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场/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卷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阅读欣赏魏晋诗歌,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我”字入诗的现象。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记载统计,魏晋诗歌“我”字直接入诗共涉及92位诗人的449首诗(累计858句)。从指向上来看,含“我”的魏晋诗歌除了少数指诗人之外的他人他物外,多数均指诗人自我,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类诗歌。魏晋诗歌“我”字入诗是较为

明显的现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字作为诗人寄托个体情感的重要对象,关乎诗歌主旨以及情感的传达,在魏晋诗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从诗歌内部发展来看,“我”字入诗,于先秦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已多有所见,汉乐府中的“我”字亦是屡见不鲜,东汉无名氏所作《古诗十九首》中同样也有“我”字的使用。魏晋诗歌汲取前人这一作诗传统,在诗歌中使用了“我”字。魏晋诗歌中的涉“我”诗句,有一些是对《诗经》诗句的引用或化用,诗人借此表现魏晋时代主题下文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诉求。魏晋诗歌之“我”受《诗经》影响,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袭用《诗经》成句,如曹操《短歌行》“我有嘉宾”取自《小雅·鹿鸣》。二是化用《诗经》诗句,如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我行永已久”,化用《小雅·六月》“我行永久”从以“我”入诗的魏晋诗歌对《诗经》具体诗篇的袭用与化用,能够看出魏晋诗歌所受到的《诗经》的影响。尽管从建安到东晋,诗风是变化的,但在“我”字入诗这一点上的确是有共性的,这一共性与始于《诗经》的中国古代诗歌传统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的主体是抒情诗,情感抒发是作诗的目的。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抒发的是诗人主体的情感,而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无疑是诗人主体情感抒发最直接、最明显的指称。以“我”入诗写作诗歌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魏晋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发展阶段,自然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一传统。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个体存在的强烈意识即人自身的觉醒,魏晋“人的觉醒”这一时代思潮,自然会体现在魏晋诗人的诗歌创作中。而以“我”字入诗,适合直抒胸臆,适合表现强烈归结于自我的主体情感,彰显主体意识之“我”,契合魏晋诗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现实需求。比如魏晋的羁旅行役诗,诗人们以“我”入诗,清晰表达了个人的主张与情感。魏晋诗人生当乱世,多有因不同原因而背井离乡者。行旅之“我”在艰难乱世寻求立足之道,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之间注入深沉忧思。大致说来有:羁旅而处家国百姓世界中的“我”,羁旅而处人世情感世界中的“我”,羁旅而处个体精神世界中的“我”。家国百姓境界中的“我”多是曹魏诗人写作的,个体精神世界中的“我”多是两晋尤其是东晋诗人写作的。这与曹魏到东晋思想发展的进程是一致的。在“人的觉醒”这一时代思潮的影响下,魏晋诗人的羁旅行役诗写出了不同的“我”,其他游仙诗、隐逸诗等题材的诗歌同样彰显着“我”这一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情感诉求。正如章培恒所说:“由于自我意识的加强,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减弱了。文学创作首先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政治、教化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快感。”

④从汉语语言发展情况来看,“我”“余(予)”“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在《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中使用

较为普遍。“朕”因作为帝王专称而退出第一人称代词的原因众所周知。“余(予)”的萎缩,“我”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洪波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谦敬这一语义功能的不同,“我”由于没有“余(予)”“朕”那样的语义功能(“余”表谦卑,“朕”表尊敬),在使用上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生命力强大,所以一直沿用下来。上古汉语还有一个比较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吾”。王力、向熹均指出古汉语口语发展过程中“我”取代“吾”的事实,且均猜测了取代发生的时代。朱庆之撰文认为,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都退出口语这一重要变化,最晚在东汉时期已经结束。据上述研究者的研究可以判断,“我”在魏晋时期应是存在且广泛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魏晋诗人欲以第一人称代词在诗歌中抒写个人情志,“我”无疑是最佳且最现实的选择。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魏晋时代,诗歌中使用“我”更能突出抒情主体的内心世界,因为它广泛存在且在使用上没有谦卑与尊敬的语义功能。所以,魏晋诗歌以“我”入诗也是汉语语言自身发展的一个选择。

⑤基于上述原因,魏晋诗歌中大量使用“我”字就成为了必然。“我”在诗中不单纯是第一人称代词,而且是具有相当表现力的艺术符号。它在魏晋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连晓雨、张明《魏晋诗歌中的“我”字何以如此之多》)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指向上来看,魏晋诗歌中的“我”除了少数指诗人之外的他人他物外,多数情况下指的都是诗人自己。

B. 在羁旅行役诗中,魏晋诗人以“我”入诗,表达了自己身处乱世

之中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深沉忧思。

C. 我、余、予、朕等都是上古汉语中使用较为普遍的第一人称代词,在甲骨文、《尚书》《诗经》中较为常见。

D. 朱庆之先生认为,在上古汉语中“吾”等第一人称代词退出汉语口语表达系统的时间不会晚于东汉时期。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受《诗经》的影响,魏晋诗歌中的“我”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袭用《诗经》成句,二是化用《诗经》诗句。

B. 文中引用《毛诗序》,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体是抒情诗,情感抒发是作诗的目的”这一观点。

C. 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为满足政治、教化需要的功能削弱,而为满足诗人自身情感、心灵需要的功能却得以突显。

D. 在众多的魏晋诗歌中,“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不仅具有着相当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曹植《赠白马王彪》》)

B. 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陆机《猛虎行》)

C.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D.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潘岳《悼亡诗三首》)

4.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5. 文本尾段写到“魏晋诗歌中大量使用‘我’字就成为了必然”,请简要分析其必然因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刀削面

闫耀明

刘连武小时候离开高桥镇,跟随父亲去山西做生意。回到高桥镇时,刘连武已经由一个唇上没毛的青涩少年,变成了壮实的汉子。他比较内向,话语不多,干活儿爱琢磨,手也巧。回到高桥镇的当年秋天,刘连武的面馆便开张了。这时,高桥镇人才知道,刘连武在山西这些年没白待,学到了做刀削面的手艺。

刘连武的刀削面做得好,堪称一绝。

南方米北方面,高桥镇人喜食面,但花样不多,大都是蒸花卷、馒头或擀面条,到了过年过节,就包一顿饺子解馋。用刀子将面团削成面片煮了吃,高桥镇人没见过,觉得新鲜,便都来品尝。

刘连武的面馆开张的第一碗面,是镇长肖大喇叭吃的。肖大喇叭自认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吃过南甜北咸各大菜系,却偏偏没有吃过这山西特色传统面食刀削面。坐在桌前等着刀削面出锅时,肖大喇叭破例没有大声大气地嚷嚷,只是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眼睛盯着厨房里忙碌的刘连武。

只见刘连武将和好的面团托在左手上,表情凝重,如托着自己的命。他右手捏着一把白白亮亮的削面刀,弧形,手掌心里是削刀的手柄。他用大拇指和食指固定住削面刀,在面团上一下一下地削。刘连武的动作并不快,每一下都削得沉稳而有韧劲,手腕灵活,蝶翅翻飞一般,

便有面片从削面刀下飞出,飞入面前的铁锅里。锅里是开水,散着热气,很快将那飞落的面片吞噬。

刘连武削面削得很安静,似带有表演的性质。肖大喇叭敲打桌面的手指停下来,他看直了眼。那面团上飞出来的面片,第一片已落入沸水中,第二片飞在空中,第三片正在刘连武的削刀下,还没飞出。这均匀的节奏、飞舞的面片,让刘连武那张憨厚的脸变得光彩照人。

肖大喇叭真的看直了眼。

刘连武用勺子舀出已经调制好的调料,放入碗中;鸡蛋卤,配着木耳香菜,撒一层辣椒面,淋两羹匙老陈醋。面片个个中间厚,边缘薄,苗条匀称,形状似柳叶。更绝的是,每一片面片都是一样大小,绝无一片变形的。

肖大喇叭小心地夹起一片,放在嘴里,嚼。面片外滑内筋道,软,却一点儿不黏,越嚼越香。老陈醋的酸香味儿和香菜的淡淡香味儿冲进鼻子里,顿时让他感到鼻腔通透,食欲如那酸香味道一般,止不住地往上蹿。他不再细品,而是痛痛快快地吃掉了一碗面,连汤汁也喝了个精光。

第二天,肖镇长又来了,还带来了一个穿长袍戴眼镜的人。此人清瘦,应不是北方人,说话的声音有点儿扭,似站不稳。俩人坐下来吃面,小声说话。肖大喇叭小声说话,不常见。

每隔两三天,清瘦的戴眼镜男人都要来一次面馆,吃一碗面。刘连武仔细观察,发觉他吃面很慢,分明是在品,在享受。

刘连武的媳妇说:“这个戴眼镜的清瘦男人叫依田。”她是去买菜时

听说的。

“日本人?”刘连武一惊。

日本人占领了高桥镇,将高桥女子中学的校园作为兵营,戒备森严,没人敢靠近。前些天的后半夜,兵营附近有枪声响起,响了一袋烟的工夫才静下来,听说是抗联的人来偷袭日本兵营。

刘连武沉静的脸上多了一丝隐忧。

媳妇说:“依田再来,不给他削面。”

刘连武沉默良久,说:“来的都是客呢。”

这是刘连武做生意的一条规矩,不管是谁,踏进面馆吃面,就是他的客人。即使这个人是他的仇家,也不能伤害,要以礼相待。这是对客人起码的尊重。

媳妇说:“依田是日本人,也尊重?俺弟就是死在日本人手里的。”刘连武没有回应。媳妇骂他迂腐。

刘连武收拾厨房,说:“规矩,是不能破的。”

第二天傍晚,依田又来了。这次,他没有穿长袍,而是穿着日本军服。刘连武看出,依田是个军官。也许是执行任务刚回来,饿了,依田吃面没有品,吃得很快,有点儿狼吞虎咽的意思。

厨房里,媳妇拿着菜刀,欲趁着依田吃面砍了他,被刘连武拦住。“来的都是客呢。”刘连武说。

媳妇说:“这会儿砍了他,神不知鬼不觉。”

刘连武说:“来的都是客呢。”

依田吃完面,走出面馆,步履匆匆地走进黑暗中。

刘连武手里拿着削刀便追了出来,拦住依田:“先生,还没给面钱呢!”依田很是生气,掏出钱,扔在了地上。

刘连武弯下腰捡起了钱。

吃了面,收了钱,面馆与食客之间的关系便结束了。只见他从削刀的手柄里拔出一把匕首。一道寒光闪过,刘连武将匕首刺向依田。揉面削面的手,劲儿很大。

依田手上的枪也响了。砰的一声响,似在高桥镇的街面上跳了一下。刘连武死在了媳妇的怀里。闭眼前,他告诉媳妇:“赶紧趁黑逃走,日本人会报复的。”

刘连武的削面刀手柄里藏着一把匕首,这是他的一个秘密。死的时候,刘连武沉静的脸舒展开了,笑得很灿烂,两眼眯成了柳叶状,如两片苗条匀称的刀削面。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桥镇人素来喜食面食,又因刀削面是新鲜事物,便都来新开的面馆品尝。

B. 娴熟的削面动作、均匀的削面节奏,展现了刘连武高超的技艺,也惊艳了食客。

C. “来的都是客呢”传达出了主人公的生意之道:对客人要以礼相待,坚守规矩。

D. 妻弟惨遭日本人杀害,但是刘连武在面对眼前的日本人依田时,却无动于衷。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肖大喇叭这个人物看似可有可无,实则穿针引线,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

B. 色香味俱全的刀削面让人们禁不住食欲大增,照应前文所说的“堪称一绝”。

C. 来人长相清瘦,连肖镇长和他说话时也是小心翼翼,暗示此人身份非同一般。

D. 为了营造紧张气氛,依田最后一次来吃面,不再是细细品尝,而是狼吞虎咽。

8.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很有表现力,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9. 有特色的叙述会让小说更精彩,让读者阅读体验更深刻。本文在叙述上有哪些特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是以贤者众而不

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

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夫无德义,将何以哉?其说将必挟震威强。今王公大人将焉取挟震威强哉?倾者民之死也!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自古及今,未尝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诸侯者也。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将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后世,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此圣人之厚行也。

(节选自《墨子·尚贤》,有删减)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后圣人A听其言B迹其行C察其所D能而慎予E官F此谓G事能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稷,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在古代农业社会中非常重要,故

常用来代指国家。

B. 颜色,文中意为脸色,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颜色”意思相同。

C. 之,文中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兼爱》中“兄之不

慈弟”的“之”用法相同。

D. 菽粟,菽指豆类,粟指小米,二者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可以用来泛指粮食。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候的圣王对于贤人和不肖者皆能处置得当,故而当时社会上

形成了尚贤的美好风尚。

B. 圣王任用贤人治理国家,会让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

文化等方面走向全面繁荣。

C. 要想充分发挥贤人的治国才能,就必须赋予他们很高的爵位、优

厚的俸禄、决断的权利。

D. 墨子推崇统治者通过尚贤而非使用威力和强权方法来一统天下,

威震诸侯,扬名后世。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

(2)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

14. 墨子开篇是如何得出尚贤是为政之本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月夜怀故人

寇准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在寂静的明月之夜,长满苔藓的庭院之中,诗人吟诗怀友,照应诗题。

B. 颈联诗人直抒胸臆,极言思乡之情无穷无尽,就如浩瀚的江水一样滚滚欲流。

C. 尾联写诗人此时虽不知友人身在何处,但可想象友人正因思念自己而愁苦。

D. 本诗是以五言律诗的形式来呈现,语言洗练,不落俗套;情感真挚,表达自然。

16. 本诗颔联“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写景抒情皆十分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清明澄澈的宇宙,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自然地引起遐思冥想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①。然而,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中有个控制新陈代谢的“开关”,打开这一“开关”能减缓新陈代谢,从而在延缓衰老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作用。

在自然界,冬季或食物匮乏时,②。它们会降低体温、减缓代谢速率和能量消耗,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度过数月。有些动物还能短期蛰眠——进入一种低体温、心率和代谢率,同时抑制其他身体活动的暂时低能耗状态。对人类来说,这无疑是神秘且充满诱惑的。太空旅行、医疗健康,我们有太多重要场景,亟需拥有这种能力。

近日,科学家们找到了打开人类大脑新陈代谢开关的“遥控器”。借助超声刺激下丘脑视前区神经元,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小鼠和大鼠进入“冬眠”状态。对于心肌梗死和中风等患者来说,发病时每分钟的抢救都关乎生死。如果能让患者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延缓新陈代谢过

程,③。

这意味着,人类离留住青春、治疗顽疾等“终极梦想”更近了一步。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们更加懂得,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这是我们最为深切抗

疫感悟。

B. 实践反复印证着一个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

和优越性。

C.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

己的门前。

D.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

们的监狱!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这首曾点燃了无数人的激情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传唱大江南北的《南泥湾》记录了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的光辉历程并见证了80多年来南

泥湾的一次次蝶变。 A ,“烂泥湾”变成南泥湾,更蝶变成今日幸

福美好的陕北绿色生态小镇。

时值九月, B ,狭长地带上的千亩稻田已经泛黄,湛湛晴空下,好

似大地铺金。

①稻田不远处,落成不久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来客,②人们在泛黄的老照片、陈旧的老物件前驻足,③将思绪带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④1941年春,冒着凛冽的北风,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士气高昂,浩浩荡荡挺进南泥湾。⑤一曲生产自救的“凯歌”就此打响。⑥到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收获粮食37000石。⑦凭借不屈不挠的品格、战天斗地的气魄,战士们硬是将昔日的“烂泥湾”变为“陕北的好江南”。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历经岁月山河,南泥湾精神不但没有褪色,反而 C ,一代又一代赓续传承。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抒写的“南泥湾精神”,是历史上我党走出革命困难时期的制胜法宝,也是今天南泥湾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不会褪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写一篇

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场/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卷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阅读欣赏魏晋诗歌,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我”字入诗的现象。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记载统计,魏晋诗歌“我”字直接

入诗共涉及92位诗人的449首诗(累计858句)。从指向上来看,含“我”的魏晋诗歌除了少数指诗人之外的他人他物外,多数均指诗人自我,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类诗歌。魏晋诗歌“我”字入诗是较为明显的现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字作为诗人寄托个体情感的重要对象,关乎诗歌主旨以及情感的传达,在魏晋诗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从诗歌内部发展来看,“我”字入诗,于先秦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已多有所见,汉乐府中的“我”字亦是屡见不鲜,东汉无名氏所作《古诗十九首》中同样也有“我”字的使用。魏晋诗歌汲取前人这一作诗传统,在诗歌中使用了“我”字。魏晋诗歌中的涉“我”诗句,有一些是对《诗经》诗句的引用或化用,诗人借此表现魏晋时代主题下文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诉求。魏晋诗歌之“我”受《诗经》影响,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袭用《诗经》成句,如曹操《短歌行》“我有嘉宾”取自《小雅·鹿鸣》。二是化用《诗经》诗句,如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我行永已久”,化用《小雅·六月》“我行永久”从以“我”入诗的魏晋诗歌对《诗经》具体诗篇的袭用与化用,能够看出魏晋诗歌所受到的《诗经》的影响。尽管从建安到东晋,诗风是变化的,但在“我”字入诗这一点上的确是有共性的,这一共性与始于《诗经》的中国古代诗歌传统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的主体是抒情诗,情感抒发是作诗的目的。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抒发的是诗人主体的情感,而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无疑是诗人主体情感抒发最

直接、最明显的指称。以“我”入诗写作诗歌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魏晋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发展阶段,自然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一传统。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个体存在的强烈意识即人自身的觉醒,魏晋“人的觉醒”这一时代思潮,自然会体现在魏晋诗人的诗歌创作中。而以“我”字入诗,适合直抒胸臆,适合表现强烈归结于自我的主体情感,彰显主体意识之“我”,契合魏晋诗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现实需求。比如魏晋的羁旅行役诗,诗人们以“我”入诗,清晰表达了个人的主张与情感。魏晋诗人生当乱世,多有因不同原因而背井离乡者。行旅之“我”在艰难乱世寻求立足之道,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之间注入深沉忧思。大致说来有:羁旅而处家国百姓世界中的“我”,羁旅而处人世情感世界中的“我”,羁旅而处个体精神世界中的“我”。家国百姓境界中的“我”多是曹魏诗人写作的,个体精神世界中的“我”多是两晋尤其是东晋诗人写作的。这与曹魏到东晋思想发展的进程是一致的。在“人的觉醒”这一时代思潮的影响下,魏晋诗人的羁旅行役诗写出了不同的“我”,其他游仙诗、隐逸诗等题材的诗歌同样彰显着“我”这一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情感诉求。正如章培恒所说:“由于自我意识的加强,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减弱了。文学创作首先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政治、教化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自己,获得心

灵上的快感。”

④从汉语语言发展情况来看,“我”“余(予)”“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在《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中使用较为普遍。“朕”因作为帝王专称而退出第一人称代词的原因众所周知。“余(予)”的萎缩,“我”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洪波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谦敬这一语义功能的不同,“我”由于没有“余(予)”“朕”那样的语义功能(“余”表谦卑,“朕”表尊敬),在使用上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生命力强大,所以一直沿用下来。上古汉语还有一个比较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吾”。王力、向熹均指出古汉语口语发展过程中“我”取代“吾”的事实,且均猜测了取代发生的时代。朱庆之撰文认为,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都退出口语这一重要变化,最晚在东汉时期已经结束。据上述研究者的研究可以判断,“我”在魏晋时期应是存在且广泛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魏晋诗人欲以第一人称代词在诗歌中抒写个人情志,“我”无疑是最佳且最现实的选择。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魏晋时代,诗歌中使用“我”更能突出抒情主体的内心世界,因为它广泛存在且在使用上没有谦卑与尊敬的语义功能。所以,魏晋诗歌以“我”入诗也是汉语语言自身发展的一个选择。

⑤基于上述原因,魏晋诗歌中大量使用“我”字就成为了必然。“我”在诗中不单纯是第一人称代词,而且是具有相当表现力的艺术符号。它在魏晋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连晓雨、张明《魏晋诗歌中的“我”字何以如此之多》)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樊)。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安徽省皖江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人们被无言的自然之美感动而萦怀,就会产生用艺术来记录这些自然之美、表达内心情感的念头。盆景艺术家则用树桩山石为材料,以“缩龙成寸”的手法来再现自然之美。盆景艺术将自然的美好山水、古树名木浓缩于咫尺盆盎之中,藏参天覆地于盈握间,使人足不出户就能领略自然山水胜景之美,较之其他艺术,它所透露出来的自然生命气息以及意境内涵之美,足以令人心往神驰,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日与自然相亲和”,成为一种超越尘世的生活方式,也是盆景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国盆景艺术中的一些表达自我心性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即是“天人合一”"物我具化"文化思想的体现。 山水思想包含有道家隐逸思想的成分。历来,中国的士大夫都把寂静的山林、朴素的田野,当作理想的栖隐之地。明朝一位叫"爱闲老人”的文人有一段关于盆景的语录:“古云,尺幅千里,此画家之玄机,今拳石寸树,有别一洞天之致,千丘万壑之形,不知对此能令人置身物外否?”这段语录也正好表达了“市隐”思想在盆景艺术中的反映,经常被后世镌刻于盆器上。 盆景作为浓缩自然的艺术,在方寸之间容纳大千与世界,也能容纳人的心灵世界,令人摆脱凡尘,达到“市隐”的目的。在中国盆景艺术的文化内涵中,既有儒家思想侧重道德伦理、寓情于景的成分,也有老庄心与物游、忘怀得失的思想,同时也有空灵静寂的禅宗思想的表现。具体作品则以荣枯、动静、刚柔、高低、大小、疏密、虚实等对比,以及在顺势与逆势、流畅与凝滞、张扬与顿挫等矛盾中求得统一等艺术手法,来进行创作。作品有体现生命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壮美,也有优柔多姿、春华秋实、烟雨江南的秀美,还有清高孤傲、遁世脱俗的空灵美。 盆景作品的意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诗情画意并非我们用诗的内容来做一盆盆景,或者模仿画中的树或画意来做盆景,这样的作品即使有意境,也是重复人家的作品内容,并非主观创造,因为看到这样的盆景作品,能读出来的还是那首老诗,能画出来的还是那幅老画,毫无新意,只能算作学习的过程。 “诗情画意”是指盆景作品具有令人震撼的外在形式、感人的内涵和动人的气韵,赏之能令人心驰神往于作品反映的意境当中,并禁不住嗟叹之、咏歌之、手舞足蹈之,这才是盆景作品真正的诗情画意。意境是盆景作品的灵魂,没有意境的作品便是一件没有灵魂的躯壳,仅仅是自然植物给视觉带来的愉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朝画家张操总结出来的一条艺术创作的经典理论,被后人奉为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中华文化艺术历来崇尚自然,主张“外师造化”,也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源于自然造化,它静静地存在于自然当中,向我们行无言之教。所以说进行艺术创作,首先要向自然学习,认识自然规律,了解事物的成理,从而丰富我们理性知识。 在学习盆景创作的过程中,对自然的学习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的树种有着各自不同的本质和形态特征,这种特性因地域的不同又各具形貌,因此我们在学习盆景制作时,首先是以自然为师,结合内心的感悟,使得自己对自然现象和内在本质都有透彻的认识和理解。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考试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考试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_________)。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物质价值甚于关心精神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或者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空虚,灵魂变得平庸,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赴汤蹈火/指点江山/安居乐业/超世绝伦 B.赴汤蹈火/高谈阔论/安身立命/超世绝伦 C.冲锋陷阵/高谈阔论/安居乐业/超凡脱俗 D.冲锋陷阵/指点江山/安身立命/超凡脱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B.但是,在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之外,我们更需要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 C.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D.所以,在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之外,我们更需要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关心物质价值甚于关心精神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艺事业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尤其是文学创作走上了“快车道”,大量作品竞相问世,百卉千葩让人()。新世纪文学带来海量阅读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文学创作的思考?纵观历史,有司马迁历时十余载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回眸当代,有鲁迅痛定思痛、以笔为枪完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的《呐喊》;有沈从文朴素自然、细腻入微展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边城》……(),。同时这些著者更是以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完美地诠释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作品质。而如今文学的“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虽催生了创作的繁荣,但在繁荣背后也存在()的现象。面对“走得快”还是“走得远”,文学创作该何去何从?我认为只有在追求创作多元化的同时,坚守“载道与言志”,才可迎来文学创作的“春风十里”。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应接不暇/呕心沥血/毋庸置疑/鱼目混珠 B.应接不暇/呕心沥血/毋庸置疑/泥沙俱下 C.美不胜收/殚精竭虑/不言而喻/鱼目混珠 D.美不胜收/殚精竭虑/不言而喻/泥沙俱下 2.在选文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 B.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经过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 C.这些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 D.这些无一不是著者经过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情景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五月渔郎相忆否?,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2)我报路长嗟日暮,。(李清照《渔家傲》)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 (4)荀子《劝学》中的“,”表明了他对“学”与“思”关系的思考。 二、选择题组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对联与所表达人物对象不相符的一项是() 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B.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诸葛亮C.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D.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一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在书场里听人说书,遇有疑惑不解之处,也许可以向说书人提问,_______________。……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_______________。作者写作的理由,当然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但他要说的话却是通过故事、人物所编织起来的语言中介而呈现的。_______________。叙事者在他的舞台上,用一层布幔将作者与读者隔开了。我们似乎一直看见作者的身影影影绰绰,但却不够真切。” ①我们只能发现叙事者,却看不见作者②对于读者而言,作者是一个缺席的存在 ③但绝大部分文学文本的读者却无此权利④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 A.②④③①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②③④①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安徽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安徽省滁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妻子长眠的孤苦,又写出了词人与妻子不能互诉愁肠的悲哀。 (2)《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惨哀怨意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清明澄澈的宇宙,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自然地引起遐思冥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高二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体现了儒家礼乐理想,成语“沂水春风”就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的。 (3)《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描写春天将尽,江月欲落的景象,实则表现游子在外漂泊时间之久,思归之切。 安徽省合肥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考试检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考试检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ri,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等。只不过,ChatGPT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这使其火爆全球。 ChatGPT在和全球网友的互动中,有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成绩。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考试(SA T),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GotBck》;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根据文字素材撰写文章;根据关键词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ChatGPT甚至能够按照预设的道德准则,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以此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 就目前现实来看,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虽然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但基于模型算法得出的答案,在传播理论的助推下,越来越具有迷惑性,也越来越真实。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取巧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进行的工作。 让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演变,最终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本是这一科研领域的终极目标。只要时间足够长,人工智能必然能够发展出科幻电影里所描绘的能力。但正如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总会超出人类控制一样,当前基于大数据学习和给定模型下的人工智能始终存在着近乎无解的“黑箱”弊端——人们无法理解算法背后的各种逻辑,以及在这些逻辑下运行的程序将会对人造成的影响。 故而,虽然ChatGPT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但还是让人类社会有点措手不及。可以预见的是,“真实的人”群体只会在未来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充当各种各样的角色。也因此,每当有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产品面世,人们都会想要从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监控 高一语文试题卷 本试题卷共8页,1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场/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卷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材料二: 记者:近日,您和您的团队创作的铁画作品《湾区万象》在深圳会堂揭幕,反响热烈,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幅“大制作”及其创作过程吗?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监控 高二语文试题卷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场/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卷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阅读欣赏魏晋诗歌,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我”字入诗的现象。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记载统计,魏晋诗歌“我”字直接入诗共涉及92位诗人的449首诗(累计858句)。从指向上来看,含“我”的魏晋诗歌除了少数指诗人之外的他人他物外,多数均指诗人自我,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类诗歌。魏晋诗歌“我”字入诗是较为明显的现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字作为诗人寄托个体情感的重要对象,关乎诗歌主旨以及情感的传达,在魏晋诗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从诗歌内部发展来看,“我”字入诗,于先秦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已多有所见,汉乐府中的“我”字亦是屡见不鲜,东汉无名氏所作《古诗十九首》中同样也有“我”字的使用。魏晋诗歌汲取前人这一作诗传统,在诗歌中使用了“我”字。魏晋诗歌中的涉“我”诗句,有一些是对《诗经》诗句的引用或化用,诗人借此表现魏晋时代主题下文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诉求。魏晋诗歌之“我”受《诗经》影响,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袭用《诗经》成句,如曹操《短歌行》“我有嘉宾”取自《小雅·鹿呜》。二是化用《诗经》诗句,如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我行永已久”,化用《小雅·六月》“我行永久”从以“我”入诗的魏晋诗歌对《诗经》具体诗篇的袭用与化用,能够看出魏晋诗歌所受到的《诗经》的影响。尽管从建安到东晋,诗风是变化的,但在“我”字入诗这一点上的确是有共性的,这一共性与始于《诗经》的中国古代诗歌传统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的主体是抒情诗,情感抒发是作诗的目的。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抒发的是诗人主体的情感,而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无疑是诗人主体情感抒发最直接、最明显的指称。以“我”入诗写作诗歌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魏晋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发展阶段,自然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一传统。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个体存在的强烈意识即人自身的觉醒,魏晋“人的觉醒”这一时代思潮,自然会体现在魏晋诗人的诗歌创作中。而以“我”字入诗,适合直抒胸臆,适合表现强烈归结于自我的主体情感,彰显主体

安徽省芜湖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芜湖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测试 语文试题2023.11.1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面对悠久的中国文化,分期是研究和描述其历史发展的关键。学术界习惯按朝代划分时期,这自有其学理的根据。然而,改朝换代乃是政权的转移,适合于政治史,是否适合作为文化史分期的依据呢?这是我长久以来不断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理想的分期法是依据文化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按朝代分期,也可以不按朝代分期,不可一概而论。 例如,隋唐建立统一的王朝,这既是政治分期的标志,也给文化带来新的局面。经过两百多年南北的分裂,文化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正如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所云:“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隋朝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继之而建立的唐朝,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这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中国文化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至少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多元化,南方的与北方的,中国固有的与外来的,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无论是思想方面、宗教方面,文献的整理方面,还是文学方面、艺术方面,莫非如此。二是文化重心下移,从士族向庶族下移,进而开始向市民下移,这就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活力。这些特征形成一种综合的效果,就是文化格外富于创造性,也格外绚丽多彩。因此,我们可以将隋唐的统一视为文化史分期的标志。 但是,改朝换代又不一定能够成为文化新时期的开始,例如唐宋之间文化的变迁,实际上是从中唐开始的。中唐是一个值得充分重视的转折时代,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莫不如此。宋代在许多方面是上承中唐的:庶族士人代替士族文人开始居于文化主体的地位;城市的繁荣和城市经济的活跃,市民文化诉求的加强;理学的兴盛;词的繁荣等等,以上诸多方面的变化在中唐已经开其端倪。宋初士人如王禹偁、石介等每称“二百年来”如何如何,可见他们自己也重视本朝对中唐的延续。 至于横向的地域性考察,是亟待加强的。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些地域文化是统一的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也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各自的贡献。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江西、江苏等地自不待言,兹举另外几处,略加说明。 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星堆遗址的大规模发掘,证明了距今五千年至三千年,蜀地已有相当发达的文明,蜀地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而且与中原文化已有联系。蜀地在文学方面对中国文化也有重要的贡献,古代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如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李白、苏洵、苏轼、苏辙等等,都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成长,一旦出蜀便成为大家。蜀地作为他们的文化摇篮,特别值得注意。 再如,福建是中国刻书业的中心,从宋代一直到清代经久不衰。宋代建阳刻书业尤盛,所刻印的书籍世称“建本”,其麻沙、崇化两坊最负盛名,有牌号可考的就有30多家,明代建阳书堂达221家。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两地有“图书之府”之称。其中既有善本,如宋建安(即建阳古称)黄善夫刻《史记集解索引正义》;也有大量通俗读物,如戏曲、小说、日用类书。印刷术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而福建刻书业的兴盛则是福建对中国文化的一

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期末教学质量统测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这种需求,市政部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在城市和乡镇的大街小巷,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空间层出不穷,这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为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一些地方因地制宜,进行了有益尝试。福州的“三坊七巷”、广州的永庆坊、潮州的牌坊街等,近年来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充分利用丈化空间,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人们病择其间,能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无形中增强了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当前,各地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文化公园等,反映出文化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和目标,也是社会治理的工具和路径。一方面,通过社会治理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认同,有助于进一步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文化活动让人们受到文化的熏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善治。 文化力量在乡村治理中也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J这既强调了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也为确立乡村治理的文化内核指明了方向。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有助于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比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一些地方深入阐发乡土文化中团结友爱、扶危济困等优良品德,发挥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一些地方积极培育和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强化新乡贤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等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寓文化于治理之中,进一步贴近群众,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必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摘编自张森《更好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材料二: 诵读诗书古籍、“打卡”文博场馆、听学传统戏剧、参与非遗体验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穿汉服、听国风音乐、看国风动漫在中小学生中日渐流行。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热衷于国风文化。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极大提升,青少年儿童在多渠道和多样态的文化涵育中时刻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并主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和创新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涵育需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青少年儿童内心。而文化产品和服务正是进行青少年儿童文化涵育的重要工具,应通过喜闻乐见、“儿童友好”的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沁润,让“双减”政策的价值意涵落到实处。 “双减”后的第一个暑假,在寓教于乐中讲授传统文化知识的网络动画片《故宫里的大怪兽》上线,全网播放量超过10亿。该剧原书作者常怡表示,“每个国家的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童话故事,我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感受到中国的传统审美。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就发生在

安徽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题及答案语文 统编版高二

安徽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题 及答案语文统编版高二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控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紫砂没有兴趣、()的人,可以把它仅仅当作喝茶的器具,这也没有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虽然失之简单,但不妨碍用它享用香味醇郁的茗茶。①,就可以从紫砂壶中品味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看出微妙肌理、光润色泽、深厚意蕴……这时候,②。到了最高境界,就越发不同了,竟是收拾起大地山河一壶装,用紫砂来容纳大千世界了。大千世界有多少奥妙,紫砂就有多少丰富来对应;大千世界有多少种气韵,③。但是,无论如何气韵生动,如何千变万化,又永远是一把茶壶。你可以(),只当它是一把茶壶,朝夕相对,随手拿来,茶水一斟便出。这次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壶,又是壶了。可以说,看壶看出什么,往往要看人是什么人;看壶看到第几层,端的要看人的境界活到了第几层。但是不论第几层,紫砂都可以和你朝夕相处,和谐默契,紫砂壶有一种()的淡定、一种()的大气。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知半解无思无忆随遇而安宠辱偕忘 B.不求甚解无忧无虑安时处顺宠辱偕忘 C.不求甚解无思无忆随遇而安宠辱不惊 D.一知半解无忧无虑安时处顺宠辱不惊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 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当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 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 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与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 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 蕴含着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文 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 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简要介绍相关概念。“地理空 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 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在 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 一种“空间秩序”。 在考虑空间秩序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古人记录地点的方式。就目前掌握 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其中“四 至”是四个正方向及某处到政区边界的距离,“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个方向及某 处到临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离,此外还包括至上级治所以及至大都、上都,也就是都 城的距离。 中国古代,对于空间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开的。如流传下来的历代正 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 到”,阅读者在浏览这些志书的时候,基于这些描绘,也就形成了对大到“天下”、 小至“多村”的空间认知。 “四至八到”的数据特点就是对地点位置的记录依赖于众多其他地点,一切的地 理景观只存在相对性的意义,相对于官署,相对于儒学——无论其位置、距离、方 位、价值皆然,而其背后潜藏的是观看者的视角,一种从政治文化中心向外观览的视 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从来不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总是位于各种政治、文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考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考试卷含参考答案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浩瀚的海洋,拥有数不胜数的宝藏,驱动着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深邃的海底世界更是充满了神秘与未知。15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们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大幕,也由此影响了之后数百年的世界格局。如今,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大国关注乃至争夺的焦点,而从大洋表面深入到海底,成为关注与竞争的新特征、新趋势。 如果问深海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黑,一片漆黑。我们坐进一个深潜器,潜到海里去,在进入水层的时候,会发现上面是有光的,下面就逐渐暗下来,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整个就黑了。在不到200米深的地方,基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全靠深潜器的灯光照亮。直到今天,人类对深海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以前都以为“泥牛入海无消息”,什么东西到海洋就是终点。人类到了20世纪末期才明白海底是漏的。海底有东西下去,有东西上来,这是人类从前不认识的一个地方。 “深部生物圈”的科学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虽然科学界对于深海海底来自地球内部核裂变产生能量的过程十分陌生,更不清楚这类过程在人类社会里的应用前景,但是,对深海的探索和发现逐渐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不断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围绕海洋资源利用形成的经济模式更是不断拓展、深化。究竟还有多少未知的宝藏深藏在大洋之中?为什么说深海产业既有巨大的潜力,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海洋四大支柱产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中,海洋油气业是居第一位的,这就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巨大的变化。世界上的原油、天然气,差不多1/3是来自海底的,所以差不多一半的海洋经济都跟石油、天然气有关。 1947年人类开始在海里勘探石油,到了20世纪70年代能够采300米、500米水深的石油,到了1980年以后可以开采超过1000米水深的石油,现在最高可以开采3000多米水深的石油。伴随技术进步,60%新发现的油气都在海底,其中最重要的是深水油气,这个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有专家认为,世界上现在剩下的石油的25%在北冰洋底下,所以现在一些国家对北冰洋的争夺是非常厉害的。油气能够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因为现在在海上

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品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品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文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

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场/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卷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陶渊明在他的“自况”文《五柳先生传》中,塑造了一位“爱读书”“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形象。里面有一句引起颇多关注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方法方式很多,有的人看得“僵”,便对“不求甚解”非议或曲解。其实,在另一首《移居》诗中,陶渊明还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可见他对阅读,是有不同对待的。 在《管锥编》中,钱钟书专门引用了古人对此两语的释读: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二《<古文析义>序》中,有“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仇兆鳌是明末清初学者,他的《杜诗详注》至今是人们倚重的杜甫诗歌注本。他选的这篇文章作者林云铭,是明末学者。钱钟书引号中“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后面,原文还有“后人不明此意,为卤莽者藉口”。这位林云铭,把陶渊明两句话解析到位:“不求甚解”,就是不过分穿凿附会而失去了文章主旨;陶渊明读书当然求“解”,不然在读“奇文”时分析“疑义”干啥? 钱钟书大致同意林云铭的解说,自然也包括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不过他还是借了他人句子来表达自己看法:“窃谓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

安徽芜湖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学情评价语文试卷(含答案)

芜湖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学情评价 语文 (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卷指定的“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24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不囿于一隅,在其当时所处的历史壁垒中不断变革创新,引领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让语文教育向前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如夏丏尊。夏丏尊在语文教育领域奋斗了将近二十年,创造性地提出

了“国文教学法”,在教法和学法上都颇有建树,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他从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完善的修养和人格。 如叶圣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之为教,重在诱导,而不在于全盘授予,教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叶圣陶认为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是整个教育的本质,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如朱自清。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认为教育者须有坚贞信仰与健全人格,教育是目的,而非手段。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教育者的人生理想,应该超乎功利,教育者不但要做一个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直、坦白、敢作敢为、以身作则。朱自清认为教学与训育应该并重,“为学与做人,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学生在学校既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 (摘编自周丹《这些语文教育大师的思想,值得被传承》) 材料二: 朱自清不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从他众多的教育论著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

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语文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语文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阶级产生以前,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先是原始群居,以后是氏族,继而发展为部落。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但在阶级和国家产生后,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现了重大差异。地中海沿岸国家,特别是古希腊,人们生活在多岛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很早就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这种流动性很强的生活方式,强有力地冲破了蒙昧时代的血缘纽带,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与地中海沿岸国家不同,中华民族是在一块广袤的大陆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其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有别于古希腊。中华民族栖息的这块东亚大陆,有无数河流、湖泊,有高山峻岭,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因此在先民的眼里,中国就是天下。但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却相当狭小,很早就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定居农业生活。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即使从野蛮进入到文明阶段以后,亦无法冲破人类原有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当然,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与文明时代的血缘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原始民主制的基础,而后者则是阶级专制的基础。从现存文献和地下发掘材料看,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根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周王室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崎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这里所说的氏、族、宗就是宗族存在的证明。由此看来,西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材料二: 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而人类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方能创造并发展文化。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趋势,大体上是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古希腊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