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因素
理性的非理性

理性的非理性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
对于人类而言,理性和非理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有时候,非理性的行为会打破理性的条条框框,让人们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而有时候,理性的思考也能够理解并驾驭非理性的情感和行为。
在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中,理性的非理性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这一概念在当代社会中,呈现出了诸多新意和新特点。
本文将探讨理性的非理性的本质、表现形式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理性的非理性,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在行为上,理性的非理性体现在人们的一些非理性决策和行动之中。
有时候人们会在购物、投资或交往等方面产生冲动行为,而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考虑。
这种行为是在理性的框架下,非理性的因素起作用的典型表现。
在情感上,理性的非理性体现在人们的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和应对上。
有时候,人们的情感表达可能是情绪化的、冲动的,而不是理性克制的。
这种情感的非理性,可能会导致人陷入情绪的泥沼之中,难以摆脱。
在思维上,理性的非理性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中。
有些时候,人们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直觉,而做出不那么理性的决策和认知;他们会被一些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所支配,而无法理性思考和认知。
这种思维的非理性,也会对人们的行为和情感产生严重影响。
当代社会中,理性的非理性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意义。
理性的非理性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人们的投资、消费和交往行为中,非理性因素起到了越来越主导的作用。
在股市中,人们的投资行为往往受到情绪化的波动和非理性的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理性思考和分析。
这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会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和风险的增加。
理性的非理性在文化和艺术中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当代文化产业中,人们对各种非理性情感和表达方式的需求和追求愈发迫切。
在音乐、电影和文学中,人们渴望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和非理性的思维,来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
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和表达,成为了当代文化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
2022年影视领域并购达76起 非理性因素产生市场泡沫

4. 投资者的撤离:随着影视行业泡沫的破裂,投资者开始撤离市场,导致影视项目资金链断裂,许多项目被迫停工或流产。同时,由于投资者对影视行业的信心下降,资本市场的资金也开始撤离,进一步加剧了影视行业的困境。
5. 行业调整:随着影视行业泡沫的破裂,行业开始进行自我调整。一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公司开始倒闭或被收购,行业内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改变。这使得影视行业更加成熟和稳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影视投资风险:市场不确定性与政策变化
3.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影视行业健康发展
05
应对策略建议
Suggestions for coping strategies
影视行业并购激增至76起,泡沫蔓延76
2022年影视行业并购活动激增,市场泡沫影响深远76
影视行业投资泡沫破灭,并购数量大幅下滑
影视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泡沫产生
分享人-Ross
The foam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spread, and the number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oared to 76
2023/9/23
影视行业泡沫蔓延,并购数量激增至76起
目录Catalog
02
并购数量激增至76起
The number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has surged to 76
并购数量激增至76起
影视行业泡沫蔓延,并购活动激增至76起
76
并购热潮背后:资源浪费、行业浮躁与泡沫风险
市场泡沫产生
1.影视行业并购激增至76起,泡沫蔓延
2.影视行业并购激增,泡沫风险增大
01
影视行业泡沫蔓延
正确认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不可缺少的两翼 。纯粹的理性与非理性都是不存在
的 , 性原本 就是 建立 在 情感 、 理 欲望 等非理 性 因素 的 基 础之 上 , 然得 知 的灵 感是长 期理 性思 索 的结果 。 偶 非 理性 因素是 科 学创 新 的基 点 , 因斯 坦 曾说 :想 爱 “
右脑的机能 , 为其 产生提供 了生理基 础 ; 理性 因素
次要作 用 。
16 l
甘
肃
科
技
第 2 卷 6
1 2 2 6岁 以后 , 性 因素 制 约 非理 性 因素 , 理 . . 理 非
素关 系 的复杂 性 。 12 1 0— . . 6岁 , 非理 性 因素 制 约 理性 因素 , 性 因 理
素 处于从属 地位
非理性因素 , 是指认识主体心理结构上的本能
意识 和在认 识过 程 中 出现 的非 逻辑 思 维 形 式 , 括 包
“ 认识 主体 的情 感 、 志 、 望 、 机 、 念 、 意 欲 动 信 习惯 、 本 能 等意识形 式 ” 以及 以非 逻 辑 形 式 出 现 的 幻 想 、 … 想象 、 直觉 、 灵感 和顿 悟 等 。理 性 因素 主要是 指人 的 理性 直观 、 性 思 维 等 能 力 , 括 概 念 、 断 、 理 、 理 包 判 推 分析 等逻辑 思 维 能 力 , 们 称 之 为认 识 主 体 的 “ 我 认
在认 识 活 动 过 程 中 , 非理 性 因素 与理 性 因素是 紧密相 连 , 可分 割 , 不 相互 作 用 , 证统 一 的 。没 有 辩 非理 性 因素 的认 识 是 僵 死 的 , 同样 没 有理 性 因素 的 认识 是盲 目的 , 非理 性 因素 与理 性 因素是 人 类 认 识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许多发现发 明都不是 只对实验现象 、 实验数据进行 逻辑分析而产生的 , 往往需要在实验和逻辑分析的 基础上借助创造性 的大胆想象。凯库勒提出苯具有 环状结构 , 爱因斯坦创立狭义和广义相对论 , 都是这 方面的极好例子。列宁曾高度评价想象在科学创造
力的信号必须具有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人去行 动和认识, 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就是意志。当主体根
非 理性 因素 主要 指 情 感 、 志 、 象 、 觉 等精 意 想 直 神 现象 , 它作 为一 种精 神力 量 渗 透 到 主体 的认 识 活 动 中并 对其 发生影 响 。非理性 因素在认 识过 程 中的
积 极作 用可从 以下 几个 方面来 把 握 :
一
据其对 实践 活动 的需要 的意识 确立起 一定 的认识 目
标时 , 如果 没有对 需要信 号 的放大 , 这种需要 的驱力 就往往 不 足 以使 主体及 时地 按照认 识 目标 去反 映客 体, 于是会 出现 “ 目标 消失 ” 象 。而 一旦 有 了意 志 现 对 内驱力 的强化 , 体 的思 维 就 会保 持 高 度 的 紧张 主 和觉 醒状 态 , 时捕 捉 或选 择 对 主体 有 意 义 的客 体 随 信息 , 并积 极地从 记 忆 中提取 内部 信息 与 外 部信 息 进行 对照 和编码 , 而形成 关于客 体 的完 整认识 , 从 实 现认识 目标 。意 志对需 要信 号 的放 大 和对主体 思维 的驱 动作 用 , 现在认 识过 程 的各 个 阶段 和环 节上 。 表 在认 识活 动 中 , 坚韧 的意 志 , 定 的信 念 , 往能 激 坚 往
非理 性 因素在 认 识过 程 中的积 极 作 用
潘福 元
( 北师 范学院, 北 湖 湖 黄石 4 50 ) 30 2
编辑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规避与防范

第24卷 第2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1.24 No.2 2010年4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pr.2010
编辑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规避与防范 翟新菊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新疆伊宁835000) [摘 要]日常编辑活动中,常会发现一些影响我们公正公平处理文稿的非理性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名 家效应、名门效应、课题效应和关系效应。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非理性因素,都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大敌, 因而我们必须从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完善编辑部制度建设等方面来规避与防范这些非理性因素。 [关键词]编辑;作者;非理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10)02~0087—02 lrrational Factors in Editing and their Avoidance and Prevention ZHAI Xin—iU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YTC,Yili Teachers’College,Yining 835000,Xinjiang,China) Abstract:In editing,irrational factors that affect fair treatment of contributions can be found.These factors are mainly famous—expert effect,famous—family effect,project effect,and relation effect.Wheth— er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factors,they are extremely unfavorable for good editing work.Therefore, we should intensify our own moral training,raise our political consciousness,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editing system to avoid and prevent these factors. Key words:editing;author;irrational factors
司法裁判事实认定中的非理性因素

9 — 2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o 1 2 1 年第 6 期
●法律 ・ 社会
( ) 三 个人 情 感
个人情感 是主体对外部刺激和主体 内部变化 而产生 的肯定或否定 的心理体验或反应 。裁判者 作 为一种正常的社会角色和诉讼 角色 ,本身就是 个有血有 肉的情感 主体 ,故其认定裁判事实时 也会不可避免地掺杂进裁判者的个人情绪和情感
技巧等等 ,会被认 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做
法 裁 判 者 的这 些 思维 定 势 一 方 面会 为其 日后 处
理类 似情况提供现成方案 。但也容易导致其 听不 进他人的相反意见等不足。
收 稿 日期 :0 1 0 — 0 2 1 — 7 3
基金 项 目: 教育 部青年 基金 项 目(0 J 2 1 1 ; 1Y C8 0 5 ) 国家社科 基金 项 目(8 F 7 ) 0 B X0 0 作 者 简介 : 张海 燕 (9 9 , , 东大学法 学院讲 师 , 学博 士。 17 一)女 山 法
司法 裁 判 中案 件 事实 的认 定 是 一个 实 践 理 性
在 事实 认 定 过 程 中 ,会 有 选 择 地 接受 那 些 来 自各 方 面 的 与案 件 事 实 相关 的信 息 。且 只接 受 那 些 与
的过程 . 该过程作为一种认识 活动 和实践活动 。 其
不 仅 是裁 判 者 的理性 逻辑 思 维 过 程 ,还 在 各 个 层 面 渗 透 和 表达 着 裁 判 者 的非 理 性 因 素 。无 论 我 们 多 么 强调 裁 判 者 在 事 实认 定 中 的不 偏 不倚 ,但 裁 判 者 作 为 有 血有 肉 的 自然人 ,其 本 性 中的性 格 偏 好 、行 为 习惯 、心 理态 度 和 个 人 情感 等 非 理 性 因 素 , 于事 实 认定 的影 响是不 可 避 免 的 。 对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研究综述模块一:研究概况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特别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推动了认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然而,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术界在许多问题上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分歧。
总体来说,关于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关于理性、非理性的内涵。
对于理性的界定,学者们一般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进行的;也有学者从理性、合理性、正确性三个概念间的联系出发对理性进行界定。
关于非理性概念的界定,是一个争论热点问题。
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借助多种参照系,从心理学、认识论、价值论、文化学、社会学等多方而加以界说,而不能简单化。
二是关于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对于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者们都予以肯定,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人的理性能力构成主体认识因式的主要框架;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建构功能;认识成果的表达必须借助于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三是关于非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研究,学者们逐渐摆脱了过去对非理性的教条式的认识,开始意识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近年来成为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取得成果最为明显的一个领域。
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这一研究似乎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即无限夸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四是关于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基本上已经达到共识,即二者相互契合、相互渗透,认识辩证运动过程总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同发挥作用的过程。
五是关于理性与非理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一些学者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认为,目前关于理性与非理性问题研究和讨论中的一些思想混乱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出现了混乱。
模块二:论点摘要一、关于理性、非理性的内涵1、关于理性的内涵。
探究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探究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摘要: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认识结构中的恒常因素,诸如想象与直觉、灵感、顿悟、情感与意志等作为人类智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认识途径和手段,对主体的认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突破性和持久性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直觉;想象;灵感;顿悟;情感;意志所谓的非理性因素,是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的,是指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或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非逻辑思维形式,及通过非逻辑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
长期以来,非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阐发,非理性认识作为人类固有的一种认识能力,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本文对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做一探究。
1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创造作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新颖性、探索性的特点,它不仅需要有更强烈、更饱满的激情作为内在的动力源泉,而且需要在这种激情的强烈刺激下产生直觉和灵感,使疑难问题得到奇迹般的解决。
直觉原意是凝视,其认知意义是不经过其它程序而直接悟出理性结论,做出综合判断,从而达到发展和创新的目的。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是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使与其有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述的东西相符合,柏格森十分重视直觉思维与科学创造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直觉思维为根本的“创造进化论”。
直觉判断即当人的思维在刚刚接触外来实体或抽象信号刺激时,就做出直接理解,直接辨别、直接判断结论,它是人的思维洞察力敏感程度的表现,它与一个人的经历、经验,大脑存储的知识、预感能力等积累都有密切关系。
直觉的想象是科学创新不可逾越的阶段,直觉想象的创新作用在四个方面最为突出,一是在想象中提出科学假说,在思维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构建思维。
二是在想象中提出新的科学概念,新概念的提出即是对旧有概念的革命,又是认识的创新。
三是想象作为创造模型的重要手段,在科研中发挥着其它思维过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情感的宣泄:
他出生在文人世家,他是世界上顶尖的学者。他如 果留在美国会得到良好的生活待遇,但他却毅然回 国,在茫茫戈壁上默默无闻为国奉献,他的身影和 名字几十年不为人知,但他却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做 出了巨大贡献。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1979年,在一次核弹试验时,因降落伞在半空中突然破裂,原子 弹从高空坠落地上,被摔裂。这是一个重大事故,试验人员也面 临极大危险。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后果,邓稼先明知接触原子弹碎 片能够致癌,却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 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也正是从这件事起,他受到了致命的核 辐射伤害。邓稼先回到北京后,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 了摔裂的原子弹,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 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一句话,他已经 被放射物质严重损伤,得上癌症的几率已经极大。但邓稼先却不 在乎,不久,又回到核试验基地。回到基地的他,因受到放射性 物质伤害,已是身体虚弱,步履艰难,但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 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 能去!”就这样,他带着病,继续在基地工作了很长时间,错过了 最佳治疗时间。 1986 年7 月29 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享年62 岁。他 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20127020 罗干 20127021 赵可
概念: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 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 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 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 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 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表现:
动机的实现:
勇于献身的科学家: 鲍尔· 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他小时候 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毒药。他 想到,人患了天花,会产生免疫力,而让毒蛇咬后能不能也产生免疫力呢? 体内产生的抗毒物质能不能用来抵抗蛇毒呢?他设想到这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从15岁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 与毒性。 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场。 各种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种新的蛇毒,原来的 抗毒物质不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抗毒物质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过 28种蛇毒。经过危险与痛苦的试验,终于有了收获。由于自身产生了抗毒 性,眼镜王蛇、印度蓝蛇、澳洲虎蛇都咬过他,但每次他都从死神身边逃 了回来,蓝蛇的毒性极大,海斯德是世界上惟一被蓝蛇咬过而活着的人。 他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每次都安然无恙。海斯德对自己血液中的抗毒 物质进行分析,试制出一些抗蛇毒的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
意志的创造:
爱迪生一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努力工作,在75岁的时候, 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签到上班,他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 几个小时,晚间在书房读3至5小时书,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 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已经成倍地延长了。因此,爱迪生在 79岁生日的那天,他骄傲地对人们说他已经是135岁的人了。 他活到84岁时,发明有1100项之多,其中最大贡献是发明留 声机和自动电报机,实验并改进了白炽灯和电话。爱迪生20 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他先后选用了竹、棉、 石墨、钽等等上千种不同物质作灯丝材料进行试验,时常通宵 达旦,有一次他和助手们竟连续工作5昼夜。1879年爱迪生用 竹碳丝作为白炽灯丝,并点燃40小时。由于碳丝表面多孔, 性脆,强度很低。直到1908年后被金属钨丝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