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终极版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终极版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终极版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第一章概述

1、名词解释

(1)灰质: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因新鲜标本色泽暗灰,称灰质;才分布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为皮质。

(2)白质:在中枢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新鲜标本呈白色,而称白质。(3)神经核:在中枢内,皮质以外,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细胞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4)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为神经节。

(5)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6)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

(7)躯体神经: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关节和骨骼肌),管理它们的感觉及运动的神经纤维。

(8)内脏神经: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的神经纤维。

2、神经系统按位置或分布对象是怎样区分的?

(1)按位置和功能

中枢系统:脑、脊髓

周围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2)按分布对象

中枢部脑

躯体神经系统脊髓

周围部躯体感觉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中枢部:脑、脊髓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感觉神经

周围部: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第二章神经组织

1、名词解释

(1)尼氏体:光镜下碱性染料可将神经元内的嗜染质染成深蓝的颗粒或块状,称尼氏体。电镜下,尼氏体是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游离的核糖体组成。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最活跃的部位,是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中心。当神经元受到损伤或轴突断裂时会出现尼氏质溶解。

(2)运动终板:脊髓前脚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长轴突接近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反复分支,各分支末端形成钮扣样膨大,并与骨骼肌纤维形成突

触连接,此连接区呈椭圆形隆起,称运动终板。

(3)Golgi I型神经元:高尔基I型神经元,轴突较长,其轴突可以延伸到胞体范围以外的区域,从脑的一部分延伸到另一部分,这些神经元又称为投射神经元。

(4)Schwann 细胞:雪旺细胞,又称为神经膜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的卫星细胞,扁平、呈薄筒状包绕周围神经的轴突,形成周围神经的髓鞘。

2、叙述电镜下典型神经元胞体的结构。(P7)

其形态有圆形、梭形和锥形等,大小不一,直径小者3-15um不等,大的可达100um以上。神经元胞体的超微结构与其他细胞大致相似,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细胞膜又称神经元膜,是由球形蛋白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相结合的液态镶嵌模型膜。细胞质又称核周质,含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核糖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细胞骨架,细胞骨架包括微管、神经细丝和微丝,还有特殊的结构如尼氏体。细胞核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

3、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区别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P11)

4、简述化学突触的结构。(P17)

光镜下:轴突末端膨大,呈扣状或环状称终结或终扣,附在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的表面。电镜下:化学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部、突触后部、突触间隙。突触前部在在电镜下呈囊状,内含有突触囊泡,储存并能释放神经递质,此外在突触前囊还含有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微丝和微管等结构。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突触前、后膜之间有间隙,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含有黏多糖、糖蛋白和唾液酸。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部分称为突触后膜。膜下也有致密物质附着,突触后成分的结构随连接部位(如胞体、树突和侧棘)的不同而有差异。其内主要可见线粒体、微管、神经丝、粗面和滑面内质网等。其上有和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

5、轴突被切断后,神经元(胞体和轴突)可发生哪些变化?(P18) 变性和坏死(1)胞体变化:光镜下可见到神经元胞体出现肿胀,细胞核移向边缘,尼氏体破坏溶解,此变化从中央向周围扩散。此时胞质色浅,两周后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恢复。电镜下,胞体内粗面内质网数量减少,排列松散以至消失;高尔基复

合体、线粒体以及溶酶体也出现不同变化。

(2)神经纤维变化:轴突被切断12小时后神经纤维即出现显著变化。

顺应性变性:神经纤维的远侧端因为与胞体失去了联系出现轴突肿胀,不久分裂为碎片,崩裂成颗粒,被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吸收,最后消失。

逆行性变性:当轴突被切断后,神经纤维的近侧端也发生溃变,其胞突肿大,崩裂成颗粒,被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所吞噬和清除。

6、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主要结构特征和功能。(P21、22、23)

(1)星形胶质细胞:

形态结构:胞体最大、数量最多,核染色最浅(HE)、镀银染色胞体呈多角形,胞突呈放射状向细胞四周伸出;电镜下突起末端膨大形成终足,终止于血管表面,含胶质丝.

传统:支架、支持作用;损伤后修复(胶质瘢痕);形成血脑屏障。

功能:近年来: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合成神经活性物质,维持神经元周

围的离子平衡等。

(2)少突胶质细胞:

形态结构:细胞体较星形细胞小,胞体呈球形或多角形,一般发出 3 ~ 4个突起,突起分支少,核染色较星形细胞深,胞质较少。电镜下

细胞质和细胞核致密,细胞质内缺少细丝和糖原,线粒体、微

管、游离核糖体丰富,特别是高尔基体发达,胞突有大量微管。

功能:形成中枢神经髓鞘;摄取GABA;损伤时参与吞噬;抑制神经元突起生长等。(3)小胶质细胞:

形态结构:是胶质细胞中最小的细胞,直径约4μm。光镜下胞体呈扁长或多角形,细胞质较少;胞突短而弯曲,分支上有棘,无血管足。

胞核扁或卵圆形,染色较深。电镜下可见小胶质细胞的胞质致

密,自胞体伸出较粗的胞突。胞质少,不含胶原纤维,粗面内

质网扁长,高尔基复合体明显。

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

第四章脊髓与脊神经

1、名词解释

(1)闰绍(renshaw)细胞(P33):是脊髓前角内分布的一些小型的中间神经元,其接受α神经元轴突的返回侧支,发出的轴突又终止于同一个α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具有抑制作用,故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2)马尾(P32):(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腰、骶、尾段的脊神经根在没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围绕终丝下行,所形成的结构,仿其形称马尾。

(3)白质前连合(P35):在白质内,灰质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由左右交叉纤维组成。

(4)脊髓休克(P40):当脊髓突然完全截断后,使脊髓与脑的高级中枢中断了联系,不仅使病灶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而且在急性期出现病灶平面以下肌张力降低,躯体反射消失,内脏反射也不存在,即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无尿、尿潴留、无病理反射等,处于无反应状态,称为脊髓休克。

(5)脊膜支(P42):是一支极小的支,在脊神经分为前支和后支之前发出,然后再经椎间孔返回,入椎管。在椎管内,各脊膜支又分为较大的升支和较小的降支,并相互吻合形成脊膜前丛和脊膜后丛,分布于脊髓被膜、椎骨、椎间盘、纤维环、韧带、骨膜、血管壁。

2、脊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如何?

(1)外形

两个膨大 颈膨大C4—T1: 与上肢的神经支配有关

腰骶膨大L2—S3:与下肢的神经支配有关

前正中裂

表面6条沟和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发出脊神经前根

后外侧沟:发出脊神经后根

脊髓圆锥和终丝 脊髓圆锥:腰骶膨大(L2--S3)向下急剧缩小 的一个圆锥形末端,称为脊髓圆锥。 终丝:连于脊髓圆锥下端延续为细丝样结构 称,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稳定脊髓的 作用,已无神经组织。

(2)内部结构 灰质:中央管周围,呈“H ”形,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及纵横交 织的神经纤维构成。

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

中央管:脊髓中心部,纵贯脊髓全长,向下达脊髓圆锥处, 扩大称为终室,内含脑脊液。成人此管常闭塞。

损伤?

(1)脊神经受损:支配部位运动及感觉障碍,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出现感觉、运动、反射及植物神经(血管运动、分泌及营养)障碍,①同侧节段性软瘫:肌张力减低、肌肉萎缩、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电刺激和肌电图有异常变化,并伴有损害神经所支配部位的运动障碍;②感觉障碍可出现缺失症状(可表现为痛觉、温度觉、触觉、压觉及本体感觉减退或消失)、刺激症状(表现疼痛、感觉异常、幻肢痛、对冷及热觉的反应异常等,以疼痛多见)或同时存在;③反射障碍,损害脊神经所支配的反射消失或减弱;④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引起汗液分泌障碍(多汗或少汗)、立毛(立毛反射可以消失)、血管运动及营养障碍;皮肤改变等(皮肤温度增高或减低,色泽苍白或紫绀,水肿或皮下组织萎缩、角化过度,色素沉着或脱色及发生溃疡;毛发脱落或不规则生长,指甲色泽降低或变暗、脆弱,以及手指末段指节可变弯曲。)

(2)脊神经后根损伤:可出现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觉及精细触觉的障碍,同侧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3)一侧后索的薄束或楔束损伤: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的同侧肢体意识性本体觉及精细触觉的障碍;

(4)白质前连合损伤:产生双侧节段性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和本体觉存在。

6.脊髓主要节断(高颈髓、颈膨大、胸髓、腰膨大、脊髓圆锥和马尾)横贯性

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原因?

1.高颈髓:C1-4 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四肢和躯干多无汗,常伴有枕部疼痛及头部活动受限。C3-5节段受损将出现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者消失。外伤

2.颈膨大:C5-T2 两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两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可有肩部和上肢的放射性痛,尿便障碍。

3.胸髓: T3-12 该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受损节段常伴有束带感。

4.腰膨大:L1-S2 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腰膨大上段受损时,神经根痛位于腹股沟区或者下背部,下段受损时表现为坐骨神经痛。

5.脊髓圆锥:S3-5和尾节无双下肢瘫痪,也无锥体束征,肛门周围和会阴部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外伤和肿瘤

6.马尾神经根马尾和脊髓圆锥病变的临床表现相似,但马尾损害时症状和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位于会阴部,股部和小腿,下肢可有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括约肌障碍常不明显。外伤性腰椎间盘脱出,马尾肿瘤

7.简述下列临床症状的原因:马蹄内翻足、钩状足、垂腕、爪形手、猿掌畸形。

①马蹄内翻足:腓总神经自坐骨神经发出后,沿股二头肌内侧向外下行,绕腓骨颈至小腿前面,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位置表浅,易受损伤。腓总神经损伤时,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并内翻,呈“马蹄内翻足畸形,不能伸趾,走路时呈“跨阈步态”。感觉障碍在小腿前外侧面下部和足背。

②钩状足:胫神经沿腘窝中线下降,后在小腿比目鱼肌深面伴胫后动脉下行,入内踝后方的踝管,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外侧神经肌支。支配小腿后肌群和足底肌,皮支分布于小腿后面和足底的皮肤。胫神经损伤,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内翻,由于小腿前、外肌群过度牵拉,足呈背屈外翻状态,出现“钩状足”感觉障碍区主要在足底面。

③垂腕:桡神经分支分布于前臂伸肌、桡尺远侧关节、腕关节和掌骨间关节,桡神经在肱骨中段损伤,不能伸腕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功能

减弱,抬前臂时,出现“垂腕”症,“虎口区”皮肤感觉丧失。

④爪形手:尺神经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降,经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再转至前臂内侧,在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见下行,经豌豆骨桡侧入手掌发出深支和皮支。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拇收肌,3、4蚓状肌,小鱼际肌,骨间肌。尺神经损伤出现屈腕力弱、拇指内收障碍(屈腕、屈指肌、拇收肌瘫痪),各指不能相互并拢,指间关节屈曲,第4、5掌指关节过伸(骨间肌、第3、4 蚓状肌瘫痪),形似鹰爪。

⑤猿掌畸形:正中神经沿前臂正中,于指浅屈肌和指伸屈肌之间下降到达腕部,经腕管进入手掌。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的前臂肌前群、鱼际肌(除拇收肌)和1、2蚓状肌,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同时损伤,小鱼际肌、鱼际肌、骨间肌、蚓状肌均萎缩,整个手掌平坦类似猿手。

第五章脑和脑神经

1、名词解释

(1)纹状体(P100):基底神经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豆状核和尾状核。壳核和尾状核通过大量条纹状细胞桥互相连接,所以得名纹状体。根据发生的早晚可分为新、旧纹状体,新纹状体指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旧纹状体指苍白球,纹状体属锥体外系的结构,与骨骼肌的活动有关。

(2)小脑岛(p79):即小脑小球,小脑皮质的颗粒层含大量密集的颗粒细胞和少量的高尔基Ⅱ型细胞,颗粒层细胞是兴奋性中枢神经元,其树突接受苔藓纤维的传入,轴突进入分子层形成平行纤维,苔藓纤维(小脑皮质传入纤维之一)的终末形成花样膨大的终扣称为玫瑰结。以玫瑰结为中心,周围有颗粒细胞树突及高尔基Ⅱ型细胞的轴突终末等与之形成突触,表面包以胶质囊,便构成小脑小球,即小脑岛,是苔藓纤维和小脑皮质之间的突触连接形式。

(3)红核(p67):位于中脑上丘平面,黑质的背内侧,为一对卵圆形的核团,新鲜时因富有血管略呈粉色。红核由小细胞部和大细胞部组成。

(4)三叉丘系(p68):其自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的纤维,

交叉至对侧上行,组成三叉丘系.该系紧随内侧丘系上行,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5)内囊(p103):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在大脑半球的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型,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三部。

(6)薄束核(p66):非脑神经核,位于延髓背侧面下部的薄束结节的深面,接受来自脊髓上行的薄束的纤维,薄束位于脊髓正中沟的两侧,来自同侧T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在T4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是传导T4以下躯干和下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站。

(7)后丘脑(p88):位于丘脑的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属特异性中继核团。

(8)连合纤维(p102):为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横行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

(9)边缘系统(p104):是从法国解剖学家Broca(1878年)提出的边缘叶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相当恒定的弯曲脑回(胼胝体上下回、扣带回、海马旁回等),位于大脑和脑干相接处。现在一般认为边缘系统由大脑皮质的边缘叶及其有密切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共同组成。

(10)下颌下神经节(p117):位于下颌下腺与舌神经之间,有副交感、交感和感觉3个神经根与此神经节相连。

2、脑干脑神经核有哪些?它们的位置和性质如何?

4、简述大脑皮层同生皮质的分层及细胞构筑。

(1)分子层(切线层):细胞少(水平细胞和星状细胞),含来自深层密集的纤(2)外颗粒层(无纤维层):细胞:密集颗粒细胞、小锥体细胞;有髓纤维少。(3)外锥体层(纹上层):此层厚,大量的锥体细胞(浅层为中型,深层为大型),树突进分子层,轴突进髓质形成联络纤维和连合纤维。

(4)内颗粒层(外纹层):含大量的星状细胞,少量的小锥体细胞;纤维来自丘脑的特异性传入纤维。

(5)内锥体层(内纹层):大量的中、大型锥体细胞(Betz),轴突进入髓质形成投射纤维,少数形成连合纤维。

(6)多形层(纹下层):梭形细胞、星状细胞、马蹄诺蒂(Martinotti)细胞

5、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部位及特点?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是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最高中枢。其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特点有:①、交叉性支配。一侧运动中枢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

②倒置性支配,上、下颠倒,头面部不倒;③、投射区的大小与形体大小无关,取决于运动功能的重要性、复杂精细程度;④、除发出纤维外,还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等发来的纤维。

6、延髓内有何交叉?各由何组成?

(1)锥体交叉:在椎体下方,大部分(70~80%)椎体束纤维在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外侧索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少部分(20~30%)未交叉的纤维进入脊髓前索,形成皮质脊髓前束。

(2)内侧丘系交叉: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绕中央管的腹外侧、呈弓形进行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椎体束的后方转而上行为内侧丘系。

(3)三叉丘系交叉: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传导头面部感觉的二级纤维越边,交叉到对侧,为三叉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而上行,形成三叉丘系,将头面部的一半感觉传向感觉中枢。

(4)外侧丘系交叉:由窝神经的腹、背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于脑桥下部被盖和基地之间越边,穿过纵行的内侧丘系,左右交叉,称为外侧丘系交叉,交叉纤维于脑桥被盖和基底之间形成一纺锤形的结构,叫做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穿过内侧丘系后转而上行,为外侧丘系。

7、简述舌下神经起始核团、纤维成分及损伤出现的症状。

黑质位于中脑脚底和被盖之间,贯穿整个中脑,并延伸至底丘脑平面。黑质的传入联系主要来自大脑的纹状体、额叶运动区、底丘脑和中脑被盖。黑质的传出纤维主要投射至纹状体、丘脑。黑质与纹状体之间有往返的纤维联系:起自新纹状体的纤维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分布于黑质;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合成的多巴胺可通过黑质纹状体纤维释放至纹状体。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黑质与纹状体通路神经变性,使新纹状体多巴胺水平下降,丘脑向运动皮质发放的兴奋性冲动减少,便导致震颤麻痹或帕金森病。患者表现为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受限、减少并出现震颤。所以,黑质是参与基底核调节随意运动的关键结构。此外,黑质致密部还参与中脑对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投射。

第六、七、八章

1、名词解释

(1)白交通支:是脊髓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通路,只见于全部胸神经和上3对腰神经与交感干神经节之间,因纤维有髓鞘,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

(2)海德氏带:临床上将内脏患病时体表发生感觉过敏以及骨骼肌反射、汗腺分泌异常等障碍部位称为海德带。

(3)内侧丘系交叉: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纤维绕过中央灰质呈弓形,呈内弓状纤维并在中央管腹侧中线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向上行于脑桥及中脑被盖部,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传导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4)白质前连合:脊髓灰质后角发出的纤维左右交叉形成。传导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

(5)锥体交叉:锥体交叉由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发出的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在延髓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椎体交叉,交叉后在脊髓外侧索下降,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管理躯干四肢骨骼肌随意运动。

(6)视交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形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其中鼻侧半纤维交叉,颞侧半不交叉。传导视觉、瞳孔对光反射

(7)三叉丘系交叉:由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支配头面部痛、温、触压觉的纤维左右交叉到对侧,称为三叉丘系交叉。交叉后上行形成三叉丘系止于背侧丘系。

2、脑和脊髓的白质内有哪些纤维越过中线行至对侧,这些交叉纤维起源于何处?传导什么性质的信号?(提示:内侧丘系交叉、白质前连合、锥体交叉、三叉丘系交叉、视交叉、斜方体等)

(1)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第1~第3腰节段侧角;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则位于脑干内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第2~4骶节段的副交感神经核。

(2)周围神经节的位置不同。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的两旁(椎旁神经节)和脊柱的前方(椎前神经节)。副交感神经位于所支配的器官近旁(器官旁节)和器官壁内(器官内节)。因此,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比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长,而节后纤维则较短。

(3)分布范围不同。交感神经在周围的分布范围较广,除至头颈部、胸腹腔脏器外,还遍及全身的血管、腺体、立毛肌等。副交感神经的分布不如交感神经广泛。一般认为大部分血管、汗腺、立毛肌和肾上腺髓质均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4)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一个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而一个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则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所以,交感神经的作用较广泛,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较局限。

(5)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是互相拮抗又互相统一的。例如:当机体运动增强时,为适应机体的需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增高、支气管扩张、瞳也开大、消化活动受抑制等;而机体安静或睡眠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交感神经相对抑制,因而可出现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支气管收缩、消化活动增强等上述相反的现象,以有利于体力的恢复和能量的储存。

4、心丛和肺丛各位于何处?两丛的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各在何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和肺的功能各产生何种影响?

心丛由两侧颈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颈上、中、下心神经,胸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胸心神经及迷走神经的心支共同组成,分为心浅丛和心深丛。心浅丛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心深丛位于气管杈的前面,两丛相互交织。

心丛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1~5侧角;节后神经元位于颈上、中、下节和上位胸交感干神经节(胸1~5脊神经)。

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心室收缩力加强,冠状动脉扩张。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心室收缩力减弱,冠状动脉收缩。

肺丛位于肺根的前、后方,与心丛互相连续,丛内有小的神经节为迷走神经节后神经元。肺丛由迷走神经的支气管支和交感干的胸2-5节的分支组成,也有心丛的分支加入,其分支随支气管和肺血管的分支入肺。

肺丛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2~6侧角;节后神经元位于颈胸神经节(颈下节)和上胸神经节(第1~5胸交感节)。

交感神经使支气管扩张,抑制腺体分泌,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使支气管收缩,促进腺体分泌。

5、盆丛位于何处?其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各来源于何处?

盆丛为上腹下丛延续到盆腔的部分,位于直肠两侧,并接受腰交感干的节后纤维和第2~4骶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此丛伴随髂内动脉的分支组成直肠丛、精索丛、输尿管丛、膀胱丛、前列腺丛、子宫阴道丛等分布于盆腔各脏器。

盆丛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来源于脊髓腰1-3灰质侧角。副交感节前神经元来源骶2-4副交感核。

6、什么是海绵窦,海绵窦有哪些交通?

海绵窦位于垂体窝两侧,左右间借横支相连。是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窦内被许多纤维小梁隔成许多小腔,形似海绵,故称海绵窦。

海绵窦与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十分广泛。向前经眼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向后经岩上窦、岩下窦与乙状窦、横窦或颈内静脉相交通;经基底静脉丛与直窦和边缘窦相交通。向上经大脑中静脉及其与上矢状窦的交通支与上矢状窦相交通。向下经卵圆孔、破裂孔等处的导静脉与翼静脉丛相交通。

7、什么是脑屏障?脑屏障可有哪几种类型?各类脑屏障分几层,起屏障作用的是什么结构?

许多物质很容易透过脑、脊髓以外区域的毛细胞血管壁到达周围组织,但透过脑的毛细血管壁到达脑组织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或选择性通过),这就是脑屏障。

脑屏障分为三种类型: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和脑脊液—脑屏障

血—脑屏障的结构特点为:1.脑和脊髓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窗孔,内皮细胞之间为紧密连接,使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难以通过。2.毛细血管内皮的外面有一层连续的电子密度均匀的基膜。3.毛细血管基膜外有由胶质细胞足板形成的胶质膜。

血—脑脊液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脉络丛细胞组成。脉络丛的脉细血管内皮有窗孔,因此,脉络上皮细胞之间的闭锁小带是其主要结构基础。水。气体等物质可以从血液进入脑脊液但蛋白质等大分子则不能。

脑脊液—脑屏障的结构基础为室管膜上皮、软脑膜和软膜下胶质膜。此屏障作用很小。

试题终极版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考试科目:地震勘探原理考试时间:3 小时试卷页数:共 2 页 考生注意:答案请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视为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FVO 2、非均匀介质 3、各向异性介质 4、反射定律 5、透射定律 6、视波长视速度 7、惠更斯原理 8、费马原理 9、频散 10、假频11.AVO12横波13转换波14绕射波15回转波16地震子波17纵波18均匀和非均匀介质19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介质20视速度与视波长21波阻抗 13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理想各向异性介质可归纳为三类①②、③。 2、子波从相位性质上可归纳为三种④、⑤、⑥。 3、对同一类岩石而言,速度随密度的变化规律一般为⑦。 4、反褶积、叠加和偏移的主要功能分别是⑧、⑨、⑩。 12 1、将介质中地震波刚刚传播到的各点连起来得到的面称为() A.波面 B.等相面 C.波前面 D.波尾 2、水平叠加剖面使得()A.反射波能量增强 B.面波能量增强 C.多次 波能量增强 D. 干扰波能量增强 3、决定横向分辨率的因素有() A.波阻抗差异 B.地震波波长与地质体的尺度 C.震源激发频率 4、地震波频率 f 和波长λ之间的关系为 v=fλ,则() A.提高频率可以使速度增大 B.地震波波长变小,则速度变小 C.地震波速度只与介质性质有关系,不随频率和波长的改变而改变 5、若地震波由界面上方入射到界面时的反射系数为 R,则波从界面下侧入射到界面时,反射系数为() A.+R B.-R C.1-R 091、地震勘探工作,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环节:(1) ;(2) ;(3) 2、静校正的主要目的是(4) ,动校正的主要目的是(5) 。 3、给定采样间隔Δt,可恢复的最高频率是(6) ,它被称为尼奎斯特频率,也叫折叠频率。 4、反褶积、叠加和偏移的主要功能分别是(7) (8) (9) 。 5、对同一类岩石而言,速度随密度的变化规律一般为(10) 。 08 1、子波从相位性质上可归纳为三种(1) ,(2) ,(3) 。 2、对同一类岩石而言,速度随密度的变化规律一般为(4)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33361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和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B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2.从学校教育的产生看,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活动形式首先出现在(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3.从主导价值来看,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是:( C ) A.校本课程 B.地方课程 C.国家课程D.综合课程 4.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B ) A.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 C.学校与家庭D.同事关系 5.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 A )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 1

和物质基础。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 6.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籍是:( B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7. 认为学生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个性等方面出发安排教育教学活动,这种观点属于:( B )A.教师中心论 B.学生中心论 C.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论 D.双主体论 8.( C )世纪以后,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各国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A.15 B.16 C.17 D.18 9.班主任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于:( A )A.情感陶冶法 B.实际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奖惩激励法 10.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A ) A .课堂教学 B.班 C.课 D.时11.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J.F.Herbart)出版的( B )一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2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古代教育的特征是( C)。 A.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 B.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C.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D.教育的终身化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B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6.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C。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7.下列关于“网络教育”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D A.“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B.兴趣选择 C.跨年龄段、跨时空教育’ D.可观感强 8.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9.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思想的是( )。BB 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10.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的是( )。A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11.下列属于试题编写过程的核心环节的是( )。B A.选择题型 B.命题 C.确定评分方法 D.阅卷 12.下列不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D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020年高考英语短文改错典型试题专项突破终极版 含答案解析 10篇 (1)

2020年高考英语短文改错典型试题专项突破终极版(共10篇)含答案解析 1 A few days before, I saw an interesting program on TV. It was about the problem of the traffic in our cities. It seemed that a great deal of damage had done by traffic. But now our cities are still suffered from riffs problem. Some buildings are actually falling to piece. It is often faster to walk than to go by car or bus, The problem has been getting worse for long time. This is only one problem among thousands others in our cities. All sorts of terrible things have happened with our cities. And the biggest question is “What can we do about it?”Our roads have ever been designed for such a heavy traffic. Key:1.将before改为ago。before用于过去完成时,ago用过去时。2.去掉traf-fic 前的冠词the。traffic指车辆。为不可数名词。3.had后加been。为被动语态。4.suffered 改为suffedng。为进行时。5.pmce改为pmces。fall to pieces倒塌。6.正确。7.在long 之前加。a。for a long time为固定用法。8.在to。thousands后加of。thousands of为惯用法,表示“数千的”。9.将with改为To。happen to为固定用法。10.根据句意将ever改为nevcr。 2 Most Americans don’t like to get advices from melnbers of tbelr famlly. When they are in a trouble and need advice, they write letters for newspapers or magazincs. Most newspapers print letters from readers with problems. Along with the Ietters there have answers written by people who are was first grown in which is now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umbus, Who discovered America, saw the Indians smoking. Soon the drying leaves were transported to Europe where smoking began to catch on. At the late 1800s, the Turks made cigarettes popular. Smoking cigarettes is danger. The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stated that the smoking cigarettes is the reason of lung cancer and several other deadly diseases. The US government now requires that each package of cigarettes bears a special warning against the danger of smoking. Key: 1. 在for后加a。for a long time很久。2. 将that改为which。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3. which改为that。为名词性从句,“就是在现在美洲的地方”。 4. 正确。 5. drying改为dried。意为“晒干的”。 6. At改为In。在……年代用in。 7. dan-ger改为dangerous。 8. 去掉smoking 前的the。动名词做主语。 9. reason改为cause。reason理由,cause导致……的原因,起因。 10. bears改为bear。require后的宾语从句应用should+动词的虚拟结构,should可省略。 3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和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B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2.从学校教育的产生看,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活动形式首先出现在( B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3.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的就是实现文化的:( C ) A.保存 B.延续 C.创新 D.选择 4.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B ) A.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 C.学校与家庭 D.同事关系 5.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 A )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6.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籍是:( B )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7.卢梭的《爱弥尔》体现出的人性论是(C ) A、白板说 B、性恶论 C、性善论 D、性三品说 8.一般来讲,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C ) A.教育心理学 B.教学论 C.教育学 D.课程论9.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荀子 C.老子 D.孟子 10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所提倡的教学法是:( A ) A .产婆术 B.讲授法 C.陶冶法 D.实践法 11.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J.F.Herbart)出版的( B )一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A.《教育学》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新教育大纲》12.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教育的( A)功能是其本体功能,是核心功能。A.个体 B.政治 C.社会 D.文化 13.“教学相长”思想出自我国古代哪部典籍:(D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14.儿童中心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包括( A )。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15.( A )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属于政治经济,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A.政治经济说 B.生产力说 C.社会实践说 D.特殊范畴说 16.教育最深远的功能是:( B ) A.影响个体功能 B.影响文化功能 C.影响经济功能 D.影响政治功能 欢迎下载

工程热力学试卷终极版

工程热力学考试试卷 All rights reserved. 判断题 1.流动功是系统维持流动所花费的代价,所以流动功不能为0。(×) 2.质量保持不变的系统就是闭口系。(×) 3.处于稳定状态的系统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4.根据熵的定义T q s rev δ= d ,热量是过程量,所以熵也是过程量。 (×) 5.等温过程的膨胀功与与吸收的热量相等。(×) 6.v p -图上,理想气体的等熵线比等温线陡;s T -图上,理想气体的等压线比等容线陡。(×) 7.绝热系可以是开口系。(√) 8.可以从单一热源中取热并使之完全转换为功。(√) 9.定容过程对湿蒸汽进行加热,干度一定增大。(×) 10.可逆循环的热效率一定大于不可逆循环的热效率。(×) 11.w du q δδ+=及pdv dT c q v +=δ二式均适用于任何工质,任何过程。(×) 分析、简答题 1.“系统经某一初态经不可逆与可逆两条途径到达同一终态,则经不可逆途径系统的熵变必大于可逆途径的熵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熵是状态参数,不论过程是否可逆,只要初终态相同,其熵变均相同,故系统从某一初态经不可逆与可逆两条途径到达同一终态,经不可逆途径系统的熵与可逆途径的熵变相等。 2.试在s T -图上把理想气体两状态间热力学能及焓的变化表示出来。

答:通过2点作等温线,分别与过1点的等容线和等压线相交于2v 及2p 点;由于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是温度的单值函数,p v T T T 222==,可以得到p v h h u u 2222,==。 等容过程的吸热量与相同温限下的热力学能的变化相等,可以得到 12u u q v v -=。 等压过程的吸热量与相同温度下的焓的变化相等,可以得到 12h h q p p -=。s T -图上过程线下方的面积表示热量,所以 11212s s q v v v 面积=;11212s s q p p p 面积=。从而可以得到,1121212s s q u u v v v 面积==-;1121212s s q h h p p p 面积==-。 3.某理想气体在v p -图上的两种过程如下图所示,试在s T -图上画出相应的两个过程,指出过程多变指数n 的范围,并说明各过程中工质是膨胀还是压缩,吸热还是放热,升温还是降温,降压还是升压。 答:1-2过程:0-<<∞n ,压缩、放热、降温、降压。

教育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2002-2012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2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l、“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C)。 A、复杂性 B、群体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地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 D)。 A、人文教育 B、发展艺术 C、艺术教育 D、服务社会 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 C)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A、<15% B、>15% C、15%—50% D、>50% 4、高等学校管理以( C)为特征。 A、教学管理 B、人力资源管理 C、学术管理 D、物力资源管理 5、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C)。 A、丹尼森 B、斯特鲁米林 C、舒尔茨 D、沃尔什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 C)。 A、1985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5年 7、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基本教学方法是( A)。 A、讲授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8、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 D)。 A、中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山西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9、教育科研应侧重的方面是教学内容和( D)的研究。 A、教师劳动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备 D、教学方法 10、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C) 。 A、备课 B、辅导答疑 C、上课 D、课后总结 11、班级授课制最主要的缺点是不利于( A)。 A、因材施教 B、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C、扩大教学规模 D、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2、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是( B)。 A、夸美纽斯 B、洪堡 C、赫尔巴特 D、范海斯 13、提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的中国古代文献是(B)。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中庸》 14、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A)。 A、教育法 B、学位条例 C、教师法 D、高等教育法 15、赠地学院运动申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乃尔大学和( D)。 A、柏林大学 B、剑桥大学 C、牛津大学 D、威斯康辛大学 16、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称为( C)。 A、学衔 B、学位 C、学历 D、学识 17、在中国首先实行选修制的大学是( A)。 A、北京大学 B、河南大学堂 C、南洋公学 D、苏州大学堂 18、科研准备阶段的主要环节有确定选题和( A)。 A、申请立项 B、实验测试 C、理论概括 D、审核鉴定 19、( D)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A、国子监 B、书院 C、稷下学宫 D、太学 20、从教育管理权利的划分方式来看,不属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主要模式的选项是( D)。 A、集权型 B、分权型 C、并重型 D、独立型 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 A)。

劳动法试题及答案-最终版

劳动法试题及答案-最终版

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护教程 ——劳动法保障部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权利主体适用于《劳动法》的有( ) A.国家机关公务员 B.大型企业国务院稽查特派员 C.电脑公司硬件组装员 D.家庭保姆 2.恒大公司安排工人刘路春节期间上班。根据劳动法,该公司应支付其不低于原工资报酬的( ) A.150% B.200% C.300% D.400% 3.某女职工生下一对双胞胎,其产假应不少于( ) A.75天 B.90天 C.105天 D.120天 4.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 A、用人单位 B、事业单位 C、企业 D、团体 5.劳动合同的下列条款中,不属于劳动法规定的必备条款的是()。 A、劳动报酬 B、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C、劳动合同期限 D、试用期条款 6.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条件下,由()支付的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最低劳动报酬。 A、政府社会保障部门 B、所在用人单位 C、所在地地方政府 D、国务院社保部门 7.下列情形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是( ) A.出版社向作者支付稿酬 B.企业支付给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C.甲企业支付给乙企业的零件加工费 D.国家机关支付给公务员的工资 8.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具体作法可以是( ) A.以法定货币支付B.以实物代替货币支付 C.以货币和实物一并支付D.以货币和企业债券一并支付 9.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采取的处理方式是( ) A.解除合同B.终止合同 C.变更合同D.续订合同 10.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要在补足低于标准部分的同时,另外支付相当于低于部分一定比例的经济补偿金,具体比例是( ) A.20%B.25% C.50%D.100% 11.万隆公司安排职工李帅在国庆节期间上班。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李帅应该获得的工资为不低于其标准工资报酬的( ) A.150%B.200%

教师招聘《教育学》题库及答案【2017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的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学制 2、汉语中最早将“教”和“学”连用的是在战国时期的哪本著作() A、《说文解字》 B、《礼记·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论语》 3、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A、《学记》 B、《论语》 C、《理想国》 D、《孟子》 4、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反映了哪个阶段的教育思想()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现代教育制度 5、“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等级制度() A、隋唐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 6、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处于最高级的是(D ) A、首陀罗种姓 B、刹帝利 C、吠舍种姓 D、僧侣祭司 7、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改变是(A ) A、教育理念 B、教育形式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8、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家是(B)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9、以下著作中主要体现了绅士教育的是(C ) A、《爱弥儿》 B、《巨人传》 C、《教育漫画》 D、《理想国》 10、在西方,最早的教育工作者被称为(A )

A、智者派 B、历史学派 C、犬儒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11、主张“兼爱”的是以下哪种学派(B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2、《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要体现了(A ) A、启发式教学 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 D、教学相长 13、古希腊提出“助产术”的著名思想家是(C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14、古希腊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的思想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西塞罗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15、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哪本著作( B )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漫画》 16、提出“泛智教育”的著名思想家是( A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17、卢梭的《爱弥尔》体现出的人性论是(C ) A、白板说 B、性恶论 C、性善论 D、性三品说 18、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D )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康德 19、第一个提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 A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康德 20、1939年,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的是(A ) A、凯洛夫 B、马卡连柯 C、赞科夫 D、巴班斯基 21、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B )

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

神经系统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神经胶质 灰质gray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 在大、小脑表面者称为皮质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髓鞘) 在大、小脑深部者称为髓质medulla 神经核nucleus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神经节ganglion周围神经系统内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纤维束fasciculus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聚集体 神经nerve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体 脊髓spinal cord *椎管内45cm 枕骨大孔—L1下缘末端变细-脊髓圆锥 *颈膨大(C5-T1) 腰骶膨大(L2-S3) *CTLSCo 4848440 -1-2-3 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内躯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梭内肌 *后角边缘固有胶胸核 *后角固有核其轴突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或下降联 络不同节段。 *侧角T1-L3交感神经S2-4副交感神经。 白质:*前后侧三索 *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 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 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 S1*后索薄束T5下楔束T4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 *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内→外侧骶→腰→胸→颈。 S2*侧索的前部和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脊髓丘系 *侧束传导痛觉和温度觉 前束传导粗略触觉 *均是传导对侧内→外侧与上相反 S3脊髓小脑后束同侧胸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 S4脊髓小脑前束对侧后角基部→小脑上脚→小脑皮质 S3 S4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X1*侧索、前索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束交叉管理同侧四肢肌 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 *内→外侧与S2同

工程热力学试卷终极版

All rights reserved. 判断题 1.流动功是系统维持流动所花费的代价,所以流动功不能为0。(×) 2.质量保持不变的系统就是闭口系。(×) 3.处于稳定状态的系统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4.根据熵的定义T q s rev δ= d ,热量是过程量,所以熵也是过程量。 (×) 5.等温过程的膨胀功与与吸收的热量相等。(×) 6.v p -图上,理想气体的等熵线比等温线陡;s T -图上,理想气体的等压线比等容线陡。(×) 7.绝热系可以是开口系。(√) 8.可以从单一热源中取热并使之完全转换为功。(√) 9.定容过程对湿蒸汽进行加热,干度一定增大。(×) 10.可逆循环的热效率一定大于不可逆循环的热效率。(×) 11.w du q δδ+=及pdv dT c q v +=δ二式均适用于任何工质,任何过程。(×) 分析、简答题 1.“系统经某一初态经不可逆与可逆两条途径到达同一终态,则经不可逆途径系统的熵变必大于可逆途径的熵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熵是状态参数,不论过程是否可逆,只要初终态相同,其熵变均相同,故系统从某一初态经不可逆与可逆两条途径到达同一终态,经不可逆途径系统的熵与可逆途径的熵变相等。 2.试在s T -图上把理想气体两状态间热力学能及焓的变化表示出来。 答:通过2点作等温线,分别与过1点的等容线和等压线相交于2v 及

2p 点;由于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是温度的单值函数,p v T T T 222==,可以得到p v h h u u 2222,==。 等容过程的吸热量与相同温限下的热力学能的变化相等,可以得到 12u u q v v -=。 等压过程的吸热量与相同温度下的焓的变化相等,可以得到 12h h q p p -=。s T -图上过程线下方的面积表示热量,所以 11212s s q v v v 面积=;11212s s q p p p 面积=。从而可以得到,1121212s s q u u v v v 面积==-;1121212s s q h h p p p 面积==-。 3.某理想气体在v p -图上的两种过程如下图所示,试在s T -图上画出相应的两个过程,指出过程多变指数n 的范围,并说明各过程中工质是膨胀还是压缩,吸热还是放热,升温还是降温,降压还是升压。 答:1-2过程:0-<<∞n ,压缩、放热、降温、降压。 1-3过程:10<

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 《教育概论》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中国的《学记》。 2、学校教育产生于 _奴隶_ _社会。 3、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教学(授课)制。 4、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培养人 。 5、发现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结构主义课程代表人物_ 布鲁纳_提出的。 】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 备课 和 上课 、作业布置与修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 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影响学生思想意识的德育方法为 说服教育 。 8、教学过程的首尾阶段(环节)分别是 准备阶段 和 运用阶段 。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 A )为主。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以上都不是 | 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C )。 A.系统性 B.制度性 C.无阶级性 D.等级性 3、“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告子 4、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B )特点。 A.示范性 B.创造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A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 6、把人视为教育的根本,宣扬人性的解放,这体现( A )教育目的观。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7、不属于教师的专业权利的是( D )。 A.教学权 B.获取报酬待遇权 C.管理学生权 D.参政权 8、“严师出高徒”等谚语在我国很流行,这是( B )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多因素论 9、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 10、“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当着重( C )。 A.传授知识给学生 B.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C.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D.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判断题 1、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 ) 2、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 √ ) 3、在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就是贯彻了启发性原则。 ( × ) ^ 4、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以直接经验传授为主的过程。 (× ) 5、“龙生龙,凤生凤,生个老鼠打地洞”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 √ ) 6、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 ) 7、实习属于课程的范围。 ( √ ) 8、教学就是指教什么的问题。 ( × ) 9、智育与教学没有本质区别,可以以教学代替智育。 (× ) 10、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经典的“认知发展理论” 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柯尔伯格。 (√ ) — 四、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 和多端性(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 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4)德育过程是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2、班级教学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 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 (3)有利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班级的教育作用 (5)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缺点: (1)妨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2)缺乏灵活性 (3)不利于因材施教 (4)学生间缺乏真正交流 ? 3、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答:(1)学生主体有多种特性,一般具有整体性、能动性、独特性、发展性等。(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创造性,他们主动建构、转化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毫无批判地接受。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研究和了解学生需要,针对性地教学;才能做到教学民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辨析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胳膊扭不过大腿,学校的正面教育抵不过社会的负面影响。” 答:(1)社会道德主流是好的,其负面影响相对于正面影响而言乃是“胳膊”,对青少年影响是有限的 (2)学校教育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弘扬主旋律,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影响,能为学生抗御社会不良影响打造一道“防火墙”。(着重分析学校德育的正功效) 2、~ 3、“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 答:这一说法正确。符合“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除传授知识外,价值观、态度、人格塑造等方面也应该重 视;教学要体现教书与育人并重。 3、“教,是为了不教。” 答:这一说法正确。符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 的规律;教学过程除传授知识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当今,学会学习是适应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的需要。 4、“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答: 这一说法是中国传统师道尊严的核心观念。它建立在人情常伦的基础之上。缺乏法律关系为基础的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有所妨碍。应该建立相互尊重、教学相长、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 韩老师就沈××同学丢钱的事来到了班上….第二天,丢失的钱 又回到了沈××同学那儿。….韩老师亲切地劝说她,并表扬了她的行为…… 试以“德育原则”的有关理论对韩老师的上述做法进行分析。 答: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结合 循序渐进原则 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原则

传感器考试试题答案终极版

传感器原理考试试题 1、有一温度计,它的量程范围为0--200℃,精度等级为0.5级。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为__±1℃______,当测量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_±%1_______。 2、传感器由___敏感元件___ 转换元件_、______测量电路_三部分组成 3、热电偶的回路电势由_接触电势、温差电势_两部分组成,热电偶产生回路电势的两个必要条件是_即热电偶必须用两种不同的热电极构成;热电偶的两接点必须具有不同的温度。。 4、电容式传感器有变面积型、变极板间距型、变介电常数型三种。 5.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指标可分为_静态量_和____动态量_两大类,线性度和灵敏度是传感器的__静态_量_______指标,而频率响应特性是传感器的__动态量_指标。 6、传感器静态特性指标包括__线性度、__灵敏度、______重复性_______及迟滞现象。 7、金属应变片在金属丝拉伸极限内电阻的相对变化与_____应变____成正比。 8、当被测参数A、d或ε发生变化时,电容量C也随之变化,因此,电容式传感器可分为变面积型_、_变极距型_和_变介质型三种。 9、纵向压电效应与横向压电效应受拉力时产生电荷与拉力间关系分别为 F y。 和q y=?d11a b 10、外光电效应器件包括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 1、何为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动态特性主要的技术指标有哪些? (1)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对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 (2)动态指标:对一阶传感器:时间常数;对二阶传感器:固有频率、阻尼比。

2、传感器的线性度如何确定?拟合直线有几种方法? 传感器标定曲线与拟合直线的最大偏差与满量程输出值的百分比叫传感器的线性度;。 四种方法:理论拟合,端基连线拟合、过零旋转拟合、最小二乘法拟合。 3、应变片进行测量时为什么要进行温度补偿?常用的温度补偿方法有哪些? (1)金属的电阻本身具有热效应,从而使其产生附加的热应变; (2)基底材料、应变片、粘接剂、盖板等都存在随温度增加而长度应变的线膨胀效应,若它们各自的线膨胀系数不同,就会引起附加的由线膨胀引起的应变;常用的温度补偿法有单丝自补偿,双丝组合式自补偿和电路补偿法。 4、分布和寄生电容对电容传感器有什么影响?一般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小其影响? 寄生电容器不稳定,导致传感器特性不稳定,可采用静电屏蔽减小其影响,分布电容和传感器电容并联,使传感器发生相对变化量大为降低,导致传感器灵敏度下降,用静电屏蔽和电缆驱动技术可以消除分布电容的影响。 5、热电偶测温时为什么要进行冷端补偿?冷端补偿的方法有哪些? 答:热电偶热电势的大小是热端温度和冷端的函数差,为保证输出热电势是被测温度的单值函数,必须使冷端温度保持恒定;热电偶分度表给出的热电势是以冷端温度0℃为依据,否则会产生误差。因此,常采用一些措施来消除冷锻温度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如冷端恒温法、冷端温度校正法、补偿导线法、补偿电桥法。 三、计算题 1、下图为圆形实芯铜试件,四个应变片粘贴方向为R1、R4 轴向粘贴,R 2、R3 圆周向粘贴,应变片的初始值R1=R2=R3=R4=100Ω,灵敏系数k=2,铜试件的箔 松系数μ= 0.285,不考虑应变片电阻率的变化,当试件受拉时测得R1 的变化Δ R1 = 0.2Ω。如电桥供压U = 2V,试写出ΔR2、ΔR3、ΔR4 输出U0(15分)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A.存有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水平; B.教师的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有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 D ) 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C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增强现代科学教育; C.展开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A.理解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准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B)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p; C.怀特海p; D.克伯屈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理解的(B)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能够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B)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多项选择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应包括的主要部分是(ACD )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C ) A. 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ABCD )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BCD )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ADE )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区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有问题的说法的是(BCDE ) A. 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ABD)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ACDE )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有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BCDE ) A. 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水平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BE ) 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相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简答题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个点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