锈病的侵害。
3. 生物环境因素:如果澳大利亚农业部门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小麦叶锈病病害,会让病害在小麦种植区域内自由蔓延,从而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其他问题。
三、小麦锈病的管理策略1. 发展抗病品种: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适应当前气候、土质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品种,果断淘汰不耐锈锈病的品种,加强育种研究,推广适应性更强的品种。
2.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加植物的免疫力,控制植株密度,避免过度密植导致的茎长过长抗打折强度下降,造成叶子和茎的受损等因素,保持适宜的气温、湿度和水分环境等。
3. 强化防治监测:及时发现病害并予以防治,过程中还可以推广众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对植株要及时喷洒药物,病虫害对策还包括削弱害虫生长的条件等。
四、总结由于小麦作为澳大利亚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小麦的农民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改善种植环境,坚持长期良性的种植方法,增强小麦植物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范澳大利亚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和传播,从而保持国家经济稳定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广泛发生。
在我国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
1950、1964和1990年发生的三次大流行,分别使我国小麦减产60亿、36亿和25亿kg。
小麦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症状小麦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麦条锈病冬孢子堆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
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
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
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
在幼苗叶片上夏孢子堆密集时,叶锈病与条锈病有时亦难以区分,但因条锈病有系统侵染,其孢子堆有多重轮生现象。
病原学名: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 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原形态:夏孢子堆长椭圆形,0.3~0.5mm×0.5~1mm,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
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32~40μm×22~29μm,孢子壁无色,壁厚1~2μm,内含物黄色,具6~16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
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
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36~68μm×12~20μm,顶端壁厚3~5μm,褐色,上浓下淡,柄短,有色。
小麦条锈菌迄今尚未发现有性态,故锈孢子和性孢子不详。
图2-1 3种小麦锈菌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上为夏孢子堆,下为冬孢子堆)1:小麦条锈菌2:小麦秆锈3:小麦叶锈菌病原生物学: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温度较低。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浅析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浅析沈安全缪小龙摘要小麦条锈病是所有小麦病害中为害性极强的病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麦的质量和产量。
因此,各地必须要加强对小麦种植的监测,降低小麦条锈病的为害。
基于此,分析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和主要特征,并提出小麦条锈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种植中常见的病害,具有极强的为害性,影响范围相对较广,对小麦的种植质量和产量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目前,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是我国小麦锈病的主要类型,在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农户不仅需要加强对小麦各种病害的监控,而且需要合理利用药剂,做好种植和防治工作,进而充分保障小麦种植的质量,为小麦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1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条锈病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小麦种植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小麦植株的很多部位都会感染条锈病,其中最容易出现病状的部位是小麦叶片,其次是茎部,麦穗、麦芒上出现条锈病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一般来说,如果小麦生长前期出现条锈病,会出现锁口疸,导致小麦无法抽穗,大大降低小麦种植的产量。
小麦不同生长期的条锈病状态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在小麦生长早期,感染条锈病的小麦叶片上往往会出现形状、大小不一的斑点,进而导致小麦叶片中的叶绿素减少,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健康生长。
而一旦小麦叶片上的斑点颜色发生变化,或变为黄色,则说明小麦叶片上出现了大量的孢子,此时小麦植株已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导致小麦出现条锈病的主要因素有降水因素和天气因素。
与其他小麦病虫害相比,条锈病具有较强的越冬能力,该病害能够承受-7℃的温度,次年小麦返青时期,小麦条锈病中的病原会再次活跃,并进行大量繁殖。
一般来说,当气温回升到5℃以上,小麦条锈病中才会有孢子产生。
另外,降水因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小麦条锈病传染及孢子的繁殖速度,通常情况下,春雨时期的孢子繁殖扩散速度相对较快,这也是春季小麦条锈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其影响范围比较广,是严重影响我国小麦健康生长的主要病害,需要各地种植人员高度重视[1-2]。
小麦条锈病致病生理小种及其防治的

昆虫传播
一些昆虫如蚜虫可携带条 锈病菌进行传播。
人为传播途径
农机具传播
农机具在田间作业时,容易将病菌带到其他区 域。
种子传播
带病种子在播种后可引起发病,并成为新的发 病中心。
调运传播
在小麦种子的调运过程中,若未进行严格的检验,易将病菌带到其他地区。
传播媒介与影响
媒介昆虫
蚜虫是条锈病菌的主要传 播媒介,其活动范围和数 量直接影响病害的传播范 围。
化学防治手段
药剂拌种
在播种前,将药剂与种子混合拌 匀,可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
喷洒杀菌剂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喷洒杀菌 剂,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熏蒸处理
对于一些封闭性较好的设施,可 以采用熏蒸剂进行杀菌处理,如
硫磺熏蒸等。
05
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
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估指标
包括防治后病情指数、防治后产量恢复率、防治 后经济效益等。
气象条件
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 降雨等对条锈病菌的传播 和侵染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土 壤类型、地形地貌等也会 影响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04
防治方法与策略
农业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对条锈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小 麦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
生和传播。
合理轮作
避免连续种植小麦,可以采取轮作 方式,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发病症状与过程
发病症状
初期出现褪绿斑,随后形成黄色或鲜 黄色的长条纹,平行于叶脉。
发病过程
条锈菌在小麦叶片上形成夏孢子堆, 通过气流传播,侵染健康植株,引起 新的病害发生。
地理分布与影响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集中在中国、欧洲、北非和亚洲 的部分地区。
小麦慢锈品种叶片受条锈菌侵入后的木质素合成及调控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麦慢锈品种叶片受条锈菌侵入后的木质素合成及
调控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小麦慢锈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其中条锈菌是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叶片是小麦慢锈病的主要感染部位,在条锈菌侵入后,小麦叶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斑。
木质素是一种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其合成过程中涉及到多种酶和基因的调控,但在小麦慢锈病的侵染过程中木质素合成及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2.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选择几种小麦慢锈品种,以其叶片为材料,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研究小麦慢锈品种叶片受条锈菌侵入后的木质素合成及调控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筛选小麦慢锈品种叶片条锈菌侵染后的不同时间点,分离并提取木质素。
(2)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小麦慢锈品种叶片的木质素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筛选,确定其表达变化趋势。
(3) 对基因芯片筛选出的关键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同时对木质素合成过程中涉及到的酶进行活性测定研究。
(4) 分析不同小麦慢锈品种受条锈菌侵入后木质素合成的差异及其调控机制,并探究其与小麦慢锈病的病情发展之间的关系。
3.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小麦慢锈品种受条锈菌侵入后的木质素合成及调控机制,为深入理解小麦慢锈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本研究对于小麦慢锈品种的筛选及其抗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育新的抗病小麦品种。
小麦叶锈病理及其抗性育种(续)

小麦叶锈病理及其抗性育种(续)的报告,600字
小麦叶锈病(Puccinia triticina)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影响小麦的叶片和嫩枝。
它的发生主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尤其是湿度和温度。
一旦发病,蚜虫可作为传播媒介,进一步扩散病害。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病害可能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损害。
小麦叶锈病的症状非常明显,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在小麦叶片上的棕褐色斑点,叶片周围出现棕褐色斑环。
随着病害发展,斑点变得越来越大,斑环也变得越来越宽。
被侵染的叶片会变脆,并有萎蔫的情况。
如果将病叶解剖开来,还会发现中间出现棕褐色的膜,从叶片表层看不到。
小麦叶锈病的抗性育种是提高小麦抗性的有效手段。
通过基因转移和控制技术,可以在保留抗病性和产量的情况下获得抗病种子,从而使农民更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目前,为了提高小麦的抗性,农业科学家们正在开发多种抗病新品种,以提高小麦的抗性水平。
这些新品种大都需要经过多年的鉴定,以证明其对抗病的效果。
未来,根据抗病新品种的抗性水平,农业科学家们可以制定出更有效的栽培策略,比如改变施肥、除草和播种时机,以及改变抗病措施等,以期在未来几年里提高小麦的抗性水平。
总之,小麦叶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可以通过育种抗性方法来提高小麦的抗性水平。
农业工作者必须加强对病害的防控,
以提高小麦的抗性水平,从而改善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带来经济收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条锈病国内外研究概况读书报告
1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研究进展
英国人Biffen(1905)首次研究报道了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病遗传,证明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从而揭开了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研究的序幕。
此后一些学者对小麦抗条锈性的遗传进行了广泛研究。
Straib(1962 年)报道了 3 个小麦品种对 5 个条锈菌致病类型抗病基因间的关系。
1962 年Lupton 和Macer 对7 个小麦品种的抗条锈性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用Yr 系统来命名抗条锈基因。
1978 年Röbbelen和Sharp发表了抗条锈性遗传专著,总结了从20 世纪初到70 年代中期抗条锈性的遗传研究(李振岐,曾士迈2002)。
中国在20 世纪40 年代蔡旭用玉皮和矮粒多和 3 个感病品种杂交,研究了小麦抗条锈的遗传方式。
汪可宁1963 年报道了1955-1958 年间有关亲本选择、杂交方法和个体选择的原则研究结果。
70 年代后国内开始对一大批小麦抗条锈材料进行了研究,对一些重要品种的抗条锈基因进行了遗传研究,确定了部分抗条锈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和具体位点。
这些研究对抗条锈育种和控制病害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对植物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鉴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同工酶标记、染色体原位杂交和DNA 分子标记新技术为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更快速、更精确的技术支持。
2小麦抗源抗条锈基因的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许多抗条锈基因已被发掘。
国际上正式命名的小麦抗条锈基因共67个(Yr1-Yr67);暂时被命名的抗条锈病基因共40个,分别分布在小麦的不同染色体上,除了1A和3A染色体外。
这些抗病基因中有苗期抗病基因,如Yr15,Yr17和Yr47等,成株期抗病基因如Y r18,Yr29和Yr36等。
另外,有多于140个QTL位点被定位在小麦基因组上,它们分布在小麦不同染色体上,这些QTL位点对小麦条锈病抗性有不同的贡献率。
普通小麦是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大部分来源。
与此同时,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可以来自于小麦野生近缘种。
例如Yr5是一个广谱抗性基因,它来自六倍体的斯卑尔脱小麦属,几乎对全世界范围内所有其它小麦条锈生理小种都表现抗性反应。
除此之外,一些抗锈基因来源于小麦野生种。
硬粒小麦是Yr7的来源;黑麦的1BL/1RS易位系,是Yr9的原始祖先;Yr15来自于野生的四倍体二粒型小麦;簇毛麦是Yr24与Yr26的祖先。
其余大部分抗条锈病基因均来自普通小麦。
另外,一些野生小麦种属或小麦地方农家种里,蕴藏着很多一直未被利用的小麦抗条锈新基因,且其抗病性持久性好,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韩德俊等在小麦苗期和成株期,评价了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域13个省的501份小麦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的抗条锈性,结果显示当前小麦主产区的抗条锈水平较低,有效抗源主要集中在92R系,贵农系列等小麦品种(系)
中,表明当前我国小麦抗条锈病抗源类型并不丰富。
3小麦抗条锈基因QTL研究进展
苗期抗病基因一般全生育期抗病,成株抗性基因通常表现为慢病性,singh等(2000)认为成株抗性基因一般是非生理小种专化性基因,可能提供持久抗性,目前还没有发现这些基因的小种专化性"实际上小麦品种对条锈菌的慢锈性是很复杂的数量性状,是几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对于公认的慢条锈基因介18,当其单独存在时,控制的抗性水平往往较低,当Yr18和2一4个具有加性效应的微效基因结合在一起时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抗性且能持久,随着微效基因数目的增加,其抗性水平也逐步提高"相对于主效抗病基因,微效抗病基因的研究较少"ZadokS(1961)发现有些小麦品种垂直抗性被条锈菌克服后仍表现为残留/抗性,."sh哪和volin(1970)提出了微效温敏基因的概念,认为这些基因可以产生累加效应"hnDijk等(1988)发现温敏微效基因是一些西欧老品种具有持久抗病性的原因"微效基因可以通过减少病原物群体的有效突变数来保护主效抗病基因(singh 等,Zoooa)"何家泌等(1980)认为中抗品种一般带有微效抗锈基因"万安民等(2000)认为平原50等15个品种具有温敏抗条锈微效基因"徐世昌等(2001)认为京核891一1至少含有两对显性主效!一对隐性微效抗条锈基因,微效基因在高温下提供抗性,对主效基因有修饰作用"在小麦抗条锈遗传和育种实践中,超亲分离现象较为常见,这充分说明了小麦品种中存在大量的累加抗性基因,可以积累而抵抗多小种,且能持久"对成株抗性基因的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和作图工作已陆续展开,已经有0个与条锈病成株抗性有关的QTL被定位在除IA!ID!3A和7A外的17条染色体上,见表1一3"我国对条锈病成株抗性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尚少"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品种的抗病性鉴定上"(汪可宁等,1988;路端谊等,1980)"经鉴定平原50和里勃留拉是成株抗条锈品种(曾士迈,1979;袁文焕等,1994;周祥椿等,2006;李强等,2005:殷学贵等,2006)Lu等(2009)在里勃留拉里发现5个QTL,其中有3个QTL同样存在于N.斯特拉姆潘列中,即QYrcaas一甲召乙,QYrcaas一万召乙.了和Q介caas一7Ds,可解释总的表现型变异变化在17.1一52.4%,并且QTL间均存在着上位性效应"同时,Lan等(20090)在平原50里获得3个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分别位于ZBS!SAL和6BS染色体上,可解释总表现型变异为巧.2一24.1%"80年代末,汪可宁等(1988)培育出兼抗条锈!叶锈!秆锈和白粉病小麦抗源有抗锈791!抗锈784和中保2号"2000年宋荷仙等培育出慢条锈病小麦品种川麦107,在四川和长江上游推广大面积10多年"朱华忠等(2010)在川麦107中发现1个与成株抗性基因了尹它夕距离很近的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9.3一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