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4次北固山下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4次北固山下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4次北固山下 教案

低吟浅唱感诗意起承转合有章法

——《次北固山下》讲学稿

学习目标:

⒈反复吟诵,感知诗意。

⒉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基本章法。

学习重点:吟诵诗歌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根据诗的平仄规律,吟诵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课堂上采用诵读、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基本章法。

资料助读:

⒈有关吟诵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吟诵规则(初级):

1.平长仄短。此指格律诗文的音步所在,即二、四、六字(词中一字逗当不计)中的平声长。此外平声韵脚当长。其余的字,原则上都是短的。

2.依字行腔。中国所有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

3.文读语音。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读语音系统。北方也有,而又以入声字的处理最为突出。综合以往的情况,可知当代的新吟诵,也须文读。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其余如车读如驹等,因与吟诵调关系不大,似可不必太严。

符合此三条要求的,方为吟诵。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诵任何作品。

⒉律诗的基本章法——“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即起始、承接、转折、收合。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即起事,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首联)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颔联)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颈联)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尾联)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⒈反复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⒉查阅课外资料,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近体诗包括和。

律诗共有句,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言和言;

、、、句需要押韵;

律诗共分为四联:

一、二两句称为联;

三、四两句称为联;

五六两句称为联;

七、八两句称为联;

颔联和颈联是对仗句。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诗。

⒊请仔细阅读本课《基础训练》的“常识介绍”部分,然后将空白部分补充完整。《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代诗人,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在外或在外任官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之思。本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时,触景生情,有感而作的。

⒋仔细阅读课下注释,解释词语并写出诗意。

①解释词语

次:客路:潮平:风正:悬:生:残夜:入:乡书:归雁:

②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说说诗的大意。

二、学习?研讨

㈠吟诵诗歌,感知诗意。

㈡探究律诗的章法,体味诗歌的情感和意境。⒈学习律诗“起承转合”的基本章法。

⒉小组合作探究《次北固山下》的“起承转合”,体味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起:

四、课后作业

⒈反复吟诵并背诵两诗。

⒉课后搜集一首律诗,并分析此诗“起承转合”的基本章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