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八音座唱《贺喜堂》

布依族八音座唱《贺喜堂》
布依族八音座唱《贺喜堂》

布依族八音座唱《贺喜堂》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村村寨寨传承延续。“八音

”旋律古朴、流畅、悠美、悦耳,常演奏于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群众喜爱。布依八音是以牛骨胡、葫芦等8种乐器演奏而得名。八音从北宋时期流入民族地区迄今己千余年。元明代时期,八音坐唱内容加入了民俗、喜庆内容。清代,“八音”以弹唱为营业的一种,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清稗类钞》载)。至此,八音己发展成曲艺说唱形式。所谓“八音”,通常有笛子、萧筒(无膜笛)、牛骨(马骨)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盘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有教乐坊“八音堂”,专门传授布依八音技艺,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队多时达到三百余支。清乾隆以前,布依八音就在兴义巴结的王姓土司家族中活跃了。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土戏”(布依戏)还吸收了八音曲牌13个,丰富自己的声腔。

八音表演以第一人称的“跳入”唱叙故事,以第三人称的“跳出”解说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叶等布依族乐器进行伴奏的情形。演唱时,男艺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则在原调上进行演唱,这样不仅可以产生强烈的音高和音色对比,还能增加演唱的情趣。

八音坐唱的唱腔曲调主要为“正调”,其他曲调统称为“闲调”。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目有《布依婚俗》、《贺喜堂》、《胡喜与南祥》、《迎客调》、《唱王玉莲传》、《敬酒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四十余个。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之中,具有鲜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1991年6月,兴义巴结八音队应缴参加“中国·云南

·东方文化艺术村”成立演出,曾获组委会颁发了“特别展示奖”,1992年,由黔西南州民族歌舞团根据布依八音创作演出的《贺喜堂》,曾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节上,展示了她独特的风采。2002年9月,由巴结农民组成的万峰林景点“万峰第一观”

的八音表演队在南京《中国名胜区旅游产品展示交易会》上夺得了“景区民风民俗及形象展示奖”第一名,被誉为“几间绝响,天籁之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