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军 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美日同盟一直是美国东北亚战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美国东北亚政策的基石。冷战结束后,基于战略利益的需要,美国适时强化了美日同盟。本文分析了日美同盟形成的背景、原因及其扩展情况,以及冷战后日美同盟的变化,进而剖析了美国强化美日同盟的原因和最终目的,以及其对日美同盟关系进行了展望分析。
关键词:日美同盟冷战台海危机东北亚地区强化目的展望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局面,苏联成了美日之间的共同敌人。在这种情况下,美日两国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结成了军事同盟—美日同盟,基于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格局和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目标,为了维护自身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美国适时地强化了美日同盟。总的说来,美国强化美日同盟的目的就是要保持东北亚地区大国间的均势,既防止日本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又对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的复活加以防范。总体来看,日美同盟向加强的趋势发展。
一、日美同盟形成的背景及其原因
美国对于日本战略地位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晰。早在1951年9月,两国就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同盟是在二战结束后特殊的冷战背景下形成的。日本并非美国的天然或自然盟友,19世纪末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对手,直至发生太平洋战争;日美同盟在20世纪50年代的出现源于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的。其原因如下:(一)、外部因素
其一,外部因素和外部威胁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驱动因素。冷战的形成导致美国改变对日严厉管制的政策,并视日本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冷战桥头堡。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改变西太平洋环形防线的范围,朝鲜半岛成为拱卫美日同盟的前哨。
其二,地缘战略关系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现实因素。日本列岛位于北太平洋的贸易通道,日本海、东中国海和黄海出海口,对于美国在远东的安全保障利益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美国因此将日本视为可在战时获得向亚洲本土以及苏联有关岛屿投送军事力量的作战基地。朝鲜半岛是大陆和海洋力量交汇和争夺的关键地区,既是大陆国家东向防御的最后盾牌,也是海洋国家西向进攻的第一块陆基,防卫韩国成为美国在东北亚对苏基本战略的重要的一环。两个同盟的建立均有深刻的地缘政治背景。
(二)、从日本来看
其一,日本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分量十分重要,日本对于美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是其远东同盟体系的支柱和核心
其二,日本是个岛国,自身地理位置受到很大限制,明治维新后走上军事扩张道路,其在远东国际政治中的传统做法是傍依强国、大国,寻求自身利益的扩展。1902-1922年的英日同盟曾使日本得益非浅,先后在日俄战争和日德战争中取胜,并迅速在远东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又与盛极一时的德国结盟,推行大东亚共荣圈政策,妄图瓜分世界。战后,日本一心在美国核保护之下全力振兴民族经济,这种态度深为美国政府赞赏。
二、日美同盟的形成及其扩展
(一)、冷战时的日美同盟
1、日美同盟的形成(1951—1959)
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署后不久,美国就与日本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从而确立了以日美同盟为核心的外交体系,此后,美国在战后日本外交中一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美安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美同盟正式形成。日美同盟在形成之初是完全建立在美国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强制优势之上,美国强行把日本纳入自己的战略计划中。但是,此时的日本在被迫追随美国之后又有着自己的打算:借着《日美安保条约》,在美国的保护下不断发展自己的军事经济实力。这在当时,对失去战斗及防御能力的日本来说,这也是一个别无他法的选择。所以,这个时期的“美日同盟”具有高度的不平等性,为此,从此以后日本也在为着争取自己的平等地位而不断努力。
2、日美同盟的扩展(1960—1990)
1960年1月19日,美国国务卿霍特与日本首相岸信介在华盛顿进一步修订《日美安全条约》,共同签署了《美日相互合作与安全保障条约》。1960年《新日美安保条约》规定两国军事合作的范围限于远东,但安保联合宣言给日美同盟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维持亚太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基石”并提出要进行全球合作。旧条约是美国强加给日本的,而新条约是日本政府主动要求修订的。新条约相对摆脱了战后初期日本的不平等地位。
1978年11月,美国与日本通过《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美日防卫合作指针》是美日军事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出于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国一再要求日本在亚太地区分担更大的“防卫责任”。借此机会,日本在合作指针框架内,以抗拒苏联威胁为由,大力扩充军备,使本国的攻防能力发生质变。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及美国战略的转变,美国开始要求日本以军事帮助的方式,为美国的地区战略做贡献。共同的战略需要使日本逐渐找回了在同盟中的平等自信。此后,美日关系稳定发展,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稍有上升,自主外交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直至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才再次发生重大调整。
(二)、冷战后的日美同盟
冷战的结束, 意味着以美苏对峙为基轴的两极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世界进入多极化并重建国际新秩序的过渡时期。为适应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日美同盟开始进行调整。
1、日美同盟面临的挑战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两极体制瓦解,战后40余年来日美同盟关系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不复存在。针对第三方的日美同盟关系在失去战后以来最大的维系条件下,其内部积累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
经过战后40多年的发展,日美之间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日本的方向演变。日本急欲摆脱在日美同盟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加快争当政治大国的步伐。早在1987年,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即发生实质性变化。强大的经济实力使日本争当政治大国的欲望越来越强,1991年1月,日本外务次官栗山尚一在《每日新闻》创刊119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题为《肩负大国责任的日本》的讲话。随着日本统治阶层的大力宣传,争当世界政治大国逐步成为许多日本国民的共识。一个经济上繁荣、强大,政治上坚决追求参与构筑国际新秩序的日本已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了。
针对两国间政治,经济领域的这些问题,日美同盟针对第三方性质和单纯的军事只能已无法应对这些问题,为适应新的形势,日美关系的调整已成为两国面临的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