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之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

高中生物之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
高中生物之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题精选(含答案)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的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①抗体与抗原结合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尿素的生成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乳酸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⑥ 6.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叙述不正确的()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7.下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 述是() A.3和5中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5层生物膜 C.3和5可以相互渗透 D.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8.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普及的今天,而对于高中生物这个比较抽象的学科更适合于多媒体教学。既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学科背景、遵循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多媒体高中生物辅助教学 对于生物学科而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天然的优势。生物学研究的是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侧重于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高中阶段,生物学的许多知识涉及到学科的基本理论,其概念、原理、规律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些知识比较抽象,高度概括,仅凭教师讲授或挂图分析,学生学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不易接受。同时,高中生物学的许多知识,无论是宏观的,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物的类群、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等,还是微观的,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等,知识体系中有很多静态或动态的画面非常有趣,学生平常很难一一观察到,如果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知识,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应的动态画面,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动静协调、音像同步,便可达到化难为易、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哪些原则呢?

一、以学为中心的原则_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要让学 浅议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在现代教学中,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媒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学空间以及创设教学氛围等方面正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相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中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落后的教学手段,广大高中生物教师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有效运用 有些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奉行老一套,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走上讲台,讲课主要靠嘴,最多也就是用一下教学挂图或者投影片。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被有效地调动起来。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可以在活化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多开展一些探究与尝试,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学习目标】 1、阐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4、重点: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体液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要点诠释】 (1)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所以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血浆(液体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血细胞(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浆中的物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的组织液还可以重新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回血浆中,少部分(约10%)则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又进入血管成为血浆。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07:53~15:17 ①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之间的关系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 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要点诠释】 (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其中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人体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外环

境是我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所组成的液体环境。 (2)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细胞的外环境是细胞外液,即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也就是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 内环境是细胞内液。因此内环境是相对人体外界环境而言的,相对于细胞来说是外环境。但人的呼吸道、肺泡腔、 消化道、泪腺、输卵管、输尿管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气体或液体都应视为外部环境。也就是说体内的 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中的液体。 (3)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外延和内涵相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 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细胞外液的成分 (1)水,血浆中约 90%为水。 (2)气体,其中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其中 Na +、Cl -、K +、Ca 2+、HCO 3-和 HPO42-的量较多。 (4)有机化合物,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故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在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 kPa , 相当于生理盐水(0.9%的 NaCl 溶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如: 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 等。 (3)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实现的。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是 37℃,由于炎症引起体温过高,超 过酶的最适温度,导致体内代谢反应速度减慢,从而出现不思饮食症状。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要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原因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 活动的进行。 (2)内环境的各种变化都是有一定范围的,而不是某一恒定值。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 36.5℃~37.5℃;血液的 pH 变化范围为 7.35~7.45;血浆渗透压一般为 770 kPa (37℃时);血糖正常水平为 80 mg /dL ~120 mg /dL 等。 (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反馈调节。 反馈就是一个系统本身工作产生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进入这一系统,指导这一系统的工作。例如,夏日 炎炎,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各种酶促反应的产物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反应就会达到平衡, 如果把产物取走,反应又可进行。这两例都是反应的产物反过来抑制反应的进行,是“负反馈” 另一类是反应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1-2人体的稳态之血糖的调节.doc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二血糖的调节 教学目的 1.血糖的平衡及其意义(B:识记)。 2.血糖平衡的调节(B:识记)。 3.糖尿病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A:知道)。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血糖的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 (1)血糖的平衡的调节。 (2)糖尿病的成因。 教学过程 【板书】 血糖的平衡及其意义 血糖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 糖尿病及其防治 【注解】 一、血糖的平衡及其意义 (一)血糖的正常浓度:80-120mg/dL (二)血糖的平衡 食物中糖消化吸收氧化分解CO+ H O+能量 2 2 来源肝糖元分解血糖合成肝糖元、肌糖元去路 转变转变 非糖物质脂肪、非必需氨基酸 (三)意义:保证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健康。 1.含量过低: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甚至死亡。 2.含量过高:形成糖尿。 二、血糖的平衡的调节 注:“ +”表示促进“ -”表示抑制 三、糖尿病及其防治 (一)高血糖与糖尿 1.空腹时血糖血糖含量超过130 mg/dL 叫做高血糖 2.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 (肾糖阈)的范围时,一部分葡萄糖会随尿排出,叫做糖尿(糖尿可用班氏糖定性试剂测定,蓝色混合液、沸水浴变为砖红色) (二)糖尿病 1.病因:胰岛 B 细胞受损,致使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甚至糖尿 2.症状:“三多一少” (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3.防治:没有根治办法。常用调节和控制饮食结合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 (1)轻度患者:控制饮食、配合口服降血糖药物 (2)重度患者:除控制饮食外,还需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3)肥胖的重度患者:除上述治疗外,还需限制能量物质的摄入和加强锻炼 【同类题库】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9-08-23T09:12:26.86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4期作者:李林[导读]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教学,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在教师的帮助下,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李林(四川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在现代这个经济发达的时期,科技也越来越发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代替了教师板书。这不仅仅减少了教师板书的负担,还能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率的学习。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教学,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在教师的帮助下,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教学;多媒体;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7-111-01 随着教育部新课改的落实与素质教育观念的落实,多媒体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高中生物教学服务、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素养和信息素养,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当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具体结合教学实践加以运用。本文就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使用多媒体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制作的课件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生物科学的范畴,不能一味的为华众取宠而把课件设计得像科幻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要反映自己教学意图、思路和观点,要形象、具体、生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应用到教学中,既节省了教学时间、降低教学难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讲授“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制作成flash动画来演示。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再用flash动画演示出来,这样有就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合理参入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要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基础,用多媒体授课,不能完全脱离板书和勾画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多媒体课件上所反应的知识,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记下来,因为多媒体授课存在一个优点同时也是缺点:速度快。如:“能理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一节中“物质循环”的识记和“能量传递”的计算就离不开课本的勾画和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三、使用多媒体易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事实上,无论一个教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不要把一些很容易讲清楚的内容也做成复杂的课件,这样不仅教师费时费神,学生也抓不住重点;讲解减数分裂时,把拍摄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细胞的图片与教师画的示意图对照着呈现给学生;将受精部分内容通过播放生理卫生科普片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四、使用多媒体更能体现全程备考 多媒体课件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容量大,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集新课、练习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掌握做题的技巧、提高做题的能力。因为通过媒体,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向学生讲解和展示某节课的某一重点内容高考时会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考查,考查的题型一般会有哪些。比如:在讲解高中生物第一册绪论的生物体的六大基本特征时,就可以用多媒体从多方面展示病毒是生物和病毒与其它生物的不同特点,可以通过一些题在课堂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要根据不同课型选择多媒体 多媒体在教学中确实有许多优点,但不是每节都用,而且不同的课型中多媒体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1、新授课:教学中,新授课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一些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过程的重点难点,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恰当选用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如形态部分的“细胞的结构亚显微结构”的内容,在教学中配以模型。 2、实验课: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新教材由原先的五个实验课题增至十六个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可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显得特别重要。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我认为,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本身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即使要使用,也应该结合实验本身。如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帮助解决问题。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实验、米勒实验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单元复习课:一单元的内容较多,采用多媒体课件,建立系统科学的认知体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种方式在高三的复习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交会受到较好的效果。如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章,我将生物的多样性、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治理等内容串连起来,既有大量真实的图片,也有大量启发性的问题,讲练结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浓缩了时空。 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把抽象化为形象、化虚幻为具体、化零散为集中、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生物的现象和特征从而体现生物的内在规律、能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能集新课和练习为一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祁金富.《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 [2]论高中生物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困境和突破.王忠强,刘佳鑫.《文理导航(中旬)》,2016年. [3]基于高中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思考.曹胜利.《软件:电子版》,2015年.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 1.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的结构和主要功能(D:应用)。 2.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真核细胞的核膜和染色质。 (2)原核细胞中核区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 关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染色质,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教学过程 【板书】 细胞核的结构核仁 细胞核 的结构细胞核的主要功能 和功能细胞大小 细胞壁和细胞膜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 核区 【注解】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一)结构 1.核膜:双层膜,上有核孔(是m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通道),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可以通透核膜。 2.核仁:核仁在细胞分裂时会周期性消失和重建。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染色质: (1)成分:DNA和蛋白质为主,还有少量RNA。 (2)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例析】 .真核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有哪些?(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二)功能:储存遗传物质、DNA复制、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控制中心。

【例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仅有细胞膜,少量的细胞质和大量血红蛋白构成。它既不生长,也不分裂,寿命也短。请解释原因。无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活动控制中心,缺少了细胞核,不能持续产生mRNA,及时更新和补充蛋白质,从而使细胞既不生长,也不分裂,寿命缩短。) (三)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结构 (1)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结合成的化合物。 (有细胞壁的生物:植物、原核生物、酵母菌) (2)细胞膜:成分和结构与真核生物相似 (3)细胞质: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没有其他细胞器。 【例析】 .蓝藻是一种光能自养型生物,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A.叶绿体 B.细胞质基质 C.细胞质中的膜结构 D.A+B (4)核区: 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最主要特点) DNA裸露,不与蛋白质结合,因此没有染色体。 【例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在结构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1)原核细胞无线粒体、叶绿体等复杂细胞器,仅有核糖体。 (2)原核细胞细胞壁成分不是纤维素和果胶,而是糖类和蛋白质结合成的化合物。 (3)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也没有核膜、核仁,只有核区;DNA 裸露,没有染色体。 .某种生物若被称为“××菌”,如何判断它是否是原核生物? 细菌:(形状:球、杆、螺旋或弧)菌、乳酸菌、固氮菌等原核生物 菌酵母菌 真菌霉菌真核生物 小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例析】 .细胞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保持完整性) .病毒、蓝藻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物质或结构是(D)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线粒体 D.核酸

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4.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抑制尿液的形成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5.右上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被消耗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6.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7.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使用显微镜 1、方法: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 仔细看 2、注意:(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 倍数越大“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二、细胞的类型 1、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类、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乳酸菌等原核生 物的细胞。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3、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含量较少,如Fe、Mn、Zn、 Cu、B、Mo等,被称为微量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 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缺铁性贫血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高二生物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章末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 B.纤维素、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1.D 解析: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的组成成分,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因此只有D项中的物质全是内环境成分。 2.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C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根据人体的组织结构特点可知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内邻血浆,外邻组织液,故其内环境是②;同理可知,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④。 3.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3.B 解析:唾液腺、胃腺、肠腺分泌的消化液排入消化道,肾上腺、甲状腺、垂体、睾丸、卵巢、胰岛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到血浆,肝脏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囊,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排放到皮肤外。 4.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4.C 解析: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肺泡腔内的气体、小肠腔内的消化液和膀胱腔内的尿液,都属于人体细胞的外界液体。 5.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主要由于() A.淋巴管处发炎,管壁细胞大量凋亡 B.淋巴回流受阻,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血浆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血量增加

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许多无法单纯用语言表达的内容给展现出来,使得 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其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沉闷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声像手段,尽可能营造出良好 的教学意境,引领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教材、开发思维,在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实 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方便获取和记忆知识。传统的学习新知识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 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丰富的方式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手段丰富多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动用自己的大脑、双手、双耳以及双眼 来记忆知识,达到最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增强对知识的记忆。 2.改变转换信息的手段。比如快与慢的转换,生物中存在一些现象变化过程过快不易观察运 用多媒体技术,可控制此变化过程,将其设置为慢速从而方便观察蛇捕捉猎物时,完成此过 程只需零点几秒,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但是运用计算机模拟此过程便可使学生观察此过程。又比如将抽象变回具体,生物中有许多知识点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如植物光合作用的 原理比较难以理解,可以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更形象、直 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3.激发学生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传统的教学 过程中,一直是“一书一笔一板”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脱离了现代生活节奏和生活色彩,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手段也逐渐失去了兴趣。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正是与时俱进的表现。通过多媒体课件,其所具有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动态的场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中的单调色彩,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4.实现高效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 接受知识,其教学效率低。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且教材内容的形 象性、生动性和准确性更是大大地提高。 5.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虽然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很多的知识都需要通过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获得,但由于课时、时间有限,学生将每一个生物实验都亲自尝试一遍 是无法实现的,这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这些实验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予以再现,然 后让学生沿着实验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对教材中的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学习和思 维方式都得以优化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二、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策略 1.针对教学对象,合理选择课件。要将知识面向所有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 程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对象为依据,进行课件内容的合 理选择,这样才能与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相适应,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易于取材,教师在进行课件的制作时,要 结合教学目标及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不能将与高中生物知识稍有点联系的内 容全部用于课堂上,生物课堂并不是生物百科全书。 3.实现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造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便 于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调动,让学生用现有知识与经验去索引并同化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在复习了旧知识的同时,还顺利引入了新知识,增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进行有关酸

高中生物复习总结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专题9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一、基础知识必备 1、细胞核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通关秘籍 1、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但不是细胞代谢的中心,因为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并非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如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没有细胞核。 3、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细胞核没有细胞质的细胞会很快死亡,因为缺少细胞质为细胞核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只有细胞质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也只能短期生存,短期生存是因为细胞质中已形成的mRNA和蛋白质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一段时间后因缺少细胞核,不能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等代谢活动,细胞死亡。

对点训练 1.核膜上的核孔,有利于DNA和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细胞核() 2.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 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4.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5.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 6.细胞的信息中心就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中心() 7.草履虫细胞中有两个细胞核,并有用于收集和排泄废物的伸缩泡。两个细胞核有利于保证细胞正常的核质比() 8.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复制和表达的主要场所() 9.核仁的解体和核膜的消失只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 10.核孔控制着大分子物质进出,其数目与细胞代谢水平相关() 11.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多,有利于DNA和RNA进出() 12.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可经核孔向细胞核内运输() 13.细胞核即使不位于细胞的中央,也仍是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细胞核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 细胞核 题型一、细胞核功能探究 一、考查形式 选择题或实验题 二、典型例题 1.如图所示,科学家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时,将甲的伞柄嫁接到 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B.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第一次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特征完全相同 答案 C 解析在缺乏对照的情况下,仅根据图示所进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无法得出细胞核的功能,只有在设置对照的情况下,才能得出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的结论。 2.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科学家通过下列实验(见下图)进行探究:①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是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无核的一半(a)停止分裂,有核的一半(b)能继续分裂;②b部分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将一个细胞核挤入到不能分裂的a部分,结果a部分开始分裂、分化,进而发育成胚胎。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B.实验①中,b部分细胞属于对照组,a部分属于实验组 C.实验②中,a部分的操作与实验①中的a部分形成对照 D.实验说明细胞的寿命与细胞核有关 答案 D 解析整个实验并没有涉及细胞的寿命,故D错误。有核或植入核的部分能分裂、分化,无核的部分则停止分裂,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a部分相当于去核和重新植入核,是实验组。实验②中,a部分植入核,与实验①中的无核形成对照。 三、答题技巧 1.实验1:黑白美西螈核移植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论:美西螈皮肤颜色遗传受细胞核控制。 (3)实验分析:本实验中有无对照?若无,则该如何设计? 答案无对照组,可将白色美西螈胚胎细胞核移植到黑色美西螈去核卵细胞形成重组细胞进行培养作为对照。 2.实验2: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论:蝾螈的细胞分裂、分化受细胞核控制。 (3)实验分析:本实验的对照类型有哪几种? 答案既有相互对照,又有自身前后对照。 3.实验3:变形虫切割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论:变形虫的分裂、生长、再生、对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受细胞核控制。 (3)实验分析:本实验的对照类型有哪几种? 答案既有相互对照,又有自身前后对照。 4.实验4: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 (1)伞藻嫁接实验过程 (2)伞藻核移植实验过程 (3)实验结论:伞藻“帽”的形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4)实验分析:设计伞藻核移植实验有什么作用? 答案伞藻核移植实验可排除假根中其他物质的作用,从而证明是细胞核控制伞藻“帽”的形状。 5. 有关细胞核的6个易错点

[生物教学,多媒体,高中]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也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是,这类技术在实际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就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应用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旨在为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定指导。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生物教学;应用;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5-12-29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和作用,但是其应用离不开科学的指导。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优化了信息的传播方式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表现形式。 2.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了必要的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呆板的说教模式。在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下,学生更能投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以独立的视野去看待一些问题,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生物教学的小组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方法有了更好的发挥余地。 3.体现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 创新是21世纪的主题,课堂也是需要创新的,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和支持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为真正意义上的理念和实践上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因此多媒体这类新技术是需要在创新的大背景下得到大力支持的。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分依赖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是在当前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发展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分依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很多教师因为技术的应用忽略了教学的教法,以至于教师和学生总是认为多媒体技术是万能的,而忽略教学的客观规律,从而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注意: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 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 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 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进细胞全部知识点【最详细】

第一章 走进细胞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成分与真核细胞【植物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不同。 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具有细胞结构的最小微生物】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衣藻、等为单细胞真核生物)、植物、真菌【细胞壁成份为几丁质】(酵母菌、霉菌、粘菌、蘑菇)等。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 以下该图内容不全,只起知识框架形成,便于记忆的作用,详细内容自己填写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 比较项目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实例细菌、蓝藻、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支原体细胞最 小,且无细胞壁)立克次氏 酵母菌等真菌、衣藻、 高等植物、动物 体 细胞大小较小(1~10微米)较大(10~100微米) 细胞 结构 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成 分是肽聚糖;细胞器只有一 种,即核糖体;细胞核没有 核膜(这是最主要的特点)、 没有核仁、没有染色质 (体),但有核物质,叫拟 核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和果胶;有核糖体、线粒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多种细 胞器;细胞核有核膜、核仁、 有染色质(体) 主要细胞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 分裂 代 谢 类 型 同化作用多为异养型、少数 为自养型(包括光合作用和 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异 化作用多为厌氧型、少数为 需氧型。光合作用的部位不 是叶绿体而是在光合片层 上;有氧呼吸的主要部位不 在线粒体而是在细胞膜 同化作用有的是异养型、有 的为自养型,异化作用有的 为厌氧型、有的为需氧型。 光合作用的部位是叶绿体; 有氧呼吸的主要部位是线粒 体 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多为分裂生殖)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遗传方面遗DNA DNA

高中生物必修三2.1人体的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2

课题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体温调节(第 3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体温概念、产热和散热的主要器官; 2.了解体温的调节过程; 3.了解体温调节的生理意义。 【重点难点】 体温的调节过程 【学习过程】 一、体温调节 (一)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及意义 1.人的体温是指。的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2.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原因:在和等的共同协调下,人体的和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人体热量的来源是等在各组织器官中进行分解代谢时所产生的。4.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和。 5.人体的主要的散热器官是。它可以通过、、等方式直接散热。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出汗成为惟一的散热方式。 6.体温恒定的意义:保证了酶的活性,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体温调节的过程 根据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 题: 1.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是, 体温感觉中枢是。 2.在寒冷环境中,皮肤的 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 体温调节中枢。寒冷环境中人通过 汗腺分泌,皮肤血管

,血流量, 来减少散热。同时立毛肌, 骨骼肌, 和分泌量增加,代谢 加快来增加产热。 3.在炎热环境下,皮肤的 感受器接受刺激,也将兴奋传至中枢,通过皮肤血管____ , 血流量____ _,汗腺分泌_____,增强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 【注意】(1)人体在寒冷时的体温调节方式是调节。参与调节的激素:。(2)在炎热时的体温调节方式是。【作业布置】 1.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A.冷觉感受器兴奋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2.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3. (2015届南京模拟)恒温动物之所以能够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其原因是() A. 机体产热大于散热 B. 机体产热小于散热 C. 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D. 体内物质代谢速率比变温动物快 4. (2016届泰州中学模拟)2013年12月,扬州及我国部分地区遭遇严重连续雾霾天气,空气污染严重,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暴增,许多人出现高热症状,医生必须给病人降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体温是指人体的口腔温度 B. 病人体温升高是由于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D. 降温有利于维持病人机体内酶的正常活性 5. 皮肤是参与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器官,如右图所示,当进入寒冷环境时,下列说法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