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第二学期 第二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第二学期 第二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第二学期 第二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将Mg、Cu组成的26.4g混合物投入到适量的稀硝酸中,固体完全溶解,将产生的气体和6.72L(标准状况下)氧气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全部被水吸收.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4mol/L﹣1的NaOH溶液,使金属离子完全沉淀.则形成沉淀的质量是

A.63.8 g B.53.6 g C.46.8 g D.43.2 g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Mg、Cu与稀硝酸发生反应变为Mg2+、Cu2+,硝酸得到电子被还原变为NO,在反应过程中金属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与硝酸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NO与氧气反应又转化为硝酸,则转移的电子就是氧气得到的电子,氧气是6.72L÷22.4L/mol=0.3mol,则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是n(e-)=0.3mol×4=1.2mol。当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时,金属形成Mg(OH)2、Cu(OH)2沉淀,结合的OH-的物质的量与金属单质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因此形成沉淀的质量就是金属质量与氢氧根离子的质量和,m(OH-

)=nM=1.2mol×17g/mol=20.4g,所以沉淀的质量是26.4g+20.4g=46.8g,答案选C。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守恒方法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中的应用的知识。

【名师点晴】许多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守恒规律可以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常见的守恒关系有:①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某种原子总数不变的原子守恒;②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③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守恒、原电池或电解池中两极通过的电子总数相等;④从守恒思想出发还可延伸出多步反应中的关系式,运用关系式法等计算技巧巧妙解题。

2.下列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择的试剂及方法均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NaBr溶液(NaI)中加入氯水,不仅除掉了I-,也除掉了Br-,最后所得溶液为NaCl,A不正确;

B.NaHCO3溶液(Na2CO3)中加入石灰水,NaHCO3、Na2CO3都转化为CaCO3沉淀,最后得不到NaHCO3溶液,B不正确;

C.SO2(HCl)中加入饱和食盐水,HCl溶解于溶液,SO2也会有大量溶解,C不正确;D.MgCl2溶液(CaCl2)中加入石灰水,虽然MgCl2转化为Mg(OH)2沉淀,但加入盐酸后,又会生成MgCl2,D正确;

故选D。

3.下列“推理或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相符的一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

A.氯化银、碳酸钡、亚硫酸钡和硫酸钡均为白色沉淀,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还可能含有银离子或碳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故A错误;

B.金属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熔成闪亮的小球说明钠的熔点低,与水的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熔成闪亮的小球,故B正确;

C.碳酸氢钠、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则向某钠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盐不一定是碳酸钠,还可能是碳酸氢钠或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故C错误;

D.某物质的焰色试验火焰显黄色,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钠元素,黄色光掩盖紫色光,由于没用蓝色钴玻璃片滤去黄色光,则不能确定该物质是否含有钾元素,故D错误;

故选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B.碳酸钠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明矾常用于自来水的消毒杀菌D.高压钠灯常用于道路和广场照明

【答案】D

【详解】

A.二氧化硅用于制造光导纤维,晶体硅可用于制造晶体管及太阳能电池,A错误;

B.碳酸氢钠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而碳酸钠溶液碱性强,对人会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因此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B错误;

C.明矾具有净水作用但无强氧化性,因此常用于自来水的净化,但不能对水进行消毒杀菌,C错误;

D.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穿透力强,因此常用于道路和广场照明,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5.下列选项中,描述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

A常温下用铁罐运输浓硫酸常温下铁和浓硫酸不反应

B S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SO2溶于水后溶液显酸性

C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氨气两者反应会产生大量白烟

D加热仔细打磨的铝箔,铝箔会熔化并滴落铝单质的熔点较低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

A.常温下可以用铁罐运输浓硫酸,是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会将金属Fe表面氧化,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金属的进一步氧化,即发生钝化现象,不是二者不反应,结论不合理,A错误;

B.SO2溶于水后与水反应产生H2SO3,H2SO3电离产生H+使溶液显酸性,因此将S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描述不符合事实,B错误;

C.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产生的HCl与氨气反应产生NH4Cl白色固体小颗粒,因此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氨气,会发现两者反应会产生大量白烟,C正确;

D.加热铝箔时Al与空气中的O2反应产生Al2O3,Al2O3熔点高达2050℃,但Al的熔点只有660℃,故加热仔细打磨的铝箔,铝箔会熔化但不滴落,证明Al易与O2反应,产物的熔点高,铝单质的熔点较低,描述有问题,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6.现今手机等电子产品产业蓬勃发展,推动了高纯硅的生产与应用。工业上用“西门子法”。以硅石(SiO2) 为原料制备冶金级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SiHCl3室温下为易挥发、易水解的无色液体。

A.“还原”过程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该反应的主要还原产物为Si

B.为最大程度节约成本,上述生产工艺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只有H2

C.为防止SiHCl3水解而损失、氢气爆炸,“氧化”、“分离”与“热解”的过程均需要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进行

D.“氧化”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3HC1200-300C?

SiHCl3+H2

【答案】B

【分析】

二氧化硅和金属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硅,加入稀硫酸除去氧化镁,过滤得到硅,通入氯化氢在200~300℃下反应生成SiHCl3,与最后与氢气反应生成Si。

【详解】

A.二氧化硅和金属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硅,还原产物为硅,镁和硅反应可生成Mg2Si,故A正确;

B.流程中H2、HCl 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则可循环使用,故B错误;

C.“氧化”、“分离”与“热解”的过程均需要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可防止SiHCl3水解而损失、氢气爆炸,故C正确;

D.由流程可知,通入氯化氢在200~300℃下反应生成SiHCl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i+3HCl 200-300C?

SiHCl3+H2,故D正确;

故选B。

7.一定量的锌与100 mL 18.5 mol·L-1的浓硫酸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A 33.6L(标况)。将反应液稀释至1 L,测得溶液的c(H+)=0.1mo1·L-1,则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气体A为SO2和H2的混合物B.气体A中SO2与H2的体积之比为4︰1 C.反应中共消耗97.5g Zn D.反应中共转移3 mol电子

【答案】B

【分析】

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为33.6

22.4

=1.5mol,溶液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1×

1

2

=0.05mol,参加

反应是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1×18.5-0.05=1.8mol,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设生成xmol二氧化硫,ymol氢气,则有 x+y=1.5 2x+y=1.8 ,解x=0.3,y=1.2;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2n(Zn)=2n(SO2)+2n(H2)=2×0.3+2×1.2,所以n(Zn)=1.5mol,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

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为33.6

22.4

=1.5mol,溶液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1×

1

2

=0.05mol,参加

反应是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1×18.5-0.05=1.8mol,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设生成xmol二氧化硫,ymol氢气,则有 x+y=1.5 2x+y=1.8 ,解x=0.3,y=1.2;根据电子得

失守恒可知:2n(Zn)=2n(SO2)+2n(H2)=2×0.3+2×1.2,所以n(Zn)=1.5mol,

A、由以上分析可知气体为二氧化硫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正确,不选A;

B、气体为二氧化硫和氢气,体积比为0.3:1.2=1:4,错误,选B;

C、由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共消耗金属锌的质量为1.5×65=97.5g,正确,不选C;

D、由以上分析可知,根据金属锌计算转移电子数为1.5×2=3mol,正确,不选D;

故答案选B。

8.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氢氧化钠可以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粘性的硅酸钠所以要用橡胶塞,表述I、II 都正确;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生成次氯酸,不是氯气具有漂白性;

C.酸性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酸,二者有联系;

D.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漂白原理是次氯酸钙与酸反应产生的次氯酸生效,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加入白醋能增强漂白能力,D正确。

9.类推思维是化学解题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的类推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钠会优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A错误;

B、硫酸与氢氧化钡除了生成水还生成硫酸钡沉淀,B错误;

C、氢氧化铝溶于强碱,不溶于弱碱,C错误;

D、CO2和SO2均为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时类似,D正确;

答案选D。

10.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的试剂瓶中,说明浓硝酸不稳定

B.不用浓硝酸与铜屑反应来制取硝酸铜,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

C.足量铁与稀硝酸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说明稀硝酸不能氧化Fe2+

D.锌与稀硝酸反应得不到氢气,说明稀硝酸能使锌钝化

【答案】A

【详解】

A.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的试剂瓶中避光保存,说明浓硝酸见光易分解,故A正确;B.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污染环境,通常利用硝酸与氧化铜反应取硝酸铜,与浓硝酸挥发性无关,故B错误;

C.铁与硝酸反应首先生成硝酸铁,溶液呈浅绿色由过量的铁与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所致,故C错误;

D.硝酸为氧化性酸,与锌反应不能生成氢气,生成氮的氧化物等,与钝化无关,故D错误;故选A。

11.将装有60mLNO2、NO混合气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反应后气体体积缩小为40mL,则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比是

A.5︰3 B.2︰3 C.1︰1 D.2︰1

【答案】C

【详解】

设NO2体积为x mL

223

3NO+H O=2HNO+NO V 32

x60-40

?

3 x =

2 6040

-

x=30 mL

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比是1:1,故C正确。

12.一定条件下,氨气和氟气发生反应:4NH3+3F2→NF3 +3NH4F,其中产物NF3分子结构和NH3相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NF3分子含有极性共价键B.NF3属于共价化合物

C.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 3:1 D.上述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属于共价分子

【答案】D

【分析】

4NH3+3F2=NF3+3NH4F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3价,F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为-1,NH4F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以此来解答。

【详解】

A.NF3分子中含有氮氟化学键,该化学键是极性共价键,故A不选;

B.NF3分子结构和NH3相似,都属于共价化合物,故B不选;

C.在4NH3+3F2=NF3+3NH4F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3价,F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为-1,氧化剂是氟气,还原剂是氨气,有方程式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3:1,故C不选;

D.NH4F是离子化合物,为离子晶体,故D选;

故选:D。

13.在未知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判断水溶液中含有

A.Cl-,SO B.Cl-,NO C.Cl-,CO D.Cl-,OH-

【答案】C

【解析】

加入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且产生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溶液中含有Cl-和CO32-,C项正确。

14.将19.2g的铜屑投入到400 mL浓度均为0.5mol/L HNO3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溶液增加的质量为

A.4.5 g B.9.9 g C.13.2 g D.14.7 g

【答案】B

【详解】

Cu与稀硫酸、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2NO3-+8H+=3Cu2++2NO↑+4 H2O,据题可知

Cu的物质的量=19.2g

64

=0.3mol,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4×(0.5+1.0 ) =0.6mol,硝酸根离子

的物质的量是0.4×0.5 =0.2mol,所以氢离子不足,当转移0.45mol的电子时参加反应的Cu

的物质的量=0.45

2

=0.225mol,产生NO的物质的量=

0.45

3

=0.15mol,参加反应的Cu的质量

是0.225×64=14.4g,生成NO的质量是0.15×30 =4.5g,所以溶液增重14.4-4.5=9.9g,故B正确;答案选B。

15.检验试管中盛有的少量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是

A.将固体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看是否变蓝

B.加水溶解,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性

C.加入NaOH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试液

D.加入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看是否变蓝

【答案】D

【详解】

利用离子反应:,即加入NaOH溶液后加热会生成NH3,NH3是一种碱性气体,溶于水生成NH3.H2O显碱性,故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答案选D。

16.有Fe和Fe2O3的混合物27.2g溶于100ml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H2 2.24L (标况下),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无色KSCN溶液,未见血红色。混合物中单质Fe的质量为()

A.5.6g B.8.4g C.11.2g D.16.8g

【答案】C

【详解】

铁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氢气,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不显红色,且无固体剩余物,则最终溶液中溶质为FeSO4,反应生成 H2的物质的量为:2.24L÷22.4L/mol=0.1mol,则:

Fe+H2SO4=FeSO4+H2↑

0.1mol 0.1mol 0.1mol

设原混合物中Fe2O3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

Fe+Fe2O3+3H2SO4=3Fe S O4+3H2O

x mol x mol 3x mol

由题意可知:(x+0.1)mol×56g/mol+x mol×160g/mol=27.2g,解得x=0.1mol,混合物中m (Fe2O3)=0.1 mol×160 g?mol-1=16g,m(Fe)=27.2g-16g=11.2g,答案选C。

17.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D

【详解】

①氯化铵分解产生NH3和HCl,气体在试管口降温后又化合生成NH4Cl甚至会堵塞,试管发生危险,所以方案①错误;

②浓氨水遇到氧化钙后,溶液中的水与CaO反应生成Ca(OH)2而消耗,反应同时放热使混合物温度升高,得到的Ca(OH)2可以降低NH3在水中的溶解度,这些都会促使氨水挥发生成氨气,因此方案②正确;

③2NH4Cl+Ca(OH)2CaCl2+2NH3↑+2H2O,但是制备装置的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到试管中使试管炸裂,因此方案③错误;

④浓氨水受热分解生成氨气,通过碱石灰吸收水蒸气后可以得到氨气,方案④正确。

综上所述,不能制取氨气的是①③,应当选D。

【点睛】

与②相似,利用NaOH固体或碱石灰也可以制备NH3。

1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及现象实验结论

A 常温下,将同样大小、形状的锌与铝分别加入到相同体积98%的

浓硫酸中,观察到前者反应速率更快

锌比铝活泼

B将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产生气泡氯的非金属性大

于碳

C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如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溶液X中一定含有2

4

SO-

D 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

石蕊试纸变蓝

该溶液中一定含

4

NH+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常温下浓硫酸有强氧化性,铝遇浓硫酸钝化,无法比较Al与Zn的活泼性,故A错误;B.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要比较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即根据HClO4酸性比

H2CO3强,可判断出氯的非金属性大于碳,故B错误;

C.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Cl2,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可能为氯化银或硫酸钡,原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亚硫酸根离子,不一定含有2

4

SO-,故C错误;

D.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4

NH+,故D正确;

答案为D。

19.某溶液X中仅可能含有K+、Na+、Fe2+、Fe3+、NH4+、SO42-、SO32-、CO32-、I-、Cl-中的一种或多种,且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同。现进行下列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溶液X中可能有Fe3+、Na+

B.取样溶液Z,滴加氯化钡溶液出现沉淀,可推出X中一定存在SO42-、SO32-中的某一种C.该溶液可能由是硫酸亚铁、碘化钾和氯化铵溶于水后得到的

D.如果气体Y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答案】C

【分析】

由题给实验现象可知,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氯水和四氯化碳后,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I-,一定不含Fe3+;向上层一份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此时不能确定是否含有Cl-,向另一份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共热,生成红褐色沉

淀,说明溶液X 中一定含有Fe 2+,一定不含有SO 32-和CO 32-;有气体生成,说明溶液中一定有NH 4+;溶液Z 的焰色反应为黄色火焰,此时不能确定是否含有Na +

,透过蓝色钴玻璃片,火焰为紫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K +

,由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同,结合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含有SO 42-和Cl -,综上可知,溶液X 中一定含有K +、Fe 2+、NH 4+、I -、SO 42-和Cl -,一定不含有Fe 3+、SO 32-、CO 32-和Na +。 【详解】

A 项、溶液X 中一定没有Fe 3+、Na +,故A 错误;

B 项、因溶液X 中一定含有Fe 2+,一定不含有SO 32-,若取样溶液Z ,滴加氯化钡溶液出现沉淀,可推出X 中一定存在SO 42-,故B 错误;

C 项、由以上分析可知,溶液X 可能由是等物质的量的硫酸亚铁、碘化钾和氯化铵溶于水后得到的,故C 正确;

D 项、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D 错误; 故选C 。 【点睛】

根据实验现象和离子共存是解答的突破口,由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同,结合电荷守恒是判断的关键所在。

20.当氨气与氧气一起通过灼热的铂丝网时,在导出的产物中,不可能出现的物质是( ) A .NH 4NO 3 B .H 2O

C .N 2

D .NO 2

【答案】C 【详解】

在铂丝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氨气的催化氧化:32

2Pt

4NH +5O 4NO+6H O

,NO 遇到O 2变为NO 2,NO 2和H 2O 反应生成HNO 3,HNO 3和NH 3反应可以生成NH 4NO 3,故选C 。

21.某固体X 可能含有Na 2O 2、Fe 2O 3、Al 2O 3、SiO 2、K 2SO 4、Na 2SO 3、NH 4NO 3、MgCl 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进行如下实验以确定其组成: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 .溶液1中不可能含有Cl - B .气体1可能是二种气体的混合物 C .固体1可能是二种固体的混合物

D .固体X 中,K 2SO 4和Na 2SO 3两种物质至少含一种 【答案】D

【详解】

固体X可能含有Na2O2、Fe2O3、Al2O3、SiO2、K2SO4、Na2SO3、NH4NO3、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Fe2O3、Al2O3、SiO2都难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K2SO4、Na2SO3、NH4NO3、MgCl2都为溶于水的盐;加入足量水,有气体1产生,则X中一定含有Na2O2,Na2O2与水的反应为2Na2O2+2H2O=4NaOH+O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

A.因为MgCl2与NaOH反应生成Mg(OH)2沉淀和NaCl,Mg(OH)2不溶于NaOH溶液,而固体X中加入足量水得到的固体1能与NaOH溶液反应得到溶液2,故固体1中不含Mg(OH)2,X中不含MgCl2,溶液1中不可能含Cl-,A正确;

B.若X中还含有NH4NO3,则固体X加入足量水后还会发生反应:

NH4NO3+NaOH Δ

NaNO3+NH3↑+H2O,气体1可能是O2、NH3的混合物,B正确;

C.若X中还同时含有Al2O3、SiO2,X与足量水反应后可能溶解部分Al2O3、SiO2,还有未溶解的Al2O3、SiO2在固体1中,Al2O3、SiO2都能溶于NaOH溶液,C正确;

D.溶液1中加入盐酸/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1中可能含SO42-、SiO32-等,即溶液1中不一定含SO42-,则原固体X中不一定含有K2SO4、Na2SO3,D错误;

答案选D。

22.如图所示是某一短周期元素的“类价二维图”。图中箭头表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完成,a、g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为O2,y为H2O

B.c为S,g为Na2SO4或NaHSO4

C.f的浓溶液不能用铁制容器盛装

D.反应a→b的离子方程式可能是S2-+2H+=H2S↑

【答案】C

【分析】

a、g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说明含有钠元素;根据图示,最低价为-2价,即为第ⅥA族元素,可能为硫元素或氧元素,且存在+4价,即元素为硫元素。根据物质分类可知,b为硫

化氢,c 为硫单质,d 为二氧化硫,即x 为氧气,e 为三氧化硫,f 为硫酸,y 为水,g 为硫酸钠或硫酸氢钠,a 为硫化钠或硫氢化钠。 【详解】

A .根据物质分类和反应过程可知,x 为O 2,y 为H 2O ,A 正确,不选;

B .根据物质分类可知,c 为S ,g 为Na 2SO 4或NaHSO 4,B 正确,不选;

C .常温下,f 的浓溶液会与Fe 发生钝化反应,阻止金属与浓硫酸进一步反应,故能用铁制容器盛装,C 错误,符合题意;

D .a 为硫化钠或硫氢化钠,b 为硫化氢,反应a→b 的离子方程式可能是S 2-+2H +=H 2S↑,D 正确,不选。 答案为C 。

23.下列有关S 和2SO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硫粉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可以生成3SO B .空气吹出法提取海水中的溴常用2SO 作氧化剂 C .将2SO 通入()32Ba

NO 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

D .2SO 具有漂白性,所以能使品红溶液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答案】C 【详解】

A .硫粉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也只能生成2SO ,A 不正确;

B .空气吹出法提取海水中的溴,常用2SO 作还原剂,将溴还原为易溶于水的氢溴酸而富集,B 不正确;

C .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显酸性,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有强氧化性,可以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因此,将2SO 通入()32Ba

NO 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C 正确;

D .2SO 具有漂白性,所以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是其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不是因为其有漂白性,而是因为其有还原性,D 不正确。 综上所述,有关S 和2SO 的叙述正确的是C 。

24.下列图示箭头方向表示与某种常见试剂在通常条件下发生转化,其中6步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一组物质是( ) 选项 W X

Y

Z

A Cu 4CuSO 2CuCl 2Cu(OH)

B

Na 22Na O

NaOH 2Na O

C Al

()243Al SO 3AlCl

2NaAlO D

S

2SO

3SO

24H SO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详解】

A .Cu 不能一步生成Cu(OH)2,所以W 不能发生图中转化生成Z ,故A 不选;

B .氢氧化钠一步不能生成生成氧化钠,所以Y 不能发生图中转化生成Z ,故B 不选;

C .Al 与硫酸反应生成X ,Al 与HCl 反应生成Y ,Al 与过量NaOH 反应生成Z ,Z 与过量硫酸反应生成X ,X 与BaCl 2反应生成Y ,Y 与过量NaOH 反应生成Z ,反应均可进行,故C 选;

D .硫不能一步变为三氧化硫,D 不选; 答案选C 。

25.下列陈述Ⅰ、Ⅱ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

Fe 3+ 有氧化性

FeCl 溶液可用于回收旧电路板中的铜

B .

SiO 2有导电性

SiO 可用于制备光导纤维

C .

氯水、SO 2都有漂白性

氯水与SO 2混合使用漂白效果更好

D .

铝制容器表面有氧化膜保护

可用铝制容器盛装稀硫酸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2Fe 3+ +Cu= 2Fe 3++ Cu 2+,故A 正确;SiO 2不导电,故B 错误;

SO 2+Cl 2+2H 2O=H 2SO 4+2HCl ,氯水与SO 2混合使用漂白效果差,故C 错误;氧化铝、铝都能与稀硫酸反应,不能用铝制容器盛装稀硫酸,故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性质。

二、实验题

26.亚硝酰氯(NOCl)是一种红褐色液体或黄色气体,沸点为-5.5℃,遇水和潮气分解。

回答下列问题:

(1)NO与Cl2在通常条件下可反应得到NOCl。某实验小组用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C12,Cu和稀HNO3制NO。

①制取NO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用下列部分装置预制备一瓶干燥纯净的氯气,各玻璃导管接口连接顺序为____(气流方向从左至右)。

(2)文献中记录的一种利用浓盐酸和NaNO2浓溶液反应制取NOCl的原理及装置如下所示:

反应原理:NaNO2+2HCl=NOCl↑+NaCl+H2O。制取装置图:

①仪器X的名称为_______,用它代替分液漏斗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C的U形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

(3)取少量产品NOCl滴入盛有水的试管中,液面上方有白雾且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在试管口变为红棕色,NOCl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Cu+8H++2NO3―=3Cu2++2NO↑+4H2O b→e→f→i→h→d→c→g 恒压分液漏斗

便于浓盐酸顺利滴入三颈烧瓶中有红褐色液体生成防止水蒸气进入U形管中,同时除去尾气中NOCl等酸性气体 3NOCl+2H2O=HNO3+3HCl+2NO↑

【分析】

(1)①Cu和稀HNO3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

②浓盐酸与MnO2共热反应制得的C12中混有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用酸性干燥剂干燥氯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并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中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2)①仪器X的名称为恒压分液漏斗,与分液漏斗相比,恒压分液漏斗能起到平衡气压

的作用,便于浓盐酸顺利滴入三颈烧瓶中;

②由题意可知,亚硝酰氯沸点为-5.5℃,温度低于-5.5℃时会冷凝变为红褐色液体;注意亚硝酰氯遇水和潮气分解,冷凝收集时要注意防止水蒸气进入U形管中;

(3)由题意可知,亚硝酰氯液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盐酸和一氧化氮气体;

【详解】

(1)①Cu和稀HNO3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Cu+8H++2NO3―=3Cu2++2NO↑+4H2O,故答案为3Cu+8H++2NO3―=3Cu2++2NO↑+4H2O;

②浓盐酸与MnO2共热反应制得C12,制得的C12中混有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将气体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除去极易溶于水的氯化氢气体,再将气体通过盛有五氧化二磷的干燥管,干燥氯气,因氯气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因氯气有毒,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空气,则制备一瓶干燥纯净的氯气,各玻璃导管接口连接顺序为b→e→f→i→h→d→c→g,故答案为b→e→f→i→h→d→c→g;

(2)①仪器X的名称为恒压分液漏斗,与分液漏斗相比,恒压分液漏斗能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便于浓盐酸顺利滴入三颈烧瓶中,故答案为恒压分液漏斗;便于浓盐酸顺利滴入三颈烧瓶中;

②由题意可知,亚硝酰氯沸点为-5.5℃,装置C中冰盐水的作用是冷凝亚硝酰氯,则U 形管中可收集到红褐色亚硝酰氯液体;因亚硝酰氯遇水和潮气分解,则装置D中碱石灰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U形管中,导致亚硝酰氯遇水和潮气分解,同时吸收尾气中NOCl 等酸性气体,故答案为有红褐色液体生成;防止水蒸气进入U形管中,同时除去尾气中NOCl等酸性气体;

(3)由题意可知,亚硝酰氯液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盐酸和一氧化氮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Cl+2H2O=HNO3+3HCl+2NO↑,故答案为3NOCl+2H2O=HNO3+3HCl+2NO↑。

【点睛】

亚硝酰氯沸点低,遇水和潮气会分解,制备和收集时,应注意防止亚硝酰氯与水蒸气接触是解答关键,也是易错点。

27.将铁粉和铜粉的均匀混合物,平均分成四等份,分别加入同浓度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生成NO 的体积和剩余金属的质量如下表(假设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NO):

试通过计算填空:

(1)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中溶解了 _______________g Fe。

(3)③中溶解了_______________g Cu。

(4)④中V=_______________L.

【答案】4mol/L 16.8 9.6 8.96

【分析】

由表中数据可以知道,实验①②都有金属剩余,则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硝酸铁,溶液中金属离子为+2价,在实验①的基础上加入100mL硝酸,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为18-

9.6=8.4g,生成NO的体积为4480-2240=2240mL,NO物质的量为0.1mol,根据电子转移守

恒可以知道,参加反应金属的物质的量为

()

0.152

0.15mol

2

?-

=,参加反应金属的平均

摩尔质量为

8.4g

56g/mol

0.15mol

=,故该过程只有Fe参加反应,故实验①只有Fe参与反

应;在实验(2)的基础上加入100mL 硝酸,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为9.6 g,生成NO的体积为6720-4480=2240 mL,NO物质的量为0.1mol,若该过程只有Cu参加反应,根据电子转

移守恒,则Cu的物质的量

()

0.152

0.15mol

2

?-

=,,Cu的质量=0.15×64=9.6g,等于参

加反应金属的质量,故该过程只有Cu反应,且Cu恰好完全反应,故加入200mL硝酸时,Fe恰好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在实验③的基础上再加入100mL 硝酸,为硝酸与溶液中亚铁离子反应生成NO,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

(1)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实验①发生反应3Fe+8HNO3=3Fe(NO3)2+2NO↑+4H2O,生成NO的

物质的量为2.24

0.1mol

22.4

=;根据方程式可以知道,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0.1×4=0.4mol,故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0.4

4mol/L

0.1

=,故答案为:4mol/L;

(2) 实验①发生反应3Fe+8HNO3=3Fe(NO3)2+2NO↑+4H2O,生成NO的物质的量为0.1mol ,根据方程式可以知道,参加反应的Fe的物质的量为0.1×3/2=0.15 mol,故参加反应Fe的质量=0.15×56=8.4g,在实验①的基础上加入100mL硝酸,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为18-

9.6=8.4g ,故实验②共溶解金属质量为8.4+8.4=16.8g,故答案为:16.8;

(3) 由(2)中知实验①溶解了8.4g铁,故每份溶液中含有金属的质量为8.4+18=26.4 g,则含有Cu的质量为26.4-16.8=9.6g,故答案为:9.6;

(4)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实验②中Fe与硝酸恰好反应生成硝酸亚铁,生成NO的物质的量

=4.48

0.2mol/L

22.4

=,由3Fe+8HNO3=3Fe(NO3)2+2NO↑+4H2O反应可以知道,溶液中亚铁离

子的物质的量为0.3 mol,在实验③的基础上再加入100mL硝酸,为硝酸与溶液中亚铁离子

反应生成NO,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以知道,生成NO的物质的量

()

0.332

0.1

52

mol

?-

=

-

故生成NO的体积为0.1×22.4=2.24L=2240mL,故V=6720+2240=8.960L,故答案为:8.96。

28.化学小组为探究

2

SO在酸性KI溶液中的反应,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I.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减缓2CO 的流速,向丁装置中通入2CO 和2SO 的混合气体。 Ⅱ.一段时间后,溶液变黄并出现浑浊。摇动锥形瓶、静置,苯与溶液边缘呈紫红色。 Ⅲ.持续向丁装置中通入2CO 和2SO 混合气体,溶液变为无色。

Ⅳ.再静置一段时间,取锥形瓶中水溶液,滴加2BaCl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作用为__________。排出装置内空气的具体操作为_________。 (2)向装置丁中缓慢通入2CO 的作用是__________。

(3)步骤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步骤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4)实验的总反应为_________,KI 和HI 在反应中的作用为___________。

【答案】萃取碘单质,隔绝空气防止I -被氧化 关闭2K ,打开3K ,打开1K 防止倒吸

222SO 4I 4H 2I S 2H O -+++=+↓+ 22224SO I 2H O 4H SO 2I +-

-++=++

22243SO 2H O 4H 2SO S +-+=++↓ 催化剂

【分析】

为探究2SO 在酸性KI 溶液中的反应,由于酸性KI 容易被O 2氧化,所以加苯液封,同是萃取碘单质,并且在反应前先用二氧化碳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在反应中分二步进行,第一

步,222SO 4I 4H 2I S 2H O -+

++=+↓+,第二步,

22224SO I 2H O 4H SO 2I +-

-++=++;最后用氢氧化钠进行尾气处理,四氯化碳防倒

吸。 【详解】

(1)根据分析,装置丁中苯有二个作用:萃取碘单质,隔绝空气防止I -被氧化;用二氧化碳排出甲、乙、丙中的空气,打开3K ,打开1K ,关闭2K ;

(2)若只将2SO 通入丁中,2SO 反应后压强减小,会倒吸,通入2CO 和2SO 混合气体,

2CO 不反应,始终有气体排出,起防止倒吸的作用,故答案为:防止倒吸;

(3)步骤Ⅱ中,溶液变黄并出现浑浊,说明生成了硫单质,摇动锥形瓶、静置,苯与溶液边

缘呈紫红色,说明生成了碘单质,离子方程式为222SO 4I 4H 2I S 2H O -+

++=+↓+;步

骤Ⅲ通入2CO 和2SO 混合气体,溶液变为无色,说明碘单质被消耗,离子方程式为:

22224SO I 2H O 4H SO 2I +-

-++=++;

(4)根据222SO 4I 4H 2I S 2H O -+++=+↓+和22224SO I 2H O 4H SO 2I +--++=++反

应,将后者的系数扩大2倍,与前一个反应叠加,得总反应为:

22243SO 2H O 4H 2SO S +-

+=++↓; KI 和HI 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故

其为催化剂。

29.硫代硫酸钠(Na 2S 2O 3)可用作分析试剂及鞣革还原剂。它受热、遇酸易分解。工业上可用反应:2Na 2S +Na 2CO 3+4SO 2=3Na 2S 2O 3+CO 2制得。实验室模拟该工业过程的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a 中试剂为__________,b 中试剂为__________,c 中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后,c 中先有浑浊产生,后又变澄清。此浑浊物是______________。 (3)d 中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要控制SO 2生成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 (5)为了保证硫代硫酸钠的产量,实验中通入的SO 2不能过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浓硫酸 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 硫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 硫 NaOH 溶液 控制反应温度、调节酸的滴加速度(或调节酸的浓度等) 若SO 2过量,溶液显酸性,产物分解 【分析】

根据装置图可知,最左侧装置是制备SO 2,中间装置用来制备硫代硫酸钠(Na 2S 2O 3),右侧装置是尾气处理装置(吸收SO 2),故a 、b 、c 、d 中的试剂分别为75%的浓硫酸、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硫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NaOH 溶液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因素有浓度、温度、滴加速度等。在实验中要控制SO 2生成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控制反应温度、调节酸的滴加速度或调节酸的浓度等。 【详解】

(1)根据装置图可知,最左侧装置是制备SO 2,中间装置用来制备硫代硫酸钠(Na 2S 2O 3),右侧装置是尾气处理装置(吸收SO 2)。仪器a 是分液漏斗,里面盛装的是70%的浓硫酸,仪器b 中的试剂是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c 中的试剂为硫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 (2)具有氧化性,SO 2与S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 ;

(3)d 是尾气处理装置吸收SO 2,所以d 中盛放的试剂是NaOH 溶液;

(4)控制SO2生成速率,可以采取控制反应温度、调节酸的滴加速度(或调节酸的浓度)的方法。

(5)实验中通入的SO2如果过量,溶液呈酸性,硫代硫酸钠遇酸易分解。

【点睛】

考查物质的制备原理、反应条件的控制、试剂的选择、现象的描述、方程式的书写的知识。

30.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

(1)实验时,先将B装置下移,使碳酸钙与稀硝酸接触产生气体,当C处产生白色沉淀时,立刻将B装置上提,使之与稀硝酸分离.该组学生设计此步操作的目的为.

(2)将A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微微加热,在装置A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装置E中开始时出现浅红棕色气体,用F向E中鼓入空气后,可观察到烧瓶E内气体颜色加深,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一段时间后,C中白色沉淀溶解,其原因是.

(3)装置D 用于尾气吸收,当等体积的NO和NO2通入D中,气体被完全吸收,并且只产生一种盐,该反应方程式为.

【答案】(1)用碳酸钙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装置中的空气,让整套装置充满CO2,防止O2干扰;

(2)3Cu+8HNO3=2Cu(NO3)2+2NO↑+4H2O;NO遇空气中的O2生成NO2;NO2和水反应产生HNO3,使的CaCO3沉淀溶解;2-1-c-n-j-y

(3)NO+NO2+2NaOH=2NaNO2+H2O.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时,可先将B装置中CaCO3放入硝酸中,碳酸钙和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先排出去其中的空气,以便在E烧瓶中收集到NO,以便观察颜色,且在C中可观察到浑浊,有碳酸钙沉淀生成,A中硝酸和铜反应生成NO,易于氧气反应,则将F气球中空气压入E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装置D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可用与吸收二氧化氮气体,气体中气球可用于吸收不反应的NO,以防止污染空气,

(1)NO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制取NO前需要先用二氧化碳将装置中空气排净;

(2)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气体和水,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E中含有NO,NO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