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_《杨氏之子》学案设计

3_《杨氏之子》学案设计
3_《杨氏之子》学案设计

课题: 10.杨氏之子

设计: 包铁梅审核:岂梦伟叶红娟执教:包铁梅使用时间:2018-12-17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甚、惠、诣、乃、示、曰、未”等字的含义,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有感情背诵课文。

3.体会杨氏子应答的机智巧妙,初步感受生活中精妙语言的魅力。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有感情背诵课文。

2、感受生活中精妙语言的魅力。

学习难点:

体会杨氏子语言的巧妙之处。感受生活中精妙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人物语言的巧妙。这篇文章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土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一般会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学习兴趣。基于学情,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好、读通顺;其次,在读好、读通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对照文中的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通过互学,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最后,熟读背诵,积累语言。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实词用法,为他们以后学习文

《杨氏之子》教案

21《杨氏之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 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文言文,导题解题。 1.简介文言文。 (1)指名背诵《自相矛盾》。 (2)教师简介文言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 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 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节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教师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作者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

《杨氏之子》导学案

关注备课改革 提升教学质量
“学导练”导学案
课题
21.杨氏之子
课时
2 课时
授课 类型
集体 备课
1.认识“诣、禽”2 个生字,会写“梁、诣”等 3 个字。
学 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目 标 3.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重点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课前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做预习单。 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查看预习单,了解学情、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 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古代有

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机敏聪慧,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

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程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
2020 年印制

导学过程
检查读通情况。 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诣、为、曰、应、禽。 引导学生读准节奏。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 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中间要停 顿。)(3)反复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2)为设果:小儿(杨 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放,摆设。(3)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4) 未闻:没有听说过。未,没有。闻,听说。(5)夫子家禽:先生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 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 如学生能够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明白 字词义。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 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 应答,妙趣横生。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 能力强。)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好?(“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 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 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 言语的妙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处。 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 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杨氏之子》优秀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认真听故事:(大屏幕)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虽然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2、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吗?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二、初读了解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吧。老师最喜欢读书姿势标准的同学。开始读吧。 生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 3、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请看大屏幕。先听老师读好吗?谁愿意给老师点评。 4、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5、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 三、理解学文 1、《杨氏之子》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我们先来看一下根据课文改变的动画片好吗?看完动画片,觉得怎样? 2、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聪慧的杨氏之子交朋友吧!先看这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大屏幕)这句话讲的是?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真会学习。 2、请同学们用看注释的办法同桌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句话,比比哪对同桌的学习效率最高,开始。

人教版《杨氏之子》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一个幽默机智的九岁小男孩用巧妙的语言应答客人的故事。本文篇幅虽小,但是精炼,出色地展示了小男孩语言的精妙,有利于学生初步接收文言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

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杨氏之子》导学案

《杨氏之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句子,背诵课文。 3.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句子。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故事:汉朝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

耳,字伯阳)也是师生关系(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那么,我和你也是必定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学法指导】 1、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 3、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解决疑难问题。 4、推选一名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我会读 1、我会认,会写以下生字。 梁惠诣乃曰禽 2、我会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1.利用故事导入,激活兴趣。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利用故事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感受小孩聪明和其语言的艺术。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应对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古文的韵味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小孩应答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谈语言艺术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入第三单元。 2.板书,齐读课题。简介《杨氏之子》及文言文的特点。 3.再读课题,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 4.谁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的姓氏,怎么介绍?(激发学生趣)

二、读通课文,体会节奏 1、强调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板书:熟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交流:疑问与发现 教师强调:“应、为、惠、曰、禽”的读音,“曰”的写法。 3、抽读课文,了解读文言文的情况。 (评价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比较不同。 请大家听听,老师读的与大家读的有什么不同。(停顿不一样) 5.师生练读,划出节奏。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大家试读,划出朗读时的停顿。(学生反复读中比较,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划出。重点弄清“家/禽”)再按节奏读。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参考课文后面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理解“甚”的意思。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识字,提醒学生注意“诣其父”的“诣”字,应该读“yì”,不要读成“zhǐ”。提醒学生注意“禽”字的倒数第二笔是撇折,不要写成竖和提。 2.阅读理解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如学生尝试读文、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在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语言运用 感受杨氏之子风趣、充满智慧幽默的语言,并学会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意,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又会怎样回答呢?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说话的,从中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悟语言表达中智慧的闪现。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杨氏之子) 3.理解课文题目。 (1)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2)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 (3)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 5.教师小结: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导读,引出课文题目,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抓住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使课文题目导入实现了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学生试读文言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2.教师范读文言文。 (1)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公开课 优秀教案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文言文,导题解题。 1.简介文言文。 (1)指名背诵《自相矛盾》。 (2)教师简介文言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节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教师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作者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一直在开展经典诗文的诵读,在全国都享有知名度。今天我想考考大家,你能诵读哪些古诗词?能接受我的挑战吗?你可得把题目给听清楚了。在你知道的古诗中有哪些诗篇写到了小孩子,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刚才,我们背的都是古诗。古诗语言简短,但是意韵丰富,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写的诗叫古诗,那古人写的文章叫——古文。古文又叫文言文,它语句简短,字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差别也很大。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去学一篇文言文,去认识一个聪慧的小孩。板书课题。读一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2.谁知道课题的意思?“氏”指的是(姓氏)。这里的“之”指的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老师姓冯,在古代就称作——那你就是—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杨氏之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得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得“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得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得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得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得“甚聪惠”。 重点: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得风趣与机智、 难点:能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意思,体会杨氏之子得聪惠。 五、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不?给您们讲一个周总理得故事。有一天,周总理在接见来访得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为什么您们中国人都就是那么低头弯腰得,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得。周恩来总理回答说“那就是因为您们美国走得就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得就是上坡路。”这位以语言尖刻而著称得美国外交家当时哑口无言,一时说不出话来、同学们,周总理得回答巧妙不?从这巧妙、机智得回答中我们感受到得就是什么?(智慧)就是啊,周总理得智慧体现在语言得交流上,这就就是语言得艺术、同学们,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得经典故事古今流传得很多,第三单元得学习将引领我们领会语言得魅力,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九课《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二、揭题入学,解读文言 1、解释课题意思(生齐说并写下来) 明白题目得意思不?(“杨"就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得意思就是——得。那“杨氏之子”得意思就就是――姓杨人家得儿子。) 2.您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得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3、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得杨氏之子得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不?(自由读读: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得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就是第二篇里得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2、这样说,我该就是“刘氏之女”,您该就是什么呢? 3、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就是用古代语言写成得文章,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或者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选编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读懂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突破方法:采用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多读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说明法。 学法:自读自悟与合作交流想结合 资料准备:一组文言名句和一组《世说新语》的文言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方案一: 一、谈话导入:(2分钟) 师:听说大家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呢,我们来交流一下,老师说上半句,同学们说下半句,好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什么意思呢?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什么意思? 老师说的话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复杂,精炼,不好懂,是古人说的) 师:这样的语言平时我们都有积累,谁来给大家说一句。 师:像这样的语言称做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字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文——《杨氏之子》 引导学生看注释汇报课文出处,师简单介绍《世说新语》的内容——介绍南朝至晋代士族阶层(当官人家)言论的一本书,并相机板书(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方案二: 一:故事导入。(4分钟)

(优质)省级一等奖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2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具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诵 背诵一首古诗,带领学生走进古文 二、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古代聪明的儿童?(引导学生走进聪明机智的儿童)。今天我们来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再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杨修)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同学介绍《世说新语》,教师全面介绍,引导学生课下借阅 2、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4、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理解语句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应该怎么解释? 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 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应该怎么读出来?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 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练习2回答。 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你会怎么回答? (三)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四、总结拓展 1、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2、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回答?(教师举例) 五、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名师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杨氏之子》名师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下 册) 21.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学生自由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互相交流: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 (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吾) (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孺子可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多个学生背诵《自相矛盾》。) 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导学案

杨氏之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结合句子,借助注释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语感。背诵课文。(重点目标) 3、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难点目标) 课前准备 1、试读课文三遍。 2、将下面的词语意思写在课文中。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3、将文后词语注释的意思写在课文之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聪明的人用心说话,愚笨的人用嘴说话。”“会说的想到说,不会说的抢到说。”由此可见,说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能言善辩,有时胜过千军万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学习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现在,我们先来认识“杨氏之子”,看看杨家九岁的小孩子是怎样和大人交流的,从中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解释课题:“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之”:语气助词,相当于现在的“的”。“杨氏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指导朗读,把握语感 1、教师范读课文两遍,学生边听边在文中做停顿标注。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学生根据停顿标注练习朗读,注意读准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3、同桌赛读、组内赛读、全班赛读。(提示:朗读时要注意句中停顿,读出节奏感;语速要慢,读出文言文的语感) 三、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1、一句一句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标注,说说句子的意思。 疑难句子注释: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句子前面要加上“小孩”。 “孔指以示儿曰” 省略了宾语,“指”的后面要加上“果”。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教学提纲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汤发伦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理解课文意思。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积累过的名言 同学们,你们以前积累的名言还记得吗?老师来考考你们,好吗? 师:知之为知之…… 非淡泊……非宁静…… 书犹药也…… 老吾老……幼吾幼…… 2.读题,解题,简介文言文。

a.师:同学们,我们积累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叫文言文,也叫古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b.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一部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一样?出示课文。 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积累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1、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情感与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与延伸 《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教学重、难点: 突破理解*的意思,把*读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提示: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把不理解的字、词标记下来,与大家交流。 参考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

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三、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提示:从学生读错的地方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通过交流学习成果,彻底弄懂*的意思。 四、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体会文言文的读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说杨氏子“甚聪惠”,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聪惠呢?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加以理解。 参考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这是第一次,一般会觉得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方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并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课题,解释题目的意思。 谁知道课题的意思?“氏”指的是(姓氏)。这里的“之”指的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 简介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 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文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十课——杨氏之子(板书)。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初读课文,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难读,难懂,精炼等)?(出示自读提示: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2.生字词学习。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阿荣旗亚东一小李宏林 教学目标: 1.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难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指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杨家的儿子。(指一生问)请问你贵姓?那你就是韩氏之子,你是——张氏之子,你是——赵氏之女。课文讲的是——杨氏之子。(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学生自由说,教师讲解。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 2、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 3.检查通读情况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4.交流学习古文方法 引导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 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5.质疑 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得地方,大家一起来解决。 三、深入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板书:甚聪慧) 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为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惠?谁来读一读孔君平说的这句话。指名读

孔君平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觉得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 指名读,齐读。 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又没有让客人生气。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语言的艺术,说话的巧妙。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五、作业(课件出示) 1、抄写本科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六、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杨家果 甚聪惠巧妙 孔君平孔雀孔家禽

10 杨氏之子 预习学案

八肯中联合小学语文学科自主学习案 课题:10《杨氏之子》 1 课型:精读课五年级 一、自主学习。 (一)读课题理解题目意思 1、用自己得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读课题,说说这个课题和以前学过得课题有什么不同。 (二)我会读 (1)借助拚音读准字音 惠曰禽诣为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把课文读通顺。(学法一:多读) 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学法指导:看注释。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 (学法二:看注释) 3、理解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的意思。 ①扩展词语,连词成句。 (学法三:扩展词语,连词成句)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 (学法四:联系上下文理解) 4、指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的意思。其他同学听后评价。 三、质疑问难: 把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在下面。

通关卡:(堂清检测)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 家禽(qín qíng)。”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 三、选做题: 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