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06 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根底,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根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根底。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根底。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附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

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外表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上下不同,地球外表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北美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北美大陆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分,但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所以,北美东西沿岸为森林,中部为草原和荒漠。植被从东向西依次更替着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变化。

中国植被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规律与世界植被的地带性规律既有相似,又有所差异。

1.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和疆域

欧亚大陆东部, 东临太平洋与国、朝鲜、日本等国隔海想望,北邻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西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相连,西南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相邻,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毗邻。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52′– 53°31′, 东经73°40’ – 135°05′间,陆地面积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海陆疆界达40000km,陆界22000km,海域大陆岸线18000km, 岛屿岸线14000km。古丝绸之路、现欧亚大陆桥贯穿中国和欧洲。

1.2.地形地貌

1.2.1.概况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地形的主要特征是:

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根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开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阔: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拟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阔,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开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开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上下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1.2.2.分述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限。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限。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清楚显。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局部,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顶峰。在此以北以东的、XX地区、黄土高原、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

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顶峰。第二阶梯由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缺乏200米。

1.3. 地理中气候,季风,湿度和温度带特点

1.3.1.概述

温度、降雨量、蒸发量、湿度、风

中国自南向北,从温度带划分看,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陆递减。各地区差异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在淮河—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东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等;在大兴安岭————喜马拉雅南端一线西北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西部和西北部为干旱区,东南部为湿润区。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一样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不同的温度带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异。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1.3.

2.气候的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上下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一样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陆,性质寒冷、枯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3〕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土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立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那么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爆开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1.3.3.气温和温度带

〔1〕冬季气温的分布:

从1月等温线图可看出:0℃等温线穿过了淮河—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此线以北〔包括北方、西北陆及青藏高原〕的气温在0℃以下,其中漠河的气温在-30℃以下;此线以南的气温那么在0℃以上,其中的气温为20℃以上。因此,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异大是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纬度位置的影响冬季直射在南半球,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由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异显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异大。

冬季风的影响: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枯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更加剧了北方严寒并使南北气温的差异增大。

〔2〕夏季气温的分布

从中国夏季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势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区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在28℃以上;XX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高达32℃,是中国夏季的炎热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异不大,是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直射点在北半球,中国各地获得的太热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纬度较高,白昼又比拟长,获得的光热相对增多,缩短了与南方的气温差距,因而全国普遍高温。

温度带的划分及耕作

〔3〕中国的温度带

中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泼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

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不同的温度带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异。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1.3.4.中国的干湿地区〔湿度〕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比照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枯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干湿地区的划分

2.中国植被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2.1.中国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西部由于地处亚洲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2.2.中国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1〕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

〔2〕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水气吹向大陆。

〔3〕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限。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

枯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4〕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5〕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我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在温带地区特别明显。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3.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和地理分布区

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主要被分为八个分区。

3.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局部,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局部。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

为16~20℃,全年积温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萝;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

3.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包括淮河、岭到南岭之间的广阔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3.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XX、四省、区的南部以及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全年积温为7500~9000℃,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两个植被带。

3.5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局部,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3.6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都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此外根系特别兴旺,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局部的8~10倍,以便于从土层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我国荒漠区域大致可分为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北疆温带半灌木、小

乔木荒漠带;南疆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三个带或区。

3.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

包括和东南半部的大局部地区,以及川西和西北部局部地区。高原面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山地都超过5000米,东部边缘的深切河谷可低于4000米,这里天气多变而凉爽,年平均气温1~6℃,一月均温-3~-10℃,七月均温10~15℃,年降水量约300~500毫米,植被的特点是草类普遍低矮,叶片缩小,以适应寒冷多风的气候。可分为高寒草甸带和高寒草原带两个植被带。

3.8高寒荒漠区域

分布在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缺乏20毫米,气候寒冷而枯燥,全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但夏季白天气温经常升高到20℃以上。植被是以垫状驼绒黎、藏亚菊、蒿类为主。

4.地理环境特点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地理环境特点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我国的高原和高山约占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平原仅有十分之一,其他属低山丘陵;因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多山国家。根据地质构造运动和外营力的影响,中国地貌可分为五大组合,即青藏高原和极高山;干旱大盆地和高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高平原;亚热带和热带丘陵、盆地、山地和山地高原;大平原。中国复杂的地貌对植被类型的形成和构造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国南北温度差值较大,从男孩诸岛的年平均温度250C以上之省北部的-50C

以下,相差达300C以上,因此从北到南可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气候,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气候,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和热带季雨林、雨林气候。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隆起超过纬度的影响,大局部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0C以下,因而为高寒植被气候。雨量也从东南沿海往西北逐渐减少,故相应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三个植被区域。

我国的土壤在东部和东南部主要是酸性森林土,在半干旱区发育着各类钙质草原土〔包括高寒草原土〕,在西部雨量更少的干旱地区,出现各类荒漠土,并有大面积的盐碱土。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限。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枯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

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由于地形的复杂可分为东西两局部。首先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次西部由于位于亚洲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一高寒荒漠带一高寒草原带一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参考文献:

[1] 武吉华. 植物地理学〔第4版〕[M]. 高等教育.2006.

[2]王翠红,金屯.中国局部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A].2004年北方七省市植物学年会论文集[C].2004.

[3] 吕巍.不同植被带森林群落木本植物多样性比拟研究[D];林业大学.2006.

[4] 朱士光.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01.

[5] 华训.我国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J];地理学报;1981.03.

[6] 候学煜.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J].西北植物学报.1981.02.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 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北美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北美大陆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被经向的落

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东部亚区域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第三章 第六节 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第六节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主要内容 一、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 二、世界陆地生物群的垂直分布规律 三、中国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一、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 (一)全球分布规律 1 .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 .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 .北美大陆 4 .南美 5 .澳大利亚 水平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极地苔原 经度地带性 森林—草原—半荒漠--荒漠 1)高纬度区内和低纬度区内植被带较为单一,具有环大陆分布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纬向地带性的特点。中纬度区的植被带比较复杂,它们在大陆的东西岸之间不相连续,由海岸向大陆干旱中心,在一定热量带的基础上,出现了经向地带性的分布。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的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半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展的历史有关。 1).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 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 2).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但是,植被的这种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 •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o经向变化规律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o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儿个特点 (1)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 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 ,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着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一典型草原一荒漠草原一

地球植被分布

地球植被分布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分布规律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被型成带状分布的根本因素。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提供给地球的热量从南至北的有规律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因而植被也成带状从南至北依次更替。这种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植被因水分状况大体按经度方向成带状的依次更替(但与具体经度数字无关),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如下的趋向:热带、北方带(寒温带)和极地带(在南半球不存在相应的带)等各植被带大体是与纬度平行的。这在北半球比较明显。但是,这种规律也是相对的。在南北纬40°之间的大陆东侧,由于季风的湿润影响,有一个完全不存在干旱地区的区域。在西侧,则情况甚为复杂,在亚热带,荒漠可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荒漠甚至仅限于海岸区。在西侧的其余地区,明显地较为湿润,而海洋气候的影响深入到内陆。这种趋向在平均大陆图上比在一般的世界植被图上容易看出。平均大陆的植被图给人们提供了世界植被类型模式分布的状况,表明了植被类型分布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目前已有许多推测植被类型变化的气候指标,最早使用的是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其后应用较广的如格里高里耶夫和布迪科创立的太阳净辐射 们的组合较好地反映了以植被特征为代表的自然地带规律。当q <0.3时形成苔原,0.3<q<1.1时随R值减少依次更替为从热带到寒温带分布的森林,1.1<q<2.3时为热带与温带分布的草原,q=3.4则为半荒漠与荒漠的分界标志,但它们都限于一定的R值条件内。 1976年,日本学者吉良根据温暖指数(WI),划分以下各带: WI=0 极地永冻带 WI=85-180 暖温带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

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北美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北美大陆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所以,北美东西沿岸为森林,中部为草原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 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1.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

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

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 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植被分布特点丰富多样。云南的植被类型 相当复杂,主要有热带季风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等。这些植被与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形成了 一定的地带规律性。 首先,在海拔0-900米的低海拔地区,云南的植被主要分布着热带季 风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个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较大, 适宜植物的生长。热带季风雨林是云南最为典型的植被类型之一,特点是 物种多样性高,植物生物量大,树木高大茂密。而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的树种有楠木、柚木、青冈等。 其次,在海拔900-1800米的中海拔地区,云南的植被主要是暖温带 常绿阔叶林。这个地区的气候温暖,降水量适中,季节变化明显。在暖温 带常绿阔叶林中,可以看到一些常见的树种,如樟树、柳杉、青桐等。此外,云南的中海拔地区也是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存在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再次,在海拔1800-2200米的高海拔地区,云南的植被类型主要是温 带针叶林。这个地区的气候较凉,降水量较少,由于气温低及土壤贫瘠, 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温带针叶林中的常见树种有云南松、云杉、水杉等,这些树种对低温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较慢。 此外,云南还有一个特殊的植被类型,高山草甸。高山草甸主要分布 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这个地区的气候寒冷,降水量少,呈寒 温带气候特点。由于气温低、土壤肥沃,温带森林无法生长,取而代之的 是高山草甸。高山草甸的植物以高山草本植物为主,如伏毛芥、雪莉花等。

综上所述,云南的植被分布特点丰富多样,呈现出明显的地带规律性。低海拔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地区主要是 暖温带常绿阔叶林,高海拔地区主要是温带针叶林。此外,云南的高山地 区还有高山草甸。这些植被类型与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紧密相关,形 成了植被的分布特征和地带规律性。这些植被不仅丰富了云南的生态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现有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在世界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表7-1)。按我国植物区系所包含种的数目,与世界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相比较,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还表现在一些大科,特大科含有大量种类。世界种子植物中4个含万种或万种以上的特大科,在我国都含千种以上,即兰科1040种、菊科2170种、豆科1080种、禾本科1160种。另外还有50个大科,在我国各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912种)、唇形科(793种),杜鹃花科(792种),毛茛科(687种);玄参科(687种)等。这54个科我国共含有19700多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种数的80%,广布全国,是我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它们主要产于我国亚热带、热带森林中。 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也残存着一些古老成分,如木兰(Magnolia)、五味子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名词解释

“三向地带性”规律是指纬向性规律、经向性规律、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纬向性规律:是指热量减少,季节变化,光照与温度变化带来的水分变化。经向性规律:经度变化带来水分的变化。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海拔、气温、温度根据气候、土壤和植被的不同划分为气候垂直带、土壤垂直带、森林植被垂直带。 长白山植被特点: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温带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苔原和石山。 《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 -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论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及其地带性规律

论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及其地带性规律 中国草地是中国著名的自然资源,它覆盖着中国近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积,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和地带性规律方面,有许多有趣的东西值得探讨。 首先,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特征非常明显。从中国的地理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大部分草地都位于江淮平原地区,以及中国南部和西部的山地地区。另外,根据气候的不同,中国的草地也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多湿润,因此草地被草莓、苜蓿、天麻和沼泽地的植物覆盖。而中部平原地带则多风干,以干草和乔木植物为主,如玉米、小麦和麦类等。 其次,中国草地的地带性规律也是十分显著的。一般而言,中国草地以中部平原地带为基础,向北部延伸,呈现出一条由南至北的北部草地带。在这条北部草地带上,草地的特征会随着地理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可以分为连续、孤立和混乱三种类型。东北地区的草地大多是连续的,也有一定数量的孤立草地,如“达尔罕茂盛林草原”这样的草地特点被称为“塔尔木”植被。而华北丘陵地带的草地则为零星分布,尤以孤立草地为主。 综上所述,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和地带性规律表明,中国的草地资源分布较为均衡,考虑到不同地理区域的特性,可以有效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从而促进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业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的草地区域的规律,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妥善管理和保护中国的草地资源,以利于我国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 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实施补贴政策,资助农民在草地保护和开发中出资,倡导企业在草地保护和开发方面良好行为,同时也要监督管理,及早发现和制止破坏草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 综上所述,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及其地带性规律是十分复杂的,为了保护和更有效地利用中国的草地资源,政府部门和农民都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措施,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 第一节土壤地带性概念土壤地带性规律: 通常根据生物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成土因素在地面上的分布规律来确定土壤得分布规律,这种土壤与生物气候相适应的分布规律称为土壤地带性规律或显域性规律某些局部地方,土壤分布除受生物气候等地理性因素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地形、母质等地方性因素,则不属于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而称之为土壤地方性分布律。 土壤分布规律类型有: 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土壤区域性 一、纬度地带性指土壤的水平分布与纬度相平行的分布规律。 由于太阳照到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而变化,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生物(植被)分布发生变化,土壤也呈现一定分布规律。 二、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山脉、风向影响,土壤分布与经度相平行。 一般距离海洋越远,气候越干旱,距离海洋越近,气候越湿润。 气候不同,生物特点也不相同,必然对土壤形成与分布带来重大影响。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呈现有规律分布。 一般在山地上,基部温度高。 由下向上温度逐渐下降( 0.6°c/100米)。 而湿度由下向上逐渐增加,植被也就出现有规律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出现垂直分布规律。 一般把自基带土壤随海拔高度向上依次更替现象叫正向垂直地带性;反之称为反向垂直地带性。

后者只有在我国青藏高原出现,如高原上的河流附近谷地,有的深达2-3千米,在河谷上土壤也有一定分布规律,这就是反向垂直分布,通常讲的垂直地带性均指正向垂直地带性,简称垂直地带性 四、土壤的区域性有些土壤类型分布除受生物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地区性的因素,如地形、母质、水文地质条件,这种在某一地带土壤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条件差异而使土壤有一定的小范围分布规律称之为土壤的区域性。 根据分布区域的大小分: 1、广域的分布: 范围较大,如广阔的平原等。 华北受冲积平原和黄河泛滥物影响广泛发育了潮土;长江流域中下游分布广泛的水稻土(由于人类长期水耕熟化形成)。 四川盆地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为紫色土等都属于广域分布规律。 2、中域的分布: 范围一般较小,由于山脉、河流等中地形条件影响下土壤而有一定分布规律。 如大蜀山至山下冲地,依次发育着粗骨土、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 3、微域分布: 通常是指小地形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种、甚至土类、亚类依次更替的现象。 如合肥市郊某些岗地上面分布着粘盘黄褐土,傍地上则有黄白土,冲地则为马肝田或烂泥田分布 五、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上述不同,它一方面受到自然影响,另一方面还受人类活动的制约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06 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

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北美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北美大陆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所以,北美东西沿岸为森林,中部为草原和荒漠。植被从东向西依次更替着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变化。 中国植被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规律与世界植被的地带性规律既有相似,又有所差异。

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中国东北东部山地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摘要: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指松嫩平原以北、以东的山地,南端以安东至沈阳为界,北部延伸至孙吴以南的小兴安岭南部山地;气候属于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为植被的发育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植被在此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发育,不仅有水平地带分布规律,还有垂直地带分布规律,表现在山地苔原、红松、云杉冷杉林、落叶松、白桦林、等主要植被类型上更可以突出其特点和规律。所以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历年实地稠查和参考有关文献,探讨了本区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关键字:东北地区植被类型分布规律 一.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东北东部山地地理位置位于北纬40-49,东经127-134之间,南端以安东至沈阳为界,北部延伸至孙吴以南的小兴安岭南部山地。主要山岭有小兴安岭、完达山、小白山、老爷岭及长白山等,海极咼度大多不超过1,300米。其中,长白山山势最高,达2,744米,其南面和北面的一些山地都较低。 本区气候受日本海的影响,具有海洋型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降雨量较丰富,并且多集中夏季(6、7、8月),加以夏季气温被高,形成适于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境内森林着茂,类型复杂,为我国最大林区之一。 二.植被概况 本区属于“东北植物区系区”,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这类温带针阔混交林区的植物种类粗成丰富。据初步估舒,植物种类超过1,500余种,占我国东北部植物种类的半数以上。其中有一些是第三纪的残遗种,山槐,水典柳, 并且有多种藤本植物,更增加了这类温带斜阴混交林的亚热带特色这反映着这一带曾有过潮湿的亚热带气候网。同时现在本区的气候在受海洋影响下,由于夏季温湿季风的作用,使这些南方植物种类能够保存下来,正常地生长发育。 三.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典例 本区植被第二特点是由于山地气候影响,垂直分布较为明显。区内以长白山为代表,植被垂直带较为完正。由山麓到山顶,可划分为四个植被垂直带,地苔原带(海拔2,100米以上)、亚高山稀矮林带(海拔2.100 一1,800米)、亚高山针叶混交林带(海拔1800 一1100米)、低山针阔混交林带(海找1100 一700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