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讲义: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要求】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6)明治维新;(7)戊戌变法。

试题来源考查主题材料段

材料出处

设问

关键语句

2019年江苏卷,

T24 A 王安石变法及其

评价

2段

梁启超《王安石

传》;姜锡东、周

一星《略论王安

石变法的现代影

响》

3问

王安石变法;

“民生主义的事

实”

2018年江苏卷,

T24 A 戊戌变法·科举

制度改革

2段

李喜所等《梁启

超传》;杨松等编

《中国近代史资

料选辑》

2问

梁启超提出比较

系统的改革科举

制度的方案;康

有为请废八股

2017年江苏卷,

T24 A 北魏孝文帝改革1段

朱绍侯《中国古

代史》

3问

北魏孝文帝汉化

改革;民族融合

2016年江苏卷,

T24 A 俄国农奴制改革2段

华莱士《俄国》;

莫斯《俄国史》

3问

解放宣言;巩固

俄国而无须削弱

独裁统治

【考情分析】

2016年至2019年,高考江苏卷T24A 具有以下特点:

1.考查的内容固定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对教材知识依托较大,教材知识对解答问题有较大的作用,答题时要把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2.对改革模块的考查,基本上以每次改革为主题设计题目,对每个改革主题的考查是命题的主流。

3.从考查的内容主题看:2016年至2019年交替考查考纲规定的古代与近代的改革。

4.从命题的视角看,改革的原因、背景、措施、特点、影响等基本知识要素是命题的重点。

5.分值是固定的,总分10分;2016、2017年设问是3问,2018年设问为2问,2019年

又改为3问,这是题型上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材料多为2段或3段,2017年为1段,文字阅读量不大。

一、梭伦改革

1.背景

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工商业发展;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雅典当时面临外敌入侵,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

(1)颁布“解负令”,废除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4)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3.基本特点

(1)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影响

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

(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1)推行均田制;(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设军器监,提高了武器质量,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内容

(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了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3.评价

(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六、日本明治维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