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所有题型应试技巧

中考数学所有题型应试技巧
中考数学所有题型应试技巧

中考数学所有题型应试技巧

01.选择题的解法

(1)直接法:根据选择题的题设条件,通过计算、推理或判断,,最后得到题目的所求。

(2)特殊值法:(特殊值淘汰法)有些选择题所涉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在解这类选择题时,可以考虑从取值范围内选取某几个特殊值,代入原命题进行验证,然后淘汰错误的,保留正确的。

(3)淘汰法:把题目所给的四个结论逐一代回原题的题干中进行验证,把错误的淘汰掉,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

(4)逐步淘汰法:如果我们在计算或推导的过程中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进行,既采用“走一走、瞧一瞧”的策略;每走一步都与四个结论比较一次,淘汰掉不可能的,这样也许走不到最后一步,三个错误的结论就被全部淘汰掉了。

(5)数形结合法: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图形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求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02.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图形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求解体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2)联系与转化的思想: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数学学科的各部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解题时,如果能恰当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代换转化、已知与未知的转化、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具体与抽象的转化、部分与整体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等等。

(3)分类讨论的思想: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研究对象性质的差异,分各种不同情况予以考查;这种分类思考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4)待定系数法:当我们所研究的数学式子具有某种特定形式时,要确定它,只要求出式子中待确定的字母得值就可以了。为此,把已知条件代入这个待定形式的式子中,往往会得到含待定字母的方程或方程组,然后解这个方程或方程组就使问题得到解决。

(5)配方法:就是把一个代数式设法构造成平方式,然后再进行所需要的变化。配方法是初中代数中重要的变形技巧,配方法在分解因式、解方程、讨论二次函数等问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6)换元法:在解题过程中,把某个或某些字母的式子作为一个整体,用一个新的字母表示,以便进一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换元法可以把一个较为复杂的式子化简,把问题归结为比原来更为基本的问题,从而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7)分析法:在研究或证明一个命题时,又结论向已知条件追溯,既从结论开始,推求它成立的充分条件,这个条件的成立还不显然;则再把它当作结论,进一步研究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达到已知条件为止,从而使命题得到证明。这种思维过程通常称为“执果寻因”

(9)综合法:在研究或证明命题时,如果推理的方向是从已知条件开始,逐步推导得到结论,这种思维过程通常称为“由因导果”

(9)演绎法: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10)归纳法: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11)类比法:众多客观事物中,存在着一些相互之间有相似属性的事物,在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根据它们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类比法既可能是特殊到特殊,也可能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03.函数、方程、不等式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待定系数法。

(3)配方法。

(4)联系与转化的思想。

(5)图像的平移变换。

04.证明角的相等

(1)对顶角相等。

(2)角(或同角)的补角相等或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4)凡直角都相等。

(5)角平分线分得的两个角相等。

(6)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7)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高(或中线)平分顶角。

(8)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9)菱形的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10)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11)关系定理:同圆或等圆中,若有两条弧(或弦、或弦心距)相等,则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12)圆内接四边形的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3)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14)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5)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1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17)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18)利用等量代换。

(19)利用代数或三角计算出角的度数相等

(20)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并且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05.证明直线的平行或垂直

(1)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主要依据和方法:

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

②平行定理、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③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内错角或同旁内角),两直线平行。

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⑤梯形的两底平行。

⑥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或两底)

⑦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2)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主要依据和方法: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由一个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②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互相垂直。

③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则第三个内角为直角。

④三角形一边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⑤三角形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则这边所对的内角为直角。

⑥三角形(或多边形)一边上的高垂直于这边。

⑦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⑧矩形的两临边互相垂直。

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⑩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这条弦,或平分弦所对的弧的直径垂直于这条弦。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于两圆的公共弦。

-------------------------------------------------------

中考数学应试超常发挥五个技巧

中考数学应试超常发挥五个技巧 : 一、提前进入“角色” 考前一个晚上睡足八个小时,早晨吃好清淡早餐,按清单带齐一切用具,提前半小时 到达考区,一方面可以消除新异刺激,稳定情绪,从容进场,另一方面也留有时间提前进 入“角色”让大脑开始简单的数学活动,进入单一的数学情境。如清点一下用具是否带全笔、橡皮、作图工具、身分证、准考证等。 2.把一些基本数据、常用公式、重要定理“过过电影”。 3.最后看一眼难记易忘的结论。 4.互问互答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 一些经验表明,“过电影”的成功顺利,互问互答的愉快轻松,不仅能够转移考前的 恐惧,而且有利于把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 二、精神要放松,情绪要自控 最易导致心理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是入场后与答卷前的“临战”阶段,此间保持心态 平衡的方法有三种 ①转移注意法:避开临考者的目光,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一次你印象较深的数学模拟考 试的评讲课上,或转移到对往日有趣、滑稽事情的回忆中。 ②自我安慰法:如“我经过的考试多了,没什么了不起”,“考试,老师监督下的独 立作业,无非是换一换环境”等。 ③抑制思维法:闭目而坐,气贯丹田,四肢放松,深呼吸,慢吐气,如此进行到发卷时。 三、迅速摸透“题情”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不忙匆匆作答,可先从头到尾、正面反面通览全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最多的信息,为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作全面调查,一般可在十分钟之内 做完三件事。 顺利解答那些一眼看得出结论的简单选择或填空题一旦解出,情绪立即稳定。 2.对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一面通览,一面粗略分为A、B两类:A类指题型比较熟悉、估计上手比较容易的题目,B类是题型比较陌生、自我感觉比较困难的题目。

2018-2019年中考数学专题(1)规律探索问题(含答案)

第二篇专题能力突破 专题一规律探索问题 一、选择题 1.(原创题)观察下列图形, 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20个图形中的“★”有( ) A.57个B.60个C.63个D.85个 解析第1个图形有3个“★”,第2个图形有6=2×3个“★”,第3个图形有9=3×3个“★”,第4个图形有12=4×3个“★”,…,第20个图形有20×3=60个.故选B. 答案 B 2.(原创题)如图,在一个三角点阵中,从上向下数有无数多行,其中各行点数依次为2,4,6,…,2n,…,请你探究出前n行的点数和所满足的规律.若前n行点数和为930,则n=( ) A.29 B.30 C.31 D.32 解析前n行的点数和可以表示成2+4+6+…+2n=2(1+2+3+…+n)= 2×n(n+1) 2 =n(n+1),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n(n+1)=930,可以求出n

=30.故选B. 答案 B 3.(原创题)符号“f ”表示一种运算,它对一些数的运算结果如下: (1)f (1)=2,f (2)=4,f (3)=6,…;(2)f ? ????12=2,f ? ????13=3,f ? ?? ??14=4,…利用以上规律计算:f (2 014)-f ? ?? ??12 014等于 ( ) A .2 013 B .2 014 C.12 013 D.12 014 解析 根据题意,得f (2 014)-f ? ?? ??12 014=2 014×2-2 014=2 014.故选B. 答案 B 4.(原创题)观察下列一组图形中点的个数,其中第一个图形中共有4个点,第2个图形中共有10个点,第3个图形中共有19个点,…按此规律第6个图形中共有点的个数是 ( ) A .38 B .46 C .61 D .64 解析 第1个图形中共有4个点, 第2个图形中共有10个点,比第1个图形中多了6个点; 第3个图形中共有19个点,比第2个图形中多了9个点;…,按此规律可知, 第4个图形比第3个图形中多12个点,所以第4个图形中共有12+19=31

中考数学易错题题目(经典)

O G F B D A C E 1.如图,矩形ABCD 中,3AB =cm ,6AD =cm ,点E 为AB 边上的任意一点,四边形EFGB 也是矩形,且2EF BE =,则AFC S =△ 2 cm . 2 .5月23日8时40分,哈尔滨铁路局一列满载着2400吨“爱心”大米的专列向四川灾区 进发,途中除3次因更换车头等原因必须停车外,一路快速行驶,经过80小时到达成都.描述上述过程的大致图象是( ) 3 如图,将沿DE 折叠,使点A 与BC 边的中点F 重合,下列结论中:①EF AB ∥且1 2 EF AB =;②BAF CAF ∠=∠; ③1 2 ADFE S AF DE =g 四边形; ④2BDF FEC BAC ∠+∠=∠,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4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动点P 从点A 开始沿A B C D 的路径匀速前进到D 为止。在这个过程中,△APD 的面积S 随时间t 的变 化关系用图象表示正确的是( ) 5如图,在正方形纸片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ABCD ,使AD 落在BD 上,点A 恰好与BD 上的点F 重合.别交AB 、AC 于点E 、G.连接GF.下列结论:①∠AGD=112.5°;②③S △AGD=S △OGD ;④四边形AEFG 是菱形;⑤BE=2OG.是 . 6 福娃们在一起探讨研究下面的题目: 参考下面福 娃们的讨 论,请你解该题,你选择的答案是( ) 贝 贝:我注意 s t O A s t O B s t O C s t O D A D C E F G B s 80 O v t 80 O v 80 O t v O A . B. C . D . 80 A D B F E 第20题图 D C B P A 函数2y x x m =-+(m 为常数)的图象如左图, 如果x a =时,0y <;那么1x a =-时, 函数值( ) A .0y < B .0y m << C .y m > D .y m = x y O x 1 x 2

中考数学应试技巧和注意事项44219

中考数学应试技巧与注意事项 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首先取决于数学能力,同时也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如:临场发挥等。经常能见到一些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由于临场发挥较差,造成中考失败。所以非智力因素对考试的影响非常大。下面,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谈谈中考应注意事项及应对策略,以便使同学们在紧张的考试中沉着应对,并决胜之。 一、进考场前中考数学一般在第二天上午,尽量保证不要受第一天考试的影响。前一天晚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早晨吃些清淡的食物。按所列清单带齐一切用具,包括:准考证、三角板(两副)、量角器、圆规、2B铅笔,黑色0、5mm签字笔(全放入笔袋中)等。提前半个小时到考区,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新异刺激、稳定情绪;另一方面可以提前进入“角色”即让大脑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活动,如:回忆一些常用的公式、定理,与同学进行一些简单的问答。这样做不仅能转移考前焦虑,而且能将最佳的状态带入考场。稳定心态,及早进入考试状态。二、进入考场阶段(发卷前) 离考试越近,考生的心情越烦躁。中考不仅就是对考生学习水平的考查,同时也就是对考生心理调节能力的考验。这时候的考生要记住:不管之前的备考过程怎样,复习效果如何,在考场上,一定要相信自己,一定要振奋精神,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在考场上,适度的紧张会让大脑运转速度加快,使头脑更为敏捷。但过度的紧张会让大脑一片空白,无所适从。越瞧重中考结果越容易紧张。如果紧张到无法正常做题就不要勉强做题,静下心来,什么也别想,花一两分钟时间深呼吸,然后稳定心态。可适当进行思维转移: 经验表明,这段时间就是学生最紧张、心理易产生焦虑的阶段。此时,可将注意力转移到某次印象较深的、考得较好的数学模拟考试中,回忆老师的讲评;或回忆一些有趣、滑稽的事;也可采用心理暗示:“我就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当然了也可全身心放松、闭目、做深呼吸,这样直到发卷。 三、考试进行中1.答题前(五分钟左右) 试卷拿到后,心情一般比较紧张。此时,可做下列几件事:(1)通览试卷。对全卷有几道题、几种题型、每道各占多少分等做到心中有数;大致分一下哪些就是代数题、哪些就是几何题、哪些就是综合题等。(全面调查试卷,为后面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做准备)(2)立即解答一些一眼就能瞧出答案的选择题、填空题,以稳定情绪。(3)信心要充足。简单不要“大意失荆州”,偏难题注意心理暗示:“别人会的我一定会,别人不会的我也会”,坚定必胜信念。2.答题中, 在通览、并作答了几个简单题后,情绪基本稳定,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此时,答题可采用“三先三后”、 “分段得分”的策略。 (1)先易后难,即:先做简单题,再做难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跳过啃不动的“骨头”;(2)先

2016中考数学工程问题专题练习(后附答案)

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试卷分类汇编 工程问题 1.某电子元件厂准备生产4600个电子元件,甲车间独立生产了一半后,由于要尽快投入市场,乙车间也加入该电子元件的生产,若乙车间每天生产的电子元件是甲车间的1.3倍,结果用33天完成任务,问甲车间每天生产电子元件多少个?在这个问题中设甲车间每天生产电子元件x个,根据题意可得方程为() A. B.C.D. 2.甲志愿者计划用若干个工作日完成社区的某项工作,从第三个工作日起,乙志愿者加盟此项工作,且甲、乙两人工效相同,结果提前3天完成 任务,则甲志愿者计划完成此项工作的天数是() A.8 B.7 C.6 D.5 3.某工厂生产一种零件,计划在20天内完成,若每天多生产4个,则15天完成且还多生产10个.设原计划每天生产x个,根据题意可列分式方 程为() A.B.C.D. 4.某服装加工厂计划加工400套运动服,在加工完160套后,采用了新技术,工作效率比原计划提高了20%,结果共有了18天完成全部任务.设 原计划每天加工x套运动服,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A. B.C.D. 5.甲队修路120m与乙队修路100m所用天数相同,已知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10m.设甲队每天修路xm,依题意,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B.=C.=D.= 6.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承包某一城市美化工程,已知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30天,若由甲队先做10天,剩下的工程由甲、乙两队合作8天完成.问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若设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x天.则可列方程为 A.+=1 B.10+8+x=30 C.+8(+)=1 D.(1﹣)+x=8 7.某工厂现在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50台机器,现在生产600台机器所需时间比原计划生产450台机器所需时间相同,现在平均每天生产 台机器. 8.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某园林队计划由6名工人对18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绿化,由于施工时增加了2名工人,结果比计划提前3小时完成 任务,若每人每小时绿化面积相同,求每人每小时的绿化面积. 9.2013年4月20日,我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里氏7.0级强烈地震.某厂接到在规定时间内加工1500顶帐篷支援灾区人民的任务.在加工了300顶帐篷后,厂家把工作效率提高到原来的1.5倍,于是提前4天完成任务,求原来每天加工多少顶帐篷? 10.某地区为了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决定修建一条长为6千米的公路.如果平均每天的修建费y(万元)与修建天数x(天)之间在30≤x≤120, 具有一次函数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后来在修建的过程中计划发生改变,政府决定多修2千米,因此在没有增减建设力量的情况下,修完这条路比计划晚了15天,求原计划每天的修建费. 11.某车队要把4000吨货物运到雅安地震灾区(方案定后,每天的运量不变). (1)从运输开始,每天运输的货物吨数n(单位:吨)与运输时间t(单位:天)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式? (2)因地震,到灾区的道路受阻,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少运20%,则推迟1天完成任务,求原计划完成任务的天数.

历年中考数学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x A O Q P B y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 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 64 y x =-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 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 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 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图(3) A B C O E F A B C O D 图(1) A B O E F C 图(2) y M C D 2、(2009年衡阳市)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2cm ,∠ABC=60o. (1)求⊙O 的直径; (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 ,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 (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20)((<

2020中考数学经典题型汇总

2020中考数学经典题型汇总 1.中点 ①中线:D为BC中点,AD为BC边上的中线 () 有全等 平行线中有中点,容易 是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线 ,可得 使得 到 延长 .6 .5 BD AD 2 c b.4 CDE ABD DE AD E AD .3 S S.2 CD BD .1 2 2 2 2 ACD ABD + = + ? ? ? = = = ? ? 1.例.如图,在菱形ABCD中,tan∠ABC=,P为AB上一点,以PB 为边向外作菱形PMNB,连结DM,取DM中点E,连结AE,PE,则的值为() A.B.C.D. 2.角平分线 ②角平分线:AE平分∠BAC 有等腰三角形 平行线间有角平分线易 作全等三角形 有相同角有公共边极易 .5 .4 .3 .2 BAE .1 CE BE AC AB DF DE CAE = = ∠ = ∠

3.高线 ③垂线:AF ⊥BC 角形 多个直角,易有相似三充分利用求高线可用等面积法 即.4Rt .3.290AFC BC AF .1? ? =∠⊥ ②直角三角形:AD 为中线AE 为垂线 ?????=?==+?=?====? =∠+∠?Rt AE BC AB AC S BC CD ABC ,构造充分利用特殊角;勾股定理:等面积法:: 斜边中线为斜边的一半两角互余:,60,45305.BC CE AC BC BE AB BC AB AC .42 121.32 1BD AD .290C B .122222

4.函数坐标公式 公式 1:两点求斜率k 2 121x x y y k AB --= 1 135312033 303 601 45-=?-=?=?=?=?k x k x k x k x k x 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⑤与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④与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③与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②与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①与 公式2:两点之间距离 221221)()(AB y y x x -+-= 应用:弦长公式

中考数学答题方法和技巧

中考数学解题技巧 1.中考选择题解题八技巧 (1)排除法根据题设和有关知识,排除明显不正确选项,那么剩下惟一的选项,自然就是正确的选项,如果不能立即得到正确的选项,至少可以缩小选择范围,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排除法是解选择题的间接方法,也是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2)数形结合法:解决与图形或图像有关的选择题,常常要运用数学结合的思想方法,有时还要综合运用其他方法。 (3)(特例检验法:取满足条件的特例(特殊值,特殊点,特殊图形,特殊位置等)进行验证即可得正确选项,因为命题对一般情况成立,那么对特殊情况也成立。 (4)代入法:将选择支代入题干或题代入选择支进行检验,然后作出判断。 (5)观察法:观察题干及选择支特点,区别各选择支差异及相互关系作出选择。 (6)枚举法: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例如,把一张面值1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现有足够面值为2

元,1元的人民币,换法有()(A)5种(B)6种(C)8种(D)10种。分析:如果设面值2元的人民币x张,1元的人民币y元,不难列出方程,此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对,故选B. (7)待定系数法:要求某个函数关系式,可先假设待定系数,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得待定系数,从而确定函数关系式,这种方法叫待定系数法。 (8)不完全归纳法:当某个数学问题涉及到相关多乃至无穷多的情形,头绪纷乱很难下手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若干简单情形进行考查,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该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不能作为一种严格的论证方法,但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探求一般问题的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选择题的解法技巧: 1、排除法。是根据题设和有关知识,排除明显不正确选项,那么剩下唯一的选项,自然就是正确的选项,如果不能立即得到正确的选项,至少可以缩小选择范围,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排除法是解选择题的间接方法,也是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2、特殊值法。即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选取某个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题要注意所选取的值要符合条件,且易于计算。此类问题通常具有一个共性:题干中给出一些一般性的条件,而要求得出某些特定的结论或数值。在解决时可将问题提供的条件特殊化。使之成为具有一般性的特殊图形或问题,而这些特殊图形或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是原题的答案。利用特殊值法解答问题,不仅可以选用特别的数值代入原题,使原题得以解决而且可以作出符合条件的特殊图形来进行计算或推理。

初中数学应用题集锦-工程问题

初中应用题类型集锦—工程问题 ★1、某单位分三期完成一项工程,第一期用了全部工程时间的40%,第二期用了全部工程时36%,第三期工程用了24天,完成全部工程共用了多少天? ★★2、一个水箱有两个塞子,拔出甲塞,箱里的水5分钟流完,拔出乙塞,7分钟流完,若两塞拔出2分钟,一共放水1200升,再把甲塞塞上,问还需多少分钟,把水箱里的水放完? ★★3、有水桶两只,甲桶的容量是400升,乙桶的容量是150升,如果从甲桶放出的水是乙桶放出的2倍,那么甲桶剩的水是乙桶所剩的4倍。问每桶放出了多少升水? ★★4、一项任务由甲完成一半以后,乙完成其余的部分,两人共用2小时。 1以后,由乙完成其余部分,则两人共用1小时50分钟。如果甲完成任务的 3 间由甲、乙两人单独完成分别要用几小时? 5、一工程原计划要270个工人若干天完成。现只有200个工人,由于工作效率提高了50%,结果比原计划提前10天完成。求原计划工作的天数? ★★★6、车工班原计划每天生产50个零件,改进操作方法后,实际上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个零件,结果比原计划提前5天,并超额8个零件,间原计划车工班应该生产多少个零件?

★★★7、某工厂甲、乙、丙三个工人每天生产的零件数,甲和乙的比是3:4,乙和丙的比是2:3。若乙每天所生产的件数比甲和丙两人的和少945件,问每个工人各生产多少件? 8、某工程由甲、乙两队完成,甲队单独完成需16天,乙队单独完成需12 5?天。如先由甲队做4天,然后两队合做,问再做几天后可完成工程的 6 ★★★9、一个工人在计划时间内加工一批零件,如果每小时做35个,就少10个不能完成任务;如果每小时做40个,则可超额20个。间他加工多少个零件,计划时间是几小时? ★★★10、两个班组工人,按计划本月应共生产680个零件,实际第一组超额20%、第二组超额15%完成了本月任务,因此比原计划多生产118个零件。问本月原计划每组各生产多少个零件? ★★★11、有一项工作,甲完成需要60小时,如果乙完成需要30小时;(1)甲每小时可以完成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2)那么乙每小时完成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3)如果两人合作,每小时可以完成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4)完成这项工作,两人合作需要几天? (5)如果甲先工作了10小时,则他完成了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6)在(5)的情况下,乙又工作了x小时,则剩余的工作占工作量的几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规律探索(详细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规律探索 一.选择题 1. (2018·湖北随州·3 分)我们将如图所示的两种排列形式的点的个数分别称作“三角形数”(如 1,3, 6,10…)和“正方形数”(如 1,4,9,16…),在小于 200 的数中,设最大的“三角形数”为 m ,最大的 “正方形数”为 n ,则 m +n 的值为( ) A .33 B .301 C .386 D .571 2.(2018?山东烟台市?3 分)如图所示,下列图形都是由相同的玫瑰花按照一定的规律摆成的,按此规律摆 下去,第 n 个图形中有 120 朵玫瑰花,则 n 的值为( ) 3.(2018?山东济宁市?3 分)如图,小正方形是按一定规律摆放的,下面四个选项中的图片, 适合填补图 中空白处的是( ) A . B . B. C . D . 4. (2018 湖南张家界 3.00 分)观察下列算式:21=2,22=4,23=8,24=16,25=32,26=64,27=128,28 =256…, 则 2+22+23+24+25+…+21018 的末位数字是( ) A .8 B .6 C .4 D .0 二、填空题 1. (2018·湖北江汉油田、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3 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 1OA 1,△P 2A 1A 2, △P 3A 2A 3,…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顶点P (13, 3),P 2,P 3,…均在直线 y =﹣13 x+4 上.设△P 1OA 1,△P 2A 1A 2,△P 3A 2A 3,…的面积分别为 S 1,S 2,S 3,…,依据图形所反映的规律,S 2018

中考数学考试满分技巧

中考数学考试满分技巧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基础篇(11条) 学好数学,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抓住定义法再说。100% 去掉绝对符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讨论正负再说。90% 化简求值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化简再说。90% 不等式的求解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画数轴再说。80% 求定义域,不管三七二十一,分母不为零,二次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100% 求解方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讨论方程类型再说。100% 函数与坐标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画直角坐标系再说。100% 图形变化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抓住等量关系再说。100% 证明矩形、菱形,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证明平行四边形再说。80% 切点与圆心,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连线再说。100% 圆锥的展开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抓住等量关系再说。100% 技能篇(10条)

一看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考虑△再说。100% 一看到二次三项式,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配方(因式分解)再说。80% 二次函数极值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考虑化成顶点式作图再说。100% 直角坐标系中求线段的长度,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考虑三角形相似再说。80% 几何中求线段的长度,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说。80% 一看到中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构造中位线再说。80% 动点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以静代动再说。90% 几何证明有困难,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证明三角形全等再说。100% 方案选择与最值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建立目标函数再说。100% 求概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画树状图再说。100%

【中考数学】2018最新版本中考数学工程问题专题练习(历年真题-可打印)

中考数学工程问题专题练习 1.某电子元件厂准备生产4600个电子元件,甲车间独立生产了一半后,由于要尽快投入市场,乙车间也加入该电子元件的生产,若乙车间每天生 产的电子元件是甲车间的 1.3倍,结果用33天完成任务,问甲车间每天生产电子元件多少个?在这个问题中设甲车间每天生产电子元件x个,根据题意可得方程为() A. B.C.D. 2.甲志愿者计划用若干个工作日完成社区的某项工作,从第三个工作日起,乙志愿者加盟此项工作,且甲、乙两人工效相同,结果提前3天完成任务,则甲志愿者计划完成此项工作的天数是() A.8 B.7 C.6 D.5 3.某工厂生产一种零件,计划在20天内完成,若每天多生产4个,则15天完成且还多生产10个.设原计划每天生产x个,根据题意可列分式方 程为() A.B.C.D. 4.某服装加工厂计划加工400套运动服,在加工完160套后,采用了新技术,工作效率比原计划提高了20%,结果共有了18天完成全部任务.设 原计划每天加工x套运动服,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A. B.C.D. 5.甲队修路120m与乙队修路100m所用天数相同,已知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10m.设甲队每天修路xm,依题意,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B.=C.=D.= 6.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承包某一城市美化工程,已知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30天,若由甲队先做10天,剩下的工程由甲、乙两队合作8天完成.问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若设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x天.则可列方程为 A.+=1 B.10+8+x=30 C.+8(+)=1 D.(1﹣)+x=8 7.某工厂现在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50台机器,现在生产600台机器所需时间比原计划生产450台机器所需时间相同,现在平均每天生产 台机器. 8.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某园林队计划由6名工人对18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绿化,由于施工时增加了2名工人,结果比计划提前3小时完成任务,若每人每小时绿化面积相同,求每人每小时的绿化面积. 9.2013年4月20日,我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里氏7.0级强烈地震.某厂接到在规定时间内加工1500顶帐篷支援灾区人民的任务.在加工了300顶帐篷后,厂家把工作效率提高到原来的 1.5倍,于是提前4天完成任务,求原来每天加工多少顶帐篷? 10.某地区为了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决定修建一条长为6千米的公路.如果平均每天的修建费y(万元)与修建天数x(天)之间在30≤x≤120,具有一次函数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后来在修建的过程中计划发生改变,政府决定多修2千米,因此在没有增减建设力量的情况下,修完这条路比计划晚了15天,求原计划每天的修建费. 11.某车队要把4000吨货物运到雅安地震灾区(方案定后,每天的运量不变). (1)从运输开始,每天运输的货物吨数n(单位:吨)与运输时间t(单位:天)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式? (2)因地震,到灾区的道路受阻,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少运20%,则推迟1天完成任务,求原计划完成任务的天数.

初三中考数学必考经典题型

中考数学必考经典题型 题型一 先化简再求值 命题趋势 由河南近几年的中考题型可知,分式的化简求值是每年的考查重点,几乎都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其中以除法和减法形式为主,要求对分式化简的运算法则及分式有意义的条件熟练掌握。 例:先化简,再求值:,1 2)1111( 22+--÷-++x x x x x x 其中.12-=x 分析:原式括号中两项通分并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加法法则计算,同时利用除法法则变形,约分得到最简结果,将x 的值带入计算即可求值。 题型二 阴影部分面积的相关计算 命题趋势 近年来的中考有关阴影面积的题目几乎每年都会考查到,而且不断翻新,精彩纷呈.这类问题往往与变换、函数、相似等知识结合,涉及到转化、整体等数学思想方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例 如图17,记抛物线y =-x 2+1的图象与x 正半轴的交点为A ,将线段OA 分成n 等份.设分点分别为P 1,P 2,…,P n -1,过每个分点作x 轴的垂线,分别与抛物线交于点Q 1,Q 2,…,Q n -1,再记直角三角形OP 1Q 1,P 1P 2Q 2,…的面积分别为 S 1,S 2,…,这样就有S 1=2312n n -,S 2=23 4 2n n -…;记W=S 1+S 2+…+S n -1,当n 越来越大时,你猜想W 最接近的常数是( ) (A)23 (B)12 (C)13 (D)14 分析 如图17,抛物线y =-x 2+1的图象与x 正半轴的交点为 A(1,0),与y 轴的交点为8(0,1). 设抛物线与y 轴及x 正半轴所围成的面积为S ,M(x ,y )在图示 抛物线上,则 222OM x y =+

中考数学专题 规律探索题

1 规律探索 类型一 数式规律 1.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一命题,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可理解为:设一尺长的木棍,第一天折断一半,其长为12尺,第二天再折断一半,其长为1 4尺,…,第n 天折断一半后 得到的木棍长应为________尺. 12n 2. 如图,是按一定规律排成的三角形数阵,按图中数阵的排列规律,第9行从左至右第5个数是________. 第2题图 41【解析】由图形可知,第n 行最后一个数为1+2+3+…+n = n (n +1) 2 ,∴第8行最后一个数为 8×9 2 =36=6,则第9行从左至右第5个数是36+5 =41. 3. 观察下列关于自然数的式子:

2 第一个式子:4×12-12 ① 第二个式子:4×22-32 ② 第三个式子:4×32-52 ③ … 根据上述规律,则第2019个式子的值是______. 8075 【解析】∵4×12-12=3①,4×22-32=7②,4×32-52=11③,…,4n 2-(2n -1)2=4n -1,∴第2019个式子的值是4×2019-1=8075. 4. 将数1个1,2个12,3个13,…,n 个1 n (n 为正整数)顺次排成一列: 1,12,12,13,13,13,…,1n ,1n ,…,记a 1=1,a 2=12,a 3=1 2,…,S 1 =a 1,S 2=a 1+a 2,S 3=a 1+a 2+a 3,…,S n =a 1+a 2+…+a n ,则S 2019=________. 63364 【解析】根据题意,将该数列分组,1个1的和为1,2个12的和为1,3个1 3的和为1,…;∵1+2+3+…+63=2016个数,则第 2019个数为64个164的第3个数,则此数列中,S 2019=1×63+3× 1 64=633 64 .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x A O Q P B y 图(3) A B C O E F A B C O D 图(1) A B O E F C 图(2)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 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 64 y x =-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 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 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 解:1、A (8,0) B (0,6) 2、当0<t <3时,S=t 2 当3<t <8时,S=3/8(8-t)t 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 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2、(2009年衡阳市) 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2cm , ∠ABC=60o. (1)求⊙O 的直径; (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 ,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 (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20)((<

中考数学-圆经典必考题型中考试题集锦(附答案)解答题

中考数学 圆经典必考题型中考试题(附答案)解答题 1.(已知:如图,△ ABC 内接于O O 过点B 作的切线,交 CA 的延长线于点 E / EB & 2 ① 求证:AB= AC 1 AB ② 若tan / ABE=丄,(i )求 的值;(ii )求当 AC= 2时,AE 的长. 2 BC =4cm 求O o 的半径. 2.如图, PA 为O O 的切线, A 为切点,O 0的割线PBC 过点0与O O 分别交于B 、C, PA= 8 cm PB 3.已知:如图,BC 是O 0的直径,AC 切O 0于点C AB 交O 0于点D,若 AD : DB= 2 : 3, AC= 10,求 sin B 的值. 4.如图,PC 为O 0的切线,C 为切点,PAB 是过0的割线,

1 若tan B= _ , PC= 10cm 求三角形BCD的面积. 2 5?如图,在两个半圆中,大圆的弦MNW小圆相切,D为切点,且MN AB MN a, ON CD分别为两圆的半径,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6.已知,如图,以△ ABC的边AB作直径的O O分别并AC BC于点D E,弦FG// AB S A CDE S △ ABC= 1 : 4, DE= 5cm FG= 8cm,求梯形AFG啲面积. 7.如图所示:PA为O O的切线,A为切点,PBC是过点O的割线, PA= 10, PB= 5,求: (1)O O的面积(注:用含n的式子表示); (2)cos / BAP的值.

参考答案 1.( 1)v BE 切O O 于点 B ,「. / ABE=Z C. / EBC= 2/ C,即 / ABH / ABC= 2/C, / C +Z ABO 2 / C, / ABC=Z C, ??? AB= AC. (2)①连结AO 交BC 于点F , AB- AC , AOL BC 且 BF = FC. AF 在 Rt A ABF 中, =tan / ABF BF 1 又 tan / ABF= tan C = tan / ABE= 2 AF = 1 BF. AB AB .5 BC 2BF 4 ②在△ EBA M^ ECB 中 , ^EA 2- EA- (EA^ AC ),又 EA M 0 , 5 11EA= AC EA= — x 2 = 10 . 5 11 11 2 2 ?设O 的半径为r ,由切割线定理,得 PA = PB- PC AC 切O O 于点C,线段ADB 为O O 的割线, 2 AC = AD- AB AB= AM DB= 2k + 3k = 5k , 2 2 10 = 2k X 5k,??? k = 10, AB= AF 2 * * * BF 2 BF 2 AF = 1 BF 2 / E =Z E , / EBA=Z ECB △ EBA^A ECB EA EB BE 2 AB BC ,解之,得 EA EC

中考数学考试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

中考数学考试技巧 亲爱的同学们,难忘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预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升入自己理想的学校!你准备好了吗? 一、考试工具: 带好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剪刀、2B铅笔,画图用黑色中性笔(全放入笔袋中),水和湿巾等辅助用品。(考试时水一定不要放在桌子上,应该放在地上。)二、放松心情: 请主动微笑着与你的同学、师长打招呼,这样能调节你紧张的心情。顺便祈祷一下,让那些不会的题远离我们吧!在考试前深吸两口气,平定一下心情。三、考前浏览: 考前切忌急躁,不要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了,其实你很棒!答题卡添写完成后,一定要观察各题的图形特征,熟记图形,这样在考试时就可以节省读图的时间。 四、考场答题策略 1、发下试卷后要快速浏览一遍试卷,做到心中有数。 ...................... 2、抓住考前5分钟,把选择题看一遍,顺便在正确答案上打个“√”,等正式考 试时再检查一遍,你便很快进入答题状态(因开始时比较紧张,所以答好前几个题很重要),这样你的选择题已做完且检查一遍了,既充分利用了时间,又调整自己进入考试状态,两全其美。 3、不会的题一定要重新反复读题,把题中的条件一一找到,这样你就很有希望 会做了。 4、注意选择题要看完所有选项,解完后不要立即检查。常见的方法有观察、计算、淘汰、图形、特殊值法。有些判断几个命题正确个数的题目,一定要慎重,你认为错误的最好能找出反例,要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如果选项中存在多种情况的,要思考是否适合题意。找规律题可以多写一些情况,或对原式进行变形,以找出规律。填空题注意分类思想的使用(注意钝角三角形的高在外部,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一个,一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两个),注意题目的隐含条件,比如二次项系数不为0,分母不为零,实际问题中的整数等;要注意是否带单位,表达格式一定是最终化简结果;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最后一题超过5分钟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分式方程的应用——(工程问题)

《分式方程的应用---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部分学生的困难是:看不清题意;不明确问题中的基本量;不会运用未知数表示与之相关的未知量;不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词,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 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接着引领学生进行分析:一是确定应用题的基本类型;二是明确这类应用题中的基本量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三是在设出未知数之后,辅以图形、表格、式子,寻找关键语句和关键词,用未知数x表示其他相关量,列出等量关系,建立分式方程.特别是第三步分析,是突破难点的关键给力之处,也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智慧所在。下面工程问题分为工作总量为单位“1”和工作总量非单位“1”这两个部分进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的明确思维导向能力及熟悉我们解应用题的模型。 本节课重在是学生分析问题的培养,除了一道题需要学生完整解题外,其它题目均为只列式不求解。 二、教学目标 1、会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分式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创设,经历探索分式方程应用的过程,会检验根的合理性。 3、经历“实际问题情境——建立分式方程模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关键等量关系,并会列出分式方程。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来表示。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小试牛刀 1、小同每小时打2400字,打x小时可以打个字。 2、小同打一篇4800字文章需要x小时,那么他每小时可以打个字。 3、小同每小时打x字,打一篇4800字文章需要小时。 4、小同打一篇文章需要2小时,那么他每小时完成这篇文章的。 5、打一篇文章由小同单独打 2小时完成,由小胜单独做3小时完成,则小同、小胜合作1小时完成这篇文章的。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1、某市政工程队准备修建一条长1200m的污水处理管道,为了能赶在汛期前完成,采用了新技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10m,原计划修建400m与实际修建500m所用的时间相等。求原计划每天修建管道多少m?

最新广东中考数学专题训练规律探索

规律探索 类型一 数式规律 1.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一命题,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可理解为:设一尺长的木棍,第一天折断一半,其 长为12尺,第二天再折断一半,其长为14尺,…,第n 天折断一半后得到的木棍长应为________尺. 1 2n 2. 如图,是按一定规律排成的三角形数阵,按图中数阵的排列规律,第9行从左至右第5个数是________. 第2题图 41【解析】由图形可知,第n 行最后一个数为1+2+3+…+n =n (n +1)2 ,∴第8行最后一个数为8×92=36=6,则第9行从 左至右第5个数是36+5=41. 3. 观察下列关于自然数的式子: 第一个式子:4×12-12 ①

第二个式子:4×22-32 ② 第三个式子:4×32-52 ③ … 根据上述规律,则第2019个式子的值是______. 8075 【解析】∵4×12-12=3①,4×22-32=7②,4×32-52=11③,…,4n 2-(2n -1)2=4n -1,∴第2019个式子的值是4×2019-1=8075. 4. 将数1个1,2个12,3个13,…,n 个1n (n 为正整数)顺次排成一列: 1,12,12,13,13,13,…,1n ,1n ,…,记a 1=1,a 2=12,a 3=12,…,S 1=a 1,S 2=a 1+a 2,S 3=a 1+a 2+a 3,…,S n =a 1+a 2+…+a n ,则S 2019=________. 63364 【解析】根据题意,将该数列分组,1个1的和为1,2个12的 和为1,3个13的和为1,…;∵1+2+3+…+63=2016个数,则第 2019个数为64个164的第3个数,则此数列中,S 2019=1×63+3×164= 63364. 类型二 图形规律 5.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次将△OAB 变换成△OA 1B 1,第二次将△OA 1B 1变换成△OA 2B 2,第三次将△OA 2B 2变换成△OA 3B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