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圣才出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圣才出品】

第四章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新现实主义的出现★★★1.新现实主义概述(见表4-1)表4-1新现实主义概述2.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和发展(见表4-2)表4-2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和发展考点二: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1.第三次论战的发展阶段(见表4-3)表4-3第三次论战的发展阶段2.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见表4-4)表4-4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考点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1.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争论的焦点(见表4-5)表4-5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争论的焦点2.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区别(1)约瑟夫·奈的观点——国际体系两模式(见表4-6)表4-6约瑟夫·奈的观点——国际体系两模式(2)戴维·鲍德温的观点(见表4-7)表4-7戴维·鲍德温的观点(3)肯尼思·布思和斯蒂夫·史密斯的观点肯尼思·布思和斯蒂夫·史密斯在《当今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论战的观点进行了概括:①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无政府状态问题上存在分歧,新现实主义比新自由主义更强调对国家安全的关切是国家行为的动机;②新现实主义认为合作难以实现;③新现实主义强调相对得益,新自由主义则强调绝对得益;④新现实主义注重国家安全,而新自由主义注重政治经济;⑤新现实主义强调实力,新自由主义则强调意图;⑥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和机制,人类能克服国际无政府状态,新现实主义则对此表示怀疑。
考点四: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1.肯尼思·华尔兹(1924~2013)(见表4-8)表4-8肯尼思·华尔兹(1924~2013)。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圣才出品】

第九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9.1复习笔记一、国际安全新论1.定义与演变(1)国际安全的定义①戴维·鲍德温指出,生存和稳定是安全的两个重要目标,追求安全常常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代价包括七方面的要素:a.行为者,其价值标准需要维护;b.有关的标准价值;c.安全的程度;d.威胁的情况;e.对付威胁的手段;f.这样做的具体代价;g.所需的相应的时间段。
②约瑟夫·奈提出,国际安全是指处于“安全困境”中的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
这里有三个条件a.至少有两个以上行为者才会产生“安全困境”;b.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超越主权国家以上的权威机构;c.安全依靠各国政策的互动。
③奈和约翰·加尼特等学者认为,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处于国家和国际体系两个不同的分析层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际安全是关于国际社会的安全。
(2)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变国际安全研究,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自1945年以来,国际安全研究随国际政治气候的变化,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①形成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国际安全研究所依托的背景是冷战时代的两极政治关系和安全关系,研究重点是军事战略和理论问题。
这时期形成了国际安全研究的四个传统理论:威慑理论、裁军理论、军备控制理论和有限战争理论。
②发展期(70年代至80年代)。
1973年的石油危机给国际安全研究带来推动:a.国际安全与经济相互依存趋于结合;b.围绕危机的控制与管理,博弈论、秩序论、理性选择论等渗入国际安全研究;c.由于美国对越战的反思,使国内问题对安全形势的影响成为国际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d.国际安全研究的队伍在这一阶段得到扩大,不仅历史学家、战略理论家,而且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学者也加入其中。
③变化期(90年代以后)。
冷战的结束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理论上都给国际安全研究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
研究课题出现了进一步“综合化”趋势,其特点是:a.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组成一种多层面、多方面的综合安全研究框架;b.经济安全突显出来,强调安全问题不再是单边的,而是“相互依存的”;c.诸多全球问题,如环境、人口、移民、债务、毒品走私、国际恐怖活动等,为国际安全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①关于国际关系理论与政治学的关系
a.斯坦利·霍夫曼说:“政治学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养育之母。”国际关系理论是从政治 学的母体中孕育生长起来的。
b.汉斯·摩根索指出,“国际政治学的任务就是把政治学的一般原则运用到国际关系领 域中,并根据国际政治的独特性质对这些原则重新加以表述、修正和规定。”
②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政治学的发展密切有关,是将政治学关于国家学说的一般 原理扩充和延伸到由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范畴。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对象也自然就是国家和 国际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了。
(2)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内容
4 / 14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 / 14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马列主义关于哲学与理论关系的论述: ①与理论一样,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②科学地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③唯物主义哲学是理论研究的有力武器。 5.理论与历史 (1)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理论有区别,但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①雷蒙·阿隆说过:历史是过去的政治,理论的实质是历史。 ②约瑟夫·奈认为,研究国际问题,需要“理论与历史”的互联和互动。 ③恩格斯认为,关于思维的科学,是历历史的基本观点: ①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理论的基础。 ②理论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③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实践,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在内的学术理论或社科理论服务于历史实 践,并接受现实历史的检验。
二、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定义之辩 1.国际关系的定义 (1)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 简单地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 框架和理论体系。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问世于社会科学之林,又经历了 一百多年的时间。查尔斯·麦克兰德在《理论与国际体系》一书里,提及该学科常见的名称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圣才出品】

第六章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家利益论★★★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见表6-1)表6-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见表6-2)表6-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见表6-3)表6-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考点二:权力论★★★1.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见表6-4)表6-4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2.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见表6-5)表6-5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3.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见表6-6)表6-6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4.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1)权力的运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
只有明确国家利益、正确判断国家利益,权力的运用才会而不会对国家利益有益。
(2)外交因素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外交的权力发挥不好会影响到国家的权力。
(3)国家的权力受到声誉和道德的限制。
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领袖人物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名誉。
(4)权力的运用还受到国际和国内的社会条件所限制的。
当一个国家在对其他的国家进行侵略和干涉的时候,国际和国内的舆论压力会直接影响国家的权力。
考点三:冲突论★★1.冲突的概念关于冲突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角度开始的,其基本含义包括:(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认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
(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
冲突的表现最初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的关系。
(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有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
(4)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无论国际体系如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冲突都是存在的。
人们不能指望消灭冲突,同时也不能没有冲突。
2.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见表6-7)表6-7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圣才出品】

第九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一、名词解释1.国际安全新论答:国际安全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生存、稳定、和平与发展的安全环境、条件和保障机制。
约瑟夫·奈提出,国际安全意指处于安全困境中的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
这里包括三个条件:①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行为者才会产生安全困境;②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超越主权国家之上的权威机构;③安全依靠各国政策的互动。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是研究国际安全的两种基本思想流派。
影响国际安全行为的决定因素包括追求安全利益、考虑非安全利益、通过国际合作改变安全困境的程度、改善国内环境。
2.民主和平论答:民主和评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学派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米切尔·多伊利、鲁斯·拉塞特和约翰·欧文。
民主和平论的中心论点是民主国家很少或从不相互打仗。
民主和平论提出了三个主要概念:民主和平、民主政治和国际政治系统,认为单位层次上的民主政治结构与民主和平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
该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包括:①民主国家之间仍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战争不是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合适方法;②尽管自由民主国家很少打仗,但他们可能和非民主国家打仗。
3.世界秩序新论答:世界秩序是生活在国际社会的成员国相互共存的最低条件。
它是对人类活动和国家行为所作的旨在维护世界稳定、和平、合作的一种合理安排,世界秩序新论产生的背景是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在这个世界新秩序中,不同的国家被吸引到一起从事共同的事业,去实现人类共同的愿望:和平与安全,自由与法治。
世界新秩序的要点是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建立集体安全体系、谋求国际合作、推行实力政策和进行必要的干预。
其主要模式包括“地球村”模式、世界政府模式、“和平区”与“动乱区”模式、“三大经济区”模式、“单极霸权”模式和“单极主导下的多极合作”模式、两极或多极均势模式等6大模式。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一章 绪 论第二章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第三章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第四章 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第五章 论战仍在继续——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第六章 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第七章 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Ⅱ)第八章 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第九章 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第十章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二十年危机》[复旦大学2019年研]答:《二十年危机》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爱德华·卡尔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卡尔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
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为,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
《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是里程碑式的经典理论著作,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一次学理论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麦金德陆权论[北京师范大学2019年研]答: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家哈尔福德·麦金德提出的“陆权论”又称“心脏地带理论”。
在陆权论中,麦金德把欧亚非三大洲合起来看作茫茫世界海洋中的一个岛,称之为“世界岛”,把欧亚大陆的中部看作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
心脏地带的范围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包括俄罗斯的大部分(含中亚地区)、伊朗、阿富汗及中国的西北。
围绕“心脏地带”的是内新月地带或边缘新月地带,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中国及欧亚大陆边缘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麦德金认为,心脏地带的国家会不断强盛,并具备扩张到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能力。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2.1 复习笔记一、一场严肃但“吵闹的论战”1.论战背景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一次论战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构成的又一次“三十年战争”的产物。
(1)理想主义①理想主义产生的背景a.一战前,“古典的均势现实主义”短暂出现,一战后破产。
b.一战使得欧洲百年和平局面打破,给国际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向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提出一系列关于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如何认识帝国主义的产生及其特征?帝国主义战争是怎么发生的?怎样才能防止战争,维持和平?c.不少政治家和国际关系学者把目光转向乌托邦主义(或称理想主义),甚至18世纪的启蒙主义和19世纪的理性主义。
②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也被称之为“威尔逊学派”。
③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a.强调通过道义和精神教育来唤醒人类的良知;b.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健全对各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准则,呼吁建立起国际性机构和组织,加强国际合作,巩固战后稳定的国际社会,以避免世界大战惨剧的重演;c.人性本是善良的或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而变好的。
d.国家的政治行为也可以改变,以致放弃强权政治,建立集体安全。
e.谴责追求强权政治以谋求自身利益的国家行为,主张国家应依据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原则行事。
④对理想主义的评价理想主义的出现与一战有密切的关系,是对战争灾难所作的反思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两次大战之间美国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倾向和外交实践。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国际关系领域产生了乌托邦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形成了支配地位。
”(2)现实主义①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30年代希特勒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席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总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理想主义理论的破产。
②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形成于30年代,发展于40年代,到50年代和60年代占据统治地位。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圣才出品】

第九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一、概念题1.国际安全答:国际安全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生存、稳定、和平与发展的安全环境、条件和保障机制。
约瑟夫·奈提出,国际安全是指处于安全困境中的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
这里包括三个条件:①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行为者才会产生安全困境;②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超越主权国家之上的权威机构;③安全依靠各国政策的互动。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是研究国际安全的两种基本思想流派。
影响国际安全行为的决定因素包括追求安全利益、考虑非安全利益、通过国际合作改变安全困境的程度、改善国内环境。
2.民主和平论答:民主和平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学派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米切尔·多伊利、鲁斯·拉塞特和约翰·欧文。
民主和平论的中心论点是民主国家很少或从不相互打仗。
民主和平论提出了三个主要概念:民主和平、民主政治和国际政治系统,认为单位层次上的民主政治结构与民主和平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
该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包括:①民主国家之间仍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战争不是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合适方法;②尽管自由民主国家很少打仗,但他们可能和非民主国家打仗。
二、简答题1.简要回答民主和平论的缺陷和实质。
答:民主和平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学派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米切尔·多伊利、鲁斯·拉塞特和约翰·欧文。
民主和平论的中心论点是民主国家很少或从不相互打仗。
民主和平论提出了三个主要概念:民主和平、民主政治和国际政治系统,认为单位层次上的民主政治结构与民主和平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
(1)缺陷①用有限的经验事实来证明民主国家之间没有打仗这一“定理”是一种错误的逻辑;②民主国家之间不会打仗是处于利益的需要,同样处于利益的需要,它们之间也会打仗;③西方国家强行推行民主,必然会导致世界各地出现对抗和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
8.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软权力论(见表8-1)★★★
表8-1软权力论
考点二:地缘经济学★★★
1.经济/生态政治学(见表8-2)
表8-2经济/生态政治学
2.地缘经济学概论(见表8-3)
表8-3地缘经济学概论
3.由地缘经济学引起的思考
(1)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斗争将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斗争,虽然这场斗争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企业和个人在国际经济上的斗争,但其实质是国家间、政府间、政策水平间的较量。
(2)冷战后国际经济斗争的目标再不是争夺领土,而是抢夺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种争夺国际经济主导地位成功的希望则是在高科技领域。
这里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因素。
(3)在现在的国际关系中,企业和大公司承担了过去主权国家前台角色的相当部分。
现在的国际关系,再不纯粹表现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而经常表现为跨国公司和跨国公司、企业和企业、跨国公司和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家,甚至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4)地缘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并不意味着国际合作自然会加强,国际市场将越来越开放。
在今天的战争中,武装斗争再不是进行战争的唯一方式。
在经济利益、政治斗争和战争三者的关系上,过去的公式是:经济利益——政治斗争——战争(武装斗争);今天的公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为:经济利益——战争(非武装斗争)。
考点三:两枝世界政治论★★★
1.“后国际政治”观和“分合论”世界观(见表8-4)
表8-4“后国际政治”观和“分合论”世界观
2.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分合论(见表8-5)
表8-5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分合论对照表
3.两枝世界政治概述(见表8-6)
表8-6两枝世界政治概述
4.“国际治理观”与“两枝世界政治论”
(1)国际治理
世界政治走向两枝化,使国内事务与国外事务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来分属各个主权国家独自加以管辖的一些事务如今在国内一国外边界上不再十分明确,同时,国际治理概念开始受到重视。
①罗斯诺创造了“权威领域”一词来表明,原来可以划归不同领土进行管辖的事务现在要在权威领域中进行处理了。
已被广泛接受的权威领域包括非政府间国际组织、非国家行为体、不受主体约束的行为体、问题网络、政策网络、社会运动、全球市民社会、跨国联盟、跨国游说集团和认知共同体。
②罗斯诺强调,许多国际治理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实现从主权管辖到权威领域的观念转换。
不同的行为体在不同的权威领域可能具有不等的权力,因此一种行为体在一种权威领域中的地位并不意味其他领域的同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