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1PPT课件

合集下载

戏剧艺术概论ppt课件

戏剧艺术概论ppt课件

互动式戏剧的兴起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还催生了一种新的戏剧形 式——互动式戏剧。这种戏剧形式注重观 众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让观众 能够亲身参与到剧情中,增强了观众的沉浸 感和参与感。
传统戏剧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要点一
传统戏剧的创新与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改变,传统戏剧需要进 行创新和变革以适应市场需求。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 和形式上,也体现在传播方式和营销手段上。只有不断与 时俱进,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并保持其生命力。
剧本的语言要求精炼、生动,能够传达角色的情 感和思想,同时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演员表演
演员是戏剧艺术的核心,他们 通过表演将剧本中的文字转化
为生动的舞台形象。
演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语言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以便准确地塑造角色形象,传
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演员的表演需要真实、自然, 避免过于刻意的表演痕迹,以 赢得观众的信任和共鸣。
详细描述
正剧通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通过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展现人 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发观众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荒诞剧
总结词
荒诞剧是一种非传统、非理性的戏剧形式,通常通过离奇、荒诞的情节和表现手 法来打破戏剧的常规。
详细描述
荒诞剧通常以离奇、荒诞的情节为特点,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打破传统戏剧 的规则和逻辑,引发观众对现实世界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服装设计根据剧本的内容和 人物特点,为演员选择合适 的服装,以体现角色的身份 、性格和时代背景。同时, 服装也需要适应舞台布景和 灯光效果的要求。
化妆设计则通过改变演员的 面部特征、肤色和妆容等元 素,使演员更贴近角色形象 ,增强角色的表现力。适当 的化妆还可以强调角色的情 感状态或突出剧情中的某些 情节元素。

《灯笼》精品PPT课件

《灯笼》精品PPT课件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唉,壮,于今灯笼 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 燎原的一把烈火”的含义?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生活,表达了对 家乡的思念。但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 美好童年生活的同忆中,而是由追忆历 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 达了爱国的热情。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 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出热爱 祖国的情怀。
合作探究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这句话独 立成段的好处?
这句话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未叙 其事,先闻其声,给读者以很强的冲击 力。对在外挣扎生活的“我”来说是美 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强调母亲这句 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 引出下文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合作探究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母亲给留 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 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 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 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 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化用典故,化用了南宋词人辛弃 疾《破阵子·为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里的诗句,既赞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 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也 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
合作探究
说说“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 马”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 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 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 慕之情。
合作探究
(3) 乡村年节景象:“金吾不禁的那 元宵节张灯结彩,……猜源亨油坊出的 灯谜”、“族姊远嫁,……看满街的灯 火”——“灯笼”装点了乡村节日,带 给村民欢乐; (4) 历史文化:“唐明皇在东宫结绘 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盛事太古远 了”——“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 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7讲-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与《子夜》

第7讲-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与《子夜》

二、茅盾的历史贡献
1.茅盾的主要文学贡献
❸适应经济社会趋势,将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文体拓展 为中长篇。 ❹借鉴和译介外国文学,尤其是借鉴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 (大仲马、托尔斯泰的创作)创作理论和方法,作为中国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P192) 茅盾是一个受“五四”思想熏染的具有世界眼光的的现实主义
《子夜》
The Twilight: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
五、《子夜》与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一)《子夜》的主要内容与赏析
《子夜》是茅盾1931年10月——1932年12月创作
的长篇小说,是茅盾善于将复杂人物置于复杂社会 背景,善于把握时代重大主题的典范之作。被翻译 成英、德、俄、日等十余种版本,在国际上产生了 重要影响。Fra bibliotek、茅盾的历史贡献
1.茅盾的主要文学贡献
❶倡导都市文学主题。 ❷创造了都市文学新模式——“社会剖析小说”模式。
两个特点: 一是重视题材的社会性、主题的重大性,创作与历史尽量同步,反映时 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管过的历史内容。 二是着重从经济生活的变动反映都市社会的演变,用阶级斗争的观念来观 察、分析、表现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典型人物,并且表现出鲜明的政治 倾向性。
四、茅盾早期的知识女性小说及其形象
●茅盾表现时代新女性的作品及形象 《蚀》及其形象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 《虹》及其形象梅行素 《子夜》及其女性形象张素素 这些人物形象虽然趋于极端、易动摇,但她们思想性格上具有反封建的
叛逆本质,通过引导她们能走上革命道路,因此,茅盾偏爱塑造这类女性形象。
茅盾轶事
1.创作背景
五、《子夜》与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十一章老舍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十一章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

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

1924 年之后五年旅居英国。

1926 年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部长篇《赵子曰》(1926 年)与《二马》 (1929 年), 1930 年回国。

30 年代中期,创作进入鼎盛时期。

此间最出色的作品是《骆驼祥子》(1936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长篇:《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继魂枪》、《月牙儿》40 年代《四世同堂》五六十年代:话剧《茶馆》,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1、关注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①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

②注重文化,铺写世态,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表现形式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③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写作,老舍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甚至成为文化史的象征。

2、老舍、茅盾、巴金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3、独特的文体风格“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第一节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用文化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文化对于人伦关系的影响。

艺术上的成就: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市民世界的图卷是富有独创性的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的探讨也是独特的在他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中,还格外注重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一、老派市民老派市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

现代文学三十年

现代文学三十年

绪论一、历史发展进程: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

“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

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1917-1927——“五四”文学时期;1928-1937——“左翼”(革命)时期的文学;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首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革命文学是1928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五四”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上比较激进的“左翼”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即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京派、海派为代表的……(此处未记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九章 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九章    文学思潮

“第二个十年”文学开始的标志:《文化批判》、《创造月刊》与《新月》月刊这两种对立倾向刊物的出版及宣言的公布特征:1、“五四”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在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

第一节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文艺运动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建立稳定又危急四伏的时期南京《文艺月刊》,上海《民国日报》与《觉悟》副刊提倡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1930年左联的成立引起恐慌,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未形成中心理论及代表创作,在思想文艺领域未形成独立又影响的力量。

二、30年代现代文学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民主主义(部分倾向左联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自由主义文学(倾向国民党却不党治文学)各自发展演变,构成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第二节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一、革命文学论争(一)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1928年,由革命作家和归国青年共同倡导,接受左倾路线(苏日左倾机械论,苏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文艺组织生活论是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文学能推动政治的持续革命,提出文学的任务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全盘否定五四文学传统。

鲁迅写作的“阿Q时代早已死去”,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革命人物”(二)鲁迅、茅盾赞成文学革命的倡导反对创造社太阳社的文学工具论,组织生活论认为文艺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揭示与认识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二、左联基本情况:1930年3月2日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郭沫若、郁达夫、冯雪峰、钱杏邨、鲁迅、柔石、茅盾、田汉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的倾向”,并表明要“援助并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机关刊物:《萌芽月刊》、《拓荒者》、《前哨》(第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左联贡献①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其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中国当代艺术因“模仿”产生的误读

中国当代艺术因“模仿”产生的误读
工 l 堡 △
中国 当代艺 术因 “ 仿”产 生的误读 模
● 王 鑫
意大 利作家昂伯托 ・ 埃科认 为 :一切 阅读都是 误读 ” “ 。 如果没有误读就没有各种 各样 的读 后感 ,也就没有文字批 评工作者的职位。艺术也是 同理 , 没有误读 , 也就没有艺术 理论工作者的职位。
的产物。对“ 图式的挪用” 在西方后现代艺术中是一种主要 的创 作方法 , 断它是 “ 造性的误 读 ” 判 创 还是 “ 策略化 的误
以上是 中国当代艺术 中所存在 I 普遍 “ 动误读 ” 臼 被 现 象 。其实 , 中国当代艺术家或者其作品被 进行 被动误读的 ,
远不止这些 , 还有更多的误读现 象存在 。
中国 当代艺术在 很大程 度上 是 西方现 代艺术 和后 现 代艺 术的东 方版本 , 虽然不乏 超越 现代与 后现代 艺 术的探 索 ,
但首要 前提是模 仿 。
中世纪基督教要 求艺术成为神 学原理 的简单 图解 , 把
艺术形象变成一种符号和象征 。此时的艺术摹仿 说正适应 了这一要求 . 为中世纪宗教艺术提供了理论根基 。 文艺复兴 者反对 中世纪的艺术摹仿论 ,恢复古罗马艺术摹仿 自然的 传统 。“ 不像过去 人文 主义者 比喻文 艺为隐藏真理的 ‘ 障面
着一种 文化上 的“ 错位”这种 “ 。 错位” 带来的结果是“ 误读” 。
中国当代艺 术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 .面对的是中西当代艺
结 语
究竟是“ 主动误读” 生成了 中国 当代艺术 . 还是 中国当
代艺术生成 了“ 被动误读 ”似乎 已经显得不重 要。 , 一部艺术
术的双 重谱 系。而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西方社会存在很大差 距. 这种 差距不仅表现在 文化上 , 更表现在政治 和经济上 。 由于多方面发展 的不平衡 , 东西方的 “ 错位” 是一种必然 , 而 “ 误读 ” 是另一种必然 。 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 , 中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a.文艺界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解 决了文艺家的历史观问题;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 远的消极影响。(↓)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歌 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 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有 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
定义一: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 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它 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畴中,台湾、香港、澳 门地区的文学不包括其间。(北大,洪子诚)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 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 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 反省行为。之交,
例如最早索隐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
培写了《石头记索隐》,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它是扶汉排满的。“红”字影射“朱”字,即朱元璋,
朱者明也、汉也,《红楼梦》中女子都是指汉人,男子
都是指满人,并把贾宝玉影射康熙原太子胤 ,林黛玉 影射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把《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