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

和演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

2.自然界中存在的矛盾类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矛盾的普遍性: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事物矛盾性质的差异,例

如质量矛盾和运动矛盾;

5.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事物发展的辩

证逻辑;

6.矛盾的结构:包括对立面和统一面,对立面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统

一面是对立面的共性;

7.矛盾的斗争和发展: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发展表现

为量变和质变;

8.事物的辩证运动规律:包括质量互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打

破旧事物、实现新事物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

1.矛盾的基本类型:包括对立统一矛盾、相对统一矛盾、同一性矛盾和异同性矛盾;

2.矛盾的揭示方法:包括分析对立面、发现根本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和把握矛盾特殊性等;

3.矛盾的解决方法:包括克服消极因素、增强积极因素、统一对立面和实现事物的平衡等。

三、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基于辩证法,研究自然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2.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抽象是具体的依据,具体是抽象的实现;

3.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

4.科学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科学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科学的升华和人类情感的表达;

5.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个别是一般的延伸,一般是个别的概括;

6.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是结果的根源,结果是原因的体现;

8.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必然是偶然的必然性,偶然是必然的偶然性。

四、自然辩证法的应用

1.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科学实践;

2.自然辩证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指导生产过程的组织和调节,提高生产效率;

3.自然辩证法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矛盾,提出环境治理的对策方法;

4.自然辩证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以上就是《自然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自然辩证法是用来研究自然界事物发展和演变规律的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中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为人们认识和改变自然界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绪论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什么是系统?系统具有哪些特征?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有哪些? 答: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特点:1)开放性。是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任一物质系统都会向其所处的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也会对物质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2)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独立时总和的效果。3)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时间变化而变化。4)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也必定存在一定的层次关系的性质。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形式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系统化的过程,其演化机制包含: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1)开放性。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2)远离平衡态。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3)非线性相互作用。远离平衡态时内部相互作用转化为非线性机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作用方式,具有相干性。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在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的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整体效应。4)涨落。涨落是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空间范围内产生的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作用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与作用?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一、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它的研究内容有:(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 (4) (5)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汲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根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6)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特征 (1)基本思想: ①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③| ④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⑤ ⑥人与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③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 (3)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 4、{ 5、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6、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导论 第一讲科学与技术 一、什么是科学 1、概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基本特征:(1)解释性和预见性(2)科学的精确性(3)科学的可检验性 (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5)科学的系统性 (6)科学的主体际性:主体间相互理解、交流、探讨 *伪科学:冒充科学 * 非科学:不具备科学性质,不是科学 3、自然科学分类:(1)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一切基本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 (2)技术科学: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应用方面 (3)工程科学:综合运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等形成一类高级科学 二、什么是技术 1、概念:技术一般指认为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三个派别:技术工具论、技术知识论、技术文化论 “三相”结构:实体型、经验型(默会性,难言)、知识型 2、基本特征:(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2)主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的统一; (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4)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3、技术分类:机械性技术、物理性技术、化学性技术、生物性技术 三、什么是工程

1、概念:最初是“创造”,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2、基本特征:(1)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 (2)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对科学技术、社会的整合; (3)通过技术集成形成创新过程; (4)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四、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 (一)区别 1、三者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造 科学:是什么、为什么,认识世界、揭示规律 技术:做什么,怎么做 工程:观念转化为现实 2、研究过程和方法 科学:追求精确数据和完备的理论,从经验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技术:追求确定的应用目标,利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上升到实践工程:实行目标的确定、方案设计、项目决策的复杂过程 3、从成果的性质和评价标准 科学:以只是理论体系形态呈现,科学成果具有共享性,以真理为标准 技术:以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以效用为标准 工程:计划、实施、观测、反馈、修正,以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为标准 4、从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 科学:源起好奇心、中立 技术:任务取向、负荷价值(正向、负向) 工程:任务取向、好和坏 5、研究规范 科学:普遍性、公有、无私、创造,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技术:以获取经济和物质利益为目标,涉及到保密、专利等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1自然辩证法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科学哲学。 2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生物进化论。 3自然辩证法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努力的结果,系统的研究并建立主要是恩格斯进行的。 4马恩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出发点和目的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5马恩认为科学首先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而且极其重要的历史活动。 6自然辩证法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已有成果,说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概括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揭示自然界的本质,探索自然界的发展的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人们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阐明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在整体上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对其科学的理解和评价,从而揭示科学技术研究是如何按照自然界和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辩证进行的。(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一方面,把科学技术作为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研讨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以上三部分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 自然系统的基本形态: 1根据自然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将自然系统划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任何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往,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系统。 封闭系统: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的交往只有信息和能量交往的系统。 开放系统:与外界存在着广泛的信息、能量和物质交往的系统。 2根据系统所处状态,系统可以划分为平衡态系统和非平衡态系统,非平衡态系统又可以划分为近平衡态系统和远离平衡态系统 7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 (1)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支撑这一原理的有两块基石:一是经验基石,指一切生命系统的有序演化都以系统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为先决条件;二是理论基石,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断言任何与环境没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必然走向无序的平衡态。(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这一原理认为系统从平衡态过渡到近平衡态,再从近平衡态过渡到原理平衡态,是通过外界对系统施加的非平衡约束来实现的。 (3)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相对于线性相互作用而言的。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各要素之间彼此独立,要素间的组合只有量的增长,而不会有质的变化。 (4)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机制。非线性相互作用使系统具有滚雪球式的增长效应,使过程的结果又影响到过程的原因和过程本身,这就是反馈作用。 (5)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接诱因。一个开放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并有非线性相互作用存在,只是提供了系统进化的可能性,而涨落的放大才最终把系统推向有序。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以自组织形式来实现的进化过程是在具备了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和涨落等诸多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的,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系统都难以产生新的有序结构。 8人工自然: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工自然演化阶段:萌芽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 人工自然的客观物质性是改造过的客观物质性。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功能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53年提出的。 1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 首先,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人是唯一具有智慧的方面,是人与自然界调控系统中的控制者; 第二,在自然界方面,同样存在着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多种可能性。自然界本身的平衡是动态的,也就是说这种平衡是一个不断地被打破和不断重建的过程。 第三,在中介方面,也存在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人类的实践活动起着发动机和调节器的作用。 12.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原则 A.要摆正人与自然界的位置.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中,人是主体;在人与自然界构成的调控系统中,人是控制者。 B.必须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 C.要进一步完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D.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除了调整人自身观念、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之外,还要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13可持续发展最初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的共同未来》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4科学研究为什么从问题开始? 科学研究之所以从问题开始,这是由科学研究本身的探索性所决定的。所谓科学研究,就是对人类未知的问题给出解答。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解决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都是探索未知的一种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说,在科学史上,没有一项具体的科学研究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事实证明科学研究离不开观察,但纯粹的观察不能导致科学开始。 15科研选题的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6观察方法及其作用 观察方法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作用:1)观察方法是获取第一手感性经验材料的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手段。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依据大量科学事实和第一手感性材料的具体分析,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2)观察方法是检验科学真理性的重要实践形式;科学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学理论的建立一般都要经过假说阶段,假说是对是错,必须接受实践检验。3)观察方法可以直接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科学观察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已知事物的认识和研究,而且还可以直接导致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科学 研究开辟新道路。 17科学观察的原则: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 要求观察者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事物的本来 面目,如实的反映观察对象,绝不能搞主观虚构。 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尽可能从多方面观 察自然现象,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关系。典型性原则。 所谓典型性原则,就是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一类食 物的共性和本质,特征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观 察,使观察易于进行,使结果具有普遍意义 18科学实验的特点 1)试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试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3)试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试验方法可以延缓、加速研究对象的运动速度 5)试验方法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 6)试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地方法 13. 分析方法在思维方式上的特点,在于它从事物的整 体深入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各 个组成部分,来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或整体规律。 分析思维的环节: 第一,把整体加以“解剖”,把它的各个部分从整体 中“分割”或“分离”开来; 第二,深入分析各个部分的特殊本质,这是分析方 法的重要环节; 第三,进一步分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情况,阐明它们各占何种地位,各起何种作用,各以何 种方式与其他部分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14 归纳和演绎: 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 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归纳推理。目 的在于通过现象达到本质通过特殊揭示一般,包含着认 识的能动飞跃。 演绎方法:从一般到特殊 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关系:第一,二者在科学认识中 特定的功能都是整个学科中不可缺少、不可完全替代 的;第二,归纳和演绎在运用中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单纯依靠归纳或演绎 本身,都无法克服各自先天的缺陷。 15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有时还伴随着被称为“灵感”的特殊心理 体验和心理过程,是认识主体的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 发挥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 直觉和灵感的基本特征: 第一,认识发生的突发性;第二,认识过程的突变性; 第三,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16 创造性思维 沃勒斯在1926年出版的《思考的艺术》一书中提出, 任何创造过程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创造的准备期;(包括发现问题,收集资料以及 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得到启示) 第二, 创造的酝酿期;(主要是冥思苦想,包括利用传统 的知识和手法,对问题作各种试探性解决) 第三, 创造的明朗期;(在酝酿成熟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灵 感,产生顿悟,新思想脱颖而出) 第四, 创造的验证期。(对灵感突发等得到的初具轮廓的 新思想进行检验和证明) 17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 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创造性思维大体分为 两种形态:以非逻辑思维形式(相象、直觉、灵感等) 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和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 18 发散思维(吉尔夫德提出),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 维能不拘一格地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 各个方向去搜寻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发散思维的三个主要特征:流畅性(在思维表达上 很少阻滞)、灵活性(思维反应灵敏,不受消极心理定 势阻碍)、独特性(产生独特想法的可能性大)。 19 数学方法的特点: 1)数学方法具有抽象性2)数学方法具有精确性3) 数学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20.数学方法的作用:a.数学方法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简 洁精确地形式化语言。b.数学方法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 定量分析和计算手段。c.数学方法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 科学抽象和推理工具。 20 系统方法的原则 运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和处理对象时要把握整体性原 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模型化原则。 21复杂性方法的特点 实践优于立场;第二,融会贯通的思路;第三,文理交 叉的作法;第四,测度是直接方法 21技术方法与科学方法具有许多共同的方面。这是因 为,技术作为变革、控制和利用自然界的手段;必须以 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为前提(可以是科学形态的认识,也 可以是经验形态的认识);技术要达到变革、控制和利 用自然界的目的,必须创造出相应的人工系统和人工条 件,还必须认识自然规律在这些人工系统中和人工条件 下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科学认识方法对技术研究和 技术开发也是具有其影响作用的。 技术方法的特点: 一、技术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科学研究的进程 是实现人类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从物质到精神, 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二、技术方法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技术本身就具有 两重性,即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的物质形态 作为人工自然物,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 三、技术方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是在绝 对纯化和理想化的条件下研究自然事物的,绝对理想化 的模型是它的研究对象。 23头脑风暴由奥斯本发明,是一种发散思维,充分发挥 人们的想象力。 22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有鲜明的精神活动特 征。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区别于其他 社会意识形态的显著特点:第一,科学具有生产力的属 性;第二,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科学是指人类认识自 然的活动和在这个活动中产生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3 技术的性质 美国人米切姆从对技术本质上把他们分为四类:技 术是客体;技术是过程;技术是知识;技术是意志。 24 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科学和技术反映了人类 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科学的主 要任务是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性,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途 径;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利用、转 化和控制。 24 科学发展四阶段动态模型及优缺点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提出了科学发展四阶段模型, 它是:问题—猜测性理论—因错误而被排除—问题。具 体的说,就是科学从问题开始,针对问题,科学家进行 各种大胆的尝试性的猜测,形成假说和理论;各种理论 之间激烈竞争,互相批判,并经受观察实验的检验,在 检验中清除错误并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新理论 被科学技术的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题。这 四个环节循环往复,使科学发展处于不断的上升状态。 波普的科学发展四阶段的动态模型摒弃了把科学的 进步看成是绝对无误的知识及直线式积累的观点,把人 们的眼光引到对科学知识增长作为动态考察的广度上 和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深度上,同时为 科学家们设计了一条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 测,再反驳的科学探索的逻辑之路。科学始于问题,强 调了科学研究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意识一种颇有见解 的观点。但是,它对实验,证实,肯定,变量有所忽略, 关于科学发展没有坚固基础的看法与科学进步的基本 事实也不符合。 25 波普等证伪主义者认为,对科学发展有头等重要意 义的两件事:一是大胆猜测的确认,二是公认猜测的证 伪。 26 科学革命规范模式及优缺点 美国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家库恩1962年在他《科学革 命的结构》的名著中提出了科学革命规范模式。库恩模 式的关键性概念是“范式”,科学进步与发展是范式的 不断更替,其模式是:前科学时期——常态科学时期— —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时期。优 缺点:较好的符合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巧妙地将科学 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统一起来,不仅承认革命,否定 的作用,同时又承认保守和肯定的作用,还把科学哲学 和科学史交叉结合,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 库恩的模式没有对科学发展理论的内在结构进行具体 探讨,在范式变革过程中对科学家活动的分析又过分强 调了心理特征,贬抑了科学理论体系建构上的继承性。 27 技术发明是运用自然规律所做出的高度的技术创 造。技术发明必须同时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技术发明的第一次产品化或商业性应用叫技术革新) 28 科学共同体最早是英国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波朗伊 1942年在一篇题为《科学的自治》的文章中,在探讨科 学自主性的过程中使用的。20世纪60年代,托马斯·库 恩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使“科学共 同体”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 29 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学派、“无形学院”、 学会、科研组织、科研中心等。 29马太效应:科学共同体的结构分层中的一种重要的社 会现象,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的优势后,就 有了更多的机会进一步去获得成果和承认,获得评价他 人成果的权利以至压制小人物的机会。他们的论著以很 高的频率被引用并不断得到种种科学荣誉的桂冠。与此 相反,大多数其他科学共同体的成员相对的受到冷落和 贬低。是科学共同体特定社会运行机制所必然引起的现 象。 29 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1)普遍性;2)竞争性;3)公有性;4)可检验性; 5)有条理的怀疑性。 30 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 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技术的社会规范则 是普遍性、私有性、实用性、替代性。 31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 (1)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自然及改造自然的知识,手段和方 法,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是邓小平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但是科学技术 处于知识形态的时候还是一般的生产力或潜在的生产 力,只有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才转化为现实的 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1)对劳动者的影响。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的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 方面,生产力的提高既靠体力又靠智力,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智力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对劳动者 的影响正是通过教育帮助劳动者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和 较高的生产技能,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 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对劳动资料的影响。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机 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是人类智慧的物化,是生产力发 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通过技术发明等途径改革 和创新劳动资料,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社会生 产力获得迅猛发展。 (3)对劳动对象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增多对自 然物属性的认识,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用途和数量。 特别是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天 然原料,而且可以合成许多新材料,还可以变废为宝, 化患为利。 (4)对生产管理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作 用还表现在它对促进生产力系统结构的优化和系统整 体功能的调整。生产力系统中诸要素只有最佳的结构, 才能发挥最佳的系统功能。这就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为现代管理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手 段,而且科学管理也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一种新要 素。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且决定着生产力 发展的方向。尽管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以及的的原有的 生产力为基础,但是生产力向何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 术的发展。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经济结构变化 3)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32 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 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马克思认 为“科学是一种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必然引起生产 关系的变革。人类发展史上一系列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的深刻变革都源于劳动资料的变革,而区分经济时代标 志的劳动资料又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它的变革又是由科 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 2)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西方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由资本 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而这三个阶段同 历史上三次科学革命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 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不断 调整和改革。 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列宁曾 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要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 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要使社会主义 制度巩固和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使社 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从而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最终取得胜 利。 4)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变 动。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当代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动 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可别 是当代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重大突破,为经济增长提 供了巨大的可能性。新科技特别是核武器在军事上的应 用使得军备竞赛和全球战争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使世界 各国都更加重视本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 强,使得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同 时清醒的认识到局部战争中科技起到的巨大作用,说明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起 着前所未有的影响。 32社会意识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论述) (1)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哲学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各时 期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总是受该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思想的制约,在一定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自 己的理论思维。哲学不仅通过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理性思 维直接影响科学技术,而且通过科技决策者和管理者的 思想,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从而间接 的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社会实践部门,其基本职能是 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因此,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 用取决于其两大职能的发挥程度。当今世界各国竞争日 趋激烈,而竞争的实质是科技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 的竞争。但是,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教育投 资对科技和经济影响有一个滞后期,因此,在教育的发 展和投入上必须超前,这是保证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一 个根本性措施。 (3)文化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集合,它是文 化发展中最稳定的部分。它体现在人们社会行为和生活 方式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强大的文化传统,构成 了科技生长的环境。文化传统其所具有的被社会所接受 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对科学技术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影 响。一定时期社会文化传统构成了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 所必需的社会条件。 (4)道德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道德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社会成员 特别是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而实现的。所谓科学道德,就 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科学道德是一定社会和 一定阶级的道德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特殊表现,是用来 调整科学家之间,科学家与科研团体之间以及科学家与 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对于自然科学发展有很深的 影响。 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勇敢地向愚昧无知宗 教迷信,因循守旧等错误思想和行为斗争,已成为科学 工作者自觉遵循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成为推动科学进 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32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在进 行各项工作的全面整顿过程中,就产生了科学技术是生 产力的思想。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旗帜鲜明 的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 点。此后经过十年观察,思考与研究,邓小平总结了现 代科学技术发展给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 化的新情况和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验,新趋 势,创造性的额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途径 邓小平不仅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立足 中国国情,指明了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途 径。第一,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 用。邓小平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 现代化。第二,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作 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只有在与社会生产和经济建 设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第三,要以科技体制的改革进一 步解放生产力。我国的科技体制存在缺少活力,科技与 经济脱节的现象。邓小平说,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两方 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 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 发展的体制。第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邓小 平从国际竞争和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全局考虑的。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良好环境。科学技术的 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积极性的调动要靠正确的方法和政 策。邓小平一贯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科技发展和 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4)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要搞好教 育,邓小平始终强调,“抓科技同时必须抓教育,经济 发展快一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人才的培 养基础在教育”。 34胡锦涛同志的科学技术思想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2)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3)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 新型国家。5)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整个国家科技 事业的顺利发展。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 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 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 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 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 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 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 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 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 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 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 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 和演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 2.自然界中存在的矛盾类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矛盾的普遍性: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事物矛盾性质的差异,例 如质量矛盾和运动矛盾; 5.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事物发展的辩 证逻辑; 6.矛盾的结构:包括对立面和统一面,对立面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统 一面是对立面的共性; 7.矛盾的斗争和发展: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发展表现 为量变和质变; 8.事物的辩证运动规律:包括质量互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打 破旧事物、实现新事物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

1.矛盾的基本类型:包括对立统一矛盾、相对统一矛盾、同一性矛盾和异同性矛盾; 2.矛盾的揭示方法:包括分析对立面、发现根本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和把握矛盾特殊性等; 3.矛盾的解决方法:包括克服消极因素、增强积极因素、统一对立面和实现事物的平衡等。 三、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基于辩证法,研究自然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2.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抽象是具体的依据,具体是抽象的实现; 3.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 4.科学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科学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科学的升华和人类情感的表达; 5.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个别是一般的延伸,一般是个别的概括; 6.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是结果的根源,结果是原因的体现; 8.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必然是偶然的必然性,偶然是必然的偶然性。 四、自然辩证法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汇总知识点

1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 2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 开放性: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 ,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只是不同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2 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量、信息流不断地运动系统的变化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进化的方向,一是退化的发展。3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 4 参次性: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优势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层次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 4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 分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2 突现: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 3 :“内在随机性” :确定性和随机性 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其二,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制约着社会生产力。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类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其“四大”特征。 7 科学的涵义: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其三,科学是生产力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反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8 科学的本质属性: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方面看科学具有1 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 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3 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 4 主体际性:即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 9 关于科学划界的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它与社会的其他精神活动形式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邦格提出多元划界标准。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可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 10 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是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问题是科学认识的形成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11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第三,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12 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社会需求原则 13 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与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其基础。科学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必须借助于科学语言、用科学术语(词或词组)来表达科学术语不仅要以科学概念作为它的内容,而且它同时指称被科学概念所反映的科学认识的对象。科学术语是科学概念的物质外壳或表现形式。常识概念具有多义性、歧义性、含糊性,科学概念具有专义性、清晰性、严密性。 14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一演绎法:演绎推理的根本特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前提真,结论必真,结论假,前提必假,这是演绎推理的基本特点。二非演绎法1 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2 归纳与概括:归纳方法是由个别或特殊推到一般的方法。概括也是一种从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3 类比与联想:类比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 15 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逻辑条件:科学理论是用数量上尽可能少的、逻辑上互不相关的假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是“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第二,经验条件。科学理论必须反映“各种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根据那些已经经验到的事实去预见以后发生的事实”把这两个基本条件(逻辑条件和经验条件)联系起来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方法与实验方法。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三方面,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自洽性评价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科学理论的简单性是指“这样的一种努力,他要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16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技术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客体(技术)与主体(人或社会)发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客体的属性在与主体发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