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电影美学风格探析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

P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M CHUANBO觀策划—为大时代留影:紐備华繩影職一I:栏議肽雑撕究所合办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翟琨(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传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本文微信网页版摘要:2018年11月17日,张艺谋的电影《影》以12项提 名参选台湾电影金马奖,作为张艺谋的又一中式风格巨作,电影 《影》无疑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中式美学氛围。
本文通 过将《影》中的中式美学进行探究与阐释,分析其作为中式大片 目前所处的困境与不足,同时探讨中式大片的美学架构在电影 中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中式大片 《影》中式美学 困境与思考一、中式大片的美学发展脉络整理中式大片也叫中国式大片,其主要指在2000年后我国 拍摄的一系列以中国传统背景故事为题材的电影。
其主要以 成本投入、全明星阵容、最精尖技术、超宏大特效为主要特 征,近年来的代表作主要有: <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十面埋伏》、{长城》等,此类中式大片从其诞生 之初就引起国内外各方关注,而针对其的评价也是褒贬不 一,热度持续。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式大片无论是在其 美学塑造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与发展,但 与此同时中式大片也在一定程度上走上了美学歧途。
目前为止,学界对于中式大片美学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有关中国电影的美学研究与分析,这类研究主要 立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演进以及多个电影文本的梳理,将近年来中国电影共同存在的问题站在美学视角进行整理 与分析,最终总结出有关中式大片现在所面临的困境与问 题。
相关文献主要有:2007年王一川的 <眼热心冷:中式大 片的美学困境>m、2010年王一川,郭必恒,张洪忠,唐建英 (中国大陆电影现状及其软实力提升策略》121、2012年王一 川的《身体美学与心灵美学的分离——〈英雄〉与中式大片 十年回顾>131、2014年王一川〈中国电影美学新样态及其挑 战>w、2015年史可扬《中国电影大片的文化美学反思>151、2016年张宗伟〈当下中国电影的美学困境> 161等。
中国记录电影:真实与美学的融合

中国记录电影:真实与美学的融合一、中国记录电影的概述1.1 中国记录电影的定义与分类中国记录电影,泛指中国出品的,以真实生活和人文历史为拍摄对象,以展现社会、人物、事件等各个方面的真实记录为主要目的的电影作品。
从类型上来说,中国记录电影可分为纪录片、宣传片、专题片等,它们在内容上以真实为基础,同时注入了艺术元素,以达到吸引观众、传递信息的目的。
1.2 中国记录电影的历史发展中国记录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早期中国记录电影的主题大多围绕在政治宣传和历史记录上,其制作方式也较为简单粗糙。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记录电影的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元。
同时,观众对于中国记录电影的接受度和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这为中国记录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二、中国记录电影的风格2.1 中国记录电影中的真实与客观中国记录电影的创作风格,以真实与客观为主。
这种真实,不仅体现在视觉上,也贯穿于电影的叙事之中。
对于中国记录电影来说,真实性是最重要的审美标准,这种标准不仅反映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更表现在电影叙事手法上。
在视觉元素上,中国记录电影追求真实的视觉感受,尽力避免过多的艺术加工。
这种真实感,是通过保留现场的原始面貌、拍摄对象的自然表现和记录过程的真实反映来实现的。
例如,在拍摄人物时,中国记录电影倾向于捕捉人物的真实状态,而不是塑造一种人为的、刻意的美化形象。
在拍摄环境时,中国记录电影会尽可能地保留环境的原貌,而不是对其进行过度的美化或者修饰。
在叙事手法上,中国记录电影更是将真实与客观进行到底。
中国记录电影的叙事方式,通常是基于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再现,通过客观的视角,展现事件的本来面貌。
在叙事过程中,中国记录电影严格避免过多的主观色彩,而是通过客观的视角和事实的陈述,让观众自行理解和感受事件的意义。
2.2 中国记录电影中的诗意与人文除了真实与客观之外,中国记录电影也追求一种诗意和人文的表达风格。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探析》范文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探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观众的高度关注。
主旋律电影不仅仅是记录时代的镜子,也是表达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特点、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为观众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与欣赏的角度。
二、主旋律电影的美学特点1. 题材与叙事主旋律电影的题材多以国家重大历史事件、民族英雄、社会热点等为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在叙事上,主旋律电影注重情感共鸣,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将观众带入故事情境中。
2. 视觉美学主旋律电影在视觉美学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画面构图严谨,色彩运用丰富,通过镜头语言和画面元素,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主旋律电影在视觉效果上注重民族性和地域性,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风格。
3. 音乐与音效音乐和音效在主旋律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能够有效地传达情感,营造氛围,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
音效的运用则能够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和观影体验,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三、主旋律电影的表现形式1. 历史重现与现实反映主旋律电影常常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艺术手法重现历史场景,使观众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了解历史。
同时,主旋律电影也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热点和民族精神,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2. 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主旋律电影注重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线索,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同时,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四、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与国际化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主旋律电影的题材和风格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从历史题材到现实题材,从民族英雄到普通人物,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越来越多元化。
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主旋律电影也在逐渐走向国际化,让更多的外国观众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
中国电影的叙事风格

中国电影的叙事风格中国电影的叙事风格独一无二,秉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统,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法和表达方式。
中国电影的叙事风格在多个层面上展现了其独特之处,包括故事结构、情感表达、形式美学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电影的叙事风格,并分析其对观众的影响和独特之处。
一、故事结构的多样化中国电影的叙事风格多样,其故事结构常常不按照传统的叙事模式展开。
与西方电影常见的三幕式结构相比,中国电影的故事结构往往更加开放和灵活。
它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通过回忆、闪回、倒叙等方式展开叙事,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故事的内涵和主题。
二、情感表达的内敛和细腻中国电影的叙事风格以内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特点。
与西方电影相比,中国电影更注重情感的积累和内化,常常通过温情的场景、细腻的表情和言语来传递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观众更容易与电影中的人物建立情感共鸣,更深刻地感受到电影所要传递的情感。
三、形式美学的独特魅力中国电影的叙事风格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形式美学上。
中国电影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常常通过影像的美感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中国电影中的叙事画面常常富有诗意和意境,给观众带来一种审美的享受。
同时,中国电影还常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通过寓意的叙事来传达更深层次的主题和观点。
四、对观众的影响中国电影的叙事风格对观众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内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观众更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同时,中国电影的形式美学给观众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美的感受。
中国电影的叙事风格使观众观影过程更富有思考性和艺术性,带给观众更深刻的观影体验。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的叙事风格在故事结构、情感表达、形式美学等方面展现了其独特之处。
通过多样化的故事结构、内敛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形式美学,中国电影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提供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中国电影的叙事风格不仅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独特的艺术形象。
对中国民族电影美学传统的几点思考

对中国民族电影美学传统的几点思考段静【摘要】民族电影作为在特定民族与国家内产生的电影,在经历长期的电影文化发展与影响下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美学特征。
中国民族电影在我国电影事业的不断积累与发展下也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美学特征。
在全球化与好莱坞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势影响下,当前中国民族电影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民族电影如何实现自身文化艺术特色与美学传统的保持,在当前具有先进性与开放性特征的电影文化艺术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成为该领域研究和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国民族电影美学传统的形成原因,并总结了当前形势下中国民族电影的生存与发展思路,以供参考。
【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中国民族电影美学传统;“影戏说”理论;生存与发展【作者】段静【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1一、中国民族电影美学传统的形成分析中国民族电影美学传统的形成,主要受到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因素对中国民族电影美学传统形成的影响,表现为在我国电影文化艺术兴起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早期国外电影与文化向国内的传播和影响,实际上也是西方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与文化进行侵略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在西方帝国主义经济与文化的侵略影响下,国外电影中的华人形象被严重扭曲,多以丑陋的负面形象为主,因此,国内早期电影事业亟须通过电影向世界展示真正的国人形象与民族文化,这也成为这一时期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其中民间电影人表现最为突出,其影片中对电影创作的社会功能以及救国情怀表现最为重视。
其次,历史因素对中国民族电影美学传统形成的影响表现为,我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对国内电影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较为深刻的作用和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因素对中国民族电影的美学传统形成的影响,体现在电影创作者的有意追求和文化心理积淀的自然作用两个方面。
《2024年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探析》范文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探析》篇一一、引言主旋律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吸引着广大观众。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主旋律电影在题材、风格、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本文旨在探析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特点,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创作提供参考。
二、主旋律电影的美学特点1. 题材广泛: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题材越来越广泛,涵盖了历史、现实、战争、和平、爱情等多个领域。
这些题材的选择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而且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2. 叙事手法多样:主旋律电影在叙事手法上不断创新,运用多种手法如交叉叙事、回忆叙事、非线性叙事等,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元,增加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3. 视觉冲击力强:主旋律电影在视觉效果上越来越注重画面的美感和冲击力,通过运用先进的摄影技术、剪辑手法和特效处理,使画面更加精美、逼真,增强了观众的观影感受。
4. 情感真挚:主旋律电影往往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三、主旋律电影成功的原因分析1. 政策支持:政府对主旋律电影的支持和鼓励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导演和演员的创作水平提高:导演和演员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为主旋律电影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优秀的导演和演员能够准确把握题材和情感,将故事呈现得更加生动、真实。
3. 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主旋律电影在题材、风格、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过度商业化:部分主旋律电影在追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导致作品质量下降。
建议制片方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2. 题材重复:部分主旋律电影在题材上存在重复现象,缺乏创新和突破。
建议制片方在选题时注重多样性和创新性,避免同质化竞争。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原创版】目录1.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起源与发展2.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特点3.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代表人物与作品4.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现状与未来展望正文【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源于 20 世纪初,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而逐渐成熟。
早期中国电影以黑白默片为主,电影表演以表情和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电影表演美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特点】中国电影表演美学具有以下特点:1.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强调真实、自然的表演风格,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同身受。
2.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电影表演美学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如京剧、昆曲等,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表演风格。
3.注重情感表达:中国电影表演美学强调情感的真实与细腻,追求角色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代表人物与作品】在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和经典作品。
如赵丹、白杨、石挥等,他们的表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经典作品如《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霸王别姬》等,其中的表演都堪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典范。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现状与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电影表演美学也在不断创新与变革。
现代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注重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运用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手段丰富表演形式。
同时,中国电影表演美学也在不断吸收国际化的表演理念,与世界电影表演美学接轨。
《2024年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探析》范文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探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学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本文旨在探析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特征,从电影的叙事手法、视觉效果、音乐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未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手法1. 真实与虚构的结合主旋律电影在叙事上往往采用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将历史事件、社会现象以及人物情感真实地呈现给观众。
这种手法使得主旋律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历史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
2. 多元化的叙事结构主旋律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包括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等。
这些叙事结构使得电影在呈现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关系时更加灵活多变,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三、视觉效果的美学风格1. 画面构图与色彩运用主旋律电影在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上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
画面构图上,导演善于运用对称、对比、留白等手法,使画面更具张力。
色彩运用上,导演善于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主题。
2. 特效与实景的结合主旋律电影在特效与实景的结合上具有很高的水平。
导演通过精心的拍摄和后期处理,将实景与特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音乐运用的美学价值1. 音乐与情节的融合主旋律电影在音乐运用上注重与情节的融合。
音乐不仅起到烘托气氛、推动情节的作用,还具有表达人物情感、揭示主题的作用。
通过精心选择的音乐和巧妙的配乐设计,使音乐与情节相互呼应,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2. 民族音乐的运用主旋律电影在音乐运用上善于运用民族音乐。
这些民族音乐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还能够很好地表达电影主题和人物情感。
通过民族音乐的运用,使主旋律电影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五、结论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中国电影美学风格探析
作者:康佳佳
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要:中国电影自1905年以来已经走过百余年历程,在全球化更加紧密的当下,中国民
族电影在市场化的调控下面临美学挑战,学界也掀起了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思潮,本文在梳理
百年中国电影历程的基础之上,以中国传统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的范畴切入,从而把握中国民
族电影在美学风格上的传承性与传统基因,即体现出鲜明的儒道融合的美学风格,一方面以儒
家“文以载道”的入世观作为价值取向,一方面不自觉的追求着道家的美学观念,相辅相成,互
为表里。
关键词:中国电影;儒学;道家
自1905年以来电影这一“舶来品”经历百余年风尘,已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荣发
展,时至今日,电影既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成为一种娱乐方式,已经几乎走近每个中国人的生
活,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未来中国电影市场无疑将成为超过美国的全球最大电影市
场。面对电影的全球化语境,中国民族电影如何在市场的选择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寻求良好的
发展并维持自身的美学追求,成为当下电影理论和创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不忘本来、吸收
外来、面向未来”[1]三个关键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发展的要点已被广泛接受,笔者在此基础之
上,溯本回原,经由儒与道的传统美学范畴,通过对百年中国电影各个年代美学风格突出的电
影作品进行美学上的把握,发现百余年来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潮流中,也一直不断寻求着本土
化表达,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其中包括对于中国传统文学、戏剧、武术等艺术形式
的化用及改编,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电影美学特征,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精神。这种美学
特征具体表现为:在儒家“文以载道”的入世观影响下,中国电影秉承着中国传统文人式忧患意
识进行现实主义叙事;在道家“有、无、虚、实”等美学思想影响下,中国电影流露出飘然优
雅、遗世独立的境界。
(一)儒家美学视域下的现实主义传统
儒家美学中“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因此
注重实践效用的中国电影从一开始便有着现实主义的传统。虽然对于“兴、观、群、怨”这一组
美学范畴有着众多解释,笔者倾向于叶朗先生的观点:“是对诗歌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的一种
分析。”[3]按照叶朗先生的观点,孔子在对美感心理特点的分析基础上反观到艺术的社会作
用,如“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由此指出艺术对人的教育作用。在这一美学范
畴的影响下,中国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一开始便形成了用艺术教化民众,将艺术与政治
紧密相连的传统,他们担负着着文人入世的责任,同时又有着儒家美学中“美”与“善”、“文”与
“质”的考量,注重道德教化,强调内容和形式上的“中和”。在不断吸收世界电影的表达,更新
电影观念的同时,中国电影保持着一贯的现实主义传统,其间流变出不同形态。而在特殊时
期,艺术代替人民或者政权的发声又极为矛盾地在直面和回避之间摸索前进,1930年代与
1980年代,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尤其突出。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后,中国陷入民族危机,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这一特殊时
期承载的社会功能突出,电影开始担负起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历史使命,左翼电影成为这一时期
最能反映现实的作品,如《马路天使》(1936,袁牧之编导)、《神女》(1934,吴永刚编
导)等鲜明体现出了这一时期的美学倾向,呈现出在精美的艺术表现下表现意识、隐喻现实的
艺术特征,运用特殊的拍摄角度及多角度的镜头组合进行现实讽刺,白描式拍摄与对比结合,
刻画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艰难生活,也对社会制度进行批判。
1980年代的电影《芙蓉镇》(1987,谢晋导演)则将现实主义传统变形为心灵现实,从
文化大革命走过来的一代电影人在新的阶段开启对于历史和人的探寻,在这样的情况下拍摄的
文革反思电影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谢晋导演以“伦理情感的反思来弥合悲剧性的历史话语,
完成政治和道德的置换”[5],看似回避真实,背离了现实主义传统,但这无疑是一种中国式的
影片叙事策略。《芙蓉镇》中没有对那个特殊年代的重大场景的重现和直接的批判,而是以朴
实逼真的生活事件来展呈出政治运动的恐怖气氛,用影片人物的醉话和痴话道出谢晋导演的责
问和反思,呈现出另一种直面历史与现实的电影形态。
(二)对道家美学的自觉追求
道家美学对于“气”的论述对中国美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艺术作品需要体现“道”、“气”方
能成为审美对象,至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宗炳提出“澄怀味象”、“澄怀观道”,认为通过艺术作
品中的“象”去把握其中的“道”方是为审美,即由形式美走向生命和本体的关照。一直到唐代美
学家提出“境”的范畴,都是对于道家美学的一种接续。此外,道家美学中“有、无、虚、实”的
范畴,更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巨大,传统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中对于意境的追求都离不
开这个范畴,中国电影人们在艺术特征和电影美学上也都孜孜不倦地践行者对道家美学的自觉
追求。
从《生死恨》、《天伦》、《孔夫子》等影片到《小城之春》,费穆导演的电影作品始终
秉承着他一贯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学追求,尤其是道家美学的自觉追求,形成独特的儒道相
融的美学风格。美学极致之作《小城之春》(1948,费穆编导)充分体现出这种充满意境和神
韵的中国式民族美学特征。主题上舍弃初恋爱情,成全传统夫妻相守的仁义,表现出中国人儒
家式的内敛情感。颓废的城墙,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服化道,舒缓的节奏,长镜头的使用,配
合演员方寸之间动作的欲言又止,五个人的情感渲染出一种寂寞又古老的气氛,虚与实之间又
体味出道家美学中所追求的对“道”、“境”的把握。
进入当代,这种儒与道相融的美学特征仍然根植于中国电影血液中,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杨德昌以电影为刀,划破台湾现代都市的浮华,深刻剖析其间的人与人性。
从主题上来说,他不断深刻思考着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或多或少
融入着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延续着儒家一以贯之的入世追求。从电影语言上来说,杨德昌形
成了一套鲜明独特的作者影像风格体系,始终秉承着纪实美学追求,通过戏剧结构的张力还原
生活的本来面貌,更为重要的是体味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把握道家美学中对于生命本体的求
索,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杨德昌凭借《一一》(2000年,杨德昌编导,吴念真主演)获得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最佳导演奖,此片也参与本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角逐,该片可看做杨德昌导演的集大
成之作。影片中属于现实批判的部分已经逐渐圆润,更多透露出一种中国传统价值观里儒家
“中和”的美学指向,更多的使用长镜头,力求保证镜头的客观性,而少使用主观性很强的蒙太
奇,达到接近真实生活的审美效果。影片后半部分中,一个长达两分二十八秒的长镜头展现主
人公NJ与妻子敏敏在经历各自以前期望的体验后回家的体会,时间得到还原,影片时间便是
真实时间。杨德昌通过长镜头,使人物语言动作保存完整,将观众置于一个生活化的真实氛围
中,表现现代人在物质压迫之下的精神危机,并以理性的视听语言冷静观察着都市芸芸众生,
体现出一种入世的抽离感。
中国文化传统美学对于年轻的中国民族电影是不可磨灭的先天基因,中国电影创作者也深
深根植于这片土地,从剧作中人物的行为方式中、从镜头看待事物的角度中,我们都能窥见
儒、道美学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两个维度并不能完全分开,他们通常共同存在于一个电影作
品中,呈现出儒道相容的美学特征。具体而言,在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上中国电影始终保持着入
世的儒学观念,偶有断裂,却从未流失。在艺术特征上又始终进行着道家美学的自觉追求,从
“气”与“有、无、虚、实”里酝酿出特有的东方韵味。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离不
开此二美学范畴的指引,在吸收以好莱坞工业电影为代表的世界电影优秀品质的同时,不忘文
化深处的美学特质,在新的时期才能发挥出中国电影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宗伟.构建中国特色电影理论的三个关键[J].当代电影.2017,08:46-52.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2.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0.
[4]《论语·泰伯》[M].中华书局.2006-12.
[5]汪晖.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谢晉电影分析[J].电影艺术.1990,02:23-43.
作者简介:康佳佳(1994.02-)女,民族:汉,籍贯:四川省广安市,学历:硕士研究生
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创作理论。