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复习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复习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复习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复习

绪论

1、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务院宣布“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工程建设“三同时”:凡是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矿企业和技改工程项目,都必须有保证安全生产和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设施,这些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3、在生产活动中,企业的各级领导必须实行安全和生产的“五同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时,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第一篇

第一章化工环境保护技术

1、化工废水的种类

按成分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含有有机物的废水,第二类为含无机物的废水,第三类为既和含有有机物又含有无机物的废水。按主要污染物分:含氰废水、含酚废水、含硫废水、含氟废水、含铬废水、含有有机磷化合物废水、含有机物废水等。

2、常用的水污染指标有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悬浮物(SS)、pH、有毒物质、大肠杆菌群数。

3、化工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

物理处理法:重力分离、离心分离、过滤

化学处理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混凝沉淀法、电化学法

物理化学处理法:吸附法、浮选法

生化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化法

4、化工废水的化学处理方法有中和法、氧化还原法、混凝沉淀法、电化学法。

5、混凝沉淀法的适用条件和原理

适用条件:可去除废水中的粒径为10-3-10-6mm(或小于1μm)的细小悬浮颗粒,而且还能够去除色度、油分、微生物、氮和磷等富营养物质、重金属以及有机物等。

借以减容、去毒并回收能量及副产品。固体废物热解是利用有机物的热不稳定性,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受热分解的过程。焚烧是放热的,热解是吸热的;焚烧的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而热解的产物主要是可燃的低分子化合物。

1、塑料废渣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熔融再生法、热分解法。

2、硫铁矿炉渣的来源,分类及主要处理方法

来源:生产硫酸时焙烤硫铁矿产生的废渣;

分类:高铁硫酸渣和低铁硫酸渣;

处理方法:硫铁矿炉渣炼铁、硫铁矿炉渣联产生铁和水泥、从硫铁矿炉渣回收有色金属、硫铁矿炉渣制砖。

第四章化工清洁生产概要

1、生物质是指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所有生物有机体的总称。

2、可再生资源是将组成植物体的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木糖、乙醇、丙酮等,进而可以此进一步合成各种化学产品。

3、超临界流体是指处于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流体状态。

4、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包括:超临界流体技术、新型催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微波技术、超声技术、膜技术、辐射加工技术等。

5、循环经济遵循的3R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第二篇

第六章化工安全设计与安全管理

1、化学工业中的危险从危险形式来看可分为4大类:毒害性危险、腐蚀性危险、爆炸和燃烧性危险、环境污染危险。工伤事故按伤害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一般伤亡事故<一次死亡1-2人>、重大伤亡事故<一次伤亡3-9人>、特大伤亡事故<一次伤亡10-29人>、特别重大伤亡是事故<一次伤亡30人以上>)。

2、特大伤亡事故必须在6h内报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重大伤亡事故必须在12h内报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一般伤亡事故必须在24h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3、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按事故造成的后果可

分为:人身伤亡事故和非人身伤亡事故。

4、3E管理体系是指:工程技术、教育培训、强制管理。

5、事故隐患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的缺陷。

6、伤亡事故致因理论:危险源——故障——异常——事故——灾害。

7、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a、行政首长负责制;

b、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c、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小组与安全监督员;

d、安全第一,重在预防。

第七章化工防火防爆技术

1、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发光、发热激烈的氧化反应,它必须同时具备的3个条件:有可燃物存在、有助燃物存在、有着火源。

2、燃烧三角形学说:燃烧三角形的三边分别表示可燃物、氧和温度(能使可燃物点燃的温度)。

3、燃烧四面体学说:燃烧四面体的四个面分别表示可燃物、氧、温度和未受抑制的链反应。

4、燃烧形式:a、均一系燃烧和非均一系燃烧;b、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c、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d、表面燃烧或均热型燃烧。

6、爆炸: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的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巨大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简单分解爆炸、复杂分解爆炸和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和核爆炸。

7、物理性爆炸: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等物理变化而形成的爆炸。

化学性爆炸:由于物质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

8、粉尘爆炸:粉尘粒子表面与氧作用发生的爆炸。粉尘爆炸属于化学性爆炸和气体爆炸。

9、爆炸极限的计算:

物质的爆炸下限和爆炸下限是可燃物质(可燃气体或蒸气)在空气中达到

刚好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

危险度

()112/l l l H -=

式中:2l ——爆炸上限;1l ——爆炸下限。

爆炸极限

n n

m l V l V l V l +++= 2211100

式中:m l ——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

(V %;n l ——混合气中各组分的爆炸极限,)(V %;n V ——各组分的混合气体中的浓度,)

(V %;%10021=+++n V V V (需除去不燃气体)。

10、爆炸极限不一定是固定值,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原始温度:爆炸性混合物的原始温度越高,则爆炸极限范围变大,即爆炸下限值变低,爆炸上限值变高;

原始压力:一般压力增大,爆炸范围扩大。

11、评定气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主要指标是爆炸极限和自燃点;评定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主要指标是闪点和爆炸温度极限。

12、化工生产中的点火源主要有:除生产过程本身具有的加热炉火、反应热、电火花等以外,还有维修用火、机械摩擦热、撞击火星及吸烟等。

13、防爆电气设备类型:a 、增安型(e ),b 、隔爆型(d ),c 、充油型(o ),d 、正压充气型(p ),e 、本质安全型(i ),f 、防爆特殊型(s ),g 、充沙型电气设备(g ),h 、无火花型(n )。

14、防护等级的标志规定:

15、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原则是:防爆电气设备所适用的级别,不应低于场所内爆炸性混合物的级别。

16、静电的主要危害、防护措施及常用的消除方法 IP A B

表示防水等级 表示方固体进入及人体触及等级 外壳防护标志字母

危害:静电积累引起人身电击,火灾,爆炸,电子器件失效和损害以及对生产的不良影响。

防护措施:a、泄露法:采取接地或者接零、增湿,加入抗静电添加剂等措施;b、中和法:采用各种静电中和器,使带静电物体与周围的空气电离,通过气体导电使静电中和消除,减弱静电;c、工艺控制法:选用适当的材料,改进设备结构和工艺加工过程,控制静电的产生。

常用的消除方法:接地导走和静电屏蔽法。

17、阻火器灭火的作用是:当火焰通过狭小孔隙时,由于冷却作用而终止燃烧。阻火器利用内装的金属网、波纹金属片、砾石等形成许多小孔隙而起阻火作用的。

阻火器的适用范围:a、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和蒸汽的排气管;b、易引起火灾爆炸的高热设备与输送可燃气体、易燃蒸汽的管路之间。

19、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

第八章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护技术

1、毒物的相对概念:狭义,少量进入人体可导致中毒的物质。广义,凡是作用于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

2、中毒:由毒物侵入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生产的毒物称为工业毒物;在劳动过程中,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3、工业毒物的毒性评价指标

a、LD100或LC100:表示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即能引起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最低浓度。

b、LD50或LC50: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即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c、MLD或MLC:表示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即能引起实验动物中个别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d、LD0或LC0:表示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即使全组染毒,但试验动物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