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 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静脉溶栓疗法的临床疗效。结

果对临床60例采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冠脉再通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急性的心肌缺血性死亡,其直接病因通常是在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阻塞相应冠状动脉导致其供血的急剧减

少或中断,持续严重的缺血如超出相应心肌的耐受阈值,心肌的凋亡和坏死等不

可逆过程则会发生。对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阻滞的患者,溶栓治疗可以明

显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1]。尤其是对于前壁心梗(包括前壁心梗伴有右室或下壁受累者)、有大面积MI征象(收缩压≤100 mmHg或心率>100次/min)、伴有糖尿

病者获益更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6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4.3岁。持续胸痛30min,含硝酸甘油无效;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1mm,胸前导

联3mm;前壁梗死29例,下壁梗死17例,后下壁梗死4例,侧壁梗死4例,

前壁并侧壁梗死3例,其他部位梗死3例。

1.2溶栓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型。心电图的肯

定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1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变化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另一些病例,心电

图示有不肯定性改变,包括①静止的损伤电流;②T波对称性倒置;③单次心

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④传导障碍。

1.3 溶栓指征 I类指征:在AMI观察期间如果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出现

ST段的抬高超过0.1 mV;发病不超过12 h;年龄不超过75岁;束支传导阻滞(掩盖心电图变化)和病史提示AMI。Ⅱa类指征:ST抬高如前,但年龄≥75岁。

Ⅱb类指征:ST段抬高如前,但距发病在12~24 h之间;入院时收缩压血压>180 mmHg和俄舒张压>110 mmHg伴高危的MI患者。Ⅲ类指征:有ST段的抬高,但

距发病超过24 h;缺血性疼痛已缓解;ECG上仅有ST段压低者[2]。

1.4 溶栓禁忌证任何既往的出血性脑卒中,或近1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

或其他脑血管事件。已知的颅内占位性病变。近期(2~4周内)活动性的内脏出血,不包括行经期。怀疑存在主动脉夹层。溶栓相对禁忌或应谨慎考虑:就诊时严重

的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 10 mmHg以上)。既往的脑血管意外或已知的颅内病变

但不属于前述的禁忌证。近期创伤(2~4周内),包括头部创伤、创伤性的或时间

持续较长的心肺复苏(>10 min)或近3周内有过大手术。不可压迫的血管穿刺。链

激酶和阿尼链激酶(APSAC)的患者:有既往使用史(特别是在5 d~2年内)或既往过

敏史。

1.5 溶栓治疗尿激酶(UK)120~150万U(

2.0~2.2万U/kg)用10ml生理盐水

溶解,再加入5%~10%葡萄糖液100 ml中,于30 min内静脉滴入。剂量的调整可根据患者体重及体质情况适度掌握。溶栓剂输入后,每2 h测激活的全血凝固

时间(AVIT)或凝血酶原时间,待恢复至正常值的1.5~2.0倍之间时,静脉滴注肝素,可按500~1 000 U/min滴入,以后依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使凝血酶

原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1.5~2.0倍之间,5 d后停用肝素。肝素除上述用法外也

可做皮下注射:在尿激酶滴完后12 h,或待凝血酶原时间恢复至正常值的1.5~2.0倍时,皮下注射肝素7 500U,每12 h一次,持续3~5 d。

2 结果

60 例患者中,溶栓2 h内表现,胸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者48例,ST段抬高下

降>50%者32例,冠状动脉再通率达77%。不良反应:低血压8例在溶栓过程

中发生,经扩容或多巴胺治疗血压回升。牙龈出血2 例,自愈;无颅内出血发生;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12例,占22%。

3 讨论

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史上的重要进展,是心肌梗死治疗史上对死亡

率下降最显著的一项治疗措施。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基于下述三个方面的研

究结果:①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原因,占60%~90%[3];②新鲜血栓形成早期(<4 h)血栓可自溶或用药物溶解,从而使血管再通,获

得早期再灌注;③早期再灌注能挽救濒危心肌并提高早期存活率和改善后期功能。因而急性心肌梗死演变过程早期施行溶栓疗法,迅速恢复闭塞的冠脉血流,使梗

死相关血管达到充分而持续的再灌注,就能有效限制和缩小梗死面积(范围),保

存左室心肌,减轻梗死区室壁扩张,预防心室扩张、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脏破裂,改善心肌电稳定性,从而降低近期病死率和改善心功能。

溶栓治疗开始的愈早,对患者愈有利,尤其在发病开始的3 h内。对于下壁

心梗(不包括伴V4R ST段抬高者)或由于回旋支阻塞导致的正后壁损伤前胸导联ST

变化者获益相对较少。年龄大于75岁的患者如其他指征符合仍可溶栓,但由于

高龄者AMI死亡率很高,因此从溶栓治疗得到的益处会减少。血压高的AMI患者可从溶栓治疗中明显获益,但颅内出血的可能性亦增加,因此对于血压高的患者

进行溶栓治疗前宜先行降压治疗。对此亚组患者如条件允许,可以行PCI或CABG 等再灌注治疗。对于ECG上仅有ST段压低的AMI患者,临床试验显示进行溶栓

治疗有害,其中包括出血危险性的增加。

溶栓前应先做全导联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谱和同工酶、血常规、血小板、

血型、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试管法)、纤维蛋白原。即刻服阿司匹林0.3 g,

以后每日0.3 g,3 d后改服100~150 mg/d,长期服用。尽量不用镇痛药,避免

不必要的肌肉注射,以免溶栓后出血和影响CK的测定。如用链激酶治疗,需先

用地塞米松5mg静注,以防溶栓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静脉溶栓方法简便,费用

低廉,无需特殊的设备,能够争取较早时间治疗,易在基层医院推行。但其疗效

逊于冠脉内溶栓法。目前主张“大剂量、早期、短时间”的静脉给药方案。静脉内

溶栓法用药剂量较大、易引起出血。

溶栓疗法的并发症及处理,出血是溶栓疗法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但并不多见。主要原因是原止血性血栓溶解,纤维蛋白原或其他凝血因子耗竭和具有凝血作用

的FDP产物增多等。此外,溶栓后的抗凝治疗亦是出血的原因之一。防治出血,

严格掌握溶栓和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使用选择性溶栓剂如rt-PA、APSAC

及局部(冠状动脉内)溶栓能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在穿刺部位出血时应延长压

迫止血时间并加压包扎。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SK及APSAC发生过敏反应。如果6个月内已用过SK及APSAC,最好选用其他溶栓剂治疗。出血严重时需停用纤溶剂、肝素及阿司匹林。若为肝素过量所致出血,可静注硫酸鱼精蛋白(1 mg

鱼精蛋白对抗1 mg肝素);对严重出血者可输入新鲜血;若出血危及生命应输入

血小板悬液。大出血或溶栓后需做PTCA或CABG手术时,可用6-氨基己酸静滴,

或用抑肽酶来制止体循环的溶栓活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大多数能自动消失,呈良性经过,但亦可产生严重心律失常。处理时需注意心律失常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应立即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注射,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伴低血压可静注阿托品。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应立即电复律。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译.心血管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19. [2]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29(12):710-725.

[3]陈灏珠.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4.

急性心梗溶栓应急预案

急性心梗溶栓应急预案 引言 急性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病情发生时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以尽快恢复心脏血流。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紧急救治手段,本文档旨在提供急性心梗溶栓应急预案,以便在发生急性心梗情况时能够迅速、科学地进行溶栓救治。 一、背景知识 1.1 心梗的定义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的阻塞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不足,造成心肌细胞坏死的过程。急性心梗通常表现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溶栓治疗的原理 溶栓治疗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溶解血管内形成的血栓,恢复心脏血液供应。常用的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 二、应急预案 2.1 紧急通知与报备 1.发现急性心梗病人时,立即向院内紧急医疗救助中心报告,详细描述病人症状、体征等。

2.同时通知相关急救人员、护士长、主管医生等,并确认是否有准备好的溶栓药物和设备。 2.2 评估患者状况 1.紧急医疗救助中心的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血压、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以确定急性心梗的诊断。 2.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2.3 溶栓治疗 1.确定溶栓适应症: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排除禁忌症。 2.获取患者相关检查结果,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等,以评估溶栓治疗的风险和益处。 3.言明溶栓治疗的风险: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解释溶栓治疗的风险、益处、可能的并发症等。 4.确定溶栓方案: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5.监测治疗过程:全程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变化等,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6.注意并发症防治:如出现溶栓后出血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各种溶栓方案

各种溶栓方案 急性心肌梗死: 1.尿激酶:150万单位( 2.2万U/kg)溶于100ml注射用水,30-60min内静脉滴入。(国内研究75%开通率)静脉滴注尿激150万单位共30min(少数病例根据体重使用100万单位与200万单位)溶栓开始后12h,皮下注射7500U肝素钙,之后每12小时皮下注射7500U持续3-5d。 2.阿替普酶: (1)90min加速给药法:首先静脉推注15mg,随后30min持续静脉滴注50mg,剩余的35mg于60min持续静脉滴注,最大剂量100mg。 (2)3h给药法:首先静脉推注10mg,随后1h持续静脉滴注50mg,剩余剂量按 10mg/30min静脉滴注,至3h末滴完,最大剂量100mg (3)阿替普酶90min 50mg给药方法(8mg静脉推注,随后42mg静脉滴注)但是血流分级较差,再通率尚可。 2.抗凝治疗 (1)普通肝素(UFH):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如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治疗时,UH剂量:溶栓前给予冲击量4000U,1000U/h维持,据病情调整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调整至50~70s,持续48h。应用非选择性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治疗的高危患者(大面积或前壁心肌梗死、心房动既往栓塞史或左室血栓)也可给予UFH皮下注射(溶栓12h后)。使用肝素期间应当每天监测血小板计数,避免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一般持续用药48h或住院期间,最长8d,但延长使用UFH会增加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HT)的风险。

肺栓塞: 急性期: 抗凝治疗:UFH首选静脉给药,先给予2000-5000U或按80U/kg静注,继之以18U/kg·h 持续静脉泵入。在开始治疗后的最初的24h内每4~6小时监测APTT,根据APTT调整剂量(表8),使APTT在24h之内达到并维持于正常值的1.5~2.5倍。 LMWH:对严重肾功能衰竭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建议应用静脉UFH。

急性 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静脉溶栓疗法的临床疗效。结 果对临床60例采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冠脉再通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急性的心肌缺血性死亡,其直接病因通常是在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阻塞相应冠状动脉导致其供血的急剧减 少或中断,持续严重的缺血如超出相应心肌的耐受阈值,心肌的凋亡和坏死等不 可逆过程则会发生。对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阻滞的患者,溶栓治疗可以明 显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1]。尤其是对于前壁心梗(包括前壁心梗伴有右室或下壁受累者)、有大面积MI征象(收缩压≤100 mmHg或心率>100次/min)、伴有糖尿 病者获益更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6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4.3岁。持续胸痛30min,含硝酸甘油无效;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1mm,胸前导 联3mm;前壁梗死29例,下壁梗死17例,后下壁梗死4例,侧壁梗死4例, 前壁并侧壁梗死3例,其他部位梗死3例。 1.2溶栓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型。心电图的肯 定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1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变化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另一些病例,心电 图示有不肯定性改变,包括①静止的损伤电流;②T波对称性倒置;③单次心 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④传导障碍。 1.3 溶栓指征 I类指征:在AMI观察期间如果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出现 ST段的抬高超过0.1 mV;发病不超过12 h;年龄不超过75岁;束支传导阻滞(掩盖心电图变化)和病史提示AMI。Ⅱa类指征:ST抬高如前,但年龄≥75岁。 Ⅱb类指征:ST段抬高如前,但距发病在12~24 h之间;入院时收缩压血压>180 mmHg和俄舒张压>110 mmHg伴高危的MI患者。Ⅲ类指征:有ST段的抬高,但 距发病超过24 h;缺血性疼痛已缓解;ECG上仅有ST段压低者[2]。 1.4 溶栓禁忌证任何既往的出血性脑卒中,或近1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 或其他脑血管事件。已知的颅内占位性病变。近期(2~4周内)活动性的内脏出血,不包括行经期。怀疑存在主动脉夹层。溶栓相对禁忌或应谨慎考虑:就诊时严重 的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 10 mmHg以上)。既往的脑血管意外或已知的颅内病变 但不属于前述的禁忌证。近期创伤(2~4周内),包括头部创伤、创伤性的或时间 持续较长的心肺复苏(>10 min)或近3周内有过大手术。不可压迫的血管穿刺。链 激酶和阿尼链激酶(APSAC)的患者:有既往使用史(特别是在5 d~2年内)或既往过 敏史。 1.5 溶栓治疗尿激酶(UK)120~150万U( 2.0~2.2万U/kg)用10ml生理盐水 溶解,再加入5%~10%葡萄糖液100 ml中,于30 min内静脉滴入。剂量的调整可根据患者体重及体质情况适度掌握。溶栓剂输入后,每2 h测激活的全血凝固 时间(AVIT)或凝血酶原时间,待恢复至正常值的1.5~2.0倍之间时,静脉滴注肝素,可按500~1 000 U/min滴入,以后依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使凝血酶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 在溶栓治疗中,正确、及时、恰当的护理,是溶栓成功的重要一环。我们将临床工作中的护理工作分为溶栓治疗前和溶栓治疗过程及治疗后的护理3个方面并进行了总结。 1 溶栓治疗前的护理 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一律收入CCU病房。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吸氧,连接心电监护。对表现有恐惧、焦虑的患者,责任护士应加强床旁巡视,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紧张心理,对溶栓治疗方面的知识给予介绍,使患者及家属有所了解取得配合。 1.2 在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协助医生选择病例,获得简短而又仔细的病史,决定是否适合溶栓。 1.2.1 溶栓适应证[1]:(1)持续性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2)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在肢体导联>0.1 m V、胸导>0.2 m V。(3)发病≤6小时者。(4)若患者来院时已是发病后6~12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伴有或不伴有严重胸痛者仍可溶栓。(5)年龄≤70岁。70岁以上的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根据梗死范围,一般状态,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因人而异慎重选择。 1.2.2 溶栓禁忌证[1]:(1)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做过内脏手术、活体组织检查、有创伤性心肺复苏术、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以及有外伤史者。(2)高血压患者经降压治疗血压仍高于160/100 mmHg者。(3)高度怀疑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者。(4)有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包括TIA)史者。(5)有出血性视网膜病史者。(6)各类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7)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患有恶性肿瘤等疾病者。 1.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量选择前臂较粗的静脉并用塑料套管针穿刺固定,尽快准备溶栓药物。 1.4 采集血标本,送检血常规、凝血4项、心肌酶、肝肾功能。 2 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STEMI治疗指南(含表格)

急性心肌梗死STEMI治疗指南(含表格)一、心肌梗死分型 二、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流程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一)溶栓治疗 1. 对发病3 h内的患者,溶栓治疗的即刻疗效与直接PCI基本相似; 2. 院前溶栓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上开始溶栓治疗(Ⅱa,A)。

3. 左束支传导阻滞、大面积梗死(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溶栓获益较大。 4. 适应证 (1)发病12 h以内,预期FMC至PCI时间延迟大于120 min,无溶栓禁忌证(Ⅰ,A); (2)发病12~24 h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和至少2个胸前导联或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 mV,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若无直接PCI 条件,溶栓治疗是合理的(Ⅱa,C); (3)计划进行直接PCI前不推荐溶栓治疗(Ⅲ,A); (4)ST段压低的患者(除正后壁心肌梗死或合并aVR导联ST段抬高)不应采取溶栓治疗(Ⅲ,B); (5)STEMI发病超过12 h,症状已缓解或消失的患者不应给予溶栓治疗(Ⅲ,C)。 5. 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包括: (1)既往脑出血史或不明原因的卒中; (2)已知脑血管结构异常; (3)颅内恶性肿瘤; (4)3个月内缺血性卒中(不包括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

(5)可疑主动脉夹层; (6)活动性出血或出血素质(不包括月经来潮); (7)3个月内严重头部闭合伤或面部创伤; (8)2个月内颅内或脊柱内外科手术; (9)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对紧急治疗无反应。 相对禁忌证包括: (1)年龄≥75岁; (2)3个月前有缺血性卒中; (3)创伤(3周内)或持续>10 min心肺复苏; (4)3周内接受过大手术; (5)4周内有内脏出血; (6)近期(2周内)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大血管穿刺; (7)妊娠; (8)不符合绝对禁忌证的已知其他颅内病变; (9)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10)正在使用抗凝药物[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越高,出血风险越大。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流入心脏的血液受到堵塞导致部分心肌缺血坏死的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在现代医学中,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在这一治疗过程中,护士的作用必不可少。本文将就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方面做一些简要介绍和阐述。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通过将溶解栓子药物直接注射到血管中,使得血栓得以溶解解除堵塞,从而恢复心肌组织的血液供应。这种治疗方法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纠正心肌缺血、延长窗口期的有效方法。 溶栓治疗可以通过经静脉给药(静脉注射)或颞动脉给药(穿刺置管)。经静 脉溶栓也称静脉内溶栓,是指药物直接注射进入患者的静脉中。颞动脉溶栓也称局部溶栓,是指首先在颞动脉将导管置入近心端,再向心脏灌注药物。 但治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溶栓药物常 见的副作用包括出血、过敏反应等。因此,治疗过程需要严格监测,护士的角色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治疗前的护理 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包括以下方面。 录入患者基本信息 在进行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等进行充分掌握,为后续的治疗 和护理提供基础的信息。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记录,及时更新患者信息。 心电图的监测和诊断 心电图是检查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判断患者是否是否适应溶栓 治疗的标准之一。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并确认患者是否符合溶栓治疗的标准。 心肌酶谱的检测 心肌酶谱能够帮助诊断心肌梗死,并确定缺血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护士需 要根据医嘱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采集样本,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 内容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急诊,发病6h内者需积极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效果与溶栓前的准备及溶栓后的监护密切相关。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溶栓后并发症,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的心肌细胞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是心内科急症。起病急骤,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技术的提高,尤其是溶栓疗法的开展,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也逐年下降。而溶栓治疗的成功与否及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密切相关,故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确诊,在发病6h内者需立即进行溶栓治疗。而目前多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其特点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从而发挥溶栓作用。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但由于增加纤溶酶活性,溶栓后常伴随出血,血管再通后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等危险以及患者可能出现再次梗死等并发症。因此,溶栓治疗时需做好准备及溶后的严密监护。 1溶栓前准备 入住CCU病房。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氧气吸入,监测生命体征,床旁全导联心电图检查,抽血查血常规,肾功、心肌酶谱、心肌钙蛋白、凝血三项、建立两条静脉补液通道。准备好除颤器、吸痰器、临时起搏器、心电图机及多巴胺、阿托品、

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配合医生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溶栓方法 尿激酶100万~150万I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 30min内滴完,现配现用。辅助用药,口服抗凝剂:肠溶阿司匹林片300mg,波立维300~600mg。溶栓后配合低分子肝素(克赛40mg或达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12h1次维持疗效,疗程5~7天,继以肠溶阿司匹林片、波立维口服。 3溶栓期间进行心电图监护 以溶栓前记录心电图为基础值,溶栓后第5min、15min、 30min、1h、2h、4h、8h分别行全导联心电图检查,次日检查全导心电图至少4次,第3天3次,以后每日1次,并详细记录心电图的确切日期、时间、ST段抬高值,特别注意观察ST-T演变过程,以判断溶栓效果和及时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溶栓成功的间接指征:胸痛于2h内基本消失、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h内回降>50%、血清CK-MB峰值前移(14h)内和2h 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1]。 4溶栓后护理 溶栓后2h内评估胸痛是否迅速缓解和消失是判断冠脉再通的有效指标,故应实行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溶栓后的并发症,并即时处理。 4.1评估胸痛改善程度 详细倾听患者主诉,每15min记录一次胸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有无伴随症状等,随时和医生联系。 4.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急性心梗(STEAMI)静脉溶栓治疗常规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方法 一.溶栓的适应证: 1.持续性胸痛≥30分钟,硝酸甘油不缓解。 2.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导联≥0.1mV), 或病史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伴左束支传导阻滞。年龄在75岁以下,起病时间<12小时。 3.ST段显著抬高的心肌梗死,年龄在75岁以上,经慎重权衡利弊后仍可考 虑 4.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已达12-24小时,但如仍有进行性缺血 性胸痛,广泛ST段抬高者可考虑。 二. 禁忌症: 1.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1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2.颅内肿瘤。 3.近期(2-4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 4.未排除主动脉夹层。 5.入院时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或慢性严重高血压病史。 6.目前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相当的抗凝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 7.近期(2-4周)创伤史,包括头部外伤、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10分钟)的心肺复苏。 8.近期(<3周)外科大手术; 9.近期(<2周)曾有在不能压迫部位的大血管行穿刺术。 三.治疗步骤: (一)治疗前: 1.记录12导联ECG、下壁AMI时加作V7-9、V3R-5R。 2.急查血常规及血凝四项。 3.取血13ml做以下检验:凝血时间、心肌酶、血糖、肾功及K+、Na+、CL- 配血型、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定量。(取血后不必等结果,应尽早开始溶栓治疗) 4.准备好心电监护、除颤及吸引器等设备。开通静脉通道。 5.顿服ASA300mg,以后300mg q d×3天,而后75-150mg qd。同时顿服氯吡格雷300-600mg,,以后75mg qd. (二)溶栓给药方法: 1.尿激酶(UK): 150万u+生理盐水60ml,静滴30分钟内滴完。 或50万u+生理盐水20ml,静推10分钟推完,100万u+生理盐水60ml静滴30分钟内滴完。 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制剂(rt-PA): rt-PA 15mg+NS20ml/10分钟内静脉推入 rt-PA 50mg+NS60ml/30分钟内静脉滴入 rt-PA 35mg+NS60ml/60分钟内静脉滴入,总量100mg,90分钟完成。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最新版)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最新版)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破裂、血栓堵塞而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脏病。AMI是造成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溶栓疗法是AMI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它可以使梗死的冠状动脉重新通畅,减少死亡和残疾的风险。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最新版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 一、什么是溶栓疗法 溶栓疗法是一种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治疗方法,通过溶解引起心肌梗死的血栓来恢复血流。此方法最常用于患者在症状开始后的前三小时内进行,尤其是在冠状动脉造影室不可及时到达的情况下。溶栓疗法可有效减少死亡率、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功能,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副作用。 二、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适应症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包括剧烈的胸痛、压迫感、闷痛,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2. 我们建议将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病人进行溶栓治疗(Level 1A),即使不在接受到及时应用PCI设施的范围内,溶栓疗法应该是PCI之前的一种优先治疗方法。对于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溶栓疗法不是首选治疗方法。 3. 选择给予溶栓疗法的时间,一般应在症状开始后的前3小时

内,最长不应超过12小时。 4. 适用溶栓疗法的患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血压稳定;②无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③没有正在出血的病史;④没有正在服用抗凝剂、抗血小板等药物;⑤没有急性脑血管病史。 5. 对于那些具有高度心电图(ECG)改变的患者(如ST段抬高较大或心肌坏死标志物不能排除心肌梗死),非常值得对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以便于进行有效的介入治疗。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之前进行紧急的溶栓疗法,亦可减少梗死的症状,而在出现可能阻塞PCI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6. 一旦冠状动脉造影的设备可及,或者患者达到 PCI 治疗标准,应立即转至设备可及的医疗机构。 三、溶栓疗法的剂量与用药 1. 药物 在溶栓疗法中,目前常用的药物是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原激活剂(rtPA)和皮下注射肝素。这些药物都是通过不同机制使血栓溶解,达到通路冠状动脉的目的。每个药物都有不同的剂量和频率,应根据不同的患者状况,以及药物的禁忌症进行选择。 2. 剂量调节 (1)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rtPA 的剂量为10mg,溶于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方案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一、溶栓治疗的适应症 1、持续胸痛>l/2h,用NG症状不缓解; 2、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抬高(肢导NO. lmV,胸导N0.2mV); 3、发病<12h者(最好<3h); 4、患者虽来院时已发病后12〜24h,但ST抬高明显,伴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 5、年龄V75岁,(若>75岁,据患者身体情况而定。) 二、静脉溶栓的绝对禁忌证 1、既往脑出血史或不明原因的卒中; 2、己知脑血管结构异常; 3、颅内恶性肿瘤; 4、3个月内缺血性卒中(不包括4. 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 5、可疑主动脉夹层; 6、活动性出血或出血素质(不包括月经来潮); 7、3个月内严重头部闭合伤或面部创伤; 8、2个月内颅内或脊柱内外科手术; 9、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对紧急治疗无反应]o 三、静脉溶栓的相对禁忌证 1、年龄N75岁; 2、3个月前有缺血性卒中; 3、创伤(3周内)或持续>10 min心肺复苏; 4、3周内接受过大手术; 5、4周内有内脏出血; 6、近期(2周内)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大血管穿刺; 7、妊娠;

8、不符合绝对禁忌证的已知其他颅内病变; 9、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10、正在使用抗凝药物[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越高,出血风险越大]。 注:短时间(lOmin)的心肺复苏如无肋骨骨折,不是溶栓的禁忌症。 三、溶栓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给药方法 选择:1、年轻,梗死面积大,首选尿激酶原。 2、根据病人的经济承受力,或经济困难者可选用尿激酶。 剂量:尿激酶用药方案:尿激酶150万单位(每千克体重 2. 2万单位)溶于100 ml注射用水,30〜60 min内静脉滴入。溶栓开始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每12h皮下注射一次,共3 ~ 5天。 尿激酶原:先将20mg(4支)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后,3分钟内 静脉推注完毕,其余30mg(6支)溶于90ml生理盐水,3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治疗过程 中同时使用肝素者,应注意肝素滴注剂量,并监测aPTT值。aPTT值应控制在肝素给药 前的1. 5-2. 5倍为宜。 四、再通的判定 (一)冠脉造影:标准的观察时间是溶栓治疗开始后90min梗死相关冠脉血流为TIMI 2-3级灌注时为开通或再通。 (二)临床判定: 1、溶栓治疗开始后2小时内胸痛减轻或消失。胸痛缓解>50%以上。 2、开始给药后半小时内心电图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迅速下降>50%。 3、溶栓治疗开始后2-3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4、CK-MB峰值提前至发病14小时内,或CK提前至发病16小时内。注:单独 具备1+3不能判定为再通。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 理进展 内容摘要: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严重的临床类型,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治疗的根本在于早期恢复已经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静脉溶栓治疗仍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多年内治疗AMI最主要手段之一,溶栓的目的是尽早、尽快、充分而持久的使梗死血管相通。溶栓后详细的病情观察、心电监护、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对于溶栓的成功非常重要。现就与溶栓有关的护理问题作简要综述如下。 一、溶栓的基本药物及其疗效 目前国内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UK)、链激酶(SK)或重组链激酶(r S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等,溶栓的机理为以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激活血栓中纤维蛋白溶酶原,使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而溶解完善冠状动脉内的血栓。UK 及SK均为第一代溶栓药物,SK为最早使用的溶栓药物,是C 链B溶血链球菌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具有抗原性,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常用剂量为150万U溶入生理盐水100ml于30~45min内静脉输入。SK由于可引起致热原反应及过敏反应等,目前已较少使用,逐步被r SK代替, r SK较SK纯度高,溶栓作用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欧美使用较为广泛,国内则较少使用。尿激酶是我国最常用的溶栓药物,为自然的溶酶原激活剂,从成人的新鲜尿液中提取,经30余年的临床治疗评价,认为具有作用快,强度高,无变态反应,血栓复发率低的优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AMI患者。被

大多数临床医师接受的剂量和方法是将尿激酶1.5×106u溶入生理盐水100ml于30min内静脉输入,前10min进入总量的 2/3,后20min进入总量1/3。于娜娜等[1]报道按Blus法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47例高龄AMI患者,体重≤50kg者使用200万~250万IU,>50kg者使用300万IU,先半量20ml生理盐水稀释,5min内静脉滴注,另半量100ml生理盐水稀释于25min内滴完,用后辅以肝素治疗,结果完全及部分再通为33例(71%)。许白生[2]对比观察了国产重组链激酶(r SK)和尿激酶(UK)治疗AMI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r SK组为77.8%,明显高于UK组的65.9%,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过敏反应及低血压发生率较UK组高。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国产r SK治疗AMI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高,虽有过敏反应及低血压,但无严重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是一种糖蛋白,属第二代溶栓剂,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溶栓作用,欧美各国多采用,再通率达70%~80%,但价格昂贵,在国内应用受到局限。使用方法为[3]:100mg在90min内静脉给予,先静脉注入15mg,继而30min内静脉滴注50mg,其后60min内再滴注35mg。李红梅等[4]对26例采用rt PA治疗的AMI患者进行观察护理,结果溶栓率可达75%,认为溶栓过程中严密的监护和准确的剂量是顺利完成溶栓治疗的保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目前溶栓剂已发展到第三代,其代表药物为瑞替普酶(r PA),是第二代溶栓剂阿替普酶(t PA)的变异体。郝志敏等[5]报道不同剂量r PA治疗AMI患者,并与t PA治疗的AMI者比较,结果r PA高剂量组溶栓效果好于r PA低剂量组和t P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认为r PA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r PA在北美及欧洲已迅速取代 t PA,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溶栓剂。 二、静脉溶栓的护理要点

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方法、常见溶栓药物机制、不良反应及治疗措施

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方法、常见溶栓药物机制、不良反应及治疗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属于危重症疾病,特点为发病急、发展快速、死亡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有密切联系。由于冠脉内发生血栓、血管不通畅、血流中断或者减少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脏局部组织坏死,疾病发展较为急促,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方法是溶栓,治疗常见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重组人尿激酶原等等。 重组人尿激酶原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性,作为基本药物,长期以来一直在心肌梗死治疗上发挥重要作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仍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主要溶栓药物。 溶栓药物 (一)尿激酶 尿激酶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所产生特殊蛋白分解酶,尿激酶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可以起到溶栓效果,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急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周围动脉或静脉血栓等。常用剂型是注射用尿激酶,性状是类白色或白色冻干块状物或者是粉末,将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分钟,在用药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的观察患者反应,不良反应主要是出血,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出血倾向,应立即停药,严重高血压、严重肝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禁用。 (二)链激酶 链激酶能激活纤溶酶原,使之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能催化血栓中主要基质纤维蛋白发生水解,从而起到溶解血栓作用。链激酶常用剂型是注射制剂,其功效是溶解血栓,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与阿司匹林合用溶栓时效果良好,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肩背痛、发热、过敏性皮疹、寒颤、过敏性休克等,穿刺部位出血、皮肤瘀点瘀斑、呼吸道、泌尿道或胃肠道出血等有出血发生可能,(三)阿替普酶 阿替普酶是高选择性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溶栓药主要成分是糖蛋白,通过其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并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治疗心肌梗死的时候,使用剂量不超过 100mg,体重不足65kg患者在给药时,不应该超过1.5mg/kg,发病后6小时之内应该采取90分钟加速给药法,15mg静脉推注,90分钟内静脉滴注50mg,剩余在60分钟之内静脉滴着,发病6到12小时内应采取3小时给药法。 阿替普酶不良反应较少,常见有出血、血细胞比容及血红蛋白降低,偶见体温升高,心律失常,腹膜后出血、便血、血尿、血压下降、颅内出血等情况较少见。 (四)瑞替普酶 瑞替普酶是第3代溶栓药物,用于心肌梗死的溶栓,在发病后6小时内使用,需单次静脉注射,根据情况适当放宽至12小时内溶栓,需在医护人员密切观察使用药物并需配合抗栓药、抗凝药等治疗。 溶栓治疗选择 急性心肌梗死通过溶栓治疗效果较好,但溶栓有一定风险性。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治疗方法是血管再通治疗,其中包括药物溶栓和介入治疗,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肌酶等。急性心梗患者选择溶栓治疗,首选第二代或第三代溶栓药物治疗,第二代溶栓药物可选择阿替普酶,第三代溶栓药物可选择瑞替普酶等。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最新版)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 一、原则 应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争分夺秒,尽力缩短患者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目的是使梗塞相关血管得到早期、充分、持续再开通。 二、选择对象的条件 1.持续性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2.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mV、胸导>0.2mV。 3.发病≤6小时者。 4.若患者来院时已是发病后6~12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伴有或不伴有严重胸痛者仍可溶栓。 5.年龄≤70岁。70岁以上的高龄AMI患者,应根据梗塞范围,患者一般状态,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因人而异慎重选择。 三、禁忌证 1.两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道溃疡、咯血等),做过内脏手术、活体组织检查,有创伤性心肺复苏术,不能实施压迫的血管穿刺以及有外伤史者。 2.高血压病患者经治疗后在溶栓前血压仍≥21.3/1 3.3kPa(160/100mmHg)者。 3.高度怀疑有夹层动脉瘤者。 4.有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史,>6小时至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包括TIA)史。 5.有出血性视网膜病史。

6.各种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7.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等患者。 四、溶栓步骤 溶栓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型。 (一)即刻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0.15~0.3g,以后每日0.15~ 0.3g,3~5日后改服50~150mg,出院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二)静脉用药种类及方法: 1.尿激酶(UK):150万IU (约 2.2万IU/kg)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 5%~10%葡萄糖液体中,30分钟内静脉滴入。尿激酶滴完后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7500U,每12小时一次,持续3~5天。 2.链激酶(SK)或重组链激酶(rSK):150U用10ml生理盐水溶解,再加入100ml 5%~10%葡萄糖液体中,60分钟内静脉滴入。 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rt-PA前先给予肝素5000U 静脉滴注。同时按下述方法应用rt-PA: (1)国际习用加速给药法:15mg静脉推注,0.75mg/kg(不超过50mg)30分钟内静脉滴注,随后0.5mg/kg(不超过35mg)60分钟内静脉滴注。总量≤100mg。 (2)近年来国内试用小剂量法:8mg静脉推注,42mg于90分钟内静脉滴注。总量为50mg。rt-PA滴毕后应用肝素每小时700~1000U,静脉滴注48小时,监测APTT维持,在60~80秒,以后皮下注射肝素7500U,每12小时一次,持续3~5天。

心梗溶栓方案

心梗溶栓方案 心梗,即冠心病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组 织坏死。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采取紧急的治疗措施以减 少损害并恢复血液供应。而心梗溶栓方案就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有效提供血流的同时,减少心肌坏死的范围和程度。本文将详细探 讨心梗溶栓方案的相关内容。 1. 溶栓药物选择 心梗溶栓方案的核心就是溶栓药物的选择。常见的溶栓药物包括组 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urokinase)、重组链激活型纤 溶酶原激活剂(rPA)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选择合 适的溶栓药物进行治疗。不同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也需要根据患者 的情况进行调整。 2. 溶栓治疗时间窗 心梗的溶栓治疗时间窗是指从症状开始到治疗时间的一段时间范围。一般来说,溶栓治疗时间窗应该在心梗发病后的6小时之内,尽早进 行溶栓治疗可以减少心肌损伤和心功能的不全。然而,在某些特殊情 况下,比如医院条件限制、患者的病情等,治疗时间窗可能会略微延长。但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仍然是尽早进行,以提高治疗效果。 3. 溶栓治疗的禁忌症 虽然心梗溶栓方案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也存在一些禁 忌症需要注意。比如,严重的高血压、内出血、近期手术、妊娠、中

风史等都会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医生在决定是否进行溶栓 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禁忌症,并进行权衡利弊。 4. 溶栓后的监测和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完成后,患者需要进行密切监测,以观察治疗效果和及时 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在溶栓治疗后,抗凝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预防再次血栓的形成。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5. 心梗溶栓方案的效果评估 心梗溶栓方案的治疗效果需要进行评估和观察。可以通过心电图、 心肌酶学指标、超声心动图等进行检查,评估心肌的再灌注情况和心 肌损伤的范围。同时,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体征,评估治疗的 效果并进行相应调整。 心梗溶栓方案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心肌坏死,恢 复心肌功能。然而,溶栓治疗的选择和操作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进行心梗溶栓方案治疗时,患者 需要密切合作,配合医生的监测和护理,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也要注意日常的生活调理和心理护理,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快等,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心梗的再次发作。

2023急性STEMI溶栓治疗合理用药指南—溶栓前救治流程(全文)

2023急性STEMI溶栓治疗合理用药指南—溶栓前救治流程(全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隶属于这一系列指南,以下主要为该指南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前救治流程”的相关内容。 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是近年提出的STEMI 救治新理念,其意义在于强调STEMI 救治的时间迫切性,强调STEMI 的救治应从FMC 开始启动,即强调争取就地、就近、及时救治,如有条件,可在救护车、诊所及家庭等地进行溶栓治疗,而非既往的患者到达医院后才启动溶栓治疗的理念,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全方位的救治,力争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 迅速确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诊断 FMC后应尽早、尽快确立STEMI 诊断,应于10分钟内完成12 导联(必要时18 导联)心电图记录和分析,同时送检心肌坏死标志物。确立STEMI 诊断的主要依据: ①梗死性心绞痛的特点(程度重,时间>20 分钟,含服硝酸甘油或异山梨酯或速效救心丸后不缓解); ②STEMI心电图ST-T 动态演变(T 波增宽、增高→ST-T融合抬高→ST-T 单向曲线型抬高→Q 波形成);

③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肌钙蛋白(cardiactroponi,cTn)I/T 超过正常值上限2 倍]。 值得重视的是,STEMI 早期并无典型ST 段单向曲线型抬高及Q 波形成,仅见T 波增宽增高等超急损伤期改变和对应导联的镜像性改变;另外,STEMI 发病2 小时内心肌坏死标志物可不升高,故早期STEMI 诊断治疗不必等待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升高、不必等待心电图呈典型ST 段单向曲线型抬高及病理性Q 波形成(即“三不等”),可主要依据梗死性心绞痛特点及心电图T 波增宽增高、ST-T 融合抬高作出STEMI 的早期诊断。 STEMI 的诊断需除外急性主动脉夹层,并与急性肺动脉栓塞等胸痛相关疾病相鉴别。 图1 STEMI诊断和溶栓治疗流程图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心脏介入治疗(支架)的情况下,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心肌面积,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以后转诊到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的进一步有效的治疗(心脏介入术),在第一时间段,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溶栓治疗明显提高心肌梗塞的抢救成功率,关键是具备溶栓治疗的适应证,明确诊断,边抢救边溶栓,必要时在院前救护车中进行。 标签: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 1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脂质斑块出现裂隙、溃疡,导致斑块结构急剧变化,加之斑块破裂时,由5-羟色胺和血栓素A2介导的血小板依赖性和凝血酶依赖性血管收缩,血管内皮功能严重受损,最终导致固定、持久的血栓形成而相关动脉无足够侧枝循环建立,使心肌灌注突然中断从而出现心肌坏死。近90%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性血栓闭塞的结果。 2 溶栓疗法的临床意义 溶栓疗法的目的是梗死血管早期(30~90min),完全(血流达TIM13级)及持续开放。此疗法使急性心肌梗死的30d死亡率由25%~30%降低为7%~8%。出院后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据研究报道,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短期存活率提高得到益处可维持1~10年以上[1]。对基层医院心梗的溶栓治疗特别重要,目前心梗死亡率降低和溶栓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也反应了该医院总体业务素质水平。 3 溶栓治疗的适应证 3.1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0.2mv,肢导≥O.lmv)或提示AMI病史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影响ST段分析),起病时间100次/min)的患者治疗意义更大。 3.2 ST段增高,年龄≥75岁。对这类患者无论是否溶栓治疗,死亡的危险性很大,可挽救生命的10‰,因此慎重权衡利弊,使用溶栓疗法。 3.3 ST段抬高,发病时间12~24h,溶栓治疗收益不大,但在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疼和广泛ST段抬高的患者仍可考虑溶栓治疗。 3.4溶栓治疗的禁忌证 3.4.1高危心肌梗死就诊时,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这类患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的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的溶栓治疗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3~6 h内,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濒临坏死的心肌缩小坏死范围,可通过溶栓治疗[1]尽可能地保护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从而改善该病的急性期和预后,其治疗效果已经临床证明非常肯定。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心跳呼吸骤停而进行心肺复苏成功后行溶栓治疗,故被列为溶栓的禁忌证。原因在于病人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时可能导致许多可见或不可见的创伤,随之而来的溶栓治疗则可以加重上述的创伤。但是,由于心肺复苏成功后一部分病人还存在着剧烈胸痛的症状,心电图有ST段的抬高,有必要迅速使闭塞的冠脉血管再通,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能及时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因此,我们在近3年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出现心跳呼吸骤停行心肺复苏成功的入院病人当中,经过充分评估病情及完善准备后,对其中的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肺复苏后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UK),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例,均来自本院心内科门诊,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42~73岁。均在入院后0.5~3 h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在所有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中,8例心室纤维性颤动,3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心脏停搏。停搏时间1~3 min。具体心肺复苏方法如下:在心电、血压监测下,12例行胸外心脏按压,时间为3~10 min;7例气管插管行人工辅助呼吸;12例电除颤,200~300 WS,电击次数1~5次;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可达龙(给予负荷量后静脉维持)或利多卡因(静脉推注50~100 mg后仍有室性早搏者则按不同浓度静脉滴注),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治疗休克使用多巴胺(静脉推注及静脉维持)。心肺复苏成功标准:病人意识、呼吸恢复,窦性心律恢复,血压稳定在90/60 mm Hg(1mmHg = 0.1133 kPa)以上,心电示波伴有ST段的抬高及伴有或不伴有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或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肺复苏对所有病人均未造成明显的损伤。化验:血系列及血凝系列均正常,动脉血气分析则10例有代谢性酸中毒。心电图均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前壁5例,广泛前壁3例,前间壁2例,下壁2例。发病时间距溶栓时间均<6 h。心肺复苏成功后距溶栓时间20~40 min。无溶栓的其他禁忌证。立即予以溶栓治疗。溶栓方法如下: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波力维300 mg,尿激酶1 000 000~1 500 000 U,30 min 内注入,待激活凝血时间恢复至正常的1.5~2倍,使用低分子肝素。 2 结果 溶栓病人有1例出现咯血,经洛赛克立即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1例痰中带血,1例有齿龈出血,均未做特殊处理,只是将阿司匹林的用量由300 mg减为100 mg,观察几日后出血逐渐停止。所有病人均无气胸、肋骨骨折、心包填塞、

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尿激酶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及早溶栓治疗可挽救濒死的心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在基层医院,不具备介入治疗的条件,静脉溶栓便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所收28例病例均为我院近3年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36-76岁。发病后6 h内入院,持续胸痛≥30 min,含硝酸甘油不缓解,心电图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梗死部位:下壁9例,前壁8例,前间壁6例,广泛前壁3例,下壁和前间壁2例。28例全部无溶栓禁忌证。 1.2治疗方法 急性期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吸氧、镇静、止痛、静点硝酸甘油,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立即嚼服阿司匹林片300 mg,然后1次/d,3 d后改为75 mg,1次/d,长期服用。溶栓前常规检查耳血常规,溶栓药物均选用尿激酶,剂量为(120-15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30 min内静脉输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药后立即、30 min、60 min、120 min查心电图。给药后12 h给予肝素6 250 U或低分子肝素0.4ml(4 000 U)皮下注射(视病人经济情况而定,低分子肝素价格较高,但相对安全),以后每间隔12 h1次,连续5 d,每天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隔日监测纤维蛋白原。 3 结果 根据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 h内回落>50%;②胸痛2 h内基本消失;③2 h 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可不出现)判断再通情况(因本院无条件做心肌酶检测,所以无法观察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本组28例,再通25例,占89.3%,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2例,占7.1%,未通3例,占10.1%,死亡2例,占7.1%,均为猝死,无一例出现出血副作用。 4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是介入治疗,其次就是溶栓治疗,它可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左室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预防左室扩大和重构,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近期和远期预后。本组选用尿激酶,使用剂量(120-150)万单位,应用年龄适当放宽,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本组年龄最大者76岁,年龄大者尿激酶用量适当减少。尿激酶相对价格低廉,该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