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诗》与《孔子诗论》之比较(一)
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

即所谓《 之六义。六义 , 诗》 又称“ 六诗 ” 周礼 ・ 猜 测 。孔 氏虽 然 已将 六 义 的说 法 解 释 清楚 了 , 。《 但 后 世学 者 因见 赋 比兴 与风 雅颂 并 称 , 以后 世 分 类 春官 ・ 师》 :教六 诗 : 大 日 “ 日风 , 赋 , 比, 日 日 日兴 , 日雅 , 日颂 。 【 于六 义 或 六 诗 说 法 的 含 义 , 方法 的原 则来 理解 , 有 不 能接 受 孔说 者 。如 近 ” 关 自 仍
N . o2
Apr 2 6 . 00
楚 竹 书《 子 诗论 》 诗 经》 究有 关 的 几个 问题 孔 与《 研
梁韦弦
( 吉林 师 范大 学 中国思想 文化研 究所 , 吉林 四平 160 ) 300
【 要 ] 由楚竹书孔子论诗来看 , 摘 过去人们关于< 诗经) 的一些争议和疑议可以得到澄清。 孔子只 按风雅颂来
治思想史 。
一
l —一 8
维普资讯
第2 期
梁韦 弦 : 楚竹书《 孔子诗论 》 诗经》 与《 研究有关 的几 个问题
20 年 4 06 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在看来 , 因战国楚竹书中孔子论《 的面 在排编上不是按 国来处理 的, 由是其 内容反映 诗》 理 世, 这个争论可 以做个结论 了。战国楚竹书整理 的不是地方邦国的一国之事 , 而是言天下事, 涉及 所得与孔论 《 相关 者有 2 诗》 9支 简 , 竹简 残损 较 到王政。郑玄《 周礼》 注说“ 雅正也 , 言今之正者 以 多, 据统计 , 全数约 10 字。《 0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 为后世法”从“ , 为后世法” 的说法来看 , 郑玄也是
维普资讯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其作者问题

子 日 :《 雎 》 而 不 淫 , 而 不 伤 。 (八 “关 乐 哀 ”《
佾 》 )
收 稿 日期 : 0 2 0 — 6 2 0— 32
作 者 简 介 : 华 平 (9 2 ) 男 , 北 监 利 人 , 中 师 范 大 学 文学 院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要 从 事 中 国古 典 文 献 学 及 中 高 1 6一 , 湖 华 博 主
中 图 分 类 号 :2 9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02 5 ( 0 2 0 — 0 5 0 I 0 A 1 0 — 4 6 2 0 ) 50 5 — 6
《 海博 物馆 藏 战 国楚 竹 书 》 一 ) 上 ( 中有《 孔子 诗
论》 一篇 , 对研 究 先秦 孔 门诗 学具 有 重要 意 义 , 已 引起 学术 界 的高 度 重视 和 热烈 讨 论 。 者近 期 亦与 笔 二 、 师 友研 读 此 篇 , 复 其 文 , 有 些 许 心 得 , 三 三 并 今
篇 中孔 子 论 及 的 《 经 》 目达 6 诗 篇 0篇 , 乎 占到今 几 本《 经 》 诗 的五分 之 一 。对 这些 诗 篇 , 子或 是 以极 孔 精 炼 的语 言概 括 其 内容 , 是 以极 鲜 明 的态 度 表 明 或
自己的好 恶 , 大地 丰 富 了人 们通 过 传世 文 献 对孔 大
用 的 。尽 管 如 此 , 合 孔 子 “ 于 诗 , 于礼 , 于 结 兴 立 成 乐 ” ( 论 语 ・泰 伯 》 j 不 学 《 》 无 以 言 ” 《 。 《 )“ 诗 , ( 季
氏》 ;《 》 以 兴 , 以观 , 以群 , 以 怨 ” 《 )“诗 可 可 可 可 ( 阳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之初一处极其狭小的区域,出荆山,越汉水,崛起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
大国。一直到楚文王迁都郢之前,楚国八百年的时光,有三百五十年是以此地作为中心,
十七代国君都在这个“荆棘围而城之”的简陋之处,教民稼穑,筹谋攻伐。如果以人生
作为譬喻,这一时期的楚国历史,仿佛一个人从幼年成长为青年。
这一处楚国立国的封邑,当年是穷边僻壤,自然环境恶劣。《左传·昭公十二年》
2023 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 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 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在《诗经》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既有“源的真实”,也有“流的真实”。前者指诗 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什么。研究《诗 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现代诗学认为《关雎》
试卷第 1页,共 11页
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 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 为是倾“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 篇兼备美刺两说。达则是流的真实。从流的真实看,《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 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与共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 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今后研究《诗经》,不树 立国学、中华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界限的新经 学方式,而欲觅得《诗经》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不是缘木求鱼。
《孔子诗论》与汉四家《诗》研究的开题报告

《孔子诗论》与汉四家《诗》研究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老师和评委:
《孔子诗论》与汉四家《诗》研究是我即将开始的研究课题。
这个课题主要是希望通
过对《孔子诗论》和汉四家《诗》的研究,探索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并
从中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与文化。
首先,本研究将从《孔子诗论》开始入手,分析孔子对诗歌的看法和对诗歌的要求。
通过探讨孔子的诗论观点,揭示其对古代诗歌的影响,并总结出诗歌的基本特征。
其次,本研究将重点分析汉四家《诗》,即汉代四个大家所编纂的诗集。
从中探讨古代
中国诗歌在汉代的演变过程,以及四家《诗》的特点和体裁。
同时,本研究还将结合先秦至汉代的其他文献、历史背景和文学环境,对孔子诗论和
汉四家《诗》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比较分析。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
的发展历程和文学特点,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学史的研究。
最后,本研究将以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个案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从哲学、文学、语言等角度入手,探讨古代中国诗歌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通过研究,
我们希望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发
展和创造文学作品。
谢谢您的耐心阅读!。
211118220_孔子诗学思想的两种面向——《论语》与《史记·孔子世家》的比较

雅》始,《清庙》为《颂》始。”……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春秋时代贵族教育的教学体系中,《诗》《书》《礼》《乐》已成为主要的组成部分。a孔子承袭了
春秋时代的诗教传统,亦以《诗》《书》《礼》《乐》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授其弟子、其子,故其弟子能够
也有异同。《孔子世家》的“四始说”,突出了儒家的人伦之道,明确把《诗》引向了政治教化与道德教
化,这是汉代儒家诗学思想最为重要的特征。《关雎》为《风》之首篇,《毛诗序》作为汉代儒家诗学 思想传统的奠基者,开篇即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d在汉
儒看来,夫妇之道为人伦之道的根基,故引《关雎》阐释为夫妇之道。“风”即教化,“风以动之,教以 化之”e。按照这一思想逻辑,《大雅》《小雅》《颂》的首篇,亦承载着儒家伦常之道,钱穆先生对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取可施于礼义”。在孔子对《诗》所做的工作中,这一项最为关键。“取”即选拣、择取;“施”
45
——
即赋予、阐释,即赋予、阐释《诗》一种新的意义,这种意义的标准即“礼义”。“礼义”并非“礼”与 先孔
“义”二者相加,而是指“礼”之“义”,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君子哉。”(《论语·卫灵
“通六艺”者,亦即成绩优秀、突出者72人。
不过,如果仅仅止于此,那么孔子与春秋时代的其他思想者并无分别。孔子之所以能够在先秦诸
子“哲学的突破”中,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其对《诗》所做的工作有直接关联。依照上文,孔子
的工作及其思想贡献,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去其重”。《诗》为何会出现“重”即重复的情况,至少有以下两种原因。第一,《诗》最初的文
孔子诗论

对孔子“诗”学思想的新发现历史是个删节本,历史学家为了追求所谓的历史连续性,总是会有意的删除或无意的忽略一些历史情节。
尽管这会造成许多历史的断层,但历史又会以突出某点的方式转移人们的注意力,造成强势话语对弱势话语的粗暴压制。
而与此同时,观念史的研究则是要千方百计的接近这些断层,以探得历史的真实。
那么这些断层藏在什么地方呢?它就藏在传世文献最不为人注意的角落,而且常常由于它的突兀出现又突然消失,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是遗憾的长眠地下,不知有没有重见天日的幸运。
但如果有一天地下的文献重见了天日,则必将给人的视觉以最猛烈的冲击,而且会解救被历史压制的东西,让它走出阴暗的角落。
比如现在对于“情”的讨论就将经历这样的一幕。
关于“情”的讨论就郭店简《性自命出》、《语丛》及上博简《性情论》来看,在先秦有一个对“情”展开大讨论的时期,尤其是讨论“情”与“性”之间的关系。
当时人对“情”非常重视,而且基本上是高扬的态度,认为人的情感是人本性所固有的东西。
至于“情”与“礼乐”的关系,人们认为礼是根据人情制作出来的,乐是人抒发感情的最主要的方式。
但这种“情”论却被自汉儒以来的“性善情恶”的观念渐渐淹没了,传世文献中的零星记载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在出土文献引发了人们的新思考,也启发人们在传世文献中寻觅先秦“情”的踪迹。
讨论的结果是大家认为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可以互证①。
那么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对“情”是什么态度呢?虽然《论语》中“情”字仅两见,但《礼记》等书中却保留有大量孔子论“情”的话②,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是主“情”论者③。
孔子的这种重情思想,自然会影响到他对《诗》的评价与阐释。
但由于历史汰选的结果,我们在《论语》孔子对《诗》的讨论中看不见他对《诗》与“情”关系的讨论,有的只是《诗》与礼,《诗》与修身关系的论述。
所以以往对孔子《诗》学思想的讨论都集中在这一方面,而对于《诗》与“情”的关系却缺乏论述。
现在,上博简《诗论》的发现适可弥补这方面的思想缺环。
战国上博简孔子诗论

战国上博简孔子诗论
战国上博简《孔子诗论》是关于孔子对《诗经》的言论的竹简,是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的一批战国楚简中的一部分。
这些竹简涉及到《诗经》中的五十九首诗歌,残存一千零六个字。
《孔子诗论》的性质和内容表明,孔子认为诗是政治场合特别是外交场合中的特殊语言,很多政治意图和政治志向的表达和交流都是通过诗这样一种特殊语言来完成的。
孔子认为不学诗就无法言,因为诗是表达个人和国家的思想、志向和立场的一种方式。
此外,《孔子诗论》还涉及到战国楚竹简的发现和整理的意义,包括文字学意义和比较价值。
这些竹简的发现和整理提供了与传本相异的文献材料,有助于解读战国文献,了解战国时代的文字通用、约定俗成状况以及文字流变过程中的通假现象。
总之,战国上博简《孔子诗论》是一份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孔子的思想和《诗经》的文学、历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诗论》的论诗方式

[ 作者简介 ] 黄康斌 (95 , , 黄石人 , 17 一)男 湖北 荆楚理工学 院人文社科学 院讲师 , 文学硕士。
5 7
矣 。讼 平德 也 , 言 後 。其 乐 安 而 犀 , 歌 绅 而 多 其 逖 , 思 深 而远 , 矣 。大 夏 盛 德 也 , 言 ・ 其 至 多 …一” 第三 简 : …… 也 。多 言 难 而 怨 怼 者 也 , 矣 少 “ 衰 矣 。邦 风其 纳物 也 , 观人俗 焉 , 溥 大敛 材焉 。其言 文 , 声善 。孔 子 日 : 能 夫 …… ” 四简 : 日 : 其 唯 第 “ 诗其 猷 平 门 , 贱 民 而 欲 之 , 用 心 也 将 何 如? 与 其 日: 邦风 是也 。民 之 又感 倦 也 , 下 之 不 和者 , 上 其
士多 德者有 二 : 一是柏 拉 图 、 里 士多 德 的美 学 其 亚
“ 更具有 理论 思辨 的精 神 ” “ 这 方 面 , 子 的美 ,在 孔 学无疑 有着 明显 的弱点 。它 的那 些具 有深 刻 意义 的思想 经常是 以零 散 的格 言警句 的形 式表 现 出来
的 , 没 有 作 出 理 论 上 的 系 统 的 分 析 论 还
文考释 与编联都是很有帮助 的。 [ 关键词 】《 孔子诗论》 体 系; ; 论诗 方式 [ 中图分 类号 ] I0 . [ 2 6 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4 5 (09)8— 0 7— 3 0 8— 6 7 2 0 0 05 0
孔 子 之 前 的诗 歌 理 论 是 零 散 的 、 断 式 的。 片
它散见于《 诗三百》 《 、 左传》 《 、 尚书》 等典 籍 中,
都 是一鳞 半爪 式 的评 述 , 且 这 些 评 述 是 与 音乐 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论《诗》与《孔子诗论》之比较(一)摘要:比较上海博物馆藏《孔子诗论》与《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论《诗》的内容,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孔子的《诗》学思想。
以往人们认为孔子对《诗》只有使用层面上的阐发,今据上博简《孔子诗论》则可知孔子以“情志”论《诗》,对《诗》旨也有精确允当的阐释。
关键词:孔子诗情志上博简孔子诗论先秦及汉魏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孔子论《诗》的内容,其中多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对后世《诗经》的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形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久前,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孔子诗论》公之于世了,虽然只有29枚完、残竹简,但其学术价值不可限量,它不仅关乎到《诗经》学研究,也关系孔子思想,尤其是孔子《诗》学思想的研究。
本文拟以《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对《诗》的讨论与上博简《孔子诗论》加以比较,以期对孔子《诗》学思想进行更为全面具体的考察。
诗与礼孔子十分重视《诗》与礼的关系,强调《诗》对礼的构建作用和礼对《诗》的约束作用。
《礼记·仲尼燕居》载孔子语:“不能诗,于礼缪”,此与“不学诗,无以言”文异而义同。
又《论语·泰伯》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即强调一个人欲修身成性,《诗》、礼、乐所起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诗》与礼、乐的关系。
唐李翱云:“《诗》者,起于吟咏性情者也。
发乎情,是起于《诗》也;止乎礼义,是立于礼也;删《诗》而乐正《雅》、《颂》,是成于乐也。
三经一原也。
”(韩愈、李翱《解论语笔》,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卷十五)所以当子夏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中明白“礼后”,即一个人最终当立身于礼的道理后,孔子便对其盛赞有加,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孔子重视《诗》、礼二者之间关系的思想,也见于上博简《孔子诗论》。
如第5简,其论《清庙》云:“《清庙》,王德也,至矣。
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
”在孔子看来,《清庙》之所以为“至”,就在于其能体现敬宗庙之礼。
第10简,其评《关雎》云:“《关雎》之怡。
”“《关雎》以色喻于礼。
”第12简又云:“好,反内(纳)于礼,不亦能怡乎?”《说文》云:“怡者,和也,从心,台声。
”其以“怡”评《关雎》,就因为其能“喻于礼”,“纳于礼”。
于此可见,孔子论诗对礼的要求,一首诗,如果能体现礼就是一首好诗,哪怕它是一首谈情说爱的情诗。
第20简,孔子云:“其离志必又(有)以俞(逾)也。
其言又(有)所载而后内(纳),或前之而后交,人不可角干也。
”角干,释“干”,廖名春先生《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引周凤五语:“当读为‘干’。
《公羊传·定公四年》:‘以干阖庐’注:‘不待礼见曰干’”。
这里孔子再次强调了礼对《诗》的约束作用。
“诗言志”乃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古者诸侯大夫交接邻国,则赋《诗》言志,如言语得体,于礼为合,则可以完成其外交使命。
反过来,如赋《诗》与志不称,则不仅失礼之甚,甚至会招来杀身辱国之祸,如庆封不答《相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伯有之赋《鹑之奔奔》。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故《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语云:“志之所志,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孔子诗论》第1简,其云:“诗亡离志”。
在孔子看来,诗若离志就会有所逾礼,诗要体现出一个人的情志,也要遵从礼的约束,故云:“人不可角干也。
”诗与乐在孔子时代,诗与乐不分,二者都关乎礼的建设。
《礼记·仲尼燕居》: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
君子无礼不动,无节不作。
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所以孔子论《诗》常与乐相并提。
以孔子对《关雎》的评价为例。
《论语》中,孔子两评《关雎》,一见于《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一见于《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或以为于此论乐,而非论诗,其实不然,两评都是本诗、乐为说。
先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乐的角度来说,即所谓“人之情闻歌则感,乐者闻歌则感而为淫,哀者闻歌则感而为伤,《关雎》之声和而平,乐者闻之而乐其乐,不至于淫;哀者闻之则哀其哀,不至于伤。
此《关雎》之所以为美。
”(郑樵《通志略》,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卷六)从诗的角度而言,即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故谓之和。
上博简《孔子诗论》评《关雎》为“怡”,就因为其能以色喻于礼,能反纳于礼。
故其声则节,其文则礼,得中和之美,合中庸之道,是谓“哀而不淫,乐而不伤。
”再说“《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一般把“乱”解为音乐的卒章,如朱熹《四书集注》云:“乱,乐之卒章。
”但“乱”也可以理解为诗的卒章,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引张文语:“《春秋传》,《那诗》以末章‘自古在昔’六句为乱,为卒章;《武诗》以末‘耆定尔功’一句四字为卒章,则《关雎》当以末四句为卒章”。
《楚辞》也以卒章为乱。
《关雎》卒章文意写君子以琴瑟钟鼓悦好所求之人,正如《孔子诗论》第14简所云:“其四章则俞(愉)矣,以琴瑟之说,亦好色之爱,以钟鼓之乐。
”有琴瑟之乐,有钟鼓之乐,故云“洋洋乎盈耳。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自己也说其“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孔子这种论诗及乐,论乐及诗,诗乐相通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于上博简《孔子诗论》中。
第一简其即以诗、乐并提:“诗亡离志,乐亡离情。
”在论述《讼》、《夏》、《邦风》时也兼及其音乐特征:第二简:寺也,文王受命矣。
讼坪(平)德也,多言后。
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其思深而远,至矣。
大夏盛德也,多言第三简:也,多言难而悁退者也,衰矣少矣。
邦风其内(纳)勿(物)也,溥观人谷(俗)安(焉),大敛材安(焉),其言文,其圣(声)善。
孔子曰:佳(唯)能夫所谓“多言后”,“多言难而悁退者也”,“丌内勿,溥观人谷安”等都是诗歌内容为说;所谓“丌乐安而迟,丌诃绅而,”“丌圣(声)善”等均是就乐来说的。
“绅”和“”,据整理者所释,为两种乐器名称,即“埙”与“篪”,《小雅·何人斯》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之句。
李学勤先生释“伸”为“引”隶“”为“”,释作“逖”。
(李学勤,《〈诗论〉简的编联与复原》,《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一期)。
廖名春释“绅”为“伸”,释“”为“引”。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一期)。
“引”,“逖”,“伸‘说的都是音乐的风格。
按竹简文势,其论《夏诗》也当言及其音乐特征。
诗与用学以致用,这既反映了儒家的济世情怀,也反映儒家的用世之心。
孔子为学并不囿于书斋,而十分重视为学之用,所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因此在《论语》等书中,其数言《诗》之实际功用和学《诗》的现实意义。
如:“兴观群怨”说。
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
”“兴”,孔安国注云:“引譬连类”,其说乃汉儒之《诗》学阐释方式,如《毛传》标“兴”,郑玄以“喻”释之,不确。
当如“兴于《诗》”之“兴”,其意在于修身养性,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观”,“观”有两用,施用政治,即为观人情之厚薄,识风俗之盛衰。
如郑玄云:“观风俗盛衰”。
朱熹云:“考见得失”,皆可谓得之。
施用于个人即为观志,以别贤愚。
“群”,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
”朱熹云:“和而不流”。
其实所谓“群”既为赋《诗》言志,赋《诗》以别贤愚合之则群,不合则散。
杨树达《论语注疏》云:“春秋时,朝聘宴享,动必赋诗,所谓可以群也。
”“怨”,孔安国及郑玄均以“刺上政”释之,其实这又是汉儒释《诗》之一大陋习,以政治比附《诗》意,而忽略诗人个性情感。
《诗》固然可以怨刺上政,但绝不仅限于此。
翻开《诗经》,怨词满眼,有悯乱嫉恶之怨,有旷夫思妇之怨;既有时代所致之怨,也有一已之私情,如统统归结为“怨刺上政”,则殊为无据。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之用的全面评价,它既揭示了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批判作用,也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对后世影响深远。
“达政专对”说。
见于《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所谓“授之以政”,朱熹《论语集注》云:“《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知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其言温和而平,长于讽谕,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
”所谓“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官懋庸云:“《春秋》专对之才,如宁戚之不答《彤弓》、《湛露》,穆叔之不拜《肆夏》、《文王》,叔弓之辞郊劳致馆,韩献子之称《易》象、《春秋》,范宣子追念襄王,谨其官守;西乞术徼福周公,致其瑞节;国庄子将事克敏,见称于臧孙;叔孙豹式礼无愆,受赐于周室;他如七子言志,六卿讥客,子范之让赵衰,叔向之屈子木,皆其最著者也。
若高厚之歌《诗》不类,伯有赋《鹑奔》之失伦,华定不解《蓼萧》,庆封不知《相鼠》,适足以辱国而召衅耳。
”(官懋庸《论语稽》,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卷二十六)故程子悠然而叹:“穷经将致用也。
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朱熹《论语集注》卷七引)上博简《孔子诗论》也表现了孔子这种“学以致用”的《诗》学思想。
其论《邦风》,即着眼于其“内勿也,溥观人谷安”的社会功用。
其论《诗》也数言“吾得之”,“吾取”,显然也是着眼于其实际功用。
如第20简,曰:“吾以《折杜》得雀”,第23简曰:“兔其甬(用)人,则吾取”,第24简:“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眚(性)古(固)然。
甚贵其人,必敬其立(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亚(恶)其人者亦然。
”第4简是枚残简,其曰:“诗其猷坪(平)门,与贱民而豫之,其甬(用)心也,将可(何)女(如)?曰:邦风氏(是)也。
民之惓也,卡:(上下)之不和者,其甬(用)心也,将可(何)女(如)?”接下去似乎应该说“少夏氏也”。
诗简残损,已不得可知,但毫无疑问,这里谈的也是《诗》之为用,缘《诗》可以考见民情,察见得失。
亦即所谓“兴观群怨”,“授之以政,使于四方”之意。
尤其是第1简,其曰:“行此者其又(有)不王乎?”更可以看出其以诗为用的理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