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建筑新蓝图直流微电网系统

合集下载

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在微电网中的优势与前景分析

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在微电网中的优势与前景分析

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在微电网中的优势与前景分析微电网是指由可再生能源和能量存储系统组成的局部电力系统,可以独立运行或与主电网进行互联。

微电网的出现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微电网中具有许多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一、优势分析1. 高效能源利用: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可以将太阳能充电电池储存,再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供电使用。

这种系统可以实现光伏电池发电与负载直接对接,减少了能量转换的损耗,提高了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2. 减少输电损耗: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直流输电,相比于传统的交流输电,直流输电在长距离传输中的输电能力更强,能够减少输电损耗。

另外,直流电网还可以减少电压损耗,提高配电的效率。

3. 灵活性和可靠性高:微电网中的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通常与能量存储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相结合,具备能量调节与储存的功能。

这种配置使得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能够适应不同的负载需求和电力波动情况。

4. 降低成本:传统的交流电网需要经过多次转换才能适应不同负载的需求,而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在微电网应用中实现了高效的能源转换,降低了能源转换所需的设备和能源损耗,从而降低了整体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5. 环境友好: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不消耗化石燃料,并且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污染物。

在微电网中应用这种系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前景展望1. 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支持,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在微电网中应用的市场潜力巨大。

尤其在路灯、无人岛屿、山区、洁净用电等领域,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有望成为未来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技术进步推动发展: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改进和逆变器技术的突破,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推广。

并且,随着储能技术的发展,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可以更好地应对负载波动和供电压差,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直流建筑技术展望

直流建筑技术展望

直流建筑技术展望摘要:直流建筑是以低压直流配电系统为标志性特征,配备高比例建筑光伏、高比例直流设备、储能装置和智能充电桩,并具有电力柔性和电网交互能力的新型建筑。

在建筑低碳化、电气化、信息化的趋势下,直流建筑凭借着高效的供配电系统、简单的能量平衡控制以及较高的可靠性和用电安全性而具有技术优势。

本文从系统架构、配电设备、控制系统、接地保护等方面综述了直流建筑的技术研究现状。

从研究现状看,既有研究初步检验了直流供配电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可行性; 展望未来,在“新基建”推动下,围绕直流建筑的生态系统构建不仅能促进建筑微电网、电化学储能、半导体材料、智慧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同时还将拉动巨大内需,具有广阔前景和重要价值。

关键词:建筑电气化; 建筑节能; 直流建筑; 配电系统; 新基建引言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能源转型的新时期,我国建筑用能系统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为建筑供配电系统的新型技术,直流建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广泛的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

1直流建筑的发展驱动力新时期下我国建筑用能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由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的低碳化、由终端用能占比提升推动的电气化、以及数据驱动的信息流与能量流融合。

1.1低碳化: 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渗透及分布式发展我国城市能源结构正在从碳基能源结构向低碳能源结构的转变。

很多机构对我国未来的能源结构进行了预测,为达成《巴黎协定》2 ℃温升的目标,到2050 年我国能源结构至少需要实现“2 个50%”,分别是一次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 50%,以及终端能源消费中电能占比超过 50%。

从我国资源禀赋和技术现状出发,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是近中期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

在 2010 到 2018 年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从不到 30 GW 发展到184 GW,同期光伏装机容量也从不到 1 GW 发展到174 GW,发展迅速。

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渗透和分布式发展有利于建筑用能的低碳化发展。

微电网中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技术演进及应用现状

微电网中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技术演进及应用现状

微电网中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技术演进及应用现状光伏发电是清洁能源发展中备受关注的一种技术,随着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光伏发电在微电网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探讨微电网中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技术演进及应用现状。

一、技术演进1. 传统交流电网系统传统的电力系统主要采用交流电网系统,即采用交流电作为能量的传输媒介。

但是,传统的交流电网系统存在电能传输损耗大、输电距离受限、能量转化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微电网系统对高效、稳定供电的需求。

2. 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为了克服传统交流电网系统的弊端,直流输电技术在微电网系统中逐渐应用。

直流输电技术能够提高能量的传输效率,降低能量损失。

通过直流输电可以将光伏发电的直流电能直接输入微电网系统中的直流电网。

3. 光伏发电与直流电网系统的结合光伏发电与直流电网系统的结合可以实现直流输电,在微电网系统中应用广泛。

光伏发电产生的直流电能可以直接输入直流电网,经过适当的电力转换装置,转化为交流电供应给用电负荷。

这种直流电网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系统的能量损耗。

二、应用现状1. 微电网中的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在微电网系统中,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系统结构。

通过光伏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能,再经过直流/交流变换装置将直流电能转化为交流电能,供应给用电负荷。

这种系统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系统简化、电压稳定等优势。

2. 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应用领域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在微电网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它可以应用于校园、工业园区等小规模用电负荷集中的区域,实现该区域内的自给自足供电。

其次,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偏远地区、岛屿等无法接入传统电力系统的区域,为这些地区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

3. 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优势和挑战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相比传统的交流电网系统具有许多优势,包括高效能源利用、更低的输电损耗、容易实现远程能源传输等。

直流微电网的效率和经济性

直流微电网的效率和经济性

直流微电网的效率和经济性1. 引言1.1 直流微电网的效率和经济性概述直流微电网是一种新型的电力系统,与传统交流电网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经济性。

直流微电网通过直流电源供电,可以减少能量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提高系统的能效。

直流微电网在能量管理方面更加灵活,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负荷需求,降低能量浪费。

直流微电网在提高能效和节约能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经济性方面,直流微电网的建设和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由于直流设备比交流设备更简单,更容易维护和管理,直流微电网的运营成本较低。

直流微电网还能更好地应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降低能源供应的成本。

直流微电网不仅有助于提高能效,还能在降低能源成本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直流微电网的效率和经济性优势使其成为未来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直流微电网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耗的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直流微电网的组成和运行原理对效率和经济性的影响直流微电网采用直流电源供电,避免了直流-交流-直流的能量转换过程,减少了能量损耗,提高了效率。

直流电池组、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等直流电源可以直接接入直流微电网,减少了能源转换的损耗,降低了能源成本。

直流微电网中的直流负载也是为了提高效率和经济性而选择的。

直流负载的使用可以避免交流-直流-交流的能量转换,减少了损耗,并且可以根据电力需求来灵活调节负载,提高了电力利用率。

直流微电网中的直流配电网也采用了低压直流配电,减少了电能损耗,提高了电网效率。

直流微网中采用了智能电子设备来监控和控制电能流动,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经济性。

直流微电网的组成和运行原理对效率和经济性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通过降低能量转换损耗、优化负载管理和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性。

这也是直流微电网被认为是未来能源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的原因之一。

2.2 直流微电网与传统交流电网效率和经济性的比较直流微电网和传统交流电网在效率和经济性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

直流微电网的设计与运行优化

直流微电网的设计与运行优化

直流微电网的设计与运行优化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关注。

直流微电网作为能源转型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能源供应和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直流微电网的设计和运行优化相关问题。

一、直流微电网的概念和特点直流微电网是一种以直流为主要电力传输方式的小型电力系统,通常由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能量存储设备和电力负载组成。

与传统交流电力系统相比,直流微电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效性:直流微电网采用直流输电,减少了电能的传输损失,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2. 稳定性:直流微电网具备分布式电源和能量存储设备,能够在电网中实现能量的灵活调度和平衡,提高电网的稳定性。

3. 可靠性:直流微电网采用分布式电源系统,能够实现小范围的自主供电,避免了故障对全局电网的影响。

二、直流微电网的设计原则直流微电网设计的目标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电网的可靠运行。

以下是设计直流微电网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原则:1. 适当规模: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直流微电网的规模,需要综合考虑发电容量、储能容量和负载需求等因素。

2. 优化布局:合理选择直流微电网中的发电装置和储能设备的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输电损耗,并提高供电可靠性。

3. 多源供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结合的方式,多样化直流微电网的能源供应,以保证能源供给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智能调度:利用智能电网控制技术,实现对直流微电网的能源调度和优化控制,以最大化能源利用效率和供电可靠性。

三、直流微电网的运行优化直流微电网的运行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能源管理: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实现对各种能源的管理和控制,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供电的可靠性。

2. 负荷调度:根据负载需求和能源供应情况,合理安排负荷的使用时段和负荷的优化调度,以减少对传统电力系统的依赖。

3. 储能设备优化:对于能量存储设备,通过合理的充放电策略进行优化控制,使其在供电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微电网中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微电网中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微电网中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发展与应用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减少,光伏发电作为一种环保、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光伏发电转换直流电的特性与微电网中的电力需求相吻合,因此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发展与应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发展趋势、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和应用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与探讨。

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发展趋势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伏电站的规模和容量越来越大。

为了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在微电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一是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集成度的提高。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中的光伏逆变器、直流-直流变换器等关键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升,系统结构趋于简化。

同时,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与能量管理系统、储能系统、智能电网等其他微电网关键技术的集成度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实现了对微电网系统整体性能的协调调节。

二是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智能化与自适应性的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中的智能逆变器、智能能量管理系统等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系统对于光照强度、温度变化等环境参数的自适应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和调控,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微电网环境。

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系统架构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基本架构包括光伏阵列、直流-直流变换器、光伏逆变器、能量管理系统和电网接入等组成部分。

光伏阵列是光伏发电直流电网系统的核心组件,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

光伏阵列的容量大小和组件数量与微电网的规模和需求直接相关。

直流-直流变换器主要用于对光伏阵列输出的直流电进行电压变换和功率匹配。

直流-直流变换器可以保证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效率,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直流供用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直流供用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直流供用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1. 引言1.1 直流供用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直流供用电技术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随着半导体器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流供用电技术在工业、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在输电损耗、稳定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方面的优势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接受。

当前,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能源转型的压力增大,直流供用电技术在电力系统、建筑设施、数据中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在微电网、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

未来,随着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的建设,直流供用电技术将会更加普及和推广。

其在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清洁化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以预见,直流供用电技术将在能源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

2. 正文2.1 直流供用电技术的历史发展直流供用电技术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电力系统刚刚起步,直流是最早被采用的一种电力传输方式。

在当时,直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灯照明、电动机驱动等领域。

然而,直流供电系统存在很多缺点,比如输电距离受限、损耗大、难以实现远距离输电等。

随着交流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流供电技术逐渐式微。

直到20世纪末,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器件的发展,直流供电技术重新受到重视。

直流供电技术在数据中心、电动汽车、太阳能发电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通信设备、医疗器械等领域,直流供电技术表现出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目前,直流供电技术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电动车、智能家居、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直流供电技术在高效、稳定、可靠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

通过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的驱动,直流供电技术将在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能源的清洁利用和节约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直流供用电技术的优势与应用领域直流供用电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提供更稳定和高效的电力传输和分配系统。

直流微电网的效率和经济性

直流微电网的效率和经济性

直流微电网的效率和经济性
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和能源供给模式的分散化, 微电网被认为是未来能源架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直流微电网可以有效地利用分散的能源来源, 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能源成本。

本文将探讨直流微电网的效率和经济性。

直流微电网的基本原理是采用直流输电线路连接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 如太阳能电
池板、燃料电池、风力发电机等, 以满足当地的能源需求。

由于直流微电网采用直流输电线路, 使其在输电和配电过程中的不稳定性更小, 损耗更少, 而且可以更好地管理/控制
住电网络。

由于电池储能、直流变换器和电子开关的使用, 可以实现交直流混合,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由分布式能源系统产生的电能。

因此, 直流微电网具有以下优点:
- 高效率: 由于直流微电网的输电和配电损耗较少, 直流微电网比交流微电网更具效率。

- 可靠性:直流微电网采用分布式能源技术, 分散了能量来源, 因此在发电设备发生故障或自然灾害发生时, 系统更具韧性。

而且, 直流微电网具有自主脱网的能力, 可以在断电情况下保持运行。

- 经济性:直流微电网可以适应不同的能源需求, 包括消费者的能源需求和环境要求。

由于供电方式的改变, 直流微电网的能源成本大大降低。

它不需要额外的传输线路, 节省了大量的建设成本。

总而言之, 直流微电网具有高效率、可靠性和经济性的特点, 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未来建筑新蓝图直流微电网系统
随着配电系统的发展,直流微电网比交流微电网更具优势,更能适应绿色、
高效、可持续性的要求,在未来建筑能源系统的发展中有巨大的潜力。然而,目
前在建筑中大规模引入直流系统仍然有较大挑战,直流配电节能效果究竟如何也
难以评估,其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建筑类型,可再生能源及储能技术的应用,
电源转换组件的数量和效率,线路长度及其损耗,整个电力系统的配置等等。目
前,一些国家已经纷纷开展了直流配电网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直流配电网概念
和发展目标。美国相对较早开始了直流配电网的研究。2015年2月,美国节能
联盟(Allianceto Save Energy)发起了SEI(SystemsEfficiency Initiative)研
究计划,致力于提高美国建筑系统能效,推动建筑节能的商业性发展。
2017年,美国节能联盟发布了 “Going Beyond Zero: A SystemsEfficiency
Blueprint for Building Energy Optimization and Resilience”报告。该报
告对美国建筑能效技术和政策背景进行了调研,总结了美国建筑能源优化和弹性
电网方面的调研结果,并提出相应的一系列建议推动节能项目发展。本文节选报
告中直流微电网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发现1:直流配电在美国国家能源政策、能源计划和项目实践中存在亟待填
补的空白
目前,直流配电系统研发和部署工作尚未列入美国国家能源政策或计划之
中。直流建筑系统涉及事项跨度广阔,各利益相关方比如政府,科研人士以及私
营企业都有机会从中获益。美国能源部联邦能源管理计划(FEMP)已经确定了58
个光伏项目,总计超过325兆瓦的发电容量。针对这一问题,报告给出如下建议:
建议1.1:能源部建筑技术办公室(BTO)应做到:
对现有规模的直流供电建筑进行持续评估,包括节能性,可靠性,弹性和经
济性;
对目前进行中的建筑直流配电或终端设备示范项目进行展示
与行业或消费者合作,根据已有评估和示范项目,明确推广直流配电的技术、
制度和市场障碍
2

综合能源部(DOE)已制定的能效和可再生能源目标,制定应对策略克服目前
障碍
建议1.2:DOE / BTO应与其他联邦电力项目合作开展相关活动,加快直流
供电系统的商业开发,提高其市场接受度。可采取以下措施:
为相关直流研究和推广计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鼓励直流相关示范项目展示
利用ENERGY STAR, 80-Plus31 and LEED等评级认证激励电力公司采用直流
供电系统(建筑直流供电系统现已纳入LEED等认证评分项)
加强业界各利益相关方对直流技术的市场意识,鼓励自行建立组织或行业联
盟,营造火热的建筑直流供应链技术话题
全力消除直流供电系统的制度规章障碍,比如更新联邦检测方法,增添直流
或混合HVAC&R检测方法
建议1.3:国会或主管机关应鼓励联邦机构在现有或新建建筑中采用直流配
电或微电网,增加电网可靠性和运行弹性。
建议1.4:DOE应成立一个跨机构工作小组来专门应对建筑直流化障碍和机
遇,邀请行业各利益相关方参与。该工作小组可进行多种能源项目,比如,联邦
紧急事务管理局和国防部(DoD)为移动设施(例如临时住房,野战医院和厨房)进
行直流配电,美国国际开发署鼓励发展中国家农村和其他服务欠缺地区的远程电
力直流应用。
发现2:直流配电模式为系统集成和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前,直流配电主要用于数字化管理,如USB和以太网。未来以此为基础,
可实现更多DC功能,包括本地发电或存储,即插即用安装,微电网,改进电网
可靠性,安全性和系统管理。通过结构化布线将电力和通信相结合,使通信网络
更安全。目前,已有一些直流供电建筑的示范项目,利用直流系统将电力,数据
和控制集成至统一平台中,例如可持续科罗拉多办公楼。
建议2:能源部应与行业和标准制定机构合作,制定研发路线图,充分利用
直流配电优势,提高建筑系统效率。
开发标准化机制,直流电网数字化管理;
与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等机构合作,开发电网直流配电的标准架
构;
3

与IEEE等机构合作,将架构集成到现有和新技术的每个物理层。
发现3:实现直流配电提高建筑系统效率仍存在多重障碍
目前,直流产品商业性低,无论是供应商,消费者还是相关技术人员直流配
电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直流相关操作和规范要求的劳动力培训力度欠缺,直流电
压压力等级问题缺乏行业共识,急需相关技术标准和电气规范。相关建议如下:
建议3.1:制造商应开发适用于多种建筑的直流建筑标准方案,并提供更具
有成本效益的产品。
建议3.2:DOE应与国家项目或行业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开发和测试新方
法,降低在现有商业建筑中引入直流配电的复杂性,保证建筑无论翻新,装修还
是内部设备更换都不费力。
建议3.3:IEEE应与其他标准、认证组织或行业组织(例如,以太网联盟,
USB开发者论坛)合作,制定培训材料,帮助设计人员,相关操作人员更了解直
流系统,从而更正确、安全应用并实现节能效果。
建议3.4:DOE应为协调劳动力培训工作提供指导,比如相关操作准则或规
范要求。
发现4:扩大直流供电产品的市场,应为直流供电系统提高相关测试程序
建议4.1:DOE应主动审查其能源测试方法,并进行适当更新使其可以应用
于直流系统,DOE还应向国会建议对现有法规措辞进行技术更改,不应只针对交
流系统。
建议4.2:行业其他人士也可督促DOE改进测试程序。
建议4.2:在国际层面,应倡导在各国相关测试或标准组织中添加直流标准
测试方法。
发现5:难以确定现有建筑电气规范和技术标准是否适用于直流建筑
现有国家电气规范(NEC)主要针对交流电,如果没有针对直流电的相关规范,
直流配电很难适用于更广阔的场合,甚至技术人员和官方人员沟通也非常困难。
这很可能会导致增加直流系统布线成本,难以实现商业性推广。
建议5.1:DOE应与规范制定机构和行业利益相关方合作,审查与直流电源
相关的现有规范和标准,包括电气规范,建筑能源规范和产品安全标准,以评估
它们是否囊括直流系统。
4

建议5.2:ASHRAE应考虑建立一个委员会,以确定标准90.1和其他标准所
需的变更,以及支持新建和现有商业建筑中直流配电的指南和培训材料。
发现6:全球建筑直流市场非常广阔
除美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开展了直流配电网的研究,例如欧洲电子
行业ENIAC赞助了一个直流微电网示范项目,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净零能耗建筑
中的使用,此外,德国还出版了低压直流微电网标准化路线图,对直流建筑技术,
市场和监管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介绍了区域直流配电优势,相关标准的发展和
发展现状。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美国DOE开展了双边合作项目——清洁能源
研究中心CERC,研究建筑直流配电的优势。其他亚洲市场中也有很多制造商开
始开发小型直流供电空调,并且可以直接连接光伏板。2015年,国际电工委员
会(IEC)成立了“低压直流应用”的系统评估小组(SEG4),进行与低压直流(LVDC)
标准和应用相关的研究,以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的建议。预计2020年,全球直流
建筑市场将从2013年的6.09亿美元增长到97亿美元。
建议6.1:DOE应与其他联邦机构以及行业利益相关方合作,了解国际直流
建筑相关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