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4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4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4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苏教版

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3—14页

【教学目的】: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用连除或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根据条件提问并列式解答:

有224本书,平均放在两个书架上,()?

师:利用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每个书架上有多少本书?

师:怎么列式呢?

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每层放了28本书,()?

师:这里给我们提供了几条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读一读吗?

师:利用这三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本书?

师:在你们的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看看。

出示两种不同的方法:

(1)2×3=6 (本)(2)28×3=84(本)6×28=168(本)84×2=168(本)答:一共有168本书。答:一共有168本书。

师:你能说一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我们能把上面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吗?

小结:同学们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学校图书馆看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设计意图:用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知识,两道有针对性的复习设计,对本课新知的学习能起到迁移和渗透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爱看书吗?学校图书室买来许多新书,图书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怎么放才好,你们来帮帮他好吗?

1、观察分析:

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课件出示导思卡:

(1)师:你从这幅图上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2)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四层,一共放224本书。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3)师:图书管理员让我们给他帮个忙。(课件出示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你们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合作探究:

(1)现在请4人一小组在一起商量讨论,可以怎样解决,最后看看哪个小

组的方法最多最好,开始!(小组讨论商量一下,怎么解决)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224÷2=112(本)方法二:4×2=8(层)

112÷4=28(本)224÷8=28(本)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

师: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它?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

师:好,谁能完整地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第一种方法:第一步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本,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

第二种方法:第一步先求出两个书架一共多少层,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

【如果学生出现方法三224÷4÷2,则请他说出理由,如果他说不上理由,就

请同学们讨论讨论,看看谁能帮助他解释清楚!(师适时指点:这位同学的看法

很特别,他把两个书柜拼起来,看做一个整体,先算出每一大层有多少本,然后

再把两个书柜搬开算出每个书柜每层有多少本书,最后再把它和其它两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和解释,建议他及其他同学尽量选择自己能解释的方法

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思维在碰撞中会发出炫目的

火花,在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又让一些

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得到伙伴的帮助。

4、引导列综合算式

①这里的两种解法都很好。

②解答特点是每一种解法都有2个算式,分两步计算。

③能不能将两个算式合二为一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综合算式。

a.224÷2÷4

b.224÷(2×4)

5.检验与反思

想一想,这题可以怎样检验结果是正确的呢?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可能有的方法:

可以用一种方法检验另一种方法,看两种方法算出的结果是不是相同,也可以把算出的结果作为条件,看两个书架上是不是一共有224本书。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进行检验。

6.讨论比较。

师:这两种解决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不同点:第一步求的问题不同;第一步计算方法不同;单位名称不同。

★设计意图:及时地安排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会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都达到了解决相同问题的目的,这两种方法最后都求出了“每层放多少本书?”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连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以后你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还要提醒你们,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7.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孩子们有哪些体会啊?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总结出四个步骤:

①整理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数量关系

③列式解答

④检验与反思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师;你们帮图书管理员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不过他还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再帮帮他,好吗?明天是周末,上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多,他想把三年级168人分成4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出示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1)你从图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你们能再次帮图书管理员解决这个问题吗?

(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用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2、智力大冲浪

第一关,快速连连看(把问题和相应的等式连起来)。

图书馆共6层教学楼,每层8个教室,一共放了480盆花。

①平均每层楼放多少盆?6×8

②平均每层楼每个教室放多少盆?480÷6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啊?480÷6÷8

第二关,我们来找茬。(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

每个茶杯8元,小红和小丽每人买了2个,一共需要多少元?

A.240÷(3×2) B。240÷3÷3

第三关,真刀实枪

有三只燕子,他们一星期吃924只害虫,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3.小小设计师

补充条件和问题,使他为我们今天所学的两步连除应用题。

①植树节要植树300棵,我们班有6个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②图书馆共有126本书,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难.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学的都很好,会选择合理的自己喜欢的方法的解题,还有什么问题课后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也可以和老师探讨。

板书设计

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一:224÷2=112(本)方法二:4×2=8(层)

112÷4=28(本)224÷8=28(本)

a.224÷2÷4

b.224÷(2×4)

28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四年级上册 主备人: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的任务: (思想教育、“双基”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方法指导、习惯形成及培优、促中、转差的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是现有人数为33人,其中住校生22人人。大多数学生来自远处达连地、弯子、左口山等,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4.春联(课堂实录)

《春联》课堂实录 聊天,师生互动,导入。 师:奖励刚才孩子的好表现,给孩子们看节目:2004年春晚《送春联》, 接着提出让耳朵也来饱饱耳福,CAI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横披:春回大地。两联中间贴了个倒写的“福”字,伴着《步步高》的音乐。 (开头导入很自然,孩子对对联的认识也有了铺垫)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想到了什么呢? 生:过年。 师: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给节日增添喜庆。别看它就两张红纸,春联里的学问可不少呢。教师板书“春联”。 师:请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春联一般有哪些内容? 生读,师赞双语的孩子会读书。 交流:内容这么多,作者用了哪些词,把这些内容连起来了? 生:有的…..有的……更多的是…… 师:春联的内容很多,书上只举了四类,CAI出示五副春联,分类读一读。 出示学习要求: 个人自学要求: 1.认真读读这五副春联,说说意思,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练习有感情地读好春联。

小组学习:1. 讨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每人选一副春联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积极参与其中。 交流: 师:指名说说,你理解了哪副春联? 生: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师:你知道这副对联的意思吗? 生:不知道。 师:“依然”什么意思?从“十里”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杏花的多, 生:我仿佛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杏花。 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帮助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能读一读吗? 生读的快了。 学生评价:快了,好象不到十里, 师:恩,不到十里,连五里可能也没有 生再读 师问刚才评价的人:你满意了吗? 师:不仅要会评,还要会读,想不想读一下? 师小结:有些春联就像是一首小诗,一幅活的画,需要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去品味。

(完整版)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苏教版)

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苏教版) 第1课时: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P27例1及“练一练”,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课前准备: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2×3= 205×3= 25×2= 70×5= 50×3= 25×2= (2)用竖式计算: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28 × 6 768 28 2048 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全集)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旧州三小杨成忠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亿以内数的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数学活动“1亿有多大?”。 前面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能够正确地读、写完以内的数。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因为在多位数中最常用的是亿以内的数,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后,比亿达的数的读写就可依此类推了。另外教材还介绍了数的产生、常见的计算工具及使用方法。 掌握大数的读、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了解数的产生和世界上曾出现过的不同数字以及不同时期的计算工具,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数感。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万以内数,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大小比较,这样,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就比较容易。 2、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不太平常,学生了解也并不太多,教学中应大量提供一些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联系。 3、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和大小比较与万以内数类似,学习中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可凭借知识经验自学自悟。难点是大数的改写,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自悟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学习改写方法。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方法,会读、写大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2、掌握将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 3、了解数的产生、计算工具的发展,会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过程与方法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春联》同步练习A卷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春联》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01分) 1. (6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颤动________(zhàn chàn)的确________(dí dè)不禁________(jīn jìn)兴奋________(xīng xìng)叶丛________(cōng cóng)涨潮________(zhǎng zhàng)来 2. (6分)看拼音,写词语。 hé shuǐtīng shuōc?o dìtāy? shìgē g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们________________ 3. (3分)下面是各个单位为宣传自己而写珠对联,请你分辨它们出自哪家。(填序号)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②出出进进笑颜开,人人满意;挑挑选选花色全,件件称心。 ③时光如梭,看我少年学子六月追风去;云帆直挂,令那美丽人生明朝入眼来。 购物中心________ 学校________ 酒楼________ 4. (4分)将下列语句归类,填序号。 属于名言警句类的是________项;属于回环对联类的是________项;属于歇后语类的是________项;属于格言类的是________项。 A.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 5. (6分)填入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观众________的拼搏 ________的掌声________的激动 ________的神色________的失误 6. (4分)想一想下面的四副对联该用在什么地方,在括号里填写序号。 A.乐器店________ B.照相馆________ C.裁缝店________ D.药店________ ①只愿世间人无病,不怕架上药蒙尘 ②摄将真面目,幻出化身来 ③白雪阳春传雅典,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一寸布一寸丝,物尽其用 不自高不自大,量体裁衣 7. (8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shìyàn dàgài jiǎn shǎo zǔl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uī cèchāo guòwú lùn bāo ku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分)根据拼音填空 rì fù yī rìwán hǎo wú sǔn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和作者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 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全册)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册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59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大数的认识(10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二、公顷和平方千米(3课时) 二、角的度量(4课时)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1.口算乘法…………………………………………………2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7课时左右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统计(3课时) 你寄过贺卡吗?…………………………………………………1课时 七、数学广角(4课时) 八、总复习(5课时) 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第一学段教学时用过的一些教具和学具有的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钉子板等。第二学段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这里介绍几种,供参考。 1.多位数计数器教学“大数的认识”时使用(见教科书第3页)。可以自制,制作原理和方法与一年级下册的计数器相同,只是要把数位扩展到千亿位。也可直接在市场上购买。 2.多级数位顺序表教学数位、计数单位、大数的读写时使用(见教科书第20页)。可以自制,制作原理和方法与二年级下册的“万以内数位表”相同,只是要把数位扩展到千亿位,加上数级、计数单位等的内容,并可在表的下面贴上一张白纸或连接几排插袋,便于进行读、写数的练习。 3.计算器教学计算工具的认识、大数的四则计算时使用。计算器一般分成算术型计算器和科学型计算器两种,算术型计算器可完成基本的四则计算,但是不能自动识别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科学型计算器比算术型计算器的功能有所扩展,可以进行乘方、开方、指数、对数、统计等运算,能够自动识别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套教科书以信利牌(TRUL Y)P-127型小学生专用计算器为例,介绍电子计算器的构造、功能和使用方法。 4.算盘教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时使用。教师应准备一个算盘教具,有条件的学校可再准备几个算盘学具。 5.用硬纸条做的角和平行四边形教学角的度量和平行四边形时使用。通过操作理解角的大小变化,测量角的大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6.量角器、三角板、直尺教学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使用。这几种教具和学具要求有很高的精确度,自己很难制作,可在市场上购买。 7.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用小棒作为算筹记数,找两把扇子认识平角和周角等;根据教科书第57页的“格子乘法表”制作表格。教科书第120页思考题的学具,如果计数器不能代替,可以自己制作类似的便于操作的学具。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教案

24.《给予是快乐的》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学习重难点: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坐车、停车承诺 保罗的哥哥保罗、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 坐车、观光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各有什么难忘? 5、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6、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七、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4年级下册)教案

2015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下)教案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平移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 (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3 第1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4 第2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7 第3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10 第4课时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的练习12 第5课时亿以内数大小比较15 第6课时亿以内数的改写17 第7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20 第8课时亿以上数的认识,23 第9课时亿以上数的改写26 第10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28 第1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31 第12课时综合练习34 第13课时一亿有多大?36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38 课1时公顷和平方千米39 课2时练习课42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43 第1课时线段、直线、射线和角44 第2课时角的度量46 第3课时角的分类48 第4课时角的画法50 第5课时练习课52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54 第1课时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55 第2课时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57 第3课时练习课59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61 第5课时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63 第6课时练习课65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6 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67 第2课时垂线的画法69 第3课时长方形的画法71 第4课时练习课72

第5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74 第6课时认识梯形76 第7课时练习课(一)78 第8课时练习课(二)79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80 第1课时口算除法81 第2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83 第3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185 第4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287 第5课时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89 第6课时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91第7课时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92 第8课时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94 第9课时两位数除三位数:商的变化规律97 第10课时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99 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101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103 第1课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104第2课时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107第3课时练习课109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110 第1课时沏茶问题111 第2课时烙饼问题113 第3课时田忌赛马117 第4课时练习课119 第九单元总复习121 第1课时多位数的认识复习课122 第2课时乘法和除法复习课(一)125 第3课时乘法和除法复习课(二)127 第4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一)129 第5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二)131 第6课时统计复习132 第7课时复习课133

苏教版四年级(上)《第24课 春联》同步练习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春联》同步练习卷 一、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1分) 1.(3分)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画“√”。 气氛.(fèn fēn) 揣.摩(zhuǎi chuǎi) 和睦.(mùmú) 浏.览(liúniú) 声律.(lùlǜ) 开卷.(juàn juǎn) 2.(3分)我是拼写小能手。 zēnɡtiān ɡēsònɡ yóu lǎn ào miào ɡuānɡrónɡ zhānɡtiē。 3.(3分)对对子。 神州对山清水秀对 明月对五谷丰登对。 4.(3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草木茂盛,也指蓬勃发展。 (2)指读书有好处。 (3)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多形容诗文的音调优美,吟诵起来和谐悦耳。。5.(3分)表示“看”的词语我知道。 例:表示大略快速地看。(浏览) (1)表示向四周看。 (2)表示向下看。 (3)表示向远处看。 (4)表示向上看。。

6.(3分)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下功夫背诵一批名联。名联能帮助我们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 (2)新春佳节到了。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 。 7.(3分)课外阅读。 对联故事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佛印和尚饮酒、对诗、开玩笑。一天佛印和尚清蒸一盘五柳鱼,想与苏东坡开玩笑,将鱼用只磬(qìnɡ)罩住。苏东坡早已看见,装作不知。刚坐下就故意“唉”地叹了口气。佛印疑惑地问:“太守,你今天为何愁眉不展呀?”苏东坡回答说:“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写了一副对联﹣﹣向阳门第春常在,可怎么也写不出下联了。”佛印听后心中好笑,这副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你怎不知?便随口说道:“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说:“原来你磬(庆)里有鱼呀!快拿出来吃吧。”佛印这才,乖乖地从磬里把鱼拿了出来。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故意﹣﹣疑惑﹣﹣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愁眉不展: (3)根据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写出横线上应填的成语。 (4)通过读短文,你想对苏东坡说些什么?对佛印说些什么? 8.精彩句子我分析。 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如果下功夫背诵一批名联,就能帮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声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 (1)“无穷奥妙”的意思是: (2)这两句话主要写出了春联的特点。 (3)背春联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帮助,用“”画出来。 (4)在句子中用“?”标出朗读时应重读的词。

四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 【篇一:2016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6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运动与身体变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可能性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八、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九、整理与复习 附录混合运算 11.11.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 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 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 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 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 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 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 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 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 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 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第2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第一课时《认识大数》(P2_P4)则是从“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等数概念的多方面来全面地认识数,为避免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尽量少出错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是: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比较正确熟练地说出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和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4、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快乐地获得知识,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比较正确熟练地说出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和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五、课时安排 大数的认识约20课时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P2-4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习惯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状况,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春联》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春联》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10分) 1. (3分)请按要求把拼音送到房子里。 e j mie qün ui b yu t ing ying ri 声母韵母音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分)根据多音字的读音将词语归类。(填序号) (1)①塞子②边塞③塞外④把窟窿塞住⑤软木塞⑥要塞 塞:A.sāi ________ B.sài________ (2)①屏风②屏弃③屏障④孔雀开屏⑤屏息⑥屏气 屏:A.bǐng________.B píng________ (3)①成为②因为③为首④认为⑤为难⑥为何⑦有为⑧事在人为⑨为人民服务 为:A.wéi ________ B.wèi ________ 3. (9分)(2014·广州模拟) 根据所给的信息,写出相关的答案。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季节:________ ②“岁寒三友”植物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事件的主人公:________ 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品:________ 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指:________ ⑥对联:三台奎曜临南越,八座文星拱北辰。省份:________ 对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省份:________ 4. (6分)比一比,再组词 秀 ________ 绣 ________ 洲________ 州________ 颂________ 诵________ 5. (1分)(2017·上海模拟) 下面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的名字或笔名,有人巧妙利用它们编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碧野田间牛得草。请写出下联:________。 碧野巴金冰心张天翼牛得草 白杨田间林里马识途流沙河 6. (6分)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东西 ________的成绩 ________地盯住 ________地拍拍 ________地盯着 ________地说 7. (4分)写出下列对联或诗句所描绘的地方。 ①三面湖光,四围山色;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________ ②烟雨湖山六朝梦,英雄女儿一秤棋。 ________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________ 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________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练习与测试24课答案

苏教版语文第24课《春联》练习测试【教师版】编辑ldm557 20151217 一、熟悉课文: 1、课文中出现了5副春联,描写美丽春光的是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的是: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是: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是: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反映辞旧迎新的是: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2、春联最讲究对仗,就是上下联不仅要字数相等,而且要词类相当,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3、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如果下功夫背诵一批名联,就能帮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声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 二、对对子: 神州对(大地)海角对(天涯)雨雪对(风霜)春风对(细雨) 花前对(月下)走兽对(飞禽)柳绿对(桃红)月明对(星稀) 漫山对(遍野)旧岁对(新年)鸟语对(花香)明月对(清风) 三、补充词语: (欣)(欣)向荣抑扬顿(挫)(万)(紫)千红欢乐(祥)(和)和谐(动)(听)开(卷)有益新春(佳)(节)无穷(奥)(妙)四、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春联最讲究对仗。就拿“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来说,“绿柳”对“红桃”,“舒眉”对“开口”,“旧岁”对“新年”。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1、将此段填写完整。 2、春联最讲究对仗,表现在哪里?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3、根据文中所说,经常读春联有什么好处?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五、根据意思写词语: 1、大致地看。(浏览) 2、打开书本,借指读书。(开卷) 3、声音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听起来非常悦耳。(抑扬顿挫) 六、对比组词: 揣(揣摩)抑(抑制)磨(琢磨)祥(祥和)颂(歌颂)贴(张贴) 端(端详)仰(仰望)摩(摩托)详(详细)松(松柏)帖(字帖) 增(增加)益(利益)涌(涌现)律(声律)词(词语) 曾(曾经)盖(锅盖)诵(诵读)津(甜津津)辞(告辞) 七、近义词: 歌颂——赞颂展现——呈现祝愿——祝贺讲究——讲求 八、反义词: 增添-----减少欢乐----悲伤勤劳------懒惰歌颂-----批判幸福-------悲惨 九、解释文中词语: 1、开卷有益:读书总是有好处的。 2、祥和:吉祥和顺。 3、和睦:相处的好,不争吵。 4、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5、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6、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 7、揣摩:悉心探求。8、欣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 十、搜集一些常见的对联,试一试会对下联吗? 1、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2、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3、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4、盛世清平乐,新春满庭芳。 5、辞旧岁岁岁如意,迎新春春春快乐。 6、万家腾笑语,四海庆新春。

2015年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六单元运算律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平移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2019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2019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进步发展数感。 2.体会并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数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8.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再跳性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2019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单元) 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运动与身体变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可能性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八、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九、整理与复习 附录混合运算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

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