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抗炎保肝在肝炎肝硬化治疗中的地位
肝硬化怎样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肝硬化怎样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我国肝病患者数量较多,其中乙型肝炎患者数量占比相对较大,根据当前我国乙型肝炎整体治疗状况来看,多数乙型肝炎患者并未接受妥善的治疗措施,而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患者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这也解释了为何我国肝硬化发病率居高不下。
肝硬化对于人体健康威胁极大,对于肝脏疾病患者而言,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是其整体病情发展的真实写照,在没有接受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下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如再不接受相关治疗,则会进一步向肝癌发展。
而在肝硬化治疗过程中,中医及西医均有相应的治疗措施,单纯采取某一种治疗手段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当前临床工作中,常推荐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对肝硬化进行治疗。
中西医在肝硬化治疗方面各具优势,尤其是在近年来中医在肝病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肝硬化治疗过程中,结合中医治疗手段,成为了更多患者的选择。
为进一步加深广大普通群众对于肝硬化治疗的整体认识,本文将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肝硬化绝大多数是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西医在肝硬化治疗过程中,主要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一般来讲患者需要积极卧床休息,减少日常活动量。
如果患者处于代偿期那么在有效控制变形的前提下可以参与一些非体力劳动而对于已经处于失代偿期的患者而言则应严格卧床休息。
从药物治疗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的肝硬化患者,其所采取的药物治疗措施不尽相同,例如最为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的肝硬化患者,其在治疗过程中应继续坚持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果患者处于代偿期那么通过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肝硬化进程的。
西医在肝硬化药物治疗过程中主张抗炎和保肝,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具有抗纤维化的药物。
在保肝护肝方面西医可选药物也相对较多,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熊去氧胆酸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
另外西医在肝硬化治疗过程中,还会采取外源性补充维生素的方式来起到保肝解毒的作用,很多肝硬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根据医生指导意见,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等来辅助治疗,不同类型的肝硬化患者在维生素补充过程中所用维生素种类不同,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正确的维生素进行辅助治疗。
常用保肝护肝药物

苦参碱 是豆科槐属植物苦豆子的种子中提取的生物总碱,性寒味苦,具有清热利湿、退黄解毒和利尿作用。苦参碱缓解肝脏炎症、降酶迅速,停药后可能反跳,但重复应用仍可有效,还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用法:苦参碱150毫克加入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1-3个月为1个疗程。可有头晕、心悸、口咽干燥等不良反应。
本品进入机体后在酶的催化下,内酯环被打开,变为葡糖醛酸而发挥作用,可降低肝淀粉酶的活性,阻止肝糖原分解,使肝糖原含量增加,脂肪贮量减少;能与肝内或肠内含有酚基、羟基、羧基和氨基的代谢产物、毒物或药物结合,形成无毒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随尿排出体外,故有保肝及解毒作用。用于急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肝炎灵系山豆根提取物,另含少许苦参,临床降酶效果较著,但易停药后复升。苦参尚有弱抗病毒作用
1
百塞诺、联苯双酯基本为单纯降血清肝酶药物,停药复升。
2
二、退黄药
#O1
思美泰:腺苷蛋氨酸 是存在于人体所有组织和体液中的一种生理活性分子。它作为甲基供体(转甲基作用)和生理性硫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牛磺酸,谷胱甘肽和辅酶A等)的前体(转硫基作用)参与体内重要的生化反应。在肝内,通过使质膜磷脂甲基化而调节肝脏细胞膜的流动性,而且通过转硫基反应可以促进解毒过程中硫化产物的合成。只要肝内腺苷蛋氨酸的生物利用度在正常范围内,这些反应就有助于防止肝内胆汁郁积。 当肝内腺苷蛋氨酸的合成明显下降,腺苷蛋氨酸合成酶(催化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向腺苷蛋氨酸转化)的活性显著下降(-50%)时,蛋氨酸向腺苷蛋氨酸转化减少,蛋氨酸血浆清除率降低,并造成其代谢产物,特别是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和牛磺酸利用度的下降。而且这种代谢障碍还造成高蛋氨酸血症,使发生肝性脑病的危险性增加。因为蛋氨酸累积可导致其降解产物(如硫醇,甲硫醇)在血中的浓度升高,而这些降解产物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腺苷蛋氨酸可以克服腺苷蛋氨酸合成酶不足的障碍,故应用腺苷蛋氨酸可以使巯基化合物合成增加,但不增加血循环中蛋氨酸的浓度。 在各种试验模型中确已发现腺苷蛋氨酸的抗胆汁郁积作用与其下列作用有关:①促进腺苷蛋氨酸-依赖性质膜磷脂的合成(降低胆固醇/磷脂的比例)而恢复细胞质膜的流动性。②克服转硫基反应障碍,促进了内源性解毒过程中硫基的合成。 因含巯基有可能增加硫醇含量,肝性脑病时慎用。
肝硬化合理用药

肝硬化合理用药在我们身边,有的朋友因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原因导致肝功能减退、食管胃静脉曲张、腹水。
这时候,要当心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严重损伤为特征。
那么,得了肝硬化怎么治疗呢?肝硬化的药物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抗炎抗肝纤维化治疗等。
一、肝硬化药物治疗方法肝硬化诊断明确后,应尽早开始综合治疗。
重视病因治疗,必要时抗炎抗肝纤维化,积极防治并发症。
▎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肝硬化治疗的关键,只要存在可控制的病因,均应尽快开始病因治疗。
HBV所致的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参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更新版)》。
若存在肝硬化的客观依据,不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HBeAg 的状态如何,只要可检测到HBV DNA,均建议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
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BV DNA检测不到但HBsAg阳性,建议采用抗病毒治疗。
推荐应用强效低耐药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和干扰素。
HCV所致的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参考《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更新版)》。
所有HCV RNA阳性患者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
慢性HC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已经进入直接抗病毒药物的泛基因型时代,其在已知主要基因型和亚型的HCV感染者中都能达到90%以上的持续病毒学应答,并且在多个不同临床特点的人群中方案统一,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除了失代偿期肝硬化、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失败等少数特殊人群以外,也不需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因此,泛基因型方案的应用可减少治疗前和治疗中的监测,也更加适合于在基层对慢性HCV感染者实施治疗和管理。
但需要明确的是,泛基因型方案不是全基因型方案,对于少数未经过直接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或者已有的临床试验未获得90%以上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基因亚型和耐药相关替代突变的感染者中,还需要规范的临床试验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保肝药物原理

常用保肝药物的作用机制原理1.甘草酸制剂从中药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苷是最强的护肝药物之一。
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药理实验证明,该类药品可阻止CCl4等毒物所致的血清肝酶升高,明显减轻D-氨基半乳糖对肝脏的病理损害,改善受损的肝细胞功能。
并具有类固醇样作用,但无明显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可通过控制炎症因子和免疫性因子而发挥抗炎作用。
具有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诱生干扰素γ并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
还可抗过敏、抑制钙离子内流等作用。
2.多烯磷脂酰胆碱可进入肝细胞,并以完整的分子与肝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相结合,增加膜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流动性,使受损肝功能和酶活性恢复正常,调节肝脏的能量代谢,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并且将中性脂肪和胆固醇转化成容易代谢的形式。
还有减少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抑制肝细胞凋亡,降低炎症反应和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防治肝纤维化等功能,从多个方面保护肝细胞免受损害。
可用于各种急慢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的治疗,该药可用于妊娠妇女。
3.还原型谷胱甘肽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激活多种酶,从而促进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并能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可以减轻组织损伤,促进修复。
此外,GSH 还能保护肝脏的合成,有解毒、灭活激素等功能,并促进胆酸代谢,有利于消化道吸收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
适时补充外源性GSH可以预防、减轻、终止组织细胞的损伤,改变病理生理过程。
GSH应用于各种肝病的辅助治疗,有助于损伤肝细胞的功能恢复,临床上甚少见其不良反应,为耐受性甚佳的用药品种。
动物实验未见生殖毒性反应,对孕妇影响尚不明确。
4.N-乙酰半胱氨酸能刺激GSH合成,促进解毒以及对氧自由基反应的直接作用,维持细胞内膜性结构的稳定,提高细胞内GSH的生物合成。
促进收缩的微循环血管扩张,有效增加血液对组织氧输送和释放,纠正组织缺氧,防止细胞进一步坏死。
N-乙酰半胱氨酸能保护GSH缺失时的肝损伤,而且能维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脏的完整性。
肝爽颗粒质量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

肝爽颗粒质量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摘要该论文分别从肝爽颗粒的处方、临床应用及质量研究、肝病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发现肝爽颗粒临床应用过程中与其他药进行联合应用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有文献资料显示,肝爽颗粒临床应用研究较多,质量研究非常少。
通过论文分析可为肝爽颗粒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1肝纤维化研究肝纤维化存在于大多数慢性肝病中,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关键步骤,能引起多种慢性肝病的因素皆可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临床常见的病因如:噬肝病原体感染(包括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寄生虫)、长期中大量饮酒、药物与化学毒物、肝脏代谢障碍、慢性胆汁淤积、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遗传因素等。
各种肝损伤因素反复刺激肝细胞,诱发肝脏炎性病变,出现广泛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和再生修复,继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
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干预,就会发展成为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等晚期肝病[1],目前我们国家,每年由于涉及肝炎的肝纤维化和肝癌所造成的死亡,已经将近有140万人,在肝纤维化可逆性的基础上有效治疗肝纤维化,这是预防和治疗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关键[2]。
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脏器,为五脏之一,肝主要以代谢功能为主,也是储存糖原,配合消化系统分泌和排泄胆汁,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几乎所有外界和身体内部产生的毒素,都需要经过肝脏来完成转化和代谢来排出体外。
中医认为肝属木,主藏血和疏泄,能够调畅气机,调节情绪,运行气血,以适应人体在不同的生理活动状态下的需求,以防发生出血。
也正因如此,许多人都认为肝脏就是无坚不摧,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到肝脏的错误认知[3]。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常注意到的是,肝脏虽然可以起到解毒和代谢的作用,但肝脏确实很脆弱,许多有毒物质在肝脏中代谢时候就对肝脏造成了损伤,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比如肝炎,肝炎的病因也很多,常见的种类有:病毒引起的肝炎,如甲乙丙丁戊肝炎等;细菌侵入肝脏引起的化脓性肝炎;肥胖等原因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型肝炎;过度饮酒引发的酒精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肝炎以及自身原因诱发的肝炎等[4]。
肝硬化的中西医治疗

肝硬化的中西医治疗 当患者的慢性肝脏疾病发展到晚期时,即可发展成为肝硬化病症。肝硬化指的是肝脏出现弥漫性、进行性、慢性病变,通常患者在患上该病后其临床特征可表现为肝脏出现纤维化,且相对比较广泛,此外其肝内会出现再生结节,导致患者原本存在的肝小叶结构受到破坏,进而形成假小叶,且基于此还会导致诸如肝功能减退或是门静脉高压等临床症状。
通常导致肝硬化的病因相对而言比较多,如慢性酒精中毒、肝炎病毒、读物或药物损伤、自身免疫系统损害等均会导致该病的发生,而我国较为常见的影响因素则为乙型肝炎病毒所导致。此外,有部分资料显示有少部分患者临床为肝硬化,但病因并不能被明确,该类病症可称为隐原性肝硬化。
中医学认为肝硬化属于徵积、胁痛范畴,认为该病主要由蛊毒、亵渎侵袭或是饮酒内伤所致,此外,诸如人劳倦、情志因素以及忧思郁怒也是诱发该病的因素,同时且除了诱发病情之外,同时也对病情的发展、演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对于该病内在发病因素而言,是由于患者衡器亏虚所导致。
肝硬化所造成的病情差异相对而言比较大,部分患者可能无自觉症状,甚至直到该病发展导致其上消化道发生大出血状况时才察觉,而部分患者则有着显著的症状表现,例如失眠多梦、腹胀、食欲不振等特点。基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该病分为代偿期以及失代偿期。一般情况代偿期无显著症状反应,且肝功能呈现为正常,即诊断为肝硬化之后,其肝脏依然能够保持相应的正常运转,并不会出现显著的临床症状。而失代偿期则表现为肝功能存在明显减退,血清白蛋白的含量存在明显降低、存在黄疸症状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
通常情况下患者的肝硬化诊断并不存在困难,若是患者存在乙肝、丙肝病史,则通过定期实行肝功能、B超检查能够发现,而当下随着脂肪肝发病率的逐年增加,一部分病情可由其向肝硬化进行发展。此外,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导致的肝硬化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肝硬化的治疗应当具有针对性,且分期进行治疗,即由于患者病症以及各阶段的病情不同,需要采用更为合理的方式来对患者实行治疗。
中药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肝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多种类型。
在肝病的治疗中,中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肝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药治疗肝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医理论中,肝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感湿热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肝病的优势在于其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机制。
许多中药具有保肝、抗炎、抗纤维化、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
例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减轻肝脏的瘀血和缺氧状态,从而保护肝细胞;茵陈蒿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五味子能够降低转氨酶,保护肝细胞的膜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中药常与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例如,苦参碱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同时,中药还可以缓解抗病毒药物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脂肪肝,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山楂、泽泻、决明子等中药具有降脂作用,能够减少肝脏内脂肪的沉积。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脂肪肝患者的代谢紊乱。
肝硬化是肝病发展的严重阶段,中药在抗纤维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桃仁、红花、鳖甲等中药能够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抑制肝纤维化的进程,延缓肝硬化的发展。
同时,中药还可以调节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在肝癌的治疗中,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延长生存期。
一些中药复方如华蟾素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等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然而,中药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药的成分复杂,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给药物的研发和质量控制带来了困难。
中药保肝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保肝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入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
每组各50例,观察全部病例治疗前、后查Ⅳ型胶原(Ⅳ一C)、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肾功能、肝胆脾B超,每两周查一次肝功能。
结果治疗后除ALT恢复情况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其它项目的恢复情况中药组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Ⅳ型胶原、LN、 HA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中药组较西药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肝功能改善率及抗病毒的应答率,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药肝功能抗病毒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感染率达60%,其中10%~15%可发展为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并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无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由于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抗HBV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也使中医药抗HBV面临严峻的挑战。
笔者根据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入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采取中药和西药两种治疗方法,旨在找到能起到抗病毒变异,提高整体疗效的治疗方法。
现将材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根据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入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2-67岁,平均33.46±9.25岁,病程1-10年,平均3.44±1.23年。
肝肿大88例,脾肿大82例。
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
每组各50例,两组病人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乏力、食欲不振及尿黄,皮肤巩膜均有黄染及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B超显示肝脏实质回声增强、增粗,门脉直径在1.0~1.3cm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