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相关知识

高原病相关知识

概述

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由于气压低,氧分压低,使人体发生一系列缺氧综合征,称高原病,也称高山病。高原病多发于登山者,到高原的旅游者,进入高原的部队和职工,亦可见于久居高原者。发病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取决于很多因素:如高原的高度、登高的速度、在高原停留时间的久暂和个体的适应性等。在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差随登山高度的增加而缩小,这就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对高原低氧环境,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使呼吸循环发生相应变化,主要是通过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中枢引起通气增加,使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此过程可使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适应,称为“高原习服”。一般来说,在海拔3000m以内个体能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适应,至5330m以上则很难适应。个体的适应性亦有很大的差异。严重高原病患者,除登山高度外,大多由于突然缺氧或他们对缺氧的通气反应差和体质虚弱所致。

病因与发病机制

高原病可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急性高原反应系登山后短时间内发生对低氧的反应;在此基础上若登山高度>4000m或快速登上2500m高山时,可由于突然缺氧致肺小静脉收缩,肺动脉高压以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高原性肿水肿;高原性脑水肿系由于低氧致脑部小血管痉挛及通透性增加所致。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

以上者,称为慢性高原病。其中以慢性高原性心脏病更为多见,多发于久居4000m以上的高原居民中,他们对低氧的反应迟钝、代偿能力较差,导致慢性肺血管痉挛、硬化,肺动脉压增高,右室因负荷过重而增大。此外,低氧还刺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代偿性增生,由此使血液粘度增加,加重全心负荷;由于对慢性低氧的适应不稳定性,还可导致血压异常波动。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1.有进入高原或在高原居住史。

2.急性高原病的临床表现

(1)急性高原反应:多发生在登山后24h内,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胸闷。查体可发现口唇轻度发绀及面部浮肿。

(2)高原肺水肿:为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可在到达高原后6~36h 后出现,亦有10d后才发病者。症状为头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咳血性泡沫样痰,神志不清。查体发现唇指发绀,听双肺满布水泡音。X线片示双肺野有片状云絮状模糊阴影,肺门旁最明显。

(3)高原脑水肿:很少见,但很严重易致死亡。表现有剧烈头痛、呕吐、神志恍惚、抑郁或兴奋、谵妄等。还可出现抽搐、昏迷、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及病理反射阳性。脑脊液压力升高。

(4)高原视网膜出血症:眼底可见视网膜血管扩张和血管周围火焰

状或点状出血,偶致视力障碍。

3.慢性高原病的临床表现

(1)慢性高原反应:高原反应迁延存在,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有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晕厥。

(2)高原心脏病:患者有心悸、咳嗽、发绀、浮肿。X线片显示右室肥大,肺动脉明显突出,肺动脉主干直径大于1.5cm。由于血压增高及血粘度增加对左心的影响,亦可出现全心肥大,并发全心衰竭表现。

(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久居高原,海拔愈高,居留时间愈久,其红细胞也愈多。诊断标准为红细胞数超过700万/mm3(7×1012/L)、血红蛋白超过17g/dl(170g/L),红细胞比容高达80%。

(4)高原高血压及低血压:以血压升高者为多,亦有表现为低血压者。

治疗概述

药物治疗

1.急性高原反应一般在登高24h内发生,1~2周内即能适应。症状明显者可采用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0.25g口服,每日2~4次。此药是一种碳酸酐酶抑制剂,可增加重碳酸盐从肾脏排泄,增加呼吸通气量,改善动脉血的氧合作用及提高动脉血氧浓度。它也有利尿作用,减少蛋白尿及周围水肿,降低脑脊液容量及压力。早期服用可加速习服过程并迅速解除症状。头痛可用阿司匹林止痛,应避免用麻醉性止痛剂,因其可抑制肺的过度通气率。

2.急性高原肺水肿应早期充分给氧(流量6~8L/min);降至平原地带卧床休息、保暖,有高压氧设备更好。药物用速尿20~40mg静注,亦可用氨茶碱0.25g加入50%葡萄糖液40ml缓慢静注,以降低肺动脉压,并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地塞米松10~20mg静注可减少肺毛细血管的渗出;硝苯吡啶由于其扩肺血管的作用对高原肺水肿有益,10mg舌下含,每6h 1次。如症状仍不缓解,可采用气管插管,持续性正压通气(PEEP)并充分给氧。

3.高原脑水肿除持续给氧外,可用高渗葡萄糖40~60ml、20%甘露醇125ml、地塞米松20~40mg静脉输注。必要时给气管插管,过度通气,使降低颅压。也应转至平原地带进一步治疗。

4.慢性高原心脏病治疗重点是纠正心力衰竭及控制肺部感染。5.静脉放血300~400ml,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症状,仅可暂时缓解,应转至平原地区治疗。

预防

1.对进入高原地区人员,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凡有明显心、肺、肝、肾等疾病、高血压病Ⅱ期、严重贫血以及孕妇等均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2.登山应实行阶梯上升,逐步适应。初入高原者应减少体力劳动,以后视适应程度逐步增加体力活动及劳动强度。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症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治疗【专业知识】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症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红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是指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对低氧环境失习服引起的红细胞增生过度。它是慢性高原病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绝大多数人发生在海拔3200m以上地区,但也有少数对低氧易感者可发生在低于海拔3200m地区。与同海拔高度的健康人相比,高红症病人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显著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并伴有多血症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病理改变为各脏器及组织充血,血流淤滞及缺氧性损害。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慢性低压性缺氧是罹患本症的根本原因。在高原长期大量吸烟将会阻碍氧的传递,减少组织摄氧量,加重低氧血症,从而导致高红症的发生。高原地区肥胖、夜间睡眠呼吸紊乱等也易诱发红细胞增生过度。 二、发病机制 慢性低压性缺氧是罹患本症的根本原因,它通过何种途径和机制引起红细胞增多,虽提出了不少的理论和假设,较集中的看法是: 1.呼吸驱动减弱以往的研究提示,高原世居者和久居者,对低氧通气反应(HVR)降低,被认为是人体对高原环境最佳适应(习服)的表现。通气反应的钝化与居住高原的时间长短有关。Weil等发现,当平原人生活在高原25~30年后,他们的HVR近似于高原世居者,但也有人对此提出疑问。然而,有少数平原人到达高原生活几个月至几年之后,HVR呈现减弱,并出现红细胞增生过度,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等。Cruz发现在同一海拔高度,高红症的PaCO2显著高于非高红症者,分别为38.1mmHg和3 2.5mmHg(P小于0.01);学者在4300m地区研究了21例高红症的血气及肺功能,发现病人的静息肺通气量约为健康人的70%~80%,潮气量为60%~75%,并有轻度小气道阻塞;血气分析病人的pH低于正常人,而PaCO2增高,提示高红症有肺泡通气不足的表现。Severinghaus提

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的症状,急性高原病治疗【专业知识】

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的症状,急性高原病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急性高原病(acute altitude sickness)是人体急进暴露于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病理性反应,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目前,关于急性高原病的命名和分型,国内外基本趋于统一。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国际高原病专业会议将其分为轻、中和重型急性高原病。轻型(I度):虽有症状但能正常活动,可以继续登山;中型(Ⅱ度):有严重症状,活动能力下降,不能继续登山,需要卧床休息;重型(Ⅲ度):病情进行性发展,并出现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要急救并护送平原或低海拔处。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大约50%~75%的人出现急性高原病,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多数作者认为,本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呈正相关(p小于0.05),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二、发病机制 低压性低氧是引起本病的基本原因。但它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相对性肺泡通气不足肺通气是氧运输过程的第一步。高原缺氧可刺激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使肺通气量增加,肺泡氧分压升高,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从而使机体摄取较多的氧。然而,有些人特别是那些患高原病的人,对低氧刺激后的肺通气量并不明显增加,出现相对性肺泡通气不足(Hypoventilation)。Hackett认为肺相对通气不足可能由于原发性呼吸驱动减弱(低氧通气反应),或由于继发性通气抑制(Ventilatory Depression)引起。Moore等对8例曾出现急性高原病

高原疾病知识及预防有关范文

高原疾病知识及预防有关范文 一、如何预防及医治高原反应 对于高原旅游者来说,预防高原反应是生命攸关的重要问题。 预防要点和简洁的急救学问,要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做好体检为预防高原反应,高原旅游前应当去的医院仔细做好体检。 患有慢性堵塞性肺病、间质性肺病、各种呼吸功能不全、器质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胃肠道疾病、神经与精神性疾病、严峻慢性疾病等的病人不适合高原旅游。无法确定平安性时,应当接受低氧试验。 身心预备⑴心理预备:消退恐惊心理,可从书本和向有阅历的旅游者了解有关高原环境、特点和医疗保健学问,增加自信念。⑵做好顺应性熬炼。 如登山、长跑、负荷行走等,以添加肺活量和增加顺应力量。⑶了解当地气候特点,带足衣物,留意防寒保暖,避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顺应训练为预防高原反应,进入高原后应留意:⑴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退对高原不必要的恐惊心理,避开精神过度紧急,让机体充分休息。⑵避开受凉。 高原气候寒冷,日夜温差大,机体受凉后易患呼吸道感染,并易诱发急性高原病。⑶头两天避开猛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登高需缓慢进行,有利于机体渐渐顺应。 ⑷饮食宜多吃高糖、优质蛋白食物,有利于克服低氧的不良作用。

⑸禁烟,不饮或少饮酒,以减轻对氧的消耗。 ⑹进高原后最好服3-5天抗高原反应保健品。 二、如何预防高原反应 如何预防高原反应: 1。 对进入高原地区人员,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一般健壮者较易顺应低氧环境。凡孕妇及有明显心、肺、肝、肾等疾病,高血压Ⅱ期,患有癫痫、严峻神经衰弱,消化道溃疡活动期,严峻贫血者,均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2。平常应加强体育熬炼,实行阶梯上升,使逐渐顺应。 国内报导3日内由平原抵海拔4200m处,急性高原病发生率83。5%,而由2261m经阶梯顺应在7一15日内抵4200m处时,发病率仅52。 7%。 3。 药物预防。为防止缺氧所致急性高原反应,可适当采纳药物预防,近年国内报导载氧顺应,即在驻地动身前一天或当天,腰间皮下注氧600一l200ml效果确定,这是急进高原人群或部队集团人群的首选应急措施。 如载氧加药物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更好,能完全掌握急进高原人群不发病,因而有更好地应用价值。 4。 初入高原者应削减体力劳动,以后视顺应程度逐渐添加劳动量。高原的劳动环境大多处于4000m以下,其对劳动力量的影响比平原要

高原病常识

哪些人员不宜进入高原? 凡有下列疾患之一者,不宜进驻高原。 (1)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者:如高血压(血压增高明显或有靶器官心、脑、肾损害),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显著性心律失常,有过脑血栓或脑出血病史,脑血管畸形者。(2)中度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频繁发作的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活动性肺结核、职业性尘肺。(3)各种类型明显的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4)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活动期、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其它慢性肝病、脾脏疾病。(5)急、慢性肾脏疾病炎症活动期或伴有肾功能障碍。(6)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7)糖尿病未获控制、肥胖症(体重指数≧30)。(8)妊娠期。(9)现患重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8℃以上者,或体温38℃以下,但全身及呼吸道症状明显者,在病愈以前,应暂缓进入高原。(10)曾经确诊患过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血压增高明显的高原高血压症、高原心脏病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一般不宜再进入高原。因工作需要,必须进高原时,须在医师严密监护下进入。

职业性高原疾病基本常识及诊断检查 来源:未知作者:l 日期:10-06-21 高原疾病 病概述 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 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又称高山病。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上呼吸道感染、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妊娠等为发病诱因。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国外未作上述分型。高原病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昏、心慌、气促、恶心、呕吐、乏力、失眠、眼花、嗜睡、手足麻木、唇指发绀、心律增

高原反应的症状及急救知识

急救知识培训之:高原反应的症状及急救知识 西藏青海等高海拔地区,每年都很多人前往,但进入高原,随之相伴的,总是或多或少的高原反应,下面讲讲一些关于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方法,供大家讨论学习 1、什么是高原反应??? 高原适应不全症(急性高原反应) 未经适应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由于气压低,导致缺氧。加上恶劣天气:寒冷、风、雨、雪、强烈地紫外线照射及体力负荷过重,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个体适应能力不足,部分人出现机能代谢变化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即高原适应不全症.不能轻视它带来的危害。 2、急性高原反应分型 国外: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 我国:急性高原病、慢性高原病。 对于个体来说,发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难以分清。整个发病过程中,某个阶段内以一种比较突出。 3、急性高原反应症状 初次进入海拔3048米高度后,约75%的人在24小时内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状。严重者伴随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症状。 4、高原反应的客观因素 3500米以下发病率占37%左右。 3600米---5000米发病率达50%。 结论:海拔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 5、急性高原反应自身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感染、营养不良等。 迅速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时,机体发生代偿性变化; 增加心脏收缩力使每分钟搏出量增加; 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来增加携氧能力。 短时间内无法建立适应能力,极易高原反应。 6、高原反应的自我判断 头部剧烈疼痛、心慌、气短、胸闷、恶心、呕吐、口唇或指甲紫绀。 意识恍惚,认知能力骤降(计算困难)。 出现幻觉,无目标地跟随他人行走。 7、预防高原反应 严格体检: 严重贫血、高血压、明显心、肝、肺、肾等疾病者,不宜上高原。

高原安全常识

高原安全常识 高原安全常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高原地区旅游。然而,高 原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因素对人体健康和安全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保 证旅行的顺利和安全,游客应该了解一些高原安全常识。 一、高原反应 1. 高原反应的症状 当人们到达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时,由于氧气稀薄导致机体缺氧,容易出现高原反应。高原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胸闷、 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心肺衰竭、肺水肿等症状。 2. 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最有效的方法是慢慢适应。在登山或前往高原地 区旅游时,首先要选择适当的路线和节奏,尽量减少身体负荷。其次,在适应期间要保持充足睡眠和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等不良习惯。如果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可以通过氧气疗法、药物治疗等方法缓解症

状。 二、高原环境 1. 气候特点 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寒冷和多风。在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游客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等疾病。此外,在高原地区旅游时还要注意防晒,避免晒伤。 2. 地形特点 高原地区的地形复杂,有很多险峻的山路和悬崖峭壁。在探险或攀登时,游客要注意安全,遵守相关规定和安全提示,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围。 三、交通工具 1. 飞机 由于高原地区空气稀薄,飞机起降时需要更长的跑道和更大的速度才能保证安全。因此,在乘坐飞机前要了解当地天气和机场情况,并听从机组人员指示。

2. 汽车 在高原地区驾车时,要注意路况和天气变化。尽量选择四轮驱动车辆或专门用于越野的车辆,以保证行驶安全。此外,要遵守交通规则和限速标志,不要超速行驶。 四、食品安全 在高原地区旅游时,要注意饮食卫生。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食物易受污染,因此要选择正规的餐厅或自己带足够的干粮。同时,在野外露营或探险时也要注意保持清洁和垃圾分类。 五、应急措施 在高原地区旅游时,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如山体滑坡、雪崩等灾害或者身体不适等情况,游客应该及时向当地旅游部门或医疗机构求助,并听从专业人员指导。 总之,在前往高原地区旅游前,游客应该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和交通情况,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同时,在旅行过程中还要注意个人健康和安全问题,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安全提示。

史上最全高海拔和高原反应知识预防高反注意事项

史上最全高海拔和高原反应知识,预防高反注意事项! 初入高原旅游,有一部分人可能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包括头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口唇紫叩,失眠,多梦,血压亦可能升高。这些症状第一、二天明显,以后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但也有极少数人因劳累、受寒和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症状可能逐渐加重,发展成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 高原反应,高山病预防和用药指南 1 高原反应的特性 海拨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点为气压低,空气中氧的浓度也低,易导致人体缺氧,引起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短时间内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均可产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等反应。重者还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胸闷。检查有口唇轻度发叩及面部浮肿等。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2 对急性高原病应以预防为主 (1)需到高原地区工作的人员,应通过仔细的体检,排除不适宜在高原工作的疾病。 (2)从低海拨到高海拨地区可实行阶梯上升,逐步适应。

(3)必须快速到达3000米以上地区时应携带氧气及预防药 物。如:利尿剂、镇静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等。 (4)到达高原地区后,体力活动要循序渐进,尽虽减少寒冷刺激及上呼吸道感染。 3 高原反应的预防及用药 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高原经验和适应能力,选择几种药品携带。主要有: 乙酰哇胺一一预防高原反应,加快适应。 硝苯地平一一治疗高山肺水肿。 地塞米松一一治疗高山脑水肿。 阿斯匹林、白服宁等——治疗头痛。 上述药物都很便宜,效果较好,但在国内大多是处方药,买的时候要稍麻烦点。 另外说明一点,对于严重的高原反应,如出现肺水肿或脑水肿的症状,最根本也是最佳的方案就是:下撤,尽快降低海拔。 注意:药物都有副作用和禁忌事项,最好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后再选择服用! 4 进入高原之前的准备

高原基本医学知识

高原基本医学知识 一、为什么会有高原反应? 这是因为随着高原高度的提升,空气的含氧量随着高度的提升而递减。一般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人们,已经适应了平原海拔50-300米的高度,而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比如青海湖海拔3196米,拉萨3700米,这些地区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左右。而习惯平原海拔高度的人一下还不能适应这样的海拔高度,于是就会出现了高原反应。高原反应的主要症状是失眠、胸闷、气喘、头晕、头疼、恶心、腿无力、食欲减退等。一般经过过3-5天的身体适应,症状会逐渐消失。 什么叫高原病? 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病,是由于人体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应,导致机体病理生理上一系列改变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总称,而因高原其他非缺氧性致病因素,如寒冷、太阳辐射等引起的冻伤、日光性皮炎等急病则不属于此病范畴。高原病有以下特点:(1)在高原环境发病;(2)致病因子主要是高原低压性缺氧;(3)低氧性病理生理改变是其发病机理的基础和临床表现的根据;(4)脱离低氧环境则病情一般呈好转甚至痊愈。 常见的高原病有以下几种:(1)急性高原反应;(2)高原昏迷;(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4)高原高血压;(5)高原心脏病;(6)高原肺水肿;(7)混合型高原病等。 1、日光性皮炎 是指由日光中的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后,引起皮肤被照射的部位出现急性炎症反应。由于中波紫外线作用浅表,仅表现在皮肤的表皮。且日光

强烈照射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随后黑素细胞在日光的强烈照射下,加速合成黑素,从而使被晒皮肤变黑。所以日晒伤多在日光强烈照射后4—6小时,在被照射皮肤出现边界明显的红斑,严重者可出现水肿,12—24小时达到高峰。并伴有局部灼痛或刺痛,有的可能会出现局部瘙痒。更严重者可能会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2、高原指甲凹陷症 是指甲局部性病变,表现为措甲扁平、粗糙、光泽减退,典型者指甲反转呈匙状,故称凹陷症。发病诱因:本病在内地少见,患者一般都是到高原后逐渐发病,回平原后好转并自愈,所以高原缺氧是主要病因。根据发病规律,重体力劳动者多于轻体力劳动者,迁居高原者多于高原本地人,右手多于左手,拇、食、中指多于无名指及小指,说明指甲凹陷在劳动强度大的指端最易发生,所以推断此病与缺氧后末梢循环不足有关。对于发病的有关因素,目前没研究清楚。共同因素是长期接触水,不少人减少接触水以后逐渐好转,因此推论由于高原缺氧、血液重新分配等,末梢循环本来已不足,再加上长期接触水(高原上水温又低),末梢小血管痉挛及指甲直接受浸渍,形成局部长期营养失调而造成指甲凹陷症。 3、鼻出血 是青海高原耳鼻咽喉科多发病之一,在气候干燥而又缺氧的高原山区,人们常会感到鼻腔干燥、吸气时疼痛,有些人常有鼻出血、涕中带血或起床后鼻腔内有血痂、血涕等。发生高原鼻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干燥,湿度小。冬末春初,高原上风速大,水分蒸发量多,空气干燥。因为鼻腔粘膜表面比较脆弱,加上鼻道流入气体对鼻粘膜的冲击,易导致鼻粘膜破裂、粘膜下毛细血管破裂而出血。当血压突然增高时,如打喷嚏、用

高原反应基本常识,你知道多少?

高原反应基本常识,你知道多少? 户外登山总是绕不开“高反”,更有传闻吃红景天就可以抗高反? 面对高反,我们常常头疼欲裂、乏力、体能殆尽,眼看登山在即,却无奈下撤。 为什么会发生高反? 当山友们出现高反时,常伴随头痛、失眠、咳嗽,甚至眩晕呕吐的症状。 根据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为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简称AMS)或者急性高山病症状。 当我们登山时,随着海拔的上升,大气压的下降,体内所获取的氧气量就会减少。而多半的高反常发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4000米左右时集中出现爆发。 3000~4000米:高原适应第一道障碍——山友们进入高原,一路拔高,气压不断下降,氧气分压也会成比例降低。 这是因为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氧分压更会降低,导致短时间内氧不能完全“压”进毛细血管中,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就会降低,造成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 肺泡内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可以用“氧解离曲线”来表示。 前者在60mmHg以上会形成接近100%的血氧饱和状态,60mmHg以下则会让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运氧能力也会下降)。 氧解离曲线 《登山体能训练全书》【日】能势博) 因此,大多数人的高反症状都普遍出现在海拔3000米以上。普遍发生在迅速拔升海拔到这个高度还未适应的山友身上。 针对性预防高反 户外登山最常遇见的就是高反,防治高反没有捷径,只能慢慢培养自己身体对高原适应的能力。 想要控制身体因高反而产生的副作用,预防和治疗HACE是关键。

引用自山野纪,CMA高级户外指导员小羽:预防呼吸呼吸性血液碱中毒可以提前3天服用碳苷酸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它能使血液pH降低,使身体处于“酸中毒”状态。 这时身体误认为缺氧,并开始启动低压低氧的生理适应。 当置身高原环境时,过度通气会让血液pH升高,但会被乙酰唑胺带来的“酸中毒”状态抵消。因此减少了血液碱中毒症的影响,进而减少了间歇性呼吸、微动脉血管收缩等高海拔适应的“副作用”。 再者,为了有效的阻止血氧饱和度的大幅下降,培养高原使用能力,山友们还可以进行以下三种方式: 滞留型训练——进入高原,身体的自动调节机制之一是红细胞增多、血液运氧能力提升。 理论上红细胞增至顶点则需要3周左右,身体充分适应也是如此。所以,登山前提前滞留在3000~4000米海拔一段时间,有利于增强效果。 对于没有太多时间的山友们来说,只能“平缓适应”,比如让刚开始的行程爬升不要太大,如果症状加重,则立即停止爬升。 往返型训练——如同体能需要反复运动、疲劳、休息才能慢慢提高,高原适应的改善也是如此。在登山前频繁进入高海拔山区也有助于高反适应。 昼高夜低原则——高海拔长期登山时,身体还有可能会产生适应衰退现象。 白天登高给身体低氧的刺激,晚上住在低处让身体休息,可以让衰退幅度降到最低,这在7000米级以上的高山攀登中尤为常见。 另外,山友们还可提前进行海拔的适应过程,从而缓解高反带来的症状。 引用自阿式文化陶瓷虾,陶瓷虾:对于海拔适应过程,从四位登山家、资深IFMGA国际高山向导,以5000米级别基本入门雪山哈巴雪山和6000米级别入门雪山雀儿山为例,给出海拔适应过程的建议方案。 左边Aleš Česen | 右边 David Goettler

身体好的人就不会有高原反应?9个没有人告诉你的冷知识!

身体好的人就不会有高原反应?9个没有人告诉你的冷知识! 身体好的人就不会出现高原反应?今天来为大家盘点一些只有医生才知道的冷知识。 1、身体好的人更容易出现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的本质是缺氧,其严重程度取决于人体缺氧的耐受程度,一般来说耗氧量越大的人,高原反应就越强。而身体强壮的人新陈代谢更快,需要更多的氧,对缺氧耐受更差,高原反应更为强烈。烟民因身体长期处于轻度缺氧状态,进入高原后往往不会有强烈的反应。 2、左侧手臂内侧刺痛,警惕心肌缺血。 传递心脏疼痛的神经和传递左侧手臂内侧的神经在脊柱部位会有交叉,故心脏疼痛时大脑可能“误以为”是左侧手臂的疼痛。 3、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并不想上厕所。 外科医生做手术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时候由于应激,一种人类生存必备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大幅度上升,这种激素可以收缩肾脏血管,导致滤过的尿液减少,那么自然就不想上厕所啦。如果手术时间实在太长或因为特殊情况一定要去怎么办?那么在完成一个段落的操作后可以由副手或其他医疗组接替。 4、人真的可以被吓死。 惊吓对人的精神是一种强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会指令肾上腺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这种激素可以使人的心跳加快,血压升

高,血管收缩,为肌肉供应更多的血液,从而做出逃避危险的反应,但这种激素一旦分泌过多,会像洪水一样冲击心脏,导致室颤发生甚至心脏破裂,进而被“吓死”。 5、CT检查比照X线多吸收5-10倍射线。 做一次CT全身扫描,受检者罹患癌症的风险将增加8%。做非颈部和盆腔的CT时,记得找医生拿防照射的铅衣,因为腺体更容易受到辐射损伤。B超和MRI是没有辐射的安全检查。 6、打鼾可能是心衰和中风的罪魁祸首。 严重的打鼾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典型表现,这类患者夜间神经兴奋性下降,咽部肌肉松弛,气到塌陷,导致体内氧气浓度下降,长期的低氧环境会促使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引起血管收缩,长期高水平会导致高血压、心律不齐,进而引发心衰和中风。 7、小肠的面积可媲美一个排球场。 小肠作为人体主要的吸收器官,其长度达到5-7米,面积达200-400平方米,可以媲美一个排球场,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摄入的营养可以充分为人体吸收。 8、胃痛,吃布洛芬越吃越痛。 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均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这种镇痛药会抑制保护胃黏膜的物质--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加剧胃酸等物质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使胃痛加剧。胃炎、胃溃疡导致的胃痛,达喜和奥美拉唑往往是最佳之选。

高原病相关知识

高原病相关知识 概述 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由于气压低,氧分压低,使人体发生一系列缺氧综合征,称高原病,也称高山病。高原病多发于登山者,到高原的旅游者,进入高原的部队和职工,亦可见于久居高原者。发病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取决于很多因素:如高原的高度、登高的速度、在高原停留时间的久暂和个体的适应性等。在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差随登山高度的增加而缩小,这就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对高原低氧环境,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使呼吸循环发生相应变化,主要是通过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中枢引起通气增加,使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此过程可使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适应,称为“高原习服”。一般来说,在海拔3000m以内个体能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适应,至5330m以上则很难适应。个体的适应性亦有很大的差异。严重高原病患者,除登山高度外,大多由于突然缺氧或他们对缺氧的通气反应差和体质虚弱所致。 病因与发病机制 高原病可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急性高原反应系登山后短时间内发生对低氧的反应;在此基础上若登山高度>4000m或快速登上2500m高山时,可由于突然缺氧致肺小静脉收缩,肺动脉高压以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高原性肿水肿;高原性脑水肿系由于低氧致脑部小血管痉挛及通透性增加所致。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

以上者,称为慢性高原病。其中以慢性高原性心脏病更为多见,多发于久居4000m以上的高原居民中,他们对低氧的反应迟钝、代偿能力较差,导致慢性肺血管痉挛、硬化,肺动脉压增高,右室因负荷过重而增大。此外,低氧还刺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代偿性增生,由此使血液粘度增加,加重全心负荷;由于对慢性低氧的适应不稳定性,还可导致血压异常波动。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1.有进入高原或在高原居住史。 2.急性高原病的临床表现 (1)急性高原反应:多发生在登山后24h内,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胸闷。查体可发现口唇轻度发绀及面部浮肿。 (2)高原肺水肿:为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可在到达高原后6~36h 后出现,亦有10d后才发病者。症状为头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咳血性泡沫样痰,神志不清。查体发现唇指发绀,听双肺满布水泡音。X线片示双肺野有片状云絮状模糊阴影,肺门旁最明显。 (3)高原脑水肿:很少见,但很严重易致死亡。表现有剧烈头痛、呕吐、神志恍惚、抑郁或兴奋、谵妄等。还可出现抽搐、昏迷、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及病理反射阳性。脑脊液压力升高。 (4)高原视网膜出血症:眼底可见视网膜血管扩张和血管周围火焰

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

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平原人进入高原后将面临因高原缺氧导致的急性高原病(AMS)的威胁,特别是由于急性重症高原病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后果严重,更使人们对于进入高原地区心存恐惧,不敢涉足。近年来高原地区的突发事件逐渐增加,大量人员从平原急进高原地区,因而在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准备中合理运用学科优势,系统介绍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构建急性高原病预防体系,降低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不仅有助于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对于人类更好地征服和利用高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我国高原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急性高原病;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玉树地震我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居住人口最多的国家,海拔3000 m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和新疆一带[1]。上述地区是我国防御的重点,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战场,自青藏铁路2006年7月开通以来,高原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事业的兴旺,进入高原的人群成倍增长。

以重庆为例:每隔一日均有火车从重庆开往拉萨,重庆机场也开通直飞拉萨、林芝的航班,平均每天进入西藏的人数2000人。近年来高原上的突发事件增多,以2010.4.14的青海玉树地震为例,地震后全国各地共有5万名人员快速进到灾区进行抢险救灾,其中2.3万为青海本省的救援力量,2.7万为外省的救援力量,在救援人员中军人1.2万余人,其中医护人员3032人。但是当平原人快速进入高原后将面临因高原缺氧导致的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disease,AMS)的威胁,特别是由于急性重症高原病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后果严重,使人们对于进入高原地区心存恐惧,威胁急进高原人员的生命[2]。因而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准备中,怎么合理运用资源优势,建立急性高原病的防治体系,降低急进高原人员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不仅有助于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对于人类更好地征服和利用高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我国高原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本文通过介绍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系统介绍高原环境的特点,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高原病的主要临床特点及高原病的预防措施,全面提高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准备过程中急性高原病的认识水平。 1高原环境的自然特点 1.1高原缺氧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然而,大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

高海拔常识及施工注意事项

高海拔常识及施工注意事项 一、高海拔不可怕 (一)什么是高海拔 按照国际通行的海拔划分标准: -—1500—3500米为高海拔,在这个高度,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大多数人都可以适应; —-3500-5500米为超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个体的差异决定能否适应; (二)什么是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指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带来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变化,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生理反应。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高山反应不是很明显。少数人高山反应在3000公尺以上.高原反应一般发生在到达高海拔6—12小时后,少数在1—3天后发生,一般3—7天内恢复,情况严重的恢复时间可达2周以上。高原反应较为普遍的表现有:胸闷、气短、干咳、头痛、头昏、乏力、厌食、恶心、呕吐、嗜睡、失眠、微烧等;多数人会因缺氧而嘴唇和指甲根发紫,有的人还会因空气干燥而出现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等;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休克或痉挛等现象。 高原反应视个体情况不同,症状和程度会有所差异。有的只出现上述单个或少数几个症状,有的则多一些;有的反映敏感、强烈,有的则较轻,甚至几乎没有. (三)哪些人不适宜上高海拔 一般来说,凡有明显心、肺、脑、肝、肾等疾病,严重贫血、高血压病和视网膜疾病患者,以及孕妇,均不宜进入高海拔地区. 正患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烧,体温在38度以上,或者虽在38度以下,但呼吸道及全身症状明显者,应暂缓进入高海拔地区。 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综合抵抗能力较差,对高原低氧环境十分敏感,缺氧后比成人更容易引发高原病,而且后果较为严重、持久。根据有关研究和经验,建议尽量别带10岁以下孩子去高海拔.比较安全的年龄是在十几岁以上,本人一般按照14岁左右的标准掌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