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控制技术(飞轮+控制力矩陀螺)

混合控制技术(飞轮+控制力矩陀螺)
混合控制技术(飞轮+控制力矩陀螺)

一、混合控制背景

控制力矩陀螺(CMGs)与动量轮(MWs)都属动量交换装置,是航天器姿控系统采用的主要执行机构。动量轮能产生精确连续但幅值较小的力矩,通常应用于中小型高精度三轴稳定卫星。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SGCMGs)输出力矩大且控制效率高,适用于长寿命大型航天器,但其固有的构型奇异给操纵律设计带来了很大困难。另一类单框架变速控制力矩陀螺(VSCMGs)在仅姿控时没有奇异问题,但由于其结构和控制的复杂性,至今尚未应用于工程实际。鉴于SGCMGs和MWs在技术上都比较成熟,采用两者组成混合执行机构,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实现航天器的高性能姿态控制。

二、混合控制研究进展

混合执行机构的概念提出较早。早在1973年就提出采用金字塔构型SGCMGs 和三个MWs共同进行大型太空望远镜姿态稳定控制的方案,在不考虑外干扰力矩时,仿真结果很好[1]。其后,文献[2]提出在航天器姿态机动控制中可用SGCMGs 进行姿态粗控,MWs进行姿态精确调整的方案,并设计了相应的控制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带有大型运动部件的卫星,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提出利用金字塔构型MWs进行本体姿态控制,而利用1个SGCMG补偿运动部件产生的干扰力矩,也得到了很好的仿真结果。在航天器能量姿态一体化控制中,也提出利用SGCMGs与MWs共同完成这一任务的方案[3,4]。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的航天任务,可对SGCMGs和MWs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高性能的姿态控制。

实际上,仅利用SGCMGs进行航天器姿态跟踪时,现存的操纵律都会遇到一些问题:零运动操纵律无法避免显奇异点,且在SGCMGs构型接近奇异时,框架角速度解过大甚至无解;而鲁棒伪逆和广义鲁棒伪逆操纵律旧[5]都会导致力矩误差,使跟踪精度下降。因此可考虑利用SGCMGs和MWs组成的混合执行机构来解决这些问题。文献[6]基于姿态跟踪任务对混合执行机构奇异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对指令力矩进行了显示分配,将SGCMGs奇异时沿奇异方向的指令力矩分配给MWs。在对SGCMGs和MWs的指令力矩分配完成后再分别设计各自的操纵律。

虽然VSCMGs结构和控制的复杂性,至今尚未应用于工程实际,但文献[7]在理论上论证了其优越性(研究了使用飞轮和VSCMG的基于动量管理的IPACS问题,设计了使用飞轮和VSCMG角动量执行机构的基于动量管理的IPACS框架,得出基于动最管理的IPACS优于单独的IPACS,在同时完成姿态摔制和能量存储

任务时,由于进行了动量管理,可以使飞轮和VSCMG远离奇异和饱和,延长空间站在轨寿命。相对于飞轮而言,VSCMG因同时具备飞轮和CMG特点更适用于空问站长期在轨的姿态控制和能量存储要求)。

三、混合控制系统的控制分配问题

传统的航天器姿态控制中,通常是设计控制律得到所需的力矩,然后由执行机构的操纵律执行。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给定三轴所需力矩,这三个控制量的分配便是唯一的。但在航天器中,用来产生力矩的执行机构有冗余,且这些执行机构都有一定的物理限制,如飞轮的饱和及控制力矩陀螺的奇异等。所以,如何在物理限制约束下,使所需的控制量最优分配到各执行机构上。从而产生最有效的操纵力矩,这是一个很实际且急待解决的问题。

从控制分配角度讲,异构多执行机构航天器控制分配在满足性能指标的同时还具有3个特点:

1“多输入”:在满足高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多个执行机构同时参与飞行器控制,即输入控制变量不惟一。

2“多约束”:约束主要是控制约束,即执行机构物理上的约束和限制和性能指标对输入变量的约束,这两方面导致输出量具有不等式约束。

3“异构”,执行机构具有不同结构、不同特性,该特性用输入控制变量的速率特性来表征,即输入控制变量变化速率具有不等式约束。

因此多执行机构控制分配,可以归结为众多限制条件下,根据系统要求和执行机构特性合理地协调众多执行机构问题。

针对这些特点,文献[8]设计的分散鲁棒控制器,提出了一种混合控制新方案,即在传统的混合控制中,引入控制分配环节,以实现燃料最优等目标。它在控制效果上基本保持不变,但执行机构的能量消耗大幅减小。另外,一旦混合系统中某个执行机构出现故障,其他机构仍可以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文献[9]提出了遗传算法和数学规划方法相结合解决控制分配问题新方法。

四、NASA工程实例的设想[3]

近年来,国际空间站(ISS)酬载办事处资助了飞轮能量存储技术项目。这个项目可以明显增加在轨站的能量存储的容量,同时消减了化学电池替换的开销和时间。

国际空间站能量存储系统(FESS)的每个设备都由两个反转的磁悬浮飞轮组成。发电机组同转子相连形成电力系统,以便储存能量。每个转子由金属轮毂和

合成材料的轮缘组成,转速可达到18000至60000转每分钟。FESS可以由48对飞轮组取代ISS集成结构的所有电池。然而FESS所提的方案中都是仅仅用于能量储存的,没有姿态控制的。

ISS的姿态由四个控制力矩陀螺(CMGs),和一个反作用力系统动组成。CMGs 在2001年9月实验舱安装后启用。其中一个CMG在2002年6月轴承损坏,比预计寿命8.5年的16%还要短。CMGs在大部分时间里可以在不消耗RCS推进剂的前提下进行姿态控制;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轨道交会对接,CMGs将饱和。饱和卸载需要RCS消耗推进剂,从地球补充燃料每磅需要花费10,000美元到20,000美元。

48对FESS飞轮可具有大约120,000Nms的角动量;其中50%到75%可以用于能量存储,剩下的30,250到60,500Nms用于姿态控制,这个量将是现有4个CMGs可具有的角动量的1.5倍到3倍。FESS或者相似的系统在即使所有CMGs 损坏的情况下提供动量交换的备份系统。飞轮系统可以辅助CMGs,这个系统将比只用CMGs进行更快更大的角度机动,可以在任务中更好的分配所需的CMG的角动量,例如大载荷的运程操作,自旋系统的加速减速,带有永磁的α磁谱实验。这通用可以消减CMGs卸载的燃料消耗。

参考文献

[1] Achieving ultrahigh accuracy with a body pointing CMG/RW control system.

[2] Mixed Control Moment Gyro and Momentum Wheel Attitude Control Strategies

[3]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Attitude, Power, and Momentum for a Spacecraft Using Flywheels and Control Moment Gyroscopes.pdf

[4] Robust Reorientation and Power Controller Using Flywheels and Control Moment Gyroscopes

[5] New Singularity Escape Avoidance Steering Logic for Control Moment Gyro Systems

[6] 采用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和动量轮的航天器姿态跟踪控制研究

[7] 空间站基于动量管理的集成能量与姿态控制系统

[8] 复合航天器姿态分散鲁棒控制与控制分配研究

[9]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执行机构控制分配策略

混合控制技术(飞轮+控制力矩陀螺)

一、混合控制背景 控制力矩陀螺(CMGs)与动量轮(MWs)都属动量交换装置,是航天器姿控系统采用的主要执行机构。动量轮能产生精确连续但幅值较小的力矩,通常应用于中小型高精度三轴稳定卫星。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SGCMGs)输出力矩大且控制效率高,适用于长寿命大型航天器,但其固有的构型奇异给操纵律设计带来了很大困难。另一类单框架变速控制力矩陀螺(VSCMGs)在仅姿控时没有奇异问题,但由于其结构和控制的复杂性,至今尚未应用于工程实际。鉴于SGCMGs和MWs在技术上都比较成熟,采用两者组成混合执行机构,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实现航天器的高性能姿态控制。 二、混合控制研究进展 混合执行机构的概念提出较早。早在1973年就提出采用金字塔构型SGCMGs 和三个MWs共同进行大型太空望远镜姿态稳定控制的方案,在不考虑外干扰力矩时,仿真结果很好[1]。其后,文献[2]提出在航天器姿态机动控制中可用SGCMGs 进行姿态粗控,MWs进行姿态精确调整的方案,并设计了相应的控制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带有大型运动部件的卫星,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提出利用金字塔构型MWs进行本体姿态控制,而利用1个SGCMG补偿运动部件产生的干扰力矩,也得到了很好的仿真结果。在航天器能量姿态一体化控制中,也提出利用SGCMGs与MWs共同完成这一任务的方案[3,4]。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的航天任务,可对SGCMGs和MWs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高性能的姿态控制。 实际上,仅利用SGCMGs进行航天器姿态跟踪时,现存的操纵律都会遇到一些问题:零运动操纵律无法避免显奇异点,且在SGCMGs构型接近奇异时,框架角速度解过大甚至无解;而鲁棒伪逆和广义鲁棒伪逆操纵律旧[5]都会导致力矩误差,使跟踪精度下降。因此可考虑利用SGCMGs和MWs组成的混合执行机构来解决这些问题。文献[6]基于姿态跟踪任务对混合执行机构奇异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对指令力矩进行了显示分配,将SGCMGs奇异时沿奇异方向的指令力矩分配给MWs。在对SGCMGs和MWs的指令力矩分配完成后再分别设计各自的操纵律。 虽然VSCMGs结构和控制的复杂性,至今尚未应用于工程实际,但文献[7]在理论上论证了其优越性(研究了使用飞轮和VSCMG的基于动量管理的IPACS问题,设计了使用飞轮和VSCMG角动量执行机构的基于动量管理的IPACS框架,得出基于动最管理的IPACS优于单独的IPACS,在同时完成姿态摔制和能量存储

陀螺力矩到底是怎样一个力矩

陀螺力矩到底是怎样一个力矩,它是怎样产生的 前几年开始学习陀螺问题。遇到最大的一个问题是:“陀螺力矩”。 网上查得:“对称轴高速旋转的转子当旋转轴在空间中改变方位时所表现出的抗阻力矩,通常称为陀螺力矩,国内外不少陀螺力学著作,都将陀螺力矩解释为刚体各组成质点的哥氏惯性力的主矩。” 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步进教程》的§13.6中是如下介绍的: 为了正确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应该先回顾一下质系的动量矩定理和赖柴尔定理。质系的动量矩定理说的是:“质系对固定点O 之动量矩O L 对时间的导数O dL dt ,等于作用于质系的外力F 对同一点的主矩 O M ”。赖柴尔定理说的是:“质系对某固定点的动量矩矢量端点的速度等于外力对该点的主矩;他是对质系的动量矩定理的一种几何解释。 其实赖柴尔定理只是对动量矩定理的某一方面(并不全面)的解释;例如:重力矩作用于高速旋转的陀螺,他将使陀螺加速倒下,然后时陀螺加速进动;或者使陀螺以速度O O M L Ω=(如果陀螺已有这一速度)进动。而赖柴尔定理则不顾陀螺是否具有这一速度,就硬说陀螺将以这一速度O O M L Ω=进动。(相当 于说,用重物拉伸弹簧时,不顾重物的重量和弹簧的弹性,立即使弹簧拉到一定长度,而不是不停地振动最后停在一定长度处。) 文章说转子以角速度Ω绕y 轴转动,说明转子受到的外力矩是右端向上抬,左端向下压的逆时针的力矩。即受到的外力矩是沿y 方向的。但是为了得出“转子同时作用于轴承上两个力F1’和F2’(即沿x 的反方向的)”的结论,却硬要抬出赖柴尔定理,说“作用于转子上的外力系对于O 点的主矩为uA (即沿x 的正方向)”。并且是逆着用赖柴尔定理,也就是说是用赖柴尔定理的逆定理(应称为逆命题)。以说明其阻碍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外力系的主矩”并说:“这一力矩是陀螺表现出的一种惯性阻抗力矩,称为陀螺力矩。” 实际上,将陀螺力矩解释为“刚体各组成质点的哥氏惯性力的主矩。”则很简单。仍以上图为例,如下图1所示:转子绕z 轴以角速度ω高速旋转,如图中红色箭头所示。这时,转子上所有质点都是绕转轴做圆周运动。当有外力迫使转轴以角速度Ω绕y 轴旋转时,如

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高速转子的优化设计_韩邦成

第14卷 第4期 2006年8月 光学精密工程  O ptics and Precisio n Enginee ring V ol.14 N o.4 Aug.2006 收稿日期:2005-10-14;修订日期:2006-05-16. 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No.863-2-2-4-9B ) 文章编号 1004-924X (2006)04-0662-05 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高速转子的优化设计 韩邦成1 ,虎 刚2 ,房建成1 ,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2.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介绍了一种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CMG )的结构,其中陀螺转子的额定角动量为200N ms 。利用多学科设计优化软件iSIG H T 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 N SYS ,以质量为优化目标,以静力学、动力学和其他要求同时作为约束条件,对永磁偏置混合磁轴承支承的5自由度高速盘形转子(额定转速为20000rpm )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优化设计,其静强度安全系数由原来的2.39提高到2.63,提高了10%;转子质量由15.032kg 减小为13.972kg ,减少了7.1%。为满足控制系统对共振频率的要求,转子的弹性一阶共振频率为1313Hz (动力学)。关 键 词:控制力矩陀螺;陀螺转子;混合磁轴承;优化设计;有限元法中图分类号:V 241.5 文献标识码:A Optimization design of magnetic suspended gyroscope rotor HAN Bang -cheng 1,H U Gang 2,FA NG Jian -cheng 1 (1.B eijing University o 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China ; 2.B eijing Institute o f Control E ngineering ,Beijing 100080,China ) A 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a Co ntro l M omentum Gy roscope (CM G )w as introducecl ,in w hich g y ro -sco pe ro to r w ith the rating rotatio n speed of 20,000r /min and rating ang ular m omentum of 200N ms is suppor ted by pe rmanent bias active mag netic bearing.The softw are of m 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 tion (iSIG H T )and the so ftw are of Finite Element Analy sis Softw are (ANSYS )w ere applied to optimize the ro to r to reduce the m ass of rotor.The re sults of optimization indicate that the mass of the rotor is decreased from 15.032kg to 13.973kg (is reduced by 7.1%),the safety factor is in -creased from 2.39to 2.63(is increased by 10%),the first resonance frequency is 1313H z com pare to original design results. Key words :Control M oment Gy roscope (CMG );gy roscope rotor ;permanent bias magne tic bearing ; optimizatio n desig n ;Finite Element M ethod (FE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